第一篇:读《让我们忍住眼泪》有感大全
读《让我们忍住眼泪》有感
最近看了吴光德的长篇小说《让我们忍住眼泪》。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随着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我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扼腕叹息,时而咬牙切齿。不能不被作者的家国情怀感动。
新冠肺炎在朔州倍加重视,是从春节开始的,也不过40多天。作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拿出十几万字的长篇,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除了对人物、事件、情节的了然于胸之外,那就是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今年的这个年人们少了热闹,多了恐慌。武汉的新冠肺炎阴云一样笼罩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看又有多少人感染,多少人确诊,多少人离去,多少人治愈出院。随着数字的变化忧心忡忡,诅咒这场可怕的瘟疫,时刻关心国家对这场战役的应对策略。我为了平复心情拿起书本,眼睛盯的是书,却不知道写的什么,说的什么。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染速度快,它无疑是一场灾难。对于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更是一场攻坚战。它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战役。这场战役,八十六岁的钟南山亲赴疫区考察,习近平主席针对疫情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上下一心,一个武汉生病了,几十个“武汉”伸出援手。冲在最前面的自然是医护人员。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他们无所畏惧,“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奔赴武汉,各地的物资运到武汉。多少人抛家舍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少人不眠不休,为疫情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医护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的印痕,他们就地休息的疲惫身影,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其中的艰难非亲历者不能体会。一名医生,因同是医生的好朋友感染新冠病毒去世洒下热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一转脸穿上防护服,又奔赴新的战场。这不是前赴后继又是什么?一个护士长的朋友圈:“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先辈的样子和死神抗争”。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这场战役留下多少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在当前疫情大于天的时候,作家的家国情怀就是用手中的笔,讴歌英雄,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作者感同身受有了这部长篇,他将心中的激情倾泻笔端,化作笔下的人物、事件,尽情讴歌全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壮举。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及时有效,这一壮举注定彪炳史册。作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题记那是再合适不过了。鲁迅先生说:“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小说中的安道涵是个普通人,他是w城口罩厂的打工仔,由于延误火车偶然留下,他经历了整个封城的过程。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纠葛,忘不掉已经分手的前女友王亚楠。还有些花心,与女老板黄玉仙关系暧昧,同时还恋着和他同租一层楼的邻居路小小。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能在封城之后除了做好自己的防护措施,还劝说老板娘黄玉仙复工,并积极寻找员工参与生产口罩,做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疫情面前的最大贡献,展示一个男子汉应有的担当,让人心生敬意。
小说中路小小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在2003年的非典战役中献出自己的生命。母亲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心生退缩,义无反顾又走向新冠肺炎的战场。母亲的战场就在女儿所在的城市,母亲都没来得及和她心爱的女儿见上一面,就投入战斗,直至感染病毒为国捐躯。“医者仁心”,他们两夫妻就是千千万万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白衣天使的缩影,向他们致敬!看着路小小得知母亲去世,哭泣的瘦弱的孤单的身影,纵是铁石心肠的人,又怎能忍得住热泪滚滚?
黄玉仙为了疫情,冒着感染的风险复工,并把生产出来的口罩捐给灾区,她说:“有国才有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们的一切能力,把防控工作做好”“我们不是医生,我们也没有力量去站在手术台上去抢救每一个患者,但我们有力量去生产,用我们生产出的产品去抗击疫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忍住泪”。
“有国才有家”五个掷地有声的字,这难道仅仅是黄玉仙的话?这是作者借黄玉仙之口在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心声难道不是你我共同的心声?
疫情的凶险显而易见。王亚楠去世,童军说:“王亚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小说赞扬了这场战役中为工人免费做行李的老板,低价送盒饭的老板……也无情揭露那些在这场战役中丧失良知,发国难财的黄玉仙老公之流的丑恶嘴脸。也不忘用血的教训警醒人们: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胡乱吃野生动物的黄玉仙朋友家毁人亡的下场。小说用了一章的篇幅,摘录国家对这场战役的指挥部署与疫情防控的卓有成效的文字,足见来自作者心底由衷的赞叹与敬意,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这部小说就是一幅新冠肺炎疫情下充满正能量的普通人生活动态图。整部小说结构严谨,逻辑严密,铺垫自然合理,路小小谜一样的身份直至最后一章才揭开谜底。
最近几天眼瞅着新闻报道里,相关病人日渐减少,心里的忐忑也慢慢平息,各地传来有序复工的消息,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春暖花开的时光在不远处静候我们!
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在这场战役中付出的一切人。这场战役在中国上下一盘棋,迅速地得到控制,其中也包括你我宅家的举动。那天单位群里刚刚提出捐款,几分钟之内所有人都到齐,完成。
让我向作者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谢谢您充满正能量的文字!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第二篇:读大象的眼泪有感
读大象的眼泪有感
一次冒险,换一个人生。——题记
少年跃上夜行列车,把往事全部抛诸脑后,开始了真正的人生,这就是《大象的眼泪》给我留下的印象。这一切都应该是个比喻吧?人生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黑暗无光时刻,需要人纵身一跃,跳进不可知的列车里,随即狂风一般疾驰而去,被带向一种全新的生活。纵然它不能许你以美好幸福,甚至还有头破血流、皮青脸肿的难捱时刻,但是生活本身却慷慨仁慈,对勇者总是不吝惜丰厚的奖赏。
红头发的波兰裔少年雅各曾经拥有一个堪称完美的世界:父亲是受人尊重的兽医,自己在长春藤系的康奈尔大学念兽医学。六年的学校生涯只剩下最后一场期末考就能结束,他即将拥有自己的诊所,继承父亲的事业。即便在风雨飘摇的大萧条中,因为他的家,他的学业,他也能有一个不受风雨袭击的小小安乐窝。一场车祸改变了一切。
雅各跃上了一列巡游马戏团的列车,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各色人等都聚集在这列车上,当他逐一认识他们的时候,真实的生活画卷在他眼前缓缓展开。和马戏团的生活相比,以前的生活更像是精美的包装盒,漂亮而不真实,下面只有干巴巴的纸盒。在这列永不停歇的列车上,少年雅阁得到了友谊、尊重、爱情和一切一个成年男子应该得到的东西。在这生活的舞台上,少年雅各也亲眼目睹和经历的人性中最温暖的善良和最黑暗的残暴。这两样东西完全等同地存在于这列火车上,让他的左脸刚经历过火辣辣的掌摑,右脸上就能接受到温情和安慰亲吻。
莎拉在这本书里没有使用惊人的技巧,而是采取时间上的对应,让暮年的雅各和少年时代的他交替出现。暮年雅各住在养老院里,衰朽、无力,正应了美国人形容自己国家的那句话: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地狱。活到93岁这样的高龄,只能等待着死神突然前来,用他的灰色马带走这个苍老的灵魂。活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活在护士们的敷衍中,活在一群无聊的老人之中,这让少年雅各变得分外鲜活。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当老雅各目睹一个巡回马戏团出现在老人院门外的时候,就像几十年前他从康奈尔大学逃跑一样,他再次从老人院逃亡,回到了马戏团里,继续那种生活。93岁的老雅各在轮椅上的身影再次和跃上夜行列车的身影重合,他的那颗心就没有变过,这就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如果一个人渴望自由和冒险,对人性还存在信任,那么无论是医院、牢笼甚至年岁和死亡都无法把他困住。无论他在所谓的“现实生活”中呆了多久,只要一有机会,他还是会一跃而起,跳进他想要的生活。
还要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中最惊人的情节便来自事实与传闻。作者在写《跋》的时候,提到了两个书中重要情节的灵感来源。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1903年,塔西的训练师喂它吃点燃的香烟,它便杀人。在那个年代,马戏团大象除非杀死民众,否则杀死一两个人一般不会有事。但那时塔西第三度取人性命。科尼岛月神游乐场的饲主们据顶公开处死塔西,但吊死它的计划引来舆论非议,毕竟,吊刑难道不是残忍而不寻常的惩罚?塔西的主人们心生一计,转向发明家爱迪生求助。爱迪生为了“证明”竞争对手威斯汀豪斯的交流电一点也不安全,多年来一直公开用电杀死野狗、野猫,偶尔也用5或牛,但不曾使用大象这么大的动物。爱迪生接下挑战。当时纽约官方已经使用电椅取代吊刑,因此民众不反对电死塔西。
据说饲主曾使用搀入氰化物的萝卜毒杀塔西,失败后才改用电击。另有一说是它食用氰化物萝卜后立刻施以电击。无论真相如何,爱迪生确实带了一架电影摄影机到场,让塔西穿上铺了铜的鞋套,在一千五百名观众面前将六千六百瓦的电流注入塔西身上。塔西大约十秒钟死亡。爱迪生认为这次处决证实了交流电的危险,便在全美各地播放处决影片。
再来是一段轻松一点的真人实事。同样在1903年,达拉斯一家马戏团向马戏传奇人物哈根贝克买下大象“老妈”。由于哈根贝克宣称老妈是他最聪慧的大象,买主对老妈冀望颇高。但无论新驯象师怎么做,老妈只是拖着脚走动。他们很不高兴,说它百无一用,“每回都得又推又拉,才能把它弄到下一个马戏场子”。后来哈根贝克去探访老妈,听到新主人嫌弃老妈资质鲁钝,他气愤不过,开口骂人。他骂人时用的是德文,大家才赫然明白原来老妈只懂德文。自此事情有了转折,他们以英文重新训练老妈,老妈的演艺生涯大放异彩。1933年,它在朋友和团员的陪伴下以八十岁高龄辞世。
悲情、无力、惊奇、意外、畸恋、喜悦,这本书中该有的都有,起承转合非常的清楚。
一次冒险换来一个人生,你要试试吗?
第三篇:读《蓝鲸的眼泪》有感
读《蓝鲸的眼睛》有感
(寿县枸杞初中八一班:汪新文
指导老师:丁涛)在暑期期间,我有幸阅读了《蓝鲸的眼睛》。《蓝鲸的眼睛》是著名童话作家冰波的一篇经典童话。
在遥远的大海深处住着一条特别大的蓝鲸,他是大海的灵魂,渔民的神。蓝鲸十分喜爱她的眼睛,蓝鲸的眼睛发着纯净的蓝光,如果能得到他的眼睛就连瞎眼也能看见光明。一位年轻的渔民为了一女孩想要得到蓝鲸的眼睛,让那女孩原本浑浊的的眼睛重见光明。最后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蓝鲸一心想要复仇,最终年轻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去平复了蓝鲸的怒火。而得到了蓝鲸眼睛的女孩每天在大海边呼喊蓝鲸拿回她的眼睛。即使受到爷爷和全村人的阻挠,小女孩也一直坚持她的做法。蓝鲸拿回了自己的眼睛,但是它最终还是决定把眼睛留给了小女孩。
这篇童话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年轻的渔民。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去冒犯大海的神,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时,却以自己的生命和蓝鲸作交换,平息了它心中的怒火。虽然这一切都是因为年轻的渔民,但是他得知真相后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面对它解决它,他的这种勇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
童话中的小女孩也深深的感动了我。小女孩在得到蓝鲸的眼睛后,并没有想要把它占为己有,而是每天都站在大海边呼唤着蓝鲸取回自己的眼睛。我也弄不明白小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拥有蓝鲸的眼睛,她那双眼睛就可以重见天日了呀?这不是她正想要的吗?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小女孩认为蓝鲸比她更需要这只眼睛,她一直都在为别人着想。要不是因为小女孩的执着和善良,蓝鲸怎么会把眼睛留给小女孩呢!
这让我想到一件真实的事情。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家住六楼的妇女不知道被子里卷着钱,在晒被子时,钱全部掉到了马路上。路过的行人纷纷过来捡钱。妇女以为钱拿不回来了。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大家没有把钱占为己有,而是都交给了警察。在失主拿回现金时,经过清点,竟一分也没少。这些行人不就像那个小女孩那样善良么?此时,一缕阳光斜照在我的书桌上,也照在了我的身上,温温的!暖暖的!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了一位知己。读了《蓝鲸的眼睛》这篇童话,让我感到温暖,更让我深受感动。这个暑假我过的充实而又有意义。
第四篇:我还是没能忍住伤心的眼泪故事
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我还是没能忍住伤心的眼泪,直到双眼矇眬,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难以掩饰,就让这不争气的泪水,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那么多眼光在面前扫过,而我却没有胆量去挽留,哪怕是微弱如丝,我都会害怕,害怕内心的委屈,无意中,暴露得更加酣畅淋漓。
人活着,面具真的很重要?!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费尽心思,也要把那纸一般厚、泥一般硬的“强大”,做成架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过市?
有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寒冷,总会时不时地遇到一些莫名的冷漠与不理解;有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还有那么多的善良与友爱在身边真情蔓延。有时候,会觉得很伤心,将自己置身于寒冷的冬季,却固执地认为落雪总会化成水;有时候,会觉得很幸福,抬头只顾欣赏春天的清新与美丽,却忘记了春天也会有风雨。
我不想做一只羔羊,被榨干挤尽还要面临刀削火烤。我就是一只羔羊,柔弱终日还傻傻地要尽善尽美。我不仰慕老虎的凶狠,也不崇拜豹子的残忍,我只是想有刺猬的敏感,能让我尽快地感知到外界的侵袭,用浑身的刺,本能地保护好渺小的自己。
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第五篇: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在这本里,兰海用她多年来在教育工作中亲历的成长案例,为父母提供专业解读和指导,引导父母去感受自已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孩子一道成长。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体谅和解决问题。这是一本不该错过的书。教育在这里不是枯燥的说教,在一段段真实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全面阐释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技巧。
在兰海面前,青春叛逆的孩子变得听话,内向寡言的孩子愿意沟通交流,撒谎的孩子充满诚实,早恋的孩子身心健康,爱打架的孩子成为弱者的保护神,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调皮捣蛋的孩子创造力惊人……
兰海认为真正读懂孩子的法则有三条。第一,忘掉你自己去承认一个孩子的感受。第二,你得科学的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在表达什么。第三,你研究他,去感受他。显然,现实生活里我们从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标准,规矩,经验去教育孩子。只会认为他们还小,什么也不懂不明白,我们说的,让他做的,都是正确的。孰不知,这样也许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错误的引导了他们。我们还在为塑造出自认为很听话的孩子而沾沾自喜。孩子为什么要听话?要听谁的话?要听家长的话么?我们以个人喜好为准绳,我们的判断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我们并不能陪伴孩子整个人生,也不要控制他的所有。身为合格父母,就该明白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不说的时候不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哪怕用犯错误为代价,去明白某些话是否正确。
作为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亲人,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这条道路上健康快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希望他们能去探索发现,独立自主!这就需要我们像兰海说的,学会“忍”和“狠”。这个“忍”是指我们能够忍受孩子做的效果不如我们,但是是他们自己做的。需要放手让孩子做,还要接受效果不好的结果。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我们共同承担、共同成长的过程。“狠”是明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仍然要孩子自己承受这个结果。只有经历过失败,他们才能学会成功。学习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潭府小学 刘文博
湖南省新邵县陈家坊龙邵街志跃书店 邮政编码:4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