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期末考核-大作业答案
题目:根据关键词“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重要科学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
浅谈科学精神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参考答案2
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其中,现实可能性来自对客观性的追求,主观能动性则体现为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概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性信念。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这种信念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即哲学家所称的客体。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这种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信念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性信念支持的实践,将是没有目标的盲动和不讲方法的愚行。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这使得人们能够不断地清除遮蔽真理的障碍,不断地摆脱蒙昧,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视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世界。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突破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实证方法。理性信念是科学精神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但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则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所谓的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
参考答案3
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使人摆脱愚昧盲目的有效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和基本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既拥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和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前进道路上的诸多繁重任务与风险挑战,更加需要在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科学精神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完全匹配,一些违背科学精神的现象还时有出现。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缺乏科学统筹,往往是单打一,不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有的领导干部不讲科学,好大喜功,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用行政命令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科学规律;有的领导干部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的东西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这说明,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唯有让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自觉以科学精神为引导,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才能更好发展科技事业、解决时代提出的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立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回答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时,马克思阐明了科学的产生根源,即科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社会生产的需求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人的“脑力劳动的产物”,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产物,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立场去认识科学、发展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我们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基础性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必须号准时代脉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和追赶者,其发展必然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在这种情况下,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学精神的培育既要植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又要立足时代与社会的现实。当前,我们弘扬科学精神,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把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让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弘扬科学精神,必须营造宽容开放的氛围。科学是一个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必然面临着曲折与不可预期的结果,自然也会遭遇错误和失败,绝非像一些唯科学主义者所认为的,只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由于认识主体自身的原因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不同主体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科学是一个不断向错误学习的过程,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错误与失败。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的存在,为不同学术观点提供自由争鸣的空间,给不同意见以同等的表达机会,进而在不断的探索检验过程中寻求正确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培育科学精神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学精神扎下根来。
弘扬科学精神,必须推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单独一方不可能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单独强调科学精神,会使唯科学主义泛滥,从而导致对人文精神价值的忽视;片面张扬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理性来限定,人文精神只能是空洞的“自说自话”,终被淹没在神秘主义之中。弘扬科学精神,要倡导对自然科学进行人文思考,积极推进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同时,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对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重点面向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