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养老服务工作会上的经验发言
在养老服务工作会上的经验发言
近年来,xx区民政局在xx、xx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统筹做好“分”“合”两篇文章,不断提高城乡特困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如今,xx区由原来的xx个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撤并为x个,其中城区的x个机构(xx福利院、xx敬老院)分别设置床位xxx张,入住率达xx%以上,农村的x个乡镇敬老院分别设立为福利院分院或转型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们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整合资源布局,提升供养机构服务能力
前几年,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缺乏人员管理、难以落实法人登记等原因,我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普遍面临供养机构分散、规范化建设欠缺、专业管理缺乏、入住率偏低、安全隐患突出等难题。我们以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为动力,不断加强基层养老工作力量,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一是加强工作力量。20xx年x月,成立“养老服务管理办公室(养老办)”,由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任养老办主任,社救助股、福利股、优抚股分别作为成员部门。将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往“精简、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大资源整合。逐步对区内散、小、乱、差、不适合老人居住的xx个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进行撤并,整合保留了交通便利、辖区特困老人较多的x个乡镇敬老院作为乡镇中心养老机构实施提升改造。将其中xx、xxx个乡镇敬老院设立为xx区福利院分院,将xx、xx、xx个乡镇敬老院改造转型成为城乡养老服务指导中心(20xx年全部完成)。在xx区社会福利院的统一指导管理下,为乡镇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三是加快改造提升。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先后投入xxxx多万元,逐步完善机构设施设备,为全区特困供养机构安装电梯、消防喷淋、烟感报警、消防用水增压系统、云视频监控等硬件设施,增加护理型床位,提升特困供养机构的综合供养服务能力。同时,积极为所有特困供养机构安装视频监控安防系统,由局养老办运用云服务平台,对供养机构在消防安全、餐饮服务、工作值班、护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定期不定期地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供养机构的安全管理和服务监督。
二、积极探索供养机构“1+N”联合体管理改革模式
为解决乡镇敬老院法人登记和安全隐患问题,进一步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供养能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0xx年x月,我区以xx区社会福利院为牵头单位,探索将乡镇敬老院作为福利院分院,以统筹管理,解决敬老院法人登记和安全隐患问题。一是理顺托管双方权责。由乡镇人民政府、xx区民政局作为委托方,xx区社会福利院作为受托方,签订《敬老院运营管理委托书》,委托xx区社会福利院对乡镇敬老院进行运营管理。在托管期间,乡镇人民政府将院内固定资产委托给xx区社会福利院管理使用,双方签署《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移交清单》。二是确保养老用途不变。xx区社会福利院可对敬老院进行规划使用,保持敬老院用于养老服务用途的性质不变。xx区社会福利院对乡镇敬老院的院务运营、安全生产、院务建设、养老服务工作等负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区民政局对养老院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三是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在优先保障农村特困人员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对象范围,参照物价部门规定,接收社会老人自费入住或开展有偿居家养老服务等,以此对运营过程中的开支进行经费补充。
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建设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特困供养机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委托社工机构对整合后的x个乡镇敬老院开展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以解决规范化管理欠缺、安全隐患突出等运营难题。与各乡镇政府建立养老院的日常管理巡查制度,制定《养老院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组织院内管理人员认真填写《乡镇敬老院值班日志》,做好每日工作记录。完善《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对聘请管理人员进行餐饮服务、老人护理、日常巡查、安全管理、应急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规范养老机构入住人员的入院、出院手续,加强对入住老人的生活服务和安全管理。三年来,委托社工机构先后开展个案服务xx例,一般性专业咨询xx例,院舍活动xx次,各种主题的老年人小组活动xx节次,开展护理员能力提升培训xx次,志愿者培训xx次,社工能力培训x次。在情绪疏导、精神抚慰、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能力建设、协调家庭关系、养老服务资源链接等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作重点,结合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特困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第二篇:在养老服务工作会上的经验发言与社区养老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养老服务工作会上的经验发言与社区养老存在问题及建议合集
在养老服务工作会上的经验发言
近年来,xx区民政局在xx、xx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统筹做好“分”“合”两篇文章,不断提高城乡特困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如今,xx区由原来的xx个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撤并为x个,其中城区的x个机构(xx福利院、xx敬老院)分别设置床位xxx张,入住率达xx%以上,农村的x个乡镇敬老院分别设立为福利院分院或转型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们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整合资源布局,提升供养机构服务能力
前几年,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缺乏人员管理、难以落实法人登记等原因,我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普遍面临供养机构分散、规范化建设欠缺、专业管理缺乏、入住率偏低、安全隐患突出等难题。我们以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为动力,不断加强基层养老工作力量,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一是加强工作力量。20xx年x月,成立“养老服务管理办公室(养老办)”,由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任养老办主任,社救助股、福利股、优抚股分别作为成员部门。将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往“精简、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大资源整合。逐步对区内散、小、乱、差、不适合老人居住的xx个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进行撤并,整合保留了交通便利、辖区特困老人较多的x个乡镇敬老院作为乡镇中心养老机构实施提升改造。将其中xx、xxx个乡镇敬老院设立为xx区福利院分院,将xx、xx、xx个乡镇敬老院改造转型成为城乡养老服务指导中心(20xx年全部完成)。在xx区社会福利院的统一指导管理下,为乡镇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三是加快改造提升。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先后投入xxxx多万元,逐步完善机构设施设备,为全区特困供养机构安装电梯、消防喷淋、烟感报警、消防用水增压系统、云视频监控等硬件设施,增加护理型床位,提升特困供养机构的综合供养服务能力。同时,积极为所有特困供养机构安装视频监控安防系统,由局养老办运用云服务平台,对供养机构在消防安全、餐饮服务、工作值班、护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定期不定期地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供养机构的安全管理和服务监督。
二、积极探索供养机构“1+N”联合体管理改革模式
为解决乡镇敬老院法人登记和安全隐患问题,进一步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供养能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0xx年x月,我区以xx区社会福利院为牵头单位,探索将乡镇敬老院作为福利院分院,以统筹管理,解决敬老院法人登记和安全隐患问题。一是理顺托管双方权责。由乡镇人民政府、xx区民政局作为委托方,xx区社会福利院作为受托方,签订《敬老院运营管理委托书》,委托xx区社会福利院对乡镇敬老院进行运营管理。在托管期间,乡镇人民政府将院内固定资产委托给xx区社会福利院管理使用,双方签署《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移交清单》。二是确保养老用途不变。xx区社会福利院可对敬老院进行规划使用,保持敬老院用于养老服务用途的性质不变。xx区社会福利院对乡镇敬老院的院务运营、安全生产、院务建设、养老服务工作等负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区民政局对养老院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三是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在优先保障农村特困人员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对象范围,参照物价部门规定,接收社会老人自费入住或开展有偿居家养老服务等,以此对运营过程中的开支进行经费补充。
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建设工作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特困供养机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委托社工机构对整合后的x个乡镇敬老院开展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以解决规范化管理欠缺、安全隐患突出等运营难题。与各乡镇政府建立养老院的日常管理巡查制度,制定《养老院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组织院内管理人员认真填写《乡镇敬老院值班日志》,做好每日工作记录。完善《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对聘请管理人员进行餐饮服务、老人护理、日常巡查、安全管理、应急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规范养老机构入住人员的入院、出院手续,加强对入住老人的生活服务和安全管理。三年来,委托社工机构先后开展个案服务xx例,一般性专业咨询xx例,院舍活动xx次,各种主题的老年人小组活动xx节次,开展护理员能力提升培训xx次,志愿者培训xx次,社工能力培训x次。在情绪疏导、精神抚慰、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能力建设、协调家庭关系、养老服务资源链接等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作重点,结合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特困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社区养老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4+2+1”结构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当前城市、乡镇等社区建立了许多养老院、儿童福利院,这对家庭生活贫困或无子女老人、孤儿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保障。针对于社区养老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尊重与生理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已达1.32亿人并且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
一、社区养老现状
我市已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8%,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结构现状已严重超过平均水平,因此,对我市的社区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初步建立起与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城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以实现“老有所养”为目标,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乡养老服务新途径,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了政府工作日程,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目标任务。
二、社区养老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市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县的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运作标准、社会影响力不足等,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二)资金筹集相对较难。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福利彩票等政府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因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极少,致使社区居家养老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所以,为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扩大服务范围。(三)服务项目和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尽管养老服务我们提出了较多的服务内容和项目,但实际上社区所支撑的服务项目还较少,服务面窄。如为老年人洗澡、上门医疗、康复、助餐等方面,很多服务项目还跟不上,而最需要服务的群体正是这些身体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四)管理经验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加速发展,但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基本无经验可循,无法充分整合社区原有资源,如充分利用社区休闲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的人力资源,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社区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无法提供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五)缺乏专业化的服务队伍。
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工资报酬低,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和专业化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三、社区养老对策建议
(一)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水平。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家庭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坚持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建立居家养老的规范管理和规范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平治理,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二)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服务的多元化和针对性。
在提供养老服务时,要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医疗服务、聊天解闷、精神慰籍、文体娱乐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第三篇:绿园区发言(定稿)-养老服务
全省民政工作 会议发言材料
立足区情 立足民需 立足创新 全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
绿园区位于长春市西部,辖一城两区三镇七街,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在全区42万人口中有60岁以上的老人5.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1%。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突出特色入手,加快推进居家养老亲情化、社区养老常态化、机构养老规范化,逐步形成了多层面、全方位、广覆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立足区情,着力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绿园区委、区政府针对全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情,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着力构建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三到位”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在构建养老服务组织保障方面。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区养老指导中心、街(镇)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养老服务站三级联动的工作机构,组建了社区公益岗和邻里互助服务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专业护理服务队“1加3”的为老服务队伍,形成
了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工作网络。
在构建养老服务政策保障方面。区委、区政府坚持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实施方案》、《特困老人养老服务社会化补助办法》、《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10余个文件,抢先部署,优先扶持,率先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全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构建养老服务资金保障方面。全区先后投入7500万元加强城乡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发放给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公助资金74.24万元,2010年将所需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及新增床位补助、运营床位补贴等民办公助资金300多万元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
二、立足民需,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首选养老方式,比例约占90%。我区始终把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着力构筑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志愿服务、有偿服务“四位一体”和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法律维权、健康护理、康复服务、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应急服务“十项合一”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是开展无偿服务。全区建立了一支由118人组成的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对359名符合长春市规定的60岁以上“三无”老人、低保空巢老人,选派公益岗养老服务员为其提供
每天1至2小时入户免费服务;对346名符合绿园区规定的特困空巢老人、重点优抚对象等,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50至200元“晚情服务代金券”,老人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招标选定的家政服务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的养老服务。
二是扩大低偿服务。全区组织1000余家药店、超市、浴池等社区服务网点建立“晚情服务联盟”,逐步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晚情卡”,由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对持卡老人提供相应的优惠服务。
三是倡导志愿服务。我区建立了由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低龄老人等5200多人组成的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助医、助餐、助行、助洁、助乐的“五助服务”,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
四是实施有偿服务。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并且有更高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通过社区为老服务热线,安排养老服务经营公司和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上门服务、预约服务、随时服务”。
三、立足创新,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机制 我区共有公办、社区办、民办、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7家、社区养老服务站34家,总床位2960多张,数量多、类型全。为此,我们着重在资源整合上做文章,构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全员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机制。
第一,充分发挥社区老年日托站的基础作用。我区紧紧抓住城市薄弱社区改造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采用新建、改建、扩建和共建等形式,初步完成了12个城市社区和22个农村社区老年日托站的建设任务,并计划用二年实现城乡社区老年日托站全覆盖,将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楼栋、屯组,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社区老年日托站参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管理、运营,在提供日间照料、图书阅览、医疗康复、文体娱乐、老年学校、家政服务等六项基本功能基础上,增设童趣游戏、聊天茶艺、老年饭桌、民间艺术等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
第二,有效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充作用。根据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规模和服务、管理现状,我区决定将管理权限下沉到街镇、社区,依托社区实施分类管理,引导其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对于管理规范取得《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的机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2000元建设补助和每张床位每年600到800元的运营补助。对于具备一定条件但规模较小、散落分布在居民小区中的养老机构,经消防、卫生防疫部门检查指导、社区走访登记、民政审核备案,发放《小型家庭助养机构证书》,帮助其发展、督促其尽快取得正式批准手续,以便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对于不具备条件和未能按期整改的非法养老机构,协同执法部
门坚决取缔。
第三,切实发挥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引领作用。2009年我区融资6800余万元,建设一所集养老、医疗、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区级社会福利中心。该中心是占地23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既可以承担全区“三无”老人的养老服务,又可辐射社会养老;既保留了传统的机构养老功能,还将建设老年日托站、康复医院、老年大学、老年用品超市以及居家老人餐饮配送中心、应急呼叫中心、家政服务中心,成为兼具居家服务、社区托老、机构养老功能的集成化养老服务模板,对全区养老服务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0.2)
第四篇:干部在2021年养老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干部在2021年养老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范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我们要充分认识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XX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全省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全省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础更坚实。一是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XX多个规章、政策文件。二是兜底养老保障更加牢固。持续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省有农村敬老院XXX所,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护理型床位达XXXXX张。三是构建多元化养
老服务新格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新增养老床位约X万张。推出建设“XX分钟城市养老”、“时间银行”助老服务、“智慧养老”等XX多项创新性举措。四是养老服务改革步伐加快。XX市获批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市,XX、XX、XX列入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市,XX、XX等X市获批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市。延安市获得全国居家社区养老
服务改革试点考核优秀位次。五是养老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从XXXX年起连续四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成立养老服务标准化委员会,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等X部地方标准。六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计划,全省已培训X万余名养老护理员,从业人员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全省养老服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截至XXXX年底,全省XX岁及以上老年人口XXX.XX万人,占总人口数的XX.XX%,已呈现出“中度老龄化”特征。全省失能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的XX.X%,约为XXX.X万人,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X.X%,约XX.XX万人;中度和轻度失能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的XX.X%,约XX.XX万人。解决好占总人口近XX%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民生问题。
全省养老服务工作还存在许多短板。尽管全省养老服务业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足。一是有效供给不足,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并存,社区嵌入式小微服务机构和护理型床位较少。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财政资金投入较少,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潜力未充分释放。三是养老服务业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老年人健康疗养、老年用品等服务产业未形成规模,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四是服务管理人员不足,整体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职业存在着职业认同度低、社会地位低、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等情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开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秉承“扩供给、补短板、提品质、重监管”的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养老服务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
悉心研究定政策。抓紧编制“十四五”养老服务专项规划,推动省人大出台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提高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推动建立全省经济困难重度失能老年人最低护理补贴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各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补足养老服务的民生短板。
加快构建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方面,构建“一院一站一中心”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力争到2022年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XX%以上。在机构养老方面,新建一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实施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到“十四五”末,力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X%。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持续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活动。
积极主动育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落实和完善市场准入、政府补贴、税费减免、土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优惠政策,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推进养老与健康、养生、旅游、健身、休闲、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养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开拓创新提质量。推广“时间银行”助老服务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投身养老事业。利用“互联网+”,连通省市县三级“12349”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加快与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对接。持续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标准化服务体系,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打造连锁化、品牌化XX养老名片。
加强措施严监管。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切实做好养老机构备案工作,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养老服务+互联网+信用”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行业黑名单制度以及多部门跨地区联合惩戒机制。
千方百计聚人才。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和“1+X”证书试点与推广,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计划,到2022年底全省培训XXX名养老院院长、X万余名养老护理员。定期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健全和完善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让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作用发挥得好。
第五篇:沈阳各地养老服务典型经验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谋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沈阳市民政局
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加速振兴、加快发展的同时,养老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沈阳市现有人口74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9.2万,占总人口的14.8%。从2005年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50亿元,出台与养老事业相关的政策 21项,极大地促进了沈阳市养老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地位,推进养老机构发展近三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养老机构发展。市、区两级投入2亿元,建设了铁西区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标准较高、具有示范性的,集养老、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高档老年公寓,建筑面积增加2.56万平方米,增加床位1810张。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了《沈阳市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改造建设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用3年时间,将全市119所农村敬老院整合为45所农村中心敬老院。两年来共投入资金1.4 亿元,改造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 20所,新增床位4240张,使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告别了简陋的旧居,住进现代化、高标准的中心敬老院。同时,市政府按照民办公助的模式,在建设立项、税费减免、床位补助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共投入资金1.4亿元,建设多档次的民办养老机构54家,为老年人提供 1 了多重选择的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75家,床位14821张,养员10542人。民办机构比2005年增加22家,床位增长2696张。明年全市规划在每个城区各建设一所中、高档的养老服务中心,并投资3000万元,扩建市级养老院。在农村将全面完成45所中心敬老院整合改造任务。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8年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沈阳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民办养老机构有关用地、水、电等优惠政策;市民政、财政还共同出台了《关于资助民办福利机构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8年起新建或改扩建的福利机构,按新增床位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极大地调动了民营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在资金、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我市今年成立的养老服务协会在全市养老机构中开展星级评定,并指导市养老院等机构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协会积极引导养老机构规范、科学发展。
二、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老服务功能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养老事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过渡的根本途径。我们充分利用区、街道、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资源,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站”等为老服务设施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体育健身、日间休息、午间餐饮等十种服务。近年来,全市共投入5.64亿元,在区、街道、社区建设为老服务中心达到1043个,2 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站等各种为老服务设施发展到666个,日均服务量达到8万多人次。今年市政府又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100个示范性社区日间照料站,明年还将继续投入1000万,再建设100个示范性日间照料站,实现社区日间照料站全覆盖的总体发展目标。
在加大社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中介组织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利用其资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目前沈河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德济老年健康俱乐部等中介服务机构已投入使用。其中沈阳德济老年健康俱乐部的事迹于十七大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予以专题报道。
三、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 2005年以来,我们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采取政府出资开发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为不同生活条件的老年群体以无偿、低偿和有偿方式提供不同档次的居家养老服务,4.8万老年人受益。市政府投入3300余万元开发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2779个,为三无、低保、特困空巢老人上门提供无偿服务,市内五个中心区对符合无偿照料服务标准的特困空巢老人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且有一定经济收入的老劳模、老优抚对象,由 “大管家”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提供低偿服务,仅“大管家”在全市就已设立了20个连锁机构,配置了70名工作人员;对有支付能力的社会公众老人,通过“管婆”家政 3 连锁店和汪姐家政等中介服务机构,采取与区民政局签署框架协议,与社区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提供有偿服务。
2008年市政府与援通公司一起建设并启动了“一号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政府投资160万元为6800户三无、低保、特困空巢老人免费安装应急呼叫器。目前,“一号通”共受理求救呼叫400余次,并通过120成功救助生命145人;受理生活呼叫5655次,快捷、有效地满足了老年人的多方服务需求。
四、出台为老服务优待政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近年来,沈阳市在高龄老人补贴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市政府将248名百岁老人高龄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各区、县(市)在此基础上也相应地增发了100至500元,并为10600名90-99岁老人发放每人每月100至200元的高龄补贴。在农村贫困老人建房方面,市政府每年都为农村贫困老年人新建住房,建房补贴标准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共解决了5100户农村贫困老人的住房困难,总投资达1.2亿元。在退休老人医疗保险方面,近年来政府累计投入32.6亿元,使老年医疗保险覆盖率由2005年的76%提高到2008年的99.87%,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在老年人交通、就医、文体娱乐、健康保健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政策优待,累计投入3.1亿元,使老年人在各方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