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小寒食舟中作》[5篇范例]

时间:2022-03-28 02: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第一篇: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年代】:

【作者】: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原文】: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赏析】: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故曰“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故曰“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云:“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而曰“白”,山而说“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第二篇: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作文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苦作舟作

篇一: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自古以来激励千万莘莘学子埋头苦读,潜身书海的千古名句,历尽沧桑,到了如今,仍起着重要作用。

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勤”和“苦”。现在,有些人却认为:“如果发奋学习的话,会学成书呆子。”我认为:“我们必须‘吃苦’,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我们要吃苦,苦后有甜。”

大家想知道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是怎么读书的吗?请听: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的祖父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现在有些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的对它。于是,他发奋学习,把所读过的书抄一遍,还做笔记,写读书心得。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后出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故事。如:司马迁呕心沥血写《史记》;曹雪芹贫困窘迫写《红楼梦》;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禁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先吃苦,苦尽甘来!

篇二: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个读过书的人,甚至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句富有深意的古语,鼓励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会有千辛万苦左右相伴,要做好面对和克服的准备。

可是,就在二十一世纪,知识时代的今天,不光是孩子们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每位家长也倍感知识、学历的重要性,所以家长们的养儿育女的任务变成了异常艰巨的任务。

具体的,每个学生从步入幼儿园读完大学多用的花费,应该不难计算,诺大的天文数字,就是每位家长们的带有苦味的汗水一滴一滴积聚起来的。不用说农民家庭,就是工人阶层也是难以应付得来的。

既然“学海无涯”,还作舟干什么?因为没有海岸,无论我们如何辛苦举帆摇桨,都只会在大海里漂泊。假设学海无涯前提成立,那么小舟又是从何处下海的呢?难道创世之初小舟就孤伶伶地在大海上漂荡吗?

老师常说,只要刻苦学习,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可见“学海”应是“有涯”的。

老师常告戒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如果一学习起来就愁眉苦脸的,就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学习要以苦为乐,“头悬梁,锥刺股”时也不能叫疼,要把“苦”升华到“乐”的境界。

如此一来,“学海无涯苦作舟”似应改作“学海有涯乐作舟”了。

篇四:学海无涯苦作舟

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从小到大有好多梦想都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放弃了,成了现在一个这样懒惰犹豫迟缓的我。

到现在还有一个明确的梦想似乎还在心里坚持着,所以本人决定:淡薄明智,宁静致远。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发扬古人治学精神进行现代的投机,响应毛主席号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个这样的海洋,海的对面是一个美的世界。我和众多的追逐者一样,乘着一叶孤舟,踏上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梦想到达那美丽世界。

3年前,我怀着一颗必胜的好奇心,开始踏上那神秘的大海。当小舟还在浅滩的时候,同行者都在为走向深海做准备,我却为那短暂的欢乐而停留。我,成为被别人落下的孤独者,随风飘去。

现在,我是一个一无所知,没有技术的航行者,却身处那大海的深处。在这充满挑战与惊险的海面上,我遇上一批同是被别人落下的追逐者,我们共同奋斗,希望有一天也能到达那美丽的对岸。

第三篇:杜甫

“诗圣”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并有深厚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却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但在唐朝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杜甫写“初唐四杰”的《戏为六绝句(其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此段时间的见闻,成为不朽作品“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至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二、杜甫诗作名句欣赏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0、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5、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1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1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贵心二首(其一)》

2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5、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三、“诗史”杜甫与“诗圣”杜甫

1、“诗史”: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而生动的记载。他的诗歌记录了历史,佐证了历史,弥补了历史,堪称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史,又有同时的史书所不及者,所以被称为“诗史”。

2、“诗圣”:

杜甫被尊为“诗圣”首先源自对其人格品质的赞誉。杜甫一生人格高尚,忠君爱国、心忧天下,爱民如子,具有深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对社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即使自处困境,却总是悲己及人,终身情怀博爱。是为“圣”。

其次,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他的诗歌创作,无论从体例、题材、内容、风格、章法、造语等各个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突出成就,所谓诸体无不兼备,无体无不精工,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诗艺精湛。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无人能够企及。因而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成就极高。

四、杜甫诗歌赏析

1、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简介

1)忧念时局,关心社稷,突出表现杜甫的爱国思想。2)描绘山水,题画咏物,托物言志。

3)咏物讽谕,针砭时事,揭露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警策意义 4)抒写爱子情切,伉俪情笃,兄弟情浓,友朋情深。《北征》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

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洗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一、解题:

这首七言乐府诗是至德二载(757)春天,杜甫陷于叛军占领的长安时所作。此诗的诗眼是“哀”字,主要描写作者身陷叛军之中,春日独自潜行于曲江,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之事,抚今追昔,触物伤怀,感叹李唐王朝的盛衰巨变,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唐开元年间的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艳,每到春天,彩幄翠幛,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榖,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现在呢?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到曲江深处漫行。曲边江的宫殿千门紧锁,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他们都为谁而绿?想当年皇帝的旌旗仪仗浩浩荡荡,来到芙蓉苑,苑中是万物生辉,风光无限。昭阳殿里最受宠爱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皇帝左右。御车前矫捷的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对比翼齐飞的鸟。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美貌异常的杨贵妃而今何在?可怜她成了满脸污血的游魂,只有在旷野荒草间飘荡,欲归不得了。清清渭水不停地向东流去,而入蜀道中的剑阁是那么深邃;贵妃和玄宗一去一留,生者死者彼此永无消息。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年年依旧,岂有终境?黄昏时,胡骑往来践踏,尘埃满天,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二、层次: 可分成三层:

第一层: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第二层:用追叙的手法极写昔日曲江之繁盛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诗歌以乐衬哀。第三层: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前四句直接承继第二层,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四句总结全篇,写杜甫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全诗以“哀”为题,也以“哀”为核心,笼罩全篇。篇首第一句就创造出强烈的哀氛,接着,写春日潜行曲江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更是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也暗示着:那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诗的结构跌宕波折。诗人的视角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不断转换,给人造成一种纡曲有致,波澜起伏的感觉,读之令人感到凄切哀悯,肝肠寸断。

杜甫的《哀江头》,实际是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对国破家亡的巨恸。“哀”字是全诗的灵魂,以乐衬哀。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

月夜

今夜鄜(fu阴平)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

诗人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今夜鄜(fu阴平)州月,闺中只独看。”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体贴、挚切。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使人既感到她望月时感情的真挚和凝重,又能令人体味出诗人对妻子的挚切情感。正面写妻,字里又饱含诗人情感。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这一联写诗人在远方思念着小儿幼女们,想他(她)们还不懂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解母亲的望月怀人!更显出妻子之“独”。“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忧思与怜爱,更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刘辰翁)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可谓语丽情悲。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两地“独看”,双行情泪。这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以结尾最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得开,给人以遐思。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之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相思之情本抽象,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一代诗圣,落笔见奇,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首联提摄全篇,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点明时、地,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鸣,行人断,正是战乱景象。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动起诗人思弟之情缕。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这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它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颔联二句,紧承“秋”字、“月”字,加倍写“忆”。这两句诗,将江淹《别赋》的“明月白露”四字翻作十字,运用上一下四句式,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语气十分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颈联二句,申明三、四,言乱后家乡阻隔,音讯莫闻,则望月愈久,忆弟思乡之情愈切。分散而通音问,则谁死谁生,尚可问知;现在是既分散而又不通音问,连死活都无从问处。语极悲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二句,紧承五、六,照应开头,将家愁国难作一收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无限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译文: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第二句应在前。“独宿”是诗眼。通过环境的烘托,渲“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睁眼看“蜡炬残”,其夜不能寐凄凉孤独的心境苦衷,已见于言外。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颔联写诗人看月听角、独宿不寐,无人共语,以此显露自己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颈联紧承上联,直接表达战乱未息时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风尘荏苒音书绝”,正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此联直抒“宿府”之情。

尾联照应首联,更直接叙述了诗人彷徨无奈、辗转反侧的境况。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如今为何又在这幕府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实无奈啊。用一“安”字,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此次再出,实为无奈,由此可解诗中情感表达之“沉郁顿挫”。

特点:

抒情沉郁,深切幽远。章法谨严,对仗工巧。

4、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解:

从青年到老年,杜甫诗歌创作甚丰,风格多样。前人曾指出:“杜诗„..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致此。”即使从横向看,他也有几副笔墨,多种风格。如雄浑、秀丽、悲壮、豁朗等,但仍有其主导的风格———沉郁顿挫贯穿始终,给人以“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的包容感,这与他“转益多师”,多方面吸纳前人的风格精华又能熔于一炉的苦心经营有关。对此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也。”。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杜诗的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非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表明其诗歌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杜甫忧国忧民的深邃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读书报告: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1000以上)杜甫与《秋兴八首》(其一)

【创作背景】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即生于此。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之中。青年时期曾漫游各地,饱览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机会体察社会民情并和诗人李白结识。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的抱负,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于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来到长安,在奸臣专权的情况下,受到排挤,在那里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困顿生活。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曾被叛军所俘,后逃到凤翔,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任左拾遗,不久因房馆事件,调任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几经周折,最后开始了他晚年西南十年的漂泊生活,大历六年(公元770年),贫病交加,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十分凄凉。

杜甫的一生多遭丧乱,备尝人间疾苦。他的诗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诗史”。其诗语言精练,韵律谨严,沉郁顿挫,风格多样。

【作品赏析】

一、思想内容

全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羁旅之愁,客居之苦和抑郁之感。

二、结构层次

本诗首联直点秋景。秋色、秋林,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呈现出三峡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三峡,望秋伤情。

颔联通过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深秋的外貌特征,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象征了国家局势变易无常,影射国运的黯淡。

颈联诗意落实在此两句上,从眼前丛菊开放联系到“故园”。杜甫在夔州,欲归不得,已经过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诗人原以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江边。

尾联通过所闻所感,写秋已深,家家捣旧衣收藏起来,赶制寒衣准备越冬,而诗人客居他乡,贫病交加,不胜悲凉。“刀尺”说“催”,“暮砧”说“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园的迫切心情。

三、写作特点

1.情景的和谐统一。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地也在翻动。波浪在地而言吞天,由下而上,风云在天而言匝地,由上接下,气势凶猛,上下一气,浑然一体,简直要吞没整个宇宙,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诗人把自己人生的体验融人到景物的描写中,使情景交融,意境动人。

2.用语凝练概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喻示着诗人到夔州已两年,花开花落又一秋。“他日”即往日,今年再开的秋菊,勾起了一年前的往事,使人不由得落泪。“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孤舟一系”诗人以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在江边,写尽了诗人一生的漂泊和坎坷。以精当凝练的十四个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杜甫在语言使用上的千锤百炼,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从表现形式上看,全诗用字考究,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问题讨论】

1.这首诗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第二联有什么暗示或象征意义? 3.第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相关链接】 2.《唐宋诗醇》

刘会孟和吴渭语均是对《秋兴八首》表现手法的评述。八首诗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作者在这组诗里,以秋起兴,不用清、凄、残、苦的字眼,而是大量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词来写秋天的哀愁,烘托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意境深邃,这种超常规不协调的遣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产生出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3.《杜诗镜铨》

俞埸所云,即说明诗人身在夔州,而心系长安。以对开元、天宝时长安名胜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也是诗人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庾子山即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一个诗人,曾任散骑常侍、东宫领直等官。四十二岁奉命出使西魏,恰逢西魏灭梁,被留,庾信屈节做了西魏的骠骑大将军,北周代魏后,他的官位又升迁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虽居高位,心情却很痛苦,常怀念故国,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凉萧瑟。《哀江南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此文用骈体的形式表现了深挚的感情,句式灵活,对仗工整,是南朝骈文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代表作。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是用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

4.《昭昧詹言》

意为《秋兴八首》是以秋起兴,作者虽写夔州之秋景,实则借景抒发诗人悲惨的命运和忧念国家的兴衰,以己为横线,以秋为主线,织成纵横的网络,表现哀伤的艺术风格。

5.《杜诗言志》

高度赞扬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表现手法,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唐代七律诗的巅峰之作,成为“千古绝调”。

第四篇:《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设计

《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设计

瓦房店市文化小学孙丽莉

学习目标:

1、学会演唱《学海无涯苦作舟》,并能用柔和、轻快的声音有感情演唱。

2、理解歌词中名言警句的含义,抓住“磨砺”、“苦”、“勤”等处进行演唱指导,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情境创设、历史故事以及自我现身说法等途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在读书的道路上,只有靠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成就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歌词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歌词意义。

教学关键:

创设恰当情景,讲述历史故事,使学生明理。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生问好后,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好

吗?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来谈谈你的感受。(播放悬梁刺股的视频)

2、学生观看后自由谈感受。

二、学习新歌

1、谈话过渡,交代本课学习任务。

教师顺势引出: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勤奋苦读,终成大业,正像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新歌的名字就叫做《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下歌曲。

2、一听歌曲,引导学生谈出初次听歌的感受(学生初步感受勤奋苦读,终成大业的意义)。

3、感悟歌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生共同释义)

4、5、二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中速、欢乐)为什么要以欢快的情绪来演绎这首歌曲呢?(苦中有乐,先苦后甜,付出努力终有收获)

6、朗读歌词,增进情感。(引导学生读出勤奋刻苦读书的决心及收获成功的喜悦)

7、1)

2)学唱歌曲,体会情感。老师弹奏旋律,学生默唱歌词。指导学生用“呣”音,随旋律演唱,提醒学生演唱时注意声音的位置。

3)找出演唱时易错或唱不准的地方,让会唱的学生教教其他同学。

8、1)指导演唱,内化情感。衬词“哟喂”要唱的轻巧、有味道,如同互相学习是探讨方法,使人容易接受。

2)“磨砺”、“苦寒”、“勤”、“苦”演唱时要突出出来,如同告诉人们学习要勤奋刻苦,付出努力才有收获。

9、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在熟练的演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三、拓展提高

谈话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歌声,我已经深深感受到,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勤奋读书将会为我们带来甘甜的美酒,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及古今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名言警句及勤学故事。

同学们,在我们班级中谁是勤奋学习的典范呢?

四、总结导行

我们班同学在学习上是那样勤奋刻苦,希望同学们学习他,更学习孙敬头悬梁,鲁迅卖奖章勤奋苦读的精神,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你勤奋刻苦,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让我们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歌声中来结束本课吧!

板书设计:

学海无涯苦作舟 磨砺锋 苦寒香 勤径 苦舟

第五篇: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700字

学海无涯“乐”作舟作文700字

“读书苦,三更灯光五更鸡;苦读书,无灯之下巧偷光;不读书,老来伤悲留肝肠。”快乐自由地读书,你定会回味无穷。

人们常以“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读书的一贯形式,但我却不认为一定要苦作舟,我们快乐地学习不是很好吗?学习虽是苦闷、枯燥的,但我们可以来点“逆来顺受”,要把枯燥变成有趣,用这样的心态来读书,我们自然会进入另一番境界——乐读书。

以快乐为前提,以求知为动力。“书中自有黄金屋。”读百科全书,你会获得各种信息;读优美散文,你会感知多彩句式;读古代诗词,你会感受古人风采……可见,读百书,就可品百味,酸甜苦辣咸在书中无一不有,但会品书乃会读书人的专利,那些死读书的人永远只会沉浸在苦闷之中不能品尝到其中五彩缤纷的味道。

以致用为原则,以思考为方向。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学习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这样一来,你便知道学了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完后有什么作用。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自然觉得学习内容有方向把握,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同样会感受到学习可以苦中作乐,感受新型学习味道。

与书香为伴,用笔墨抒情。在课外的学习时间中,品读美丽的篇章,我们都会有一些感受,何不把它化为文字永存

于随笔之中。读书常使人产生共鸣,有这般感受之后,你就可以用你大敢而随意的笔头把这些东西用美丽的文字形象地表达出来,写在纯白的纸上,变成你读书时有过的回忆。日积月累地做读书笔记,品华丽篇章,你的思想会在阅读中不断升华、进步。同时,你也会感受到阅读带来给你们的快乐,更会爱上写作不再为之烦恼。

读书百味,人生百味。读书是我的乐事,我以快乐为能量,努力做双浆,向那无边的学海“乐作舟”阐述新一代读书观。

下载杜甫——《小寒食舟中作》[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小寒食舟中作》[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似水年华“爱”作舟》观后感

    《似水年华“爱”作舟》观后感 拿起《江西教育》,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戴着眼镜,和蔼慈祥的一位中年女人,细细看着,她是江西首届十大“最美乡村教师”陈爱娇,我十分好奇,也十分疑惑,她......

    学海无涯何作舟美文摘抄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这些故事,早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德。即使是满脸稚气的孩童也深谙一代名臣幼时苦读书的故事。的确,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在这个“一考定......

    走近杜甫(中) 教学设计

    第四课 《走近杜甫》教学设计 一、授课对象:3—4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

    万方多难中的杜甫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文/静远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杰出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上) 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杰出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学海无涯“巧”作舟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学海无涯“巧”作舟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灿烂星空。一花凋落,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漫漫,高考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次坎坷。要尽全力度过人生每一关,不......

    作文素材——杜甫[小编整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