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郫县加强校地企合作 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利用(郫县科技局)
加强校地企合作推动科技资源整合利用
郫县科学技术局
校地企合作是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县企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创新型郫县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随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了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郫县县委、县政府在2007年8月成立了校地企科技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此,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地企合作,大力推进整合科技资源整合利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后劲。
一、郫县校地企合作的主要成效
一是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了提升郫县豆瓣的形象,促进郫县豆瓣产业技术的整体升级换代,壮大郫县豆瓣产业。2007年10月组建了由郫县人民政府主持倡导,县科技局组织协调,以郫县豆瓣的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豆瓣产业,推动郫县豆瓣行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平台——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建立了四川大学、西华 1
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设计院三个研究开发基地和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和成都鑫鸿望食品有限公司三个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此项工作得到了四川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列入了2007年省重点科技项目。今年6月,举行了四川省川菜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启动仪式,确定了“中心”2008至2009年度首批研发课题,各项目实施单位与科技部门签订了项目责任书。中心的建成及项目的启动,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和攻克制约郫县川菜特色调味品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体提升郫县川菜特色调味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结合我县产业特点积极推动校地企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根据郫县产业发展特点,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动态掌握企业科技需求、项目意向、设备条件、资金规模等信息。努力拓宽合作渠道,密切同县内外高校院所的联系,建立科技信息发现、跟踪和回访制度,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各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动态、科研人才储备情况、科技攻坚方向等重要信息。积极引导校企开展技术对接,推动企业同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对确定合作意向的项目,重点跟踪服务,提升合作成效。今年已组织实施校地企科技合作项目20余项,其中重点科技合作项目10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优质水稻科技示范工程”、“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
豆瓣产业”、“川菜调味品技术研发和产业提升”、“客车整车技术研发”、“凸轮轴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项目已初见成效。
三是郫县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全面投入使用。为有效推动全县校地企科技合作,畅通政府、高校、企业之间交流渠道,搭建三方合作平台,县科技局牵头开展了郫县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已于今年3月正式开通运行。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已有50余家企业、10余所高校成为注册用户,开展科技信息发布、人才交流、产品展示和成果对接等活动。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正日益成为及时了解掌握专家、人才、成果、技术、项目等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强化校地企科技合作的交流载体。
二、郫县校地企合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合作层次高、范围广。近年来,为实现高起点、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县政府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要,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有力地提升了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目前,我县企业已先后与省内外数十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许多单位在相关领域代表了当今国内的最高科研水平。
二是形成了多种校地企合作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县校地企合作已由最初简单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究机构等深层次合作转化。
同时,在合作领域上,既有以政府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整体合作的“区域推进型”,也有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某一重点领域进行合作的“项目推进型”;在合作形式上,则有共建研发中心、企业研究室等多种模式。
三是企业成为校地企合作的主角。企业是校地企合作的主体和受益者。近年来,我市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使产学研结合得到迅速普及。目前,我县有近四十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涌现出了一批校地企合作典型。
四是高校、院所产学研意识普遍增强。市内高校、院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源头作用,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郫县校地企合作的工作打算
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县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县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校企合作结出累累硕果,为加快城市建设,实现郫县经济飞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是建立推进校地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走访企业、高校和院所,跟踪科研动态,及时转化先进科研成果。
积极邀请高校和院所专家、学者到我县讲学,与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推荐和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申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收集、编辑和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是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进一步提高校地企合作的层次和紧密度,支持形成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实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以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办试验基地、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院所、高校的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等创新资源面向企业开放。
三是搭建校地企合作的有效平台。组织企业赴国内外高水平、有影响的科技交流活动,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途径,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广泛的校地企合作。
四是加大对校地企合作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产学研联盟等各种校地企结合的有效模式。今年科技计划中的科技专项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将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校地企合作项目倾斜。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加大对校地企合作项目的扶持。同时,对校地企合作优秀成果,优先组织申报省、市科技成果奖。
第二篇:文学院校企校地合作情况小结
文学院校企校地合作情况小结
学院一向重视加强与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开展了一些工作,现将该项工作小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
学院努力加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强化人才培养对地方的服务功能。如与荆州博物馆签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实习就业基地协议,邀请荆州中学、荆州市东方红中学、荆州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来我院就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展开座谈,联合江汉平原新闻媒体共建江汉平原新闻联盟,等等。
二、科学研究
学院致力于与地方有关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如主持市政协“荆州文化史”项目,与松滋作协联合开展松滋作家研究,与公安县作协联合开展公安三袁研究,还拟与市群艺馆联合开展非遗项目的调查和研究。
三、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政策咨询和文化服务。多年来,我院教师一直担任荆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服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为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和企业单位,如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纪南文旅区等文化单位做旅游项目的文案策划;第二是开办有关荆楚文化的文化讲座,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素质培训等;第三是在中央电视台、荆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担任访谈嘉宾,传播荆楚文化;第四是与市群艺馆等单位联合组建荆河戏剧团,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四、社会捐赠
近年来,文学院也得到了社会的一些捐赠,为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了一定的经费保障,比如接手橘颂酒业有限公司5年75万元的捐赠,接手小红帽志愿者协会2万元捐赠。
五、学生就业近三年来,文学院学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1%以上,50%以上的学生选择留在湖北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六、建议
1.学校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校企校地合作工作的重视,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2.学校学院应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工作的机制与制度建设。
文学院分管校企校地合作工作领导:杨鑫
第三篇:郧阳科技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材料(定稿)
一促二抓三联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郧阳科技学校校企合作经验材料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契机,坚持“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互动”的校企合作办学原则,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实施了“一促二抓三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促,即建立校企合作促进机制
校企对话是校企合作的前提,而这种对话与合作必须有一套促进机制作保障。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通过政府主导与推动,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吸引企业与学校对话。一是建立部门对话机制。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从政策、领导、制度、组织、经费等五个方面保障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了由县教育局、发改局、招商局、总工会、经济开发区等九个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部门、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指导解决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县政府采取减免税费等措施,激励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施教产一体化探索,重点调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天神公司、佳恒公司、义兴公司等骨干企业联系职业学校,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县教育局还与学校一道,立足本县,放眼全国,挑选了20多家规模大、效益好、工资高的企业,与之建立了校企对话平台,定期进行校企交流。
二抓,即抓模式改革、抓教学质量
现阶段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学校尚处于弱势一方。学校为了吸引企业热心参与校企合作,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致力提高育人质量,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关系中校方的自信和实力。
一是狠抓模式改革。首先是改革办学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对接。学校坚持“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方针,大胆创新,把企业培养目标列进课程计划,把企业管理理念引进学校,把企业的生产线搬进学校,把企业的车间用作学生的实训基地,将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人才输入”演变为“校企一体”。深圳比亚迪公司在郧阳科技学校成立了全国首个人才培养基地,郧县义兴公司、佳恒公司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办学,共同开设“比亚迪汽修班”“佳恒模具班”“义兴数控班”,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设立助学基金。目前我县职业学校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合作企业的需要,建有5大省级精品专业、12个校内实训基地、17个校外实训基地。2010年学校承接了郧县佳恒液压机械公司的一批产品,并在校内实训车间加工完成。其次是创新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县招商局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促进校企联姻,为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便利。推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学校于2003年就尝试分段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推行分散顶岗实习模式,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行顶岗实习和教学轮换,实现“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从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综合锻炼的实效性。学校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联合办学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同时获得了报酬,还减少了流失。再次是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基本专业理论,到企业见习了解生产过程,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第二年分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生产性实训,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第三年有组织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建立“分层递进式”激励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上,根据能力素质把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为熟练工,直接到校内产品加工线或到企业生产线上作业,享受“同工同酬”待遇;B类学生为学徒工,在师傅指导下生产,享受生活补贴;C类学生为见习工,在生产线见习。“分层递进”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热情和动力,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近年来,我校毕业生有90%以上在离校前取得了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一个甚至多个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是狠抓教学质量。首先是规范教学管理,积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强化落实备、教、批、复、考各个环节,大力推行听评课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管力度,坚持落实校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制度,着力构建有效课堂。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考试测试、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登记。每月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测评,对检查和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任课教师并限期整改。教务处每天对教学情况进行督查,教学过程的督查结果不仅与教师当月的绩效考核奖挂钩,而且也与教师的评优表模、晋职晋级挂钩。同时,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三节课后为全校性集中开展教科研活动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与说课等活动。其次是建立层层技能大赛制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学校规定每年3至4月份为学校技能竞赛月,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及学生必须人人参赛,基本实现了技能大赛“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学生,覆盖每个教师”,并且对参加学校、市、省技能大赛获奖的选手给予重奖。在近三年湖北省和十堰市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中,我校师生累积获得52个一等奖、65个二等奖和43个三等奖。2011年11月,我校选派5名学生代表十堰市参加全省中职技能大赛,一举夺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填补了十堰市机械类竞赛项目全省一等奖空白。在2012年省中职技能大赛上,我校4名选手再创佳绩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三联,即与行业联姻、与企业联合、与园区联结
一是与行业联姻。重点是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构建信息交流互通平台,积极开展市场调查,了解掌握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定期召开会议,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进行具体指导,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由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制订评价方案。
二是与企业联合。首先是建立合作实体。与企业订立章程,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学校以场地、师资、学生工学结合、企业职工培训等形式入股,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主体”合作实体。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双主体”地位,把学生充分实训、技能提高作为合作办学的宗旨,企业应认真履行合作义务,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效果。其次,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校内基地建设,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才、政策和区位优势,引企入校,校企合作,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装备、技术三个载体提高育人质量。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车间,把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理念渗透在产品加工流程中,体现环境育人;另一方面,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引进企业生产线进校园,产品入车间加工,提高设备装备及生产水平,与现代加工技术同步,体现装备育人;再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指导产品加工,学校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优势互补,育师育生兼并,体现技术育人。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与人才素质的对接,技能训练与生产性实习的有机结合。再次,校企共培专业师资。共同拟订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培训人数、培训时间以及培训方式;建立多层面交流制度,加强校长与厂长、教师与工程师、学生与员工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选派企业技术人才到校培训教师和授课,补齐师资短板;安排教师到企业和学生一起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保证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跟上企业的发展。最后,校企共育技能人才。一方面,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设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理论课、专业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另一方面,在学校设立企业家讲坛,以职业精神、前沿理念、创业经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学生深入企业,接触企业文化,与企业联合开展文体活动,促进校企文化融通,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实现校企文化互动。再一方面,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教学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施多样化实训模式。
三是与园区联结。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县政府实施的“1235” 工程,(即培育产值过百亿的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0家,打造商用车、铸锻、液压、矿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及时调整并加强了汽修、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等五个重点专业建设,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教材内容与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郧县经济开发区是我县工业企业聚集区,拥有工业园区9个、入驻各类企业 90多家。园区大量的企业资源,为学校各专业、各环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奠定了有利条件。为了发挥园区中企业密集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在政府、行业的促进和指导下,我们率先与工业园区产值过亿元的湖北佳恒有限公司、湖北神河集团、十堰义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十堰兴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合结对,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践、企业职工培训、共建实训生产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取得校企双赢成功经验基础上,引领和带动了园区内更多企业主动与学校对话,洽谈合作意向。目前,仅经济开发区就已经有5家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实质的合作关系,有8家企业与学校洽谈了合作意向。
“一促二抓三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育人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学校吸引力,而且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了大批技术工人,解决了新员工甄选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校企“双赢”目标。近三年来,我校新增校外生产实习企业7个;引企入校取得新突破,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湖北佳恒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一批企业产品在校内加工,与十堰兴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起了一个数字化工厂;校企共建取得新实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拥有一所驾校(郧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新建了一个标准化汽车训练场的基础上,与本地优秀民营企业银隆公司合作在校内开办了一家汽车4S店——郧县银隆汽车4S店;学前教育专业与十堰市高端幼儿园合作在校内办起了一家高标准幼儿园——郧阳科技星幼儿园。学校平均每年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千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100%,校企共同参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型校本特色教材共11本,专业课教师全部拥有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三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30%。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舆论引导、法规保障的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对县域中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第四篇: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产学对接
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万市长!尊敬的胡局长!各位领导:
遵照新余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我院加大、加快校企合作、服务我市园区企业的工作步伐,为使产学对接取得实效,更有力地支持我市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新余市教育局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2010年12月,我院成功组建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使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密切了赣西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赣锋锂业”等我市1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为突显办学特色、产学对接、共育人才、齐心打造我市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1、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2010年金秋10月,新余市校企合作签约仪式盛会,在我院隆重举行,由此揭开了我市“校际联合、校企联姻、资源互享、合作共赢”职业教育新模式加快发展的大幕!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和新余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院积极响应新余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立足于服务地方、立足于高新园区、立足于支柱产业、创建职业教育城的有力号召和正确决策,按照市教育局的具体部署与工作要求,主动出击、广泛联系、同时得到了我市高新园区诸多企业的热心配合和给力支持!有力、有效、有序的篷勃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创新谋发展共赢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活动热潮!为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合作效果与经验思考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3月,我院共向合作企业输送学生累计2056人,其中,外地企业1794人,为我市企业选送262人,在本市园区企业安排勤工俭学、实习实训1100余人次,较好的锻炼和提升了实习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部分缓解了合作企业用工紧缺的压力。
我院花大力气加快与实习、就业基地企业合作对接,逐步展开全方位的深化合作。分别制定了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实施细则,与合作单位共同拟订学生进企业流程化管理制度。带队老师跟随服务在学生实习实训一线,确保学生实习安全、高效。校企合作办学遵偱有益于学校、有益于学生、有益于企业,将学院各项管理工作和职教集团综合建设、与学生教学培育、构建校企合作体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资 源整合、机制共享、集团化办学优势,大力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帮助解决企业“用工荒”,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为全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职教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发展增添后劲贡献绵薄之力!
教育教学千头万绪、学生工作纷繁复杂。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高新产业发展,我院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实践技能提升、企业岗位用工需求,细致入微、贴心周到的做好服务工作。科学谋划、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创新合作机制全面深化发展。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和流程化制度,并在学生实习就业工作中,充分印证、不断完善,大力拓展校企联盟,加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和就业基地企业建设,致力于当好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企业的知心人、政府决策和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定忠实执行者。
3、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短期实习实训在我市本地企业,不愿意毕业后在新余当地扎根就业。
二是由于上述原因等,企业也不乐意只充当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单位,而不热衷和特别热心配合学校在学生专业对口或相近岗位上的实习安排,而大多提供劳动密集型普通操作岗位,这也不益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力和职业力的结合培养。
三是由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市企业用工岗位、用工待遇等方面,对于在我院绝大多数就读的外地学生而言,也不具备足够吸引力。
四是我市多数企业尚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职位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让“眼高手低”的毕业生们有投身企业、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职业前景大有作为的激情。
五是个别企业没有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尽管我院积极支持企业,向该企业输送的学生总数甚至超过本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企业的用人数量,但该企业虽经我院多次联络,却一直未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如赛维LDK)。
六是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学校侧重在“育”人、企业侧重在“用”人,虽然政府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而大力倡导和鼓励,但目前对于学校和企业而言,仿佛还只是政府搭台、学校和企业独自唱戏。即使已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由于尚没有政府出台配套跟上的激励性方案,以目前松散型合作机制下的集团运作方式,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4、下步打算与未来发展
学院将以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为契机,大力拓展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单位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内涵建设,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瞄准升本目标,使我院努力打造成为赣西地区职业教育航母!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将一如既往的秉承“校企合作、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加快推进赣西职业教育集团的全面构建与完善,以创建本科院校标准严格要求,夯实管理基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认真执行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部署与要求,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争当新余职业教育崛起的排头兵!
5、期望与建议
为了使我市职业教育在全国的“新余现象”重新焕发活力、更加耀眼,加快创建职业教育城,打造新余职教品牌,立足于本市、立足于高新园区、立足于支柱产业,新余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团结奋进、全力助推绿色崛起!因此,建议政府不仅要继续当好校企合作联姻的红娘,也需及时制定出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引导职教集团齐心运作、解决企业用工瓶颈、营造新余创业热土的鼓励措施和实质性方案。凝聚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各界合力,从根本上做优、做强、促使我市职业教育驶上快车道、再创“新余现象”新辉煌!
愿新余职业教育的舞台更宽阔!愿新余职业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
二0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第五篇:创新“服务、合作、共建”三大机制推动企地
创新“服务、合作、共建”三大机制推动企地
共建双赢
近年来,钢城区积极适应莱钢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创新“服务、合作、共建”机制,推动了企地共建双赢。
一、建立完善“沟通协调、项目服务、环境建设”三大服务机制,靠服务赢得信任
始终把服务莱钢作为最重要的职责,坚持举全区之力服务莱钢发展,构建了共建双赢的和谐企地关系。
(一)确立“真诚服务、共建双赢”理念,健全完善“零障碍”的沟通机制。一是创新服务理念。适应企地共建的新形势,提出并确立了“真诚服务、共建双赢”的共建理念,并作为企地共建的长期指导思想。二是探索建立了“高层战略协商、中层对口联系、基层全面融通”的沟通互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企地联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企地沟通,真正做到了“莱钢想的都知道、莱钢干的都服务、莱钢需要的都支持”。三是创新群众教育方式。深入开展“莱钢过千万,我们怎么办”大讨论等活动,在全区上下达成了“企地一家,发展一体”的共识。
(二)在服务莱钢重点项目建设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线工作法”的项目服务机制。为跟上莱钢发展的高效率、快节奏,区委区政府积极实行“一线工作法”,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程服务的要求,相继成立了银山型钢、银山前区、冷煤电、冶 金矿山、金鼎花园南区、粉末冶金扩建等6套服务协调班子,共有10多名县级干部、300多名区镇机关干部、200多名村居干部靠在莱钢重点工程一线搞服务。三年多来,先后协调征地1万多亩,拆迁住户2000多户,拆迁地方企业300多家,确保了莱钢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
(三)围绕解决莱钢关心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了良好的环境建设机制。为解决好莱钢关心的政策、用地、用水、交通等问题,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莱钢新上重点项目的意见》,给予银山型钢等重点项目优惠地价、财政奖励、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投资7亿多元,新修改造银山路、双泉路、钢都大街等道路40多公里,加强了牟汶河综合治理,并实施了葫芦山水库向莱钢供水工程。良好的服务调动了莱钢在钢城继续投资的积极性,近年来莱钢的新上项目基本都留在了钢城,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探索实施“发展配套经济、企地联手招商”两大产业合作机制,靠配套实现双赢
莱钢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提供了巨大的配套空间。区委区政府主动接受莱钢的辐射带动,做活钢铁配套文章,促进了区域经济跨越发展。一方面,紧紧围绕莱钢生产配套、产品延伸、循环经济三大环节,大力发展“配套经济”。目前,全区钢铁配套企业达到900多家,培植起了粉末冶金、泰达车库、京华焊管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建成了国内最大的 粉末冶金生产基地、智能车库生产基地,山东省重要的焊管生产基地、钢材营销基地,形成了以钢铁生产和深加工、钢材销售、新材料、物流配送于一体的钢铁主导产业体系。钢铁产业实现产值、利税均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利税的70%以上。另一方面,借助莱钢的产业、品牌、市场等优势,探索推行了产业招商、企地联手招商的新思路。近年来,企地先后在浙江、江苏等地联合开展了招商推介活动,签约额达10亿元以上。2003年以来,全区共引进招商项目580多个,其中80%以上是依托莱钢和钢铁产业引进来的。
三、建立完善“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文明共创、事业共兴”四大共建机制,靠共建深化合作
充分调动企地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好企地两个方面的资源,做到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文明共创、事业共兴。一是城市基础设施联建。坚持政府主导、企地共建、市场运作、三级联动,对每年的城市重点工程,企地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近年来,企地联手投资7亿多元,新修改造城市道路18条40多公里,配套完善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成了南湖公园、艾山公园、牟汶河带状公园等一批亮点工程,加强了牟汶河综合治理和荒山绿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道路顺畅、物流有序、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二是工业园区联办。2001年,与莱钢联合规划建设了钢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多元,引进项目100多个,成为服务配套莱钢的重要基 地。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依托四条连接线、打通四个出口、规划发展好四个功能区”的决策部署,以服务莱钢为根本出发点,规划建设了控制面积87平方公里的钢城经济开发新区,与莱钢联合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并专门为莱钢规划了西部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莱钢现代钢铁物流中心等项目年内将开工建设。三是文明创建联手。组织47个省、市、区级文明单位和莱钢8个企业与55个村居结成了城乡文明、企地文明共建对子,组织开展了“百户困难家庭得帮扶”、“万册图书送乡村”等活动,举办了“钢之魂、桃之韵”宣传文化周活动,开展了送一场文艺演出、扶持建设一条文明街等“十一个活动”,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平安建设联创。坚持企地活动联创、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纠纷联调,形成了平安建设的强大合力。特别是企地联合开展了“平安项目”建设,每年都联手开展重点项目治安秩序集中整治等专项活动,为莱钢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服务莱钢、配套莱钢,实现了企地共建双赢。2003年以来,莱钢累计投入140多亿元,钢产量由不足300万吨迅速提高到1000万吨,跨入了全国十大钢行列。在莱钢的强力带动下,钢城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2005年,全区GDP达到108.96亿元,是2002年的2.68倍,年均增长23.26%,在全省排名上升25个位次;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6亿元,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长66.3%,在全省排名上升38个位次。今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企地共建的做法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我区服务支持莱钢发展的做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5年初通过莱芜日报、莱芜电视台、莱芜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以《钢城人是怎么过年的》、《钢城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是怎样形成的》、《水乳交融的企地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等为题,进行了集中报道。我们坚持企地联手建设活力钢城、依托莱钢发展配套经济等成功经验,也在《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通讯》、《莱芜调研》等省市报刊上多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