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贾庆林会见道教协会代表
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贾庆林会见道教协会代表
新华社北京×月×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道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并与出席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的近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合影留念。
贾庆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新当
选的道教协会领导班子成员和全国道教界的朋友们表示祝贺。他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近年来,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坚持爱国爱教,坚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贾庆林希望中国道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在团结道教信众方面的特殊优势和作用,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信仰宗教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扬道教经典和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宗教事务条例》,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有效途径,推动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宗教学识水平、爱国爱教、为广大信教群众所拥护的教职人员队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见。
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于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中国道教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重新修订的中国道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由会长任法融等人组成的新一届领导机构。
第二篇:发挥政协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会同县政协于海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既是人民政协的优势所在,更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县政协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紧紧依靠全体委员,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发挥智囊作用,寓政治协商于团结民主之中,为建设和谐社会献好计
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联系广泛、渠道通畅、位置超脱,为它在履行职能中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在各个层面的政治协商中,我们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原则,提供畅通的建言渠道,支持和鼓励广大政协委员密切联系所在界别的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在政协的舞台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召开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和列席县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及其他会议,积极主动参与协商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政策的研究制定,如:对我县“十一五规划”制定、举办粟裕大将诞辰100 1
周年纪念活动、县城北扩、取消县城慢慢游、生态县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广泛深入的协商讨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采纳,特别是今年将县财政预算纳入协商范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坚持党委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团结,发扬民主,找准政协工作的位置和角度,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协商不决策,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全面兼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汇聚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促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体现政治协商的价值。
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寓民主监督于理解支持之中,为建设和谐社会履好职
民主监督历来是县级政协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强化民主监督工作中,我们着眼于“想党政之所思、为群众之所盼、尽政协之所能”,把开展民主监督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民主监督,努力做到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保证了政协民主监督既及时到位,又受到了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欢迎。
在当今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一环。我们通过委员收集群众对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管理、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的多条意见和建议,编辑成《会同政协工作》,及时呈送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县委、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在县城综合整治过程中,委员们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县委、政府通过认真研究,做出了城市综合治理的决定,开展了县城卫生大扫除,清除了卫生死角,拆除了违章建筑,划出了交通标志线,规范了县城综合管理。我们经常邀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向委员通报经济运行、提案办理等情况,及时把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重点工作安排向常委、委员及时传达,再由委员分界别向群众传达。主动向群众宣传全局情况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做好释疑解惑工作,使人民群众对全局增加了解,对政策、措施增进理解,统一认识,增强信心,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服务方面,我们积极推荐委员担任各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特约监督人员,参加各种调查和检查活动,主动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委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是我们在民主监督工作中的一大亮点,通过政协常委会议无记名票决,我们今年组织对县公安消防大队和县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民主评议,在民主评议前期工作中,我们组织委员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工作,收集了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通过民主评议,帮助其解决了困难,改进了工作方法,沟通了与群众的误解,得到了被评单位和群众的好评。
三、发挥参与作用,寓参政议政于实干之中,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好力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将参政议政的工作重心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开展重点专题调研,并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如:黄元坤副主席所具体负责的全县蚕桑产业,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1月份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东桑西移”基地县计划,今年通过了商务部的验收;宋玉顺副主席和姚山政、龙家成委员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4000多万元,对县城北区进行开发,并对县行政中心进行搬迁,极大地促进了县城扩容提质。同时,我们组织和引导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立足本职,积极参与全县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江贤胜、粟永严、贺少东等委员分别把所创办的贤胜油业、恒杰木业、天然板业做强做大,成为会同的龙头企业。
四、发挥调解作用,寓社会进步于稳定发展之中,为建
设和谐社会服好务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的社会,这也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政协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维护社
会稳定的“安全阀”,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现,影响了社会稳定。特别是我县作为欠发展的后发展山区县,各种矛盾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繁重。因此,我们注重发挥委员在维护稳定中的特殊作用,把协调关系作为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如在县城综合整治工作中,工商联中的委员发挥了骨干作用,通过他们广泛宣传政策,及时做沟通思想、理顺情绪、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今年7月,福星商会一会员与县中医院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因双方处理方法欠妥,几度差点酿成群体性斗殴事件,宋玉顺副主席率领工商联姚山政等委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引导双方妥善处理了这起事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根据县委、县政府维护稳定责任体系的分工,我们认真做了坪蒲公路沿线群众、县城征地拆迁、朗江电站分流人员、库区移民群众、企业改制职工的稳定工作。我们经常帮助部分行政执法部门,调处民营经济领域发生的一些矛盾和纠纷,既维护了执法公正,又保护了民营经济业主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热情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面对面地与来访群众谈心,主席或副主席在每月15日上午8:30到县信访局接访大厅公开挂牌参加县“四大家”接访日活动,亲自为来访群众做好解释答复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促进了社会政治稳定。
第三篇:发挥先锋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充分说明“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指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它要求遵循“五个统筹”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流动机制不断完善,只要社会成员具备相应能力,就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的社会。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虽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仍然存在着矛盾。从深层次看,现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造成的。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
三、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毛泽东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实质上是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使用阶级的概念,而使用的是人口概念。这是因为,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必须首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组织阶级队伍领导革命。尽管我们要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然而革命是要流血牺牲掉脑袋的,实际上只能把本阶级的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激化矛盾,以打击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思想有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才是武装斗争,第三个是党的建设,这是通过搞好党的建设来驾驭前两个法宝。此乃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有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讲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出题考还是红小鬼的胡耀邦,先问你懂军事吗?胡耀邦对军事的战略、战术说了一通。毛泽东说,你对军事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什么是军事呢?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能够死拼到底。然后毛泽东又问什么是政治呢?胡耀邦讲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毛泽东又说你对政治的理解也不深刻。政治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善于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赞成我们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中国革命因此赢得胜利,共产党成了中华大地上的执政党。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由于毛泽东和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执政理念从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取得的共识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就有“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早已有“人本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
以人为本意味着对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的彻底否定。当年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那主要是在工作重心代替意义上的转折(当然意义至关重大),在理论上尚未完全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以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非以人为本”的现象。诸如曾经发生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争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对私营企业主的非议,等等。突出以人为本,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彻底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的反思和超越。这是共产党在自觉认识到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才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国民待遇,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原由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建立新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一时期是改革取得较大效果的时期,也是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的时期,整个社会结构会逐步地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特殊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要求。改革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就整个改革进程来说,利益矛盾最尖锐的是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并且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执政党要合理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两极分化日趋加剧。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在此前后,国内外几个研究机构研究的结果与这个结论大体类似。按照世界银行的分析,这一数据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外,中国的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报告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还会继续恶化。在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三十五届年会“中国日”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指出,按照国际通行的判定标准,中国已经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承认进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由于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在明显增加。可以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将会成为我国今后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理论环境日趋复杂。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以至影响到决策,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深层次矛盾日趋尖锐。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成本增大,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产生激进情绪。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使得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四是观念碰撞日趋激烈。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全盘西化,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结构转型期的改革,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地渡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危险在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失调。事实上,困难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失调,在中外政治史上是比较好应付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比较顺利地度过。但是经济增长、甚至繁荣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调,非常严峻。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即十月革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革命,它们在革命的前夜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繁荣时期。人们欲望激发起来了,引发巨大的不平衡,所以起来闹事,进行革命;普遍贫穷,超稳定结构,不容易出事。在改革的转型期,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对我们执政党来说,那是非常严峻的,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高屋建瓴的积极应对,意义不容低估。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凸现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特征。“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和统筹兼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和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摒弃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重物质产品,轻人才培养使用的观念。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牢牢树立依法执政的观念。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而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
四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同时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尤其要研究探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规律和化解办法。
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导,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妥善运用说服教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到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六、共产党员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政党发展的历史来看,一般把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党叫做革命党,把已经取得政权的党叫做执政党。一个政党由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标志着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而党的社会功能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执政党角度看,其社会功能主要的不是激化阶级矛盾,激发社会动荡,以消灭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而是整合社会力量,服务于整个社会,协调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以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的进步。因此,一个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惟一执政党。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就必须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国土、民族、人口等众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各个方面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动。只有把这些关系协调好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均衡发展,共同进步,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如果在任何一种关系的调解上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社会的畸形,甚至是动荡或倒退。因此,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统治者,现实中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整合中的利益关系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56个民族、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决定了我国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如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利益可以分为许多类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根本利益、具体利益;长远利益、眼前利益;共同利益、特殊利益,等等。利益的复杂性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整合社会中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多样化的出现,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遇到了空前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要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和谐相处,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就要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二、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从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来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要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真实意愿和发展要求,根据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来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目前,随着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和就业方式等方面都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具体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执政党的主要功能。执政党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整合社会力量,服务于整个社会,协调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以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形成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要把社会稳定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但同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整合社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实践中,必须牢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领导职能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集中表现为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的基本职能和方式之一,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局的工作,各方的要求,都是非常复杂的庞大体系,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利益。可以说,利益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由于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实践中,往往习惯于首先从对自身、对自己的周围有利的角度去考虑,甚至有的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他地利益、整体利益为代价去追求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这种情况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曾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为了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我们党才几次制定治理整顿、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职能。
五、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鉴于“十年**”的深刻教训,反复强调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意义。他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冲突、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特别是腐败现象的滋长和各种犯罪活动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对党和人民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民主,畅通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的渠道,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将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健全法制,严厉惩治腐败,狠狠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的实质是对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我们党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而使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重大成果。当然,以协调各方面利益为实质的改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更不能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方法,采用平均主义的方式保障公平。但是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方面差距过大甚至越来越大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表现在利益关系上,主要是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有所扩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国内经济制度与国际惯例尚有差距,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待业和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间的差距较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差距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认真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有效地推进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七、共产党员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体现先进性
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是加强党建的细胞建设。同样,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建设和谐省、和谐市、和谐县等目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按照县十次党代会发展思路,提出建设和谐蓬安,这是符合客观县情、符合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蓬安,既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又是我县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体共产党员走在前列、共同努力,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实践、不懈奋斗。
第一,要在加快科学发展中体现先进性
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推动发展的实际效果来实现自身的先进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而且要体现在带头做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蓬安、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但是,我们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有畏难、自满和分散的情绪,缺乏顽强拼搏的“狠”劲、乘势而上的“韧”劲和埋头苦干的“钻”劲。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自满自足、求稳怕乱等思想上的“禁区”、“误区”和“盲区”,努力做到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全面发展的视野更加开阔,协调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要增强带领群众科学发展的能力,联系各自实际,努力加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扎实工作,推动蓬安新一轮的新跨越和新发展。
第二,要在增强城市创造活力中体现先进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构建和谐蓬安同样离不开创新,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群众创造文化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加快改革开放,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近年来全县经济总量和人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作为共产党员,应当增强全局观念,从蓬安发展大局出发,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开放,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开放。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释放思想活力。蓬安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广大党员要站在时代变革潮流的前列,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新标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以思想的领先推动工作的率先。要带头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和睦融洽的社会风尚,使建设和谐蓬安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提高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的能力,充分挖掘蓬安丰富的文化资源,破除体制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激发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正确有效的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导向。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释放科教人才活力。广大党员特别是科教战线的广大党员要带头创新创业,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提高科教竞争力,为构建和谐蓬安提供强有力的科教人才支撑。
第三,要在维护社会公平中体现先进性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无不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难度,和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和前几年相比,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都大大增加了。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用创新的手段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要从法律、制度、政策的层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遵循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原则,努力建立起绝大多数群众能够得到较大发展实惠的分配机制和利益格局。要始终把扩大就业再就业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首要之举,通过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体系,突出抓好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平台、就业技能培训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就业综合信息平台和鼓励创业政策平台等五大支撑平台建设,努力使就业和发展相协调。要通过调整财税体制、增加公共支出等措施,较好地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过程中能力强与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多与受益少的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中先富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当前,蓬安还面临着有限保障能力和不断扩张的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和所有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向困难群体延伸、向农民覆盖的速度,努力使困难群众有保障、使广大农民有保障,尤其要让失地农民、失业职工和失房居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安居乐业。
第四,要在保持社会稳定中体现先进性
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通过建立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依靠法律、依靠规章、依靠政策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使基层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要上升到上一级;使人民群众内部具体的利益矛盾通过法律和市场经济手段解决,不要上升到群体性、政治性的矛盾,进而影响一方稳定。当前,蓬安正处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这将使经济和社会生活格局发生新的更加深刻的变化,一些长期积累或随之伴生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必须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维护稳定,为构建和谐蓬安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中,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成为一面旗帜,共产党员不仅要在守法守纪、维护稳定工作中当表率,还要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中坚,通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自觉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我们全体共产党员既要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定自觉性,更要致力于通过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带动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要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体系、大调解体系和大防控体系,着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和做好信访工作,真正把维护稳定工作纳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综合指标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打造好和谐蓬安。
第四篇: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重大决策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逐步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形势喜人。但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从这个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推进我省和谐社会建设则显得尤其重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工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工会作用的发挥,这也是新时期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以省委、省政府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指导,认真落实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从省情和甘肃工会的实际出发,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基本形式,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以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包括全体职工在内的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构建和谐甘肃的根本所在。工会组织要顺应广大职工的意愿,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为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功立业。以深入开展百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为载体,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提高我省产业工人和各类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技术素质,培养一大批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专业技工人才,为构建和谐甘肃,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在各类企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职工经济技术活动,评选职工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激发广大职工以创新精神投身生产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开发我省的精品名牌,促进我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要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构架。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会是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当前,我省劳动关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关系更趋复杂,劳动关系矛盾同过去相比呈多发态势。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建筑、服务、餐饮行业,受资方(或用工方)追求最大利润和劳方处于弱势等因素的影响,各种侵害职工权益的问题较为普遍,劳资矛盾比较尖锐。工会要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争取政府(行政)的更大支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积极参与处理各种劳动纠纷,促进劳资双方互利双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要切实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积极参与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甘肃,必须妥善协调、统筹兼顾包括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省军工、煤矿等资源型企业较多,受资源枯竭、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企业改革改制中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工会组织要在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同时,突出表达和维护职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代表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诉求,构建党政与职工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切实保护职工合法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权益。积极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建立健全职代会或相应制度,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对涉及自身权益和劳动关系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实法律赋予职工的各项民主政治权益。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健全扶贫帮困工作机制,推进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以及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检察机关应发挥什么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目标。中央领导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以促进和谐社会建立作为各项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充分履行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助推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是法治的追求,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与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每一项职权都体现着民主与法制:通过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通过诉讼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通过检察建议和司法解释,促进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通过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通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因此,检察机关要认真全面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检察工作,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推进器。
二、强化诉讼监督,做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永恒的主题。通过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要让人民看到客观公正的过程,得到体现公平正义的结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是典型的社会不公平。惩治和根除~,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检察机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让侵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者得到惩处,让正义得到伸张。同时,要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研究,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实现在社会各阶层消除特权,平等共享社会利益。另一方面,要强化诉讼监督工作力度,将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执法、司法不公作为打击重点,紧紧围绕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四项刑事诉讼监督,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漏捕漏诉、以罚代刑、量刑畸重畸轻、违法减刑假释等明显不公的案件,不断拓宽监督领域,更加注重监督效果,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在监督过程中,要追根求源,严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问题,对于涉嫌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司法人员要严厉查处。对于判决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案件要依法提起抗诉,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正确的判决,要耐心做好服判息诉工作,维护司法权威。检察机关要成为维护司法公正的坚强防线,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三、正确处理化解矛盾,做维护社会稳定的消防兵。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刑事司法系统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也即是保障社会生活的和谐,有效打击犯罪,及时遏制犯罪,努力改造罪犯,尽量减少社会中不良人群的数量。检察机关要从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的高度出发,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一切犯罪要从严从快打击,坚持“严打”方针,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和毒品犯罪,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要严惩生产销售伪劣商品、金融诈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的发生。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求检察机关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来信来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心实意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妥善地化解矛盾、排除纠纷,让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得到解决,努力维护发展稳定大局。
四、严格依法办案,做诚信社会的领头雁。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又一基本特征。诚信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运用法律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职能能够对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等产生影响的检察机关更要讲诚信,以司法诚信带动整个社会诚实信用准则的确立。在办案中,坚持实事求是,对于证据的收集采信,要客观真实,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绝不能搞刑讯逼供、打击报复,既要收集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也要收集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既要查明对被告人从重、加重处罚的情节,又要落实兑现对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律政策规定。坚持文明办案,以人为本,要做到打击犯罪与保护~相结合,维~律尊严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要把案件质量视为案件的生命,把每一件案子都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树立司法机关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