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情况有关的调查报告(xiexiebang推荐)
当前在校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情况有关的调查了解
艺术设计学院7130114于诚
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的发生,不时地向青年学生传递着各种各样的道德信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道德和道德判断能力等,影响着他们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青年学生对待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的调查,将是对他们已有思想道德的最直接的了解和探究。
一、对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的调查情况
几年前,南京一法院对备受社会特别是网友关注的年轻人彭宇一案进行了判决。对于这一事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一是“你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二是“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伸手帮助吗?”调查的目的不单单在于学生选择了哪一个答案,而是想探讨青年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的思维特点和具体看法。
调查结果是: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人数为76人;认为法院的判决是不正确的,人数为284人,所占比例约为79%。
认为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意见一般是:
“因为法院的判决依据是法律,注重的是证据。彭宇的见义勇为缺乏证据,所以,根据公平的原则,因做出上述的判决。”
“在没有证据证明小伙子是见义勇为的情况下,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我认为法院判决是正确的,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证据是无法申辩的。”
认为法院的判决不正确的意见一般多为:
“法院这样判是不正确的,它会导致更多的人惧怕这种帮了人反被告的现象。”
“法院针对类似情况应多方调查取证,不要让见义勇为的人心寒。”
“依据法律是合法的,但从道德情理上讲是不正确的,会降低和影响人们助人为乐、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积极性。”
“没有判断清楚的案子是不能轻易决定的,法院要为人民负责。”
从学生们阐述的理由来看,无论选择哪一个答案,都表现出了青年学生们对法律、道德和社会习俗规则的认知特点,并能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青年学生不再认为道德是绝对的,是判断是非的唯一依据,道德的强制性受到了质疑。他们已经懂得道德规则是主观的,是可以改变的。他们的道德推理建立在了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即道德规则超越了具体的情景。当然,他们不仅能够思考道德、公平、公正等问题,并且已经能够思考诸如法律、社会控制、政治等社会问题。而且似乎也很关注、乐于思考。
这些问题。他们还能够认识到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的某些问题,进而不免会以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出他们的不满,显现出愤世嫉俗的特点,并能提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过,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带有一定的理想化的色彩,并不一定是切实可行的。
二、青年学生对现实道德事件的理性道德判断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思想道德判断能力,表现出了应有的或是较高的水平,显现出了更加理性和深刻的思维,判断带有了更加明显的灵活性和批判性。这说明了学生们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和关注,以及现实生活中道德事件对其巨大的影响力。由于学生们生活在其中,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件对于他们来说是看的见,摸得着的,时常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并不感到陌生。这种影响不断地充实着他们的态度体系,使他们学会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他们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这也是学生们生活能力不断成熟的一种具体体现。
从这一现象上,我们不难看出,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现实社会的价值参照体系、哲学背景、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等,尽管并非学校体系化、正规化的教学内容,但它却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对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着影响。学生通过可能接触的各种途径、思想触角非常敏感地与这些社会现象和观念交接,进而影响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信息社会里,思想道德品质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人际交往、传播媒介、心理氛围等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再者,思想品德的学习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双重影响的有机统一,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意识学习的结果。
社会生活现实的变化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但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具体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内容、途径与手段等和以往相比也都有了新的特征。人们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评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不再是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的思潮四处泛滥,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在校的青年学生都面临着思想和道德上的震荡。在一定程度上讲,道德的困惑是人们目前最大的困惑,道德冲突是人们最大的冲突。调查之前,笔者担心社会中发生类似的“彭宇事件”会对学生们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但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正确审视这类事件,并不为这样的不良影响所左右。
在调查中,回答今后你遇到老人摔倒了这样类似的情况会伸手帮助的为314人,占到了87%。选择不会伸手帮助的只有46人。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乐于助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公德心,人应该学会乐于助人。”“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我相信是少数的,老太太得到帮助还污蔑别人,她的良心应受到谴责。伸手帮助别人,尤其是老人,这应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会的,但我会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帮助才能使自己不会有任何麻烦。因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我们也要学会助人为乐,因为你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对现代的年轻人同样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对于不选择帮助的学生,我们也并不能认为是他们的思想道德有问题,而恰恰相反,这是当代年
轻人道德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的具体体现,他们看待社会问题更加趋于理性。他们的理由是:
“因为社会是复杂的,千万别出现类似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但就是因为一些不良的因素,扼杀了许多人善良的意识。”
“那要看情况,因为现在的社会太乱了,什么样的人都有,我做事要小心,要三思而行。” “说实话,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敢。”
总之,从当今社会整体的道德风貌来看,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近人如意的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或多或少地影响和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显现出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局面。但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中,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体系仍然占据着主要阵地,为学生们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德育氛围,校园里较好的舆论导向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系统。同时,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在根深蒂固、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这些都为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 戴秀丽
学生: 于诚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
学号: 7130114
第二篇:青年学生思想调查报告
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学生思想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全面把握青少年思想动态,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机电工程学院从2011年11月开始,在我院32个行政班级中开展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状况调查。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并采取了听、访、谈和阅等多种方式,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现根据调查结果,对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状况作以下分析:
一、当前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呈现积极向上态势,广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经济、社会发展,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对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已进一步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政治以及社会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
二、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青年学生对理论内涵的认识有待深入,政治选择存在功利化倾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学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对理论内涵认识较浅,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认识不够清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模糊。部分学生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特点。在问到“您认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时,约有34.5%的同学选择了“两党制”、“多党制”。
(二)部分青年学生道德标准自我化、多元化和庸俗化
青年学生的道德取向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可以说从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可是近年来却连续出现了部
分学生的道德标准自我化、多元化和庸俗化,人生目标不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拜金主义严重。在本次调查中,问到“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有14%的学生选择了“以赚钱为目的”,也有14%的同学选择了“衣食无忧”。
(三)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心理冲突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表明,部分大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13.62%的受访者中表示精神压力大,其中选择很大的有13.05%,而认为没有压力的有20.74%。这部分青年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容易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由此造成的心理负担,必将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妨碍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三、影响校园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对维护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充满了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却因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产生疑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这些负面影响使一部分同学对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持消极的态度。
2.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曲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播到我国社会中。个别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在调查中,在问到“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人权现状?”时,有17.9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仍缺乏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基本人权未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实现”,明显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宣传的影响。
3.社会用人机制产生的影响。在招聘会上,诱人岗位的要求条件往往都是英语熟练,达到某某级别;计算机操作熟练,获得某某证书等等,使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和英语,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无须去学其他的知识,不需要社会实践,不需要理论素养,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用人机制产生的就业难、创业难、收入低、待遇差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大学校园的稳定和发展。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人际关系障碍。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一方面希望社交渴望友谊,另一方面又害怕交际、不愿主动敞开心扉,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调查显示,在问及“人际关系”时,13%的被访者表示自己“不善交往”,另有8%的同学表示自己“人际关系不和谐”。
2.竞争压力增大。临近毕业,经济、学习的双重压力稍微缓解,广大毕业生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调查表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是导致受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经济窘迫、就业困难使贫困大学生敏感、自卑、脆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脱离群体,对家境富裕,过于张扬的同学怀有妒忌、鄙视和排斥心理,往往迫切希望充实和改善自己,但有时又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在不能如愿时,有的人便会产生失望,消沉等悲观情绪,加重了心理负担。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一段时期以来,高校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改革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高校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形式、教育手段相对滞后,教育力度不够大、针对性不够强,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存在只强调抓学生规模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倾向,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维护校园稳定等工作。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效果“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的占38.85%、“脱离实际,效果不好”的占12.74%,“敷衍了事,没有效果”的占10.44%。可见,建立完善的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体系,是维护好校园稳定工作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营造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部门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等正面宣传为主,挖掘学校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维护校园稳定的活动。重点新闻网站要不断改进创新,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
二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校园本该是一片净土,但不少人为了盈利,在学校周边开设歌舞厅、酒吧、按摩房等,导致校园周边隐性的不健康活动泛滥、次序混乱,不仅严重影响莘莘学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给维护校园稳定带来了极大地困难。公安、城管、工商、环卫、卫生、文化等有关责任部门要齐抓共管,坚决“扫黄”“打非”,依法加强对校园周边各种场所的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三是要大力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中,48.7%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或抚养人”。可见家庭教育在维护校园工作中的重大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努力营造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良好校园环境
一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创新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方法。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学校方面要转变德育观念,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探索适合他们的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
康向上的轨迹成长。德育工作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二是要充分发挥“两课”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是大学生直接、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主渠道,从而为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提供思想保障。本次调查表明,40%的受访者表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但要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另有31.2%的受访者表示“很有必要,但要创新教育形式”。高校要深化“两课”改革,探索新形势下“两课”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是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要充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针对当代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举办各种专题讲座,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从理论上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构建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网络,为大学生建设消除心理困惑的求助渠道。
(三)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优势,努力营造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良好组织环境
一是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不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各团支部、学生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以思想引领工作为核心,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大学生中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骨干,影响带动大学生打牢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增强广大学生维护校园稳定、维护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意识,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分团委、学生会组织是学校中利用第二课堂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本次调查表明,39.7%的同学认为团组织的凝聚力应主要依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分团委、学生会组织会继续发挥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力度。共青团组织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进一步做好济困助学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大力开展“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加强大学生就业辅导,加强就业中介服务,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要通过实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基层乡镇人才计划、青年扶贫接力和职业拓展计划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做好青年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越来越大比例的青年学生都要经过大学之路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再加上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知识的强势拥有者,他们对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大学里对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是最直接的,也是及其关键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决不仅在于平日的杂务,而在于以更多样更深刻的方式引导、培养和塑造每一个在校青年大学生。只有善于思考和实践,保持开放、年轻的心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育形式,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逐步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这次调查,我们领悟到:思想道德教育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永远都有值得发掘的空间,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这一次的调研活动,使得我院分团委对于本院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使得机电工程学院分团委在今后的团工作中能够汲取青年大学生的意见,有侧重点的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篇: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法律知识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意义:法律知识学习的意义,个人认为有这么几点:可以让自己懂得最基
本的法律常识,有助于规范自己的言行,既是符合社会管理者的要求,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保护;有助于明白是非观念,提升自身的素养;有助于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和提练,更好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二. 调查过程
时间:2012/3/6
地点:
对象:主体为大一学生,部分大二学生
方式:调查问卷(问卷附于最后一页)
三. 提出问题:大学生应如何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四. 分析问题: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自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总的说来,恰似一个等边三角形,立法、执法(包括司法)、法律意识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法律意识是结果”。〔6〕笔者虽不大赞同这种观点,但也从中得到了启发。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条平行线,从硬的方面来讲,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立法和执法,而从软的方面来讲,则主要是法律文化的培育,这其中当然包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硬软兼施”,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因为法律意识虽属意识的范畴,是法律制度等物质范畴的派生物,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时法律意识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法律制度等物质因素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早就说过的那样,“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解决问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辩证自觉的感性认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对法及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中,能够克服传统法律心理及青年人的偏激心理,使其更具全面、客观、正确的成份。
(2)乐于接受新的法及法律现象的心理取向。指大学生对新的法事物、法现象不是持漠然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学习、遵守、运用和维护新法律、新法规。
(3)主动积极的诉讼心理。大学生应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
(4)扬弃传统法律文化的心理机制。指大学生对于传统法律文化能够辩证接受的心理。
(5)对现代法制的充分信任感和依赖感。即相信现代法律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机关能够秉公执法,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包括自身利益);以此法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是合乎人性的,能够实现秩序、正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从而确信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依靠司法机关解决是可信赖的。
2.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附录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党中央B.国务院C.广大人民群众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B.一般C.可以D.不能
4.法律()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年制定的宪法。
A.1949B.1950C.1952D.1954
6.()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A.权利B.权力C.义务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B.指导C.监督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B.6C.7D.8
11.增值税属于()。
A.流转税B.财产税C.所得税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B.3月11日C.3月12日D.3月15日
1.C2.C3.B4.A5.D
6.C7.D8.C9.C10.C 11.D 12 D
第四篇: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基层反映)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青少年犯罪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总体上说,我县青少年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注重自身努力奋斗并且注重团结合作,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法律意识淡薄,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由于受到当前社会风气、影视中暴力镜头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等教育不当,很多青少年崇尚暴力,认为打架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有时甚至会出现违法事件甚至是犯罪事件。
二是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压力承受力差,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我国青少年心理压力明显有上升的趋势,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原因。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是青少年生活中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
四是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现象突出,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是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合力。要把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机整合关工委、教育、工青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政法部门等德育教育资源,利用各自优势,对青少年教育协同工作,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二是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学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多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扩
展青少年在文化领域的消费,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图书馆、阅览室为依托,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读书氛围。
三是树立榜样,学习楷模。青少年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与中青年教师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对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引导中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增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学生中树立表彰思想道德模范,通过榜样的言传身教,强化宣传,让青少年学生从身边敬重的人那里,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四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配合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整合作用。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
第五篇:学生思想道德调查报告
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的放矢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通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现将调查、分析、了解的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情况
学生对于理想信念、同情、友谊、责任、勇气、善良、助人、正直等我国优秀道德传统有较强的认同感。对于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态度反映出时代特点和进步趋向。该校小学生基本具备与年龄相应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对本次调查问卷中几乎所有的思想道德问题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最好的、正确的。
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价值观模糊,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不足,知与行脱节,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突出。
(一)小学生现在的思想道德理念。
在对“升降国旗时,面对国旗,你该怎样做”的问题选择中,有95%的小学生选择会带着一种神圣的感情行注目礼;当问及 “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有92%的孩子选择“自豪”,有8%的孩子选择“无所谓”,可见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的大事仍是孩子们的思想道德主流。当然对于部分孩子“无所谓”的选择,有我们认为孩子还小,孩子的成长还将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热爱祖国”的教育是教育孩子的永恒主题。
(二)小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
在对“您长大后最想干什么”,有20%选择“官员”,25%选择演艺明星,24%选择科学家,10%选择企业家、15%选择教师、6%选择医生。回答“工人和农民”两个选项的人数为0。
在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选择时,有80%的孩子选择了“宁可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可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孩子们选择了后者”。
对于“您的学习目的是” 有65%的小学生回答“将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
(三)小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
当有行动不方便的乘客上车时,有90%孩子选择主动让座;秋游后你的纸屑怎么处理?有95%的同学选择“扔进果皮箱”;看到公共场地的纸屑,你会怎么做?有99%的同学选择“捡起来”,有1%的同学选择“假装没看见”;再对“你在学校的义务劳动时的态度”的这一问题的选择中有95%的孩子选择了“积极参加”;在对《日常行为规范》内容的态度选择中“你闯红灯吗?”有1%的孩子选择“经常”,有96%的孩子选择“没闯”,有90%的孩子认为必须完全遵守。可见小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较强。
(四)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对有无环境保护意识的选择中,有78%选择有,有20%选择偶尔有,当问到“你会不会吃野生动物时”,有90%的孩子选择“不会吃”,可见环保成为孩子们关心的问题,也是该校环境保护教育实施的结晶。
(五)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
孩子们在和“父母吵架”、“兄弟姐妹”、“同学相处”相处中,他们追求真善美,85%认为和父母讲清理由,95%和“兄弟相处较好”。对于“当您与同学(同伴)发生冲突时,您会采取”回答“视对方的态度再作考虑”的占15.2%。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今后工作方向
综上所述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目前社会道德风尚总的来说不尽如人意,但是相对来说我校德育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严峻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将正确处理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因此,我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
1、建立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清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在创新上想办法,注意相互协调与配合。
2、认真解决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针对小学生不自觉完成学校教育、违法校纪校规等情况学校出台相关的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管小学生、管到什么程度,不但有利于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保护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切实为学校、老师“减负”。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同时,建议给予学校、教师更多的关注,作为承担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任务的主要群体,当前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待遇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积极性容易受挫,身心疲惫,个别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有时候容易带情绪工作。
三、是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要创新,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成长教育、养成教育等,教育内容要创新,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又如诚信教育,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四、抓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要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以及小学生的入学、入队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五、加强家校合作。尤其是要动员学生家长参加学校的学习。学校将定期举办“家长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素质,使这一部份人群明白“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家长”。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通过以上这些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要适应并支持和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充当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三个方面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确保学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