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1:2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世界历史意义

八队九八级研究生邓 博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这一理论的形成和成功实践,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繁荣,而且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经过邓小平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有关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加以揭示;以超人胆略,伟人的气魄,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得出来的。

(一)回顾历史,对社会主义的问题重新认识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尽管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按照我们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进行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因此,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另一方面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实践,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弄清楚。就是这样,邓小平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同时抓住了其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具体界定

科学的认识来自于丰富的实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刻也没有脱离过活生生的实践。他总结经验、大胆探索,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肯定的角度和立足于批判性地反思、深刻总结经验从否定的角度两方面提出我们过去所坚持的许多观念不是社会主义,并具体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是提出了几个著名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长期贫穷的状况,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富裕而不是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状况,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国家的力量比较强大,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就这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根本的特征和属性,对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具体性界定,对新时期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特征进行了明确论证,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继承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提出

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基本目标等进行了总体性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5页)“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这些论断涉及了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方面和最实质性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关于

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这表明他已提出了一种新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之上,他在南巡讲话时完整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个概括,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作了最简明的阐述,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最集中的表述。

至此,邓小平理论已经确立。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一理论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现代理论形态之中。

二、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解决跨世纪中国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然而,在地理、政治以及文化上,中国是个“大国”,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是在借鉴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任何方面的成就和每一步成功,“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8页)

(一)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

邓小平理论对世界的历史意义首先表现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现代形态。

(1)历史赋予邓小平理论为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

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是依据时代的新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情况,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反思,赋予社会主义以现代形态,使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胜利,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敏锐地观察时代的新特点,指出时代已从过去的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革与开放的时代,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做出新回答,引出新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现代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理论形态上的现代思维方法和思维特色及社会主义现代理论形态的基本理论内容

如前所述,邓小平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以及“怎样搞社会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的。邓小平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时,始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开放的态度和方法,从时代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命运;坚持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明确区分目的与手段,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生产力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摒弃离开生产力水平去谈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与种种空想倾向。这鲜明地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统一,并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论和“现代社会主义论”。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则构成了他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的基本理论内容。

(二)邓小平理论对世界的历史贡献

布热津斯基这位西方政治家、思想家曾对邓小平理论作过这样评价,“中国以其10亿多人口,能够成功地建成一个政治上可行从全社会来看又比较富足的国家它必然日益成为全球注意的焦点。”(《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不仅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的稳定,社会主义运动等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1)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稳定

大规模的贫困,不仅意味着众多人的不幸,而且影响着世界的安宁与和平。改革之初,中国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因此,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如何消除贫困使全体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20年,使中国经济获得空前迅速蓬勃的发展,使中国在反贫困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大家知道,卢旺达这样一个小国的难民问题已经搅得世界无宁日。如果中国这二十年,经济不发展或发展较慢,如果即使发展了而不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那后果不仅是中国的灾难,贫穷中国涌出的难民潮也使整个世界的和平安宁遭殃。同时,一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意味着和平与稳定的力量的增强,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发挥更大作用。

(2)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重塑了社会主义形象

迄今为止,有人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们一提社会主义就联想到苏东剧变。诚然,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蒙上了阴影。但是,坦率地说,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意味着“家长制”及其僵化、保守、霸权等本身就已不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已失去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而邓小平理论既从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又面向世界,洋溢着时代的精神,与原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不同,不再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的人类愿望相一致的本质内涵等留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而是将它体现贯穿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邓小平理论还勇于迎接随时代和新技术革命出现的一系列挑战,以深入改革开放和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充分利用,作为实现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手段。邓小平理论实践的成功不但给世界的社会主义树立了榜样,更重要的是向人类展示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形象。

(3)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邓小平理论以坚持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理解为前提,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基本标准,主张大胆吸收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突破意识形态上的一些僵化窘境,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这些作为对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内部规律与外部环境,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坚持和把握这些理论必将从以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生机勃勃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时代特征 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摘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下形成了科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伟大思想——邓小平理论。

关键词 : 邓小平理论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概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实践。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跨世纪的目标、纲领等作了深入论述,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的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邓小平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之一。邓小平为什么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首先,在邓小平的一生中,其个人的经历与努力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他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邓小平的一生有着“三起三落”的独特的实践经历,邓小平年轻时代留学法国和苏联,既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交往,也亲身感受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进步,既掌握了“工业化道路”的初步知识,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既培养了宽广胸怀和世界眼光,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以及用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的决心。

第二,从少年时代离家外出求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过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红七军、红八军的创建,经

历过的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指挥过一个方面军以及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斗、战役和决战,他出任过西南局书记,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主持过中央日常工作等。他活动工作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党建、外交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直到去世,几乎党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事件,他都经历过。

第三,从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磨炼。第一次“落”是在 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瑞金,第一次“起”是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第二次“落”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第二次“起”是在林彪事件发生后不久。第三次“落”是在1976年5月,第三次“起”是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不乏“落”了又“起”,“起”了又“落”的人,但像邓小平这样“三落三起”实属少见。更为少见也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的每次“落”都不是因为他确实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意见而受到错误的处理。因此,当他的正确意见被实践证明和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错误的处理就不得不撤销或改正,邓小平也就必然地由“落”再“起”。这样,“三落三起”不仅使邓小平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使邓小平在逆境的磨炼中形成了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养成了不信邪、不怕“鬼”、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思考未来、规划发展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转变没有能及时的把握,党的指导思想迟迟没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的对时代的主题做出了新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建设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他再三强调“世界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变”。邓小平高瞻远瞩,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些因素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邓小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

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高举伟大的邓小平理论旗帜,努力学习,大胆创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第三篇: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论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一、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主要内容及意义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思

想解放、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邓小平简介以及他的高尚人格

邓小平是中国革命的领军人,也是治国安邦的能手,是拥有

坚定改革信念的伟人,没有他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三、邓小平能够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原因

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的经历和人格相符合。

三、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

邓小平理论是一盏屹立不倒的灯塔,是人民的财富,需要长

期坚持。

一、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主要内容及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告别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坎坷,开始走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在这个辞旧迎新、万物勃发的年代,孕育了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伟大的里程碑。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内容主要包括: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带领中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全新阶段。

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现“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目的和深层动力所在。它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它诞生的年代我们刚刚经历了探索和发展的误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误区让中国人民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茫,曾经的喜悦和希望被残酷的现实狠狠的摔倒了地上,而邓小平理论就像是迎接新时代的一声惊雷,对中国当时处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清楚的认识,拨开了迷雾,为中国人民指出的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邓小平简介以及他的高尚人格

说到邓小平理论就不得不提到邓小平。邓小平与孙中山、毛泽东并列,是20世纪站在中国历史潮头领导中国人民进步的三位伟人之

一。他是一个个子不高却憨厚亲切的四川汉子,一个爱抽烟爱打牌的慈祥老人,坚强隐忍的个性使他经历滚滚战火依然屹立不倒,曲折的革命和政治生涯中有过的三起三伏把他书写成一个了传奇。他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于一身,他是身经百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领军人,他也是治国安邦的能手、巧舌如簧的外交高手、解决各种历史难题和政治难题的大师以及前无古人的伟大改革旗手。

邓小平在十年文革后领导中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靠的是他刚强无畏、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他对祖国人民的赤胆忠诚。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硬汉,是个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斗士,他在文革中也经历个严酷的批斗和误解,但是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提倡恢复高考,告诉人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他实行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走出国门,并同时吸收世界经济文化的精髓来发展自己。他费尽心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让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还有植树节、教师节也是在这位伟大老人的倡导下形成的。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5周年。当我们把这两个光荣的纪念联系在一起时,便想起了这样一句古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的,真是这样。如果没有毛泽东,便没有人民共和国;但如果没有邓小平,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三、邓小平能够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原因

每一个时代都注定会有一个伟大的人,带着他自己的梦想和坚持引导人民走向幸福。而邓小平所经历的人生和他的性格便注定了他会是继毛泽东之后让中国又一次走向辉煌的人。邓小平理论似乎是对邓小平自身人格的完美诠释。因为他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才有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使他在文革时期曾因为自己的改革思想受到了批判,但是他依然不屈不挠,不断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因为他善于汲取精华,懂得交流的个性,才让我们迎来了全面的改革开放。也是因为他永不放弃的人生信仰,即使遇到挫折也不退让的性格才让他赢得了撒切尔夫人的尊重,为中国赢得了在世界政坛的一席之地,让我们离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又进了一步。

四、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这条步伐艰辛却永远满载着希望的神圣征途中,邓小平的生平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所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一盏屹立不倒的指路灯塔。也许如今的国际形势同当年相比有了些许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已经在改革开放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和一次次的飞跃中获得了最好的证明,它为我们确立的指导思想仍然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党和国家应该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更需要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去从中获益,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而邓小平面

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看待人生高尚无谓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永远的传承下去。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邓小平同志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十二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

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十三大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了十二条原则,系统地阐明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这个谈话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并写入了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继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第一次飞跃以后,又一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当代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的第二次飞跃。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

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拨乱反正过程中右的错误思潮

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借口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失误而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对于我们事业的伟大指导作用,能否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样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建国他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决议》总的原则和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他说,《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毛概课论文——计算机9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摘要:

“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指针”、“党的指导思想”„„这些称号都是我们党给邓小平理论的崇高评价。从改革开放至今,邓小平理论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乃至军队建设及文化领域都证明了其正确性与先进性。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不需要我多赘述,我这篇论文主要是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历史条件以及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等方面阐述一下我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主观条件历史条件时代特征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虽然说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共同的智慧结晶,但不能否认邓小平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所以,邓小平的主观条件也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简单概括一下邓小平创立邓小平理论的主观原因。

第一,他确立坚持了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邓小平在共产党在中国成立的初期就加入其中,开始用社会注意唯物世界观观察世

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深刻。第二,他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邓小平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经历了人生的三次大起大落,在磨砺中培养出了顽强的奋斗精神,才能不断的发展与修正邓小平理论。第三,是有优化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表现在许多方面,一个是广博性与精深性的统一。二是前面提到的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实际知识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对国际的了解,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他的知识结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事业,从总体来说是合理的、优化的。这样才更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犯经验主义错误,把改革不断地推广下去。第四杰出的创新意识,这对于一个理论的创立是不可缺少的。此外,邓小平所有的中国国传统文化修养也使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不是是主观条件的单独作用,而是和客观条件共同催生的结果。下面简述促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普及。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的诞生看作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着先导的作用,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

依据。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让邓小平用新的思想观点去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第二,我国自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的曲折。邓小平正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发展策略。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第三,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在分析了以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世界形势后,提出了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发展策略,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创造了合适的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新的眼光思考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更具时代特色。

第四,中国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从另一方面说,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我国社会如何如何发展,向何方发展都成了急需解决的问

题。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邓小平理论也成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需条件。

三、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与革命不再是整个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是开放的,中国也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去发展。指导中国改革放开的邓小平理论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当时世界仍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虽然社会主义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已初步显示了它的先进性、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而且当今世界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挫折。因此,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为当今急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邓小平在拥有合适主观与客观条件后,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逐步解决了这个课题。

二、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主流的特定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代的代表。邓小平理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时代。当世界政治经济出现新情况时,需要当代的马克斯主义者做出新回答。无论是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分析,还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考,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而且,邓小平理论回答了新时代的许多新问题,例如人口、粮食、原料、能源、环境、核战争等。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任务,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邓小平在经济领域做出了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注意制度的基础,计划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和平与发展阶段的来临,随着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经济信息的快速变动,计划经济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国必须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邓小平理论所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改革开放、经济跨越性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此,我仅阐述几点邓小平理论最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证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但他不能告诉我们一百年后的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邓小平理论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

到的问题。就像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一样,邓小平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对理论和路线的认识上,我们犯过错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左”倾错误就是在偏离我们正确路线的情况下产生的。后来我们在挫折中认识到错误,找到了正确的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下载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历史转折时期,是酝酿和准备阶段。从19......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班级:日语082姓名:高越学号:2008083007指导老师:吴艳玲 内容梗概: 在本节知识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1.邓小平理论的定义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 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毛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邓小平理现场的历史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人民要论) 王明生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28日07 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以其高远的价值追求、开放的世界胸怀、包容的文化视野......

    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论文 现在,党内外、国内外的人都已晓得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掌舵、决策的作用。在各个阶段的发......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实践基础是一种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包括主要创立者的社会经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