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班级:日语082姓名:高越学号:2008083007指导老师:吴艳玲
内容梗概:
在本节知识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1.邓小平理论的定义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有关资料的解释,邓小平理论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他们的说法不同,但是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后边会给大家讲解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底是什么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总结起来共有四点)
1.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国内:中国的经验教训来看,1957年后由于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做出了过分的反映,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急于过度导致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彻底地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弊端。
国际:苏联模式中,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共有经济,政治上又政部分,政企部分。其实苏联和东欧的解体直接原因是政治上的动荡,而根本原因在于延误改革,严重脱离人民,丧失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2.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生了重大的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时代主题的转变又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3.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必然进一步深入到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反思,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邓小平理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还有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么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所以说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体现大会上的各种报告和讲话中的,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的阶段(1978年-1982年)
1978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
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构建理论轮廓的阶段(1982年-1987年)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观点就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1987年-199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92年-1997年)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四: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 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并写入了党章,2004年又写入了宪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以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各方面体制全面展开,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也不断丰富。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深入阐发,把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做了全面阐述,并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
(1)第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2)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5)1997年,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启示
从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中,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其个人的勤学和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总结以及他的睿智,果断的一面是分不开的。从经典结论中发展新认识的睿智。对已有的正确结论或认识,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拓展、延伸和概括出新的认识,把过去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或深化、或升华到一个新境界。根据形势的发展拓展已有的结论。因而,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冷静的思索和果断的行动,在借鉴别的经验和资料的同时要注意以自己的分析为重。看问题时要把思考的角度放的远些,站的更高一些。这样方能将问题的主流看清楚。
再次,我们要具备有创新的精神,从否定错误中开辟新道路的勇气。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没有对被实践证明是错误事物的抛弃,就谈不上创新。同时,否定旧事物和错误的东西,还要有善于创造新事物的智慧和魄力。从总结实践中作出对新事物新判断的敏感。对革命和建设中日益涌现、层出不穷的大量新事物,保持求知的欲望和敏锐的感悟,是激发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因素。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行,需要我们后代人的不断努力与创造,我们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扮演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个光荣的角色。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实践基础是一种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包括主要创立者的社会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等。20世纪中国人民革命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具备这种条件。
邓小平出生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遭受着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苦难,中国的志士任人正在黑暗中寻找救国救亡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自少年时代起就立志匡扶社稷,救国救民。他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党员,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始终坚持正确路线,始终充满革命热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以超人的胆识和卓著的战功,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全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恢复,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并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他于1973年复出后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不久再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再度恢复荼,并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同中央领导集体一体,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之所以创造出改变和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光辉业绩和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生涯密切相关,更与他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历史的观点和世界的视野密切相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时,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最尊重实践,善于把握时代发哪儿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
邓小平拥有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的奋斗的目标。他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立场,坚持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邓小平崇尚实干、英勇果断,始终扎扎实实地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在关键时刻更是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他强调: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敢作敢当,横下一条心。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关头,他总是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奋力打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邓小平在七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形成的崇高品德、十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摘要:时代主题的转换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也就是其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关键字:和平与发展、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科学体系、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普遍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首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直接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外开放方针的贯彻。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由准备战争转向争取持久和平,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向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为相互渗透、相互抗争,世界整体联系加强。新的条件,新的实践,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其次,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引起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为我国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促进改革图强、加速发展的重要外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引发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又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另外,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遇的挫折,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进一步促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许多深层次问题重新认识和思考。总之,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把握是他创立“特色理论”的必要前提。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也就是其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而做出的积极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那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在上面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为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邓小平理论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网址:
http://edu.qq.com
http://zhidao.baidu.com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简答题答案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简答题答案)
要明确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大体上经历了20年时间(1978----1997),三个发展阶段。即:
1.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1978—1982)标志是1982年12大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2.理论轮廓的形成阶段(1982—1987)标志是1987年13大中对邓论12条的概括;
3.科学体系的确立阶段(1987—1997)标志是1997年15大中正式启用“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对这三个阶段的名称、时间段及其重要标志要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