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路径
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另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也让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如何才能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新华网评论频道“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道德建设”系列评论之六
孙春晨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而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
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二篇: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性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1-10-11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编者按: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建设”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一方面,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另一方面,“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冰冷的现实问题也让人们对如何行善心存疑虑。如何才能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新华网评论频道“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而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
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孙春晨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作者简介: 孙春晨 江苏省扬中市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伦理学理论与道德实践问题,出版《市场经济伦理研究》、《生死论》、《伦理新视点》等学术专著。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下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新形势下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作者:李欢欢
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8期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一直相对滞后。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社会现象之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9月2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提出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这更加体现出对于当下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我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引导作用。我们的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学习道德模范,既要见人见事,更要见思想见精神。同时,各类社会媒体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贴近民生,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理念。
其次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民对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和认同度。
道德建设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时代特征,从丰厚的民族传统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第四篇: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定陶的大小街道修宽了,两旁的人行道也修好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装上了。可公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却有待提高。许多步行者或骑自行车的人都进入机动车道,而且在机动车道上也不靠边走。更有甚者在十字路口有些人根本不看红绿灯,我行我素,胜似闲庭信步,这样极大地影响了机动车的正常行驶,也带来了许多交通安全隐患!出了事故就后悔莫及了。其实两旁的人行道也挺宽的,走在人行道上同样舒适!交管部门要加大对公民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可安排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离退休人员当交通协管员,提醒帮助教育公民遵守交通规则!让交通井然有序,真正“和谐”起来。
第五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重要保障。当前,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公民道德建设尤其应提高针对性、突出群众性、增强主导性。把握时代特征,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针对性
道德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种转变,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个性的解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震荡,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复杂的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时代背景,准确把握社会道德体系赖以生成的实践基础和时代特征,从理念、内容、方式及评价等方面体现时代性、增强针对性。
针对道德观念日益多样的现实,把握主导与多样的关系。当今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全面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锋,出现了东西交织、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样化格局。面对转型期思想道德领域的多维形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放松。同时,也要尊重并包容多样化的道德诉求,按照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当前,特别应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出发,梳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活动。
针对道德实际与道德理想存在差距的现实,把握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道德实际是道德实践的基点和起点,道德理想则是道德实践的发展方向。不从实际出发就会架空道德理想,放弃道德理想就难以改变道德实际。长期以来,我们十分注重道德理想的塑造,把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忘我奉献等先进道德思想作为所有领域、所有群体的道德标准,但对现实生活中道德建设的层次性、贴近性重视不够。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在诚实守信、文明礼仪、感恩向善等基本道德养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应既坚守道德底线,体现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又追求道德理想,坚持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推动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针对道德建设方式不断改进的现实,把握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道德修养过程是由自发转化为自觉、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发展过程。绵延数千年的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一直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主张从人的荣辱感、自尊心入手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反省自律的方式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良知”、内心认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还需不断改进创新,在继续倡导自我修养的同时适度强化外在力量的监督和制约,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舆论监督、道德规范以及制定政策、加强立法等方式方法的综合作用,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体现大众化要求,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的群众性
道德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范畴一样,具有抽象性。但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又有不同之处,即更多地表现为日常行为规范,通过群众的言谈举止等来体现,依靠舆论、习惯等来普及和维系。推进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突出道德建设的群众性,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大众化,促使广大群众更有效地认知、接受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来
自实践、来自群众,更重要的是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自愿行为。因此,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提炼,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和普及,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成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导向。
推进基本道德规范大众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配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只有做到通俗化、大众化,才能走进群众,发挥净化风气、引领风尚的作用。为此,需要对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道德规范进行系统梳理,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市民守则、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人们易懂、易学、易记、易行的行为规范。应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现代阐释,按照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和语境进行解读,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推广,推进优秀传统道德走进大众、走进现代生活。
推进道德实践方式大众化。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方法,鼓励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针对教育对象分众化的现象,加强对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特点和接受心理的研究,区分不同层次和阶段,创设个性化的道德教育内容、方式和载体,循序渐进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发挥道德典型示范作用的有效途径,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道德教育,使道德模范可信、可亲、可学。同时,善于对反面典型进行道德因素分析,从对比教育中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强化党和政府作用,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性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人们自觉养成,但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应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而且应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发挥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现代社会,舆论成为影响公众思想情绪不可忽视的力量。能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直接关系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新闻媒体是舆论形成的主要渠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要反映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而且要反映党和政府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肩负起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应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日常报道之中,使新闻媒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传播者和推动者;注重正面宣传,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注重引导道德热点现象,规范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发动媒体和社会各界参与点评,形成正面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注重加强对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管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发挥党和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之中,使之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协调。应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警示、教育功能,以赏罚分明的刚性约束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坚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之中,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寓教育于管理中,解决好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说服力;善于抓好学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管理之中。
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必须在履行职责中兑现承诺、保持职业操守;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讲美德、守公德、重形象,成为实践公民道德规范的表率。为了使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道德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在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制度中、在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提拔使用中应充分考虑其品德表现,以硬约束促使广大干部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结合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道德沦丧的干部,表彰奖励道德高尚的干部,以更好地发挥干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