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

时间:2019-05-13 21:5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理论》。

第一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二篇:民族理论

填空题: 1、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000万的民族:壮族和满族。3、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中,大体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4、邓小平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

5、民族识别第一阶段(1950-1954)共识别38个;第二阶段(1954-1965)共识别16个;第三阶段(1978-1986),识别1个(基诺族)。

6、从自然属性,民族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民族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三个过渡:物质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最大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8、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9、两个历史趋势理论: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切经济活动、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10、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11、民族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

12、民族关系表现形式: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关系。

13、民族问题的特性;(5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4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善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0、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部落发展为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的途径

23、次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同源异流(分化),异源同流(同化、组合)。

2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民族发展模式: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异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暂时倒退发展。

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 ①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④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在实践中,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4、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5、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③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6、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名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力;有利于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论述题: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核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5、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因素,既不是单纯地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平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呢过保障撒后蜀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展团结合作的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有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把握之中,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规划民族之子地方的未来,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呢过团结和发展繁荣

以上三个“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国庆的创造性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7、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和实质: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孩子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形式自治权力的标志。(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总之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9、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长期生活在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状况,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特点,喜爱本民族的文化,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通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感情。

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愿意向少数民族干部倾诉心声、梵音有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有利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对本民族的加快发展、素质提高有冲高的追求,并且了解党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不足,使得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②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

④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定

第三篇:民族理论实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问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专业 任 课 教 师

电信学院 电气信息类

完成日期2010年 8月25日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

摘要: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主要有:恶劣的农业环境和低下的农民经济,低下的工业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交通不便,科教文卫事业建设水平落后,低下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振兴长阳经济,必须针对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立足开发,开拓前进。关键词:长阳,经济发展,落后,困境,前景

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区基本概况

1.行政区划与基本县情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长阳地处武陵山脉的东延尾部,位于清江中下游与长江的汇合处,跨中亚热带北缘,是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区过渡阶地。全县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42.77万人。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1984年7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为3386.4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为417,681人。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长阳先后荣获“全国推进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大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全国发展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称号。

2.自然资源

长阳资源丰富,潜力无限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到400万千瓦,隔河岩、高坝洲两大水库有近40亿立方米的库容。随着清江梯级开发,长阳将成为湖北最大的能源基地;矿产有铁、锰、汞等三十多种,其中汞是湖北唯一矿藏,锰是全国九大锰田之一,煤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铁矿贮量达9亿多吨;长阳物种繁多,县域内各类动物种类1000多种、植物种类3000多种长阳生态优良,植被保护完好,拥有一处国家森林公园和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3.6%;火烧坪所产高山蔬菜远销韩日2009年,长阳县被纳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全国“菜篮子”之一其种植规模和产量已占到全国10%、全省30%的份额。

3.民族文化

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长阳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2009总体经济情况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4.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9倍。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4亿元,增长1.8倍;县属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2.94倍;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增长1.9倍;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93亿元,增长82.8%,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居湖北省同类山区县、贫困县前列。

2.2009经济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市场购销保持活跃,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外贸出口大幅增加,但实际利用外资及部分乡镇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部分县直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与进度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

距。

三、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因素

1.恶劣的农业环境和低下的农民经济

长阳位于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耕地少,土质差,山体陡峭,开发难度大。在人均1.28亩耕地的条件下隔河岩库区的建成使耕地更少,土质变差,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山体陡峭,溪河交错,田高水低,灌溉困难,山体破碎,岩多土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这些因素使农业尤其是山区本可以大力发展的种植业无法伸展,农业经济十分落后,遇上天气异常,收成不好的年份,生产的粮食连长阳自身的基本需要都满足不了。农民收入低,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大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实现。200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2元,城乡收入差距大。

2.低下的工业化水平

长阳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长阳工业正式起步于1980年,由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期初工业基础主要由贷款垒起,在支付巨额利息的同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工艺落后,并没有给长阳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积累。矿产资源丰富但实施开发难度大,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造成资源丰富与经济落后并存的困境。

3.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到2009年为止,长阳引进建设了北纬30°岛、清江画廊度假村、清江古城等一批投资过亿的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了“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构建清江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旅游开发已经基本没有多大空间。近年来,长阳先后有“撒叶儿嗬”、“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被列为全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培育了“中国高山蔬菜节”、“ 清江椪柑文化节”、“奇石文化节”等一批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却没有给长阳经济带来巨大拉动,土家风情、民族风范没有在清江旅游开发的契机下得到弘扬和建设。文化事业与经济增长分离,是一大资源的流失。

4.财政资金与资本短缺

在资金投入体系方面,长阳招商引资项目有长阳大堰亿吨优质金属镁矿藏资源开采、长阳人遗址旅游景区开发、3600高档牛皮箱纸板工程项目、年产1000吨色母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榔坪白酒加工项目、宜昌清江酒精厂3000吨高纯度酒精项目等等亟需几经资金投入开发的项目。县政府与此同时建立建设优良发展环境五项制度、长阳建设优良发展环境纪实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优惠政策、提供全程协理制服务、建设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长期以来,受长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自身特点的制约,在资金投入体系方面,长阳主要依靠国家和上级各部门制定优惠政策,从各渠道下拨扶持款和通过自身发展生产,培植财源。优惠政策和扶持款数量有限,依靠纵向经济投入过于被动和被限制,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长阳积累水平低,自身扩大再生产能力弱,而资源开发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投入作保证,资金短缺、投融资约束成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交通不便

交通是民生之要。长阳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远远大于平原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财政紧张、建设难度大使村级公路硬化建设举步维艰,2006年以来长阳全县集全县之力筹资3亿兴修村级公路1800公里,却仍远远低于群众需要,很多处于山间的村子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行路难问题十分突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山区交通不便不仅对工农产品的流通交换带来障碍而且也造成了信息枯竭。在长阳农村地区,有条件上网的人很少,就这很少的一部分人中大多数还是青少年,缺乏为经济发展开辟信息渠道的意识。外面的市场信息村子里的人不了解,村子里的特色农产品外面不知道,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6.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才缺乏

长阳人口总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村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大学生,有的村甚至一个也没有。而爱心人士资助兴建的七十六所希望小学中,如今仅有十八所还在运转,其余或被闲置,或成为农民的庄稼地甚至养猪养鸡场所,政府及人民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教育,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农民从事生产的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商品意识缺乏。孩子因贫困失学致使农村贫困人口增加;科技专业人才少,发展力落后。

7..医疗条件差

虽然长阳县每年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总额有3000万元,合作医疗参合人数有32万人,但由于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医疗条件不好,以及农民经济收入低、小病无视大病不治的思想,很多农民耽搁多年的老病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就医难仍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8.低下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人员素质

政府及其机构组成制度和组织落后,改变贫困面貌的意识和责任感不是很强,政绩工程中“面子工程”不占少数。在召开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森林防火问题,某自治县县长慷慨激昂的说:“长阳的山这么大,烧个一座两座不算什么,但不能上报,瞒下来就行了。”;长阳接受爱心人士捐款建立希望小学76所,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学校在正常使用,县一级政府作为学校的受益人,对于这个学校的建设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县政府和开发商与弄明关于点滴征收协议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强行叫来推土机对村民田地肆意动工,造成田地土壤及田地青苗的严重损坏;长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领导班子收入问题值得查究。

四、长阳经济发展转变之路

1.三大产业发展

进一步开发特色农业和优势资源加快农工业发展,走产业化和规模

化道路,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建立清江旅游示范区和火烧坪高山蔬菜示范区,以先富带动后富。

2.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劳动力转移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相结合,改善交通和医疗环境,缓解增收难、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

3.投资体系的完善

拓宽长阳县投融资渠道及创新投融资方式的对策包括: 搭建投融资平台;创新政策性金融体系;完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等。

4.领导和组织

加强制度和组织的创新,提高政治组织化程度。

5.发展方针

振兴长阳经济,必须针对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立足开发,开拓前进。

五、参考文献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源--长阳县落后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调查肖文韬, 李俊杰2006(2)

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刘永佶2006年1月

3..基于后发优势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欧阳胜2010年6月

4.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09 “"(9)

5.关于建设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通经济带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李俊杰2006(6)

6.湖北长阳矿业发展战略 化工矿产地质 龚银杰, 吴义松2009 31(2)

7.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对策--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张先勇,聂春张永红方光斌2006 ”"(2)

第四篇:民族理论演讲稿

历史之和川流不息,五千年漫漫征程,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与文化。90后的我们作为祖国的后代,所要做的就是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立志报效国家,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我们曾有过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大跃进,中苏关系恶化,文化大革命,以及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尽管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我们依旧迈着坚定的步伐努力向前。这些困难和挫折也丝毫没有使我们停止对强国之路的苦苦追寻,相反,各民族在困境中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终于在荆棘丛中踏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希望之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优势长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手拉手,心连心,互相帮之,和谐进步,才能共同繁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搞好民族工作的同时使让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也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名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无数次的证明,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利益所在。只有搞好民族团结,社会才会发展,人民生活才会改善。相反,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希望也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为了实现其把新疆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来的目的,打着“宗教”“民主”“人权”的旗号大肆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对民族团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大团结,同民族分裂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今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如此和睦平安,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从来都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是面对“藏独”还是“疆独”,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坚定立场,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是56个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热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家园。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只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重大的变化,然而,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是维护各族人民尊严和利益的前提,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强大动力。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维护民族团结也应从我做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让我们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夏雨 09064005 计算机科学学院

自动化 王奎正

完成日期 2010年 11 月15 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古朴纯美的彝寨,别具特色的白族民居,乡土韵味的傣家吊脚楼······一个个特色民居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

但在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正在急剧消失。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民族村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民族村寨不仅蕴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等特色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村寨体现着各民族强大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对传承民族优秀村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建设民族文化强省,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民族自治地方、世居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左右。世代居住在这片红土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村寨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各民族村寨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传统风俗、传统手工技艺等特色文化正加速消亡或失传,各民族特色村寨遗产已处于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境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保护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继承发展民族村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西双版纳,通过上网搜寻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对西双版纳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做了调查以及整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简介

西双版纳民族人口众多,特色浓郁,魅力无尽,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朵奇葩。

为掌握州民族情况,进一步规范使用少数民族称谓和有关数据,州民宗局组成调研组,于2004年5月至6月,对全州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种类、世居少数民族、跨境少数民族及未识别民族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重点调查了苗族、壮族、佤族、景颇族,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以及未识别民族的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等。

一、西双版纳州辖区内所居住的少数民族种类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我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二、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解放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七)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落。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共110户703人。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十)佤族

西双版纳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共219户938人。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58户,268人,其中夫妻双方是景颇族的9户,单方是景颇族的16户,另有汉族26户、拉祜族5户、哈尼族2户,景颇族有90人左右。

景颇族自称“载佤”。据景颇寨66岁的和三妹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过去寨子里或家里有什么事,要杀鸡祭献,请摩巴念经,现已不进行这些仪式。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近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多措并举,加大民族传统建筑保护力度,推动民族传统建筑传承发展。

一、投入专项经费,抢救、保护和修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市委、市政府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每年投入资金对景洪主城区进行民族特色化改造建设,要求所有临街商铺的门头广告按特色化要求进行改造,现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民族特色化改造面积5990平方米,拆除改造门头广告210余家。同时,景洪市严把规划审批关,对城市所有新改扩建工程实行民族特色化评审,2008年以来,共对79个项目进行了民族特色化评审并签发了民族特色评审意见书,对全市下辖的10个乡镇的新建工程也要求进行民族特色化评审。

二、突出特色,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全市村镇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城镇形象,使城镇文化、城镇精神、城镇风貌和民族文化底蕴得到充分的反映,形成“自然-空间-人类”和谐融合的体系。一是对村镇进行了细致的前期调查和建设定位,着重突出一个“特”字,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区位、景观风貌、民族风俗等特点进行规划,使各个村镇展示出各自特色,避免“千村一面”。二是对实行异地搬迁和受灾重建的村寨,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如嘎洒镇曼喃新村、基诺乡大巴伞村的整体搬迁等,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进行了民族特色化评审,利用规划指导村镇建设。

三、着力保护好旅游沿线、旅游景点的传统民居。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是政绩,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政绩。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杆栏式建筑民居是傣族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傣族的一份珍贵物质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傣族园景区内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嘎的杆栏式竹楼群古朴、雅致、壮观,是傣族园旅游发展的“根”,只有保护好它,傣族园的傣族民族文化旅游才有依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抢救和保护傣族杆栏式建筑,傣族园公司于2003年建立了杆栏式建筑保护基金,制定和实施《傣族园风景区关于保护杆栏式建筑的管理办法》,对景区内村寨新建盖傣楼杆栏式建筑的81户示范户进行公开奖励,每户给予4000元保护基金,到目前共发放了32万元的杆栏式建筑保护基金。傣族园通过这样的奖励制度较好地保护了园区内的民居风貌,同时园区内的农民群众也得到了实惠。

四、加大傣族新民居设计方案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傣族民居建筑研究与设计项目。通过深入到勐罕镇及景洪城附近的多个村寨进行调研,在进一步了解傣族民居的地域习俗和建筑文化特点、傣家民居建筑存在的不足、傣族人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特色化研究,聘请了当地对民居建筑有一定经验及研究的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后,提出并完成了四个傣族民居建筑方案设计。目的是在不违背傣族传统习俗的原则下,运用现代建设材料和施工技术,继承和发扬傣族杆栏式民居的建筑文化,使傣族民居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同时,景洪市建立了城镇规划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特色化专家评审和景洪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制度,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已列入地方立法规划。开展傣族新民居建筑设计方案评选活动,建立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创新奖励制度,编辑出版了《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建筑方案集》。制定傣族新民居施工导则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表,加强民间工匠工艺技术培训。

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这项工作,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脱贫致富步伐,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协调;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不同民族、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地区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项目应选择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体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村寨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当地政府和群众有较高积极性的村寨,应以支持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为主要内容,以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和综合考虑,突出重点为主要原则。

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人文精神、劳动智慧、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在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要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镶嵌在少数民族熠熠

生辉的宝石。

鸣谢:

下载民族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2、种族 3、民族同化 4、民族问题 5、民族平等 6、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 7、民族主义 8、民族区域自治 9.民族风俗习惯 10、宗教 11、民族观 二、判断并......

    2012—2013民族理论试题(推荐)

    云南省司法学校 2012 —2013学年第一 学期 级 中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100分 各题分值20 20 15 10 20 15 得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一、 填充题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

    民族理论试题

    二、判断并改错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仅回答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问题,也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问题。(F ) 2、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

    民族理论教案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学校:沾益二中 年级:高一年级 (1-4班)授课教师:谢家龙 (5-8班)授课教师:张利鹃 0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

    民族理论复习题

    一、结合文化宝贝,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怎么挖掘? 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分离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世界上有......

    民族理论填空题

    一、填充题 1. (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 195......

    学习民族理论心得

    自古以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就决定了不同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民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