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时间:2019-05-13 21:1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简报

(三十)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2011年12月30日

转变造林方式、突出建设质量

——山西省2011年三北工程建设综述

2011年是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建设开局之年,山西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强化工程管理、转变造林方式、突出建设质量”为主导思想,通过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加大科技支撑、细化工程管理、严格工程监督,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年完成建设任务为71.8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83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为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100%。为明年造林完成预整地14.6万亩,补植补造18.5万亩,新育苗4.2万亩。

一、突出责任制度,认真贯彻2010年三北站(局)长会议精神 按照“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山西省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肩上,形成了各级领导抓林业的良好局面。一是全省上下齐动员,认真组织四期工程评估。山西省林业厅对于三北四期评估十分重视,元月13日哈尔滨三北站(局)长会议后就立即进行了部署安排,成立了以霍转业副厅长为组长的评估领导组,组织召开了由三北工程区六个市的分管领导参加的评估协调会议,并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四期评估工作的文 1

件。组建了以造林局三北科成员为主,各市林业站长参与的专门评估队伍,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四期评估任务。二是会议促动、上下联动,全力投入林业生产。今年以来山西省就三北工程建设多次召开工会议,省里春季召开了林业局长会议,对今年的林业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各市按照要求,纷纷召开会议制定了市级林业发展规划,定盘子、定措施、定责任。11月17日又召开了年度总结会议,对全年三北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表彰了一批优质工程。

二、突出工程管理、严格建设标准,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山西省在工程管理上,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工程管理。一是严格技术规范,实行技术承包。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技术规范》,使各工程县,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有了标准依据,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实行了技术承包制,强化了技术承包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严格苗木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种苗质量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在种苗管理上要求各工程县实行市场化运作,采用招投标的办法。从而避免了关系苗、人情苗、劣质苗、高价苗木进入工程。通过对集中购苗的招投标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培育种苗的积极性,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保证了工程建设所用种苗的质量;三是严格检查验收,强化质量意识。对工程的检查实行县级自查,市(地)抽查,省级复查的办法,每年一次总结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进行纠正;四是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建设程序。今年对各工程县林业站长统一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了造林技术标准和档案建立,使工程建设标准达到了统一化、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的要求;五是大力推行专业化施工、专业队伍垫资造林模式。据统计,在今年的三北工程建设上,山西省就有342支专业队伍近13000余人活跃在工程第一线上。

三、突出重点、规模治理,不断加大科技含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榆林会议精神,山西省及时在平鲁区召开了三北地区林业局长、分管局长和林业站长会议,参加会议的近200人,会议

主题为“突出重点、规模治理”,通过现场参观和会议推动,在今年造林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一是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成效明显。坚持重点区域重点投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建设思路,规划实施了一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造林工程,并取提良好的建设成效。据统计,在今年的工程建设中 90%的县都做到了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其中连片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工程有11处,5000亩以上的工程有32处;二是技术推广到位、质量明显提高。针对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较多,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组织遴选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生产一线中进行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建设质量。在工程实施上,90%的县都实施了径流林业整地技术,80%的县都采用了容器苗造林和覆盖造林技术,70%的县都采用了根宝、生根粉蘸根造林技术。经济林全部采取高技术严管理的办法。

四、突出机制创新、不断加大投入,确保了造林绿化的优质高效 针对三北工程投资标准低、建设任务重的现状,山西省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造林绿化长效投入机制。一是深化改革,增添动力。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自愿投资造林。吕梁、临汾出现了农户积极申请要求加入三北工程建设行列,吉县、河津、柳林等地出现了林业合作社造林的新机制;二是政府出资,多方投入。据统计,今年三北工程六市44个县(市、区)共投入造林资金达15.8亿元,仅吕梁13县今年用于林业方面的资金达5.6亿元;平鲁区连续3年对林业投入每年都在2亿元以上,今年投入达到6亿元。三是结合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稳定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继续实行“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模式。吕梁市今年企业造林投入就达2.6亿元;四是政府牵头,建立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孝义市政府出台了对核桃林建设的补助政策,适宜发展核桃的山区丘陵乡村,新建连片300亩以上核桃林,市政府每亩每年补助200元,连补10年等一系

列优惠政策。

五、突出优质样板、带动全面提高,抓出了一批精品工程

在今年的工程建设中,按照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坚持抓重点、抓亮点、出精品的工作思路。一是确保突出重点。从任务安排上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安排的原则。特别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投资量占到年度总投资的60%以上,充分体现重点突出、规模集中的意识和重点区域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通过严格的逐级审批程序,使工程县的规划方案,施工设计都能达到精品工程建设的要求。二是精心规划布局。在三北工程建设布局上,山西省坚持按照实施三大精品循环圈,建设四个百万亩的建设思路实施工程,即:在晋北风沙区实施以樟子松为主的百万亩三松造林基地(樟子松、油松、落叶松);在水土流失重点区建设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工程; 在平川区实施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百万亩防护林基地(杨、柳、槐、柿子、红枣);在吕梁山区各工程县实施核桃、红枣为主的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三是突出精品建设。抓精品工程既可以凸现成效,又可辐射四周,示范和带动作用非常大,始终坚持抓精品工程建设的思路,并抓出了永和、吉县、中阳、柳林、保德、平鲁、右玉等精品工程,通过连续多年的坚持不懈,精品工程由过去的点,形成了现在的面。目前,山西省从南到北,不同类型区都有不同的精品展现,特别是重点建设区域,达到县县有精品,处处有亮点,精品工程的实施,为山西省三北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山西省造林局)

发送:国家有关部、委;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

三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有关地(盟、州、市)林业

主管部门。(本期印500份)

报送信息专用邮箱:sanbeiju@sina.com传真:0951—4101684

第二篇: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十周年总结的报告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十周年总结的报告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http://sbj.forestry.gov.cn2009年06月19日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的30年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三北地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风沙危害逐步得到遏制,林业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二、当地的具体地理位置

三、当地的造林模式

四、整体的评价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区涉及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地两个大的地貌单元,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海北、海西、黄南藏族自治州所属29个市、县、行委。建设区总面积3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2.6%。建设区总人口454.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3.8%,其中农业人口311.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79.5%;200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5052119万元,农业产值186844.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5.9元。

工程建设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572764.2公顷,其中有林地306972.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6.7%;灌木林地1842088.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40.3%;灌丛428738.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9.4%;疏林地55872.8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1.2%;未成林造林地382978.5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8.4%;苗圃地2198.9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0.05%。林网及四旁植树11210.2万株,森林覆盖率5.65%。活立木总蓄积量3699.5万立方米。

二、工程建设主要成就

1978年-2007年,全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共完成投资65389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46000万元,国内贷款12300万元,自筹资金3872万元,其它资金3217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100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1097.565万亩,飞播造林14.1万亩,封山育林1252.183万亩;完成四旁植树3.3亿株。

通过30年的工程建设,我省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1978年)的2.47%,提高到2007年的5.65%,提高了3.18个百分点,年造林面积由1978年前的每年10万亩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0万亩左右,造林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我省三北地区林地总面积已由1978年的470万亩,增加到3816.06万亩(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的造林地),活立木蓄积量也由1977年的1547.1立方米增加到2858.7万立方米。林业产值由1977年的1648.5万元增加到46518.3万元。以枸杞、沙棘资源利用为主的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林业二、三产业产值由1977年的7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亿元左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北地区的林业机构、基础设施、林业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得到了完善和充实。共建立州、县级林业技术推广心24个,新建乡级林业工作站232个,新增林业技术干部639人。新建国有林场4个,新建苗圃10个。林业公安机构从无到有,公安队伍不断加强,已成为预防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活动的骨干力量。

三、工程建设主要效益分析

(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经过三十年来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增加了林地面积。使三北地区的自然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省会西宁市,在三北工程建设中,以南北山绿化为重点,经过20多年的人工造林,西宁市南北山完成高标准人工造林10万亩,极大的改善了城市环境;地处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海东地区通过造林育林,全区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10.7%增加到24.9%,增加14.2个百分点。林地面积的增加,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近年来全区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天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香日德农场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绿洲防护林体系,使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明显改善,据气象资料介绍,该地区≥O℃的积温比六十年代平均增加了36℃,年蒸发量减少93.6毫米。风沙成灾面积由1970年前的2.8%减少到1.5%以下;该县的宗加巴隆地区历史上植被条件较好,后遭人为破坏,使这一地区的沙生植被盖度仅有0.4%。从1980年开始他们在青藏公路两侧封沙育林18万亩,目前植被盖度已增加到20%以上,使这一濒临沙化的土地又一次焕发了生机,为荒漠化土地带来了绿色希望,社会效益显著。

(二)防护农田草场,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我省三北地区年均完成四旁植树1000万株左右,其中农田林网植树500万株。目前全区农田林网保存1.2亿株,折合造林面积50万亩,防护农田201万亩。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1990年以来已把农田林网建设的重点转向营造山地林网,年均完成200多万株,山地林网化农田已有20多万亩。据有关部门测定:农田全面林网化后,在同等条件下耕作收获,作物增产率可达13.1%。我省三北地区年均增产总量1.67万吨。大通县景阳乡山城村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平均单产由1984年的500斤提高到目前的600多斤,扣除科学种田的其它因素,农防林增产效益一般占15%左右。尤其在风沙区没有农田防护林就没有农业。这是沙区人民的切身体会。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也有效地改变了草场条件,保护了草场,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控制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减轻。我省在三北防护林建设30年来,共营造水土保持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5486平方公里,占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以上。建设区土壤侵蚀模数已由1978年的5000~700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3000吨/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丘陵山区基本达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粮食不减产。以每年每平方公里减少3000吨泥沙流失计算,每年则可减少8230万吨泥沙流入江河,减少了泥沙对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1998年6月15日湟源县遭受暴雨袭击,森林面积少,覆被率低的白水,马家湾等村有10%的农田被淹没,道路被冲毁,造成粮食减产,经济损失严重。而与之毗邻的小高陵村林木覆盖率高达40%,有效地控制了山洪、泥石流下泄,全村安然无恙,粮食单产仍然在400公斤以上。

(四)涵养永源,增加了河水流量,缓解了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我省地处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称。黄河在省境的输水量占黄河流量的49.2%,其上游主要支流均在我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30多年来通过营造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使一些支流水量增加,泥沙含量减少。地处青沙山的平安县东沟河,经过封山育林,使河水平均流量由1982年的0.5m3/秒增加到1.22m3/秒,保证了下游几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化隆县在青沙山封山育林后使该地区17条季节性河流有10条变成四季长流;湟中县盘道河是湟水河的一大支流,源头拉脊山地区封山育林10万多亩,使河水泥沙含量由2.17‰降为1.01‰,每年输入湟水河泥沙减少2.2万吨。

(五)减少了风沙危害,开辟了沙区绿洲。我省是全国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广、沙害严重的省区之一。全省有沙化土地面积18837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5%。30年来治理沙化面积154.7万亩。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自六十年代以来就积极组织沙区人民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尤其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治理速度加快,标准提高,使境内的十几个绿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70多万亩,全州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亩均单产由原来的118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斤,昔日的荒漠变成了我省重要的粮食基地。贵南县通过治沙造林,封沙育林,林地面积增加,风沙危害明显减轻,1986~1990年灾害性天气发生次数85次,1991~1995年发生次数59次,减少26次,其中10米/秒以上的大风次数减少19次,积沙量大幅度减少,基本控制了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位于龙羊峡库区东南岸的贵南县黄沙头地区,沙漠以每年30米左右速度向四周发展,严重威胁着周边草场和公路,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在省林业部门支持下,加大该地区治沙力度,每年完成治沙造林5000-10000亩,完全锁住了沙漠发展势头。

(六)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近年来,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我们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0年以来,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在柴达木盆地种植枸杞近5万亩,可采果利用面积2万亩;在东部地区已营造人工沙棘林130万亩。依托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康普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工利用枸杞果和沙棘果资源,年利用加工产值近3亿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探索了适合我省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

(七)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不仅改变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产量而且还增加木材蓄积量564万立方米,按现行价每立方米400元计算可增加产值22.56亿元。同时也解决了民用木料、燃料困难,增加了经济收入。东部农业区有一半以上的农户都用自产木材盖了新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前的75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5.9元。湟中县拦隆口乡通过防护林工程建设植树78万株,已使全乡2.64万亩水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近年来全乡木材自给有余,80%的农户都用自产木材盖了新房,添置了新式家俱,购买了家用电器等,薪材平均每户可解决10~15%的燃料,林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到10%。民和县营造经济林面积10万亩,其中有5万亩已经收益,年产干鲜果6000吨,总产值1100万元,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四、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积极推行“三北”营造林工程项目管理试点改革。为积极探索我省重点工程造林项目管理新机制,吸引非公有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2003年以来,我们根据三北工程建设新形势和市场经济要求,在省发改委支持下开展了三北工程营造林投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三北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2004年我省在互助、大通、平安三县开展了“三北”造林工程项目管理试点,并作为省林业局的八件大事之一认真落实。试点单位17个,试点造林面积7524亩。通过一年的探索尝试,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探索了营造林工程按项目申报、按项目审批、按项目管理的新机制,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下的造林工程管理模式;二是探索了造林定额管理新机制,造林投入按成本实价投资,投资方式实行国家补助与自筹相结合,改变了造林投资不分林种、树种和营造林难易程度“一刀切”的做法;三是带动了非公有制个体投入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按造林成本,国家补助60%--80%,个体配套20%--40%;四是营造林工程按市场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资金报账制、工程监理制、产权确认制;五是明确了造林经营的主体,提高了造林经营者经营管护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创新机制,试行营造林招投标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2005年我省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大果沙棘项目首次进行招投标。招投标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法定程序,通过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现场调查、招标书认购等工作程序,共有24家造林业主进行了报名,经过资格审查,10家业主认购了项目招标书,有4家进行了投标。经专家评标,有3家业主中标,造林规模4200亩,3家中标单位均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公有制企业。

营造林招投标是我省继“三北”营造林工程项目管理试点之后又进行的一次林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探索,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投资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参加林业建设,充分调动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三北”等林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对实现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是保障三北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我省狠抓三北各县(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每年举办2—3期营造林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培训班进行培训,聘请省内外大专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讲课,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具体操作实习等方法,培训技术人员400多人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北”工程实施各州、地、市、县也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培训班,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工程作业设计质量,整体提高了“三北”营造林质量。

(四)积极宣传动员,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我省各级政府领导率先垂范,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加,开展了形式多样颇具地方特色的义务植树活动。先后组织营造了“共产党员林”、“青海省厅局长林”、“青年林”、“青年婚育林”、“三八林”、“民兵林”、“青海省护士林”等,2005年西宁地区开展了由团省委、省交通厅和西宁市园林局三家联合组织的以“爱我江河源,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万名共青团员义务植树活动,省交通音乐广播电台发起营造“司机林”活动,同时各地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五)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针对我省高、寒、旱,营造林树种单一,成活率低等特点,各地林业部门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海东地区和西宁市辖属各县(区)在抓好林业常规技术的同时,采用一些抗病虫、抗干旱性能强的树种造林,并在小范围内引进洛基山刺柏、大果沙棘进行造林试验;海西州都兰县积极选用野生沙拐枣、梭梭、白刺等沙生乡土灌木树种育苗、造林,取得成功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各县结合营造林实际,积极推广使用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采用吸水保水剂蘸根、浸种技术;生根粉蘸根、浸种、喷叶技术;干水应用造林技术;植物秸杆覆盖保墒技术等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效;汇集迳流整地造林技术以在东部干旱山区广泛推广使用;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强化工程环节管理,提高营造林质量。在营造林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质为先”的方针,从营造林基础工作抓起,强化环节管理,努力提高造林质量。一抓作业设计。各地基本做到了没有作业设计不造林,严格按设计造林,按设计验收;二抓提前整地。春季造林结束后,各地把造林整地作为重要工作,具体安排,认真实施。有的实行专业队整地,做到了提前不整地不造林;三抓种苗质量。我省结合省情制定了《种苗质量标准》、《种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要求造林种苗必须具备“两证一签”,调购种苗实行招投标制,落实质量责任人,严把种苗质量关。四抓栽植质量。造林工程实行技术承包,责任人负责现场指导,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并大力推广带土坨造林、泥桨蘸根、覆膜保墒、杨树深栽、截干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林业适用技术,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含量,加大科技造林力度。五抓检查验收。我省造林工程一直坚持县级自查、州(地)级复查、省级抽查的三级验收制度,实行验收签字制度,谁验收,谁负责,确保验收质量。

2000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检查指导工作。坚持每年春季,抽调专业技术干部40人左右,由厅级领导带队,分六个工作组,赴我省各地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并形成制度,作为省林业局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保证了造林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基本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强化政府行为是搞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前提。作为我省最大生态系统工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建立领导机构,审核制定规划,安排部署任务,制定措施,检查指导等,同时每年都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罚。实践证明,领导带头,真抓实干,建立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是搞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首要保证。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以及领导办绿化点的制度,典型示范,推动全局。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环境保护工程,象青海这样自然气候条件很差的地区,造林育林直接的经济效益少而慢,依靠经济手段调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行为,发动全社会力量,坚持造林计划指令性指标,国家补助与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才能保证防护林建设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稳定政策,转换经营机制是搞好防护林建设的内在动力。在三北工程建设初期,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全省林业建设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并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掀起了造林绿化的高潮。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造林难度的增大,各级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开发治理“四荒地”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可以继承、转让、拍卖,长期不变”等政策。同时还提出“三放开”政策,即对造林绿化开发治理荒山、荒滩、荒沙的投资对象,投资渠道,投资形式放开,无论国家、集体、个人都一样对待,又一次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造林绿化积极性,促进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掀起了个人承包治理荒山,大搞造林绿化的新高潮。

(三)强化种苗建设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种苗建设不加强,造林绿化就难以发展。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我省十分重视种苗基础建设,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开展省、县、乡、村四级育苗,以后又提出了发展个体育苗。要求做到“四舍得”,即舍得好地、舍得资金、舍得肥料、舍得劳力,使全省育苗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还大力发展采种基地,建立种子园等,力争做到自采自育自造,达到苗木自给。目前全省共有苗圃2138处,经营面积5.32万亩,其中,工厂化育苗基地二处,国有苗圃107处,面积1.56万亩,年均出圃各类苗木1.4亿多株。建立采种基地5万多亩,年采种量达10万多公斤。乐都、大通等县常规树种造林种苗达到了自给有余。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增加,全省对种苗建设更加重视,2000年召开了近二十年来的首次种苗工作会议,对全省种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批苗圃示范基地、采种基地和种子园,实现了全省种苗自给。同时还对种苗市场、种苗供应、种苗管理等环节加大了管理力度,使种苗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多方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是建设三北工程的保障。3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挤出资金,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支持林业发展。1981年以来省政府关于林业方面发出的许多文件中都明确规定:林业投入要逐年确所递增,造林补助费标准要有所提高;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应有适当比例用于发展林业;水土保持经费要有适当比例用于植树造林;以工代赈,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资金都应把三北工程造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计划,保证资金到位。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和投资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各项建设资金按项目需要直接到位,专款专用,能戴帽下达的资金全部戴帽下达;二是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工程管理;三是制定验收标准和办法、严格检查验收;四是积极开展营造林投资改革,建立造林绿化承包合同制,严格兑现奖罚,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任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坚持扣减建设经费。由于措施得力,各项建设投资能够按计划及时到位,从而保证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科学造林是建设三北工程的重要手段。我省海拔高,气候干旱、严寒,许多地方乔木林不能很好生长,我们采取先上灌、草,再上乔木等形式营造乔灌混交林,并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发展农田林网,用材林和经济林;浅山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治理,以灌木为主,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炭林等;脑山地区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基地;西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以治沙造林,建绿洲为主,建设大型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带。造林方式上坚持封造并举,重视封山育林,把封山育林纳入林业发展规划,落实封育资金,按项目管理。同时,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加强科研工作,着重研究解决和大力推广以抗旱造林为重点的多项林业适用技术,引种推广抗旱造林树种等,先后有三十多项科研和推广项目成果获得奖励,推动了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在造林措施上按项目管理,实行专业队整地造林,实行招投标制,并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严把造林每一个环节质量关,保证造林质量。

(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是巩固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的关键。加强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成败。我们自始到终把管护工作放在与造林同等重要位置上,坚持常抓不懈,巩固建设成果。一是建立法规,使管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青海省林地、林权管理办法》、《青海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青海省绿化条例》、《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关于保护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一些州(地、市)县制定了林木保护条例、办法、乡规民约等。使森林保护、林地、林木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法制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和管护队伍建设。在林业公安机构,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建设上狠下功夫,基本建成了林木保护、林地管理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网络;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森林保护意识,各地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普及林业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造林护林自觉性,养成人人爱林护林的好风尚;四是加强森林病虫鼠害仿治工作,三十多年来全省没有生过大的森林病虫害;五是严明执法,坚决查处乱砍滥伐等犯罪行为,对重大毁林事件,发生一件查处一件,决不手软,每年冬季全省林业公安部门都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斗争。

六、今后防护林体系建设思路

(一)进一步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深远战略意义,强化政府行为,增加林业投入。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地处黄河源头和柴达木沙区,建设好这一工程是从根本上遏制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大计。紧紧抓住建设现代林业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对“三北”防护林工程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要把建设防护林体系作为第一位任务,认真抓好。为此要继续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防护林建设的认识,特别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青海地处高原,海拔高,气候冷,自然条件严酷,经济落后,防护林建设是以生态效益为主,造林难度大,需要国家从国土整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高度,考虑给予大力支持,增加林业投入。今后在防护林建设上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适当配套,群众投工投劳,尽量减轻群众负担。集中资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重点防护林建设。

(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造林模式。我省春旱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是影响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多年来,我省一直沿用传统的春季造林模式,造林成活率不高。因此,必须打破时空格局,因地制宜,把以春季造林为主转变为春季、雨季和秋季造林,春季主要完成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和墒情好、有水源条件以及脑山地区的造林绿化,干旱的荒山造林要利用雨季和秋季降水较多的季节进行,保证造林成效,并且要大力推广容器苗造林。

(三)加强苗圃建设,保证造林绿化的种苗供应。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首要问题是种苗供应不足。今后我们要象粮食生产抓种子工程建设一样抓种苗建设,要在抓好国有示范苗圃的基础上,改造好现有苗圃,新建扩建一批苗圃,尤其要建设好规模大,效益高的重点骨干苗圃,形成以国营育苗为主体,乡、村育苗为骨干,群众育苗为补充的县、乡、村、户育苗网络。同时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育苗质量,积极引种推广、试验示范优良树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良种壮苗。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三北防护林建设上新水平。我省三北地区自然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增量增效,科学造林首先要科学的规划,按规划进行作业设计,并严格按设计施工,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强化技术管理,严把质量关,提高造林质量。同时要积极推广林业适用技术,认真抓好抗旱树种的选育,汇集经流整地、容器育苗造林,杨树深栽造林,集雨灌溉造林,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林业科技的总体水平。要积极鼓励林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人员通过承包,创办科技示范点,开展技术咨询,加速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要把造林工程总投资中安排不少于3%的科技支撑专项费规定落到实处,为科技兴林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巩固造林成果。近年来我省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尤其食叶害虫、蛀干害虫,较为普遍,虫口密度大,发生范围广。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灭虫如灭火。今后要把防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严把种苗检疫、予测、预报、生物、药剂防治等环节,确保森林病虫不能蔓延成灾。

(六)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对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大案要案,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依法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依法保护个人、集体、国有单位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占和损害林木所有者的使用权、经营权,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护他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我省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肩负着繁重而艰巨的光荣使命,要实现四期工程建设总目标,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探索新的路子,采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方式,使我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大投入,提高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加大工程建设投入,选择适合我省发展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按照我省确定的“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沙棘资源和枸杞资源,培育高原特色林业产业,提高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青藏高原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贡献。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区自然条件严酷,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少雨,防护林建设难度大。通过第一阶段(一、二、三期)工程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治理或基本治理,剩余的宜林地多为地处边远,山高坡陡,干旱瘠薄,自然条件很差的干旱山区、风沙区,造林成本高、难度大。

(二)生态防护林直接经济效益低,内在动力不足。地处黄河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荒漠化地带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工程建设,林木生长周期长,没有灌溉条件,生长缓慢。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发展乔木经济林。因此,都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直接经济效益低,投入产出比值小,滚动发展动力不足。

(三)建设资金不足,影响防护林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以往我省防护林建设资金投入是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我省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本高,实际造林费用与国家补助差距大,营造一亩灌木林、乔木林一般需要投资150——400元,而国家补助平均只有50——100元。由于经费不足,科学造林措施不落实,经营粗放,营造林质量差,效益低,影响林业发展和效益。

(四)营造林管护工作难度大。我省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散,管护力量少,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区林牧矛盾十分突出,网围栏等防护设施建设成本高,增加管护人员又严重缺乏管护经费,使新造林地、封山(沙)育林地遭受牲畜践踏啃食,造成造林保存率底,封山育林成林率低。

(五)鼠、兔泛滥成灾,危害严重。随着“三北”建设工程第一阶段(一期、二期、三期)的完成和四期在建,我省三北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初见成效,局部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鼠、兔天敌的减少,造成鼠、兔害发生面积增加,局部鼠、兔危害十分严重。鼠、兔危害已成为当前制约“三北”和其他林业重点工程成效巩固的制约因素。由于缺乏专项防治经费,不能进行正常的防治,局部防治和人工捕捉等措施达不到全面防治的效果,鼠、兔防治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六)林木管护费、补植费难以落实。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取消了“三提五统”费用,也不再安排义务工,护林员报酬难以落实,拖欠严重;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省造林难度大,一次造林一般达不到质量要求,需要1—2次,甚至3次以上的补植补种才能成功,各地普遍缺少补植费。

八、建议

(一)建议国家提前下达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计划,以便种苗准备、造林整地,地块落实,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二)建议国家提高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投资标准,按照工程建设实际投资需要落实建设资金。

(三)落实工程前期工作费和科技支撑费,主要用于造林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四)我省造林基本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直接经济效益很低,加上林牧矛盾突出,管护难度大,建议国家适当安排管护费和补植补播费。

(五)我省林业基础薄弱,种苗供应不足,建议国家加大种苗建设投资力度,支持落后地区发展一批重点骨干苗圃。

第三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附件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是助推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检查、评价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突出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加速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提高林业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质量优先的原则。

第二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验收时间是按合同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当年或翌年进行。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局”)成立由科技处、计划与资金管理处和核查监测处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科技推广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第四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负责三北工程建设的三北站(局、办)配合验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

第三章验收依据、标准

第五条验收依据:

1.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合同;

2.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第六条验收技术标准

1.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

2.国家林业局《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

第四章验收程序

第七条项目建设单位在完成合同要求内容后,进行自查验收和由监理部门组织的预验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三北工程主管部门同意后,向三北局上报《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附项目验收材料,三北局组织正式验收。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申请项目验收的材料:

1.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投资效益、主要经验、问题与改进措施及今后设想等。技术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及成效情况、对科研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措施等情况。

2.档案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合同、项目实施方案或施工设计、苗木的“两证一签”使用情况、各项目进展情况总结以及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方案、各培训的主要内容与培训材料等合同要求内容、财务决算表、影像资料等。

3、其他有关材料。

第九条验收组由5-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行业的技术、经济和管理专家组成。项目建设单位的专家不得进入项目验收小组。

第十条外业验收:

1.外业验收内容:合同书要求内容完成情况、造林成活率按合同书要求达到情况、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2.外业验收办法:①根据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用GPS进行核实定位;②对项目建设面积在1000亩(含1000亩)以上的项目如不是同一地块(或小班)且距离相隔较远的情况下,对其95%的面积进行核实,如在同一地块则全面核查;③对项目建设面积在1000亩以下且无论地块(或小班)数量多少,均全面逐一核查;④对进行核查的地块(或小班)按面积的1%进行抽样调查其造林成活率(或补植后且未进入林地面积的成活率),对申报推迟验收时间且项目建设达到三年的,验收其保存率;⑤对项目建设地块(或小班)的抚育管护与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一条内业验收

1.验收组听取项目建设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汇报,检查档案资料是否齐全、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方案或项目设计是否一致、项目建设资金支出与项目合同内容是否一致,并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验收组根据项目建设单位陈述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提出质疑。

3.验收组根据内外业的检查情况,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写出验收评价意见。

4.验收组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验收意见,项目建设单位如有异议,可与验收组协商,经协商后意见仍不一致,则将双方意见

一并报三北局。

第十二条验收结论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第十三条验收合格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将全套技术文件、验收小组意见报三北局对其进行复核,并核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验收表》。

第十四条验收基本合格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尽快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后的情况以书面材料上报三北局。

第十五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写出详细说明报告,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必须尽快进行整改,整改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第十七条此办法由三北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8咸阳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咸阳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时间:2011/11/17 14:04:33点击次数:342

一、建设区域概况

(一)建设区范围

建设区为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泾阳县、三原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3个县市区。

(二)自然地理条件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界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面积10196平方公里。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型,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二是中部台塬区,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

气候——因地形特征,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0℃,无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降水50%集中在7、8、9月三个月。

河流——泾河从西北入境,向东南流出注入渭河,渭河自西向东沿南界流过,流域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三)社会经济条件

辖兴平1市,秦都、渭城2区,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0个县,共2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843个行政村,163个居委会。人口503万。

(四)林业资源条件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429063公顷,有林地283775公顷(其中防护林187756公顷,用材林44140公顷,经济林51782公顷,特用林97公顷),疏林地10038公顷,灌木林地897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600公顷,苗圃地1866公顷,宜林地95805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81112公顷,其它宜林地18693公顷),辅助生产用地8公顷,四旁植树1397万株,森林覆盖率23.5%,林木绿化率41%。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一)第一阶段与四期工程概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在我市实施以来,共完成工程任务283775公顷,累计人工造林259201公顷,飞播造林5467公顷,封山育林19107公顷。其中一期工程完成造林84287公顷,二期工程完成造林138400公顷,三期工程完成造林26648公顷,四期工程截至2008年底完成人工造林32600公顷,封山育林在封1840公顷。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咸阳防护林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一期工程,以大会战造林为主,乡镇以行政命令手段,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二期工程中,全市认真总结了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工程管理机制上推行“按工程管理、按项目投资”,在工程管理内容上提出新观点,即由一期工程单纯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转变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从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出发,逐步加大了经济林的比重,实行土、水、村综合治理,做到“农林牧”、“乔灌草”、“带片网”、“长中短”、“经防用”、“林工商”、“名特优”7个结合,从而增强了三北建设的活力和后劲,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觉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投入的增加,三北四期工程逐步向多功能、高效益、科学化方向发展,加大了技术力量投入,工程管理更加细致规范,推行了工程招标制、工程队造林、营造林承包制、股份制等多种新机制,工程建设步入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第一阶段与四期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经验

一是落实一个“全”,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对三北工程的领导,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均成立了三北工程领导小组,将三北工程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每年造林季节,市级主管领导、林业局领导多次到各工程县,督促检查,指导工作。

二是突出一个“早”字,为工作开展赢得主动。为克服造林受不利自然条件影响的困难,近年来,我们根据三北工作实际,在“早”字上下功夫,在“早”中求主动。一是工作早动员,早部署。每年春节和国庆长假后第一个工作周,及时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

工作,签订责任书;二是计划早下达,工作早准备。针对工程计划下达较晚的实际,我们在比照上年计划的基础上,预下达全年营造林任务,落实地块、苗木和工队;三是边施工、边设计、边报批。

三是坚持一个“严”字,强化质量管理。市县两级对三北工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程监督检查。一是实行技术承包制,对造林各环节由林业主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把关,实行技术承包,做到权责利相结合。二是实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造林质量层层坚持检查、中期评估、竣工验收和县上自查、省市抽查的检查验收制度。三是进行质量跟踪,实行全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遵循“质为先”的原则,严把设计、整地、苗木、栽植、浇水、管护六个环节。在工程设计时,坚持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要求设计文本规范,图表齐全。对造林地块权属不清的、与其他工程项目重复的,不予设计,没有落实造林责任、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理的,不予审批;在苗木选择上,本着就近调苗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苗木和乡土树种的优势,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输时间;在施工中,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执行大苗、大坑穴、深埋、踩实、浇水、扶正等技术标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一律返工,大力推广截杆栽植、容器苗造林、蘸浆、覆膜等行之有效的抗旱造林新技术,确保造林成效;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了定期不定期的审计、监督、稽查制度,确保三北工程资金不挪用、不截留、不挤占,足额用到工程项目上。

四是创建一个“新”字,创新造林机制。三北工程在30年的实践中,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相继出现了国家投资分户管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大户或联户承包等多种营造林模式,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招投标制。对工程项目公开招标、专家评议、民主决策,确保了造林质量,节约了造林成本。二是投资计划与任务挂钩,推行合同制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层层签订建设任务合同书,明确目标规模、内容、质量、建设期限及职责,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国家补助金,进行奖惩,做到任务、资金和责任三落实。三是加强计划的严肃性,推行检查通报制度。对计划执行、落实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纳入目标责任管理范畴,确保计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五是体现一个“活”字,把项目和其他工程结合,联动促进。在三北工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三北工程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宗旨,把工程项目和“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林业产业等项目有机结合,突出咸阳特色,使林业项目间形成联动,共同促进。我市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了以创建“绿色县城、绿色单位、绿色村庄、绿色庭院、绿色道路”为主题的绿色家园建设活动,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绿色家园行政村建设623个,5个县城达到了绿色县城标准,60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了绿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2、存在问题

一是投资不足,制约了工程建设质量。三北工程目前仍沿袭多年来实行的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国家专项资金投入水平低,地方经济困难,配套能力薄弱,绝大多数县、区很难达到规划要求的配套标准;营造林引入市场经济范畴,由专业队替代群众投劳,增加了造林成本;工程从荒山荒坡转向村镇、道路,对苗木品质、品种、规格要求更严,苗木成本增大,使造林费用很难降低。

二是管理手段滞后,影响管理成效。目前,我市尚未建立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检查、验收还停留在人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费时费力,又易造成人为误差,致使资源家底不清,不能及时客观反映工程建设成果,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调控、宏观指导、科学决策和有效地组织实施工程建设。

三是重造轻管现象仍有发生。造林后管护措施不到位,毁林现象时有发生,在平原地区,农网树木遭毁坏的现象较为突出,成为制约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五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搞好三北工程是继续扩大、巩固三北建设成果的需要。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83775公顷,发挥了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全市还有95805公顷宜林地还未绿化,现有林分分布不均,部分林分经营管理不到位,影响森林整体功能发挥不充分,因而扩大营造林面积、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成为巩固三北成果当务之急。

2、搞好三北工程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带动工程区群众种植以苹果、柿子、花椒、核桃等为主的干鲜果18万公顷,年产值24亿元,带动了相关的运输、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三北五期工程,我市规划在中北部县区大力发展五大干杂果,建基地、上规模,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份额。

3、搞好三北工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区域人居环境的需要。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解决好“身边增绿”的问题已形成人们的共识,各地依托国家防护林工程,大力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活动,短期内改善了人口聚集区缺林少绿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赞同。加强三北工程建设,尽早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该区域群众干部的迫切要求。

四、五期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一)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

(二)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造林进程,提高森林综合经营能力,建设高效防护林网,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绿色咸阳、生态咸阳”作出贡献。

(三)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区域发展相协调,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坚持人工恢复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成效; ──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在充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坚持承前启后的原则,充分继承、借鉴、吸收和利用前四期工程建设的经验,加强技术、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加规划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坚持科学衔接的原则,充分与规划区域内国家、其它行业的有关规划、工程科学衔接,与林业其它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衔接,做到工程建设内容不重复,工程建设地点不重叠。

(四)建设目标

建设期限:五期工程规划从2011年─2020年,年限为10年,分前5年和后5年两个分期进行规划。五期工程建设期间,在保护和巩固好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复,力争在五期工程结束时实现以下目标:

1、三北五期工程规划营造林105335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6670公顷,封山育林63332公顷,飞播造林5333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3.5%提高到27.5%。

2、三北五期规划建设防护林91583公顷,将使工程区内水土流失区5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建设农田防护林5873公顷,将使工程区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

3、在有条件的区域建成大规模、集中连片、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推广应用新思路、新成果、新技术,建设具有特色的不同类型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优化模式,为三北五期工程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和指导全市工程建设。

五、总体布局与建设结构

(一)体系构成与布局

根据咸阳的地形地貌,将三北工程划分为两大板块,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统筹山区、塬区和人口聚居区的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科学治理、板块推进。在中北部9县,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干鲜果为主的水土保持经济兼用林,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南部平原4县,以农田林网、重点区域绿化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高效防护林体系。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工程造林:全市三北五期工程共规划造林105335公顷。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36670公顷、封山育林63332公顷、飞播造林5333公顷,全部为乔木林。

按林种分:防护林91583公顷(人工造林26918公顷、封山育林59332公顷、飞播造林5333公顷),用材林5873公顷(人工造林1873公顷,封山育林4000公顷),经济林7879公顷。(见表

14、表15)。

按分:2011年12958公顷(人工造林4703公顷、封山育林6888公顷、飞播造林1367公顷),2012年12600公顷(人工造林4933公顷、封山育林6400公顷、飞播造林1267公顷),2013年12484公顷(人工造林4583公顷、封山育林7234公顷、飞播造林667公顷),2014年13309公顷(人工造林4309公顷、封山育林8334公顷、飞播造林666公顷),2015年12337公

顷(人工造林3604公顷、封山育林8067公顷、飞播造林666公顷),2016-2020年41647公顷(人工造林14538公顷、封山育林26409公顷,飞播造林700公顷)见表16。

2、退化林分修复:退化林分修复总规划任务43336公顷、蓄积1728287m3。其中低效林改造40002公顷、蓄积1573880m3,林带更新3334公顷、蓄积154407m3。按分:2011年为5907公顷、蓄积249692m3(低效林改造5306公顷、蓄积223526m3林带更新601公顷、26166蓄积m3),2012年5630公顷、蓄积227972 m3,2013年 4940公顷、蓄积200061 m3,2014年4594公顷、179773m3,2015年4769公顷、182047m3,2016—2020年为17496公顷、蓄积688742m3(见表17)。

3、中幼林抚育:中幼林抚育总规划任务20001公顷,蓄积615284m3。其中:幼林抚育11355公顷、蓄积284914m3,中龄林抚育8646 公顷、346420m3。按分:2011年2599公顷、蓄积76431m3(幼林抚育1816公顷、蓄积44350m3,中龄林抚育783公顷、蓄积32081m3),2012年2629公顷、蓄积77826 m3,2013年2581公顷、74476蓄积m3,2014年2329公顷、蓄积69221m3,2015年2102公顷、蓄积65875m3,2016-2020年7761公顷、蓄积251455m3(见表18)。

4、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经济林良种选优。引进筛选一批优良杂果苗木,建设10个无菌苗木基地,保障五期工程建设对经济林良种苗木的需求。二是育苗技术。建立快速繁育培养速生用材树种、容器苗、采穗圃,提高优良苗木出圃率。

三是工程造林技术。重点在北部县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灌草植被封育、抗旱节水造林、大钵容器苗木造林培育等项目。

四是森林经营。以中幼林抚育、林下综合经营、退化林分修复等技术为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

五是林业重点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系统。目前,还没有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基层林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跟不上,人员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影响了重点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六是核桃、柿子、花椒、沙棘、大枣等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推广;GGR绿色植物生长剂在林业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生物制剂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5、工程监测体系: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调查、防火、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技术。

(三)重点建设项目

1、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建立以优质核桃、柿子、花椒为主的杂果经济林基地30000公顷,涉及全市13个县市区。

2、新农村建设:坚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化一片林”标准要求,搞好1308个村的绿化美化,建成367个生态防护型新村,429个生态经济型新村,512个生态景观型新村。

(四)能力与保障体系建设

1、种苗生产:根据工程规划,需各类苗木17700万株,其中针叶苗 9600万株,阔叶苗5300万株,经济林苗木2800万株;需种量109000公斤,其中针叶树种48000公斤,阔叶树种39000公斤,经济树种 22000 公斤(见附表20)。目前,主要全市苗圃、群众育苗基本可满足工程需求,不足部分可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外购,所用苗木必须坚持“一签两证”和“三联单”的要求,裸根苗掘苗修根后要及时蘸泥浆,做到“边掘苗、边运输、边栽植”,以防止苗木失水影响成活率。

2、现有林管护:全市工程建设区以乡镇和林场为单位,强化管护组织作用,制订各项预案和过硬的管护制度,培训并固定专职人员,按区划段,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击破坏林木和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的专项斗争,巩固现有森林资源与工程造林成果。

3、工程管理:做好档案管理,对建设中的每个工序、环节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设专人保管,及时分类归档,做好管理;做好监督管理和绩效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抓紧每年的设计、实施和检查验收,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考核,其结果作为实施单位绩效考核依据,纳入领导任职政绩范畴,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六、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对工程建设总负责,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做到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落实”,做到工程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资金使用有人抓、有人管。要积极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发挥好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有关部门的关系,共同配合搞好工作。

2、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探索新时期防护林建设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发展路子,积极创新工程建设运行机制,推行农户造林申报制、组织施工指标制、目标责任考核制、资金拨付报账制、质量把关监理制、成效认定评估制等工程实施成功的运行模式,充分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调动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防护林建设的热情。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宣传是工程实施的头道工序,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发动群众的重要方式。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工程要求,把目标任务、重点布局、建设内容、质量标准、技术规程,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目的意义等广泛向实施区的群众宣传,向基层干部宣传,向各级领导宣传,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氛围,争取各方面对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4、加强管理。搞好工程建设管理必须首先保障资金的管理,在工程实施期间,必须坚持“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统筹安排、不留缺口”的资金使用原则,及时编制财务报表,并接受金融机构监督检查。其次抓好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标准,制定工程管理程序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调动起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使工程建设真正实现高标准,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生态生存环境得以改善,达到大地绿起来,人们活起来、富起来。

(二)建议

1、尽快建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2、加强对三北工程各级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对项目区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增强广大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造林成果。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三北工程荒山造林、道路林木、河渠林木进行拍卖,明晰主体,确权发证,从根本上解决造林管护难的问题。

附表: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现状表、规划表1—23

第五篇:彬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汇报(精选)

彬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彬县地处陕西咸阳市西北部,距省会西安150公里,辖13镇3个社区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5.5万人,土地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8.49%,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造林绿化百佳县、也是省级绿化模范县。

“三北”工程实施启动以来,在省、市业务部门和国家三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三北精神,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实现了由单纯的造林生产向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向生态景观林体系建设转变三个阶段的跨越,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使“三北”工程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2011全县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6万亩(经济林0.48万亩,护堤林0.1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

一、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北”四期工程开展以来,我县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6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工程实施后净增森林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较工程实施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我县气象资料对比来看,去年我县沙尘暴次数仅为3次,比工程建设之初少了4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600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00亩左右,全县宜林网农田97%以上实现林网化,初步形成了片、带、网、点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是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了北极新景、永乐汉坡、小章西堡等10个柿子丰产技术推广示范园,以及炭店虎家湾、城关白厢等30个优质柿子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南沟、红岩河、三水河、水帘河等八大流域为轴线的柿子生产带和南部山区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使全县干杂果总面积增加到17.5万亩,润杨牌柿子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同时建成了4个柿饼加工厂和1条柿醋生产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选好苗、种活树、育成林”已成为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今年春季造林,全县一举完成了1.4万亩的造林任务。农民巡山护林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人都是护林员,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全县形成了人人爱林、护林、造林、营林新风尚。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广泛发动,夯实责任。为将“三北”工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林业、财政、国土、发改、各镇(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彬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领导小组,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将“三北”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考核责任书,全面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镇(社区)、技术干部包点的建设制度。在造林期间,林业部门技术干部都深入造林生产第一线,实地指导,跟班作业,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了“三北”工程的扎实推进。为了调动和促进全民社会的造林热情,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全县林业工作动员会议,以建设“生态彬县、绿色彬县”为主题,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社会各界进行发动,精心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同时还在每年的3.12植树节都要组织全县各机关单位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先后与县团省委、妇联以等单位联合举办建设“青年林”、“三八林”等活动,全社会大办林业的新局面初步形成。

二是分类指导,搞好规划。由于我县地处泾河中上游,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其中,使全县形成“南北二原一道川”的独特地形地貌,为做到适地适树、提高工程建设成效,在工程建设规划时,我们坚持总体规划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城镇(社区)建设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南部山区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重点,坚持

乔、灌、草相结合,突出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杂果林和以刺槐为主的防护林;在北部塬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塬峁梁坡沟立体开发,突出发展以柿子为主的经济林和以县乡路为骨架的国槐农田林网;在川道地区以营造护岸、护堤林为重点,积极开展县城两山直观坡面绿化,突出发展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三是创新机制,严格管理。我县在项目管理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帐制“四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造林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与监管,推行专业队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让技术力量强,质量意识好的绿化公司通过招投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实行造林监理制,严格做到整地不合格不准造林、苗木不合格不准栽植,栽植不合格不予验收,工程不合格坚决返工,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挖坑、统一栽植、统一灌水、统一管护等“五统一”,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四是科技兴林,提高成效。一是加大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通过保水剂、ABT生根粉、容器苗造林、地膜覆盖保墒等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不断加大乡土树种造林比重,特别是在经济林基地建设中配套使用“挖坑、修根、蘸浆,栽植、浇水、点种、腹膜、整盘”等八大栽培技术,全面解决了我县过去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较低的“瓶颈”问题。二是加大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力度。先后引进推广了富平尖顶柿、香玲、辽核等优良树种,丰富了造林品种,提高了人工植被生

物多样性。三是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县农果局、林业局、科技局针对林改后林业经营实体多元化的特点,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果树等方面专家,采取举办培训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栽培、柿树修剪技术培训、贮藏加工开发技术、林药结合技术、棚栽技术等,培养了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乡土专家。通过建立营造林示范点,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等,充分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

五是发展产业,增强后劲。为了提高工程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县在“三北”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坚持打特色品牌,走优势路子,把工程建设与国土增绿、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绿色产业带建设,使全县干杂果总面积增加了5万亩,建成了4个柿饼加工厂和1条柿醋生产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三北”工程建设步伐,增强了工程建设后劲。

六、多措并举,积极实施。我县着力实施城乡植绿、身边增绿、景区添绿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天然氧吧”和“绿色家园”。我们将三北工程建设资金与县财政投资捆绑使用,走综合开发的路子,先后投资1.6亿元,栽植各类苗木141万株,在适应城市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对县城“南北两山”

直观坡面及经河南岸城区景观林带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做到了一次成林,实现了“三北”工程由单一的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向生态景观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跨越,为全县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景观和谐的“绿色家园”和“天然氧吧”,为“三北”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拓展了空间。

总之,“三北”工程在我县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将继续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坚持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分区指导、分类施策、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推进“三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6月29日

下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推荐]

    唐山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一、简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中国最早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1977年,风沙紧逼北京......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范文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周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20周年。值此时刻,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报告中明确......

    体系建设

    预防为主 防惩并举构建交通防腐预防系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于项目多,资金大,多年来一直是腐败案件的频发、高发领域。为了防微杜渐,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我结合公......

    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分为县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和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县级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由农业......

    激励体系建设

    一、物质激励体系 玫琳凯公司的物质激励体系主要表现在奖金激励制度上。公司对优秀直销员的嘉奖包括名车、竞赛奖金和其他奖励。具体物质奖励手段表现如下: 第一,服务费。美容......

    诚信体系建设

    2011年息烽县餐饮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1年工作部署,组织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工信部消费[2010]......

    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体系建设机制 诚信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离娄》”,“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学而》”,表明诚信是自然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规律;“政令信者强,政......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摘 要]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本文从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建设的管理体系和内容体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集团公司 规章制度 管理体系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