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范文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周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20周年。值此时刻,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林业建设、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三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三北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三北精神,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工程建设背景和任务完成情况
甘肃省三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四大沙漠以及大面积戈壁,沙化土地总面积列全国第五位,河西沙区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我省沙化土地从解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均呈递增态势,年均递增率为0.38%、递增面积达78.9万公顷,直接危害21.34万公顷的耕地和406.37万公顷草场。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5.18亿吨。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区域内生态体系失衡,严重制约着全省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时森林覆盖率仅为4.03%,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而不稳;农牧业人均纯收入仅102元,不仅远低于全国人均463元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全国三北地区人均334元的水平。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78年决定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三北地区十三个省(市、区)进行大规模的防护林建设。由此,拉开了甘肃三北工程建设序幕。
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甘肃工程建设范围从一期时的49个县(市、区),扩展到了四期工程规划时的70个县(市、区),工程区总面积3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42.6万平方公里的91.8%。我省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1978-2000年(一、二、三期)的建设任务,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并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四期工程(2001-2010年)。三北工程是我国最先启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规模大、效果好、影响远。三北工程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
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累计完成造林5042.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3185.43万亩,飞播完成75.5万亩,封育完成1781.23万亩;共完成中央投资6.37亿元,工程实施后净增森林面积14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03%提高到9.41%。
二、主要建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在河西地区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形成了长达1200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累计营造农田林网130万亩,保护高产农田900多万亩,治理大小风沙口470余处,控制流沙面积20多万公顷,使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40.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扩展趋势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和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降低。据2004年初完成的甘肃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35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万公顷,与1999年监测结果相比较,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8万公顷。在中东部地区,通过大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营造各类防护林10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近40%下降到现在的25%以下,入河泥沙量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形成了“林网锁方田,村镇绿荫中”的和谐景象。全省已有3873公里的国道、省道,6600公里的县乡级道路实现了绿化,铁路绿化总里程也达到了370公里。与工程建设初期相比,全省三北工程30年建设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林业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从三北二期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开始,我省省委、省政府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于1995年将林果业列为农村经济三大支柱建设之一,并于2006年批转了《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使林业产业开发步入了科学有序的发展道路。先后利用治沙贴息贷款3.15亿元,支持沙产业研究、开发项目366个,建成了一批林果、畜牧、蔬菜、棉花、啤酒原料等为主的产业化龙头骨干项目,为沙区的开发利用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2007年底,我省三北地区各类经济林总面积达到933.6万亩,年果品产量256.5万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29.5亿元。林果业发展处于全省前列的天水市,各类果树面积由1978年的10余万亩,果品产量2万吨,发展到现在的175.8万亩,产量69.25万吨,产值8.19亿元,全市40多万种植户,户均果品收入2765元。林果产品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
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在三北工程整个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持之以恒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据统计,近5年中,全省共召开各级宣传动员大会3万多次,印发宣传材料130多万份,各级宣传报道2000多次,对民勤县防沙治沙、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的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广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已深刻认识到,三北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沟通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群众已从“要我造”转向“我要造”,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县区出现了争任务、抢指标的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目前我省干部群众对三北工程的认知率由过去不足60%提高到现在85%以上,90%以上的群众认为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必须加以治理。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是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加强。我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市、区)。1991年,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在兰州召开,自此,掀开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进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高潮。次年,国家在重点沙区省份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我省的防沙治沙工程自始至终遵循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的原则。一是200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后,我省于2002年出台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是全国最早出台《办法》的省份,依法治沙做到了切实可行。二是根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编制完成了《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并已经省政府审核报请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三是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国家三北局在广泛深入调研民勤、敦煌生态现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启动实施两县(市)专项治理项目,并于2007年 8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经司领导及相关专家、领导在兰州召开了《三北防护林民勤、敦煌防沙治沙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体现了国家三北局领导对我省民勤、敦煌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四是按照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要求,省政府于2007年11月 16日在兰州召开了全省防沙治沙大会。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形势;表彰了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防沙治沙标兵和先进个人;省政府与8个沙区市(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省委书记陆浩为大会专门作了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陆武成作了工作报告,国家治沙办刘拓主任给予指导并作讲话。五是今年3月26日省政府向全省各市(州)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责任,加大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沙的力度。
三、基本做法和体会
三北工程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建设成就,靠的就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坚持创新体制、完善政策、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生机和活力;坚持科技兴林、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1、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目标管理。为将三北工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我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在每年与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定的林业工作目标责任书中,都将三北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责任书,将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州林业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行领导分片抓点制度,在每年春秋造林期间,各位厅领导分别带领有关处室和单位,深入造林生产第一线实地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三北工程的扎实推进。为调动和促进社会的造林热情,省政府每年春造前都要召开由省上四大班子领导参加,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的全省造林绿化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对社会各界进行发动,对春季造林绿化进行部署。同时还在每年的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日都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兰州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宣传普及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知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参与林业建设。先后与团省委、省妇联以及甘肃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建“青年林”、“妇女林”、“读者林”活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严格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我省通过“造林质量年”、“责任落实年”、“建设效益年”、“林业产业年”、“科技创新年”、“规范化管理年”等主题年活动,推动全省林业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以此为动力,狠抓薄弱环节,始终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造林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完善全省“三北四期工程管理办法”和“三北四期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规程标准在内的三北工程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县级自查、市级复查和省级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从2004年起,我省连续4年组织开展全省三北四期工程省级检查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照“动态管理,末位淘汰”的原则,每年对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区、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加大下年度建设任务的安排,对综合排名后10位的县(区、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调减下年度建设任务,对整改不力,连续两年检查验收在后10位的县(区、单位)暂时取消其三北工程建设任务。
3、创新管理机制,推行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要求,我省及时总结过去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三北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县(市、区)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帐制“四制”,从市县造林立项开始就引入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造林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与监管。推行专业队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让技术力量强,质量意识好的单位或组织通过招投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实行造林监理制,严格做到整地不合格不准造林、苗木不合格不准栽植,栽植不合格不予验收,工程不合格坚决返工,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我省在三北四期工程封育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中尝试进行项目化管理,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从立项、论证、施工到检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要求,改变了过去封育工作的粗放管理。
4、增强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成效。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才能打破严酷自然条件的束缚,推动工程建设向前发展。一是加大干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通过地表集流、覆膜保墒、滴灌节水、抗旱造林集合技术等以及加大乡土灌木树种造林比重,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去造林成活率较低的“瓶颈”问题。二是大力开展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固沙造林技术、防风固沙林体系优化治沙造林,结合封沙育林(草)恢复植被技术等的试验研究与推广,使部分流沙地区灌草植被逐步恢复,去今两年还在民勤首次大面积推广 “塑料网格沙障” 治沙造林新技术,较 “麦草方格沙障”有效期长、效果好。三是加大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力度。先后引进推广了美国黑核桃、四倍体刺槐、三倍体毛白杨、樟子松、四翅滨藜、俄罗斯大果沙棘、欧洲云杉等优良树种,丰富了造林品种,提高了人工植被生物多样性。四是搞好技术推广研究。近两年,我省先后完成和正在实施国家三北局下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困难立地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甘肃黄土区水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等项目,达到了项目各项指标要求,为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综合技术组装配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做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在白银市、兰州等地辐射推广造林达4万余亩,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
5、重视产业开发,增强工程后劲。为了提高工程发展后劲,近年来,我省在三北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坚持打特色牌,走优势路,把工程建设与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绿色产业带建设,在河西沙区大力推广红柳、梭梭的肉苁蓉、锁阳嫁接和加工技术,提高旱生灌木效益,走沙产业开发的路子;在陇东营造仁用杏、山杏、核桃等兼用林树种,找准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在中部大力开展沙棘基地建设,为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增收探索路子。在全省已挂果的330多万亩沙棘林中,中部的定西、临夏、白银、平凉等地就有240多万亩,开发潜力巨大。为促进其沙棘产业化进程,我省专门组织这些地区的有关人员到内蒙考察学习,并在去年底,召开全省三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座谈会,大力推动我省三北地区沙棘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进程。目前三北工程区已培育和涌现出了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临泽小枣、秦安蜜桃等一大批甘肃林果精品,林业产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增添工程建设动力。搞好三北工程,单纯依靠林业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由各级政府负责,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步伐,省林业厅于1999年9月召开了全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现场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非公有林业经济的意见》,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稳定所有权、活化使用权、保证受益权” 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地区民营林业的发展。各地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鼓励、典型引路,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期工程实施以来,非公有制林业在全省林业总体投入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到2006年,全省投资林业10万元以上的大户478户,完成治理面积达1300万亩。
三北工程在甘肃的林业生态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区域内生态的现状,社会发展对生态的需求,过去的30年只是良好的开端。必须看到,全省三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荒漠化仍然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加剧的态势,有400多万公顷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有6.45万公顷农田防护林已进入了成过熟期亟待更新改造;中东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也极为紧迫,有380.84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控制和修复,生态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繁重。
通过不断努力,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一是严重干旱影响了造林合格率和保存率。近年来,我省大范围连年遭遇大旱天气,土壤缺水少墒,严重降低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补植补造面积大、任务重,补植资金缺口大。反映出工程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干旱造林技术急需加强,补植补造任务艰巨等问题。二是规划任务到位率低。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我省的三北四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造林总任务80.75万公顷,年均8万公顷,截止2007年,国家实际下达我省任务26.39万公顷,仅占规划同期总任务的33%,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工程建设布局和进程。三是造林补助标准偏低,影响工程建设成效。我省三北工程造林立地条件差、难度大,个别地方需挖石换土造林,加之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使成本大大提高,平均达到380元以上,而目前国家每亩仅补助100元,资金缺口较大,个别工程区近年来林木病虫和鼠兔危害严重,无专项防治经费,严重影响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
四、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北工程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建设原则,以“大保护、广封育、精造林”为技术路线,以建设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分区指导、分类施策、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三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党的十七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北工程将肩负起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搞好三北工程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和拓展三北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三北工程在我省生态建设中地位重要。一是三北工程实施范围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91.8%,是我国最先启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工程,也是在我省植被最少、生态环境最为恶劣、建设条件最为艰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行的一项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规模大、影响远的宏伟工程,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二是三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促进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证。我省三北地区处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全省有80%以上的穷困县集中在三北地区,没有三北地区的生态改善,就没有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是三北工程建设是拓展全省林业空间的一个增长点。目前我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3.42%,低于全国的18.21%。三北地区很大一部分可以实施封山(沙)育林(草)和种植耐旱灌木,提高森林植被盖度,对全省森林植被的增加,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以上的目标意义重大。四是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的一道屏障,我省三北地区生态状况极为脆弱,不确定性、反复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认识,抓住林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再接再厉,切实发挥三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目标,进一步理清三北工程发展思路。下一阶段,我省三北工程建设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大体系,统筹三大区域,力求实现五个转变。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
构建两大体系:即建设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统筹三大区域:即科学统筹沙区、水土流失区和平原农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在沙区,认真落实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和全省防沙治沙大会精神,实行保护优先,积极预防,封、禁、治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山系和流域为治理单元,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平原农区,以农防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步伐,加大残次林、成过熟林更新改造力度,为实现兴林富民、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态屏障。
实现五个转变:即一是由注重治理向治理与保护并重转变,在继续加强荒漠化治理的同时,妥善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山区林草植被。二是由以人工措施为主向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在继续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三是由注重追求生态目标,向治沙、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转变,通过治理,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产业良性互动。四是由注重治理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既要加快治理速度,又要确保治理质量,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五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相结合转变,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3、用现代林业理念指导工程建设,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在总体布局上,将我省三北工程建设任务主要放在河西三河中下游沙化地区及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对不同地区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二是在建设重点上,河西内陆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是三北工程的主战场。要继续推行“北防风沙、中保绿洲、南涵水源”的建设方针,坚持“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原则和防治用相结合的防治方法。重点在沙源性风沙治理,封沙育林育草,骨干防风固沙林带建设等方面力求突破,坚决扭转局部地区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三是在实施战略上,通过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大力推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三北工程科技含量,对现有科技成果认真筛选和组装配套,搞好推广应用;有选择地建立一批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不同类型区治理模式、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以法治林、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加强《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搞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督水平;建立沙区各级政府的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四是在工程管理上,以质量管理为主线,把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和各个环节之中。在工程建设中实行项目化管理,推行项目“四制”及工程项目的资质管理和专业队造林,实行造林事故责任追究制。五是在运行机制上,要抓好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和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进民营林业的发展。通过投资引导,政策鼓励的利益激励机制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第二篇:彬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汇报(精选)
彬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彬县地处陕西咸阳市西北部,距省会西安150公里,辖13镇3个社区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5.5万人,土地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8.49%,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造林绿化百佳县、也是省级绿化模范县。
“三北”工程实施启动以来,在省、市业务部门和国家三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三北精神,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实现了由单纯的造林生产向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由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向生态景观林体系建设转变三个阶段的跨越,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使“三北”工程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2011全县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6万亩(经济林0.48万亩,护堤林0.1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
一、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北”四期工程开展以来,我县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6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工程实施后净增森林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较工程实施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我县气象资料对比来看,去年我县沙尘暴次数仅为3次,比工程建设之初少了4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600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00亩左右,全县宜林网农田97%以上实现林网化,初步形成了片、带、网、点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是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了北极新景、永乐汉坡、小章西堡等10个柿子丰产技术推广示范园,以及炭店虎家湾、城关白厢等30个优质柿子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南沟、红岩河、三水河、水帘河等八大流域为轴线的柿子生产带和南部山区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使全县干杂果总面积增加到17.5万亩,润杨牌柿子在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后稷金像奖”;同时建成了4个柿饼加工厂和1条柿醋生产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选好苗、种活树、育成林”已成为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今年春季造林,全县一举完成了1.4万亩的造林任务。农民巡山护林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人都是护林员,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全县形成了人人爱林、护林、造林、营林新风尚。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广泛发动,夯实责任。为将“三北”工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任副组长,林业、财政、国土、发改、各镇(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彬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领导小组,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将“三北”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考核责任书,全面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镇(社区)、技术干部包点的建设制度。在造林期间,林业部门技术干部都深入造林生产第一线,实地指导,跟班作业,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了“三北”工程的扎实推进。为了调动和促进全民社会的造林热情,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全县林业工作动员会议,以建设“生态彬县、绿色彬县”为主题,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社会各界进行发动,精心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同时还在每年的3.12植树节都要组织全县各机关单位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先后与县团省委、妇联以等单位联合举办建设“青年林”、“三八林”等活动,全社会大办林业的新局面初步形成。
二是分类指导,搞好规划。由于我县地处泾河中上游,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其中,使全县形成“南北二原一道川”的独特地形地貌,为做到适地适树、提高工程建设成效,在工程建设规划时,我们坚持总体规划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城镇(社区)建设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南部山区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重点,坚持
乔、灌、草相结合,突出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杂果林和以刺槐为主的防护林;在北部塬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塬峁梁坡沟立体开发,突出发展以柿子为主的经济林和以县乡路为骨架的国槐农田林网;在川道地区以营造护岸、护堤林为重点,积极开展县城两山直观坡面绿化,突出发展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三是创新机制,严格管理。我县在项目管理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帐制“四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造林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与监管,推行专业队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让技术力量强,质量意识好的绿化公司通过招投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实行造林监理制,严格做到整地不合格不准造林、苗木不合格不准栽植,栽植不合格不予验收,工程不合格坚决返工,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挖坑、统一栽植、统一灌水、统一管护等“五统一”,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四是科技兴林,提高成效。一是加大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通过保水剂、ABT生根粉、容器苗造林、地膜覆盖保墒等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不断加大乡土树种造林比重,特别是在经济林基地建设中配套使用“挖坑、修根、蘸浆,栽植、浇水、点种、腹膜、整盘”等八大栽培技术,全面解决了我县过去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较低的“瓶颈”问题。二是加大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力度。先后引进推广了富平尖顶柿、香玲、辽核等优良树种,丰富了造林品种,提高了人工植被生
物多样性。三是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县农果局、林业局、科技局针对林改后林业经营实体多元化的特点,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果树等方面专家,采取举办培训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栽培、柿树修剪技术培训、贮藏加工开发技术、林药结合技术、棚栽技术等,培养了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乡土专家。通过建立营造林示范点,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等,充分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
五是发展产业,增强后劲。为了提高工程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县在“三北”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坚持打特色品牌,走优势路子,把工程建设与国土增绿、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绿色产业带建设,使全县干杂果总面积增加了5万亩,建成了4个柿饼加工厂和1条柿醋生产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三北”工程建设步伐,增强了工程建设后劲。
六、多措并举,积极实施。我县着力实施城乡植绿、身边增绿、景区添绿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天然氧吧”和“绿色家园”。我们将三北工程建设资金与县财政投资捆绑使用,走综合开发的路子,先后投资1.6亿元,栽植各类苗木141万株,在适应城市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对县城“南北两山”
直观坡面及经河南岸城区景观林带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做到了一次成林,实现了“三北”工程由单一的生态型防护林体系向生态景观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跨越,为全县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景观和谐的“绿色家园”和“天然氧吧”,为“三北”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拓展了空间。
总之,“三北”工程在我县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将继续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坚持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分区指导、分类施策、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推进“三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6月29日
第三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简报
(三十)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2011年12月30日
转变造林方式、突出建设质量
——山西省2011年三北工程建设综述
2011年是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建设开局之年,山西省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强化工程管理、转变造林方式、突出建设质量”为主导思想,通过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加大科技支撑、细化工程管理、严格工程监督,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年完成建设任务为71.8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83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为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100%。为明年造林完成预整地14.6万亩,补植补造18.5万亩,新育苗4.2万亩。
一、突出责任制度,认真贯彻2010年三北站(局)长会议精神 按照“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山西省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肩上,形成了各级领导抓林业的良好局面。一是全省上下齐动员,认真组织四期工程评估。山西省林业厅对于三北四期评估十分重视,元月13日哈尔滨三北站(局)长会议后就立即进行了部署安排,成立了以霍转业副厅长为组长的评估领导组,组织召开了由三北工程区六个市的分管领导参加的评估协调会议,并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四期评估工作的文 1
件。组建了以造林局三北科成员为主,各市林业站长参与的专门评估队伍,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四期评估任务。二是会议促动、上下联动,全力投入林业生产。今年以来山西省就三北工程建设多次召开工会议,省里春季召开了林业局长会议,对今年的林业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各市按照要求,纷纷召开会议制定了市级林业发展规划,定盘子、定措施、定责任。11月17日又召开了总结会议,对全年三北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表彰了一批优质工程。
二、突出工程管理、严格建设标准,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山西省在工程管理上,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工程管理。一是严格技术规范,实行技术承包。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技术规范》,使各工程县,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有了标准依据,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实行了技术承包制,强化了技术承包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严格苗木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种苗质量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在种苗管理上要求各工程县实行市场化运作,采用招投标的办法。从而避免了关系苗、人情苗、劣质苗、高价苗木进入工程。通过对集中购苗的招投标措施,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培育种苗的积极性,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保证了工程建设所用种苗的质量;三是严格检查验收,强化质量意识。对工程的检查实行县级自查,市(地)抽查,省级复查的办法,每年一次总结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进行纠正;四是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建设程序。今年对各工程县林业站长统一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了造林技术标准和档案建立,使工程建设标准达到了统一化、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的要求;五是大力推行专业化施工、专业队伍垫资造林模式。据统计,在今年的三北工程建设上,山西省就有342支专业队伍近13000余人活跃在工程第一线上。
三、突出重点、规模治理,不断加大科技含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榆林会议精神,山西省及时在平鲁区召开了三北地区林业局长、分管局长和林业站长会议,参加会议的近200人,会议
主题为“突出重点、规模治理”,通过现场参观和会议推动,在今年造林方式上有了很大转变。一是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成效明显。坚持重点区域重点投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建设思路,规划实施了一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造林工程,并取提良好的建设成效。据统计,在今年的工程建设中 90%的县都做到了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其中连片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工程有11处,5000亩以上的工程有32处;二是技术推广到位、质量明显提高。针对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较多,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组织遴选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在生产一线中进行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建设质量。在工程实施上,90%的县都实施了径流林业整地技术,80%的县都采用了容器苗造林和覆盖造林技术,70%的县都采用了根宝、生根粉蘸根造林技术。经济林全部采取高技术严管理的办法。
四、突出机制创新、不断加大投入,确保了造林绿化的优质高效 针对三北工程投资标准低、建设任务重的现状,山西省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造林绿化长效投入机制。一是深化改革,增添动力。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自愿投资造林。吕梁、临汾出现了农户积极申请要求加入三北工程建设行列,吉县、河津、柳林等地出现了林业合作社造林的新机制;二是政府出资,多方投入。据统计,今年三北工程六市44个县(市、区)共投入造林资金达15.8亿元,仅吕梁13县今年用于林业方面的资金达5.6亿元;平鲁区连续3年对林业投入每年都在2亿元以上,今年投入达到6亿元。三是结合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稳定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继续实行“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模式。吕梁市今年企业造林投入就达2.6亿元;四是政府牵头,建立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孝义市政府出台了对核桃林建设的补助政策,适宜发展核桃的山区丘陵乡村,新建连片300亩以上核桃林,市政府每亩每年补助200元,连补10年等一系
列优惠政策。
五、突出优质样板、带动全面提高,抓出了一批精品工程
在今年的工程建设中,按照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坚持抓重点、抓亮点、出精品的工作思路。一是确保突出重点。从任务安排上坚持重点区域重点安排的原则。特别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投资量占到总投资的60%以上,充分体现重点突出、规模集中的意识和重点区域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通过严格的逐级审批程序,使工程县的规划方案,施工设计都能达到精品工程建设的要求。二是精心规划布局。在三北工程建设布局上,山西省坚持按照实施三大精品循环圈,建设四个百万亩的建设思路实施工程,即:在晋北风沙区实施以樟子松为主的百万亩三松造林基地(樟子松、油松、落叶松);在水土流失重点区建设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工程; 在平川区实施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百万亩防护林基地(杨、柳、槐、柿子、红枣);在吕梁山区各工程县实施核桃、红枣为主的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三是突出精品建设。抓精品工程既可以凸现成效,又可辐射四周,示范和带动作用非常大,始终坚持抓精品工程建设的思路,并抓出了永和、吉县、中阳、柳林、保德、平鲁、右玉等精品工程,通过连续多年的坚持不懈,精品工程由过去的点,形成了现在的面。目前,山西省从南到北,不同类型区都有不同的精品展现,特别是重点建设区域,达到县县有精品,处处有亮点,精品工程的实施,为山西省三北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山西省造林局)
发送:国家有关部、委;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
三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有关地(盟、州、市)林业
主管部门。(本期印500份)
报送信息专用邮箱:sanbeiju@sina.com传真:0951—4101684
第四篇: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推荐]
唐山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一、简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中国最早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1977年,风沙紧逼北京城,京津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到了首都的国际形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国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规划建设期限是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实施。
1986年,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为京津阻挡风沙、涵养水源,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单独立项,启动实施,建设起止期限为1986---2000年(属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第二、三期工程)。唐山市作为环京、津地区,开始列入三北工程区实施范围。
2001年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任务结束,2002年唐山市列入三北防护林四期(2001--2010)工程任务区。2002---2008年间,造林投资方式开始实行国债造林,工程任务指标减少,国家单位投资标准开始提高,由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10元/亩造林投入提高到100元/亩,封山育林投资由5元/亩提高到35元/亩,同时在国家投资基础上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虽无正式
文件进行配套比例规定,但从历年下达资金投资计划表中,看出地方配套比例要求为20%,同时工程管理费用由“首绿”期间的上级拨付转为从地方配套资金中解决,但仍未规定工程管理费占工程投入的比例或金额。
2009年,三北防护林造林投资再次提高标准,其中人工造林为200元/亩、人造灌木12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
2010年,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300元/亩。2012年,三北防护林进入五期建设阶段。二、四期工程呈现特点
整个三北四期建设期间,唐山市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呈现出几个特点:
1、非公有制造林逐渐成为林业建设主力军
由于河北省完成了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土地承包时间延长到了30年,承包期的延长使农民的土地使用、经营权限得到放活,伴随着林业上“三权”政策的落实(即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宣传,“发展绿色银行”口号开始兴起,农民、大户、企业集团纷纷承包荒山、荒地,投入造林,百亩、千亩、万亩工程纷纷涌现,造林质量显著提高
2、政府重视,组织领导力度加大。2003--2005年,唐山市开展了文明生态村镇建设,重点任务是“三化”,其中的绿化是整个建设的重头戏;2004年全省组织了京秦林业带建设,唐山市的高速公路、国道绿化初见成效;2008--2014年,唐山市先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唐山市绿化攻坚行动、唐山市绿化持续攻坚行动、唐山市绿色家园建设等地方性大型林业生态建设活动,建设范围涵盖城市、乡村、工矿企业、山地、平原、沿海各个领
域,所有项目由市、县书记亲自指挥,市长、县长主抓,市、县副职分工负责,职权分明,同时制订奖补政策,发展林业生产,市、县财政投资十几亿元,吸引、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使唐山市的生态环境面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助推了我市林业的顺利发展。
3、创新机制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政府促动、工程推动、大户带动”的运行机制,是2008年以来唐山市绿化建设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2008-2009年,唐山市绿化攻坚行动,由政府统一组织,对全市境内乡以上道路两侧的农民土地合理流转或反租倒包,全部绿化工程实施招投标,制订绿化工程技术标准,严格验收程序,一改国家零星补贴造林的方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林,有规划、有设计、明确工程管理办法及验收程序,保障资金足额到位,一年时间,唐山大地绿龙踊动,仅通道绿化面积近30万亩;2009--2014年的绿化持续攻坚行动,荒山又成为绿化造林的主战场,一部分由政府通过招投标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工程造林,一部分通过实施奖补调动社会资金进入,大工程整地、引水上山工程使石灰岩山地少土缺水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得以破解,唐山市几十年绿化不见成效的荒山迅速披绿,荒山绿化以每年十余万亩的速度推进,2009--2010年实施绿化的荒山,而今苗木超过山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不毛之地变绿洲,示范作用消除了人们对荒山绿化投资的畏惧心理,承包荒山营建生态山庄、采摘园、野生散养牧场成为众多民营资本大鳄投资的心仪项目。
4、造林绿化日趋理性、科学
总结以往,三北二期、三期工程,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许多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占据主导地位,造林被动、盲目,机械地执行,许多地区只管造,不管活,有造林面积,少成活统计;四期工程期间,国家政策越发放开,市场理念渐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正统,随着土地的二轮延包,国家政策的引导,造林绿化成为民众投资获益的一种方式,推动绿化的进程,并随着逐年的发展,日趋理性、科学化。到了五期建设,绿化的目标更加明确、重视规划、重视科学、重视市场。如迁安市的“绿道规划”,是全县一盘棋在谋划,作为全县的一项拉动经济、促进民生发展的产业在运作、进行,从政府到民众目标明确、聚力而行。一改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战,目光短视,得利就走的局面。乐亭的桃花节、迁西的栗花节、各地蜂拥而起的生态产业园,显示出造林不再盲目,有目的、有目标,是一种理性化的行为,绿化新理念、绿化新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计划下达时间较晚,造成造林工作一年压后一年。
2、造林投资严重不足,滞约五期建设发展。当前市场理念深入人心,容易绿化、产出比较高的地方早已被绿化;一些投资见效慢、产出低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只能依靠政府买绿,但国家微薄的投入,实在难以调动人们向这些地方转移视线,造成一些地方荒山难改秃面貌,生态公益林管护不到位,五期建设进展艰难。
3、没有相关工作经费。三北防护林建设外业、内业任务都相当繁重,但从国家到省都没有明确管理费用,一些文件只提出由地方配套资金中列取,但很难执行。原因:一是一些地方财政困难,财政很难拿出配套资金;
二是财政有条件的地区,由于上级文件中没有规定管理经费金额或支付比例,无据难以放给。
4、林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林业生产外业任务很重,没有交通工具难以满足生产建设所需;一些地方的内业还是手绘笔描,外业拉线测量,影响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5、多数地方林业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现有技术人员知识陈旧,欠缺培训,一些造林技术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6、工程建设区有大面积的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分急需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
第五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附件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是助推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检查、评价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突出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加速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提高林业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质量优先的原则。
第二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验收时间是按合同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当年或翌年进行。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局”)成立由科技处、计划与资金管理处和核查监测处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科技推广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第四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负责三北工程建设的三北站(局、办)配合验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
第三章验收依据、标准
第五条验收依据:
1.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合同;
2.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第六条验收技术标准
1.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
2.国家林业局《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
第四章验收程序
第七条项目建设单位在完成合同要求内容后,进行自查验收和由监理部门组织的预验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三北工程主管部门同意后,向三北局上报《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附项目验收材料,三北局组织正式验收。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申请项目验收的材料:
1.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投资效益、主要经验、问题与改进措施及今后设想等。技术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及成效情况、对科研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措施等情况。
2.档案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合同、项目实施方案或施工设计、苗木的“两证一签”使用情况、各项目进展情况总结以及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方案、各培训的主要内容与培训材料等合同要求内容、财务决算表、影像资料等。
3、其他有关材料。
第九条验收组由5-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行业的技术、经济和管理专家组成。项目建设单位的专家不得进入项目验收小组。
第十条外业验收:
1.外业验收内容:合同书要求内容完成情况、造林成活率按合同书要求达到情况、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2.外业验收办法:①根据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用GPS进行核实定位;②对项目建设面积在1000亩(含1000亩)以上的项目如不是同一地块(或小班)且距离相隔较远的情况下,对其95%的面积进行核实,如在同一地块则全面核查;③对项目建设面积在1000亩以下且无论地块(或小班)数量多少,均全面逐一核查;④对进行核查的地块(或小班)按面积的1%进行抽样调查其造林成活率(或补植后且未进入林地面积的成活率),对申报推迟验收时间且项目建设达到三年的,验收其保存率;⑤对项目建设地块(或小班)的抚育管护与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一条内业验收
1.验收组听取项目建设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汇报,检查档案资料是否齐全、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方案或项目设计是否一致、项目建设资金支出与项目合同内容是否一致,并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验收组根据项目建设单位陈述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提出质疑。
3.验收组根据内外业的检查情况,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写出验收评价意见。
4.验收组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验收意见,项目建设单位如有异议,可与验收组协商,经协商后意见仍不一致,则将双方意见
一并报三北局。
第十二条验收结论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第十三条验收合格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将全套技术文件、验收小组意见报三北局对其进行复核,并核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验收表》。
第十四条验收基本合格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尽快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后的情况以书面材料上报三北局。
第十五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写出详细说明报告,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必须尽快进行整改,整改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第十七条此办法由三北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