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1
摘要: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知性德育、与现实脱离的误区。道德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并没有使人自觉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的荒芜、精神世界的失落使现代人尤其是使身处社会激流中的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高校道德教育作为呵护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精神重塑的重任。近几年来,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消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以及走出误区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高校道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本是一种鲜活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教育,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和现实性,使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下误区:
(一)在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上,迷失于功利主义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越来越唤起人们的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使人们受压抑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因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带来的实惠,产生了所谓“成就感”、“幸福感”。人们越来越沉溺于眼前的物质世界,人成了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现代人成了没有心灵的享乐人。”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道德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迷失了它的终极目标,成为浅薄的功利主义教育。
这种趋向功利性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处世冷漠,功利意识过强,缺乏与人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一些善恶是非问题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以至屡屡出现大学生人格扭曲的极端事例。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应该利用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帮助 1
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健全的心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而实际情况却是面对市场利益的冲击,道德教育往往“无可奈何”地舍弃自身合理、本质的内在价值,去满足物质经济等外在发展的需要,迷失于功利主义。
(二)在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受制于工具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培养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加上我国的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价值和功能,强化道德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道德教育不得不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把德育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政治服务的辅助工具,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丧失了德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满足其他实践活动及其主体之需要的属性,也就是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并为社会服务;但同时德育又具有主体性价值——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是一种以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而且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价值是源、是本,是工具性价值的基础。
德育工具理性的强化,必然促使德育从各种规范出发,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听话、顺从成了“好学生”的标准。在工具理性驱使下的道德教育把追逐功利作为自身的目的,学生主体的情感和需求退居次要地位,使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成为死板、教条、扼杀人性的规范教育,成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性德育。结果是德育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导致“无人”德育的出现。
(三)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局限于知性德育
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最初的德育是与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近代以来,受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倾向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而不是按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使得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性德育。人们过分注重了认知能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德育事实上成为道德知识的传递过程。这种德育方式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其实,单方面的灌输和空洞说教只会导致言行不
一、知行脱节和普遍的虚假,不仅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而且使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也成为空谈。
知性德育与生现实脱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教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现实生活层面的东西,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致使德育教学在辛辛苦苦地做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德育日益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从道德教育的效果看,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由于道德教育漠视当代大学生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造成德育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这样的德育没有改善大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学生不能从德育活动开展中感受到生活的充盈与精神的愉悦,德育更多地进行的是与学生个人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所以在有些学生眼里德育就成了“虚假的教育”,成了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正确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地位。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误区,势必消减了德育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魅力。现代德育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出误区,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关怀人的生命终极之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这种尊重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表现为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德育是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根本任务,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其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关键是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在道德的人文关怀下健康发展,它所体现的中心和灵魂就是人本精神。
建立在这种人本教育理念基础上的现代德育价值观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确立属于个体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道德原则能否对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人之道是自由之道,人之德便是自由的创造生活”。人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具有相等价值、平等地位的一员来对待,所以,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主要的价值追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对于他们的前辈来说,更加崇尚个性与自我;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今天的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道德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的个性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二)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
道德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还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学生视为成长中的完整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首先,德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人的德性品质无疑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成的,德育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发掘丰富的德育内容,从“生活之变化”中吸取生动的、直观的、本真的道德素材。这些道德素材主要是大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需要,如该不该给街头乞讨者钱物,如何看待大学生在校外租房,通过网络红人我们看到了什么等等社会热点问题。力求从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以生活实践为素材的德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
其次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尊重大学生的整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生活中完整的人来看待。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需求日趋复杂,高校德育作为一种关怀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全部,既包括他的学习、交往、健康状况及个性发展,也要了解他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等。惟有如此,德育才不会把人当作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
(三)道德教育要坚持引领并高于现实,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道德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并不是无条件的迎合现实、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现实。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善于综合利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和学生一起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尴尬、压力、恐慌、挫折,引导大学生直面现实,培养、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让道德教育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道德教育在对现实世界客观、全面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思维,能够使大学生站在高于现实的理性高度上,引导学生朝更高的道德境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内在指向的是人的未来可能美好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学生对自己明天的生活寄予了极大的渴望,这种渴望使人的生存具有了高于现实生活的价值。道德教育要充分挖掘、保持大学生的内在的精神需求并使其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致,使学生在对善的、道德的追寻中建构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不是大而空的说教,而是学生基于对现实理性思考后的自觉选择,它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选择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有道德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
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里蕴含着的是人类善的愿望与追求,它推动着现实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发展,而前进的现实生活又不断地结出更美的道德果实。高校道德教育就是在倡导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中实现塑造人、生成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109页。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5]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刘晴,1970年出生,女,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0期(全国中文核心)。
第二篇: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在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把握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鉴于这些一般特征的存在,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家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
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还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的根本还是创造利益,利己的,利他的,互利的,互不利的。处在菁菁校园,或许我们还不能成熟的理解市场经济对于我们的影响。故而学校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在引导学生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突出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不排除互利,但是经过良性的引导,这种互利是可以建立在以利他主义上的,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而受道德意识和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然后我们从道德行为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学校德育所坚持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经济内涵为转移,而要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使之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对后者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道德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总是引导人们去做对一 般人来说难以做到的事。纵观从古到今的各种不同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倡导过不同的社会道德理想以及理想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的特性,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道德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精神需要和追求,高于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今天的青年,一二十年之后,将是社会的中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我们面临着社会环境将更加复杂,肩负的历史任务将更加艰巨而伟大,面对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把握道德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
第三篇: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摘要】品德教育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诚信、勇敢、节制等品德只是道德的具体表现,道德的根本是道德理想、道德目的、道德标准等,即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高级阶段。只有包含了道德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即具有道德自主性与道德独立人格的人。道德价值观教育在内容、课程与途径、方法上与道德规范教育或 品德教育不同。
【关键词】:道德道德价值观道德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 【正文】:
道德教育.一般认为就是对学生进行诚实、勇敢、勤奋、公正、节制、仁爱、热爱祖国等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又称美德教育、品格教育、德性教育、人格教育等)。道德规范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教育形态。即便是20世纪西方出现的道德理性教育、道德认知发展教育以及道德价值澄清教育(这些道德教育其实是“关于道德的教育”,是道德领域的认知、思维、判断等的教育,而非“道德的教育”)等,都难以与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相抗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品德教育回归运动的潮流,至今方兴未艾。那么,以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为主的传统道德教育,是否代表了未来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否就是完整的道德教育?是否就没有缺陷、弊端呢? 一
一、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毫无疑问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在当今技术与经济社会时代,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的时代.在人性解放、独立、自由、民主的时代,加强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很有必要。这些方面人们早有深刻的论述,此不赘述。但是,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并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它们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缺陷、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美德袋”越来越大,增加学生学业负担
对学生进行诚实、勇敢、公正、节制、仁爱等的教育,被美国道德教育学家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柯尔伯格称为培养“美德袋”。那么。人类社会全部的美德有多少?一个完整的美德袋里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美德?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因为从纵向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不断出现,旧的道德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从横向看,不同国家、社会、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总之,人类全部的道德是非常多的,难以(而且似乎不必)全部教给学生。实际上,传统道德教育只是选择那些基本的、重要的、急需的道德,教给学生。但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不掌握人类全部道德(美德)的人.是不是一个真正或完全有道德的人?第二.哪些道德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急需的?实际情况是,人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客观、绝对、永恒的标准来选择。因此,现实中,人们是自己觉得(或通过问卷、调查等了解)哪些道德重要,就教哪些道德。于是,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廉洁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等不断涌现。于是,我们的“美德袋”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二)道德难教,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大、低效
道德、美德究竟是否可教?这是两千多年以前苏格拉底就提出的一个难题。实际上,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第一,学生在其道德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是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作为人的现实本质一部分的道德,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任何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所以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等,是在其生活中逐渐建构、形成的;而且人在其一生中,道德都在发展、变化。所以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教学,难以教给学生以道德。这就是我国一直存在“德育低效” 问题的根源。爱因斯坦也曾明确指出:“关于人的道德方面的问题,正规的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会很大的。”(三)传统道德教育是一种很有灌输嫌疑的教育
国外一些学者把灌输分为两类:一是方法上的灌输,即以学生不能理解的方式与途径使学生接受一些东西。二是意图、目的上的灌输,即所教给学生的是学生不能选择的、或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价值或自己需要的东西,又被称为“洗脑”。传统道德教育所教给学生的,如爱国、诚信、公正、节制、爱心、奉献等,都是社会和教育者所选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权。传统道德教育有使学生丧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失自由发展权、“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我”的独立人格的危险。虽然品德教育一般是采用建构、生活、交往、实践活动等非灌输方法,使学生自己形成和发展品德,但是任何一种品德教育都无一例外地首先预定了诚实、公正、勇敢等核心美德的教育目标。所以,品德教育在意图、目的上依然是灌输。(四)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于是人们提倡诚信教育;社会上一些人冷漠、见死不救,于是人们提倡爱心教育;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孝敬父母,于是人们提倡感恩教育:社会上贪污腐败时有发生,于是人们提倡廉洁教育⋯ ⋯ 这种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因此治标不治本;甚至可以说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因为人们之所以不诚信、不廉洁等等,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人们不诚信、不廉洁等等,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所以.不寻求根本原因并加以积极预防,而是等到出了问题之后才进行被动补救,是扬汤止沸,有多大作用呢?道德教育应当未雨绸缪,积极预防。正如《道德经》第64章所说: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诚实、勇敢、节制、勤奋等并不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不具有客观、最高、绝对的道德价值。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按照这些道德行事,并不是好事。一种品德在一些人看来是美德,在另外的人看来可能就是恶德。诚实、勇敢、节制、勤奋等等只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良好的人格品质,它们是没有方向的。人们拥有了这些,既可以为这个群体服务,也可以为那个群体服务。另一方面,坏人、敌人、违法犯罪分子、黑社会成员等,往往也具有一些优良品格,如勇敢、忠诚、节制、勤奋、顽强⋯⋯然而.他们这样的品格越多、越优良.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那么,什么才可以给道德规范或品德以方向呢?什么才是道德的根本、根基、灵魂呢?
二、道德价值观教育
道德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的高级阶段。反之,道德规范教育或品德教育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级形态(相应地.道德认知与理性教育可以视为道德教育的中级形态)。大凡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无不高度重视与提倡道德价值观教育。如老子关于“道”的教导.孔子要求学生对“仁”的追求。苏格拉底引导学生对美德统一性的探索,柏拉图对学生进行“善的理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念”的引导,等等。停留于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所培养的只是道德好人、道德社会人,甚至可能只是忠臣顺民,是道德奴仆。总之,是缺乏道德自觉性与道德独立人格的、千篇一律的道德人才。而真正的道德教育所应培养的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和独特的道德个性。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能够自己为道德立法。康德指出: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对自己和所有其他人,从不应该只当作手段来对待。而应该在每一个场合,也当作其自身的一个目的来对待”,因为“人并不是物,因而不是用来当作手段的某种东西。”因此. “人只是服从于他自己制定的然而却是普遍的规律⋯ ⋯ 他只是根据他自己的意志而行动,而这意志根据其本性乃是作为制定普遍规律的意志。”而在柯尔伯格那里,就是达到了道德发展阶段六的水平:根据良心作出决定,即“根据自己选择的具有逻辑全
面性、普遍性和融贯性的伦理原则作出的道德决定”。类似的论述很多。总之,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人,一切道德规范与要求早已经过他们自己的选择、消化与吸收而融入自己的血液,被自己的道德理想统一为一个整体,这时他们可能已记不住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要求,但是其所作所为.无不符合道德。他们已经达到了道德的“无极”境界。正如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他们的道德精神能够随时产生出具体的道德规范,能够随时为道德立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呢?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目的、道德价值、道德标准、道德境界等的教育?我们这里难以提出系统的主张.只能提一些思路:
1.在内容与课程上,要广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与童话寓言、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时代发展的主题与方向、生活的价值与意义、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等等,都可以纳入课程与教学的范围。总之,不能局限于一两本教材里面。
2.在教育教学的过程、途径、方法上,应与道德规范或品德的教育有所不同。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报告、讨论、交流、对话、探究、发现等。教师应避免把某种一元的道德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建构。
【参考文献】:
论道德教育的价值
【1】魏传光、曹琨道德需要:德育的前提性承诺现代教育科学,2004(1)【2】马恩全集·第j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林崇德思想发展心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4.资料设备: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订阅相关杂志。
第五篇:论市场经济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论市场经济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开展。在大力遏制腐败多发蔓延势头的同时,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坚持标本兼治,整体推进,从根本上解决腐败滋生的问题。在源头治腐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才有利于这项工作的稳妥健康发展。
一、当前源头治腐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取得进展。但是,我们要看到,这项工作极其艰巨、复杂,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目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已经开始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反腐败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志都是拥护的。但是,这并等于说源头治腐的思想基本解决了。实际上,当源头治腐的制度真正触及到自已,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程序和环节的时候,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顾虑和困惑。
有的同志担心,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按照源头治腐的要求,如果每件事情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势必束缚企业的手脚,导致在歪风盛行、正不压邪的社会背景下,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现实中,企业确有很多事情要通过各种“公关”手段才能解决,一些政府部门和办事员“不给好处不办事”、“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将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进退
2、实际工作中存在阻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涉及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时时处处在规范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对多年来形成的套路和习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从某种程度来讲无异于一场真正的“革命”。在这一严峻的考验面前,会有少数人过不了关,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这场“革命”的对立面。
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把手中的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多年来形成的衙门作风和贪欲的心理,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如今要在他们的领地推行源头治腐,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有些单位由于是垄断行业,“虎”气“霸”气十足,行业不正之风根深蒂固。源头治腐工作要在这些单位真正落实,绝非轻而易举。如不动真格,不下大气力,将很难做到实际成效。
还有为数更多的单位,长期以来习惯于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搞所谓“变通”,搞自已的“土政策”。这些在某些人看来已经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情,与源头治腐的制度和要求格格不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方面同样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在企业中,源头治腐工作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有的人平时也懂得按制度办事,但遇到实际问题便往往头脑发热,抛开制度另搞一套,使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人出于个人的阴暗心理,对源头治腐不支持,不配合,消级应付,敷衍推诿;有的人热衷于搞小团体主义置制度、纪律不顾,对发生的问题知情不报,欺上瞒下。虽然这些问题从整体上看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影响极坏,务必予以肃清。
3、具体操作上存在难度。
从目前来看,有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着执行难、操作难、坚持难的问题。而配套制度的缺乏,往往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比如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和收入申报的规定,据了解,很多领导干部并没有申报,但却没有任何人来过问和追究。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检查监督制度,没有任何部门对此承担失察责任。又比如实行“企务公开”制度,本来是一项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重要举措施,理应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缺乏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又受到“商业秘密不能公开”、具体数据会引起群众误解“等意见的困扰,使得这项工作举步维艰,最后半途而废。
4、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
源头治腐工作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但是,当前宏观上体制机制的缺陷,对这项工作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政治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使政府职能未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迅速转变,该放的权没有放,该管的事没有管,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受到政府的制约,政企之间利益时常发生冲突。如减轻企业负担,是源头治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因受到利益驱动,不愿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一些巧立名目的摊派和费用照收不误,企业敢怒不敢言,致使源头治腐的有关规定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经济体制的缺陷。现阶段,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市场本身还存在各种缺陷和漏洞。这既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也助长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投机心理。在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的作的监督,针对业务经营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不断加大制约力度,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了对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出访、通讯工具、子女从业等一系列专项清理检查,把源头治腐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了实处。
在“管钱”上,要强化了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收支二条线管理。严禁设立帐外帐,清理取缔“小金库”,制止对厂家乱收费,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杜绝公款吃喝,查处奢侈浪费,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坚决予以处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种罚款收入等六项收费管理进行调研,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在“用人”上,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严格按干部选拨任用的规定和程序办事,在提拨干部时,坚持实行公开招聘、个人自荐、民意测评、组织考核和集体研究决定。对干部定期进行考核,民主评议不合格者予以免职。坚持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在选拨领导干部工作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任前公示、任中考核、任后审计制度。使干部管理工作能得以顺利进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对今后源头治腐改进工作的设想
1、坚持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行动,形成推动源头治腐工作的强大合力。要赋予纪委更高的职责和更大的权威,充分发挥纪委在源头治腐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