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时间:2019-05-12 23: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第一篇: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该文发表于08年第2期国家核心期刊《当代教育论坛》杂志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

仲跻止

摘要:美术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指导美术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其价值取向可以从遵循系统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紧密联系生活、构建开放性教学、体现美术学特性等方面去探索和体现。多元的价值取向,不但能帮助美术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美术新课程,而且能避免无效设计的发生。

关键词: 美术; 教学设计; 价值取向

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与范式的层面展开。理念是一种“指向性的理性认识”,能“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前瞻性。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会、渗透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所以,进行美术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领悟美术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透视基本理念中所蕴含的延伸性理念,明确其“指向性要求”,在此指导下进行的美术教学设计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当前的美术学科教学设计层面无效设计较多,原因之一是教师对新旧课程观转换不适应,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美术新课程下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不明,导致美术教学设计又回到传统老路上,滞后了美术课程改革的步伐。笔者通过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认为美术教学设计应体现以下多元价值取向。

一、遵循系统性原则的价值取向

“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2](p.59),因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作为各种各样的系统而存在的,系统结构合理则功能优良。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

美术课堂教学是由美术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和教学反馈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着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有效整合教学因素,使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达到最优化,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既要合乎美术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序、心理发展的序。如美术感性知识是美术理性知识基础,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掌握的前提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序。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美术新课标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1](P.28),因此他所制定的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认为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地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

在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时,要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育享有绝对的“参与性”、“选择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首先,要创设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环境,为学生有条理地梳理美术知识结构和激活原有认知结构、创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供各种可能的有利条件;其次,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经历、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美术知识;再次,通过提供各种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学习者主体性的最大发挥。

三、尊重个体差异的价值取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至少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但作用比例并不均衡,大多数人只是擅长某一种智能并可将其发展到满意的水平。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倡导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的学校里也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美术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1](p.3)、“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1](p.4),正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响应。正视学生的多元差异性应成为我们当今教育关注的焦点。

传统教学设计将学生智力整齐划一,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相同的评价标准、相同的教学目标,结果导致“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多维地看待每一个个体。在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时,要透彻地分析学生不同的起点能力、不同的经验背景、不同的认知成熟程度、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学习风格等,既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又要考虑同一个体身上的智力优势,根据不同美术主题和知识属性,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工艺制作、绘画创作、作品分析、室外写生、参观访问等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分别凸显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的人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言语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对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教学评价可设计反映多元智能的评价指标,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多种方式评价、多样工具评价,一方面提升不同个体内省智能,另一方面使差异个体看到自身的优势,激发美术学习的动机;在教学目标上采取差异目标水平设计,如梯度式目标设计、激励式目标设计等。使学习上暂有困难者在较强的成就动机作用下,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学有余力者超越“基线”,更上一层楼。总之,通过反映个体差异设计给予每个学生最大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四、紧密联系生活的价值取向

美术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美术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使美术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美术新课标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1](p.1),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追求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美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美术”,这些都昭示了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设计应当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应适当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艺术、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设计要体现情境性原则,在情境化的背景中,让学习者认识知识的实践效用和利用知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而源自于真实生活的美术学习素材、美术学科知识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美术问题及案例等,促使知识的有效传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参观”、“考察”、“写生”等活动中去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生活中的美术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

五、构建开放性教学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是开放的。

首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咨询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心态是不受压抑的,是自由开放的。

其次,美术课程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艺术、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及美术学习活动本身。

第三,美术课程目标是开放的。不再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的掌握,完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个目标提出了最基本要求,即最低要求,老师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进行再开发设计。

第四,美术课程实施是开放的。美术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拓展到社会、家庭、大自然中。

第五,美术课程资源是开放的。“构建开放式美术课程”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课程美术教学要求充分开发利用美术课程人力资源,包括有关的学生、教师、家长等等;充分开发美术课程的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充分开发美术课程的社会资源,如各类与美术有关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作坊、艺术家工作室等。

第六,美术教学结果是开放的。美术新课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再圈定标准答案,提倡尊重学生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因而,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以上开放性内容,分析师生互动、分析课标、分析资源、分析和确立开放目标,要善于设计开放的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情境和开放的教学过程,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六、体现美术学特性的价值取向

美术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综合性体现在美术由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域性则阐明美术学不仅研究美术事物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美术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美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美术现象和美术形成过程的综合影响。

美术教学设计应当始终以“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1](p.1)作为主线,体现美术学两大特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美术现象和美术问题,掌握和运用美术表现方法。

美术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指导美术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有效的美术教学设计,起着“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多种功能。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智力,建构美术知识,优化美术学习方式,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改进美术课堂教学。在具体美术教学设计中,正确认识和体现以上多元价值取向,可以帮助美术教师更

准确地理解、把握美术新课程,避免无效设计的发生,早日实现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马建富、朱爱胜、包兴华.教学艺术引轮 [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仲跻止,1952年生,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南通市美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江苏省海安县曙光西路8号,邮编226600,电话***,E-mail hazjz@126.com

第二篇:《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学设计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部关于德育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新推出的一门德育课,我校在全部09级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并按照要求使用新的国家规划教材,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特点是要求记忆的知识点不多,内容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体验感受和探究式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全部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学生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与学习兴趣,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表演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思考中体验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自己价值取向的分析,深入浅出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是本《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章第二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第四个框题,是教材中“个人实际”的第四个方面。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决定人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行为。对于刚进入职校的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是以后择业、就业的前提条件。

三、学情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对于刚从初中升入职高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想过自己以后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但是具体的职业规划却从来未曾接触过。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次学生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学生,教材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太遥远的情况。因此在处理本书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出发点,教学方法中多使用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引发共鸣,否则很难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相对于第二课中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的学生,本框题的内容更抽象。很多学生一看到“职业价值取向”这样的词语,会觉得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产生厌学情绪。实际上,价值观等知识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教学中有所接触,只是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因此,教学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入手,通过实际案例和贴近学生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价值观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发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并根据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职业价值取向的含义及其对个人职业的影响

能力目标:了解职业价值取向的种类;联系实际,理解一个人职业价值取向是多种多样并且可以改变的。

情感目标:立足本人和社会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中哪些价值取向可以为我们的职业发展起到帮助,哪些价值取向需要调整。

五、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职业价值取向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通过社会名人的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职业价值取向对个人职业选择和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重点是“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不但是重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重点,教师组织部分学生提前准备一个情景剧,设计几种职业选择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并体会职业价值取向在解决矛盾冲突中的作用以及调整职业价值取向的方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是本节课使用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其次还有案例教学法。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部分学生准备一个情景剧的编排。

2.教师的教学准备:发动学生准备情景剧,设计情景剧中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部分

多媒体展示图片:

1、公务员考试热

2、选秀热: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去考公务员和参加选秀?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目的,并深入思考:一味的追求工作收入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职业价值取向的含义: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

一个人可能具有多种不同职业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排列次序各有不同。

2、职业价值取向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小资料:

本.拉登其人

徐本禹支教——价值取向对于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目标的确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 职业价值取向决定人的职业方向和职业行为 • 职业价值取向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驱动力。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与自己职业选择一致,你就获得了一种即将快乐和成功的信号。

因此,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取向是我们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条件。那么,职业价值取向有哪些种类,作为中职生的我们应该如何调整之间的关系呢?

3、职场AB剧——职业价值取向的种类: 学生情景剧表演1:

刘美是一所职业学校设计专业的高三就业班的学生。她学习刻苦,品学兼优,在校期间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灵魂人物,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面临就业,父亲帮她在叔叔的公司找了一个财务的工作。父亲和叔叔都认为,虽然刘美没有学习这个专业,但是叔叔愿意教她,而且女孩子做财务既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公司月薪3000元,做好以后还有提高。同时,在学校的推荐下,一所广告公司也愿意接受刘美到公司做平面设计员的工作,月薪1800元。

• 刘美应该如何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

A、到叔叔的公司工作

B、做广告公司的设计员

在第一小节的表演中,刘美的选择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职业价值取向:

•• 收入与财富:所从事职业能有效地增加自己的收入,重视收入的不断增自我实现:不考虑收入、地位,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长。

并视此为有意义的生活。学生情景剧表演2:

刘美说服了父亲和叔叔,到了广告公司做与自己专业相同的平面设计。刘美谦虚好学,努力肯干的态度很快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认同,转为正式员工后,刘美月薪涨到了2800元。在一次为饮料公司设计的平面广告中,刘美发现公司通过的一项设计是抄袭国外一个著名设计师的设计。这时刘美很犹豫,跟公司说明真相,否则一旦刊登出来有可能引发官司;装作不知道听天由命,因为这个设计是自己在公司的好朋友陈丽的,说出去也许这个朋友就没有了。

• 刘美应该怎样?说出自己的理由

A、对老板说出真相

B、保护陈丽,装作不知道

在这个小节的表演中,刘美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影响我们的选择主要是以下两个价值观:

•• 家庭和人际关系:重视自己的职业对家庭的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职业中的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同情、集体主义、诚信。学生情景剧表演3 刘美左思右想以后,主动找了陈丽,在一番劝说下陈丽自己同公司说明了设计的真实出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公司换下了陈丽的设计。刘美也保护了自己和陈丽的友情。

转眼工作了三年,刘美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源。一家猎头公司找到刘美,告诉她有一家著名的广告公司请她做平面设计部主管,月薪8000外加提成。刘美的朋友陈丽也找到她和她提议他们两个人自己利用现有的资源开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做老板。

• 刘美应该如何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

A、跳槽去月薪8000的公司

B、自己创业做老板

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让更多的青年想到创业。但是创业的风险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刘美的这次选择,也体现了两种职业价值观:

•• 安全感:希望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在工作中要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挑战感:能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困难,能突破传统方式,用创为奖金、加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而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新的方法处理事务。

学生情景剧表演完结篇:

刘美征求了叔叔的意见以后,决定还是自己创业。于是便和陈丽注册了一家美丽平面设计室,两个人又拉业务又做设计,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公司慢慢走上正轨。二年以后,刘美已经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转变成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作为人生重要部分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刘美的成功在于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且为之奋斗。根据刘美的成长故事,思考: 1)故事中出现的几种职业价值取向你更看重那种?除此之外你还有别的价值取向吗?

2)现阶段的社会条件下,我们中职生就业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4、职业价值取向调整

某些从个人意愿出发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容易满足,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第一,脱离本人实际;第二,脱离环境实际。因此适当的调整职业价值取向,是我们成功就业,愉快工作的前提。我们在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之后,应注重: ••••

脚踏实地,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 看重发展,切忌急功近利。立足实际,切忌好高骛远。

端正职业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四、小结

我们中职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什么,这样既能减少求职中的困难。

第三部分 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情景剧表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乐趣,同时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在表演准备阶段与表演时应注意控制表演时间与内容,让表演为教学服务的手段而不是让表演成为重点。

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跟随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逐步把课本的知识逐步内化,变成自己的切身体验,主动分析自身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教学目标定的过高,应侧重学生个人切身体验的感悟与成长,否则整个教学会变成满堂灌。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寻找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案例与情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达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教学。

第三篇: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依据

【 内容 提要】自治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本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 和自我服务规定了村民自治的内容,强调的是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定了村民自治的方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自治为价值取向的 理论 依据:人民自治是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村民自治纳入了依法治国的宏伟工作。【关 键 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治/价值取向【 正 文 】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试行10年后,于1998年11月终于成为9亿农民的正式 法律。这是一部以实践为根基,以宪法为依据,以自治为基本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理论意义的法律。深入 研究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依据,对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 中国 农村 基层民主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治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髓和基本价值取向 自治,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组织在法定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定和管理自己的事务。纵观世界各国各种自治制度,有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社会 自治等;其自治单位享有的自治权有大有小,自治程度有高有低。它们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的地方政权组织,如民族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另一类是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如中国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或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这是两类具有不同性质区别的自治,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互相取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根据以上规定,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确立的自治,属于第二类性质的自治。它是中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即村民自治。这一规定同时又告诉我们:村民自治的含义,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方式,就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其它条款还告诉我们:村民自治的组织机构是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的根本途径和形式是村民会议;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广大村民。村民通过村民会议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他们是自治的主人,是自治权利的享有者。可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农村的基层直接民主融于村民自治的自始至终,使直接民主的村民自治成为它的精髓和核心,从而决定了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应充分行使直接民主的权利,通过直接民主的途径实现村民自治。1.三个“自我”规定了村民自治的内容,强调的是“自治”。第一,自治的主体即村民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即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两者是有机的统一。这里不存在外力威胁,也不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由本村全体成年村民组成的村民会议具有最高权威。村民会议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是全体村民意志的表现,并由此形成良好的社区秩序。村民委员会具有两层含义:它既是由本村村民组成的自治共同体,又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第二,自治的客体,即本村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本村的生产服务,由村民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和要求讨论决定,所需费用和资金由村民自己筹集,共同利益的实现由村民一起动手,共同兴办和实现,村委会负责组织协调。第三,自治的原则贯穿于三个“自我”的每个环节和自始至终。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基层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第十一条)等。这些规定为村委会抵制乡、镇政府不合理的干涉及摊派,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村委会通过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决议、决定等,只能通过说服、动员、教育和舆论压力等方式加以贯彻落实,辅之以适当的 经济 制裁,不存在国家强制力,不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第二十四条)。村委会没有自己的上下组织系统,它只有由村民会议所产生的这一级。这使村民自治具有明确的基层性和地域性,只限于管理居住在本村的村民自己的事项。这些都非常明朗地突出了村委会的自治性质。2.四个“民主”规定了村民自治中自治的方式,强调的是直接民主。它表现为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自治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按多数人的意见决定 问题,实行民主原则。第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标志。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共同体和具体组织者、执行者,选举自己信任的人组成村委会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村委会是否公平、公正、公开地选举产生,是检验村民自治是否实现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委会直选的主要程序:一是规定村委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举产生(第十二条);二是肯定了“海选”办法,规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种方式直接和真实地表达了村民大多数人的意志;三是规定实行差额选举,候选人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四是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 方法,选举结果当场公布;五是规定了村委会每届任期3年,按期换届选举。第二,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和关键。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权的集中体现,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和关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是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结合。全体成年村民不需任何认可程序,对村民自治事务享有最全面、最广泛、最直接、最权威的知情权、发言权、决定权、建议权、修改权和否决权等6项权利,而且明确规定了行使这些权利的程序,以保证权利的实现:一是民主决策的基本形式是由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组成的村民会议;二是由 1/10以上的本村成年村民提议,村委会应当召集村民会议;三是有本村成年村民过半数参加或本村2/3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的村民会议方为合法;四是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经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用列举的方式,对这种决策权给予了界定(第十九条),既防止村民会议的这些权力徒有虚名,被架空、淡化,又防止这些权力无限膨胀、失控,从而侵害其它权力或权利,以为民主决策提供明确的立法保护。第三,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点和主要环节。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独立组织,村级事务的管理不应是少数干部的专利,而是全体村民都享有的权利。建立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基础上的村民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点和主要环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是村务管理的主体,有权参与对村内的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个人行为等的管理:一是村民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及政策,结合本村实际情况,通过村民会议制定本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管理规则等,建立各种村级管理制度,规定村民的权利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从而实现对村级事务的规范化管理;二是疏通村民参与管理的渠道,保证村民多渠道、多形式地参政议政,使自治权通过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变成看得见、听得着、管得到的实权。第四,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和必要环节。村民应当对村委会的工作和村级事务实施民主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并不是每一个村民都直接从事日常村务的管理,而是委托村委会从事日常村务的管理。因此,加强对村委会成员的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和必要环节。只有通过民主监督,才能保证村务管理上合国法、下合村情民意,才能巩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成果。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受村民监督,本村1/5 以上的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合,可以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第十六条);村委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每年审议村委会的工作报告,并民主评议村委会成员的工作(第八条);村委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并详细规定了村务公开的具体内容、事项和时间,要求公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不及时公布或公布事项不真实属违法行为,应受到处罚,还强调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第二十二条)。这些明确、具体的规定为广大村民行使民主监督的自治权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法律保障。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自治为价值取向的宪法依据和理论依据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自治为价值取向的宪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立法的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规定:“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根据宪法,一是根据宪法的原则和精神,二是根据宪法规范的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自治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依据宪法第2条和第111条。宪法第2 条第一款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村民自治权是一切权力中的组成部分,村民的本村治理权属于村民自己,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一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第三款进一步说明:“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村民自治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和形式,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精神的具体化。宪法第111 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一规定以根本法的形态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原则和方向,并具体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设立、组成人员的产生办法、机构设置、主要任务以及与基层政权的关系等。可以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是将宪法的这些规定具体化、程序化。2.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自治为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1)人民自治是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的形式。马克思认为,人民自治不是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实行,而是在夺取政权以后就要逐步实行。在 总结 巴黎公社经验时,马克思曾设想“只要公社制度在巴黎和各个次要的中心确立起来,旧的中央集权政府就得也在外省让位给生产者的自治机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75页。)“公社的存在 自然 会带来地方自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77页。)因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即自治制,来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366页。)“管理人民的情况应逐渐为人民自治所取代。”(注:《苏共 历史 问题》80页,1968.2。)恩格斯也曾设想,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应“把一切 政治 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而“省、专区和市镇通过普选权选出的官吏实行完全的自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74页。)列宁后来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设想概括为“共和国+自治”(注:《马恩列斯论巴黎公社》第314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以人民自治为基础的,因为“委托人民‘代表’在代表机关中实行民主是不够的。要建立民主,群众自己应该从下面发挥主动性,实际参加一些国家生活。”(注:《列宁全集》第24卷,141页。)代议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和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分离。

第四篇: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转向

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危机及转向

作者:时间:2010-12-03浏览次数:109 次

我国农村教育的变革由来已久,不同时期关注的视角有所转移。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1980年和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1985年至1993年,是农村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阶段。主要标志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前者从办学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后者提出了90年代乃至21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策措施,要求20世纪末在全国85%人口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农村教育改革指明目标和方向。1994年至今,教育改革着眼于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同年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指出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让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人的发展,这是许多学者的共同认识。湖南师大的刘铁芳教授认为,“教育即培养人。人是完整的存在,人的完整性表现为生活的完整性。教育内在地指向人之为人的完满与生活的完满,这是教育的内在目的,是第一性的、根本的目的”。南京师大金生鈜教授认为,“‘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可见,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教育要培养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完整发展。然而,当前的教育却割裂了教育培养人的生命完整发展的本质,成了一种异化的工具化教育,教育培养的人是“金钱与物质的化身”,社会发展失去了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丧失了“人性的温情”。英国现代诗人艾略特对现代教育评论道:“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术效力相联系,另一方面同国家地位的提高相联系„„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寥寥无几了”。于是,教育在“有用价值”的追求中沦为工具化教育,看到的只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要求和服务社会的外在价值,而看不到教育提升人性的本体价值。

工具化的农村教育虽然能带来农村区域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人的异化和社会失衡发展为代价的,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是短效的,在其推进农村社会前进的同时也隐含着

巨大的危害。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村教育价值理解和实践上一直存在着偏差,只从手段意义上理解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国家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可以“抛弃”农村和农民,农民自身的生存状态和教育状况可以忽略不计[8]。而现实中,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是工业化,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村教育只有“牺牲自我”,充当工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手段,才不至于阻碍国家“逐渐强大”的进程,这样的发展模式从建国初逐步蔓延和稳固下来,形成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村教育的极度贫乏。显然,我们的农村教育同政治、经济的联系过分紧密,过于偏重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的社会功能,农村教育仅仅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变量而非自变量,教育的本体价值受到忽略,在这样的农村教育之下,农村人口难以主动获得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意识、人格与创造能力。因此,“唯工具”与“唯功利”的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取向只能赢得一时的“受宠”,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是“不可持续性的”,因为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人的“被动与被控制”之下,它看到的只是教育的外在价值,看到了教育在“跳龙门”“找好工作”“赚大钱”的功效,唯独看不到教育发展人的内在价值。工具化的农村教育不以“成人”为终极目的,把农村成员当成物来培养,只求其是否有用,农村教育的本体价值被抹杀。

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学者或哲人对人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肯定,“成其为人”一直是人类的理性诉求。在中国,对人的关注的思想和观念源远流长,孔子就是典型的代表。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仁”为爱人,孔子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作为人都有人性,共同的人性使人们组成了社会,“仁”是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原则。在西方,对人的关注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必须要审问和审视其生活状况,从中发现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以不同于或高于其他动物,不只是在于他有生命、有感觉,更重要的是他又理性。近现代以来,哲人普遍认为哲学的任务是通过思维自由地把握自己和自然,而不是承认任何权威。笛

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重要命题;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的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而精神的本性是自由的;费尔巴哈指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了人,人就是自己的上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实在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可以说,近现代人的理性得到了足够重视和充分发挥,人在自然界面前有着“权威的垄断地位”,通过理性的运用获得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人日益享受着理性带来的多彩和便利生活。当然,随着“理性”的膨胀,人的发展也陷入了“非理性”之中。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培养人是它唯一的功能。所谓‘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只能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而表现出来”。“脱离了有生命的个人和每个具体的个人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不可能体现”。教育的工具价值是培养人的本体价值之表现,或者说教育的工具价值以本体价值为基础,二者共同构成教育价值的整体。在人、社会、教育的三维关系中,人是基本要素,也是三者关系的核心。人类世代奋斗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使人成为社会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如果教育和社会发展真正做到以符合人本性的方式来把握人,实现“人只能以人的方式来把握”,结果必然能够达到对人现实存在及其发展历程的全面把握,相反如果以把握物的方式,以非人的方式来把握人,那么尽管怀着认识人的雄心,其结果也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的失落。因此,纯粹以物的追求为目的的工具化教育是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类的生活宗旨的,人生活并不是为了服务于政治经济,政治经济的繁荣却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所以,教育虽然有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之说,但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价值必须通过完满的人的培养才成为可能,只有实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工具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是人发展后作用于社会的结果。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的工具功能虽然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向度和限度”的,如果变成一种过度的追求,形成工具化的价值取向,将会给农村社会、农村教育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将工具价值建立在本体价值基础上,实现二者的统一,并保持农村教育自身的“独立性”,以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为目的,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刘世民.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郝文武.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视角观照下的农村教育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32010年第10期继续教育研究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改的不断进步,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共识了,同时也是每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努力的方向。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小学美术老师要更新其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主导或辅助其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学理念的一种表现,直接影响着教学具体环节的实施和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与效果。鉴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特殊性,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采用科学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对于提高小学美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即:有利于学生心智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美术能力,并有利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本文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系统的阐释。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价值取向

【引言】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近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术时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有综合性质的活动之一。每个孩子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术的先知。作为一个健全的孩子,无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其最初对涂鸦的兴趣都可以给他带来无比的乐趣,焕发生命的激情。如何在美术课堂上焕发孩子们对美术的追求,是值得每位美术老师去探讨的。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未能针对美术特点和培养重点,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的培养,轻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思维的培养,且安排给学生的作业限制的过死,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能力。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考虑因素。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作为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并服务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下构建的,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符合下文将要论述的几个特点。

1价值取向之一: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

美术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能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别能力、艺术修养、创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2]。小学美术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与学生共同探索美术的魅力,提高对美术中作为艺术语言的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美术教学必须适应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1从教学理念和教学环节方面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俗话说,观念决定成败,而教学理念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环节的具体是实际实施的效果,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换句话说,教学理念事实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上意识到教学活动与学生心智发展,并以这个科学理念指导进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心智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较为迅速,且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3]。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主要地停留在想象性思维阶段,他们认为其所能感知到的外在的世界具有与人一样的思想,因此他们的绘制的画作虽稍显拙笨稚嫩,但体现着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与世界人为化和谐性[1]

构想。低年级的小学生画的太阳会有笑脸,小草和山坡也能说话,在整体上给人以温暖与和谐的感觉。而叫高年级的小学生则对美术的理解想象性思维而并具有一定的写实倾向。小学老师有针对性地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地,在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环节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否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

1.2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来评价美术教育的科学性

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中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对美术教育进行评价,不仅非常有必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衡量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时,应该从宏观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心智发展状况,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整体美术水平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同时也能使评价手段更为科学合理,发挥教学评价手段应有的积极效益。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再实施美术教育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根据其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

2价值取向之二: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著名文学家歌德也曾说过,理念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美术正式一门表现生命和生活的艺术。整个世界中无处不存在美术,无处不存在色彩。对于美术的理解与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小学生心智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血红色呢个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5]。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还不够高,必须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充分提高其审美感受能力。因此,早对小学没事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从价值观念上考虑其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老师是否有效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加深对没得感受,提高其审美情操。

3价值取向之三:有利于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这不仅包括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包括美术创作能力。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在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运用能力即创作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对美术的认知欣赏能力。美术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需要经验丰富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美术教师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和传授。美术教育活动的成功与否和美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美术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因此,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必然应该将其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

4价值取向之四:有利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虽然如今的素质教育提倡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然而教师毕竟是学生的引导者,其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美术课的学习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因此,美术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其作为艺术性学科的特点,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结合起来,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并把探究转为持久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要学,愿意学、乐学[6]。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而应该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活动时,要考虑其是否满足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小结】鉴于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评价对于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过程中,形成更加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针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将作为素质教育重点关注对象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美术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型学生的培养,就必须[4]

探索出更为科学的小学美术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智发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且有利于培养的审美能力和美术能力。此外,科学合理的美术评价价值取向应该满足教育改革与优化的要求,并在新时期科学的教学理念下,不断发展进步的。

【参考文献】

[1]许锦文.当好课堂“主持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278-279.[2]董蔚蔚.唤经验 善合作 重情感 巧评价——小学美术新教材使用的点滴体会[J].科学大众.2009(06):235-236.[3]]焦永清.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J].科技信息.2009(10):145-146.[4]林骞.浅议美术教育对儿童(9—11岁)实现人与社会统整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04):156-157.[5]黄福会,黄福先.记录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对教学“反思点”的探寻[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245-246.[6] 杨夏婧;人人都是艺术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

[J] 文教资.2011(24):167-168.

下载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颍上县六十铺镇马桥小学:刘伟 [摘要]。我们把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

    论公平是新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顺利转轨,社会法治思想、社会法制环境也在急剧变迁。作为基本法律之一的民事诉讼法不得不对此有所反应。2007年10月28日,新的民事诉讼法终......

    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课题研究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教研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现今,国内外存在多种多样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理论,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丰城中学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做科研型优秀教师 一、丰中青年教师是丰中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应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价值承担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 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1 摘要: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知性德育、与现实脱离的误区。道德教育要增强实效......

    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一种范式和两种取向

    Discussing on one paradigm and two Trend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一种范式和两种取向 杨开城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学院 100875) 摘要:......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