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2:4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

第一篇: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

浅论劳动法的价值取向

摘 要:劳动法是法学界已公认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劳动法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还很不完善。本文浅显地研究了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并认为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为社会本位,阐述了社会本位的涵义和特征,并分析了成为劳动法价值取向的原因,最后以社会本位理念,评价了现行劳动立法。

关键词:劳动法,价值取向,社会本位

劳动法从19世纪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经过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由于劳动法本源于私法,是从私法中分离出来的,“契约自由”原则使劳动法带有了浓厚的私法色彩,又由于劳动法中基准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公法性特征又相当明显。因而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从公、私法划分的角度看,劳动法无法按“二元法律结构”划分模式进行归类,而是兼顾公法和私法性质的法律部门,即属于社会法领域。社会法学的兴起不过百年,国内外学者亦对劳动法研究侧重于实务、制度方面,而理论研究委实甚少,且相当含糊。

什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在某个时期里制定法律的价值出发点和对各种价值目标的排列顺序或选取时的侧重点”。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价值取向问题,是一部法律制定时所站的立场和所持有的价值判断,表现出来的如立法的宗旨或目的;2.一个部门法的价值取向由一个大的价值目标统领,由多个子价值目标组成,这些子目标有轻重缓急之分;3.立法时,根据价值目标轻重不同,选择更优的,以侧重之。本文依此为逻辑指导,分析劳动法的价值取向问题。

概括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的各种表现,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种观点:

(一)维权说。这种观点在中外劳动法学界最为普遍,并基本上为世界各国的劳动法奉为立法的宗旨和一个基本原则加以确立。“维权说”认为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立法上,以维护劳动权为本位,在指导思想上向劳动者“倾斜”,使之免受由于身处弱势而易遭致的不利后果。李秀梅认为“劳动法之所以从民法中分离出来,并称之为„受雇人法‟、„劳工法‟或„劳动者法‟,就是出于向保护劳动者倾斜”。德国社会保障和劳动法教授W·杜茨在其所著的《劳动法》一书中亦认同:劳动法产生后,它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二)平衡说。许建宇认为,劳动法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对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提供特殊的法律保护,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一种符合社会公平和效率要求以及符合“契约正义”要求的协调关系,实现双方利益关系的平衡格局。并且认为,“平衡说”并不是对“维权说”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维权说”的继承和发展。

(三)工业民主说。学者吴超民认为,现代社会中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已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过渡到促进工业民主,即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权益取舍博弈的民主构成和过程。市场机制和知识经济下的工业社会日益变得注意劳资双方的对话与和谐,雇主、劳动者和政府一起参与到劳工权益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中来,共同推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笔者经过仔细研究认为,“维权说”、“平衡说”、“工业民主说”三者乃是层层递进、发展

和继承关系,并且形成了一条在理论上有待完善的主线,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权说”观点)→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之平衡(“平衡说” 观点)→促进工业民主形成(“工业民主说” 观点)。

“维权说”强调的立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当时劳动法产生的背景有直接关系。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以原始血腥的生产方式,肆意压榨工人,高强度的工作、超长时间的劳动以及极度恶劣的工作场所,使工人的健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劳动力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劳动力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当时,英国的周期性流行疾病和德、法两国公民身高、体重普遍降低,以致招募不合格的士兵,便是例证”。加之工人阶级为自身生存权而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资本家的斗争,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采用法律手段,通过立法保护工人阶级的权益,此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世界各国劳动立法奉为圭臬。但随着劳动者为权益斗争的日益觉醒,通过结社,成立工会等形式,劳动者的团体力量不断壮大,并成为了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时,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单个劳动者虽然被国内外学者均承认为弱者,但他可以依靠工会等社会团体的力量来寻求与处于强势地位的雇主之间的平衡。至此,立法上的倾斜保护、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会的支持,为劳动者实现与雇主利益的平衡,提供了理论上可行的条件。“维权说”自然地被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过渡到“平衡说”,但现实中,由于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雇员追求“收入最大化”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未实现均衡,而且处于优势地位的雇主在劳动关系中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规避法律设置的义务,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中供大于求局面下,以分散个体形式出现的劳动者往往是大多数的。这样在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雇主“较量”时,总是难以避免地以牺牲自己的某些权益,来换取雇佣的实现。不但如此,劳动者一旦被雇佣,“不但经济上也在法律上从属于雇主”,受雇主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因此,“维权说”依然在劳动立法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而“平衡说”虽然认为自己是“维权说”的继承和发展,但本质上并未揭示“平衡”之实质和目的。对于“工业民主说”,笔者认为。劳动者很难从质上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雇主的某些让步也只是量上的变化而已,这是由劳动关系中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本质和雇员所处从属地位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确定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前,先必须明确作为一个部门法的价值取向标准。

根据王全兴教授所下“价值取向”之定义,笔者认为其标准应该为:(1)是否能全面体现该部门法立法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判断;(2)是否符合该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宗旨;(3)该部门法的价值判断是否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特有的法律价值理念。依照此三个标准而言,“维权说”、“平衡说”和“工业民主说”三者虽然各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终究不甚完整。但“工业民主说”已经昭示了劳动法的价值理念的一种新的趋势:现实生活中,虽然劳动者往往以分散个体形式出现,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但由于劳动关系已经是现在社会中最复杂、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的联系和整和,形成了一种基本的社会利益。此时,劳动者的利益不再单纯表现为私人利益,而已经被加以放大了——关乎整个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也就保证了单个劳动者个人利益的最优化。通过雇主尽量克制其追求利润最大化之本性,以平衡与雇员的利益获得的方式,促进劳动关系长期平衡的实现,以使社会利益最大化,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故笔者认为本段开头所描述的“有待完善的主线”,应修正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之平衡→促进工业民主形成→保证社会利益最大化,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而保证社会利益最大化,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乃是社会本位主义的价值追求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劳动法应当以社会本位为其价值取向。

(一)社会本位的涵义和特征

“本位”是指基本观点、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基本任务。我们考察任何一个法律部门,确定其调整对象、范围等问题时,都应当有一个出发点,或者说“本位思想”,这是权利和义务观念的重心所在,这种“本位思想”通常是由法律所体现的、利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一个法律部门区别于另外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法律为保护三个不同领域中三种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三种本位思想。私法以私人领域中的个人利益为中心,形成个人本位,公法以公法领域中的国家利益为中心,形成国家本位,而社会法以社会领域中的社会利益为中心,形成社会本位。

所谓社会本位,就是以社会总体利益为中心,追求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注重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公平,保障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以保证社会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的一种价值理念。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以社会总体利益为中心,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是人们基于在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彼此依赖、合作而形成的集体性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与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本位要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其目的之一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从中受益,并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2)社会本位要求社会的发展是均衡的、公平的。我们知道民法将人视为简单的、抽象的“经济人”,在立法上也不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也不管拥有资本或财富的多寡,均“一视同仁”,而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决定了占据优势地位的强者,在与相对主体的经济活动交往中,恃强凌弱,损害弱者的利益,进而对社会利益造成伤害,影响到社会健康的发展。正基于对现实的出发,社会本位理念就是将双方看作实力不相同的具体个体,加以对待,通过立法倾斜于扩大弱者的权益,加重强者的义务,来实现实质不平等双方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均衡,保证公平。

(3)社会整体利益的均衡,来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的学者认为,因为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故注重了公平,就会忽视效率,或者说,效率就会很难提升。而笔者认为,在社会领域中,偏重公平,不仅不会忽视效率,反而会有助于效率的提升,这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决定的。相反,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率,就很容易忽视了公平的实现,进而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最终还是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过多的强调效率,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率,但这通常以牺牲社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4)社会本位理念的最终追求就是建立一个拥有良好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抑或传统经济体制下,有一个健康、持续、稳定、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政通人和,百业具兴”。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效率与公平兼顾,而偏重公平情况下,为社会全体成员塑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应是社会本位

我们知道,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属于社会法领域。社会法的价值理念乃是社会本位,那么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当然亦为社会本位。并且更重要的是,劳动法最终要选择社会本位为其价值取向,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1.历史原因

劳动法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应当是劳动力再生产这一客观要求所致,而不应当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18世纪产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

级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工人阶级生存状况日益恶化,劳动力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资产阶级的疯狂压榨,虽可以短时间内聚敛起巨额财富,而相对也大多数的工人阶级的贫困而言,是极度不均衡的。劳动力的再生产的不能维续,从长远来看,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就会枯竭、消失,最终劳资双方的利益都会遭到损害,社会利益最大化更不能实现,社会秩序必然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如果从社会本位出发,使整个社会利益达到均衡,社会秩序自然会保持稳定,劳动力再生产也会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这样反过来有回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整体利益趋于最大化。所以说,劳动法以社会本位为其价值取向,是历史发展的要求的结果。

2.现实原因

劳动法发展至今日,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做出了应用的贡献,且当今社会各国劳资关系相对稳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相当缓和,不争的事实证明了劳动法在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方面,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从当前我国形势分析,国家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又一全新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立提到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与劳动法的社会本位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社会本位所要求实现的目标,正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可见劳动法的社会本位理念乃是正确的判断。

3.制度、内容原因

无论是我国的劳动立法,还是外国的劳动立法,包括国际劳工组织所制定的劳动法在内,劳动法中关于工资、工时、劳动安全、休息休假时间等方面的规定,形成了劳动基准法。基准法不是国家为实现其自身利益而设定的,它保护的不是诸如国家安全等国家利益,也不是保护纯粹的私人利益,而是保护的是全体社会弱者的社会利益。基准法在西方国家是对传统私法自治流弊救治产生的,它在传统私法的空间里划了一条最起码、最基本的,能够保障社会弱者生存权的基准线。这条基准线所确立的各种制度,缩小了意思自治的空间,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具体到我国现行劳动立法,有在工资方面,“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在工作时间方面,“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在休息休假方面,“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等规定;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除《劳动法》所列规定外,立法还出台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并且还特殊规定了女工、未成年工以及残疾人就业权益保护内容。内容可谓之多之全,俯仰可拾。尽管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内容无不体现的是我国劳动立法上关于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之理念,但根本上目的还是为了通过此方式,来维系健康持续的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整个社会进入一个和谐稳定的局面。

(三)结合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评价社会本位理念

笔者认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之平衡、促进工业民主形成,这些观点均为劳动法社会本位理念应有的题中之义,可以这样认为,劳动法以社会本位为最根本、最普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本位之下,又分述为以上三个价值取向。所以劳动法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应当是指以社会本位为理念,通过立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达到与

雇主权益的平衡,建设劳动关系中的民主,从而维护健康稳定的劳动关系,最终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的实现,以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的。

既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之平衡、促进工业民主形成,不但不与社会本位相悖,反而包含其中,那么从我国现行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和规定来看,其实,均为社会本位的立法体现。《劳动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很显然与社会本位理念的内容、目的是相一致的,并且从整部劳动法的结构体系以及所赋予劳动者权利和规定用人单位义务和违反劳动法律所承担责任上看,劳动法始终是遵循其立法宗旨的,在我国以劳动者为国家主人的概念里,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法》颁布已有十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劳动法》的修改和完善,日益成为劳动法学界以及广大劳动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这一理念,为劳动法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和立法立场,这是应当长期坚持的。

【参考文献】

[1] 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法商研究,2000,(3)

[2] 吴超民:《略论劳动力市场的合同制度》,第117页,载贾俊玲主编:《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社会保障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 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

[4] 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郑尚元:《对我国劳动立法的几点思考》,载《法学杂志》1993年第5期

[6] 李秀梅著:《中国劳动法》,华文出版社,1999版

第二篇: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丰城中学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做科研型优秀教师

一、丰中青年教师是丰中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应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价值承担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创生者、开发者,还是开启智慧灵魂的播种者。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本教材,一只粉笔,教师教,学生学”,更何况现在又兴起了多媒体教学,只要鼠标点点就是一节课,不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也不承认这就是教育。也许有两种人会说这样的话:一是没有从事过教育、不了解教育的那些人;二是从事者教育事业,却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去做的教师,在他们的眼中教育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陷入了所谓功利的境地。身为新教师,我们必须了解:教育真的不简单!教育是一门培育人的伟大的艺术,而教师是培育人,甚至影响人一生的伟大职业。自古及今,教师是最值得永远尊敬之职业。教师受人尊敬源于教师之贤,贤者贤能,贤者贤明,贤者贤品。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受世人尊敬,是因为他们作为师者,集智慧、美德、勇气于一身,为真理而奋斗一生。

身为新教师,我们必须知道:教育,真的不简单!教育是充满智慧和高尚的事业,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不只是“传道授业”,更多的是“启智、陶情、冶性”,要“坐而论道,起而躬行”。那么,今天如何做教师?如何成为智慧的、高品格的教师?我认为,必须做好三修:修身、修心、修研。

(一)教师修身,在于学养和教养。

学养,是指人之学识、人格精神和气质风范,是生命个体自然流露出的道德境界和书卷气息。有学养则自成高格,无气度则难为大家。教养,即教师的教学素养。一名有良好“教养”的优秀教师,须是一个对教育教学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活动的人。教师修身,在于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精神生活也有此日臻完善。

(二)教师修心,在于修教育之心灵。

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伟大,第一种是成就功业的伟大,第二种是思想的伟大,然而不管是第一种伟大还是第二种伟大,都比不上第三种伟大,那就是心灵的伟大。心灵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源泉,它从根本上改变并影响着人一生的行为。因此,教师修心,就是要修认识教育、顿悟教育的能力,修提升自我、创造自我的教育境界,修积淀幸福自我、快乐自我的教育情怀,砥砺我们的心灵。

(三)教师修研,在于修研究之功力。教师教学就是一门研究的艺术: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功也是研究的过程,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有特色;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出成效;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成功。教师修研,是教师工作之必需,也是教师成长、成功必然之选,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二、新教师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下我们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思想不正确,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

1、在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为分数而分数,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片面的教育带给学生不均衡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成绩。

2、在培养目标上,重知识型,轻创造型;重智轻德,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普遍存在把表现“听话”、“老实”当做学生思想好的片面看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方法不恰当,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

1、对学生进行单纯的书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无生存意识、竞争意识,缺少感恩之心,造成学生思想狭隘,自已为是,性格孤僻。

2、对学生进行被动的管制,把学生完全定位成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工作完全由班主任做主,学生只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压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产生群体的离心作用,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对学生只注重个体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在多数情况下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对学生不够公正,尤其在使用激励策略时,“看人下菜”“激优贬劣”,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失衡,进而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在班级中形成“小帮派”、“小集团”,使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5、对学生学习忽视个体差异性,学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记忆储存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

6、对学生不能利用各种隐性媒介从心理上管理学生,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7、面对新世纪对人才高标准的要求,不能利用网络资源为班级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使管理工作偏“堵”少“引”。

(三)教育理论不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会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使得教育实践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新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存在诸多错误观念:

1、传统师生关系。错把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迁移过来,即所谓的“师徒如父子”,这种关系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二者不是平等关系。

2、传统的师道尊严。维护师道尊严,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硬管硬,是搞不好教学工作的。

3、“精英教育”不能正确对待发展存在差异的学生。

4、教育工作是“良心活”。把教育看成是给予学生的一种恩赐,教育教学工作混日子。这种观念影响广泛,危害极大。

(五)教育工作的计划性不强。

教育工作必须要有计划,预设好计划,教育工作才不会盲目。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学生在什么阶段犯什么错误,作为教师应该有先见之明。在制订教育工作计划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出现问题。无论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计划性强了,才不会盲目,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智慧的主阵地。

当前,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这两年推出了翻转课堂、慕课、个性化小班课堂、电子书包课堂,但我们的条件还不能实现这些尝试,不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大有可为之处。在构建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要创设学习环境,即教师要能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究的一系列任务情景或活动。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是否完成了指定的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任务完成所需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思维判断等思想方法的反省及在这种反省或讨论过程中的再认识和再综合。

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需要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观察和模拟现象,开展实验或探究,对结果进行种种猜测、解释或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又体验和学会了学科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方式,还发展了因自由的探索、失败的沮丧、意外发现的惊喜等而激发的强烈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通过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构建式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有机结合。

更重要的是,建构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将学科知识视为确定性真理和结论的窠3 臼,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和解释证据、论证和交流解释的过程体验中,理解学科知识形成、论证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观,而且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成为能够自我反省,具有学会学习能力的个体。

按照这种理解,建构主义的课堂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能够深刻理解在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下,学生建构式学习的表现特征,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或疑惑以及不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等,能够随时发现或甄别,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

二、关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和质量。建构主义学习通常以开放性的现实问题或任务情境为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就变得非常重要。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让个体学会如何和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观点的互动、讨论或辩论,扩展自己相对狭隘的经验,产生新的认知。在建构主义课堂评价中,对小组合作或讨论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合理的分工。教师在课堂任务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不同小组成员构成及任务分配的可能性,要确保每个成员独有参与的可能性和参与的能力。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不同小组是否根据成员的特征进行了合理分工,每个成员能否切实参与到小组建构学习的进程中并承担相应的任务。

考查小组讨论质量,需要关注小组是否形成一种安全、宽松和鼓励性的氛围。,每个成员都表现积极参与的意愿和行为,小组讨论是否民主和公平,是否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的证据和形成的解释,自由表达个人在建构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关注讨论的焦点,围绕当前的议题贡献观点,观察或质疑,共同开展对各种观点或论据的辨析、讨论、反思和论证,促进新的论据、解释和主张的不断生成。

三、采取各种方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协商式对话、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不同学生或小组开展真实意义上的建构学习。

四、充分运用我校“348高效课堂”平台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4.资料设备: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订阅相关杂志。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目前非常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和经济热点问题。创业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者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业能力。而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大学生是否会创业,他选择的创业目标,创业方式,他创业的过程都是受到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要求大学生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具备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现今大学生的创业取向,多数以自主创业为主,而立志于事业单位打拼者少,问卷也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主要是以家庭背景和社会传媒影响为主,可见大学生受自主创业热潮影响甚深,使得积极性高涨,但缺乏对创业风险进行谨慎考虑,团队一致认为大学生当中盲目从众者为数不少,着实不可忽视。

在创业价值意义上,多数大学生的观念倾向于以生计为基础,同时更注重于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说明大学生多数心存志向,但为实现社会价值者,只占少数,社会责任感强度不够。在创业途径上,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创业的好处宣传外,也要加强对创业的风险宣传,让大学生理性看待创业。同时,在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理性。要使大学生创业价值更加高尚,须大力加强感恩与风险的道德教育,把实现社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至高信念,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更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添一番色彩。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院系:四川外语学院专业:英语(国际经贸方向)班级:组员:赵德纯

应用外语学院

17班

201009290057 余廷红 201009290061 王新新 201009290066 胥果 201009290067 徐丹 201009290068

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摘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的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杀人事件无不引发人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也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呈现出自我化,现实化,功利化等特点。重塑大学生价值取向成为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形成合力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价值取向是主体在面对或处理社会生活中 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也 就是指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自我、他人和社会,它为人们应当追求什么和应当 怎样追求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我们正处在 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 与碰撞,传统与现代观念不断冲突,使社会价值 观念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 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直 接影响。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只有将社 会现实与自身特点有机结合,才能寻找到合理 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否则,如果被社会各种负面和腐朽思想所影响,被各种 所谓“潮流”所误导,就难免陷于困惑,迷失自我,从而失去人生的奋斗目标。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调研,分析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的 特点,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大 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形成符合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对促使他们身心 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针对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调查并拟出报告。

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的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而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体系。价值观主要就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几乎都是关于人生的。

从这次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在回答我们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大约有60%的人回答的是谋求一个理想的职业;20%回答的是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取得成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8%的人群回答的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11%回答的是不断的学习对自己的最终目标还不明确;仍然还有1%的人是为了不留级顺利的毕业拿到学位证书。这些数据也就能够粗略的表明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整个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呈现出虚无性、多元化、物质化、个人化。具体表现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权力意志主义、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等。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价值观的虚无性,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数据具体归结于以下几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思想浪潮的推进,社会背景制度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和家庭教育滞后等因素。

在大学生人生态度这一问题上,4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正在积极乐观的为自己的目标努力;45%的学生知道未来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仍然也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从哪里下手;5%的学生则是无所追求,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6%的学生对前途很是悲观,不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不知道怎样才能过的有意义。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体现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大学生信仰缺失,心态浮躁和脆弱,比较茫然等。因此呢,应当教育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逐步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释放压力,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具有的人生态度应该是乐观自信、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

在回答最想做什么的时候,70%回答是发展兴趣和能力;60%回答的是努力学习;80%回答是增强交际能力,交些朋友;15%的回答是谈恋爱。这些简单的数据同样也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大学不同于中学,除了学习之外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还要多交一些朋友。而对于那一小部分想要恋爱的同学我们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以上就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它可以起到一个社会晴雨表的作用。通过晴雨表能够对大学生教育起到预警作用。

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做了一些调查,在问题“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想法时?”有60%的人都不知道以后该从事什么职业。27%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7%的同学根本没想到这个方面。6%的同学说自己不用想这个方面的问题,父母已经为自己的以后铺好了路,他们只需要顺着安排好的路走就好了。这个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面对自己以后的职业中,大多数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都处于迷茫期,但还是有少数同学知道自己的目标。这表示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在职业这方面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做职业定位时,你会考虑那些因素?有5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12%的学生选择了特长,有18%的选择了父母的期望,15%选择了职业前景,10%选择了职业人才市场的供应需求,5%选择了其他。

在你认为目前所学专业与你的理想职业想符合?40%的同学选择了非常符合,30%的选择了不符合,20%的基本符合,10%的不确定。

在你认为对求职成功最有帮助的是?50%选择了突出的学业成绩。30%选择了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10%选择了各种认证证书8%选择了学校名2%选择了其他。你会不会选择国家需要但非常艰苦的职业?和你作为一个大学生,如何做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会主动了解学校,网络等提供的就业信息嘛?等一系列的问题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大学生在职业观上表现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职业理想的兴趣化和多元化,什么叫职业理想表现为兴趣化呢?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开始看重自己对这个工作是否有兴趣,而不愿意做那些他不喜欢的工作.还有一个观点叫我选择我喜欢。选择职业要从兴趣出发,不

能过多地看重社会地位和金钱.大学生的职业观的第二个特点,注重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同学是这样的,要在一个单位能不能待下去,他考虑两点,第一个就是,这个组织有没有发展,第二个,我在这个组织有没有发展,如果这个组织没有发展我有这个发展他也不会干,如果这个组织有发展我没有发展他也不会干。大学生职业观的第三特点,注重收入。说钱不重要,但它在当今社会还是一个重大问题,没钱什么事也干不了,所以有钱才是硬道理。第四个特点,喜欢宽松和和谐的环境,他们不太喜欢等级森严的制度,他们要一种很自由、很宽松、很自我,我愿意表达什么就是什么,我愿意高兴就高兴。老的管理制度,使人感到非常累的,大家都是戴着假面具工作。年轻人喜欢一种宽松的环境,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同事之间交流非常轻松,现代的年轻人不喜欢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喜欢争权夺利,更不喜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企业如果不适应年轻人这种现状,就留不住人,年轻人就会流失,这对企业也不会有好处。大学生职业观的第五个特点,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喜欢接受挑战的环境,因为大学生是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长大的,他们面临的都是一个竞争的环境,而且这种竞争的环境面更大、更广泛,所以从他们成长开始就是一种挑战下长大的,所以他们是愿意接受这种挑战的,愿意接受这种竞争的。第六个特点,既注重工作也注重生活,他们既注重工作也注重生活,不完全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完美的生活,有工作和生活的协调。

消费观

大学生的消费观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据统计大学生每月总支出在350以下的约占10%,350元至500元的约占27%,500元到800元的占50%,800到1200元的占7%而1200元以上的占8%。而其中消费最高的达40000元每月,最低的却只有2000元每月,其中家庭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我们主要对日常消费,交际与娱乐,和自身发展三方面进行调查,在这些消费中,男生和女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分开进行了分析。

据统计:女生,日常消费包括吃饭、网费,电话费,等等约只占总支出的30%。交际与娱乐也只占20%。一部分的支出用在了购物上,还有一部分花在了购买书本及培训上。

男生,超过了30%的支出用于请客吃饭,等交际娱乐。日常消费也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但不到20%的支出用于自身的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中所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有些过分追求名牌,存在攀比心理。据调查,有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流行的手机或者名牌化妆品,不惜省去一些必要的开支,甚至像同学借钱等等。第二:恋爱支出过度。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理,而过度的开支。第三:经济独立意识差,存储观念淡薄。例如,在问及大学生的主要开支来源,80%会选择家庭来源,当问及他们是否兼职时,有一部分同学做过兼职,但绝大部分也只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只有极少数是为了补贴家用。足以见得他们经济独立意识的淡薄,当问及理财的意识时,很多同学没有观念,甚至有超出计划范围。

而造成这种消费观的可能原因有两点一: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二:社会上的不良因素

近年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他们没有经济收入却具备了工作人群的消费心理,存在着虚荣消费、攀比消费等特点,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寻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对策,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从而改变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并且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对未来社会的风气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问卷题目涉及生活中的细微行为和当代普遍的一些道德观念。从调卷种反映出在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道德素质,而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太浅薄,意志不够坚定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从而形成跟风的情况。例如,当问卷中提到“当你看到在公共场所看到别人不遵守秩序,你尊不遵守秩序?”有60%的人选择看情况和随主流,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遵守秩序。

从调查得出,就现在而言,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从现在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我们不难发现: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宽厚待人、廉洁自律、艰苦朴素、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几乎体现不出,取而代之的竟是堕落成风、不思进取、以及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比如:逃课、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热爱集体、更有马家爵事件、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等重大事件,这些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作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大学生道德观处于何种水平。

对社会而言要出台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强制人们做一个文明的市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强调。对学校而言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根据以上的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问题上确实反映出了一些弱点,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是说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第一,要认真学习。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有的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自觉培养的。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这个改造最主要的在“内因”。我们分析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犯罪的过程,不难看出,许多人以前都是贫苦出身,从小接受党的教

育,也曾做出一些对人民有益的成绩,可为什么最后又一步步滑向错误的深渊呢?就是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忘乎所以了。要想认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勇于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

第三,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历史,因此封建残余思想将长期存在,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也乘虚而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诱惑。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打着“经济效益”、“创收”的旗号给“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披上合理的外衣。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多少人为此走入歧途,甚至走向地狱。面对灯红酒绿的歌舞厅、夜总会,有的领导干部经常泡在里面,还美其名曰“工作应酬”。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第四,领导干部要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每个党员都应该履行的,但作为领导干部责任更大,其作用也更明显,工作做好了,可以造福一方,工作有失误,也可危害一片。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十分珍惜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正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这给大学生们做个表率,让他们也感受到“公仆”的重任。

综上所述,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下载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报告——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范文——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影响到高校......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摘要: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价值取向作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引着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基于价值观的社会依附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朱聪200810197303艺设3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

    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当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当代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大多是:乐 于平凡,敢于追求和创新 ,甘于堕落, 偏爱享受生活,满足自己,却更心念亲 朋,寻求真理,藐视虚伪,却不能自已的 表现虚伪。我们不......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大学生,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朝代名称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都是众人关注的对象。 随着学识的积累,我们这群大学生也遇到了当代......

    医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医学院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前言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题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