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遂溪县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遂溪县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遂溪县委党校产业研究课题组
摘要:本文简要总结了遂溪产业结构升级的进展与成效,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遂溪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进行探讨。文章认为,遂溪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资源经济强县、生态文明立县、协调发展兴县”战略,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从提高附加值,提高赢利能力,多赚钱角度,努力突破发展瓶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壮大经济总量,逐步做强第一产业,做大第二产业,做旺第三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升级优势产业遂溪
近年来,遂溪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取得较大成效。今后要紧跟全市打基础、上项目、后发崛起、跨越发展的步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湛江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规划中,大幅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本文就遂溪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调研,寻求如何抓住当前广东省实现“双转移”的发展战略机遇,探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遂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一、遂溪产业结构升级的进展与成效
近年来,遂溪县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实施“外向带动”、“科教推动”、“区域联动”和“可持续驱动”四大发展战略来构筑有资源特色的经济强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相一致,遂溪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
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78至2007年,遂溪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87亿元增至83.58亿元,年均增长8.86%。三次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54.9:30.7:14.3调整到2007年的47.5:25.1:27.4。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则由1978年的80.68∶9.02∶10.03,演化为2007年的46.8∶20.5∶32.7。
2、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支柱产业形成并加速发展,成为遂溪结构优化的一大
1亮点。工业已建起制糖、建材、化工、机械、发电、造纸、陶瓷、食品、纺织、医药、塑料制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农业已建成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并被列为国家级糖蔗、林业、渔业生产基地,近年来曾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渔业先进县”、“中国醒狮之乡”、“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和“广东省文化先进县”等称号。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文化教育、通讯信息、商品贸易业发达。
3、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7年全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3.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2.91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财政总收入9.15亿元,增长31.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27.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增长19.6%。人均生产总值9075元,增长11.67%。
二、遂溪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遂溪县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是三次产业依然处于较低层次的“一三二”结构。据08年统计,遂溪县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5:25.1:27.4,相比1978年,第一产业仅下降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3.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
1、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偏重于种植业,长期单一发展糖蔗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不多,多的产品不优质;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由此陷入了低收入→超前消费→低水平生产→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
2、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对照钱纳里 “发展模型”,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看,遂溪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造成该县工业底子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工业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的高端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不够,现代企业少;产业链条不紧,产业脱节现象严重;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技术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3、第三产业规模小、产值较低,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主要为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且多数经营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信息滞后,而在金融、保险、证券、旅游、信息、房地产、咨询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推进遂溪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思考
由于我县的经济总体是内向型经济为主,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首先打破内向型
经济的制约、向外向型经济迈进。要立足本地,发展资源型产业,又要面向全国乃至珠三角看齐,争创培植一批外向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海产品加工、造纸等要努力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以“粤西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按照“资源经济强县、文明生态立县、协调发展兴县”的发展战略,从提高附加值,提高赢利能力,多赚钱角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统一规划,合理定位
产业结构升级,必须确立全县一盘棋,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的观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能为取向,发展优势产业。政府部门应组建专家调研团,规划出全县宜工、宜农、宜商区域,以及各区域内行业、产业的布局。避免各自为政、“一窝蜂”,保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健康提升。如针对企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布局结构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向园区带动,集约发展转变。根据遂溪县产业发展处在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特征要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稳
一、优
二、进三”。
1、在稳定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同时,加快发展集约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2、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壮大八大支柱行业,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努力扩大第三产业规模,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协同带动转变,促进县域经济协调较快发展。
(二)坚持“工业强县”理念,努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起来,二、三产业的比重必须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遂溪县要加快发展,早日甩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帽子,就必须强化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抓住国家推行征地制度改革的契机,多形式、多渠道探索征地的新机制,解决征地难问题。目前,制约该县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征地难问题。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迅速转变观念,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让农民享受生活、养老、医疗、生育、伤残、住房等保障待遇,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回收和利用闲置地、倒闭企业厂区发展农林海产品加业,缓解工业用地的紧张态势。要树立攻坚克难理念,大力做好环评等工作,争取黄埔(遂溪)产业转移园早日获得省的认定,为加快遂溪工业化进程提供发展平台。
2、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区”。依托遂溪丰富的农、林、海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加工型优势产业。把握好湛江实施钢铁项目建设的契机,依托遂溪的区位、交通等优势,积极引进其上下游产业,打造“黄金工业带”。
3、在产业布局上,加强规划,解决 “小而全”问题,实施“三个三”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能源电力、制糖、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巩固提高农林海产品加工、饲料工业、造纸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医药化工、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完善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体系。
(三)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契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上了重要日程。下一阶段,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各级党委开展“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做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把握好中央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度发展规模农业,促进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政府要着重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通过建立新体制机制,吸纳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且县的农业建设,以外来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我县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1)产业转型:从产品农业向食品农业、原料农业、功能农业转变。(2)结构转型:一是产品结构向标准化、特色化、优质化及品牌化转变;二是布局结构向土地集约化、布局合理化、物流集中化、营销网络化转变;三是功能结构调整为城乡服务(袋子工程、清洁食品与品牌农业)、生态保护(林地与农业湿地、生态景观)、休闲观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美食农业)。
(3)模式转型:一是从分散布局走向园区布局,走农业进园区的集中化与规模化路子。二是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通过园区企业支撑,带动组团农业的集群发展。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遂溪的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海洋渔业调强。继续创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加大金融信贷支农力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抓好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遂溪示范园的建设,大力推广“大华模式”、“正
大模式”、“东港模式”等好经验、好做法,发展壮大双高糖蔗、北运菜、药材、蚕桑、香蕉、花卉、马铃薯、生态养牛、订单养鸡等生产基地,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分工与产业的深化,社会交易成本将急剧上升,服务业将有效地改善社会整体经济效率。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通常具有“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
1、以构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为切入点,打造粤西城镇群第一县域组团。发挥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产业链功能,积极发展仓储、物流、房地产、餐饮、娱乐服务、信息咨询等产业。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挥遂溪“中国醒狮之乡”的品牌优势,以打造遂溪“生态休闲游”、“醒狮文化游”、“红色旅游”三个旅游品牌为重点,把遂溪旅游业做大做强。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好环境建设。政府要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从重审批向重管理、重服务转变,切实把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1、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的新格局。遂溪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搞好招商引资,关键的是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建设首先是人文环境建设。对来到遂溪投资置业的企业,要努力做到“三个最”:一是门槛最低,二是为他们办事的效率最高,三是让这些企业在遂溪发展负担最轻。要做到全方位招商、全民招商。既要看好老外,也要看好老乡。在项目的引进方面既要看重大项目,也不能小看小项目,要大中小一起招。
2、必须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着力抓好电力、交通、通讯信息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打造优越的硬环境。要通过优质服务,使企业落户遂溪,在遂溪经济建设、产业结构提升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只有超常规、高速度,才能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遂溪县只要找准方向,科学发展,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契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相信遂溪经济社会将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书目:
1、遂溪县统计局《遂溪县统计年鉴》 2007年编
2、遂溪县统计局《遂溪县统计局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8.33、杨贰,《遂溪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遂溪县纪念改革30周年优秀论文集》2008.124、遂溪县旅游局《建设“中国醒狮●遂溪”可行性报告》2007.35、遂溪县旅游局《遂溪县马六良农家乐旅游区可行性报告》2007.36、遂溪县人民政府《遂溪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报告》2008.107、遂溪县人民政府《黄埔(遂溪)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申报工作情况》2008.108、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南方日报2007.07
(作者分别系韦娟、劳芸、杨康玉、黄毅娟、何翠芹)
责任编辑 杨贰
分享无处不在
第二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主导产业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居多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低碳增长方式下,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因此,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从本地经济结构看,转型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使用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给予的优惠条件,鼓励配套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成功培育,可使本地产业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传统产业独自承担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当前重要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建材业、金属制造业等,快速增长的潜力逐渐消退。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下,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属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升级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重视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来做强做大原有产业。
本地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崛起于杭宁之间,必须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 进程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_丁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于提高小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empirenews.page--]
二、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存在的问题(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协调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其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两者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作为农村第二产业主体的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乡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城市传统工业具有很大同构性的特点,致使乡镇、民营企业出现与城市工业争原料、争市场、争资金投入的局面;二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乡镇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特别是属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些主要的行业和部门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生产性服务行业还是空白;三是从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据统计,农村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的乡镇工业相比,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有优势。2002—2005年,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33%,但其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在同期仅提高了41.3%,而农村第三产业在同期其产值只提高31.1%,但其就业比重则提高了60%。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不协调,从而阻碍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提高。因此,今后在制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战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到通过调整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结构,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1][2][3]下一页(二)农村城镇化发展层次低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由于农民收入低,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农村产业结构难以升级,因此,桎梏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束缚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同时形成了城乡消费断层,妨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发展和升级。(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Nd,城镇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在农村普遍存在着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农田水利、水、电、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不完备,整体环境质量较差,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妨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加速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推动其顺利进行,必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及其支撑体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的狭隘圈子,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要以农业为基础,统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立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empirenews.page--](一)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品质、品种、产业和区域结构,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特色化、加工增值和突出产业和产品的优势。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逐步由单纯粮食种植和单一小规模的养殖结构转变为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的种植和牛、羊、猪等的养殖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提高种植业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林业、畜牧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例如,在种植业结构上,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生产结构向“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畜、水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包括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的三元结构体系转变。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第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名、优、稀、特、新品种,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步建立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体系。在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逐步培育支撑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培育小城镇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点,使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如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环境好,森林覆被率达到42%,全国为16%。如今,黑龙江省“七河源”绿色大米、“古龙贡”绿色小米、“松北王”绿色大豆及虎林、五常的绿色水稻等都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黑龙江省通过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稻”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上一页[1][2][3]下一页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会促进农村经济中的分工协作,从事非农产业如农产品的精深加丁、储藏运输和销售代理以及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商业、医疗、教育等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也就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积极发展小城镇不仅促进了农业逐步向丁业、商业和服务业延伸、扩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就地吸纳和强化提高的作用,大大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empirenews.page--]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大力发展小城镇,相应地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丁业,可以吸收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同时不至于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路问题的有利途径。(二)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目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推进为农村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小城镇建设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综合功能的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能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农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第产业要发展为农村、农业服务的行业,如商业、交通运输业、教育事业和相应的服务业,在农村生产力有相当提高之后,农村第三产业就应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如旅游业、信息业、金融业和保险业。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随着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小城镇化主导产业。(三)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农村T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农业产业化不仅仅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且是在延长和加粗农产品加工链条的产业化,是农业链接二、三产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经过有机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的最大化的市场价值。农村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了产业化就是为了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人口的聚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很强的吻合性。这就要求农业与二、三产业互动,农村工业先行。通过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品加工增值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利润;通过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向第二产业的渗透,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构建起农产品流通和进人国内外市场的“高速公路”,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创造农村工业与城镇工业链接的有利条件。(四)用信息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信息化将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知识、技术、信息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咨询服务有利于农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处理、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有利于农业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必然促进农业生产超越以往速度和规模飞跃式发展,极大提高农业知识化、高科技化程度。信息化促进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知识和信息技术具有使产业结构软化的作用:对传统产业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技术改造,使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向第二产业的渗透,催生了一些新兴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医疗电子器械、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兴起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和升级。产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村工业化的“三效”(效率、效益、效果),增强农村工业的“三力”(竞争力、生产力和创造力),促使农村工业的“三降”(降低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物耗)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empirenews.page--]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则能够为信息化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化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第四篇: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应当走整体规划——产业培育——产业调整——整体优化的路径。
苏北各市已孵化出相对优势产业。2001 年,江苏政府作出苏北大发展、产业带(经济带)的具体规划,后又在陇海线开发战略和沿海开发战略中对各市产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划。目前苏北各市已在30 个制造业中培育出相对(本市产业之间对比)优势产业:徐州的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淮安的盐化工、新材料、IT、特钢,连云港的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盐城的汽车、交通运输设备、纺织、机械装备和化工,宿迁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等。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在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各市相对优势产业与其他城市相比很可能就不是优势产业(同一产业不同城市对比),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可能使其优势地位不保,更谈不上升级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目标格局推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十二五是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有利时机。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用“错位发展”的思想解决产业同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错位和功能错位并行,垂直错位和水平错位同步,逐步形成各市异质产业结构,在借势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错位”竞争优势。以开发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县域作扩张延伸。建设特色明显、适度集中的产业基地,将不同附加值的产业与生产环节在中心与周边地区之间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中心——腹地”、“开发区——基地”的圈型阶梯产业布局,并在不同圈层梯度深度分工,形成水平错位、垂直错位和功能错位。结合本土产业发展优势、潜力和资源禀赋,服从国家、长三角、江苏的整体区域的统筹规划,以产业结构高端化和轻型化为目标,立足现实又兼顾长远,发挥各地区的禀赋差异,做新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带动关联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与他们的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第五篇:竹产业结构升级与脱贫攻坚探析
竹产业结构升级与脱贫攻坚探析
摘 要:我国近些年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贫富差距依旧较大,部分贫困地区人们生活条件较差。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平依旧提升不高。本次研究对A贫困地区竹产业升级做出分析,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竹产业发展。
关键词:竹产业;结构升级;脱贫研究
巨黄竹本身具有适应力强、再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以及用途较广方面特征,并且经济价值较高,种植面积较大。并且大规模种植巨黄竹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综合价值较高,实现产业升级能够改善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完善我国产业结构。
一、竹产业结构升级方式
1.保障资金与种苗
为使竹产业升级,实现农民脱贫,当地林业局应当在当地大力发展巨黄竹,保障目标实现,需要从外地将竹苗引入,但是在引入过程中会涉及到成本问题。所以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将巨黄竹发展放在林业重点工程位置,予以大量资金支持,建立专项基金,解决苗费问题,若资金不足需要当地政府予以补贴,保障成本满足种苗需求。通过无性系巨黄竹种源进行移株造林,提升种苗成活率,保障生长量以及成材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海拔、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选择适宜巨黄竹生长的环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的区域进行种植,规划好巨黄竹发展,将平坝区域、土质肥沃、疏松的河滩地区作为笋用林产业发展地区。
2.多种发展
竹产业升级不能完全依靠一种竹品种,也可以选择质地优良的斑竹或者楠竹,这两种竹品种质地坚硬,并且这两种竹材分布较广,可以就近采种,就地移植,并且能够提升成活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成本。斑竹直径一般在7-8cm,每节长度在40-50cm,这种竹子适合工艺编制,满足竹制需求,应当引以重视,所以可以作为竹产业结构升级的品种。A县水竹以及巴山木竹分布较广,价值较高,可以协同发展。巨黄竹无性种苗一般每?w成本价在20左右,若是运输到A县运费在15左右,成本大致在35元一株左右。所以按600株/hm2栽植密度计算,种苗费一般在24800元/hm2。所以a地区可以可以将本地楠竹、斑竹等诸类进行迁移,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成本,为保障在节省成本的模式下完成发展目标,专家建议可以根据当地橡树林的现状,营造杂交林。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引进巨黄竹等优良品种试栽,探索出高速生产技术,带动当地发展巨黄竹,种植在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的地区,形成示范点,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群众发展竹林,此种引种种苗费在六元每株,投资成本较低。
3.发展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不断研究发现,不管是在提高巨黄竹成活率和成材率方面,还是提高竹笋竹材产量品质效益以及其他方面都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所以当地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对竹种种植技术进行全面普查学习先进育苗技术,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巨黄竹种植以及杂交林培育。竹林一般在种植四年后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回收成本,在7-8年才能够完全生长为成熟林,竹材收入能够达到1.5万-2.5万元/hm2。所以单靠竹材创收,产值终究有限,只有实现综合开发,通过生产方式增值,才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二、脱贫策略
1.政府支持巨黄竹发展
在发展竹产业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配合,予以鼓励,一般农民在知识层面较为匮乏,对于种植巨黄竹没有思路,所以政府应当积极引进生产技术,并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前来讲座,让农民将种植经验吸收,应用到种植当中,并告知农民如何使用新技术能够达到较好的种植效果,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农民种植素质与技能,这也是保障实现最终种植目标的基础。
2.保障生产责任
A地区政府在指导农民引进巨黄竹时,需要保障每一位农民的生产安全,鼓励农民生产巨黄竹过程中,体会农民心理,若是有农民种植一段时间后,突然不想种植,那么政府应当将竹林接手,并予以农民一定的补贴,根据相关资料显示A地区中已经实现每户农民能够得到50-100元的现金补助,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还需要做好产业合作机制,使农民种植的竹子最终能够销售出去,带来经济效益,定期组织培训会议,对农民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实现更好的种植与生产,最终带动经济进步。
3.招商引资,发展旅游
政府在当地实现全面种植后,竹子生长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当地政府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旅游业,可以建立一些娱乐山庄之类的项目,将当地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并加速产业转型,建立巨黄竹产业园,并由点及面发展,将产业园迅速扩大。通过广告等方式,提升当地竹林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并且技术水平也应当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努力改进,实现巨黄竹二次生产,可以将其加工成各种工艺品以及保健品等,提升经济价值。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向上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使产业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4.注重创新性
A地区生产竹产业只能单方面发展经济,不能实现循环发展。所以应当增加创新力度,比如将竹产业与当地文化结合在一起,或者将竹产业向金融界靠拢,引进信贷产业,建立竹产业基金会,使竹产业发展更加系统。人们生活也会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而不断提升,实现创收,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构建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汪莉君,程佳??,王进杰,杨军.竹产业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讨――以江西婺源县岭西村为例[J].世界竹藤通讯,2018,16(01):55-59.[2]王波,马锡煜.实现“互联网+传统产业”战略发展的思考――以河源和平腐竹产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8(01):327-328.[3]江敬艳,林文斌,彭峰,魏兴谷,林丹,陈莉莉,童长福.构建新时代竹产业发展平台――2017国际(永安)竹具博览会综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1):66-71.[4]翁建兰.发展瑶乡竹产业,建设生态新格局――浅谈来宾市金秀县忠良乡竹产业发展策略[J].农技服务,2017,34(04):151.[5]王海霞.江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西5个毛竹之乡的调查分析[J].世界竹藤通讯,2016,14(0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