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7: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

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由此,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工作摆在面前。“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词组频繁地出现在政府文件和学者论著之中。不少省份提出了产业规划、重大项目、示范园区建设等任务。

何为优化?如何调整?学界纷争,至今未有明确的答案。

产业结构是何物?在中国至今仍是个谜。

其一,轻重工业之谜。

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政策思维,生产资料生产是提高人民福利的前提,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就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长此下来,造成了轻工产品的严重短缺,带来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契机,加之国际产业转移,以民营企业为主力的轻纺工业活力迸发出来。特别是2000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消费品制造业一度发展迅猛。

以劳动者利益、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轻工产品制造,使很多企业徘徊在利润边缘。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于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然而,过分投资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又造成了产能过剩危机。由此,一些地方又要求产能过剩行业向消费品行业领域或服务业转型。

经济学家们曾就经济增长模式与重化工业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我国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不能不顾地方条件发展重化工业,轻视或排斥原有轻工业。因此既要通过创意、文化和高技术的渗透来提升传统轻工业的竞争力,又要发展节能和环保的绿色重工业。一种以衡量、预防、限制、减少或纠正环境破坏、降低环境风险、生态建设等为使命的商品生产和咨询服务业——生态产业(又称环保产业)呼之欲出,并突显出环保技术开发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性。

其二,产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型之谜。

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认为,随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会下降,由资本密集型替代,继而又让位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知识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轻工业部门多为劳动密集,重工业部门多为资本密集,而生产者服务业多为知识和技术密集而又是高技术劳动密集的。

片面追求发展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而忽视本地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显然是愚蠢的做法。企业如果盲目地争相进入新兴产业,却处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则会有很大风险。如果不顾条件简单地只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而排斥鞋业、服装业、玩具业等本地优势产业,会误导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升级是演进的过程。要重视传统产业对地方的税收、就业、资本积累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持企业通过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提高传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获利地位与能力。

传统产业中也需要高技术应用和创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例如时

尚的服装和鞋类产品的设计样式、颜色、质料的选择都具有文化或知识特性,这些产业可以获得国际竞争力。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时,本地传统产业可以将低端环节转移出去而向制造高端产品升级、向设计和营销等服务环节升级。因此,问题不在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产业,而在于企业所处的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也就是说,产业升级的分析单位需要从“产业”“部门”转向“价值活动”或“价值链环节”。

其三,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和一二三产业比重之谜。

很多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都是“调优一产、壮大二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调整的成效通常用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来衡量,逐渐增加二产比重,实行工业强省(市、县),进而加大三产比重。

按这种思路,轻视农业而转向制造业的倾向很难改变。中国仍有很大比例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高端蔬菜花卉品种、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农业尚未摆脱依靠土地而不是依靠先进技术和服务的局面。殊不知,在丹麦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在经济中仍然重要,以生物技术引领的先进农业仍然盛行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尽管制造业基础还不够强大,尚处于艰难发展之时,社会上对制造业的轻视却在加剧。很多企业刚刚获得一定的资本和知识积累,本该继续做强和做精产品,增加其核心竞争力,却逃离制造业。一些企业上市后,面对所融到的大量资金,为了吸引眼球而寻求所谓“热点”,忙着圈地,多角化经营。一些企业缺乏创造力和无力创新,使制造业陷入低端锁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强调服务业,把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视为产业结构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德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很多公司把生产线放回本国,它们认为外包会降低公司对市场的敏感性,因为设计师、工程师、咨询专家、消费者远离制造端,公司无法快速反应客户的需求。

欧盟2013年产业结构报告指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联系正在日益增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服务业。强大的制造业有助于其它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制造业越来越高的生产率增长会蔓延到服务业,这一点特别重要。在GDP中,服务业份额越来越大是由于较高收入对服务的需求弹性,随着收入的增长,最终需求往往转向服务业;相对来说,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率比劳动密集的服务业的生产率较高,制造业价格相对下降,因此从就业来说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移位很明显。

发达国家自1995年以来制造业企业对中间业务的使用已横跨增加几乎所有行业。中高技术的制造业不再被机器操作员及装配线工人所支配,而是越来越多地将服务作为其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更多地使用与服务相关的员工,更多地在使用服务中创新,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流程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率,进入潜在的新市场。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着“载体功能”。例如智能手机的销售需要使用软件应用等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而设备制造商对于软件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载体刺激着服务活动创新和质量的提升。

其四,建设园区和新城之谜。

科技园区和新城等在局部营造创新环境的关键,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并非房地产

本身。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正试图布局新的园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线图、调整标准以及时间表等等,把产业结构优化的希望寄托发展园区经济上。但有时适得其反。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的口号下,对GDP和权力的追逐使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人为地制造各类“项目”,忙着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并没有很好地关注企业的空间战略和实际空间行为。

当下各种名目的园区和新城建设方兴未艾,但往往过分重视园区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创新环境;只引进国外该类产业的概念而不重视我国某地区这种产业活动所处的价值环节。过多的不切实际的产业地产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增加了资源消耗,恰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大敌。

应该说,园区或新城建设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例如丹麦为加速农业和食品业的创新,正在奥胡斯市(Aarhus)建设3万平米的农业食品园区(Agro Food Park),这是区域政府与产业合作的集群动议,使农业科技研究所、知识中心和二十多个专业化公司等机构为农业和食品技术研发和应用密切合作,该项目将于2020年建成,将会使丹麦在肉、奶等农牧业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

然而,投入巨资建设园区或新城本身是有风险的,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建设。园区和新城是对企业的承诺,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营造创新环境为初衷,要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努力,吸引足够的企业和机构,在合作机构的促进下,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产业融合,知识溢出,不断催生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充满创新氛围的和谐的产业社区。依靠外力的发展要逐渐与培育本地社区的内生动力结合,否则难以持续。

第五,企业规模之谜。

企业的规模分布、大小企业比例与部门业绩和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一方面多区位的大企业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数量和贡献占比增加。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充分重视中小微企业。例如,在欧盟2013年企业总数中99 %是中小企业,提供约65万个就业岗位,并有强劲的增长潜力,有大约200万个中小企业主要在非资金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中新生。中国需要鼓励企业家精神,发展创新性中小企业,培育创新集群,发挥中小企业的集体效率。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内需增长强劲等为创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机不可失。

综上,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是其长期经济增长的结果。各个部门的就业份额和附加值取决于生产率增长、需求结构和国际贸易等诸多因素。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不合理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产业结构毫无认识却空喊产业结构优化,结果却可能使产业结构恶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中低端位置,均源于技术相对落后和创新生态系统不够良好。企业需要技术创新,还要踏踏实实从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的研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做起。产学研需要互动合作,还要从改革科技评价体制做起。一句话,还是要回归以教育为本和技术立国这个根本问题上来。

第二篇: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论文[提要:PA地处川北东部,资源贫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面方针政策,走脱贫致富之路,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结构单

一、层次不高的问题突出显露出来,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市场竞争乏力,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此,本文在对PA农业生产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为解决近13亿中国人民的渴问题、为工业及其它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健康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县农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解决温饱的要求,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阶段,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粮油等农业产品出现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能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影响了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大力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大科学投放,提高农业自身利益。只有大力优化结构,并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发挥我县农业优势,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优化结构,才能迅速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使PA68万人民这个消费群众爆发出对工业和其他待业强烈的拉动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

1、优化农业结构必须改善我县农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改善我县生态环境,首先要优化农业结构。从全县农业所处生态环境看,长时期以破坏自然生态所换取的农业发展已步入困境,因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县农业结构优化的先决条件。县内的生态环境已无法满足人口逐年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按原有的垦荒农业模式发展,只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恶化。只有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农业的发展建立在通过保持特色生态环境来强化农业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农业内部看,导致结构优化都是农产品价跌卖难,但价跌卖难的范围一次超过一次。从回旋余地看,结构优化的只能都是发展销路好的产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但销路好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少。结构优化受资源制约的程度越来越轻,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程度越来越深;从政府角度来看,由于结构调整优化受政策因素的束缚越来越少,因而政府的“放开”为主,通过破解束缚而释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活力可能性也少,这种状况表明,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既不是农民随意决定的,也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市场来决定,所以目前我县的农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3、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应对农业发展的外部压力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优化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首先是当前国民经济出现市场需求不振,发展速度趋缓。农产品数量过剩的矛盾完成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以缓解,不能寄希望于国民经济出现新的“过热”来消化。第二,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跌的预期已经形成,使农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障碍,价格信号未能很好地揭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农民的生产活动缺少明确的市场导向。第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难以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帮助农业化解过剩矛盾。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矛盾,完全落在农业结构优化上。

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就要走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优化之路。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看:一是低质农产品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依然需要在外购进,于是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三是农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集中在农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还只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哪些产业、产品在数量上短缺,就发展哪些产业、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始终只局限于部分区、乡镇,且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粮食等大宗产品仍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由此可见,再按过去的老路子调整我县农业门牌号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全县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寻求新的思路。

二、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方法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个综合性目标,可确定为;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和自然规律,本着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多种手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各具优势和特色,各业协助发展,市场供需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具体讲,通过结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优化,要使我县农业发生三个变化:一是实现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使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品质适销对路,并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实现普通农产品向优质农产品的转变,使我县农业全面转向优势、高产、高效的轨道,使务农的劳动力的收入逐步接近全县人均水平;三是实现趋同经济向特色经济的转变。要通过合理调整区域分工布局,不同区乡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要实现上述目标,本人认为:我县农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靠市场,使农业产品的调整与市场需求合拍。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市场供求变化,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系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地组织生产,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和挖掘本地优势,出现市场空档及时补充,做到市场信息研究,预测分析,增强结构优化的预见性。二是要注重开拓市场,要针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出现优势化、季节化、方便化的趋势大作文章,尽量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树立敢为人先,别具一格的竞争观念和策略,形成特色个性产品拓宽市场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都能在“错位竞争”中得到满足;三是着力培育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市场,形成多特色、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2、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向优质为主转化。在优化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消失,农产品优势产出率很低,优质产品的出产率也很低,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农产品优质率低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的“两低”问题,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具体要求是:要以优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率,这方面,需要增加投入,加强科研,增加技术含量,但更重要的是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重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使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3、调整种植、养殖区域,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1)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现有退耕还林、还草、还源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种粮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源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相应压缩粮食种植面积,转而发展高价值的林果业、畜牧业、水产林。大力发展畜牧业,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在农业中都重视畜牧业发展,并且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的比重很大,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具有发展畜牧业条件,只有做好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畜牧业是完全可能的;大力发展林业,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要充分发挥现有业主经营成果,深度开发现有荒山、荒坡、荒地,根据市场需求,栽植如香料、核桃、板栗等优质适销对路品种;退耕还草还湖还要与农民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在退耕还草后,草山草坡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是在于加强草场建设,应通过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多层资助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荒种粮高得多的经济效益;还湖还塘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扩大河、塘、堰面积和蓄水能力,同时,加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力度,增加经济效益。(2)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各区、乡、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满足当地乡村居民口粮和饲料用料、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国内大中城市提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粮,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粮食生产上,可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村或乡甚至某两个区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形成某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粮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利于大批量收购、贮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3)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满足当地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要根据“郊区”土地资源、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交通方便的特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生产区没有独特优势。然而,通过多年的发展,县内大的集镇的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势没有很好得到发挥,农业产业结构与主要的粮食生产为主的乡村没有实质性区别,也在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既影响了自自由式效益的提高,又增加了主产区的粮食销售困难。因此,大的镇的“郊区”应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削减粮食和其它大宗产品生产,集中发挥质量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

4、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创造适应新型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1)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其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PA农业参与市场的总体竞争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受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严重制约,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又过于分散,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即时作出有效的反应。这种状况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产业链条过短有极大关系;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型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有必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传统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必须树立竞争意识,这是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2)新型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各项重要任务,包括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建议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要通过新型组织形式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对分散的农户实行有效组织的最好形式,绝不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的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今后如果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我县农业中分散、弱小、低质、无序的状况还得持续下去,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摆脱不利地位,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龙头企业通常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手段,能够带动较大范围、较多数量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提供的初级产品。二是农户可以根据产销合同和专业分工进行生产,按照合同确定的时间、品种、质量、数量、规格等要求将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三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优化结构、推进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三、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重视解决新问题农业结构的优化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落实以上各项措施外,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相关问题,使我们的观念和行为都转到适应中国加入WTO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1、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必须突破农产品短缺取代“小而全”的局限,各地农业发展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提倡多种经营,并不等于各地样样经营,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结果势必导致供大于求,结果造成产品价低滞销。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2、要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在规模上和数量上迅速扩张,摆脱了经济短缺的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浩大的大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相称,矛盾尤为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其生产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对不确定的市场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农业的支撑、保护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农业做好示范、引导、提供科技及市场信息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农民发展社会化服务,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务机制。

3、要增加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农产品生产刚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及其标志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离开良好的品牌,即使优质农产品也犹如“身在深山不人识”,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要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此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优势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

4、要重视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相应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以销定产,这个在工业是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年乃至今后已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标志。但是,这种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必须付诸行动,这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率,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实施“订单农业”,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性的基本保证。目前,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充分说明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对信息网络建设也必须加强,尽量延伸到乡村社和龙头企业甚至专重业和农民参与选择,这是推广“订单农业”的基础。

5、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科技与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科技不适应结构调整的认识,必须增强科技投入。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形成按市场需求选定课题,按市场机制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二是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加培训费和推广经费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可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研院校的专业人才来PA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四是应加大兴办科技示范园、示范片、示范户的力度,以直观实际的方式推广农业示范,又向农民出售粮种,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第三篇: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戴年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文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85-0002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焦点和关键。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评析

农村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改变或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是自给、半自给为主的产业结构,它以自给半自给经济和极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农村手工工具逐渐为机器取代,农业的经验逐渐让位于农业科学。这也就是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和产业革命阶段。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农―工”结构,三类产业顺序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四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分工较为深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已形成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工―商―农”结构,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五阶段是高度协调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以生产力发达,社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商―工―农”结构。第三产业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小。可见,生产力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不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在农业内部,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其特点是:(1)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1978~2008年,种植业比重从80.0%下降到48.0%,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9%,渔业从1.6%上升到9.0%。(2)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68.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3)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农产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调整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我国农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大量低质农产品积压;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疲软、农民增收乏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2.部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到粮食生产上,我国粮饲不分,粮食既是口粮,又是饲料,这样做不仅不经济,也不科学,还增加了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而在饲养业中,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节粮型的草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

3.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随着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已有所改观,并出现北粮南调,棉区向新疆自治区集中等可喜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渔业产值因地区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外,其他产业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4.产业加工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也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左右,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5.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但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村第三产业都占农村GDP总值的30%以上,而我国到2008年才达到16.3%,发展明显滞后,这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7.农民这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因为农户具有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最终决策权,并且承担由此造成的风险,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但是,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自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能力比较弱,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政府往往深度参与。这既增加政府的负担,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成本,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受到侵害。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过去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调整农村产业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应该充分运用计划、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市场、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结合起来。

4.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具有发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从本地区各资源的性质、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特色农业。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吸引社会资金,尤其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由这些中介组织来提供诸如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充分发挥了这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生产规模水平;或者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土地使用权租金化、“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在妥善处理工商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基础上,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秀生,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8~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四篇:产业结构规划

将全镇划分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一个城镇经济中心

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是全镇的政治、文化、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为辐射安居区西北片区、大英县10余个乡镇的商贸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职能,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度假等提供旅游接待和服务的服务业,带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两轴:两条经济发展轴

城镇经济发展轴:为贯穿镇域东西的遂保公路,该发展轴两侧农村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全镇城市化及第二产业发展的经济轴线。

旅游发展轴:为位于镇域西部连接麻子滩水库—毗卢寺—国有林景区的旅游发展轴线,两侧农村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成为带动镇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轴线。

三片区:三大特色产业片区

山地林业培育区:位于镇域西北部,包括黄桶坡、麻子滩、毗卢寺、刺桐垭、长沟、石龙庙、四方井、东沟、两路口、罗家坳、禅林寺等村,在进一步发展蚕桑、养殖等农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蓄林、营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并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积极发展水上、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业。

生态农业发展区:位于镇域东部,包括花朝门、宝泉沟、青峰、庙滩、龙王塘、马家沟等村,以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为主,该区应在稳定传统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引进科学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生态蔬菜、经果林种植和禽畜养殖业。

现代农业发展区:位于镇域北部,包括治平寺、花天坝、白塔、白果树四村城镇城镇规划区外区域及回龙寺、立家安、卧龙桥、小龙塘、陈家沟、白马庙等村,该区域积极发展为城镇服务的现代农业,引导农业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成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枇杷、柑橘等果园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交通条件、风景资源良好的行政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力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者统一。

大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体系。加强二产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优化第一产业,实现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产业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大对商贸服务、旅游接待服务的投入,三产业比重近期建议调整为40:30:30;远期为20:30:50。

第五篇: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时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它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观,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主要选择两项指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和各产业的产值状况;选择两小直接原因进行分析,即市场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对产业结构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l、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90年代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缓,第三产业在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不仅落后于第二产业,而且还落后于第一产业,因此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

2、第一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

目前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在广义农业层次上,狭义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渔业和牧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老化问题继续存在。由于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使供求之司形成结构性矛盾,并出现了结构性剩余,诱发、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具体来讲,从市场供求状况来看,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连续几年农业丰收,多数农产品已经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并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

3、农村第二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到最大比重。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目前已经高达80%以上,不仅造成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系数仅为0.46%。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是在农民不熟悉的非农领域与地方工业争原料、资金、市场和人才。

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很低;“五小”企业比重较大,不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面临国家强制调整转向的现实;众多农村工业企业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在当前需求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不进行结构调整,难有前途。另外,诸如技术水干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容易形成不合理状况 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的表现具有二重性:一是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进行划分的。诚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表观为人口聚集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水子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难以完成,还会诱发一系列其它社会矛盾。二是工农业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特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表现不同,工业经济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阶段,而农业经济由于更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自然经济的成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明显偏低,致使工农业经济差距在继续扩大。

2、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均衡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原因 市场在自主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时,只按照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原则进行,并带来两种结果: 其一,在这一原则主导下,农村各种资源当然要流向非农产业,因为在这些领域可以获取最大经济回报。因此,在农村各种经济成分中,农村工业以其可以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而获取了最多的资源并实现了高速发展。而由于第一产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弱势产业,经济回报率较低,发展速度必然相对较慢;同样,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农村不可能获取更多资源。实现较快发展这是现行农村产业

结构不合理的市场原因。

其二,在各产业内部,特别是在农村工业内部,对其所获取的各种资源,也以能够取得最大回报作为追求目标。而由于自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前期我国经济基本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城乡居民对各种各类工业制成品需求量极大,所以,导致农村工业在发展模式上的粗放性、在经济构成上的与城市经济雷同化和行业构成上的“五小企业”比重最大化。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又必然造成其中一些行业的过度发展,甚至出现畸形高速发展,导致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形成。

3、政府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产业有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其一,过分追求速度,过分注重量的扩张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致使农村经济出现品种类同和结构性剩余。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最为突出的表观就是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效益的同步提高,或者说没有做到速度与效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倾向,并由于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放展过程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了一些特殊性。对于农村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一直充当为工业化进程提供物质、资金等支持的重要角色,使得本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就比较弱、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在放展水平、放展速度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所扮演的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如据统计,1997年农村资金净流出1376亿元,其中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879亿元,金融渠道净流出497亿元),因此,农村经济既要不断满足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更大需要,又要获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做文章。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的影响,造成了谁生产的越多谁就获利越多、效益越高的局面,刺激、产生了以速度代效益,速度就是效益的思想。但是,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人员素质和科技水平等整体偏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可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实行集约化经营,只能通过量的扩张,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投入来完成。在量的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特别是由于发展农村工业有助于更快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农村工业畸形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其二,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贯彻不力甚至出现变形,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曾经出台了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许多政策,在国家的有关经济发展计划、有关农村经济的会议上,也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如“八五”、“九五”计划和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等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但是,各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自身利益的实观,经常造成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变形。如关于制止、淘汰“五小企业”的政策,在许多地方往往难以很好地执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根除。而这一观象的存在,就不仅使全国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而且导致区域结构重复、产品品种重复,最终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除此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不合理的政府行为也对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形成发生作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这些根本目标要求出发,我国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而且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解决目前存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出发,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l、调整有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

其一,调整“非中央化”政策,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这一改革可以以改“两税制”为中央单一税:制作为突破口,通过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强化中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并与正在全国展开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转变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其二,强化有关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鉴于政府行为在农村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应当加强有关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中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十分相似,出现农产品结构性剩余,农村工业企业因为结构问题而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更应当强化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

2、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推进三次产业共同发展

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应当抓住两点:其一,通过调整实观结构优化。这主要是指对现存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并通过调整达到结构优化目的。其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现存矛盾进行解决,只是为了解决已有的问题,为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实观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其以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的保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3、调整产业内发展重点,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的道路上来

农村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必须抓住和突出重点,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业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加大调整力度。其一,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要合理建构农林牧渔四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确保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确保粮棉生产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前提下,重点是推动畜牧业和渔业的快速发展。搞好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为此,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和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是必须实现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那些没有市场前途的老品种、老产品,积极推广、种植(养殖)高效优质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老化,结构性剩余问题。其二,搞好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的原则。这一调整应当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民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勇于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方向发展,提高对农村资源的利用、对农村市场的占有的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4,调整经济发展手段,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手段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应当从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单纯依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上,转向依靠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的。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实际来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的重点应当以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造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兴办新兴高科技企业。总之,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从而实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下载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思考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思考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1301120003 杨燕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的数量与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人口增加势......

    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考毕业论文

    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考 摘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外国资本与技术,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与国际投资和引进技术息息相关。基于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种植稻田蘑菇引发的思考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

    一些关于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

    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根据霍夫曼比例,工业化进程包括四个发展阶段: 霍夫曼比例第......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

    天火之谜(本站推荐)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江苏省盱眙实验小学三分校 张征梅 一、教材解读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