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考毕业论文
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考
摘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外国资本与技术,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与国际投资和引进技术息息相关。基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外资吸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本文就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江西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中部崛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江西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制度建设日益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日渐提高。2000-2005年,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78.0亿美元,是1984-1999年累计之和的3.2倍。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3.4%上升到8.6%。外商投资领域已覆盖轻工业、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行业和光纤、光学、计算机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外源动力已成为江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时期,是江西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基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外资吸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本文就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进行思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外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外国资本与技术的联系,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与国际投资和引进技术息息相关。可以说,利用外资是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技术化、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产业结构高开放度化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通过投资形成和技术外溢来发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1、从投资形成的角度来讲,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提高资产存量的质量。一方面,外资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可以将低质量的资产存量变成高质量的资产存量,从而达到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外资通过设立新企业,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度。
2、从技术外溢的角度来讲,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推动东道国产业的技术进步。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一方面,通过引入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扩散,可以实现技术的跳跃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而技术结构优化,又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扩散、劳动力的训练、新生产技术的示范、组织和监督技能的加强等生产方法或结构方面的级差,对发展中的东道国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效应。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技能和HR(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也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技术观念等方式间接促进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所有这些都会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东道国原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举措,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国际、国内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982个,合同金额40.3亿美元,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5.9%。利用外资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六省领先地位。自2007年以来,国际间的直接投资继续扩大,沿海发达省份把传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为江西对外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有:
1、利用外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提出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到2003年“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江西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利用外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新签合同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个。从省外引进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际投资额38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9个。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比2000年高286.65万美元,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耳79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72.4亿元,增长23.2%。2006年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1个,比2005年又增加2个。更为重要的是,新时期江西在吸引外资的招大引强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继2006年马士基有限公司南昌办事处、南昌ABB泰豪发电机有限公司、赣州江钨友泰新材料有限公司、2007年亚洲货运有限公司(香港)及中粮可口可乐顺利落户南昌后,世界500强企业又陆续人驻江西,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背景的外资项目现达到26个。
2、规模扩大的同时,质量争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近几年,随着江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外资也开始跨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弥补建设资金缺口的初级阶段,进入注重改善结构、提高经济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新阶段。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江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了符合经济长远发展规律的科学引资理念,坚持量质并重,注重招商选资,正确把握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的关系,把握总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把握招商引资和优化环境的关系,实现了在利用外资结构上产业从单一向产业多元化的转变,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旅游、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对外开放也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在利用外资上取得重大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密集型等项目的外资不断增长。
3、制造业最受外商投资的青睐,居主导地位。2005年江西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40个,其中制造业占560个,实际利用外资15.18亿美元,投资额约占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成。2006年外商投资的行业仍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制造业仍然充当引资龙头,全省制造业项目引进外资17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比重的60.5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是投资的重点领域。
4、工业园区利用外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新时期,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引进外资的主要载体。2006年全省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15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20多家落户园区,国内500强企业达到49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步伐。2007年上半年,园区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项目2316个,资金562.66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省外资金400.06亿元,增长27.5%。境外资金11.17亿美元,增长47.8%,“两外”资金占到全部到位资金的86%。
应当说,从规模和总量上,江西利用外资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但也存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以2006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为例。
江西经济结构优先急需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电信业、教育、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份额偏低,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存在不均衡,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结合江西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以及江西在利用外商投资中存在的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情况,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根据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解决思路。
三、新时期江西进一步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路
1、加强政府对外资的引导作用
外资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因此,利用外资调整优化江西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在外商投资政策中加强外资的引导和管理,放大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首先应符合我国“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目标,即: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切实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
其次要加强对外资的结构引导。应制定行业准入标准,调整当前的一些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注意外资在三次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合理搭配。应根据江西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明确规定鼓励和禁止投资的项目,通过利用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鼓励性经济手段,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部门,如相应的第一、三产业,制止外资投向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行业,如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
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江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在措施上,首先要继续对外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外资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做好商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工作,加快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其次是要重视利用高新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以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升级与进步。
3、增加外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鼓励外商投资于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进好的优良品种和新的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扩大地方政府引进农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三是允许自产农产品出口。四是对一些好的项目和国家鼓励的项目继续给子优惠政策。五是优先保证外商投资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六是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环境,加大投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4、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江西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它在全省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发展服务业,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形成机制灵活、功能完善、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外资进入江西省服务业,将有助于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进一步改善江西省的投资环境,为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创造条件,并以此促进江西省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导外资投向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服务领域,促进江西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
5、继续发挥工业园区的引资载体功能
基于工业园区在引资中的主导作用,当前应继续发挥工业园区的引资载体功能。为此,首先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工业园区之间进行土地置换,以克服项目用地瓶颈。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工业园区用地,采用不同的投资标准、就业标准和产值标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加强园区内企业和银行的沟通,尽快搭建市县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提高银行信贷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2.4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注意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3.1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加上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还处于手工劳动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农户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趋势。农户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生产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从实际出发,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格局。
3.2农产品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
首先,科技含量低,难以打开市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13 %,而欧盟为41.4%,美国为61.9%,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偏低,特别是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其素质可想而知。由于经济拮据,农技教育没有普及到村、屯等原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往往以劳动力投入来代替资金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精品、名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弱。其次,农户的农产品结构单一,造成农产品过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过份偏好产品生产影响,加上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只能根据上一周期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来确定即期生产的产品。由于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具有趋同性, 即他们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往往会作出相同的反应,一哄而上生产价格高的产品,如果造成该种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剧增,价格下铁,卖难问题严重,于是又相继纷纷下马。相反,出现产品短缺,抢购抬价,在暂时较高价格的误导下,农户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3.3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水平低,信息业、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远不能适应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3.4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制度保障乏力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中明显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制度创新缓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
力的提高;农业产业素质低下,我国农业产业素质低下,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农业经济组织等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优化对策及建议
4.1 政府要在中央财政上对农业作出相应的倾斜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等);建立相应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将农户、市场、商户、技术产品服务部门有效地链接起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规避相应的风险;把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来抓;把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业保险立法,规定相应的究责条款,让真正属于农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在资金上,政府要扩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农村,放宽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部门尤其是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实行科教兴农
能否实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首先,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农业的生产经营,把先应用而后成熟的工业经验适当地应用于农业;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用先进的物质装备来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统一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使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是顺利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给广大农民正确提供以价格信息为主的各类市场信息,是引导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等的重要信息,从根本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推广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它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最后,要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组织网络的延伸。第一要充分发挥县、乡镇推广站、农经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积极鼓励信息员与农户结对子,开设农民科技培训班,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二要切实抓好从事信息服务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各省要建立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并编写信息服务工作手册及培训教材。
4.3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种植业应从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当前关键要改变地区间农产品结构“资源型、趋同型、低级化”的劣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适应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积极主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品产业,调整食品加工结构,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以满足食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对农副产品进行多层次的系列加工和深加工。另外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凭借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稳定,区域内特有的名、优、新产品,形成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比较优势,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能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好且稳定的特色产业。我国辐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为发展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我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特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远渡重洋,畅销日本就是佐证。
4.4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
1)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磨刀不砍柴功,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和允许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基地,如南糖集团在各甘蔗主产区都设有加工厂,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加工优质白砂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并认真贯彻实施。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而我国仅为0.51。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内在质量并不低,就是不在分级、包装、保鲜、储藏上下功夫,以致价值低,销售难。
4)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名牌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精,你精我特”,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发展城乡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区域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对农产品的集散功能,平衡供求,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市场网络,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农产品等级标准,形成计算机联网拍卖或拍卖与议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结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加入WTO后,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这一趋势之中,农业也不例外。为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主动权,我国农业应形成以高科技化为主导,以信息化为关键,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服务化为保障的农业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凤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J].农村经济,2004,(10).[2] 唐萍, 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4,(03).[3] 李锦生.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 2004,(03).[4] 余鲁.21世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5] 张建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6] 郭琳,王华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买买提热夏提·肉孜
学号1039020302
产业经济学专业
2011年7月6日
第三篇: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论文[提要:PA地处川北东部,资源贫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面方针政策,走脱贫致富之路,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结构单
一、层次不高的问题突出显露出来,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市场竞争乏力,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此,本文在对PA农业生产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为解决近13亿中国人民的渴问题、为工业及其它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健康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县农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解决温饱的要求,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阶段,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粮油等农业产品出现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能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影响了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大力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大科学投放,提高农业自身利益。只有大力优化结构,并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发挥我县农业优势,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优化结构,才能迅速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使PA68万人民这个消费群众爆发出对工业和其他待业强烈的拉动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
1、优化农业结构必须改善我县农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改善我县生态环境,首先要优化农业结构。从全县农业所处生态环境看,长时期以破坏自然生态所换取的农业发展已步入困境,因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县农业结构优化的先决条件。县内的生态环境已无法满足人口逐年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按原有的垦荒农业模式发展,只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恶化。只有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农业的发展建立在通过保持特色生态环境来强化农业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农业内部看,导致结构优化都是农产品价跌卖难,但价跌卖难的范围一次超过一次。从回旋余地看,结构优化的只能都是发展销路好的产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但销路好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少。结构优化受资源制约的程度越来越轻,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程度越来越深;从政府角度来看,由于结构调整优化受政策因素的束缚越来越少,因而政府的“放开”为主,通过破解束缚而释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活力可能性也少,这种状况表明,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既不是农民随意决定的,也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市场来决定,所以目前我县的农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3、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应对农业发展的外部压力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优化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首先是当前国民经济出现市场需求不振,发展速度趋缓。农产品数量过剩的矛盾完成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以缓解,不能寄希望于国民经济出现新的“过热”来消化。第二,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跌的预期已经形成,使农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障碍,价格信号未能很好地揭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农民的生产活动缺少明确的市场导向。第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难以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帮助农业化解过剩矛盾。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矛盾,完全落在农业结构优化上。
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就要走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优化之路。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看:一是低质农产品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依然需要在外购进,于是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三是农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集中在农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还只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哪些产业、产品在数量上短缺,就发展哪些产业、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始终只局限于部分区、乡镇,且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粮食等大宗产品仍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由此可见,再按过去的老路子调整我县农业门牌号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全县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寻求新的思路。
二、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方法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个综合性目标,可确定为;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和自然规律,本着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多种手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各具优势和特色,各业协助发展,市场供需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具体讲,通过结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优化,要使我县农业发生三个变化:一是实现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使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品质适销对路,并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实现普通农产品向优质农产品的转变,使我县农业全面转向优势、高产、高效的轨道,使务农的劳动力的收入逐步接近全县人均水平;三是实现趋同经济向特色经济的转变。要通过合理调整区域分工布局,不同区乡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要实现上述目标,本人认为:我县农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靠市场,使农业产品的调整与市场需求合拍。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市场供求变化,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系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地组织生产,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和挖掘本地优势,出现市场空档及时补充,做到市场信息研究,预测分析,增强结构优化的预见性。二是要注重开拓市场,要针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出现优势化、季节化、方便化的趋势大作文章,尽量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树立敢为人先,别具一格的竞争观念和策略,形成特色个性产品拓宽市场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都能在“错位竞争”中得到满足;三是着力培育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市场,形成多特色、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2、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向优质为主转化。在优化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消失,农产品优势产出率很低,优质产品的出产率也很低,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农产品优质率低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的“两低”问题,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具体要求是:要以优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率,这方面,需要增加投入,加强科研,增加技术含量,但更重要的是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重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使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3、调整种植、养殖区域,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1)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现有退耕还林、还草、还源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种粮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源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相应压缩粮食种植面积,转而发展高价值的林果业、畜牧业、水产林。大力发展畜牧业,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在农业中都重视畜牧业发展,并且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的比重很大,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具有发展畜牧业条件,只有做好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畜牧业是完全可能的;大力发展林业,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要充分发挥现有业主经营成果,深度开发现有荒山、荒坡、荒地,根据市场需求,栽植如香料、核桃、板栗等优质适销对路品种;退耕还草还湖还要与农民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在退耕还草后,草山草坡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是在于加强草场建设,应通过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多层资助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荒种粮高得多的经济效益;还湖还塘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扩大河、塘、堰面积和蓄水能力,同时,加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力度,增加经济效益。(2)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各区、乡、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满足当地乡村居民口粮和饲料用料、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国内大中城市提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粮,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粮食生产上,可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村或乡甚至某两个区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形成某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粮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利于大批量收购、贮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3)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满足当地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要根据“郊区”土地资源、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交通方便的特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生产区没有独特优势。然而,通过多年的发展,县内大的集镇的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势没有很好得到发挥,农业产业结构与主要的粮食生产为主的乡村没有实质性区别,也在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既影响了自自由式效益的提高,又增加了主产区的粮食销售困难。因此,大的镇的“郊区”应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削减粮食和其它大宗产品生产,集中发挥质量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
4、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创造适应新型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1)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其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PA农业参与市场的总体竞争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受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严重制约,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又过于分散,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即时作出有效的反应。这种状况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产业链条过短有极大关系;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型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有必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传统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必须树立竞争意识,这是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2)新型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各项重要任务,包括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建议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要通过新型组织形式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对分散的农户实行有效组织的最好形式,绝不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的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今后如果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我县农业中分散、弱小、低质、无序的状况还得持续下去,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摆脱不利地位,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龙头企业通常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手段,能够带动较大范围、较多数量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提供的初级产品。二是农户可以根据产销合同和专业分工进行生产,按照合同确定的时间、品种、质量、数量、规格等要求将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三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优化结构、推进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三、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重视解决新问题农业结构的优化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落实以上各项措施外,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相关问题,使我们的观念和行为都转到适应中国加入WTO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1、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必须突破农产品短缺取代“小而全”的局限,各地农业发展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提倡多种经营,并不等于各地样样经营,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结果势必导致供大于求,结果造成产品价低滞销。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2、要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在规模上和数量上迅速扩张,摆脱了经济短缺的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浩大的大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相称,矛盾尤为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其生产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对不确定的市场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农业的支撑、保护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农业做好示范、引导、提供科技及市场信息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农民发展社会化服务,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务机制。
3、要增加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农产品生产刚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及其标志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离开良好的品牌,即使优质农产品也犹如“身在深山不人识”,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要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此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优势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
4、要重视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相应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以销定产,这个在工业是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年乃至今后已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标志。但是,这种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必须付诸行动,这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率,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实施“订单农业”,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性的基本保证。目前,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充分说明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对信息网络建设也必须加强,尽量延伸到乡村社和龙头企业甚至专重业和农民参与选择,这是推广“订单农业”的基础。
5、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科技与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科技不适应结构调整的认识,必须增强科技投入。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形成按市场需求选定课题,按市场机制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二是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加培训费和推广经费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可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研院校的专业人才来PA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四是应加大兴办科技示范园、示范片、示范户的力度,以直观实际的方式推广农业示范,又向农民出售粮种,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第四篇: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乌苏市委党校 刘宪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首要工作。
近年来,尽管乌苏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乌苏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乌苏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这些因素已成为乌苏市新农村建设的桎梏点,在农村经济生活上的直观反应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乌苏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乌苏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一)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2、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3、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
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乌苏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乌苏市各类企业的法人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乌苏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
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使尽可能多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项目所涉及科技知识的明白人。
第五篇: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以及科技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造成了原有的高产优势不能凸现,增产不能增收。对于以棉花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乌苏市来讲,冲击力更大。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了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我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体年年上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因此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差距加大,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
今年是中央连续第四年出台1号文件,市委提出全市各乡镇(场)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从更高的层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惠农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个农村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为我市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提供了政策机遇。在此,我就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
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在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党委、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把它纳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品质、特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几年一些有进取心、有头脑、有知识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畜种,但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们充分把握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变化,引导农村经济向健康文明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分析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竞争力的高低除了要有特色产品以外,是否能增收增效,关键是产品产业链的长短;是否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深加工;是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增值。因此我们必须走融合经济的路子,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市场整合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把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转化增值,形成经济优势,解决农牧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加工工业化。只有实施了工业化,农产品的保鲜增值,高效运输及深加工才有依托,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形成最终消费,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形式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
由于我们新疆远离内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和工业生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少,人流物流都十分有限。因此应首先考虑将大宗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培
育好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它可有效地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同时又是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好形式。我认为,目前应把兴建龙头企业摆在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宣力度,把乌苏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让外界了解乌苏,为吸引资金奠定基础。其次,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出击吸引外地客商来乌苏建厂,从而推动我市产业化进程。
(三)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农业增长方式、农民收入形式的转变,对于特色农产品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升级和档次升级。对于大宗农产品要进行就地转化,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加工升值,形成持续发展或者转化为畜产品原料发展畜牧业。
我国加入世留组织后,畜产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使我区畜产品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畜产品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一定角度看,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扩大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它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杠杆,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强化为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进行全方位服务,保护农牧民利益,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广开农民转移就业途径,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在农村,通过一些有知识、有闯劲、能致富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改革过去那种离不开土地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把增收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出门进城务工等方面,拓展收入来源。
(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要抓好科技兴农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完善优良品种、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市场信息、质量标准等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种植作物品种繁多,而市场需求也各不相同,种什么,种多少不是一家一户农民所能了解和把握的,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和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信息。乌苏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应该加大信息市场建设力度,搞好信息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政府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指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六)搞好示范引导,创新农业科技,发展特色种植,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种植领域,必须搞好示范引导。我认为:首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科技种植示范园。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确定示范目标,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尽量避免农民在引种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其次,发挥科技示范户的作用,逐步创立和形成示范大户的带动机制。市乡两级要给示范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示范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以他们的成功经验带动周边农民,形成乡、村、大户、普通农民的联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时应用推广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效益,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一、发展优质农业。我们生产的棉花、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和瓜果蔬菜等,质量不很高,竞争力不强,今后应在高效优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人有我优的目标。第二、建设生态农业。其一可发展绿色产业,筹建一批
绿色农产品基地,满足市场需求;其二利用我市的地域优势,吸引资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第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建设品牌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其巨大的潜力、较高的经济效益倍受农牧民青睐。我们应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力争培植出更多的特色产业。我市的种植、养殖业虽有一定规模,知名的却寥寥无几。它制约了我们的生产发展。棉花、枸杞都是如此。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想方设法创名牌。第四、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既能上档次,出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还便于经营、管理,应继续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趋合理。
三、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办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更要努力造就现代农民。要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力推进。在农牧民中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的农牧民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全市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就业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使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建设几个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早日实现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