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9:1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戴年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文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85-0002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焦点和关键。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评析

农村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改变或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是自给、半自给为主的产业结构,它以自给半自给经济和极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农村手工工具逐渐为机器取代,农业的经验逐渐让位于农业科学。这也就是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和产业革命阶段。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农―工”结构,三类产业顺序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四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分工较为深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已形成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工―商―农”结构,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五阶段是高度协调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以生产力发达,社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商―工―农”结构。第三产业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小。可见,生产力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不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在农业内部,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其特点是:(1)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1978~2008年,种植业比重从80.0%下降到48.0%,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9%,渔业从1.6%上升到9.0%。(2)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68.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3)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农产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调整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我国农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大量低质农产品积压;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疲软、农民增收乏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2.部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到粮食生产上,我国粮饲不分,粮食既是口粮,又是饲料,这样做不仅不经济,也不科学,还增加了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而在饲养业中,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节粮型的草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

3.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随着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已有所改观,并出现北粮南调,棉区向新疆自治区集中等可喜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渔业产值因地区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外,其他产业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4.产业加工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也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左右,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5.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但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村第三产业都占农村GDP总值的30%以上,而我国到2008年才达到16.3%,发展明显滞后,这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7.农民这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因为农户具有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最终决策权,并且承担由此造成的风险,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但是,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自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能力比较弱,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政府往往深度参与。这既增加政府的负担,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成本,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受到侵害。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过去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调整农村产业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应该充分运用计划、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市场、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结合起来。

4.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具有发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从本地区各资源的性质、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特色农业。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吸引社会资金,尤其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由这些中介组织来提供诸如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充分发挥了这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生产规模水平;或者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土地使用权租金化、“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在妥善处理工商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基础上,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秀生,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8~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篇: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

作者:谭中和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的新阶段。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兼顾,大胆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正规就业人群到城乡全体居民,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上升为法律保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保障项目比较齐全,保障范围覆盖城乡全体居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的新阶段。按照到2012年前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20年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覆盖全体居民的要求,我国社会保障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一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二是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三是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四是许多地方开始探索和实践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成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制度和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机制逐步健全,成效显著。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经过几十年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制度运行总体平稳。

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2009年试点以来,截至2010年12月,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6亿人,参合率为96%。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于2007年建立以来,其覆盖人口迅速扩大。

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方财政对个人缴费提供不低于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提供,其标准不低于55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政府财政不断增加补助力度。医疗救助方面,2009年,全国累计救助贫困农民4789.1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59.1万人次,人均资助25.9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2008年的每人每月82.3元,提高到2010年的117元。2010年全国五保集中供养175.9万人,平均供养标准2951元/年,供养水平逐年提高。

在农村建立了一支社会保障管理服务队伍,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适应新农保试点工作,各地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充实队伍。2010年,新增农保经办机构188个,新增农保工作人员3048人。试点县所属15209个乡镇均配有工作人员,试点县各行政村均配有协管员。以“金保工程”为骨干的社会

保险计算机网络,正在向农村延伸,开始发行社会保障卡。农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等获得社会保障信息、领取社保待遇等。

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2003年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点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小。随着新农保和新农合覆盖面扩大,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不论从体系建设、覆盖面还是待遇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面临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

工业化加速,城乡结构急剧变化,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加速、城乡结构巨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49.68%。到2020年城镇化率有可能到达60%。这种快速变化的格局,凸显了现行社会保障的制度缺失:一方面,大量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许多人还没参保,有的参保的也存在春节回乡时“退保”。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到城镇就业,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孺,“空巢化”状况严重,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如何既体现公平普惠,又适应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财政支撑能力各不相同、个人缴费能力差异大等现实状况,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需要一个长期艰苦探索的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经过近20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现行城镇职工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总体上,这

一制度框架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一方面,是适应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在推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正是出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出台了相应的保障制度,因而也带有各个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还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痕迹。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都在加速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无时无刻不需要社会保障的今天,对社会保障进行系统的框架设计和长远的考虑安排,势在必行。城乡社会保险关系不衔接,跨城乡转移接续难。不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城乡制度之间缺乏衔接通道。以养老保险为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不同的制度设计,缴费和待遇水平相差悬殊,养老保险关系在两个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方面,也缺乏转移衔接的通道。

农村社会保险实际覆盖面不高,城乡覆盖面存在差距。随着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目前我国针对各个群体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可以说,全民医保和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制度目标已基本实现。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未保人群,他们没有任何老年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多数农民还没有加入进来。

统筹层次低,基金不能保值增值。一方面,新农保和新农合大多以县级统筹为主,统筹层次较低,影响了在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共济和风险共担,也不利于制度统一和降低经办成本,提高经办效率。而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结合的模式,未来参保者的待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和保值增值的情况。但目前,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平均收益率不高,农保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运营效率低,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增长,面临更大的贬值风险。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扩大试点和推广普及,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如何管理和运营所筹集的新农保资金,实现保值增值,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机制和体制,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保障网。重点是五个方面:一是保障项目比较齐全,人人享有基本保障;二是待遇水平适度,能够有效保障基本生活;三是管理服务健全,能够保证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全的服务;四是制度能够定型,资金长期平衡,实现可持续。五是保障方式多层次,以满足农村群众更高需求。

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平相适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尚处于中下等国家水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立足这个基本国情,农村的社会保障应定位于基本保障。同时,根据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制度设计不搞“一刀切”,有针对性地确定适当的制度模式和待遇标准。二是坚持社会保障为主,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保障模式上,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以非缴费型福利项目为补充。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待遇水平,适当缩小与城镇的待遇差距,让城乡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和制度创新都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渐次推进改革。

从现在起到2020年,在超过13.4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东方发展中大国,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意义

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应坚持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中的现实突出问题,在不断改革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兼顾,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研究员

第三篇: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分析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年论文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作者姓名: 提交日期:

超 2014年12月19日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摘要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作为中国拥有最多人口的农村无疑将是现今以及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虽然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涉及这一领域,但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脚步。本文将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发展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等入手较全面的分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

/ 15

Analysis ofe-commerce developmentin rural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s popularity,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Internet has gone deep into the thinking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As China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will undoubtedly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At present, although some Internet companies began to involve in this field, but on current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is still affected by a number of objectiv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rural areas pace.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e-commerce status of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problems facing solutions, such as the star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rural e-commerce.Key words:Rural e-commerce;Development model;Problems;Solution.3 / 15

目录 引言....................................................................................................................1

1.1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概述........................................................................1 1.2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意义........................................................................1 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2 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3

3.1 政府推动................................................................................................3 3.2选择合适模式.........................................................................................4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 3.4标准化建设.............................................................................................5 3.5平台建设.................................................................................................5 4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5 5 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分析................................................................................6

5.1至上而下的模式.....................................................................................6 5.2分散化模式.............................................................................................7 5.3规模化发展模式.....................................................................................8 5.4平台模式.................................................................................................8 6结语.....................................................................................................................9 参考文献..............................................................................................................10 附

录..............................................................................................................14 / 15 引言

1.1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概述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阶段时期,到2008年以后中国的电子商务进入到了转型与升级时期。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6.64亿,普及率超过50%,而其中网络购物的用户就达到2.24亿。此外,手机网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4.2亿,农村网民数量也有1.46亿。使用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人数也已达到了1.91亿和1.87亿,手机在线支付服务用户量达到4500万。

从电子商务的区域化角度来看,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其中比较发达的地区为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但是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升高,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扩展内陆地区,其中,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发展电子商务迅速。

1.2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意义

(1)解决农村信息交流沟通问题。小农生产模式仍然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生产模式,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很少存在信息反面的沟通,农户一般都是通过传统经验,以及自身的经验来安排农事生产,根据自身的土地资源来确定生产规模,这种被动的生产模式影响了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完善农业产业链,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够互相联通的问题,使农民能够迅速快捷的获取消费市场的行情,从而根据市场的反馈来安排实际的生产规

/ 15

模,避免因产量与市场需求的不协调造成的价格的不稳定,使农业生产的收入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2)解决农产品的物流问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农产品流通不畅通,流通功能不够完善,不能够真正降低农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成本,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从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虽然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安排生产,但是其供应速度仍然与市场的反应不能够同步,农产品生产者不能构自由的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安排, 而是根据市场的滞后反应来决定生产。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农产品的的销售物流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方便, 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新型技术改变农产品市场现有销售流通渠道, 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渠道,推动新型农村的建设。

(3)可以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存在不稳定的情况随着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开始转移回农村开始从事农业反面的生产活动。电子商务将有利于将这些返回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利用,提供行的就业渠道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反过来为农村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农村电子商务。

(4)对农业生产反面的技术提供支持。中国农业的小农生产模式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制造了很大的困难,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技术得不到提高,生产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民得不到较大的收入,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能及时获取农业灾害的实时情况以及对农业灾害的一个长效预警,农业生产会遭受一些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灾后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更不能够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技术可以建立相应的一些辅助措施用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使得农业生产过程实现科技化,合理化,平稳化。在生产过程中农民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作物的实时生长加工情况,第一时间掌握一手信息。此外,电子商务还能给农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开拓农民视野,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文化消费差距,这些都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在互联网建设反面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村的人口多、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特别是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认知度太低,甚至是偏见。同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电子商务缺乏信心,对网络经济认识缺乏。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虽然在建设信息化方面也有所投入,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信息化

/ 15

建设上仍然缺乏资金支持。我国农村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定电子商务的要求,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在农村电子商务的软件的建设方面,受制于经济文化的限制,使得一些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农产品的其消费特征不利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的生产依附于土地,天气,水源等一些客观存在的条件,种植周期长,农产品的存储过程要求比较高,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此外,农产品的相似现象很明显,不像工业制品有很多的类型,品牌,质量水平来提供给消费者选择,而这些都将不利于电子商务优势在农村的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路线较长,农户很难或者根本不了解消费者的偏好, 不得不借助中间商的力量间接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这也就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有组织的第三方参与。

(4)使用网络的农户较少,截止到2009年6月底,我国农村的网民数量达到了9565万人,较2008年底增长了1105万人,增幅13.1%,虽然增幅比较大,但是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农村网民仅占相应农村人口数的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而农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而且农村网民中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 真正上网的农民非常少。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低,上网的农民少,使得广大农民不能从信息时代的主干渠道获取信息,信息获取还停留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方式上。

(5)个体农户无法便捷的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资金及时结算的好处.城市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在农村受制于客观条件很难有所发展, 农户还是依靠邮政储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实现资金的结算, 资金无法实现实时到帐,转帐也不方便.虽然见年来农村的智能手机使用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要在农村推行城市可以实现的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诸如农民的传统观念。

(6)农村的电子商务方面人才短缺, 电子商务意识淡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 基本不具备电子商务操作能力.在农村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去, 使得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 影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3.1 政府推动

/ 15

政府一是要创造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研究制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积极贯彻对农村的各种扶持政策,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是现代支付,安全认证,现代物流系统。二是要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帮助农村建设信息化工程,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立培训结构帮助农民学习了解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两个大企业从而带动其他企业,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联系构建长效的发展关系,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透过实地检验,由企业或政府带头反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发展模式将使得农民获得切实的利益,使农民受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更加自动的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当中。三是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设上提供财力的支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随时掌控消费者的信息,打破信息壁垒。

3.2选择合适模式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农村农民的参与,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农村网络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管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使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健康,平稳,长效的发展。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学习,建立多个信息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互联网带来的快捷优势,组建网上农产品贸易和配送服务市场。因地制宜,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现状的电子商务切入方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讯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结合传统媒体渠道与新媒体之间形成互补,逐步提升信息流方面的建设。推进服务广大农民的网络信息建设。二是要提高农产品网站建设力度;鼓励建立农业行业和产品专业网站,组织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推动网络资源的覆盖范围,覆盖层次,例如,网络触及到乡镇一级,各家大中型企业,批发市场,中间机构。三要结合 “金农工程”的启动,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对市场的反映情况进行快速反应,对市场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 15

3.4标准化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经之路。应加强研究国际国内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跟踪国际技术和服务方法发展趋势。遵循科学原则、系统原则、扩延原则、兼容原则和整体最优原则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信息分类标准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依靠标准手段,加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调优农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

3.5平台建设

村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销售滞后,其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农民脱贫奔小康意义重大。应依据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建立全国性、区域性或行业性的,以实体网络和虚拟网络相结合的集电子商务、连锁终端、自有系规模配送为一体的服务于农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营高科技技术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将来越来越广泛,正如上述分析,其包括三农所有领域的产业链条。其亦如城市电商一样,广泛开展。在新农人的带领之下,新农业的发展需求的强力推动之下,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农村电子商务大有空间,也是十分需要的。电子商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城市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已形成了网购习惯,随着新农人的增加,农村网络及交通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将会在农村流行起来,并将为三农发展服务。如一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县,有许多好的生态产品及资源,需要推广开发,运用农村电商的方式介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2、农村电子商务目前还是以某一特定的产品输出型为主,将来会有输入型发展。农村广泛来是三农需要许多服务来支持。目前以农产品营销推广为主,以卖农产品为主,且针对性特强,准确的来说,目前是农业产品的电商,将来所有农产品均可以电商形式进行;农村领域的营销推广目前还少有开展,未来这一领域也将得到发展。针对三农服务的许多产业也会以电商形式进行,即输入型的电商,即为农民服务的产业、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产业、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产业均可

/ 15

以电商的形式向三农领域进行输入式服务。

3、目前仅以农产品电商发展非常之快,许多是新农人在带头,未来需要大量专业电商人士界入。目前在做农业电商的基本以新农人或新进农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在做,或一些热心爱好者在做。随着三农电商的大力发展,需大量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因为目前电商还处于发展期,有诸如电商个体登记、电商经营税收、电商诚信、电商领域的法律问题、电商经营产品质量监督等都有待成熟正规化,均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进入为之服务导航。

4、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助之形成规模。目前,农村电商涉及面小,且基本弱小。随着三农领域电商的全面开展,电商的广泛流行,许多配套设施及服务要完善起来,这必须有大量的投资保障。如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就需要产品保鲜、产品运输、产品质量监测等配套服务,这就需要不少投入。如果三农领域电商要开展,还需巨量的资金投入。

5、三农领域电商的推广还有许多方面要做。目前仅仅是在农产品领域开展了,虽然形势大好,但还是受到一些阻碍,有认识上的,有人才供给方面的,有资金不足等方面。如若三农领域要开展电商,会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需要有诸多领域的人才及爱好者进入。举例来说,目前有许多地方存在古村落,差不是养在深闰人未识,当地人有所了解,但对其保护认识不深,虽然也有人认识到其价值,但没有能力保护开发,而外地人想投资的人又不了解实情,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农村类似的情况非常之多,要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三农电商平台,还需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分析

5.1至上而下的模式

虽然国内有一些地区,如江苏省徐州睢宁县沙集镇,农民以自组织的形式开展电子商务,农民网商自发式产生、裂变和成长,最终形成颇具规模的产业链条,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由于受制于多重因素,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面临多重阻力。诸如互联网知识培训,交易诚信机制的建设等均需要政府参与。

而且很多时候,只有政府积极组织,发动农民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农村电子商务才具备发展基础。由政府牵头而发展起来的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有不少案例。

湖南省娄底市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电子商务事业,他们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并利用政府的威望和资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娄底市

/ 15

设立了大型政府助农、惠农项目——“网上供销社”,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实体+网络”运作模式,为破解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农民“买难、卖难”提供了新途径。

以沙集镇为代表,农民自身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沙集模式具有三个特点,即自发式产生:沙集农民创办的网店销售及加工业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基本是依靠当地农民自组织的力量,自发式的萌芽和成长;裂变式成长:指从2006年东风村的第一个农民网商出现,到后来的快速复制和互帮互助,带动整个家居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包容性增长:一方面指农民也可以像城里人那样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经济机遇,另一方面也指农村的男女老少均可参与其中,没有性别和年龄限制。

2006年,沙集镇东风村村民孙寒从县移动公司辞职,开起了第一家网店。孙寒做起了简易家具拼装,并且通过淘宝网进行网上销售。由于生意越来越好,引起了其他村民的注意和效仿,而孙寒也积极传播经验,帮助村民。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到2010年,东风村近一半的农户在网上开店,整个沙集镇网店的销售额超过了3亿元。

相比于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沙集模式的意义就在于贴合实际,因地制宜。自上而下的规划很容易脱离地区实际,特别是在农民没有自发意愿的情况下发展,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府一切包办也很容易导致村民参与感的缺位,沙集模式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5.2分散化模式

有些农村已经开展了农村电子商务,例如新疆和田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和田枣,但是这样的模式还不具备规模,一来销售的产品不是加工产品,而是直接的自然物品,产业链条很短;二来销售的主动权不掌握在农户手中,因为村民需要依靠淘宝网上的网商,先将和田枣卖给他们,由他们转卖给用户。

淘宝网上皇冠级店铺“新疆美味特产”店就经营和田枣产品,和田的农民先将和田枣卖给农产品批发市场,然后“新疆美味特产”店铺的网商从农产品批发市场购入和田枣,再利用淘宝网这一平台进行销售。这其中和田枣从农户到客户中间经历了三个环节,不仅导致产品价格增高,更使得农户无法主动的掌握生产规模,在市场地位上处于劣势。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他的优点即在于简单易用,它对农民在互联网方面的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农村的交通情况,资金流通情况等的一些基础要求不是很严格。农户只要种树产生和田枣就行,也不需要加工,直接拿到批发市场卖掉即可。互联网在其中对农户来说,没有太多直观的意义,虽然其在产业链条中必不可少。

/ 15

5.3规模化发展模式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有了一定的成就,因而在规模化的情况下再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就具备了先天优势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起点高,农村电子商务的规模也就越大,这是产业集群化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的一大特点。

例如位于河北省清河县的东高庄村就利用当地的规模化产业优势,搞起了电子商务。清河县号称“中国羊绒之都”,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包括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产品的生产规模很大。

2006年,东高庄村的刘玉国在网上开店卖羊绒纱线,平均每天就做成100多笔交易,产生了轰动效应。一个只有2000人的小村庄,而其中从事羊绒纱线网络销售的农民有达到了1200多人,占到一半以上。注册品牌多达400多个,其中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就有20多家。

此外,这种规模化的电子商务通常具有非常完整的配套体系,例如货物流通渠道、网上交易平台、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电子商务的模式正在逐步吞噬传统的销方式。

5.4平台模式

指通过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模式。特别是淘宝网这样的C2C电子商务网站,农户可以直接在网上开店销售产品,带来很大便利。

“中国第一淘宝村”,浙江义乌的青岩刘村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者。青岩刘村的网商群体并不是自发诞生的,而是外来的。2005年,由于青岩刘毗邻义乌最大的货运市场—江东货运市场,交通方便,一些网商选择在此创业。到2008年下半年,青岩刘本地的网商也发展起来。现今这个原本仅有1486名村民的村庄,现在容纳了8000多人,开出了1800余家淘宝网店,现今成交额超过20亿元。

这种大平台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淘宝网,由于有了很大的规模这种大平台往往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交易的方式也多样化,更具有安全性,同时其物流体系也非常的完善,更有大数据提供支持。所以在当今农村地区,利用互联网的大平台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和技术要求。

自建平台模式

但是在一些特色产业的集聚地,由于其地区知名度已经非常高,经济条件好,农民的知识水平高,很多村民不再依靠淘宝网这样的平台,而是通过自建平台展

/ 15

开电子商务。

福建省仙游县素有“中国古典家具之都”之称,其古典工艺家具产值超过100亿元,这其中不少家具都是通过互联网来销售的。在仙游,已经产生了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自建网站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仙游上品缘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经理刘晓刚曾对媒体阐述自建网站的好处:“通过在网上建立自有网站,实时更新、发布最新款式,不仅扩大企业产品的宣传面,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支出,而且能够解决外地客户现场看样的问题。目前约有20%的客户是先上网浏览再实地参观并选样、订购家具的。”

像上古缘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连天红、贡品轩、山中古典、福辉世家等厂商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网络销售平台,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安全的交易平台,和更完善的客户服务。

6结语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式,更不能够直接复制其它产业的模式,而是需要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创新开拓。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程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极大地缓解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等,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一片新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 15

参考文献

[1] 佚名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初探》,北京农业,2012 [2] 李海平等 《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 [3] 杜鹃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4] 朱兴荣 《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0 / 15

/ 15

第四篇: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以四川省200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间演化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不同步,需要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措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比较劳动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i.cnki.1672-3198.2016.18.004

1.引言

十八大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强调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而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让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即推进就业结构的转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同向变化,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变动规律。克拉克认为,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更深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随着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工业部门从业人?档南喽员戎兀?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从业人数相对比重趋于上升。

四川省是农业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西部十二省的前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影响四川省经济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是四川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动却相对滞后。基于这一发展现状,本文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同步发展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1.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

四川省在2001-2014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民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4293.49亿元,飞速增加至28536.66亿元,年增长率为15.68%。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从981.67亿元、1572.01亿元、1739.81亿元增长至3531.05亿元、13962.41亿元、11043.2亿元(见表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展很大的变化,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陡然下降,第二产业独占鳌头,第三产业整体比较平稳,形成了“二三一”的结构格局。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是保持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得到了提升,但第三产业增速要快于第二产业,整体呈现“一三二”的格局(见表2)。

1.1产业结构的演进

从产业结构来看(表2,图1),四川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2.86%下降到2014年的12.4%,下降10.4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却一直增加,在2007年最高达20%的增长率,之后增速慢慢减缓,近年来维持在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在2011年之前一直在增加,2011年后在缓慢降低,整体上保持增长的趋势;而第二产值增速波动比较大,在2010年最高达到22.6%的增速,在2014年增速达到3.5%的最低点。第三产业维持了年均15.28%的年均增长率,产业比重稳中有升,整体维持在40%左右上浮动,但从2011年开始有所增加,从33.36%增加至38.7%。

从图2,可看出: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很小,基本保持在2%以下,第二产业贡献率近几年渐渐降低,第三产业贡献率陡然上升。四川省第三产业贡献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71%,充分说明第三产业将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权衡四川省产业结构和总体结构变化情况后,我们发现: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历经波折,终于迎来了春天,近几年有所提高。因此,从整体上看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成为其新生力量。

1.2就业结构的演进

从图3可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很大,从2001年的55.65%减少到2014年的39.5%,下降16.15个百分点,这说明四川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率提高,劳动力将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进入2005年后,从停滞不前骤然变为持续上升,达到26.4%,但是比重仍然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呈增长态势,在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之差达最大,产值达516.1万人,就业比重达31%;就业比重平稳增长,从2001年的25.75%上升到2014年的34.1%,增加8.3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础依然很高,就业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充分说明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依然存在,就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需要的周期还很长,第三产业成为其主备力量,承载着大部分转移劳动力。

1.3产业结构和就业变动趋势比较

将图1和图3相比较,可看出产业结构和就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两者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构成特征不同。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不相似。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增长速度大于第三产业,然而在就业结构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纵观总体格局变化,可得出四川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面临长期压力。

2.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

为了准确分析目前四川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对称及相关程度,我们运用结构偏离度(SDEV),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也就是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对应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从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反之,则越接近对称状态。分析结果见表3。

2.1结构偏离度分析

(1)第一?a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非常不对称,结构效益极低,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表2可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越来越小,说明第一产业转移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但是随着四川省城乡统筹的加快,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劳动力的转移周期会持续很长。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维持1左右。说明四川省近年来产业结构份额和就业结构份额比较均衡,就业权重大大低于产值权重,相对劳动生产率极高,但就业吸纳效应日趋下降。从理论上讲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应该能接纳更多的劳动力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能保持在一致。实践上,并非如此。随着投资经济的兴起,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比重的越来越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就业壁垒愈加凸显,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然而,最近几年偏离度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1.07变为0.97,还是能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增加,具有一定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3)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四川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0.57下降至0.13,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值越越小,说明就业权重与产值权重具有较好的对称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结合表2,可看出四川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较稳定,再加上第三产业本身的特点――以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就业比较容易,使其成为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战场。

2.2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分析就是借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衡量产值增长引起就业增长量的变化程度,能进一步明确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该系数越大,则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分析结果见表4。

(1)总就业弹性。四川省从2001年至2014年总就业弹性呈现一定的波动,但都是正数,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表明经济增长一直对就业有拉动效应,且拉动效应越来越强。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劳动的需求。而且从最近几年总弹性系数的上升趋势看,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

(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的程度不同。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一直都是负数,说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和就业变化方向相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究其原因,随着科学技术在第一产业的应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其中在2009年绝对值达到了2,说明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达到最大。经过2009年至2012年就业弹性的绝对值减少后,2012年开始增大,证明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来明显,第一产业可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正与上面与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的结果一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都是正值,说明从2001年至2014年四川省的经济增长的方向与就业变化的方向方面一致,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的增加。其中在2007年达到0.598,效果最明显。尽管之后一直到2011年在陡然下降,但是最近有慢慢回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0.085达到0.478,可得出第二产业依然存在一定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潜力。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都是正值,说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

2.3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两者之间的比值。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即都趋近于1时,将会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分析结果见表5。

在2001-2014年期间,四川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缓慢降低,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远远小于1,劳动效率低,滞留大量的劳动力,可向其它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随着高科技技术在第二产业的应用,机械化增强,大量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稳步下降,从最初的1.98下降到1.52,逐步向1靠近,说明第三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逐渐增强,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四川省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比较劳动生产效率低,滞留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份额和就业结构份额比较均衡,比较劳动生产率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小,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比较大。

3.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的分析,可得出现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非常有必要纠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提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的升级

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对外转移。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自然资源,可利用实施现代农业的战略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逐步将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和商业等非农业领域,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结合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充分利用全省的教育与科研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综合考虑本省的工业基础,确定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提高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吸纳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的潜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四川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引导,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旅游、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性服务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拉动就业增长。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企业的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大力度地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

3.2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这部分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不能完全被二、三产业吸收。而且第二、三产业中也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通过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包括技能素质、文化基础,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可增加其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使专业结构、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提升就业效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快“互联网+”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建立为劳动者服务的信息平台,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整合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资源,促进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3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从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鼓励投资等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多措并举解决好启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和各类孵化园,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的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大中型企业为小微企业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加快健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樾∥⑵笠堤峁┤?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对象的创业创新指导,解决小微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问题。

3.4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和就业同步发展

实施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劳动者的高效就业。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城乡所有就业的人员都可享受就业援助、职业培训等政策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农民工纳入到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范围,促进劳动者的有效转移。扩大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使其包括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充分吸收世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并建立配套的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

第五篇: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

关于产业结构之谜的思考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由此,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工作摆在面前。“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词组频繁地出现在政府文件和学者论著之中。不少省份提出了产业规划、重大项目、示范园区建设等任务。

何为优化?如何调整?学界纷争,至今未有明确的答案。

产业结构是何物?在中国至今仍是个谜。

其一,轻重工业之谜。

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政策思维,生产资料生产是提高人民福利的前提,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就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长此下来,造成了轻工产品的严重短缺,带来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契机,加之国际产业转移,以民营企业为主力的轻纺工业活力迸发出来。特别是2000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消费品制造业一度发展迅猛。

以劳动者利益、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轻工产品制造,使很多企业徘徊在利润边缘。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于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然而,过分投资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又造成了产能过剩危机。由此,一些地方又要求产能过剩行业向消费品行业领域或服务业转型。

经济学家们曾就经济增长模式与重化工业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我国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不能不顾地方条件发展重化工业,轻视或排斥原有轻工业。因此既要通过创意、文化和高技术的渗透来提升传统轻工业的竞争力,又要发展节能和环保的绿色重工业。一种以衡量、预防、限制、减少或纠正环境破坏、降低环境风险、生态建设等为使命的商品生产和咨询服务业——生态产业(又称环保产业)呼之欲出,并突显出环保技术开发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性。

其二,产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型之谜。

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认为,随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会下降,由资本密集型替代,继而又让位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和知识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轻工业部门多为劳动密集,重工业部门多为资本密集,而生产者服务业多为知识和技术密集而又是高技术劳动密集的。

片面追求发展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而忽视本地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显然是愚蠢的做法。企业如果盲目地争相进入新兴产业,却处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则会有很大风险。如果不顾条件简单地只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而排斥鞋业、服装业、玩具业等本地优势产业,会误导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升级是演进的过程。要重视传统产业对地方的税收、就业、资本积累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持企业通过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提高传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获利地位与能力。

传统产业中也需要高技术应用和创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例如时

尚的服装和鞋类产品的设计样式、颜色、质料的选择都具有文化或知识特性,这些产业可以获得国际竞争力。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时,本地传统产业可以将低端环节转移出去而向制造高端产品升级、向设计和营销等服务环节升级。因此,问题不在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产业,而在于企业所处的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也就是说,产业升级的分析单位需要从“产业”“部门”转向“价值活动”或“价值链环节”。

其三,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和一二三产业比重之谜。

很多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都是“调优一产、壮大二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调整的成效通常用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来衡量,逐渐增加二产比重,实行工业强省(市、县),进而加大三产比重。

按这种思路,轻视农业而转向制造业的倾向很难改变。中国仍有很大比例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高端蔬菜花卉品种、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农业尚未摆脱依靠土地而不是依靠先进技术和服务的局面。殊不知,在丹麦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在经济中仍然重要,以生物技术引领的先进农业仍然盛行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尽管制造业基础还不够强大,尚处于艰难发展之时,社会上对制造业的轻视却在加剧。很多企业刚刚获得一定的资本和知识积累,本该继续做强和做精产品,增加其核心竞争力,却逃离制造业。一些企业上市后,面对所融到的大量资金,为了吸引眼球而寻求所谓“热点”,忙着圈地,多角化经营。一些企业缺乏创造力和无力创新,使制造业陷入低端锁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强调服务业,把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视为产业结构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德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很多公司把生产线放回本国,它们认为外包会降低公司对市场的敏感性,因为设计师、工程师、咨询专家、消费者远离制造端,公司无法快速反应客户的需求。

欧盟2013年产业结构报告指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联系正在日益增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服务业。强大的制造业有助于其它经济领域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制造业越来越高的生产率增长会蔓延到服务业,这一点特别重要。在GDP中,服务业份额越来越大是由于较高收入对服务的需求弹性,随着收入的增长,最终需求往往转向服务业;相对来说,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率比劳动密集的服务业的生产率较高,制造业价格相对下降,因此从就业来说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移位很明显。

发达国家自1995年以来制造业企业对中间业务的使用已横跨增加几乎所有行业。中高技术的制造业不再被机器操作员及装配线工人所支配,而是越来越多地将服务作为其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更多地使用与服务相关的员工,更多地在使用服务中创新,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流程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率,进入潜在的新市场。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着“载体功能”。例如智能手机的销售需要使用软件应用等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而设备制造商对于软件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载体刺激着服务活动创新和质量的提升。

其四,建设园区和新城之谜。

科技园区和新城等在局部营造创新环境的关键,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并非房地产

本身。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正试图布局新的园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线图、调整标准以及时间表等等,把产业结构优化的希望寄托发展园区经济上。但有时适得其反。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的口号下,对GDP和权力的追逐使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人为地制造各类“项目”,忙着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并没有很好地关注企业的空间战略和实际空间行为。

当下各种名目的园区和新城建设方兴未艾,但往往过分重视园区硬件建设而不重视创新环境;只引进国外该类产业的概念而不重视我国某地区这种产业活动所处的价值环节。过多的不切实际的产业地产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增加了资源消耗,恰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大敌。

应该说,园区或新城建设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例如丹麦为加速农业和食品业的创新,正在奥胡斯市(Aarhus)建设3万平米的农业食品园区(Agro Food Park),这是区域政府与产业合作的集群动议,使农业科技研究所、知识中心和二十多个专业化公司等机构为农业和食品技术研发和应用密切合作,该项目将于2020年建成,将会使丹麦在肉、奶等农牧业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强大。

然而,投入巨资建设园区或新城本身是有风险的,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建设。园区和新城是对企业的承诺,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营造创新环境为初衷,要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努力,吸引足够的企业和机构,在合作机构的促进下,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产业融合,知识溢出,不断催生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充满创新氛围的和谐的产业社区。依靠外力的发展要逐渐与培育本地社区的内生动力结合,否则难以持续。

第五,企业规模之谜。

企业的规模分布、大小企业比例与部门业绩和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一方面多区位的大企业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数量和贡献占比增加。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充分重视中小微企业。例如,在欧盟2013年企业总数中99 %是中小企业,提供约65万个就业岗位,并有强劲的增长潜力,有大约200万个中小企业主要在非资金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中新生。中国需要鼓励企业家精神,发展创新性中小企业,培育创新集群,发挥中小企业的集体效率。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内需增长强劲等为创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机不可失。

综上,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是其长期经济增长的结果。各个部门的就业份额和附加值取决于生产率增长、需求结构和国际贸易等诸多因素。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不合理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产业结构毫无认识却空喊产业结构优化,结果却可能使产业结构恶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中低端位置,均源于技术相对落后和创新生态系统不够良好。企业需要技术创新,还要踏踏实实从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的研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做起。产学研需要互动合作,还要从改革科技评价体制做起。一句话,还是要回归以教育为本和技术立国这个根本问题上来。

下载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

    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长:李露兰24 成员:杨艳丽54 陈莲04 吴益青4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长:李露兰24成员:杨艳丽54陈莲04 吴益清46......

    关于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 摘要:农村教育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研究农村教育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农村教育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有了新的含义,英中家庭教育在现......

    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增长......

    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为了加强对区域结构跟组织的理解与评价,我进行了本次实践活动,对我的家乡武胜进行了产业方面的调查分析,武胜,商贸活跃,城乡繁荣。县城沿口镇是嘉陵江水运......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物流与物流产业结构s(一)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1、现代物流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或是说一个生产流水线,它主要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各个物流环节系统化,将他们有效地......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推荐五篇)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05年产业结构分析 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大全5篇]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一、2006年产业结构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