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4:1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中部省份三次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从全国、中部省份、东部发达省市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已经进入“二、三、一” 阶段,北京、上海、海南、广东已迈进“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确实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其变化规律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特征顺次变化,由“一、二、三”向“二、一、三”、“二、三、一”转变,最终进入“三、二、一”的“高服务化”阶段。但目前,海南省因气候原因,出现了特例,产业结构呈“三、一、二”。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工业发展一般要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精深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服务业向独立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随着社会分工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可能逐步从一、二次产业中分离出来,不断产生新的服务行业,也可能再次与其他产业融合。三是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则表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演进顺序。四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并向更高附加价值演进。

二、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议(以安徽为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优势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不断提高安徽农产品的诚信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成发达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一是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

场竞争力。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做大做强林果、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整合品牌资源,做大传统品牌,集聚现代品牌,以大规模、大批量、高质量,与苏浙沪发达地区对接,为苏浙沪发达地区配套建设“大粮仓”、“大肉库”、“大菜园”。以品牌、产业化为抓手,加强农产品流通业,大力开展鲜活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大力开展皖字号农产品进军苏浙沪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展销、促销活动,把皖字号农产品打入苏浙沪发达地区,打进国内外市场。三是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农业产业化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安徽要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是其必由之路。如何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成为重要课题。一是把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宣城等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公共安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伏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成为安徽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二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重点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整体素质。在煤炭、电力、汽车、建材、家电、化工等主要行业,形成能代表安徽工业水平、能与国内及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企业集团,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支柱和行业排头兵。积极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小企业专业化配套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三是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品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适时适度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重点,谋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项目,力争在国家支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过项目建设抢占新的制高点,巩固已有的优势。四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 “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确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导,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积极跟踪和关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新方向、新举措与新政策,充分利用国家逐步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帮助相关企业申请项目资金。制定引导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土地、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先导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力和渗透力,逐步将服务业培育成先导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一是制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规制、环保政策等,根据全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状况等有选择地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沿江及省会合肥等工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要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和有效的竞争机制、融合机制,重点培育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如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等的形成和发展,借助集群促进服务业内部企业之间知识和技能的相互渗透,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

二是皖江城市带既是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重化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与长三角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要重点以马、芜、铜等重点城市物流中心为支撑,加快在沿江、交通主干道发展一批专业或综合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尽快形成沿江现代物流快速通道。以蚌埠、阜阳等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积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力争将两市建设成面向皖北、服务整个淮海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围绕建设合肥经济圈,充分发挥合肥省会城市综合优势,以三县和开发区为重要节点,逐步将合肥培育成长全

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三是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安徽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引导和支持徽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企业,适时组建农村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组织等农村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省属大企业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加快研究制定具体支持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促进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对国家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产品,要积极争取在安徽先行试点和推行,鼓励和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行业创新合作模式。

四是积极引导内外资投向产品设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省内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外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合作,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技术、定制化技巧和管理经验,尽快缩短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包括软件服务、银行服务、产品设计、营销服务和网络服务等,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和生产分工体系,促进安徽制造业竞争优势由本地区向国内再向国际市场转变。

五是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等经济鉴证类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鼓励发展经营多样化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培强做大农产品流通企业。

六是科学整合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精品旅游线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用好旅游扶持资金,塑造旅游品牌。支持和推动皖南特别是黄山、池州、宣城三市在文化旅游结合、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第二篇: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戴年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文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85-0002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焦点和关键。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评析

农村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改变或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是自给、半自给为主的产业结构,它以自给半自给经济和极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农村手工工具逐渐为机器取代,农业的经验逐渐让位于农业科学。这也就是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和产业革命阶段。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农―工”结构,三类产业顺序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四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分工较为深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已形成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工―商―农”结构,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五阶段是高度协调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以生产力发达,社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商―工―农”结构。第三产业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小。可见,生产力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不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在农业内部,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其特点是:(1)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1978~2008年,种植业比重从80.0%下降到48.0%,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9%,渔业从1.6%上升到9.0%。(2)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68.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3)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农产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调整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我国农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大量低质农产品积压;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疲软、农民增收乏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2.部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到粮食生产上,我国粮饲不分,粮食既是口粮,又是饲料,这样做不仅不经济,也不科学,还增加了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而在饲养业中,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节粮型的草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

3.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随着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已有所改观,并出现北粮南调,棉区向新疆自治区集中等可喜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渔业产值因地区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外,其他产业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4.产业加工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也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左右,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5.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但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村第三产业都占农村GDP总值的30%以上,而我国到2008年才达到16.3%,发展明显滞后,这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7.农民这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因为农户具有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最终决策权,并且承担由此造成的风险,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但是,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自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能力比较弱,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政府往往深度参与。这既增加政府的负担,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成本,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受到侵害。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过去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调整农村产业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应该充分运用计划、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市场、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结合起来。

4.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具有发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从本地区各资源的性质、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特色农业。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吸引社会资金,尤其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由这些中介组织来提供诸如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充分发挥了这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生产规模水平;或者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土地使用权租金化、“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在妥善处理工商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基础上,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秀生,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8~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三篇:对我区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我对我的家乡甘肃省平凉市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产生了兴趣,经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对我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现论述如下:

一,平凉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我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经历了计划指导到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总量不足到丰产自给有余的转变,但把平凉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比较,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农业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困难。平凉的农村产业结构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不适宜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基本平衡,部分产品的降价幅度还比较大,比如近几年的烤烟,苹果,猪肉降价幅度比较大。出现卖难的情况。这一方面与产品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卖难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2》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层次偏低。据《平凉论坛》的数据,从整体上看,截止1999年底,全区一,二,三产业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从1978年的64:36:0调整到1999年的36:30:34。由此可见,平凉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为:第一产业仍占重要地位,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我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从农业结构内部看,种植业比重占80%以上,养殖业基础差,林业经济产出低,农业经济整体尚呈跛足运行;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结构单一。粮食,畜牧,蔬菜等产业名,优产品少,基本不适宜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又出现部分产品结构性,区域性的暂时过剩,从而造成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极低,没有明显的规模效益。

3》农村工业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率非常高,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非常的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比如粗放经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四是技术装备落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及各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首先,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决定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容易形成不合理状况。其次,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均衡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原因。再次,政府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构想

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提高的过程。面对目前买方市场出现的新形式,必须以市场为向导,按照新的思路,真正从质的层面上对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这既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为突破口;要继续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例;同时要发展农业产后领域,增加商品批量;还要注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注意一些规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和生产规模。二是协调发展原则,即各行业间要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三是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五是量的扩展与质的提高统一的原则。再次,农村产业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四个,一是按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二是要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区域结构。三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增加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四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我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而开始的,必将随着整个市场的完善而不断推进。我认为,加快调整的步伐,应实施以下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工作的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力度。

2》建立健全我区的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我们的农业至今没有摆脱单一的生产环节的束缚,在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推进调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行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多层次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三是要创造能够充分体现农民利益的分配关系,建立确保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经济收益增加的利益机制。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规律。政府部门要自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指导生产,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自主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做好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路人。

4》以科技为先导,坚持在品种,质量上下工夫。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加速更新品种,提高优质品率;二要大力的推广模式化栽培,节水农业,高效饲料和无公害农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分级处理技术,实现加工增值;四要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五要大力发展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5》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造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下降是农产品卖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发展我区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造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对我省东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调研报告[定稿]

对农户的财产、收入和支出的调查

**东部的**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地,属以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2006年三个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6:55.9:42.5。全部工业收入中,煤炭行业约70%,电力产业约10%,轻、重工业比重为1.8: 98.2。64.6万人口中农村人口62.6万。2006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140元,较上年增长10.5%。

**中部的平遥县有耕地79万亩,48.5万人口中有41.68万农业人口,人均1.65亩。各项经济指标在晋中市基本处于第四位。平遥县域经济的支柱是工业。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45:39。以煤焦、铸造和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与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了该县gdp的大部分。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02元,农民人均收入首次超过3千元,达到3126元。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8.48亿元,财政收入(剔除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4006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6元。

农户财产形式显著增加

农户的不动产以房屋、承包土地使用权为主,果树多为庭院点缀。动产方面有机动车、家用电器和家畜禽等。受访农户住房户均建筑面积为148m2。262份样本中,十户有第二处住宅,占3.8%;耕地户均5.5亩,人均1.12亩。摩托车较常见,拥有率为59.2%。电视、电话较普及,18户无电视,占6.9%;35户无电话,占13.4%。约13%的农户拥有电脑,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64.1部,移动电话62.1部,计算机2.7台的平均值。有98户(68户位于**)拥有电冰箱,占37.4%。

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

受访农户2006年毛收入户均40331.49元,人均8709.09元。种植业收入户均3691.38元,人均759.99元。

**和平遥的数字均高于从官方渠道获得的当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高于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的均线。合理的解释有三:调研数据是毛收入而非纯收入,生产及生活成本未被扣除;不少农户数据是调研人员基于访谈推算出来的,存在高估该农户收入的可能;不排除受访村庄在当地较富裕的情形。

农户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与作物品种有关。种植特色蔬菜的收益远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当然付出也要多些。在平遥,种玉米每年需购水浇地2遍,每次60元/亩,雇人耕地每亩20元,施用化肥保守的数字是100元/亩,按亩产千斤(低的有8百斤)、每斤玉米粒0.7元计算,每亩毛收入约为7百元,扣除成本,净收入仅460元/亩。而种植芦笋,每亩毛收入约2500元,扣除五六百元的成本(人力投入不算),每亩净收入接近2千元。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当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增加2百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3%;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当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人均纯收入193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8%。我们的调研部分地印证了这一结论。

由于家庭中相当数量的主要劳动力(男性)滞留在外务工的事实可知,打工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将占据相当比重。访谈中获得的经验事实也支持这一看法。一些常年外出打工、经商或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把承包的土地托付给亲属或转包给他人。在平遥,耕地转包的费用大致是每年每亩60-80元。因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此项收入并不多。

家禽、家畜饲养等传统副业正逐渐被普通农户放弃,而呈现出集中、专业化的趋势。这与近年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病有关,主要原因还在于养殖业比较牵扯精力。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后,余下的人在照管农作物、操持家务之余常无暇他顾。但访谈的印象是,畜禽养殖的收益尚可。养殖带动了畜禽及附属产品的贩卖以及家庭手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村委会称员每月还有工资。民办教师被取消前,在村里的小学任教月薪一二百元。

农户生活成本占总支出比例较大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农户户年均交通通讯支出为1889.83元,较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89元为高。合理的解释是,部分农户的机动车(摩托车及农用车)油费被包括进去了。而这部分开支究竟该算做生产性支出,还是生活性支出,不易定性。又如,农户种植的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消费,另一部分则转作饲料或出售。在被问及生活支出时,农户往往疏于计算自家消费的粮食的成本。加之许多农户对自家收入少有精确统计(或不愿详尽披露),导致访谈时有相当的估计成份。在款项支出的时间上,农户有时记忆模糊,说的是陈年旧事。

生活成本方面,据农户讲,若地里

全种玉米,需购买口粮,一袋面粉1百斤50元,7口之家可食用十天。每年约1800元。若种小麦,收获后再种一茬豆子,收益可充抵种麦成本。自产的小麦送到附近的磨坊加工,1百斤可出75斤面粉,加工费6元(有时可用谷皮充抵)。如满足7口人食用之需,其每年需支付加工费2百多元。

对农户建成十年以内的住房造价的统计显示,农户平均建房支出为

100790.32元。去除样本中一个畸高的数据后,均值为79491.80元,与访谈得到的经验印象一致。许多农户盖新房是为了儿子结婚。为此置办家具、电器、酒席和彩礼的支出大致与建房相当。嫁女一方准备嫁妆数额亦与此相关。

许多村都装了“土”自来水。水费一般按人头计算,如每人每月1元。生活照明用电综合电价0.51/度,其中目录电价0.357元,维护费0.153元。蜂窝煤每块0.27元。4口之家,夏季每天需用4块,冬季则需五六块。如此算来,4口之家每年的水费支出约50元,电费支出约为180元(以每日1度电估算),用煤5百元,合计约730元。

教育方面,因国家取消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农户负担的书本费一般年生均一百多元。但教育支出对当地许多家庭仍是笔很大的开支。一些家庭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而支付每年四千元左右的择校费;义务教育之后的学费等开支每年约六千元,生活开支另算。此外,农户已经开始将学龄前儿童送到村里的幼儿园接受学龄前教育,每人每月25元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农户在医疗方面的开支为1488.76元/户,高于国家统计局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2元的标准。其原因在于:我们是以户为单位的;很多农户近期家中无人生病住院,其提供的或者只是缴纳的新农合年费;或是将数年前的医疗支出与近年支出混合计算;未区分该项支出是通过新农合报销后的实际负担额,抑或是报销前的垫付额。不过,调研得到的数字与卫生部统计的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2236元比较接近。

农户收支状况与借贷需求的关系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若农户仅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粮食或一般蔬菜,其再生产不需要通过外部融资。但种植粮食所得不足以维系农户的生活开支,即此项收入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饲养家禽、畜将占用劳动力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当家庭人手不足时,许多农户保种植而舍养殖。相反,以家庭养殖为主的农户在坚持规模养殖的同时,雇人代耕代收,土地所产谷物(玉米)充作饲料,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作肥料还田。

外出(含村中工厂)务工、经商(含在本地)的收益明显高于粮食种植;相对于家庭养殖,自然风险也小得多。务工需要体力和技能,对资金需求不大,收益也相对稳定(拖欠工资除外)。

真正需要生产性借贷的是从事规模养殖、短途(收购、加工再)贩卖、开办各种小作坊或小企业的农户。

农户对看重利息。一支队报告提到,65.2%的农户只能接受小于2%的利息,22.8%的农户能接受小于10%的利息,再高的利息则很少被接受。他们在接受有息贷款前会仔细权衡。高于预期收益的利息通常被认为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收益率低于贷款利率的项目都会被否决。也存在着农户有心贷款却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品或找不到适合的保证人而告贷无门的现象。

农户习惯于通过自己积累来满足生活消费方面的需求。即使需要外部资金支援,也会尽可能寻求无息的借款。与之相比,任何低息贷款都显得代价高昂。“人情债”的说法揭示了有一笔资金在乡村熟人社会里周转、发挥无息贷款作用的事实。

中、高等教育通常被认为是生活支出。农户会权衡究竟是每年花费几千元,让一个在学习上不那么有天分的子女(女儿居多)继续读书,还是让其去打工、学手艺。前者意味着未卜的前程和现实的开支,后者除了实际的收入还可省下学费作婚嫁之资。有时后一现实的考虑会胜出。

对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环境的调研

农村信用社已成主要支农金融机构

**市现有平定、盂县、郊区3个信用联社,32个农村信用社,82个分社,42个储蓄所,共1900余名职工。农信社系统也是该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些数据也是以该市农信社系统为单位统计的。三家信用联社由**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事处负责管理。

省联社为下级农信社下达(核定)经营任务指标,并推动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全省各级农信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千亿元,创建1千个省级标准信用村,重点支持1千个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县域经济企业,创建3百个信用市场,扶持3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百万户以上农户提供信贷服务。为此,该市的信用社采取了开通绿色通道、切实简化程序,合理设计贷款期限,提高贷款额度,实行差别优惠利率等措施。晋中市推出了“113355惠民工程”,提出在2007年累计投放经济建设贷款120亿,创建1百个信用村,支持优质重点企业1百个,支持农户30万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发展信用市场50个。平遥县的任务是2007年累计投放经济建设贷款8亿,创建10个信用村(其中5个省级信用村),支持带动县域经济企业10个,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信用市场5个,支持农户5.6万户。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

平遥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晋源泰注册资本为2千万元,员工11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年利率最高为23.256%,最低利率为15.66%。日升隆注册资本2200万元,目前股东5人。其贷款年利率最高22.68,最低年利率15.48。受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可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而不能吸纳公众存款;贷款业务只能在县境内开展,不能跨境经营;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单笔5万元以下农户贷款比例不低于70%等几条措施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规模得不到扩展,这是因为:第一条使其受制于自有资金数额;第二条使其受制于当地贷款需求;按照第三条的指引,两家公司都选择了较高的利率(相对于农信社),这客观上也限定了其贷款客户的范围——其贷款目的事业的回报率应当高于贷款利率;第四条进一步压缩了向企业贷款的空间。央行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而这些限制也可能对有意进入的外部投资者产生影响。

给农户的“小额”贷款虽在两家公司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贷款数额上,企业贷款名列前茅。从某小额贷款公司月度分析表来看,前十大贷款户都是公司;贷款用途涉及旅游、加工机车、购铁、(商业)周转、木器加工、洗煤、收购废橡胶、销售家电、加工汽配等。二支队访问的一间民办电脑学校也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让农家子弟多学一点技能,绝对非坏事。同理,若能通过贷款推动当地某类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在本地企业打工),使农民增收,无疑符合小额贷款服务三农的初衷。

“薪农贷”未能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的月度分析表显示,信用贷款、保证、质押、抵押等贷款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10.95%、27.02%、1.32%和60.70%。信用和保证两项合计只有27.97%。问题是,农户贷款既然到达75%以上,而其通常无力提供有效抵押,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的比例应与此一致才对,但上述数字与之差距过大。

调研中接触比较多的农户贷款方式是“薪农贷”,即需要贷款农户找一个有固定收入的人(公务员或公立学校教师)充当保证人。此举暴露出当下房地产登记制度在农村的缺失。农户投资数万元建房却不能用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不得不寻求供职于体制内的亲友帮助。况且,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找到“公家人”为自己担保,贷款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难题和愿景

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分享当地农信社依托村组织建立起来的信用户评价体系。二者虽同处一县,且农信社贷款利率要低很多,但我们并未见到其间有展开竞争的迹象。到2005年12月末,平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分别为29.5和13.9亿元;而6.5亿元农业贷款中93.4%为农信社的农业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小额贷款公司因身份尴尬无法获得农信社从央行获得再贷款和用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的待遇。税收优惠亦然。

由于时间尚短,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蒸蒸日上的形象,但从长远来看,在面向农户提供服务的道路上,原有金融机构曾经面临的难题仍然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认真予以对待。

当被问及为何小额信贷公司呆坏账率如此之低时,晋源泰董事长自信地表示,贷款客户知道他借的是私人而不是公家的钱因此不会拖欠。回答和其中的道理都是朴素的。问题是,如果若小额贷款公司做大做强以后,客户是否还会清楚地知道并在意其是从私人那里借的钱?小额贷款公司届时如何防范客户拖欠贷款,以及规范员工的行为?农信社曾用过的分级授信审批、贷款终身负责制等做法,是否会被小额贷款公司重新拾起?更基本的,其如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资金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和观察。

第五篇: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 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 “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二、“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体制原因、人的本性问题、经济发展原因等等。现在高频率发生的腐败现象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制度里的国家,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一部分也要归结于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传 统文化。我国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无形中也影响到我们现代的社会,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机上影响到我们当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使他们更多一些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我国古代的经济就是一种官僚经济,官僚阶层的主要收入并不是薪俸,而是受贿所得,官员的腐败收入往往是官俸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十倍。古代官僚的这种显赫地位,优裕生活,做官动机时刻影响着普通人民,使他们的思想中增加了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而但他们走上了官员的位臵上时,心中那份腐败的渴望就会被释放。

二是我国古代官僚体制中对腐败防治机能的软弱与保护腐败行为机能的健全,影响到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对腐败的防治功能的不足与保护功能的滋长。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在我国的腐败问题难以治愈。我国自古就是一种人治的传统,凡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是可以真正监督皇帝的。腐败问题在每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来监督权利的运行。

(二)体制原因

法国政治活动家孟德斯鸠指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1945 年黄炎培先生问及中共如何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盛,其亡也忽”周期率的支配时,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答到:“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根据“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路,共和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采取了“依靠人民监督,注重干部自律”的方针,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多年以来,如果每个系统都充分发挥了效能,可以肯定地说,现今反腐败的任务不会如此沉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力、制约不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法规制度不健全。公共权力运用的规章的不健全甚至没有,使有些监督无法可依,事实上无法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第二,机构不健全。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机构,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长期建制不全或人员缺编,严重影响监督检查的开展。第三,体制不顺。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在行政首长或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强制性。第四,市场经济体制下厂长、经理及行政首长一人说了算的现状,无法兑现举报人不受责难与打击报复的承诺,极大影响了群众监督的有效实施。第五,舆论监督受政治气氛制约太强。现实中对高层领导干部及其子女腐败行为的揭露暴光难度较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如此,致使有些高层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陈希同、王宝森一案就是明证。第六,人大、政协的监督名声大,效能小。第七,对执政党的监督不力,而其要害又是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不 力。监督制约乏力的现状,已成为腐败现象产生、蔓延、久治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人的本性原因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弱点,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现代法治创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人格的不完善性,当外部环境约束软化或个体道德自律下降时,人性的弱点或人格的不完善性就会表现出来,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道德比较单一而言,目前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重道德标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部分人心理和人格的变异,对某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原先的道德标准溃败了,无是非感、无善恶感的心态得以蔓延,于是便演化成一幕幕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在把私欲的合理性确认下来并释放出来的同时,也就不能不面对欲壑难填、物欲横流的现实。当追求个人利益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道德领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泛滥,造成了严重后果,而当人格的不完善性随着附加权力的拥有和扩张,往往表现出吞噬道德甚至法律,导致人格畸形或权力腐败.因此人格本身的不完善正是腐败滋生的潜伏因素,当环境许可和道德观念薄弱时便出来作乱,使得一个原本正派廉洁的人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四)教育原因

人都是有欲望的,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在这种欲望面前,一部分人用公共道德、理想信念来约束自己,一部分人慑于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敢放纵自己的这种贪欲。这部分人都是有自制力的,正因为这样,没有让自己本性中的贪欲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我国政治腐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官员的自制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太低了。而这种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来赋予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时是非标准的教育,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如何来衡量是非,标准是什么;二是提高自制力的教育,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增强自制能力。但是我国偏偏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并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不见得。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年的时候总结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误,导致很多的政府官员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可以无视法纪,做出一些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腐败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我们分析的原因,对于“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应对。

(一)科学、合理配臵“一把手”权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只有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针对“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应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规范,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首先,权力要分散。即将“专权”变为“分权”,打破权力垄断,不要把“关键的、重要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领导班子的事大家办,一定要改变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没有真理”不正常现状。要形成“一把手”也只有一票的权力,要迅速改变当今“一把手”对大小事都有绝对否决权的不正常现象。领导班子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每个领导成员的权力和负责的事项,不交叉,不重叠,权限清楚。

(二)加强对“一把手”和民众的思想教育

首先, 强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敢于和善于监督一把手, 使一把手能自觉接受教育, 这 是健全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一把手监督的一切措施和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一把手这个内因发挥作用。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因此, 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 是强化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唤醒和强化一把手科学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手中权力;强化自律意识, 提高自控能力。同时上级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此外, 要增强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一把手的监督意识, 从外部减少监督的阻力。为此, 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普及监督意识, 尤其对监督职能部门人员,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 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最佳途径和经验方法, 做到敢于监督, 又善于监督, 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能够监督敢于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

(三)理顺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独立、权威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监督主体不依附于监督客体上。监督机构只接受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其他任何机关无权指挥、干涉监督机构的正常工作;监督机构的人事关系和人员待遇均独立于监督对象。目前我国的监督体制已 经严重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具体设想是:在合并现有三个廉政机关(纪委、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反贪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反腐案件侦办及其他监督事宜。一般说来,监督机构应该设臵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下,我国《宪法》第57 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确保其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充分行使职能,所设的最高国家监督机构应向全国人大负责,受其领导和监督。

政治腐败是阻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团大石,我们必须加以避免和克服,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这一重任也并非只是属于当权者,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只有全社会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腐败,同腐败作斗争,腐败才会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慢慢褪去甚至消失。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作者株洲醴陵市纪委纠风室主任)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正当法律程序:遏制腐败的屏障.人民检察 2008年第三期 【2】苏盾.腐败的双重根源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申大田、高学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腐败的原因.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戴永恒、徐照宏、刘新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入推进反 9 腐败进程.法制与经济.2008.08

【5】赵连章、杨玉武.滋生腐败现象的体制原因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三期

下载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调研报告):对东、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1 形势与政策论文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与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联系......

    《论文》农村学前教育调研报告分析

    农村学前教育调研报告分析 ------- 引言: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41号)和“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要求,结合农村优质园少......

    地区调研与分析报告

    美国地区 调研与分析报告负责人: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在美国地区地区产品推广方案 一、美国地区葡萄酒行业发展综述 尼尔森公司调查显示,2010年就美国包装商品销售增......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唐正元 来源:扬州市信息办 添加日期:08年01月19日 在2005年7月,扬州正式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市委、市政......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对xxx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

    关于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对安塞县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安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鹏程 我于2011年9月担任安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为了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正规......

    长效机制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

    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创先争优内生动力的实践与思考 创先争优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重在普遍参与,贵在常抓不懈。这就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常......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6-12-6 0:06:28 发布人:yujklj68kfg 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化的最大目的在于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