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 摘要:农村教育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研究农村教育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农村教育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有了新的含义,英中家庭教育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应通过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加大学校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力度等方式来完善中国农村家庭教育。关键词:农村教育;家庭教育;家长;学校
一、农村家庭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农村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令人欣喜的良好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李岚清曾提出,家庭教育应实现三个转变——由经验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作为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家长的错误观念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没有明确要求,认为“树大自然直”。如在孩子的读书问题上,抱着能读则读,读到哪里算哪里的想法,不苛求 孩子上大学,也不奢望孩子靠读书学知识发家致富,让孩子读书只是“例行公事”,不少父母说是“还债”,让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还清了“债”。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的问题远不如家庭经济建设重要,认为一个人的能耐以房子为标志,有多大的本 事看你能造多大的房子。所以越是贫困的农村,家长对孩子越放任自流。尤其是近几年,上大学交学费,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就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少家长从眼前利益出发,算起了经济账,觉得高中、大学费用至少也得6万元,工作找不好还不如不读。有这笔钱,无论是给儿子造房子,还是给女儿办嫁妆都对得起孩子了。农村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许多家长把教育单纯理解为学校的事情,认为学校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全面责任。因而这些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缺乏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家访被家长认为是“告状”,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认为到学校去是一种耻辱,干脆听之任之。农村家庭教育中认为分数可以代表一切,有些家长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尺度,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并以此互相攀比。也有一些家长只辅导孩子的学习,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他们不理解孩子学习的真正意义,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机械地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明天的就业联系起来。教育方法简单。在教育方法问题上,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现象,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家长态度的差异 一些家长的重男轻女思想大大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的家长对儿子和女儿的学历要求不同,这样就影响了部分子女的教育水平。农村家庭一般有两个孩子,少数家庭有两个女孩一个男孩,这些家庭中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父母往往喜欢(或更喜欢)其中一个孩子,或者干脆只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在吃、穿和言语态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结果使不受喜欢的孩子与家长在感情上产生对立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偏爱(以性别差异为主要原因),甚至影响到农村学校里的教师。远远超过男孩,造成小学高年级以后的女孩学习成绩普遍不如男孩。一些原本成绩较好的女孩成绩下滑,老师也因此偏爱男生,一些要强的女生还因此出现心理失衡问题。
(三)家庭内部教育目标不统一 农村家庭中,几代同堂的情况比较多,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在农村,家庭中严父慈母的角色反差太大。许多孩子在父亲面前百依百顺,但并非心悦诚服,因 为大多数父亲采取的高压政策让他们不敢直言;而在母亲面前,孩子则说一不二,母亲只能一味地迁就顺从孩子,对他们有求必应。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形成不诚实的心理品质和双重性格。另外,在有的家庭中,双亲中谁收入较高谁就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收入较低的一方。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四)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 在农村,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因而他们的学识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觉得父母无能,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蔑视心态,不愿意跟父母交流。父母也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代人的隔阂也就越来越大。而父母本身学历的低下也会使家庭生活中缺乏一种学习的氛围。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义务,自己根本就用不着再学习,他们缺乏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不懂得要先了解孩子的问题,再找出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而往往是采取“高压政策”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外许多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只会要求孩子,却不注意自身应该树立怎样的榜样,影响了对孩子教育的效果。
(五)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 在农村,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要么独自在家,要么托付于亲戚家。有的是父母的一方成了留守家长,但是一个人操持家务、田地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孩子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少,寄养在亲戚家里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久而久之,产生了不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心理,极易形成孤僻或骄横的心理。有些孩子甚至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搞些恶作剧,并逐渐产生暴力和破坏行为。
二、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政有关部门要把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和优秀家庭角色(好家长、好媳妇、好母亲等)及优秀社会角色(好干部、好村民)等评选活动,树立新形象。根据当地情况(人们的爱好),开展绘画、体育、歌咏、书法、讲故事等各类竞赛,建立起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才的健康环境。
(二)提高家长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接受熏陶,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家庭和睦,孩子就诚实温和;父母勤奋,孩子一般好学;长辈不和,孩子烦躁;管教粗暴,孩子就易怒。同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一定要与子女平等相处,要给予孩子鼓励、帮助,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做父母的不但要相亲相爱,关系融洽,还要有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孩子做榜样,绝不应有赌博之类的不良习气。因为家庭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而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熏陶孩子,影响孩子。
(三)加大学校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力度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许多农村家长对学校有依赖思想,文化低、办法少是客观事实。由学校(包括幼儿园)承担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为合适的。这是因为在农村,老师文化水平较高,又懂得教育;学校有学习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利条件;另外,老师熟悉学生情况,也了解家长及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及学校开放日、家教咨询等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以通过学校联系手册、黑板报、广播宣传、组织看家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农村教育是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家庭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子女的成长过程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第二篇: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戴年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文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85-0002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结构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焦点和关键。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评析
农村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改变或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是自给、半自给为主的产业结构,它以自给半自给经济和极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农村手工工具逐渐为机器取代,农业的经验逐渐让位于农业科学。这也就是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和产业革命阶段。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农―工”结构,三类产业顺序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四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分工较为深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已形成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工―商―农”结构,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五阶段是高度协调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以生产力发达,社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商―工―农”结构。第三产业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小。可见,生产力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不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在农业内部,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其特点是:(1)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1978~2008年,种植业比重从80.0%下降到48.0%,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9%,渔业从1.6%上升到9.0%。(2)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68.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3)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农产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调整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我国农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大量低质农产品积压;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疲软、农民增收乏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2.部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到粮食生产上,我国粮饲不分,粮食既是口粮,又是饲料,这样做不仅不经济,也不科学,还增加了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而在饲养业中,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节粮型的草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
3.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随着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已有所改观,并出现北粮南调,棉区向新疆自治区集中等可喜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渔业产值因地区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外,其他产业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4.产业加工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也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左右,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5.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但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村第三产业都占农村GDP总值的30%以上,而我国到2008年才达到16.3%,发展明显滞后,这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7.农民这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因为农户具有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最终决策权,并且承担由此造成的风险,享受由此带来的收益。但是,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自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能力比较弱,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政府往往深度参与。这既增加政府的负担,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成本,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受到侵害。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过去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调整农村产业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应该充分运用计划、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市场、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更快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结合起来。
4.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具有发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从本地区各资源的性质、数量和组合方式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特色农业。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吸引社会资金,尤其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6.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由这些中介组织来提供诸如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充分发挥了这些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生产规模水平;或者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土地使用权租金化、“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在妥善处理工商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基础上,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张秀生,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8~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三篇: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组长:李露兰24
成员:杨艳丽54
陈莲04
吴益青4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组长:李露兰24成员:杨艳丽54陈莲04 吴益清46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语文教育10级10班
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加快农村的发展,是加快国家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农”问题一直是两会的重点,中央多次颁发一号文件,可是农村的发展还是很缓慢,因此,对于农村问题的议论纷纭,讨论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到底是什么问题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这些都促成了本文的写作。本文将从六个方面阐述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第一,从户籍制度出发,提出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阐述了农村的立足产业农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三,谈了谈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农村的发展都很重要的教育问题;第四,叙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五,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特别关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个是围绕农村的金融所提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组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教育;社会保障;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采取农业补贴工业,形成了工农业产品巨大的剪刀差,政府抬高工业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地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来取得经济的发展。以至于限制我国农村经济薄弱,长足得不到发展。而在其他国家农业一直是补贴对象,当然,现在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但这些都是不够,农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中国农村的发展。
一、户籍制度
1958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
立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住房、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建立的户籍制度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由此产生了与户籍相关的“居住”和“暂住”等概念,不是本地户口的人的想要读公立学校要交借读费,而且借读费还很贵,而这些人大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这无疑加剧了农民的生活压力。即使他们的子女在身边读书,但最终还是会因为户口问题而不能参加当地的中高考。就拿我身边的人为例,我组其中一个成员的表哥是新建县人,到南昌打工,自然就把儿女带过去读书了,借读费是每人五千元,这么昂贵的借读费给本来生活压力就大的夫妻俩又添了一层。我朋友临川读高中,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就只能会原籍读书了。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
显然,当代的中国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改革,加快
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体系新局面。现在,户籍制度逐步放开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民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不过户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农业
由于中国政府早期实行的一些政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需要农工数量众多。
农业还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即使是生产了好的农产品,可销售不出去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农民的收入还是很少„„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多,生活水平低下,迫切想要改变现状,大批劳动力涌入城中务工,农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这又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的产生。青壮年进城务工,农田荒芜,这给本来就人多地少的我国国情又增加了一大负担。中国人口本来就多,又多出这么多的荒地,那这些人的粮食从哪儿来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种粮的人少了造成粮食紧张,威胁到国家的稳定。暂且不说这么远的问题,就拿农民工进城这事本身说吧,农民进城要吃住吧,城市住房、医疗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家出台文件号召农民工回乡创业,可创业的资金哪里来呢?农民工走又不是留也不好。针对这些问题,我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进一
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这句话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要付诸于实际行动。现在部分地区的农业方面的市场经济开放性还不够,土地资源利用的还不是很充分。如开发水产资源、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等。
(二)、农产品产销脱节,农民对市场挑战的消极回应,实际上是农民被动适
应市场,竞争观念还没形成,心理素质较差,难以承受各种风险,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反过来有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化。这个时候政府就要做好领军人的角色,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深入市场调查,随时了解市场动向,对农民的种植进行指导,帮助农民联系农产品加工商,又条件的话,政府还可以以入股的形式,让农民自己出资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厂。这样可以减少农产品种植的盲目性和解决种的好销售不好的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产销体系。
(三)、对于农村兴办企业,政府要直接给予支持,但是不能为了发展而发
展,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不能引进一些带有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要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特色经济。
三、教育
现代社会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到底归根于教育科研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想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问题。现在国家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减免学费,虽然只收书费,但是各种各样的收费已经超过了学费。就我组的成员所住地看农村教育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龄儿童以及青少年的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彻底的执行,农村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失业人员就职再教育基本上没有实行过。
(三)、农产品、农业的科技知识得不到普及,农民受教育水平的低
产生以上几个问题的原因,我组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近几年,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他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都比农村公立学校好。大多数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就把他们往私立学校送,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公校流失了好多
优秀学生,老师教的没意思,再加上老师的工资总是拖延又受不到上面的重视,老师自然而然会选择待遇好的学校,这就导致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流失。这样乡下学校就剩下些“老弱病残”,这就让那些本来就不想学习的孩子更不愿意学习,都早早的出去打工了。虽说教育部每年也要下来检查学生人数,可这些检查也是
例行而已,到底是不是这个班的学生也不问,当然全国有这么多学校也问不过来。
(二)、农村仍然存在浓厚的封建思想,我们父辈以上大多数是文盲,有些家
长认同女孩读书无用论,这就导致女孩的受教育权利被剥夺。家长外出打工,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老人带小孩,他们对孩子要么就是溺爱,要么就是不理不睬,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不到关注,在加上处于青春发育期,会做一些叛逆的事,如去黑心网吧寻找寄托,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引起大人们注意的事。
(三)、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老师工资不高,甚至发不出,这就影响到了老师的教育情绪,他们有的就选择到更好的私立学校去。
(四)、政府不重视对农村本身的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农民的文化水平影
响了农民采用和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要知道农户的文化层次很低,受教育水平低,所以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科技推广同时还得兼顾对农民的教育工作。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在一户推广成功以科技覆盖面来说仍然很小。
(五)、现在的农村虽然出现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生,但因为这部分人中大多
数未系统接受过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再加上农业经济效益低,他们大多会外出打工或经商来取得较高的收入,这又带动农村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人口的离土离乡,使得留下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病残者。因此,这只农业大军中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接受科学技术能力差。低下的农民文化素质也已成为农业科学普及和推广的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我组认为政府应该做出积极回应:
第一、必须对农民进行扫盲活动,对他们进行农业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当前农民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使教育资金问题落到实处,确保各方面体制完善进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走绿色生态环保农村之路。
第三、使农业生产进入科技行列,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政府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让老师心甘情愿的留在乡村,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我国现今在全国范围内鼓励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体现在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生态文明是核心,政治文明是保障。我国又是无产阶级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农民属于人民,享有国家主人公应有的权利,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缺乏。举一个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的现象来说明吧。
选举制度是每一个成年人和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享有的,村里村官换届
时,这个词就格外的显眼。按理来说,选贤任能,选出来的人应该为人民服务,可在当前的好多农村是不存在的。想当官的人到处送礼送钱,有选举权的人呢看谁送得多,和谁关系好就选谁,因为他们认为选谁都一样贪,把自己手里的权利不当回事。选出来的官呢,打着一些有的没的幌子到处收钱,早就把“为人民服
务”的职责抛诸脑后了。
产生以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权利意识模糊,或者说农民从来没有实施过权利,所以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权利。
(二)、农民作为民主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即主人翁意识的淡漠。
(三)、传统的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制约民主政治建设。
(四)、国家对村官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不够,反贪局和纪检委的工作不到位。要加快中国的民主进程,加快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是少不了的,因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底层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解决这些刻不容缓。针对这些问题,我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国家加大普法宣传。多派一些法律专家到农村中开展普法活动,让农民明白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提升农民权利意识。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一些农民学校,对农民进行一些基础的文化教育。最后,国家反贪局和纪检委应深入基层,从最底层抓起。只有民众的意识觉醒了,民主政治建设才能真正实行。
五、社会保障制度
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进步的特征,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国家安定团结的根本保证。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大关口。解决得好人民幸福,国家和谐:解决得不好结果可想而知。就中国现阶段国情以及未来发展来看,农村保障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养老保障。我们大多数奉行的都是儿子养父母亲,如果儿子不孝顺那爸妈只能自认倒霉,穷苦潦倒的过完余生。那么养老保障是中国民众家庭走向社会的首要选择,是一项关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伟大工程。现存农村保障制度问题还有待解决。就我们乡的情况来看,政府工作人员把国家低保户名额给自己的亲戚或者拿去卖,致使许多应该享有低保资格的家庭或个人享受不到的低保资格。例如一个无子女的人,理应享受低保,还应该是五保户,但为了这个还要托人找后门,办好了低保,半年以后去领钱,有关部门的人要么不让你找到,要么就推说款项还没到,就这样拖着。为了能拿到这份低保款,很多人会买东西去“孝敬”,他才让你拿到一部分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制权利意识不够。其实有些人还是想找有关部门说的,但最后很多人得到的答案是“这就是规则”。可这算什么啊,公务员为什么叫公务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本就应该对农民保障制度的实施采取强硬手段对那些滥用权术的政府人员给予严厉打击,使农民能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希望做到真的像温家宝所说的,让农民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
六、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是我国特殊的情况,为什么在我国就特殊了呢?因为在外国农村里有金融机构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国是很少的。农村金融问题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希望一些金融机构可以在农村设点,以便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即便这个问题很早就提出来了,一直未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国的农村人口是占大多数的,可想要在农村建立金融机构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也不能怪那些金融机构,因为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农村还存在一些地下钱庄,即所谓的地下金融。这些现象的出现,我组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最大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些地方甚至谈不上发展。这让
那些金融机构不敢在农村设点。
(二)、第二个原因就如我组上面所说的,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三)、就是农村居民理财观念不强,这是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还有就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很多时候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例如该排队的不排。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之后的安全系数也不高,这些都影响着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点。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
首先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划,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构建城乡一体化。其次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不仅是适龄儿童的教育资金,还要有农民学习的资金。当然这不是中国近几年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就更显出其艰巨性。最后,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走进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担负起一些社会责任。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中国农村金融走出地下,朝阳光化发展。
现如今中国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只有教育问题得到解决,这个农村才有大的长足的发展。希望国家在关注农村问题的同时,把这些关注真正落到实处,这才是对农民最大的实惠,对农村发展最大的帮助。
2012.04.2
5参考文献:
[1]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115-123.[2]张晓冰.农村乡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与出路[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3-159.[3]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中国农村情况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38-162.[4]徐勇.中国农村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3-108.[5]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476-481.[6]顾春.民间金融走出地下[N]人民日报.2012.03.21第二版
[7]新华社.要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N]人民日报2011.02.28第一版
附件:
这次的论文写作,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论文写作,而是一次合作,是一个团队精神的体现。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地收集资料,并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农村情况做出了陈述。经过几遍的修改最后写出了这篇论文。
第四篇: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
作者:谭中和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的新阶段。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兼顾,大胆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正规就业人群到城乡全体居民,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上升为法律保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保障项目比较齐全,保障范围覆盖城乡全体居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完善的新阶段。按照到2012年前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20年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覆盖全体居民的要求,我国社会保障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一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二是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三是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四是许多地方开始探索和实践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成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制度和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机制逐步健全,成效显著。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经过几十年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制度运行总体平稳。
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2009年试点以来,截至2010年12月,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6亿人,参合率为96%。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于2007年建立以来,其覆盖人口迅速扩大。
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地方财政对个人缴费提供不低于每年30元的缴费补贴,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提供,其标准不低于55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政府财政不断增加补助力度。医疗救助方面,2009年,全国累计救助贫困农民4789.1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59.1万人次,人均资助25.9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2008年的每人每月82.3元,提高到2010年的117元。2010年全国五保集中供养175.9万人,平均供养标准2951元/年,供养水平逐年提高。
在农村建立了一支社会保障管理服务队伍,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适应新农保试点工作,各地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充实队伍。2010年,新增农保经办机构188个,新增农保工作人员3048人。试点县所属15209个乡镇均配有工作人员,试点县各行政村均配有协管员。以“金保工程”为骨干的社会
保险计算机网络,正在向农村延伸,开始发行社会保障卡。农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等获得社会保障信息、领取社保待遇等。
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2003年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点在城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小。随着新农保和新农合覆盖面扩大,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不论从体系建设、覆盖面还是待遇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面临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
工业化加速,城乡结构急剧变化,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加速、城乡结构巨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49.68%。到2020年城镇化率有可能到达60%。这种快速变化的格局,凸显了现行社会保障的制度缺失:一方面,大量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许多人还没参保,有的参保的也存在春节回乡时“退保”。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到城镇就业,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孺,“空巢化”状况严重,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如何既体现公平普惠,又适应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财政支撑能力各不相同、个人缴费能力差异大等现实状况,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需要一个长期艰苦探索的过程。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经过近20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现行城镇职工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总体上,这
一制度框架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一方面,是适应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在推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正是出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出台了相应的保障制度,因而也带有各个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还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痕迹。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都在加速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无时无刻不需要社会保障的今天,对社会保障进行系统的框架设计和长远的考虑安排,势在必行。城乡社会保险关系不衔接,跨城乡转移接续难。不论是基本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城乡制度之间缺乏衔接通道。以养老保险为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不同的制度设计,缴费和待遇水平相差悬殊,养老保险关系在两个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方面,也缺乏转移衔接的通道。
农村社会保险实际覆盖面不高,城乡覆盖面存在差距。随着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目前我国针对各个群体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可以说,全民医保和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制度目标已基本实现。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未保人群,他们没有任何老年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多数农民还没有加入进来。
统筹层次低,基金不能保值增值。一方面,新农保和新农合大多以县级统筹为主,统筹层次较低,影响了在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共济和风险共担,也不利于制度统一和降低经办成本,提高经办效率。而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结合的模式,未来参保者的待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和保值增值的情况。但目前,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平均收益率不高,农保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运营效率低,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增长,面临更大的贬值风险。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扩大试点和推广普及,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如何管理和运营所筹集的新农保资金,实现保值增值,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机制和体制,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保障网。重点是五个方面:一是保障项目比较齐全,人人享有基本保障;二是待遇水平适度,能够有效保障基本生活;三是管理服务健全,能够保证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全的服务;四是制度能够定型,资金长期平衡,实现可持续。五是保障方式多层次,以满足农村群众更高需求。
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平相适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尚处于中下等国家水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立足这个基本国情,农村的社会保障应定位于基本保障。同时,根据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制度设计不搞“一刀切”,有针对性地确定适当的制度模式和待遇标准。二是坚持社会保障为主,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保障模式上,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以非缴费型福利项目为补充。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待遇水平,适当缩小与城镇的待遇差距,让城乡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和制度创新都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渐次推进改革。
从现在起到2020年,在超过13.4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东方发展中大国,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意义
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应坚持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中的现实突出问题,在不断改革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兼顾,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研究员
第五篇:我校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
我校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
近几年,我校配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搞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课题,连续4年对初
一、初二的所有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调查研究,纵观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我校的家庭教育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同时存在着一些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