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靠法律
谢谢主席!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反腐倡廉工作相继展开,但却收效甚微,一就发生了韩峰事件,钓鱼执法,文强,邓玉娇事件等案件。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思考要如何才能根治腐败现象,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开宗明义,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反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道德和法律谁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的现象,即指标又治本。
首先,从作用效果看,法律并不能根除腐败现象。
近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从上到下公布过若干个“不准”,制定了无数守则,但实施的效果如何,实践已经作出了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法律只能起到惩治作用,跟日新月异的犯罪比起来,法律总是慢了一拍。而且,在利益的诱惑下,总有人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据透明国际的调查,世界上贪污腐败犯罪中,仅有 4%的犯罪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另外96%的人都逍遥法外。可见,法律的作用只是治标不治本的。
其次,纵观腐败的成因,主要在于制度缺陷和道德约束乏力。
但是政府在反腐工作中却一味强调制度而忽视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任何政府要处于廉政的状态,一定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从而为廉政提供最本质的动力和理性。可见,道德才是根除腐败的根源。最后,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来看,道德是法律的内涵,法律发挥效力需要以道德为依托。从《汉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唐律疏议》到方今各国的宪法,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无不与其各自的道德体系密切相关,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 —正义与公平,正是道德所确立的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我方并不否认在廉政建设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是没有道德作为依托,如何保证法律的顺利实行呢?那些落马的高官,不正是因为道德缺失而试图去钻法律的漏洞吗?那些依旧逍遥法外的贪官,是否又是通过权势让法律“网开一面”呢?所以说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无法左右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就无法产生代保证法律的公正,更无法切断腐败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反腐倡廉主要依靠道德。
第二篇:反腐倡廉靠道德
谢谢主席!近段时间以来,多位腐败官员落马让我们看见了反腐工作的前景一片光明。开宗明义,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反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标准是法律和道德谁更能高效的解决当前的腐败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腐败产生的原因:
第一,缺乏强有力的权力制约滋生了腐败现象。
当前,我国的法制体系尚不完备,还有很多重要的法律没有制定出来,对公共权力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没能完全通过法制形式加以有效规范。因此,在社会生活的管理中,仍存在着不少无序和混乱的状况,为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在某些地方,一些掌权者用主观随意性代替法律,国家的权力意志取决于某些官员的个人意志。更有甚者,有些官员将权力视为私有物,或以富代法、以罚代刑、搞权钱交易等。权力具有潜在的扩张性和腐蚀性,只有在法律的制约下,才能有效地控制权力的扩张和预防权力的腐蚀。
第二,对腐败的惩治不力助长了腐败势力的气焰。
在一些地方,某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极易获得某种利益,而他们的行为又极易逃避惩罚,甚至他们中的某些人还得到了提拔和重用。行为人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胆子越来越大,另一些人则群起仿而效之。以酒驾现象为例,中国政府以足够重视酒驾现象,但酒驾还是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惩罚力度不够,不足以引起思想上根基上的警觉。若是对被抓的腐败官员进行严惩,能做到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思想上追悔莫及,在肉体上一命呜呼,其效仿者必然大为减少,腐败问题就基本能根除。
其次,我们来比较一下法律和道德二者。
道德自律是软约束,而法律制裁是硬约束,是不可打破的,就算一个人违背道德做了犯法的事情,法律也是会制裁他的。而如果仅仅只是依靠道德,没有法律,有些人当然是可以用道德自律,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欢违背自己的良心,道德在他们心中一点份量都没有,这时不用法律,更待何时?难道对于一个屡教不改的贪污犯我们也不要用法律惩治他而是叽里呱啦苦口婆心地去劝告他吗?每一个人都知道,不应该贪污,可是那些要贪的人一样不把这些仁义道德放在眼里,你把口水说干,对他来说也都是废话一堆。法律固然会有“漏网之鱼”,但道德的“漏网之鱼”更多!而且,通过立法解决腐败问题,效果立竿见影,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腐败问题,而加强道德教育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扼杀腐败啊!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反腐倡廉主要靠法律。
第三篇:反腐倡廉靠法制
反腐倡廉靠法制
肖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反腐倡廉最关键、最可依靠的有力工具。通过不断健全法制建设不仅可以有力打击各种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起到防范腐败现象产生的作用,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需要反腐倡廉整体工作所提供的逐渐净化的立法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也会侵蚀我们的干部和党员队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少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现在的大案子很多,性质都很恶劣”。江泽民说:“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联系,而且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我政权的借口。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他还说:“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而反腐败斗争又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及时而有毅力去做这项工作。
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反腐倡廉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求注重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和人财物等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努力探索和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注重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切实把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逐步建立重大事项报告、重大财务申报及廉政述廉等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督。注重探索建立领导者对工作分级管理的监督机制,继续加强纪检监察部门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加大对外出办事活动的监督,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加强对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加强对干部任用、财务支出、装备物资采购的监督制度的建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务支出情况、重大装备物资采购事项、重大工程项目监督制度的建立。
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相适应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在防治腐败中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因此,能否有一套严格而又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这是防治腐败现象,进行反腐败斗争中有无强制性对策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腐败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是总结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健全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广东考察时深刻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指导原则。江泽民同志关于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内在的客观规律。全面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一重要思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全面强化德治与法治的同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地统一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这样才能使两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特点、优势,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德治和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德治,必须要以法治作为有力保证。因为只有依靠法治,发挥法律纪律武器的威力,依法惩处违法乱纪分子,才足以警示世人,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孤立地讲德治、搞教育,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加强法治,也必须通过加强德治来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矗法律、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执行者缺乏内在的自我道德要求和自我约束力,不仅不会去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相反还会千方百计去钻法律制度的空子,力图摆脱法律、制度的制约,那么再好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道理正在于此。因此,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只讲德治忽视法治的偏向,又要防止只抓法治不抓德治的偏向,努力做到德治与法治同时并举,双管齐下,相互渗透,融而为一。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成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第四篇: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靠法律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靠法律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首先必须强调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这提高是建立在有环保意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教育是什么,教育在新华词典中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而法律则是绝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教育和法律的目的都在于引导人以正确的习惯和态度对待客观事物。而就今天的辩题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到底靠谁,就要看谁在这方面能做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对此我放坚决认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考法律。下面我方将从三方面论证: 第一,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法律的颁布,实施都并不在于惩罚他人,而在于把这一宗旨,意义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也就是说,教育能让人们在认知上意识到的,法律通过其传播、其教育功能也能做到。但法律更优越于教育的是它能依靠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能让环保切实贯穿于认知到行动整个过程中,而教育不能,而且法律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法律有底线,它能明确让人们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从而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而能反作用于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全民环保意识地提高。
第二就人性的弱点而言,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惰性,就好比乱丢垃圾这一现象,这不是没有人不教我们不应该这样做的,但又有多少人贪一时的方便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倘若这时有法律的制约,又将是另外一种景象,人们会因为有法律的管制就不会让惰性凌驾于环保行动之上,环保意识慢慢的会深入人心。同样,当环保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又有多少人因利益而放弃环保,污水偷排,过度挖掘煤炭,过度砍伐等等现象屡见不鲜。虽说教育也有引导人的作用,但相比下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了其行为,强有力地加强了其环保意识不是更有效率,效果更好吗?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靠法律。谢谢!
第五篇:道德应该靠法律来保驾护航
道德应该靠法律来保驾护航
2011年10月13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2011年10月23日,280名来自佛山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抱抱团的名义,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还有很多团体、个人和网友呼吁大家拒绝麻木冷漠,还人间真情,还人心温暖,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但是,这些“呼吁”和“号召”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呢?隔靴搔痒,微乎其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今天我不说这件事,在座的各位同学有多少还在意这件事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道德层面的呼吁对人们的约束力远不如法治层面的一条法令。道德,应该靠法律来保驾护航。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所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道德包含法律,法律产生于道德,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法治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会自发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当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法律的约束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治世能臣,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请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谁会闲着没事去杀人放火,作奸犯科呢?当然,完全靠道德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要实现共产主义一样,远远地看到了到希望的地平线,而等你走近之后才发现地平线还在前方,还是差好远。所以,要想让人与人之间不再冷冷淡淡,麻木不仁,不要寄希望于人们的良知,要靠法律去改变这一事实。
其实,靠法律来约束人们的道德在国外早就开始实行了。德国刑法典第323条规定:“不幸事件、公共危险、紧急状态时,尽管救助是必要的并且根据情况可以要求他救助,特别是没有明显的自身危险并且不伤害其他重要义务即为可能时没有救助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罚金刑。”法国《刑法典》第223条第6款中明确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难中的他人,能够采取个人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处罚金7.5万欧元。”我们中国是完全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法律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见死不救”罪的相关法令的。
中国有句老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内,必有俊杰”。我这个人不算聪明,连我都能看到想到的问题,国家立法机关的那些人肯定也能想到的。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法律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我们先不考虑它的可行性如何,只看将“常回家看看”入法这件事,它代表了我国立法机关对于靠法律来约束道德的肯定,而且如果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的很好,那么更多的道德问题将会由法律来约束,比如: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