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发布: 2008-3-02 16:45 |作者: 张继禹 |来源: 转自网络 |查看: 49次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
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代,再获新生。值今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将以其巨大的思想财富再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人类 21 世纪写下辉煌的一页,道教也面临着适应现代的文明发展、进行自我更新的时代课题。时代既提供了弘扬道教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弘扬道教的问题,这一点已成为一切关心道教命脉的人们的共识。道末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思考,虽不成熟,但愿坦心言之,以期与诸山高道大德、玄门新秀,以及关心道教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一、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道教恢复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教的现状远非尽善尽美,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道教徒的文化素质,普遍地有待提高,人才匾乏,难以肩负起弘扬教旨的重任;一些道教徒不注重自身道德素养和宗教修养,倾心于世俗名利,缺乏纯洁的宗教感情和虔诚的信仰,致使济世度人的功能微弱;教戒规仪不整、一些宫观管理混乱、散居道士管理涣散、道风不正,个别人还附和巫觋术数活动,背道向利、假道谋私,致使道教含垢;道教宫观组织和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联系,难以相互激发,彼此促进;„„对于这些问题,道教中的有识之士莫不深感忧虑。为此,中国道教协会和一些高道大德从各个角度探寻解决之方,开展了传戒授箓、召开先进表彰会等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教务活动中亲履实践,并著文阐述道教精义,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些努力,对于道教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透过道教现状的诸多方面,我们须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道教继承道家学说,对于解决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有一个传统而且优越的达思方法,即秉本执要。唯其掌握根本,然后能够对具体而且复杂的现状问题,取得一种整体的协调解决。这方面,需要我们道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并在探讨中达成共识。依愚之所见,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道教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间题。
首先,我们要弘扬道教,就必须正确确立道教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生长点,也就是认清道教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基础,摆正自己的位置。道教之所以立教行
教,根本宗旨在于济世度人,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世的变化发展、理解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否则,济世度人便失去了对象,虽有阐道之心,弘教之志,但由于走不出因循守旧、僵化闭塞的观念束缚,将自隔于现代文明社会之外。当然,不切道教实际或背离教旨而一味地追新出新,也是于教于世无益的。
其次,道教传统是历史形成的,悠久的历史使传统的内容包罗万象,每一种传统的形成,又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我们首先存在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其次存在一个如何扬弃的问题。理解当以辨识常道与可道、教理与教迹的关系为基础。道教有自己的根本义理和内在精神,这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根据这个“‘常道”建立起明服务社会人类,济世度人的教化学说,及因应历史现实而形成的教戒、教仪、教法,便是“可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道教传统,则可从道教繁富的传统内容中,把握住其不变的宗本。换言之,“常道”作为根本教理和内在精神是不变的,“可道”作为行教方式是因应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辨别道教的哪些传统是优良的,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哪些传统是结合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文明是应扬弃或革除的。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最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既有历史性的差距,又有价值性的结合点。历史性的差距是由社会文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的。长期以来,道教因循保守而停滞,在很大程度上未能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缺乏创造力,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差距,并通过努力予以克服,无需遮掩回避。价值性的结合点,则反映出道教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必然关系,也可以说是道教在文明中的生长点。通过教内外各方面学者的研究,道教对于现代文明的重大价值,日益为世人所认识,尤其是她站在“常道”的宇宙观的高度上,看待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育返朴归真的精神人格等等,都是激发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源泉活水。正确认识道教的内在价值,把握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完成弘扬道教之历史使命的契机。
总之,道教现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这个根本问题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因为对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信行教法没有重心,甚至本末倒置,便难免滋生出各种弊端。如若能秉本执要,则弘扬道教即有纲领、有目标了。
二、我们应弘扬道教的哪些传统
弘扬道教以适应现代文明,并为促进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道教徒的普遍愿望,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但是,弘扬道教既以适应现代文明为基准,我们就应该参照现代文明的发展,对道教进行历史的反思,体悟道教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根本宗义,用以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传续她的命脉。
(一)闭杨道教的根本教义,明体以达用
道教教义思想承扬于道家,博大精深,变化洞达,不但是道教徒,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历代高道学者以承扬这一思想智慧为己任,为她的丰富和发扬作出了贡献。但近代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教教义思想的承扬因缺乏活力而停滞。可喜的是,随着当代道教文化研究的开展又呈现出新的生机。我们当以前贤不懈探究的精神为榜样,总结前人和当今的研究成果,为道教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扬作出新的贡献。
道教教义思想的根本宗趣,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明体以达用,体与用的关系,也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我们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神仙的本性和历代师真的教化都是“常道”的显现。道教当通过对本体的阐扬,明确天(道)人(道)合一精神的现实意义。如太上之道,亘古常存,且有虚养万物的广阔胸怀,道性自然无为、清静素朴、柔弱不争,具有人类最向往和追求的伟大品德。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莫不以道为信仰追求,毕生奉道、信道、修道、行道,修行道的真品德,用以安身立命,济世利物,服务社会人类。当今之道教,就是要承扬和弘扬道的根本教义思想,并随社会的文明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教教义,从而建立起切合社会文明的教义体系,裨益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如阐扬“道法自然”的教义思想调整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们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以“清静寡欲”、“柔弱不争”的教义思想,平和人的心境,协调过度的利欲心态。在教内,通过教义体系的完善,端正信仰者的信仰追求,纯洁信仰情感,进而明确务道修道之阶次,以纠正忘本逐末及牵强附会等违背真道的一切邪行伪伎。真道精微,言简意赅,阐扬传统的经教思想,不能自喻高深,要使之通达易晓,否则,只能自束于高阁,难申度世之旨。教义的通晓申明,要切合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文明进步和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莫自格于世,成为桃源之愚公。我想,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弘扬道教的内在要求。
道教优良教义的发扬,要特别重视道德美德的发扬,以裨益于世教。道教以度己度人为目标,度己度人的教义思想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修道悟真、成就道真更离不开道德这个根基。神仙人人皆可做,但世上没有无道德根基的神仙,庙堂之上的神仙之所以为世代信众所敬仰,皆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精神可敬可信,世人才顶礼拜祭。道教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透过经教和行教歌颂真善美的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宽容和善,广结善缘,多做好事,以积功累德,做有道德、有修养的公民。这既是道教徒实现信仰追求的根基,也是文明社会的公德、中华传统的美德。道教导化人修道立德、宽容谦和、淡泊名利、诚信做人、利世济人、报国孝亲等道德学说,既有利于世教,更有益于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每个道教徒不但要身体力行,更当把道德修养作为修身、扬法、弘道的根本,修持不懈。从而尽快纠正当前道教活动中一些重利轻教的不正常现象,为端正道风、净化人心、申张真道、裨益世教起到积极作用。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二)弘扬道教的内在精神道教内容虽然繁富,但繁富中有其根本的思想宗义,并内含着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兼容并蓄而不失本位的文化精神等,这是道
教传衍和发展的命脉。经历代高道的不懈耕耘和发扬,至今仍是推动道教宏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
第一是爱国弘教的精神。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推尊黄帝,敬奉华夏之民族祖先,国之圣杰,并将其纳入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其根旨在以张扬爱国正气,树立热爱中华的高尚情怀,凝聚民族精神。在修持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护国安民”为目标,履行一个道教徒的责任,并将爱国与弘教连为一体。祖天师张道陵推尊黄老而力阐真道,长春真人进言爱民并广施济度等,都表现了一种爱国家、爱民族、弘真道的远大志向,而为道门所宗仰。先贤典范,既是爱国弘教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是对生命修炼不懈探索进取的精神。道教追求成仙得道,在信仰上追求逍遥无碍的神仙境界,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生命的健康和长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主张,相信生命通过保养和修炼,不仅精神生命可以升华,生理生命亦可脱胎换骨、神形兼备、永世长存。为此,历代修真之士对生命的健康和长存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修持理论和修炼方法两个方面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总结了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生命修持修炼的探索中再谱新篇。
第三是济世利人的精神。济世利人就是要于世有益、于人有利,这是道教徒的行为准则,背离这个准则,就不是一个名实相符的道士。《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祖天师张道陵在《想尔注》曾指出 : “仙士道人,百善当修,万善当备。”行善就是要求奉信道教者多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大众的事,像水一样利万物而处下。全真道祖也强调要行“真行”,真行就是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晋真人语录》)。中国道教协会于1993 年在京召开“先进表彰会”,表彰在修桥补路、治病救人、造林护林、施财济人等方面的事迹,也正是要弘扬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
三、弘扬道教首须自信、自强、自立
《道典论》中说 : 道士者,以道为事。所谓以道为事,其中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弘扬真道。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皆以弘扬道教为使命,并以此作为信仰的愿望和抱负,力尽责任。当今,道教的传统价值和现实价值已为我们所认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完成自己的弘愿。愚以为当从以卜几方面来努力。
(一)正确认识不足,扎实开展工作
对于道教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前文已直言略述,并就问题的根结表明了自己的认识。但这需要广大真正的务道之士面对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出差距,并敢于正视不足。检讨一下自己的修行是否符合道意,有无背离教旨的行为,从此都觉悟起来,对弘扬道教的问题多作一些思考,深刻理解道教传统和现实的价值,牢牢把握弘扬道教的根本宗义,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切合社会文明步伐,树立自信。在修持和教务活动中,把弘扬道教根本教义和内在精神扎实地贯彻其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对有违于道教优良教义和优良精神、不切合社会文明的道教活动不附和,力阐真道,正本清源。团结和引导广大务道之士勤于思考,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努力探究。不分宗派,不自尊自大,虚怀若谷,求同存异。共同为弘道之大业而努力进取,促进道教事业健康发展。(二)大力提高广大道教徒的文化素养
提高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中国道协在有关会议报告中曾多次郑重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各级道教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有紧迫感,要把它放到整个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这表明了道教界的忧患意识和远虑卓见。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徒的文化素养与这一文化载体的弘扬具有重大关系,换言之,即这一载体的弘扬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徒的整体文化素养。因为,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在这一载体中的影响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早在明朝就曾说 :文以彰道、道以文著。历代祖师以文彰道的精神使道教文化得以丰富发展,他们这一精神当足以激励我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抱负,时代也在鞭策我们,通过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阐扬教义思想、丰富发展道教文化。提高道教徒的整体文化素养,要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学识人才上狠下功夫,通过不同形式,培养道教学识专门人才。在培养教育人的观念上,不能固步自封,可在教内教外广纳师才,从文化上给受教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宗教上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提高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宗教素养。道教组织的负责人,在提高道教徒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上负有重大责任,不但自己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还要有甘当阶梯的精神,护植和造就可学之才,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文化建设上来,不计个人之得失。在文化建设中,有条件的宫观可开展讲道宣教的活动,即恢复讲经说法之传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广大道教信徒讲解道教知识,使信徒的素养得到提高。并注意增进与学者文化人士的联系。积极开展道教典籍的整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弘扬道教事业中的重大意义。
(三)摆正人我关系,倡导奉献精神
道教徒在爱国爱教的宗旨下,弘扬道教。首先要摆正修道行道与弘道的关系,即摆正人与我的关系。修道是要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养,修炼生命健康,以期得道成真。行道则是要按道真教旨修持行事,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广宣道教优良教化。修道是为“度己”,即以自己的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得到升华为追求;行道即秉行教旨以“度人”,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典范作用。影响人、帮助人,达到教化的目标。而修道、行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完成弘道之宏愿。修道、行道、弘道的信仰追求是高尚而纯洁的,容不得私己之欲,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于信仰、于社会人类有奉献的精神。在教务活动中,密切联系信众,关心信众,对社会人类有所奉献。积极引导广大道教徒爱国爱教,信行真道。传统的宗教活动等教仪形式,要通过更新让信众参与修持,凝聚起共识。
总之,只要广大道教徒以纯洁的信仰和高尚的精神为追求,并有一片真诚的奉献精神,树立起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道教事业将不断发展,并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作出贡献。
第二篇:道教协会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道教协会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陈 *
**市道教协会在这里召开工作总结会议,主要是回顾总结2013年我市道教事业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市道协在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自养的原则,积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为我市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道教协会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市道教协会就13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市道教工作进展的情况,既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全市道教工作所取得的新成绩,也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市道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更好地开展下一年全市道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各市、区道教协会负责人和各直属宫观管理委员会汇报13工作情况与14工作打算。张会长对明年全市道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应该说,回顾2013年,市道教协会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按照上级要求抓好道风建设年工作、做好同心同行道教建设成果展、指导吴中区穹窿山上真观工程落成庆典与开光、指导太仓市道教协会换届工作、指导并委派市道协重要骨干去昆山市道教协会工作、道教姑苏仙乐团比较好地完成国内外多次道教音乐演出等等。一年来,在市道协和全体道长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配合下,全市道教道风建设不断加强,道观数量不断增多,道众队伍不断扩大,自养能力不断提高,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这些工作为我市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我代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地感谢!
成绩是主流,是方向,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汇报工作成绩多,谈问题少,主要有:一是人才缺乏。有个别宫观没有道长,靠信教群众在管理;二是少数宫观自养能力薄弱;三是道众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少数道众入教动机不纯,思想素质、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宫观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五是在**道教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甚至是故意破坏和谐的杂音和因素。各负责人结合自身宫观的工作情况,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和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引起警觉,早规划早预案,早协调早处理。为此,我提几点要求和希,发言稿《道教协会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一是不断加强道风建设,进一步规范道教的各项工作。
去年,国宗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教风建设年”创建活动,教风建设活动在我市五大教全面得到贯彻落实,我们道教开展教风建设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我的理解,“教风建设年”活动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形势下开展的一次道教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身建设、自我提高的实践活动,也是我市道教发展当中总结经验探索道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活动,更是**道教在前进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道风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没有阶段性的工作,决不应该轰轰烈烈走过场。针对道教实际,2014年教风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道教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道士特别是协会会长、宫观主任等等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也得到提升,尤其是不少道长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很高,道教队伍整体形象,在社会上的影响还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在少数道长中出现了信仰淡化、戒律松驰、追逐名利、贪图享受等等的不良现象。我们**道教界也有这样那样的表现,严重损害了道教的形象和声誉,引起教内外的不同反响。在这种情形下,道教组织和道教界人士要保持清醒认识,把道风建设放到攸关道教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道风建设,大力倡导道法自然、清净之风、和谐之风,努力培养正气、清气、和气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团结,凝聚共识,严格纪律,不断提高道教造诣和综合素质,努力增强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摆脱名利思想的困扰、拒绝物质享受诱惑的自觉性,把我市道教建设成为爱国爱教、清净和谐、团结互敬、道风纯正的宗教团体。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宫观管理。
全市道教组织、各个宫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道教事务上的管理作用。在制度规范上下功夫,在制度执行上要规范,在制度运行上抓细节;防止管理中的盲区与死角,防止形式主义,防止空喊口号等待不良现象;不但要使规章制度写在本子上,挂在墙头上,更要落实在我们的心里,落实在我们日常的修持中。市、区两级道教协会、宫观的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管人、用规章制度来管财、用规章制度来管事。道教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市、区两级道教协会、宫观主要负责人要做落实规章制度的模范与表率,用自己良好的形象教育人、影响人、启发人。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办理道教的各项事务,使我们的言行在各项规章制度下运行,使我们道教的各项事务在规章制度下运转,使我们的日常行为在规章制度下规范,让各项规章制度发挥正能量,努力使我市道教事业稳步地、积极地、健康地向前推进。
2013年已经过去,2014年是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一年。我希望在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推动下,2014年道教工作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成绩展现在**老百姓面前。
最后,祝各位道长,各位朋友马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谢谢!《道教协会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第三篇: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现状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现状研究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生姓名:王静
考生所在单位:邢台市内丘县平安小学 准考证号:055504100170 导师姓名:代俊兰 联系电话:***
完成日期:2013年2月26日
摘要:近年来,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但对于现代国人越来越对传统文化的疏远与淡漠来说,传统的文化仍然是难解之谜,尤其是对于博大精深的道教与佛教,更是认识尚浅。今日以笔者之浅显之见,略述道教与佛教之文化教义,以供读者了解传统道教与佛教的冰山一角。
关键词:道教;佛教;道教思想;佛教思想
目录
摘要、关键词„„„„„„„„„„„„„„„„„„„„„„„„(2)
一、道教和佛教的起源和发展„„„„„„„„„„„„„„„„„(4)
(一)道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4)
(二)佛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7)
(三)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9)
二、道教和佛教的差异和联系„„„„„„„„„„„„„„„„„(10)
(一)道教文化及思想„„„„„„„„„„„„„„„„„„„„(10)
(二)佛教文化及思想„„„„„„„„„„„„„„„„„„„„(11)
(三)道教和佛教的差异„„„„„„„„„„„„„„„„„„„(12)
1、生死观上的差异„„„„„„„„„„„„„„„„„„„„„(12)
2、生命观上的差异„„„„„„„„„„„„„„„„„„„„„(12)
3、修炼目的上的差异„„„„„„„„„„„„„„„„„„„„(12)
(四)道教和佛教的联系„„„„„„„„„„„„„„„„„„„(13)
1、最终目的相同„„„„„„„„„„„„„„„„„„„„„„(13)
2、行为准则相似„„„„„„„„„„„„„„„„„„„„„„(13)
3、社会功能一致„„„„„„„„„„„„„„„„„„„„„„(13)
4、现实作用一样„„„„„„„„„„„„„„„„„„„„„„(13)
三、道教和佛教对我国社会促进作用„„„„„„„„„„„„„„(13)
(一)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社会地位„„„„„„„„„„„„„„(13)
1、国际的关注„„„„„„„„„„„„„„„„„„„„„„„(14)
2、各宗教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14)
(二)道教和佛教的社会功能„„„„„„„„„„„„„„„„(10)
1、佛教和道教对于现代文化的促进„„„„„„„„„„„„„(10)
2、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10)结束语„„„„„„„„„„„„„„„„„„„„„„„„„„(10)参考文献„„„„„„„„„„„„„„„„„„„„„„„„„(10)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现状研究
王 静
一、道教与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首先对于道教与佛教的起源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以便为后期的展开阐述做好铺垫和基础。
(一)、道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道教,起源于战国、秦汉间的神仙方术,沿袭方仙道、黄老道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也是道教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
道教发展初期,东汉宫廷盛行黄老之学,而实际上主要是老学。东汉明帝时,朝廷崇信黄老者更多。黄老学说的神秘化,使黄帝、老子进一步神化。在上层社会中得到普遍信仰,已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由此逐步形成早期道教——黄老道。
黄老道在河洛地区产生后,逐渐发展为两支,出现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为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所创。该教奉老子为教主,号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因信奉者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传其道。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在巴郡、汉中传五斗米道,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道教养生术的三大流派导引、房中、服食形成传世,对道教重生、贵生、乐生、太生、养生之学起到开源通流的作用。太平道为汉灵帝时(168~189年),巨鹿人张角所创。该教是信奉《太平清领书》的一个道派。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因唐同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车裂于洛阳。由此可见太平道在京师洛阳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黄巾军被镇压后,太平道解体,余下的信徒汇入五斗米道中。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斗米道张鲁投降曹操,其全家被迫徙居邺城,大批信徒随迁豫北。因张鲁显贵,而使五斗米道得以顺利传播。
西晋建都洛阳后对道教的防范放松,道教徒又开始公开活动。武帝时(265~290年),河南境内建道观200多所。著名道士王浮在洛阳宣传道教,并作《老子化胡经》,称老子西出流沙,化为佛,释迦即老子的化身,以此说明道先佛后。
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嵩山五斗米道徒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后人称北天师道)。《魏书•释老志》载:谦之于神瑞二年(415年)十月从太上老君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他改除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租米钱税制度及男女合气之术。他利用北魏太武帝(424~451年)对道教的崇拜,排斥佛教,改革天师道(五斗米道),制定乐章诵戒新法。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太宗将洛阳故宅改为“洞真观”,设女冠主持;在汴京仿建唐代洛阳的“上清宫”拟建宫观。著名道教学者朗然子、刘希岳在洛阳南郊栖露宫传道,有《悟真诗》30首传世,为内功修炼经验的总结。
金元时期,河洛一带先后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王喆)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
王重阳所传七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长春、王处
一、郝大通、孙不二又各传一派。谭处端,号长真,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赴洛水南朝元宫传道,创南无派,著有《水云集》。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在洛阳的伊王朱典櫍,仰体圣上崇道之意,也大力推崇道教,修建道观。尽管如此,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洛阳吕祖庙为清康熙年间创建,其规模远不能与唐宋洛阳上清宫相比。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
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洛阳保留了上清宫、吕祖庙等道教活动场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 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1983年,河南省“道教学习小组”成立,洛阳上清宫道长师维新任组长。经过协商筹备,洛阳开放上清宫、吕祖庙为道教活动场所。1990年洛阳有道教信徒9700人,其中居士83人,乾道8人,坤道3人。
(二)、佛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佛教是由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其本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最早安定于西汉河南白马寺,两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宋达到鼎盛,明清时佛教在西藏盛行,臧传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一朵奇葩。最初,佛教仅流传在上层统治者中间。中国人初以黄老方术视之,信奉的不多,更无汉人出家为僧。其后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出来,影响渐渐扩大。汉末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中国陷入三国鼎立,中经西晋暂短的统一,又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大动荡中,战乱遍地,民不聊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当时崛起的魏晋玄学又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学术背景。佛教便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俱舍、成实、涅槃、摄论、地论、三论等学派。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的寺院经济空前壮大,僧侣们便采取世俗地主宗法制度的传统方式,使中国佛教出现律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在佛教理论及寺院经济方面都相对独立的宗派,盛极一时。唐末农民战争摧毁了许多地方的寺院经济,故宋以后各宗派逐渐衰落,仅中国化的禅宗、净土宗继续维持持久的影响。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三)、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佛教历史及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5万余人。
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信仰。有200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教,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历史及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 5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历史及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万余人,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
二、道教和佛教的差异和联系
(一)、道教文化及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 •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佛教文化及思想
世尊他老人家在世的时间是三转法论,核心根本上来说就是指向真如,不过因为众生根器不一样,他大慈大悲,分别宣说,佛以一音演佛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一转阿含部,主要讲四谛,苦,集,灭,道,所谓苦,就是认识到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会导致苦,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啊,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宵绿帐卧鸳鸯,明朝孤坟话凄凉!那怎么样才能够摆脱这样的宿命?就是涅盘(达到不生不死的本有状态称为灭)那怎么样达到涅盘,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八正道,七觉支,四正勤等具体的学习和实行。
二转中观,主要是讲一切存在的都是假有的,没有个什么独立的,永恒的本性存在,都是因缘和合,存在的都是条件的满足而施设的,强说本性,本性施设为“空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转唯识,也是最了义的,为什么说最了义,因为他是在一切处,一切人,一切时间都成立的,那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来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即涅槃证得。
(三)、道教和佛教的差异
1、生死观上的差异。——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入世”。生与死是人身的主要问题,也是任何宗教的视图阐释明白的课题。佛教以现实为苦海,主张脱离,主张超世。“佛祖”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于人们都是苦海。面对现实,人们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超世”。
2、生命观上的差异。——佛教言“色空”,道教讲“由我”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宣扬无欲无求。道教则讲究随性而为,道法自然。佛教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而道教与佛教对于生命的看法完全不同,道教对于生命的看法是客观的,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看法是肯定和积极的。道教基于“我命由我”、“重道贵生”这些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的观点,强调生命把我在自己手中。“重道”是为了“贵生”,即重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在有生之年更好的去生活。
3、修炼目的上的差异。——佛教重“心理”,道教重“生理” 佛教讲究对内求真,从而达到对外求善的目的。佛教几乎所有理念都在谈“心”,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万物一切,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根本性的阐述。道教则追求养生和羽化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有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载体和寄托,只有长生必死,才能达到精神的长存。
总体而言,正式由于道教和佛教的根本追求不同,从而决定了二 者在各个层面的差异。
(四)、道教和佛教的联系
1、最终目的相同:佛教讲究通过修行超度成佛,道教讲究养生修炼,羽化成仙。
2、行为准则相似:都是劝善的:劝人积德行善,达到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修为。
3、社会功能一致: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古代,每个王朝都会推出自己的护家神灵,为自己的江山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君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达到政治的目的
4、现实作用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在黑暗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老百姓通过这种信仰,对未来抱着希望,而达官贵人更希望神灵保佑他们飞黄腾达。
三、道教和佛教对我国社会促进作用
(一)、道教和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1、国际的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佛教与道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发展,一些重大国际宗教活动相继举行。其中,1997年5月,美国著名基督教布道家包乐在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布道大会,在香港掀起了不大不小的宗教热。1997年11月,国际佛光协会世界会员大会也在港召开,将世界各国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香港,宗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各宗教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关心社会,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是近年来各宗教的一个共同趋向。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各宗教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2004年香港地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宝莲禅寺释智慧法师报名参选选举委员会的选举,并成功当选,进一步引发了各宗教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围绕政治选举选举,各宗教由于原则立场的差别,出现政治分野。道教和佛教中的一些人士公开表态,支持我国的各派别参政议政的权利。
(二)、道教和佛教的社会功能
1、佛教和道教对于现代文化的促进
关于道教和佛教,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对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和包容,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活力,也给我们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形态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经验,这种经验,会让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中充满自信。
2、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
道教和佛教的社会功能是一致的,可以说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纵观所有教派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的作用。归根结底,正式因为道教和佛教都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安抚百姓情绪的作用。这也正式符合了执政者的利益要求。尤其是现在社会讲究和谐发展,在这点上,人民思想的和谐是根本,而道教和佛教正式在思想上为政治提供的工具和支持。结束语
正是由于道教和佛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渊源与发展,从古至今,二者兴衰起伏,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无论在文化方面,还是政治方面,佛教和道教都有它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基于以上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梳理和介绍,期冀能对传统文化继承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更希望能使部分读者从中受益。感谢所有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为本论文的完成做出理论指导和支持,才使本文得以顺利完成。也感谢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本文更加完善。希望本文对于其他相关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道教和佛教文化在我国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周、李耳.老子 庄子.华文出版社.2009.9 [2]星汉.佛教大百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 [3]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4]李耳.道德经.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国宗教学术网.http://iwr.cass.cn/zjxqk/zhongguodaojiao/201203/t20120326_10158.htm.中国道教
[6]道教文化资料库.http://gb.taoism.org.hk/index.htm.刘仲宇.道教的信仰
[7] 中国道教.http://www.xiexiebang.com/.丁常云.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
第四篇:2013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
公选课:《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课程作业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作者:李剑穆寒
学号:3201005070433
代课教师:马治鸾
二
0一三年五月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一、青城山旅游资源概况
1、独特的地质地貌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丈人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名青城,谓之青城山。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在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有36座山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青城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青城后山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
青城山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职务生长。1994 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拥有高等植物2500 种,其中珍稀植物69 种。有木本植物730 余种,分属110 个科,有多种名贵树种,其中银杏树和水杉树被称为活化石;草本植物上千种;药用植物837 种,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因地貌独特,林木清幽,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280 余种,野生两栖类动物和爬 行动物10 余种,鱼类2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野牛、牛羚、白鹤等。虫鸟种类繁多,山鹊画眉,黄莺紫鹃,四时鸣啼不绝。
2、自然奇观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另有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天桥奇景、金鞭岩、石笋峰、山泉雾潭、白云群洞等。
天桥奇景
3、道教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教发源于1700多年前。目前全国各地都保存有丰富的道教历史文物,其旅游资源主要以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道教旅游景点景区分布较密集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四川、山东、福建和安徽。四川著名道教胜地当推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构成了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具体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道教建筑类: 天师洞、祖师殿、圆明宫等。
(2)道教人文类: 道家音乐、道家武术和气功、道教文学艺术、道教工艺品等。以青城山的古琴曲《流水》为代表的古琴艺术2005 年列入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道教活动类: 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 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 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 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
(4)道教历史遗迹: 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等。
4、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人遗墨 青城山有诸多典故和传说。
如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如关于圣灯的出现,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又说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后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教,遂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还有说天师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是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自古以来,青城山也是文人墨客乃至名流流连忘返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钱起、贾岛、吕岩、唐球、章孝标、张令问;宋代张咏、宋祁、吕大防、文同、张俞、范镇、赵汴、陆游、范成大;明代杨升庵,清代李调元、黄云鹄、李善济等;近现代名人颜楷、黄炎培、谢无量、于右任、董寿平、沈钧儒、黄宾虹、张大千、冯玉祥、林森、李济深、老舍、王冶秋、蒋介石、徐悲鸿、关山月、赵朴初等都曾访幽探胜青城山。他们寄情于青城山水,或题壁书额,或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耐人寻味的诗文佳作。
5、道家养生饮食文化
道家历来重视服食养生,人们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传统秘方酿造的这四种特产,风味独特。故青城山饮食具有一定知名度。
主要有青城四绝: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道家泡菜。还有后山老腊肉:烟香味浓、肥而不腻、口感独特。
长生宴则颇有历史文化底蕴。据传长生宴是青城山鹤翔山庄上善堂餐厅推出的道家滋补特色美食。自三国蜀汉,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寿齐彭祖。之后,唐代药王孙思邈居青城,又将川芎。山药等做成药膳以滋补元气。唐安史之乱,明皇避乱蜀中,驻辇长生宫,使道家饮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被誉为“青城文化餐”。
后山老腊肉
道家泡菜
二、青城山宗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宗教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学术讨论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为广大学者所认同的宗教旅游的含义是指它不仅仅包括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养生、静心、游憩行为等。
1、开发形式
就全国而言,宗教旅游景点主要的开发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全新开发;第二类是在扩展开发,在原有宗教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建相关性的宗教景点;第三类是重建开发。青城山则属于第二种开发形式。
2、开发规划
在2006 年都江堰政府制定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青城山是“ 中国式养生”的核心启动区域, 《规划》将其划分为三个片区: 一是以青城前山门片区为前台, 主要强化娱乐功能;二是以青城前山片区, 主要强化深度观光功能和养生文化集中展示与研习功能;三是以青城后山片区为后台, 主要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和道教养生、中医养生的深度体验。
2008 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青城山景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青城山景区2010 年要完成景区古建筑群修复重建和“两中心一馆”(游客中心、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和道教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以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力争到2012 年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和体验之地。灾后重建坚持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立足于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发展基础,以旅游为龙头,从多个产业角度对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深度挖掘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充分注意展示与体验相结合、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经过大地震后的青城山,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因此应在对青城山景区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对道教文化的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3、已开发的旅游活动
目前青城山已经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1)以青城山宫观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摩崖石刻、道教历史遗迹、道教人 9 物造像、道教楹联碑刻、道教音乐等为主的展示;(2)以青城山道家茶道、青城山道家养生术、青城养生元谷为主的休闲度假;(3)以青城山道教武术、道教气功、道家茶道、青城道家长生宴、青城道家素食为主的体验;(4)从2004 年起,青城山以道文化为主题,成功举办多届道教文化节、摄影艺术节、猕猴桃节等各类国际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5)以青城四绝、青城老腊肉、青城根雕、川芎等中药材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青城山道家茶道
4、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单一, 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
游客参与性项目少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注重以观光为主, 而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的, 如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养生、道教艺术欣赏、武学健身和修禅等项目的结合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少。
(2)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
在青城山道教宫观开展的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主要有:每年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 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 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 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等。每年逢庆典节日, 都会举办大型的民间庆典和民间艺术活动, 周边地区的信徒便会纷纷上山朝觐。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 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 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青城山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仍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范围, 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不紧密。其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3)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宣传手段单一
近年来,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注重了景区业态调整和旅游营销宣传, 成立了 宣传营销处和宣传报道组。但宣传手段单一, 仍以被动参加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为主。据各旅行社目前的主要组团线路来看, 游客对青城山的了解停留在道教文化观光的表面, 对深层次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了解。
(4)缺乏显著标志物
近年10来开发的宗教旅游景点景区的形式多样,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和通用的开发热点:追求“最”。例如无锡灵山景区建造了国内最大的青铜佛像,法门寺兴建了世界最高的佛塔等。广东番禹莲花山的铂金观音铜立像是世界之最,同样是观音像,西樵山风景区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一观音坐像。例子不一而足,普遍而言,由于显著标志物更加容易获得民众和媒体眼球,因此在开发策划中大多把焦点放在这些标志物上。而青城山,在这方面显然落后。
三、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可作如下尝试:
1、力争在青城山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挖掘、展示道教养生、健身及音乐、武术等道教文化精髓
在青城山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虽然说早在2006 年就已纳入景区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付诸实施却进展缓慢,其间又遇汶川特大地震。可庆的是地震后道教文化博物馆已列入青城山灾后重建招商引资项目清单。博物馆建成后将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道家文化、仙学文化研习,养生长寿文化体验,武术健身体验,音乐艺术展示与体验,道教文学欣赏,道教民俗展示等多种功能。
游人在登山领略青城之幽后,将在青城山脚下欣赏到道教洞经音乐,品鉴道教茶艺、膳食美味,欣赏青城武术、道教文物书画藏品,从而丰富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内容。
2、继续开发一些重要景点
朝阳洞位于青城山卧云亭与壮观台之间,有大、小朝阳洞之分,相距几米,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百余人,内有名人题记。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巘,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4]洞口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洞口门楼为悬空古建筑,洞中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和三官神像。依岩傍洞,还建有瑯环仙馆。该道观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特的景色,又处在天师洞与上清宫的必经之地,是游客的休憩之所。朝阳洞进一步的拓展可展示其魅力,充分展示道教贵德重生、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涵。
3、进一步完善通往各景点道路及配套设施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资源。由于圆明宫、玉清宫地处偏僻,离旅游主线较远,加上山路崎岖,可达性较差,游人较少。其中圆明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前殿灵祖殿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2 年)建,二殿为老君殿,三殿为斗姆殿,后殿为三官殿。殿堂之间各有庭院,院内有山茶和杜鹃花。旁侧“别有洞天”内有桂花、梅花。圆明宫以宝圆山为屏障,孤峰独秀,周围几十棵高大的楠木和柏树簇拥着整个道观,较其它道观更为幽静。山门有对联: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既题景,又咏志。青城 山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与青城山道教界造林护林的优良传统有关,也与他们几十年的努力分不开。现在青城山道协每年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值得发扬光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各景点,应该系统配臵景区标识牌,如此可以起到宣传人类历史文化知识,地球知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
4、注重参与性活动的开发
如蜀派古琴表演、道家养生展示、实景剧《道解都江堰》等活动,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
5、深化道教文化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
道教肯定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也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应针对目前青城山旅游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开发一些道教文化主题活动,以丰富青城山道教文化主题游。每年可举办青城山“道教文化节”专项展示活动。
道教文化十分丰富,所以活动的主题有诸多选择,当然应该选择以下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且应该与青城山核心开发“ 中国式养生”密切相联系。如:可举办“道教生态伦理智慧”主体活动,将“天人合一”、“ 三才相盗”、“ 德及微命”、“我命在我”等思想观念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展现出来。
6、重视养生休闲度假游的开发
青城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就目前景区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青城山旅游依然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上,休闲度假产业的开发仍有些滞后。
休闲度假产业当然是以“中国式养生”为核心。应该完善景区休闲度假配套设施。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休闲度假产业规模化、国际化,使青城后山、青城外山、赵公山、天国山真正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休闲度假中心、中国式养生保健基地。与此同时推出道教休闲度假游、道教养生保健游、中医药药物生态游等系列旅游产品。青城山不仅有丰富的道教医药养生文化资源,而且川芎、黄柏、杜仲、厚朴等中药材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围绕药王孙思邈真人崇拜而兴起的“药王会”延续至今。借助对传统道教医药加强研究与挖掘的基础上,一方面可针对道教养生方法有选择地建立一些新型度假区和体闲疗养地,开发按摩针灸保健、青城太极修习和简单易学的炼形养神方术等 13 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和中药材加工、制作,对道教医药进行深度产业开发。此外,将“道在养生”的和谐健康理念与道家素食餐宴融入青城山餐饮业发展之中,大力开发科学养生产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适应游客的消费需求。
7、重视横向联合,打造青城品牌
青城山在横向联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笔者认为,可以有选择的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道教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和一些中高等学校合作,成为这些学校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也可以每年定期面向高校、科研机构,颁布研究课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青城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论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虽然开发较早,且开发也比较成功,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从开发策略总体来看,青城山的思路是符合其实际条件的,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笔者所提出的七点开发策略,只是对青城山总体开发策略的补充。不足之处,请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 燕,李春雨.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88.
[2] 毛丽娅.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分析与深度开发———以青城山道教文化灾后重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61-166. [3] 青城山志编修委员会.青城山志[M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4]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8.
[5]](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M]/ /道藏: 第11 册[Z]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 冯琼脂.道教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7-39 [7] 道藏: 第1 册[ 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8]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15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对道教文化认识现状的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对道教文化认识现状——以四川地区为例”的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此份问卷会在调查基本情况的同时带您感受道教文化的魅力,请务必据实认真填写,此次调查属匿名调查,我们不会透露您的信息,只用作分析的样本。倘若有问题,欢迎指教,注明于问卷下方。
所在大学(山东大学)
所学专业(软件工程)
一、1、您知道道教的发源地吗?(A)
A、四川
B、湖北
C、河北
D、江苏
2、请问您曾经去过道教圣地吗,诸如青城山、青羊宫、武当山等等(A)A、是
B、否
3、您到道观的目的?(B)
A、祈求平安
B、参观名胜古迹
C、宗教信仰
4、您怎么看待普遍意义上的“道士”(B)A、人、神的中介者,具有神秘意义
B、普通人,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C、很“神”的人、难以理解
5、您的周围有宗教信仰者、宗教信仰活动吗?(B)A有
B没有
6、您怎么看待宗教信仰活动?(A)
A 客观看待、能理解,中立
B迷信,不能接受
C支持有“信仰”
7、您周围的宗教信仰者的信仰是(可多选)(G)您的信仰是(G)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天主教
E、伊斯兰教
F、其他
G、无
8、您对道教的第一印象或者第一感觉(B)A.民间信仰 B.养生修心 C.封建迷信
9、您觉得道教在社会发展中是否具有促进作用(A)
A、利弊各占一半
B、利大于弊
C、弊大于利
D、可以被取缔
E、无可取代
10、您认识道教文化的途径是什么?(可多选)(A)A、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介绍
B、学校教育
C、传媒
D、家庭教育
E、同学朋友 F、其他
11、您曾经主动了解过道家文化吗?(A)A、有
B、没有
12、您对道教的教理教义了解有多少?请按目前真实状况填写(可多选)(DE)A、不知道
B、“遵道贵德”
C、崇拜神仙
D、长生久视
E、天道承负
二、1、您所在的学校有无与道教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太极、道教神话、道教音乐、道教绘画、服饰、建筑等相关因素?(B)
A、有
B、无
C、不清楚
2、您所在的学校有无吸取道教文化因素的社团活动,如道教茶文化、道教养生等等(A)A、有
B、无
C、不清楚
假入有其他形式的活动,请填写于括号内()
3、您怎样看待丧葬文化中的道场文化?(C)
A、无聊,没意思
B、能让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C、保持中立态度
4、您知道与道教有关的节日吗?如:重阳节、天官节、元宵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庙会、清明节、鬼节等(A)
A、知道节日但不知道和道教有关
B、不知道
C、知道
5、您接触过或知道一些道家经典吗?如《道藏》《道德经》(《老子》)《南华真经》《抱朴子》《黄庭经》《淮南子》《周易》《三字经》等(B)
A、有
B、没有
6、文学经典《红楼梦》、当代大众文化(如网络玄幻小说、仙侠小说等)以及以穿越、神话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如《仙剑奇侠传》、《倩女幽魂》)等等均以道教文化为其底色,你的看法是(A)
A、道教文化的渗透很有意思,喜欢
B、不喜欢
C、有利也有弊,感觉一般
7、您了解道教养生吗?道教有一套养生方法,你愿意学吗?(A)A不了解,愿意尝试一下 B不了解,不愿意学 C了解一些,愿意学 D了解一些,不愿意学 E比较了解,愿意学 F比较了解,不愿意学
8、道教对医学的贡献既有《山海经》《太平经》这类医学药典,还有华佗、孙思邈、陶弘景、葛洪这类神人奇道。下列哪项成就属于华佗(D)
A、《千金要方》
B、《本草集注》
C、《肘后备急方》
D、麻沸散
9、道教不仅对中华医学、养生做了极大贡献,还对古代科技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下列哪项是道教对化学的贡献(A)
A、炼丹术
B、内丹道
C、辟谷之术
10、您对道教音乐有了解吗?(B)
A、完全不知道
B、知道一些
C、知道较多
D、了解并喜欢
11、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道场、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用的音乐。道教音乐如: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古琴曲《庄周梦蝶》《羽化登仙》《逍遥游》《八公操》等,道徒认为具有祈福求愿、感动群灵的作用。崇尚自然贯穿其音乐理念之中,老子提出“大音希声”的著名音乐命题。您觉得这样的道教音乐是否具有吸引力?(A)A、是
B、否
12、道教服饰隐藏着礼序、人伦等内在的道教化思想及自身特有的等级制度外,更突显着以养生为手段,以长生成仙为目的的道教文化特征。你知道著名的“霓裳羽衣”即是神仙道士的服装吗?(A)A、知道
B、不知道
13、道教文化、思想与中国山水画、雕塑、建筑等均有着密切关系,你知道相关的实例吗?(B)
A、知道
B、不知道
14、道教不仅有一种气功炼养术,甚者在中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相当大的贡献,你喜欢以下哪种其较著名的武术套路(可多选)(A)
A、太极拳
B、八卦掌
C、大成拳
D、华山派武功
E、武当剑
15、您最想了解道教文化的哪一方面(可多选)(AB)
A、哲学思想观
B、艺术
C、武术
D、医学养生
E、科技
F、其他,请填写在括号内(如:)
三、1、您怎么看待算命、看风水(A)
A、迷信
B、有一定科学道理,相信部分
C、完全相信
2、就道教文化与迷信现象的关系,您认为(可多选)(C): A、迷信是对道教文化的误读、误传、以及世俗化的结果 B、道教文化本身就有迷信的一面
C、道教文化是宗教信仰衍生的文化现象,不存在迷信与否的说法,只是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体现
3、您认为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意义?(A)A、有
B、没有
C、不知道
4、您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否应该积极学习并传承道教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本土文化(A)
A、是
B、否
参考文献:
谢路军 《道教概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马利亚苏塞
达瓦马尼《宗教现象学》
人民出版社 胡春风《宗教与社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