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山神 观后感
1楼
最后的山神》记录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67岁的猎人——孟金福对山林的特殊情感。山神不仅仅是影片中孟金福在树干上画的山神,也是精神的向往,更是古老鄂伦春人对神灵的崇敬和庇护。而最后的山神,是心中神灵的消失,是鄂伦春古老文化的消失,更是精神向往的一种消失。鄂伦春人以他们特有的文化生活习惯为人们讲述着它独特的历史。以下便是我对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分析。
镜头与场景的运用
该片多次采用特写镜头,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鄂伦春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比如影片的开始,主人公为马尾扎红绳祈求神的保佑,又或是老人用刀刮胡须都采用了特写镜头。长镜头也是导演惯用的手法之一。老练的作船手法以及主人公打猎的镜头都是用长镜头所刻画的。影片的最后,采用俯拍、远景的拍摄手法,暗示影片的结束。在场景方面,导演选取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能够更真实的展现出传统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传统的住房及生活器皿。使纪录片更具有真实性。
光线、色彩及蒙太奇的运用
在这部纪录片中,光线变化较多,色彩也较为强烈,蒙太奇的运用也较为娴熟。在影片中多次采用背光、逆光等手法,真实生动的描绘出烟雾缭绕的环境,再现了神秘的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在体现新老两代鄂伦春人对神及生活习俗的差异。巧妙的运用了蒙太奇手法,使观众更加能够清晰明了的发现两代人的差异,这些都是本片的特点及导演的特色。
背景音乐、声音及思想内涵
本片最大的特色是声画对位。它生动描绘出影片中的场景,声画结合让观众深入其中。影片的背景音乐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它采用民族器乐所奏而成,更加具有神话色彩。为这个神秘的民族披上了又一层面纱。在描绘美景时,则选用了舒缓的民乐合奏,声画同步让人领略这个民族的美丽。在思想内涵方面,多次用暗喻的手法,富有哲理和寓意。如影片中老枪暗喻主人公生活上的守旧,及结尾鼓声、华服,最后一代撒满的最后神舞,暗示着这个神秘民族被同化慢慢的消失。
小结。
一幅生动的山神画像。
一位年迈的鄂伦春老人。
一份虔诚的敬仰。
随着激烈的手鼓声,慢慢的,随着老人渐渐走远。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
第二篇:记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评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评
看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感受颇深。序幕从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拉开。在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孟金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靠狩猎生活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而孟金福,则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但是随着这些老鄂伦春人的逝去,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
《最后的山神》表层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内在却“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塑造了孟金福以他的一板一眼一言一行形象的刻画了这位鄂伦春族游猎者,突出了他的纯朴、善良、真诚营造了他的原始气息。
影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层层展开描绘,结构严谨叙事清晰情节真实感人,无不表现了孟金福纯朴,善良,真诚的一面。
细节可以说是所有影片的重要环节。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也就是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比如: 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每次进山打猎都要请求山神赐予他猎物;当打猎有所收获时,他就认为这是山神的意思,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有时没有祭品时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孟金福老人身上的很多传统反映了鄂伦春人的心灵。比如: 孟金福老人的猎枪老了,老的很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他在打猎中坚持不用套锁和夹子打猎,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的品质;他捕鱼时用大眼渔网的动作细节,反映了他内心的善良;当它割树皮时不伤树干,不正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爱吗!物件细节比如:马尾上的红布带、猎枪上的红布、松树上雕刻的山神像等等,反映了原始的宗教崇拜。捕鱼前女人用来打男人的柳条,表明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和情感表达方式。刮胡子的匕首、跳绳用的萨满鼓,都是老萨满古朴遗风的物化象征。
纵观全片,用光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大量逆光的使用,不少镜头还把太阳包含在画面中形成眩光的效果。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似乎很显然,就是要体现山神在孟金福心中权威神圣的地位。然而摄影师并没有止步于此,根据主人公所处的不同情景,所拥有的不同心情,相应对“逆光”这一技法作出了恰当且出色的变化。金黄的色调,巨大的太阳,舞动的剪影。在黄昏下表演萨满跳神这一段落中,摄影师利用夕阳特有的方向和色温,借着最后一次萨满跳神暗示神灵的远去,更渗透着鄂伦春人对民族没落的无奈与悲凉。一棵雕有山神的大树被砍伐了,摄影师把孟金福“有一种自己被砍伐了的感觉”体现为大面积沉重的低调,孟金福夫妇坐在山坡上,两个人沉重的剪影贴在低暗的天空上。从天空透出的那一丝光线便是逆光的光源,似乎山神的光已经不能普照在他们的身上。主人公的失落感尽在不言中。
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已经不再在正月十五祭月神了,而孟金福却执着地坚守一贯的传统,深信此时月亮神仍然在天上望着人们。微弱的月光,撒在孟金福的胳膊上形成隐约的轮廓,低调的逆光运用,正是大量的细节丢失和黑暗中微光的点缀,使画面弥漫着一种原始却神秘的宗教色彩。
逆光可以说是全片光的运用的骨架,不仅可以突出被摄主体,还支撑着全片的光影基调,着重把各种“无形”的神通过逆光加以表现。而对于日常生活的其它细节的刻画,光的运用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种用光技巧就借用了自然的“道具”——雾和烟。
孟金福妻子在住处煮食所产生的烟,一方面描写了他们的日常煮食这个细节,另一方面利用烟的大气透视效果把从顶上照进来的太阳光显现出来,或许是在暗示住处的简陋,从而体现孟金福夫妇执着的信仰,又或许是在暗示神明在他们头顶守护。无论摄影师的意图是什么,没有烟这一“道具”的话,整个场景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从语言上来说,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解说词中的一句话“在孟金福(老一辈)的眼里,山林是有灵魂的;而在郭保林(年轻人)的眼里,山林就是山林。”这些细节的对比,反映出两代人的巨大差异。
可以说《最后的山神》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首先它的真实性就是历史地再现,教育的典范。另一面揭示了民族的变迁,没落不仅仅是族人生活方式得变化,更是一种文化在世界各种大潮的冲击中的消失,与昌盛。
任何作品不可能都十全十美,多少会有些瑕疵,本片中孟金福在渔船上的时候说:“女人打男的一下,今天就有运气,不能空手回来”这句话说得给人一种些莫名其妙的感觉,我们虽然知道是摄影师问的,但突然出来这么一句话略显仓促。但无论从主题,人物刻画、细节描写还是艺术价值上来说都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纪录片史中的典范。
第三篇:《最后一课》观后感
5·12大地震,永远是地球母亲的一道伤痕,永远是四川母亲的一道伤痕,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在地震发生时,一位朴实无华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身躯,为四颗脆弱的心搭起了生命的保障伞。这位老师就是——谭千秋。这个星期,我就观看了这部感人的电影——《最后一课》,影片讲述正是谭千秋老师的感人事迹。
地震发生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政治课,当他意识到发生地震后,立即大声喊:“同学们,地震了,快往楼下跑!”同学们在他的指挥下,沿着楼梯蜂拥而下。本来,谭老师也可以顺利脱险的,当他听学生说教室里还有几个学生没有出来时,他二话没说,毅然转身返回教室,指挥四个吓得直哭、不知所措的学生躲到讲台下,自己则猛地张开双臂扑到讲台上。
几天后,四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英勇牺牲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我被谭老师牺牲自我、保护学生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了,谭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永恒难忘的“最后一课”
余震毫不留情地一次次袭来,谭老师,可亲可敬的谭老师,最终还是没能躲过余震的迫害,为了他心爱的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谭老师,您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人生的价值.。老师是可敬的;老师是美丽的;老师是伟大的。
第四篇:最后一课观后感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当我看到《最后一课》电影中汶川大地震那撼天动地的时刻,谭老师俯身护住他的学生,我深深地感动了。
谭千秋老师为了保护四名学生的生命,毅然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墙壁和屋顶砸在身上、扯断的钢筋扎进肉里。他毫无惧色,毅然深情地鼓励学生“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他俯下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他坚强乐观的话语鼓励着学生坚持到底。
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上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课》。他告诉我们什么是为人之师,什么是义无反顾,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无私无畏。
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他们给予我们关心和教导,是他们辛苦的劳动培育我们成长。老师的工作很平凡,可是他们成就的事业不平凡。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铭记并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特别是老师。遇到困难要冷静,保持头脑清醒,做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勇敢挑战的人。这样不仅会使自己从困难挫折中走出,还会帮助更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我们都像谭老师一样做一个负责、勇敢、大爱无私的人,那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第五篇:《最后一课》观后感
4月24日上午10时40分,我同妈妈一起去人民电影院观看电影:《最后一课》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在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4位孩子而死的故事,地震发生前他像平常一样给孩子们讲课,内容是人生的价值,课讲了一半,忽然,地面晃动起来,他连忙叫孩子们跑,刚跑出来,又有一个孩子说:“谭老师,里面还有人呢!”他又跑进教室,叫孩子们躲进讲桌下面,为了不让孩子们收到伤害,他趴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砖瓦,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最后一课,使孩子们知道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让孩子们明白了他的苦心,在他即将失去生命的时候,还不停的叫:“孩子们不要慌,保存体力,会有人来救我们的!”那次地震先后来了1次主震3次余震,美好又美丽的校园瞬时变成一片废墟。救援人员从各个地区赶来进行救援,经过一番救援行动后,他(她)们终于被救出来了,4名学生还活着,可是谭老师却不幸死了,他被抬出来后,放在地上,所有救援人员围着他,一起敬礼表示致敬,看到这里,不少人都哭了,因为确实很感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从心底里佩服谭老师,我们就是要向他一样,就算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