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二讲

时间:2019-05-13 21:1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二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二讲》。

第一篇: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二讲

第二讲

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内容

总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

导言

政治是管理众人的是,有社会生活,就有一定的公共事务需要有人来从化市管理工作,因此,官员、干部和公务员这类人群和职业源远流长,因此,这一人群和职业的道德也有某种继承性。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官员的道德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种“为政以德”的优良传统。

一、重德修身

中国文化的重德精神表现在诸多方面,从宏观上来看,就是古代社会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或本位的,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就是认为伦理是政治的基础,道德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从社会治道上网角度看,就是要坚持德治,坚持为政以德,坚持教化为本。从微观角度看,就是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政治的道德基础在于政治主体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榜样的表率作用。

1、重德精神

1)、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德精神

中国文化的重德精神,引《论语》中的一条材料来加以讨论说明。“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这是与我们现在的官员只是把经济建设看作是硬指标,而把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看作是软指标的做法是大相径庭的,我们也可从中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对道德在社会中价值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坚持物质为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另外,应该了解,中国文化的重德精神主要是有儒家学说塑造的,并且得到的历史和民众的普遍认同。

2)、道德是政治的基础

在政治中观层面,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是全力合法性的基础。德教乃为政之本,政治治理主要依赖德教而非刑罚,坚持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3)、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为政者必须有德才有位,并且要德才兼备,能者在位,贤者在职。为政者应该也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内圣才能外王,只有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更是要以自己的道德榜样引导民众,做出表率,政治活动不仅依靠一种权力的影响力也要有人格的魅力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得人心者得天下”,才能有内在的领导威信。

2、修身为本

从政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天下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现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把《宜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厚德载物就说的是中华文化的重德精神,所谓厚德载物要求人们尊崇道德的价值,以德为本,修身为先。

1)厚德。《周易》中有一个解释:“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葛洪认为“后则亲爱生焉,薄则嫌隙结焉”。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厚德的品格,就必然能表现出能劳、能忍、推己及人的善行。2)宽容。“有容,德乃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柔顺。柔顺是大地的特殊品格,以其“柔”而济“刚”之不足或者说以其柔成就刚之为刚。

二、公忠爱民

1、忠于社稷

“忠”,作为传统的一种要求和德性,在历史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普遍的道德要求与德性,就是要求人尽心为人效力,这是泛义;二是侠义,即尽心为君服务。

忠作为一种政治道德品质,主要含义有二:一是尽己奉献。二是尊顺从。

公忠的一般意义。所谓公忠,指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强调的是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它是区别与忠于一家一姓一人的私忠而言的。另外,忠还包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意义,即忠于人民、忠于他人,这也就是忠的一般道

德意义,它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尽己利人。为人效力,救人之危、成人之美。第二,公而忘私。

2、以民为本。公忠是传统官德中处理臣与君、国家社稷关系的道德原则,那么,古代官员处理与民众关系的伦理原则就是“爱民”,这一原则可具体表现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1)民为邦本、以民为本的理性认识;

2)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的道德情感;

3)为民做主的道德意志;

如何看待和处理“为民做主”的原则,首先,如果积极从政、有所作为,为民办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角度看,讲为民做主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现在毕竟是民主法制社会,进行政治治理一定要发扬民主,遵循法律,不是简单的官员个人为民做主,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做主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富民、利民的道德行为。富民、利民是爱民的具体行为体现。

三、尚贤公正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总是以一定的政治活动主体的存在或者说选人、佣人等为前提,在中国古代,官德还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其尚贤、举贤、用贤思想,这是一个为官者处理与同僚或尚未入仕为官的人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知人善任是古代君主和各级官员的最大美德。另外无论是在佣人还是处事上都要坚持公正原则,公生明、明生威。公正也是官员道德的重要内容。

1、尚贤用贤。《管子》、墨子等很多古代思想都认为,得贤还是失贤是政治成败、国家兴亡的关键。

识贤用贤是美德。实际上,不仅是一国之治需要贤才,就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凡是有管理活动的地方,都需要人才,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政治道德或品质就在于不妒贤嫉能,敢于善于用人,这不仅是领导者的品质,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艺术。

2、公正待人处事。用人要公,待人处事也要公正。就是要守法循礼,以法责成,不殉私情,赏罚得当。

四、清、勤、信、慎

1、清:清正廉洁。所谓清,就是廉洁不贪,做个清官。这不仅是官员的首要个人道德品质,也是保障政治成败的关键。

廉洁之价值。是否廉洁,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治乱,也决定着一个官员能否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不致获罪,所以它是一个官员为官的基础性道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

2、勤:勤奋敬业。

执事以敬。勤政的态度必须落实为执事以敬的行为。所谓笃敬就是主一专心、恭肃谨慎、勤奋认真、兢兢业业、善始善终。

第一、执事主一专一。

第二,对待事情严肃认真。

第三、敬要求做事勤勉努力。

第四,敬要求对事畏惧谨慎,善始善终。只有敬畏天地万民,才回办事谨慎。

3、信:诚实信用。

4、慎:谨言慎行。慎德是谨慎和道德的结合。

1)政治主题修身之慎。首先,谨慎修心。其次,谨慎言行。再次,慎用权力。最后,谨慎独处。

2)政治关系调节之慎。首先谨慎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其次,谨慎处理同僚之间的关系。再次,谨慎处理官员和亲友之间的关系。

3)政治活动实践之慎。首先,居安思危的慎政意识。其次,兢兢业业的慎政之风。再次,防患未然的慎政能力。最后,谨慎权衡的慎政智慧。

第二篇: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十讲

第十讲

有耻且格: 公务员品德的养成

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促进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公务员的心理需求,培养公务员的职业良心,激发公务员的道德责任感,焕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行政作风,使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公务员行政行为选择中的自觉和习惯。简单的说就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完善。

公务员职业品德的养成:内外机制结合。

外部机制-----用制度来排除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中追求私利胡可能性,实现公共性与私人性的严格分离。

内部控制------用道德来促使公务员树立公共利益信仰,使外在责任化为内在价值。

内容提要:

1、心行合一

公务员品德特征

2、形神统一

公务员品德结构

3、内外兼修

公务员品德养成

品德与公务员品德:

品德-------品德与个人性格和心里资质相关。品德是人性对德的占有。一个人要把德据为己有,就必须把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内化程度不同,就会使“德”呈现出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在此意义上,可以将品德理解为个体气质和社会道德相结合而成的表现为各种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公务员品德------是公务员道德规范在个体职业心理和行为中的体现,是公务员在长期的行政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

公务员品德的价值:

1、品德作为对社会道德的内化,既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力量,又是一种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有序化的一种手段。相对说公务员道德规范而言,公务员的品德更为根本。制定道德规范的目的,在于让公务员践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品德。道德规范如果不能转化为品德,就只是停于纸上空泛的道德规范。公务员道德规范只有转化为品德,才能获得其现实性。养成良好的品德既是制定公务员道德规范的目的,也是尊从公务员道德规范的结果。公务员品德对于整个国家机构系统有序、有效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党、国家机构、公共行政机关的形象是否完美,并不在于它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多么丰富和完善,而在于公务员在多大程度上内化这些道德规范,在多大范围内按道德规范行事。

3、从公共行政实践来看,一方面,要保证公共行政的有效、有序运作,必须建立普遍的、制度化的公务员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开放性肯多变性又增大了规则的相对性。无论规则多么系统周全,任何一套规则都无法给所有可能的偶然事件提供指导。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公务员如何保证在其行政变通中联违背公共行政精神,就取决于他是否把公务员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

4、公务员道德规范不可能涵盖公务员活动的一切领域,只是对普遍胡行政道德关系、普遍胡行政道德行为的规定,而现实生活却是丰富而常变的。公务员只有把握住道德规范所体现胡伦理精神,将其内化为品德,才可以在广泛的公共行政领域中“以不变应万变”,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距。

综上所述,公务员道德规范应以能否合理、有效地规范肯引导人们的行为,提升人们的境界为宗旨。公务员品德的发展状况,折射出公务员道德规范体系的合理程度。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政府形象,正是公正、合理、完善的公务员道德规范体系与高尚、廉洁、公正的公务员品德和谐统一。

一、公务员品德的特征:

广义公务员的品德:指公务员具有的道德品质,包括个人日常生活品德和行政活动中的品德。狭义的公务员品德: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所体现出来的品德。

这里的公务员品德主要是指公务员胡行政职业道德,即公务员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品德。行政道德关系和行政道德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行政品德也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公务员品德的特征由公共权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公共权力行政权力椒执政党、国家机构及其行政机关制定、执行法律政策、制定肯发布行政法规,在法律授权胡范围内实现对共共公共事务胡管理,解决共共公共问题胡强制力量与影响力。

公共行政权力具有公共性、强制性肯约束性的特征。公务员椒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务员品德既是个性化的品性,但又体现着公共权力普遍性胡要求。

公务员品德具有以下特征:

⑴公务员品德更重视理性的作用。在公务员身上,并存着理性肯非理性两种要素和力量。国家公务员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情感与欲望,但作为国家公务员,又椒公共权力的代表,这就要求国家公务员要尽可能地放弃肯克制自己作为普通扔胡非理性因素,让自己胡思想、情感与个性服从公共胡利益肯意志。

⑵公务员品德包含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公务员在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更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妥善的选择;公务员品德更加注重道德选择肯道德判断的能力。行政活动是最复杂的活动之一,行政关系是最微妙胡关系之一。在处理复杂的行政关系时,道德规范常常显得模糊而缺乏现实性,需要借助公务员对道德精神的领会而灵活行事。在行政活动中,效果往往重于动机,手段往往让位于作用,如何智慧地做出选择就需要公务员品德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⑶公务员品德具有更大的示范效应。公务员既是群体利益胡代表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既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公共关系的协调者和设计者。公务员的职业特点,使公务员成为政府形象胡象征,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人们的导向,使公务员胡行为较从事其他职业的个体行为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往往对社会产生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影响。

二、公务员品德的结构

品德结构是一个由个体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和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的心理行为系统。品德结构应包括形式结构肯内容结构两个子系统。前者主要是指个体品德胡存在方式,包括道德动机、道德能力肯道德习惯单个主要因素;后者是指个体在诸种道德关系中所必备在德行。品德胡形式结构是表明品德这种个体现象的存在方式;品德的内容结构则是指敷衍自身所应承担的各种职责胡内化而形成胡诸种德行。构成品德的诸种形式要素与内容要素胡有机结合构成了品德结构的整体模式。

1、公务员品德的形式结构。

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中的体现。

品德的形式结构---指由各种不同的道德心理因素、道德行为要素及其特定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公务员品德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在公务员个人心理意识和行政行为习惯中的体现。

公务员品德的形式结构---指由各种不同的行政道德心理和行政道德行为要素及其特定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公务员品德这种个体现象的存在形式而言,其要素包含公务员道德动机、公务员道德能力、公务员道德习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这些因素的活动过程肯表现形式。公务员道德动机和情、意活动有最直接的联系;公务员道德能力与道德认识有较多月联系。道德动机、道德能力和道德习惯三者既相互统一,又有主次轻重之分。

一般来说,公务员道德动机是公务员品德形式结构中的主导或核心成分,道德能力和道德习惯是在道德动机指导下形成的,同时,公务员道德动机须借助道德能力和道德习惯表现自身,三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公务员道德动机。公务员道德动机是公务员品德结构中的驱动因素,是公务员品德发展和道德活动的根源所在,是推动公务员从事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公务员道德动机是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又是道德需要的表现形式。

动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道德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是主体特有的,对一系列道德活动价值的一般看法或者评价。

道德价值观一经定型和稳固,便成为指导主体道德活动的最高原则。这种道德价值取向即转化为主体的道德信念。作为品德心理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对其中介系统的边缘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起重要胡调控作用。

②公务员道德能力。公务员道德能力是公务员履行道德义务、进行道德选择、实施公共行政道德行为时所具有的调节意识、有效的克服自我内心和外在环境困难的毅力肯能力。

道德能力三种形态: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意志能力、道德行为能力。

道德认知能力------指当主体一定的道德情景时,能够迅速调集自己的道德只是、观念,对情景中的是非善恶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行为,并能准确把握这种道德认知能椒人们分辨善恶,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能力。

道德意志能力------指道德主体在暗送秋波胡道德情景中,做出道德决断,并付诸实践胡能力,椒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做出抉择的果断和坚韧品格。

道德行为能力------是公务员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意启发指导下,采取道德行为的技能和说熟练程度。

③公务员道德习惯。所谓习惯,是指个人由于经常重复练习而逐步养成的,已根植于个人心理中,并成为就种自身需要的行为方式。

道德习惯---指个体一贯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从而反复习得的道德自觉,是个人在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道德教育和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公务员职业道德习惯----指公务员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在行政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信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遵守道德要求的定型的、自主化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将公务员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并逐渐地养成职业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社会秩序的职责,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要做到赏罚公正、合理;根据人们在权利、义务、报酬和贡献方面的对应关系实行赏罚,不能因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实行赏罚。第三庶做到公平正直。

2、公务员品德的内容结构:

①公正内涵----首先做到分配公正。国家公务员作为社会权力的掌握者,社会政策的执行者,其主要职责就是分配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在利益分配上,公务员要去除私念,不受个人利益肯情感的左右,做到公正无私。其次要做到赏罚公正。公务员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要做到赏罚公正合理;根据人们在权利、义务、报酬和贡献方面的对应关系实行赏罚,不能因个人主观好恶来实行赏罚。第三要做到公平正直。国家公务员要公平正直,不怕得罪人,敢于和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做斗争。

②责任----2个意义,一个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情,如职责、尽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任务。

作为公务员品德的责任,就是要求公务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公共行政的首要本质公共性。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

引咎辞职-----指公务员对其没有做好的工作(不作为)而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自责行为。“引咎”出自公务员承担责任的自觉,即在还没有构成 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承担道义和政治责任月主动请辞行为。

③协作。运转协调,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运转有序、这既需要从机构、体制上做文章,也需要各级公务员培养协作品德。

协作品德-----指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能力。协作要求公务员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间的利益关系,努力在同一行政部门内部和不同行政部门之间展开充分的协调与合作。

公共行政所蕴含的协作精神还包括与公民的写作互动。让公民参与社会的管理和治理,为各级政府出谋划策,同时让公民对政府行为增进了解,从而促进双方的合作和理解。

④自律。自律是指自我约、自我规范、自我节制。他律是指一种来自外界的、异己的力量的约束。其本质是人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政府自律-----即政府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律以责任意识为前提,是政府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通过落实责任的方式,主动规范、主动约束的行为。

⑤宽容。现代公务员所需要的宽容品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和平友善的态度,它要求扔与人之间要在互相平等的前提下对他人的个性、行为、隐私等保持一定程度的尊重,反映了对客体人格的充分尊重,其本质是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个性意识的尊重。

三、内外兼修:公务员品德的养成

1、影响公务员品德养成的因素。

①道德人格。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我国目前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现状:既有敬业进取、勤奋努力、服从命令的精神,又有崇上轻下、唯上不唯实、服务意识差的表现。

②行政文化。从广义上说,包含制度层面的行政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行政文化,即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行政制度、行政组织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各种规章条例等和人们在行政实践中长期积淀而成的行政心理,行政价值取向、行政伦理观念、行政思维模式等的总称。狭义的行政文化指社会成员关于行政系统的成因、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公民间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的总称。

行政文化从一下几个方面影响公务员的品德:一是通过心理机制影响公务员品德。二是通过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公务员品德。(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选择机制)

③组织制度。所谓制度是指行为的约束和准则以及制定约束与准则的活动。组织制度是一个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组织机构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办法、标准等。组织制度作为组织的基本规范,它规定组织胡指挥系统,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规定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权和职责,并以此对组织成员进行奖惩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公务员品德养成的基础就是要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

④社会期待。社会期待是社会群体根据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对其提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2、公务员品德养成的外部机制。

①完善制度机制。一是把职业道德状况与公务员管理相联系。把公务员品德作为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建立起相应的选拔任用机制、道德评价机制、道德奖惩机制,真正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最终形成强大的道德驱动力量。第二要把职业道德理论作为公务员培训和教育的必修课。第三应健全监督机制。

②促进公务员道德规范法制化。通过立法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它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具体化,便于遵行;另一方面塔为社会各界监督公务员行为提供明确的标准,也为惩处和制裁违纪失德公务员提供了明确的尺度。

③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一要以荣辱观为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道德风尚。二庶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贯彻到选人用人的制度中。三要培育以公民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意识,发挥公民参与监督公务员道德方面的作用。

3、公务员品德养成的内在机制。

①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一个人自我的职业定位、职业忠诚度以及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进而达成工作目标的态度和责任心。

积极的职业态度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一种向上的心态,不管遇见什么困难会把所

有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去,而不是抱怨却不采取任何的行为。

②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表现于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言语、形象、能力、责任感等。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一方面良好的职业习惯有利于职业道德的养成;另一方面,长期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使外在的职业道德化为个体内在的职业习惯。

③培养完善的职业良心。职业良心是指有着特殊职业的从业人员领悟了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具有的为社会尽义务胡明确意识,或简单说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职业良心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者的重要精神支柱。

公务员的职业良心既可以看作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看作是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机制。作为职业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它是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是将外在的职业与个人大天性融为一体的一种境界;作为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机制,它按照公务员职业道德 规范的要求提醒、监督、评价公务员的行为,使公务员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能够弃恶从善,提升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第三篇:公务员职业道德概说学习笔记

第一讲

政者正也:公务员职业道德概说

内容提要

一. 官德,干部道德与公务员职业道德

(一)官,干部,公务员

(二)职业与职业道德的特点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1.官

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政治概念 2.干部

干部制度的特点

(2)干部外延广泛

干部制度的弊端

(1)把如此繁杂众多的行业职业的工作人员,都按照党政干部的职务等级,工资等级的办法,有组织人事部门来管理,影响了科学的多元,多层次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劳动报酬体系的建立,影响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干部人事管理混乱。影响了科学多元,多层次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劳动报酬体系的建立。

(2)强化了官位体质,造成了官制泛化制中心主义现象。各类人才不是当地向行政过分集中,造成人才浪费。众多的行业职业工作人员,都去极力追求管制级别,众多的企业单位,群众群体也都一有机会或可能,极力追求成个升级并争取成为管制实体。严重压抑了各类人才沿着自己的专长发展,势必造成各类人才不是当地向行政机关过分集中,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3.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2)道德与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特点:

1,在内容上,职业道德与职业要求相结合。鲜明地表达与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相关的道德准则,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2,在形式上,职业道德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往往采用守则,公约,承诺,誓言等形式。

3,从调节范围来看,职业道德既调节从来人员内部关系,也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4,在功效上,职业道德一方面使社会道德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道德“成熟化”。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二.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地位和价值

第四篇:《十八大党章学习讲座》第二讲

《十八大党章学习讲座》

第二讲 建党管党的根本依据 ——关于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

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头等重要问题,是建党管党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基石。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宗旨,是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党的性质回答了党同工人阶级的关系,党的理想明确了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党的宗旨回答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性质、党的理想和党的宗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关于党的性质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广泛群众性和永葆先进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段话从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党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全面阐明了党的性质。

(一)党对自身性质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党对自身性质的认识是在动态的时代发展进程中不断深化的。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把党的名字定为“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性质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表述,但实际上已为这种表述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党的二大在深刻分析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基础上,在《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中鲜明指出:“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从而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表述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七大在“古田会议决议”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对党的性质作了系统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党章的形式规定党的性质,也是第一次把代表各族人民利益作为党的性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性质形成了新的认识。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概括,总结了以往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党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指明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同时,根据我们党在21世纪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基于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新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两个先锋队”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党的性质作出了全新的概括和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学说,拓展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紧密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紧跟时代潮流,引领风气之先,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011年7月1日,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发表“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概括了我们党建党立党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政方针。他指出:“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和性质的新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一个政党一旦失去阶级基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存在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规定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是对党的本质属性的集中概括。

工人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次年制定的第一个共产党纲领——《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个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列宁根据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首次把共产党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或“无产阶级先锋队”,并指出,“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同时还一再强调,“先锋队”不能脱离它的工人阶级基础,不能破坏它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并不包括中国工人阶级的全部成员,而是集合了其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愿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献身的先进分子。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从一开始我们党就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领导着工人运动,在工人运动中发展壮大。二是我们党是以工人阶级的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正是因为有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武装,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充分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我们党是按照先进的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先进的组织制度决定了我们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把我们党规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对党的性质作出的新概括,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本质,对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党所代表的利益决定的。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早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就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他指出工人阶级政党不仅要始终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而且要成为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我们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1956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最进步、最有活力和远见的阶级,因而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其他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2.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论述和庄严地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我们党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党成立以来,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党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执政党建设的要求决定的。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决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时代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迎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解决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党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整个民族的力量充分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

(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坚持党的性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与我们党始终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分不开;我们党之所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就在于我们党不仅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工人阶级之中,而且扎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社会覆盖,把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使我们党更好地保持先锋队性质,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2.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适应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调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人阶级成分单一,主要是国营、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职工。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同时,工人阶级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知识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很多农民成为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三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大多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频繁流动,其职业、身份经常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只有把新社会阶层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为党的肌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切实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3.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从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历史中获得的重要启示。近20多年来,世界上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大党相继丧失政权、甚至分崩离析。虽然这些政党退出历史舞台都有其特殊的背景,但失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普遍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未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加剧,广大民众贫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失去民心,执政基础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他们没能及时调整政策,巩固其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拓展新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严重削弱了执政根基。这些政党兴衰沉浮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政党能否在巩固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同时,赢得新兴阶层和群体的支持,关系到这个政党的生死存亡。

二、关于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最高和集中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因此把解放全人类作为党的历史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因为如此,党的最高纲领能够成为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只有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不断推进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和捍卫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启示我们,工人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取得执政地位后,不仅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要对全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全党同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道路 党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这一道路所经过的艰辛历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会议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提出。

党的十二大后,党继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报告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十五大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应对和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困难和风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中,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过要求。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作了重申。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把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这一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关于党的宗旨

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党的宗旨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是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1945年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从那以后,我们党把这一宗旨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工作中。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仅仅代表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某个行业无产阶级的利益,更不代表某个宗派的利益。因而党的服务对象包括了整个无产阶级和各族劳动人民;同时,它的服务时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全过程,贯穿于人类解放伟大事业的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二是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员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是同甘苦、共命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是主动的、自觉的、不带任何条件的、真心实意和全心全意的。三是党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又善于领导人民前进。任何剥削阶级政党都不可能始终如一地为广大民众谋利益,也不可能拥有我们党这样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区别。

(二)坚持党的宗旨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是任何政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发展和壮大的源泉。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我们党,说明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应尽责任和神圣使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关系:群众好比我们的后台,后台不稳,我们的戏就不能唱了。我们不是为革命而找群众,而是为群众而革命。我们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表明,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党自身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历程。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挫折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长期执政的有利条件,和平年代的优裕环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比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源泉。毛泽东同志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邓小平同志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广大党员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坚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不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四)准确把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要求

90多年来,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考验,党的宗旨始终没有变,而且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赋予党的宗旨新的时代内涵,对坚持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这些要求高度概括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与坚持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衡量我们的一切工作,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加强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的客观要求。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要求,深入细致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正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是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保证。能否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教育和督促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四、自觉坚持党的性质、坚定党的理想、践行党的宗旨

新的形势下,共产党员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坚持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一)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征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行;崇高而美好的理想,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奋斗。共产党员要把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自我修养的毕生课题,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攻方向,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每个共产党员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目光长远,又要求真务实。在现阶段,就应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对这一事业的态度,是检验我们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坚定与否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我们要善于把远大理想同党在现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当前,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拥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二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帮助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重视与群众的直接交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切实做到亲民爱民为民。要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破解群众关心的问题。要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多到基层一线,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实际,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同群众交朋友,多交普通群众、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群众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开展专项治理、现场办公、挂牌督办等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解决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

(三)始终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制定、宣传、执行政策时,要始终不渝地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在工作中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加强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工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感,把新的社会阶层中不断涌现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是我们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全部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决定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党的前途和命运。党的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终生追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的宗旨体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共产党人党性的灵魂和应尽的责任。党章载明的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及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规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党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坚持全面、联系、统一的观点,把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和理解,深刻领会贯穿党章始终的灵魂和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而奋斗;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我们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广泛群众性和永葆先进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道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新的形势下,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坚持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 学习笔记(范文)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笔记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教师从教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的特点是好学习、爱模仿、思想敏捷、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好奇心、可塑性大。特别是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生,他们都具有“向师性”,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学在行动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耳听目视,聚精会神地听从教师的教诲,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深深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他的思想品德必然高尚,知识技能必然精湛,语言姿态必然优美、举止仪表必然端庄,在学生中必然享有崇高的威信。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琢磨着和模仿着。有威信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心悦诚服的教育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对教师的特殊规范,它有自己独具的特征:

1、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为学生做出示范,如语言上的文明、礼貌、准确、生动、幽默、风趣,仪表上的整洁、端庄,行为举止上的有度,使学生由敬佩到效仿。

2、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必须时时处处、事事要为学生、为社会上的人们做出表率,树立榜样。同时也在每时每刻每件事中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受到学生和社会成员的监督。

3、为人师表具有重要的激励性。首先激励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举止、仪表、语言为学生和他人做榜样;其次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习教师优秀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再次激励社会中的人们,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教师的优良品格,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友好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为人师表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为人师表不是口中教条、空中楼阁,而是教师切实可行的言行举止。它不仅渗透到教师日常的从教活动中,而且渗透进教师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渗透到教师所活动的公共生活领域中,都要以教师的语言、行为、仪表举止来以身示范。

教师行为具有示范性。在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服从政令、服从组织、服从领导,做好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思想上教师的从教活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情感、意志的控制、引导、调节等活动中的行为,要有示范性;教育行为上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日常生活行为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文明、礼貌的示范性。教师语言具有示范性。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媒介,是教书育人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任务的主要工具。它是教师从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优美动听、抑扬顿挫、准确明白、生动文雅、和气、礼貌的语言来为学生做出榜样,教师必须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无论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要充分展示语言示范,并以此更充分体现为人师表。

教师的衣着、仪表具有示范性。服装是一种无言的文化,着装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做好着装示范,既不能过分新奇艳丽,又不能褴褛邋遢,衣服的颜色、花纹和款式应与自己的体型、性格、性别、年龄融为一体;仪表是教师的外在表现,是一个教师德、识、才、学、体、美等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容貌、衣着、风度、修饰等。教师要做到温文尔雅、姿态优美、大方、潇酒、稳健、讲话的声音要适度,对人的态度要温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要做到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给学生和他人是一种严肃、稳重、亲切的教师形象。

教师的举止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举止包含着站、坐、走、立、点头、举手、鼓掌等内容。教师的举止是学生学习、效仿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教师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着楷模作用,对课堂教学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促进和引导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幅射作用。无论是在课堂上、教室里,学校中,教师的走相、站相、坐相以及举手、鼓掌,都有可能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上。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具有高尚的节操,要尊老爱幼,要团结同事,谦虚礼让,要勤奋学习,勤劳节俭,要律已宽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公正无私。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做高素质的教育者:要牢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认真贯彻和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加强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素养。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要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要牢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要率先垂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各种道德。

昨天在办公室,老师们在一起聊天,谈起了教师这个职业,为学生喜,为学生忧,喜也学生,痛也学生。学生不理解自己也就罢了,竟然连自己家人也不理解,社会上对老师就更苛刻了。在菜市场买菜,与商贩讨价还价,那叫斤斤计较,好象老师就该受商贩摆布才对;在外面与人发生了口角,说老师没有修养,好象老师就该忍气吞声才行;遇到什么优惠活动,别人会说,还是老师爱小便宜,难道老师不该讲经济实惠?如果因为商品问题与老板理论,他们还会摔一句,就老师事多,小气,老师也是消费者呀,难不成老师就不该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在家也有此遭遇,一句话没说好,爱人马上会说,亏你还是老师呢?而此时我就更不依不饶了,老师怎么啦,老师就不该发泄,于是免不了一场口舌之争,当然最后以我的胜利告终,呵呵!我为什么要处处让步,在学校忍,在社会上忍,在家也要忍,你说冤不冤?有时候真搞不懂,何以对老师要求这么多呢?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师者表率也,老师职业的特殊性注定老师要付出更多,牺牲更多,自然受的委屈也就最多啦。

学习这部分内容,让我更深地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青少年的学习之一是模仿,而老师就成了他们重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优秀品质。教师要承担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他们

希望老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是他们最崇敬的那个人,表里如一。因此即使我们走出校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都有眼睛盯着我们。

卢梭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卓越的人,应该受过良好教育,有睿智,是学生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从各方面做学生的榜样;弟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要求,这更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我不再埋怨,选择做老师,也就选择了一种严谨的生活,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修练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以身作则。

下载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二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学习笔记第二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道德(第三版)学习笔记

    职业道德(第三版)学习笔记(飞哥完整版) 绪论: 一. 学习职业道德有哪些意义? 1. 学习职业道德有利于自己工作。 (1.)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利于考......

    第二讲 关汉卿 课堂笔记

    第二讲关汉卿——元杂剧创作的高峰与标志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关汉卿 生卒年存疑(1225?—1300?) 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户籍属太医院户;在科举废止的人生困境中转向市井戏剧创作,......

    公务员 考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重点笔记整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重点笔记整理1:2002年10月党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大的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

    宣传讲座(第二讲)通知

    北京市企业新闻工作研究会 北京市企业新闻工作研究会系列讲座通知 为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和上稿率,加强企业报间的交流与学习,北京市企业新闻工作研究会定于2009年举办系列......

    关于学习公务员职业道德心得体会范本(最终定稿)

    从职业道德规范、公务员道德内化过程及修养方法和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监督体系三个方面,以生动的案例为基础,介绍了公务员履行职责中必须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写写帮文库......

    公务员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公务员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公务员职业道德学习活动,是一次给我自己提高自我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好机会,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在社会发......

    职业道德讲座稿

    职业道德讲座稿 第一部分 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一、职业道德的涵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2)职......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笔记[5篇模版]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笔记一、 教师职业是一种极具社会意义的职业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人类要走向更高文明,必须首先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而教师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