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美国当公务员》告诉你美国职场的成功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在美国当公务员》告诉你美国职场的成功经验
作者:
来源:《职业》2011年第06期
出版:中国人事出版社
作者:何奇恩
定价:32.00元
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购书联系:010-84643933
“全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屏住呼吸,摄像机声有节奏地响着。布什总统开始介绍第三个人:„奇恩,联邦卫生部医疗保险专家。‟布什总统把头转向那个被称为奇恩的人,问:„奇恩,你从哪里来?‟”“我从中国来。”
何奇恩——浙东农村的放牛娃,四次高考失利,半路出家学习英语,成功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从临时工做起,一步步晋升为联邦政府的高级公务员,他获得了年度人物奖,曾与布什总统同台演讲……他的经历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传奇,励志的传奇,成功的传奇。作者应中国人事出版社之约,特将自己在美国考公务员、当公务员、做出色公务员的真实故事,用真切、隽永的文字呈现出来。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凭借自己非凡的毅力,付出比别人更多辛苦而取得的。
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先生评价说:“作者的成功,首先是毅力和意志的成功。这种自强不息和奋力拼搏的精神,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无论做什么,都是成功之母,因此我要说这其实是一本励志的书。”
本书无论对于想要进行政府管理改革创新的党政官员来说,还是对于想要解剖美国文化和美国政治的知识分子来说,或者对于想了解如何在异国拼搏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
第二篇:在美国当陪审员
在美国当陪审员
作者:陈燕妮
(一)日常起居中常会接到被指名道姓要求去法庭当陪审员的通知,这项很法律的知会全然不经预先洽询,来得之轻易,让你明白美国的整个司法制度“平民”得要命。
渐渐在美国住得更久之后,我逐步知道美国的整个司法程序的确“平民”得无以复加。我想,无数欧洲人对美国社会的随和情调不以为然,说的大部分就是这种“平民”状态吧。
法律平民化的后果,除了如我者流时常能接到陪审员候选函外,也包括了美国全民对重大法律案件所给予的参与热情和纵容这种热情的“国家习惯”。上文多少已经提到,在美国生活,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大概就是“最近法庭正在审理的一个大案”这样一项谈资了,生活中从邮包炸弹杀手到被邻家的猫狗在小腿上咬了一口等等,事无巨细统统能上法庭。这样看下来,这个社会不被法律绳制和不对法律议论风生那才奇怪。
按照美国的司法制度,一个被定罪后当事人可能被判六个月以上徒刑的案件都需要组成陪审团审理;而陪审员的选择范围也不是放眼全国地无规则挑选,如果拿洛杉矶的法庭举例,洛杉矶的陪审团成员一般必须是居住在审理法院所在地二十英里之内的居民。
在法律上,通常一个案件的审理会要求配备六名陪审员,遇到大案则会加码要求有十二名陪审员陪审。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被告可以要求陪审团的构成与当地选民的族裔、性别等方面状况成比例,以此来提高法律的所谓公正性。追求这一“公正性”泛泛看来似乎有点吹毛求疵,但如果你在美国这个复杂的族裔环境中身临其境地住过一段,就会觉得从目前美国族裔间紧张的关系上来看,这一追求的出现不无道理。当然,美国有太多的大案也被人指点出是因为这样的前因导致了反而不公的后果,比如前述在美国曾经震撼人心的“辛普森案”就是大例。
当然,辛普森案具有相当的社会轰动性,虽说可以作为前面说法的例子,但也可以作为人性易于被耸动的证明。这个轰动全球的大案挑陪审员时挑得惊天动地,先是从不计其数的人群中选取两百人候选,再精挑最后的十二名正式陪审员。和别的案子不同,美国人在辛普森案中争先恐后地渴望陪审,而且在审判过程中陪审队伍还曾频频换将,因为其中不乏想由此写书赚钱和随便大肆透露审判内情者。一时间,十二名陪审员的风光程度可以说除了辛普森及关键法律人物,就数他们了。如此场景在美国的陪审史上并不多见,应该算是陪审制度最辉煌的亮点之一了吧。
美国的陪审制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必须达成陪审员意见的一致性,亦即在案件判决中必须全体陪审员一致同意某一判决才算判决成立,不错,意思就是如果有一个陪审员固执已见持反面意见就可能出现僵局(Deadlock)。再不然就必须解散陪审团,整个审判过程再推倒重来,这也有形容名词,叫做流审(Mistrial)。这样一个强求一律的规定在美国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国家出现,实实在在让人感到法律平民化之后给法律执行本身带来的艰难。美国说到底是号称以观念开放为社会观念基础的,十二个来自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陪审员如果能达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倒也奇了。更何况越到近年来美国的族裔文化越不趋向同一,而走向自我维护的歧路,因此,争取族裔权益的目标常常也引发人们到各种现实案件中去寻求体现,这就更加剧了对陪审团意见求同的难度。
值得庆幸的是,事实上从全美历经的法律历程看,陪审团产生僵局的情形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多,随便举出完整一年的数据做例子:一九九三年全美判决案件中出现僵局的案子仅占总案件量的百分之五。这说明美国人在法律事务处理上,总的说来还算识大体。但也有例外,在这方面记录比较坏的地区是我所在的洛杉矶,据报道,去年洛杉矶这项比例高于百分之十。
这其实不是小事。美国的大案无不牵挂着整个社会之心,造事两方或者是两方牵涉利益人士要的就是法庭的说法,一旦说法出现,就有不同后果。早两年,美国黑人金恩被警方欧打事端判决后最终导致洛杉矶黑人大暴动的案子就是个中典型。金恩的案子原来应该说是警民之间的纠纷,继而因为警员多为白人致使矛盾升级为黑白族裔争斗,而法庭结果一下来黑人举行暴动之后,遭到巨大破坏的却又多是在美韩国人的产业,于是又演变成为黑黄之间的族裔仇恨。如果黄种人也拍案而起,大冲出家门搞事情,再后的后果只能逮谁算谁了。
打斗的循环就更加摧毁了美国政府小心翼翼营造起来的族裔和谐假面。幸好黄种人没有疯狂,那些被人抢了商店的韩国人最大限度地只是在自己店内和屋顶架起了长枪,“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些彼此的侵犯让人沮丧,始知族裔间实实在在的天然分隔好长时间内断然还看不到指望。虽然当遭遇地球毁灭假想时所有地球生命确定会一同惊恐万状,但当这种假想稍有淡化,自相杀戮顿成要务。话说回来,如今的地球上,战争之类、恐怖活动之类如果说起因没有族裔及至宗教冲突,倒也少见。
我敢说各种级别战争的最初引线和后果相比全是“鸡毛蒜皮”,纳闷的是最终招致的深仇大恨之逼真就好像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生死连接。
(二)细究美国的陪审制度其实和美国很多时尚一样是欧洲货色,它最早由英国传入,一六○六年开始在美国的维吉尼亚州首次被正规使用。那时候,美国人的思想还处于朴素阶段,执法人只是认为:根据人们的良知,由民众组成的陪审人员,哪怕是丝毫不懂美国法律的人也会凭良心对案情进行正确判断,从而减少法官判案的恣意性。
这么设想当然是善意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法律过程和后果也多所说明,陪审制度也曾经是造成社会分歧和评判不公的关键所在。一些著名的案件中,遵循陪审团制度的结果是法官的判案恣意性被扼制了,陪审员甚至陪审员整体为利益所动的恣意性却膨胀了。
在美国当陪审员政府是有所津贴的,在这方面,我所居住的加州据知是全美津贴额最低的,每天仅为五元,二○○○年七月加州政府首度提高陪审员的日津贴为每天十五元,一改自一九五七年以来从未提高此一津贴数额的旧貌。
从技术层面上系统地说,得以充当陪审员的美国公民被要求具有如下特点:对法律裁定的结果没有任何私人利害关系在内、在抗辩过程中不偏袒任何一方、没有犯罪前科、通晓英语等。
虽然在纽约等州内连州长都不能得到陪审豁免,但是当陪审员这事对美国人来说的确是一件真正的苦差。其说起来是民众的义务,但是真分派下去到每一个正平常度日的人们头上,还是搅乱了别人家里的一池春水。
美国有关机构选择陪审员的手段一般是采行抽签办法,依据的名单有时候甚至建立在民众的汽车牌照等等号码上,因此,弄错的事经常发生。
美国人多半惜时如金,陪审制度看上去又是那么低利润地“额外”,自然让人躲犹不及。虽然美国政府规定被“抽”中的人一定要去当陪审员,做当事人雇主的也必须边继续发放薪水边放员工前往陪审,但是太多人仍旧排拒这项飞来横事。在这方面,我所居住的加州仍为恶例,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朗诺·乔治说:加州的一些县公民回应陪审函的比率只有百分之六,而全美国平均的回应率也不过百分之四十。
简单地对陪审“邀请”拒招不到也不是坦途,美国环环相扣的法律规定,对拒绝当陪审员的美国公民一定施以惩罚,有可能是罚款甚至进监狱。当然,日常中的有些人道理由是有可能豁免这项“苦役”的,比如说家里有幼小儿童需要照料,或者当事人的英文程度不好等等。
在另一方面,当事人一旦不幸被“抽”中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陪审员了,法院方面其实还要在这里面进行挑选和调整,很多人在这道关口上还是会被“幸运”地刷下来。更有些“幸运”的人还会因为某些相关条件过差得到一个“永久豁免当陪审员”的“特赦令”。
细说陪审,你大概永远想不到在美国这个对女人礼遇有加的国家自第一次出现陪审制度之后长达二百九十年内,竟然没有过女陪审员,须知这个二百九十年过完之后已经到了一八八六年。这事情曾经闹得很大,闹到最后甚至不得不动用法律
来更改“男陪审法律”。在全美,犹他州是第一个通过立法准许女人担当陪审员的州,而阿拉巴马州直到七十多年之后也就是一九六七年才允许女人担任陪审员。这里面的深奥可能不是“如果陪审员的定义是陪审人的话,女人也是人,所以女人就可以担任陪审员”如此简单的辞意推理能够让其对号入座。美国有些法规你独自听上去觉得语出骇人、惊诧莫名,但让很法律的人有条不紊地解析过后,你又会叹说其中暗藏精辟。我就间或上过这样的当。
(三)二○○二年补白:现在,眼下,就在我不断地敲打电脑键盘的这当时当刻,确切时间是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晚间十点整,此亦即我最后一遍整理此文的时候,我的面前正端放着一张面额为美金两块八毛五分钱的支票,寄自洛杉矶市政府的这张支票编号为T6725492。这是对我二○○二年七月八日前往我家附近十八英里以内的一处法院担任陪审员的全部酬劳。
无从逃避地,我最终还是被选去当了陪审员。
二○○二年的七月八日是星期一,我在此日期到来的近半年前收到来自政府的要求尽陪审义务的公函,为此,我曾经回信推说自己的英文不够完美,但这一区区理由被对方毫不理会的第二封信一掌打回,我被要求必须到庭。最后的一纸通知到来之后我从外州提前赶回,在七月八日这个平淡无奇的周一顺从美国政府的指派。
美国的法院大楼内躁动而凌乱,充斥着面色凝重匆匆而行的人,我估计这乱象也和我这样的陪审人等多半第一次“执行公务”不熟悉地理而不得已逐层乱窜有关。
窜到我该到的那层,一眼看到沿着冰冷森严的内墙已经排队站了数十口人,男女老少混杂而列,排在队伍最后的那老几位对自己所排之队的准确意义有些支吾其辞。没问出多少名堂的我只得沿着队伍找到陪审员等候室,推门不看则已,一看就看见将近两百号人已在那里默默以坐,听某年轻女士滔滔不绝地在扩音器后讲述规则。
后来的情况我有些懒得回忆,只记得沮丧到家的我还是先在外排队后入内等候,眼看着屋子里的人在一遍遍不同的呼叫当中排队而去(我相信是陪审而去),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中年男人抱怨说:他的邻居曾来等候当陪审员,当天没有被叫到号,第二天还要重来一次。“而且,一旦被叫到了号,被摊到的案子如果难判一点,很可能会陪审两个星期甚至更多。”此话一出,想像自己罔顾自己报社铺天盖地的杂事而持续无数天半吊在法庭内和罪犯展开面对面视线交往,我真觉得天地黯淡。
我沉浸在如此黯淡中直等到日正当中的中午。这时,扩音器后滔滔不绝的女士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可以进行限时午餐,时间一到必须再行等候。听见如此告诉,我面前有人干脆把头一埋,在桌子边立即睡开了午觉;而另外的一些老妇女们把扑克牌一摊摊在了我的旁边,大打着就开了局。
我窜下楼去,开车晃出去吃了正式的午饭,回来之后只见睡觉的人没醒,打牌的局没散。
下午,又是不同的人被叫起排队而去,眼看着这样的一些单调的动作反复上演,让人备感时光的缓慢。
约摸到了三点左右的时刻,滔滔不绝者忽然再次出现在扩音器前面对着剩下的大约三四十位等候得垂头丧气如我者匆忙讲了几句简短有力的句子,刹那之间整个屋子里的人忽然轻微地沸腾了。
我当时有些走神,回过脑子来刚想问周围的人那“滔滔不绝”才讲了些什么,身边的某南美洲大婶急促地告诉我:“都可以走了,我们不用再陪审了。”
这突如其来的寥寥数语让我猝不及防,对方则连为什么都无从细讲,把别在胸襟上的陪审员名牌交回法庭窗口即刻消失。
我走出法院大楼的时候觉得阳光有些晃眼,这时扭头回望了一眼身边仍旧人潮汹涌的楼内我感觉有些微妙,说不清是高兴还是遗憾。我当然明白善尽义务和躲避义务之间的异样,但我还是莫名其妙地躲过了两个星期甚至可能更多的时光耗费。所以,听到放行的通告后我曾说过我见识到了“轻微的沸腾”,看来,人的深层类别,大多同一。
义务和躲避话题敏感,涉及嘴脸的高尚与否,不说也就不说吧,多说了出破绽。
哪天没人的时候,我偷偷地只跟你一个人说。
(摘自《洛杉矶已久》,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定价:22.00元。)
第三篇:我在美国[范文模版]
我在美国
——暑期参加SUMMER W/T 项目感想
今年假期我同很多国内与国际学生一起参加了summer w/t at usa 这个项目。回忆一年前在台下听学长介绍项目时的情形,感慨颇多。下面容我慢慢与各位道来,希望能引发大家一些思考与感触。
弗吉尼亚——工作与生活
飞机从上海浦东起飞,经底特律转机,于16小时候降落在有总统故乡之称的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机场。我们暂停对国际航班“空爷”、“空奶”老当益壮的感叹,开始寻觅中介安排的住所。找到后才发现价格高得离谱,他们似乎也很有接待国际学生的经验,马上向我们推荐附近的一个motel(相当于私人旅馆)
由于旅途的疲惫和怕麻烦的心理,我们与其他几个中国学生一起草率地签了租房合约,这也为之后的纠纷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第一个房东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使我们对美国人友善好客的印象大打折扣。安顿之后就是去公司报道了,简历上说我的工作是cashier,结果去了才知道是assistant,就是向顾客销售各种商品和打杂。而收银员都是美国本地人,店长似乎是不放心外国人做这份工作。经过短暂的培训,我就被派上工作岗位,头一天就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如此的不够。英语四、六级的听力和老师放慢语速的口语课实在是浮云。每当遇到说着一口有如RAP的黑人美语的询问顾客,我就只好拿出口头禅,让他们去问店长。刚开始一周的对话非常辛苦,只有和小孩对话时才略感轻松,抛开10年的应试英语,我们都是初学者。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但因为合同纠纷搬出了motel,告别了深受资本主义价值观熏陶的“铁公鸡”房东,搬进了国际学生的公寓。相比于中国学生的独生子女作风,国际学生的独立使我耳目一新。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每个人都能遵守值日表,共同维护公寓的整洁。由于公寓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开始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着的生活。如同有个朋友说的那样,出国就像去新东方,你以为是去学英语,其实是去学做菜。我的厨艺从无到有,飞速进步,甚至有位室友在尝了我的手艺后准备聘我为私人厨师。
就这样平淡地过了一个半月,由于海滩夏季的结束,我们面临裁员的压力。于是我与两位工友临时决定辞职以掌握主动权,去芝加哥找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或许我会在弗吉尼亚海滩度过平静的三个月然后跟团周游一番,顺顺当当的回国。但是世事难料,没有那么多如果可说。
芝加哥——深入美国华人社会
在芝加哥通过朋友的关系,我们找到了一位当地的华人导游,进而通过他联系到了房子,吸取了在弗吉尼亚的教训,我们找到了满意的住所。刚开始游览风景名胜便接到了美国中介的电话,由于辞职没有通知项目的中介,他们大为气恼并威胁要取消我们的签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们多方询问,找了律师、使馆工作人员、本地居民和华侨,并积极与美国中介协商,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且不再害怕困难,而是积极地去面对它。
我们的房东老太太是广东移民,从事摄影工作,虽然在美国住了十几年但是英语还是不行,这也难怪,据说在美国只要会广东话和英语就够了。她经常带我们去逛街,顺便介绍风土人情。芝加哥中国城有近两百年历史,华人是第一批移民,可是发展到现在仍然蜗居在小小的社区里面,做着自己人的生意。福建人开了很多餐馆,里面有很多来自大陆的偷渡客打
黑工,但是美国政府对此似乎比较宽容,只要你不犯事,也就容你继续工作下去。由于找工作的缘故,我们也参观过打工者的住所,一间破旧的别墅里面挤满了床,用布帘分出一个个小隔间,维护这仅有的隐私和尊严。由于许多偷渡客都不会英语且身无分文,最初的十几年所遇到的艰辛可想而知。用一个餐馆老板的话说就是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人关心你的死活。
我还有幸去了当地教会,和当地居民一同参加了几次礼拜和圣经研习活动。可能是由于信仰的关系,那里的人乐善好施,每次都会为大家准备免费的午餐,并且拿出自己的房子作为集会的地点。虽然我不认同基督教,但是他们互相帮助和慷慨无私的精神还是很令人钦佩的,就像基督教主祷文所说“愿天父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爱荷华城——乡村与大学
在芝加哥期间我还抽空去了爱荷华大学看望我的高中同学。爱荷华州是美国的农业大州,路上从megabus的车窗望出去果然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的玉米地,但是其中点缀着的大树却没有被砍掉,在一个中国人看来,这些树浪费了很多的玉米地。而且众所周知美国的农业是机械生产,那么这些树就显得非常碍事,我只能用环保观念来解释了。乡间日落的美景令我记忆犹新,恨不能用最好的相机把它保留下来,但是有些景色的震撼是摄影无法展示的。
爱荷华大学与州的成立时间相当,当时由于大学的扩建与州府的建设产生了冲突,于是政府对市民发起了一次投票,是要继续当州府还是要当大学城,结果大学城高票通过。这等学校战胜州府的事令我羡慕不已,而且这还只是一所普通公立高校,而不是哈弗耶鲁等世界名校。而原来的州府大楼则变成了现在的学生活动中心,以另一种姿态俯视着人间的沧桑。
学校百年来接受的校友捐款令她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高耸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整齐的草坪。美国的大学生仿佛觉悟的很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高中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大学文凭。不过他们有一种说到做到、坚持不懈的品质,一旦有了想法,大多数人都会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为美国成功培养中产阶级的原因之一,毕竟自己想要成功和家长想要你成功所产生的动力大不相同。
返乡的路——中美对比与思考
而且在我返回的路上给我热心帮助的许许多多人让我深刻感受到美国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国家,国民素质普遍较高。这与我在国内旅行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被“杀猪”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对本国人如此,对待老外又会好到哪去呢。
值得欣慰的是将美国大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相比,据我观察,我们起码在城市基础建设上已经超过了美国。上海和北京的街道和地铁比纽约、芝加哥的更现代,更整洁。我们的公共交通更快捷、更现代,虽然民航、高铁一直在出“状况”。美国的建设仿佛停滞在了20年前,那时候的建设和现在的差不多,虽然很好,但毕竟陈旧了,缺乏活力。造成这个原因的可能是改造成本太高和市民对旧体制的满足与陶醉。不仅如此,美国用税收养活了太多靠生孩子度日的不劳而获的非洲裔和拉丁裔美国人,虽然该体制由于美国的强大维持到现在,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但另一方面,同样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残破的农村和美国现代化的乡村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想要在立国之本上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中国能像我接触过的众多华侨所认为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更发达的国家,这样他们离开美国返回梦寐以求的家乡之时才不至于后悔。
2009级营销1班 康成
第四篇: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
[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
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来美国当幼儿老师快有2年了,有很多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一直想和大家分享,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
我所在的这所幼儿园是一所中英双语学校,学生有华裔有亚裔也有美国人,还有很多混血的。正是因为这样多元的文化氛围,我才能有机会接触到中美的文化差异以及中美小朋友、家长的之间的差异。我想和大家分享感触最深的几点:
强壮的体格要从娃娃抓起
穿的多的永远都是中国小朋友,户外活动叫冷的一般也都是中国小朋友,很少见到美国小孩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有时甚至大冬天的穿个短裤凉鞋就来上学了。有些孩子穿的实在太多,校长就会跟家长说,我们教室有暖气,没有必要给孩子穿这么多,会捂坏的。08年我们这里下了一场暴雪,天气非常冷。有一次我在一家快餐店吃饭就看见一个美国家庭走进来,3,4个孩子清一色的短袖短裤加拖鞋,看得我后背那个发凉~~
有人说老外跟我们体质不同,基因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只要从小锻炼,中国孩子也能和他们一样强壮。举个例子,老美一年四季都喝冰水,去餐馆吃饭服务生一定会先端上来几杯冰水。我们学校也有一个fountain供孩子们喝水,一年四季都是冰的,我也没见哪个孩子喝坏肚子。
在国内家长们可能会带孩子上各种才艺课,我不知道国内的孩子上哪种才艺最多,但是我知道美国孩子几乎每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游泳。我教的几个班最小的孩子3岁,最大的4岁多,几乎每个人每个礼拜都会去上游泳课。(难怪《lost》里面一个二个的都是游泳健将~~)
游泳的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好的体格必须从娃娃抓起!而这对孩子来说,真的会受益终身!(另外,我发现这里的小姑娘,不管是华裔还是老美,pp都很翘,我想除了饮食的关系,可能跟他们从小锻炼运动也有关系~~)
美国式“野生放养”vs中国式“温室圈养”
我一直都觉得老美养孩子不像中国人那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真的是捧在手上怕疼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一次和一个美国老师聊天,她说中国小孩很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怎么都不会做?我跟她解释因为中国长期独生子女政策,父母都太care孩子的缘故。在美国,经常在公园里看见老美的孩子满地乱爬,或者在海滩边看见很小的孩子去玩水家长也不紧张,或者吹很大的风就让孩子穿个裤衩光着身子在那儿玩,家长还看得很开心。当然老外一般都是很open很热情奔放的,中国人要内敛一些。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老美养孩子真的很注重独立性,所以我常常说老美的孩子是放养的,中国的孩子像是在温室里圈养的。有个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我在的这个州,法律规定每个老师最多只能带12个孩子,12个以上需要有2名老师同时监管。国内一般是一个老师20多个,或者2个老师30多个。这样算来,美国老师的负担还轻一些。但是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一个孩子大小便需要老师擦屁股。包括最小的小小班(平均年龄2岁半,3岁不到)。除非有时候孩子不小心尿在裤子上,老师会帮忙擦一下屁股换一下裤子,除此之外,平时上厕所是从来不帮忙的。幼儿园会有工人,但只负责打扫卫生和准备餐点。每个要入园的孩子校长都会问家长有没有对小孩进行potty training,即会不会自己上厕所,这方面不能自理的小朋友是不能入园的。有些孩子家长怕孩子还是会尿在裤子上,就给他们穿纸尿裤,校长就会好好跟小朋友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穿尿裤啊?我们这里都是大孩子哦,大孩子是不穿尿裤的。久而久之,孩子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不想再穿尿裤。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这么小自己怎么擦的干净屁股呀。但是凡事如果没有第一次,没有最初的拙劣,怎么会有后来的第n次和今后的熟能生巧?所以每次看见论坛里有抱怨老师擦屁股擦的不好之类的帖子我就很无语,都上幼儿园了,为什么不能自己擦?别人的孩子可以,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
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have fun!”
美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很轻松,学校教的简单,作业也很少,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都不大。而家长的态度更是和国内不一样,心得体会《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有一个我观察了很久的现象很有意思:一般家长来送孩子上学,中国家长会说:“乖,要好好听老师话”或者“好好听课”之类的。而老美的家长则一般会说:“have fun!或者”enjoy!“ 教室黑板上从来不会写类似”好好学习“之类的标语,而是会写:be respectful, be safe, have fun!
一位曾经将分子冷冻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做这些研究是for fun。他说你看这些实验,这些分子运动是多么有趣多么amazing。他的这番话让我有很多思考。中国人常常高喊口号要角逐诺贝尔,奥斯卡等等然后”振兴中华“,却每每落空。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相反,中国人很聪明,但没有老外那种很纯粹的投身科学或者艺术的心境,那种”因为热爱所以奉献“的心态,中国人有太多浮躁的因素,太多不纯粹的因素,所以才没有办法完全静下心来献身科学或者艺术。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学习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出于老师家长的压力,出于升学前途的压力。其实我一直觉得基础教育不在于让孩子背了多少古诗学了多少公式,而在于真正培养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使之伴随其终身。
再差的学生也要鼓励
有时候会看到论坛上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总是拿不到小红花,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替孩子愤愤不平。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他/她可爱的一面,因为一时的调皮捣蛋就将其归类为一个坏孩子是不可取的。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班上那些调皮捣蛋鬼难道现在都很没出息吗?那些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学生现在也都还是精英吗?不一定吧。。
在美国,老师会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发sticker(黏贴纸)。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也抱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应该发给听话的小朋友,但后来我发现,美国老师总是比较”慷慨“,基本上每个小朋友都会发到。除非你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或者老师警告了几次都不听才会把sticker拿走。
到了学期末,校长也会提醒老师年终评语要以鼓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平时老师也不会经常跟家长告状,诉说孩子的不是,基本都以鼓励为主。
学会表达爱表达感恩
由于文化的关系,老美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他们”放养“孩子,但丝毫不会让孩子们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老师和家长都会经常和孩子们说”我爱你“并给一个紧紧的拥抱。小孩子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上着课,某个小朋友就会突然说,ms lu, i love you, 然后跑过来抱我一下,顿时会觉得好贴心。在幼儿园常常会看到很温馨的一幕,小朋友看到老师会狂奔过去然后紧紧拥抱一下,那个时候真的会觉得孩子是世界上最天真无邪的天使。
在国内,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好,老师可能会说,某某小朋友真乖。在美国,老师会说,谢谢,谢谢你今天表现好,谢谢你上课很认真。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久而久之,我开始明白,这一句谢谢看似简单,其实在无形之中教会了孩子如何感恩。学校有一位中国老师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行为处事都已很美式。她有2个儿子,教养都极好。她说她从来不会刻意把好的都留给孩子吃,都是一家4口share,如果她让出了自己的一份,小孩要说谢谢,而不是觉得天经地义地吃掉。
说了这么多,我无意强调美国的幼儿教育有多胜国内一筹,美国老师也有大家说的不耐心不负责任等等,我只是说了几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觉得我们国内家长可以借鉴的东西。我相信来这里的都是爱孩子的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自己可爱的一面,和大家分享这些,是希望和各位年轻的家长一起帮助我们的小天使更健康,更快乐,更独立,更坚强的成长。谢谢。
第五篇:告诉你最实用的60句美国英语
告诉你最实用的60句美国英语
美语是我们学习英语最常用的英语,所以掌握一些常用的美语对我们学习英语是有很大帮助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0句美语,一起来学习吧!1.It's not like that.不是那样的
It's not like that.这句话是用来辟谣的。当别人误会了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你就可以跟他说It's not like that.「不是那样的。」当然随着语气及情境的不同,It's not like that.这句话也有可能是你用来硬拗的藉口。2.There is nothing good playing.没好电影可看
这里的There's nothing good playing.是接着问句而来的,指的是「没有好电影可看」 同样的,若是电视上没有好节目可看,你就可以说There's nothing good on TV.3.I've gotten carried away.我扯太远了。
get carried away字面上的意思是「被带走了」,那么被带走的是什么呢?就是心思。
当你或是他人说话的时候离了题,偏离主旨扯远了。你就可以用上这个表达法I've / You've gotten carried away.4.Good thing...还好,幸好…
在美语当中若要表达中文里「还好,幸好…」的语气,你就可以用Good thing...做开头。这个句型非常简单又好用,你只要在Good thing后面加上完整的句子就可以。5.I don't believe you're bringing this up.你现在提这件事真是岂有此理
你现在提这件事真是岂有此理bring something up是指「提到(某件事)」。当然情况会有正反两面。你若没想到对方会提起这件事讨骂,你可以说I don't believe you're bringing this up.。而反过来说,若你很高兴对方主动提起了一件事,你也可以用这个片语,自然说出I am glad you are bringing this up.6.spy on...跟监(某人)
spy这个字就是「间谍」。当动词用的意思自然就是「做间谍做的事」,也就是「监视,跟踪」之意。当你要去监视跟踪某人,美语中就说成spy on someone。7.There's no other way of saying it.没有别种说法
有时候不管你再怎么转、再怎么拗,也没有办法更婉转或是避开一些绝对会出现的字,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上There's no other way of saying it.这句话,来表达自己避无可避的为难,因为「没有别种说法。」 8.That will not always be the case.情况不会永远是这样
case这个字有「情况」的意思,That will be the case.就是指「情况就会是这样了。」但是你若觉得现在的情况只会是暂时,不会长久,你就可以反过来说That will not always be the case.「情况不会永远是这样。」
9.She is coming on to you.她对你有意思 是指「住嘴,住手」的意思,Would you cut it out, already?这句话当中的already,暗示着说话者的极度不耐烦,整句话的意思就犹如中文里的「你到底是有完没完?」 31.for crying out loud for crying out loud这个词组从字面上看,好像有大喊大叫的意思,不过在使用上,for crying out loud就跟for god's sake一样,都是表示说话者负面的评价,犹如中文里「搞什么名堂!」、「乱七八糟!」这类在语气中带有忿忿不平的话,同时暗示着说话者的不耐烦。32.for your information 照字面上看,是「我提供讯息给你」的意思,但其实说这个词组时,说话者的口气通常会比较强硬,有着教训别人,或是指别人搞不清楚状况的意味。33.I must be losing it.这句话当中的it是指「神智,理智」,所以lose it的意思就是「失去理智」,也就是「发疯」的意思。someone must be losing it.这句话的使用时机,是当你觉得有谁做出了脱离常轨的举动,你料想「……一定是疯了」。34.This one is on me.这句话,相当适用于男性看倌,通常在和女朋友外出用餐或是跟一伙人一起吃喝,到了付账时总是气氛尴尬,要是此时你撂下This one is on me!「这顿算我的!」相信大伙绝对会对你报以英雄式欢呼。不过这种义气只能偶一为之,量力而为,不然苦的还是你自己。35.even up the odds odds是「胜算,成功的可能性」,通常用在赌博或是比赛的场合。你可以说The odds are high.来表示「胜算高」。相对的,要说胜算「低」只要将high改成low即可.
even 在这当作动词使用,是「使相等」的意思,因而even up the odds则可解释为「扳回劣势」。36.What have we got here? 「看我们找到了什么?」这句话是相当口语的用法。What have we got here?经常被使用在翻箱倒柜找寻东西或是搜身等特殊情境,有一点寻宝的意味存在。37.be out of the way be out of the way就是「让路,誊出地方」。若你要表达「挡路」则是be in the way。另外Get out of my way!则是不客气地表达「滚开!」的意思。38.Why all the trouble? Why all the trouble?「干嘛费那么大劲」,这句短语是当一件事明明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完成,却有人要拐弯抹角做些事倍功半的白工,你就可以对他说Why all the trouble? 39.Call it a day.这个词组字面上的意思指「就称它做一天。」进而引申为「到此为止,就这样结束。」
当你要想要结束一件事不再追究,或是开会、上课在结尾前,主席或老师便可说Let's call it a day.「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