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剑梅: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
刘剑梅: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
刘剑梅: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 进入专题: 教育
● 刘剑梅
(一)一九九八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便到马里兰大学的东欧及亚洲语言文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在哥大毕业之前,我还到旧金山州立大学外语系担任讲师一年,这样算起来,我已有七年的教学经验了。
走出哥大进入马大的这一年,差不多是我的”三十而立”之年。站立在学生面前,我固然感到自豪,但也感到沉重。马大是研究性大学,要求教师在六年之内至少要有一本学术著作出版,才能得到终身教职,但教学又是自己的真正职业,这就意味着一站立起来就得”双肩挑”。七年来,就这样,研究性写作,教学,加上后来生了孩子,这三重工作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我常对父母诉苦说:我身上压着三座大山啊,快得忧郁症了。我明明知道,美国的职称评定带有机械性,如果英文学术著作不能及时出版,就拿不到”铁饭碗”,过不了”终身教职”这一关,因此应当把精力放在对付”研究”这座大山,可是,脑子虽然明白,心灵却加以拒绝。“首先得把书教好,当个好老师”,这是心灵的绝对命令,这就是”职业良心”吧。大约是这个绝对命令,所以多年来我总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把心思首先放在教学上,今天所以愿意和同行朋友们谈论教学,也是因为多年的心思似乎也化作一点心得。
(二)我在哥大读的是东亚系,博士导师是王德威教授,学习的重心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到马大后教的主要课目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包括中国诗歌,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电影。走到大洋彼岸,用英文授课,还是离不开故乡故园的方块字。只是在中国的讲台上,要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可以脱口而出,而在美国课堂,则必须用诗意的英语表述,这种语言转换非常困难。目前来自大陆又进入美国东亚系讲坛的同行们,大多数在国内是大学外语系出身,而我是北大中文系出身,英语的感觉和转换能力,自然不如他们。在乌龟与兔子的竞赛中,我总是充当乌龟的角色,在教学上其实也是如此,显得特别笨重,特别费力。
而我觉得真正困难的还不是这个问题,而是美国学生对”人文”特别是对中国人文的兴趣问题。到美国之后,尤其是深入美国社会之后,才知道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理念﹑文化规范﹑文化心理确有很大的差别。就说文化心理吧,进入学校的中国青年学生,听老师的道德”说教”与人文”说教”恐怕是理所当然的吧。中国的教学结构,自古到今就有三维,即德育﹑智育﹑体育,而美国(不论是中学或大学)则只有二维,即只有智育和体育,(教会学校例外)。这种结构再加上杜威实用主义理念在美国的影响,学生的接受心理就更难以承受”说教”了。其实,不仅是学生,哪怕是学校的领导人和一些教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或谋生手段作为教育的第一目的,而不是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生命素质(包括理想追求﹑人文精神﹑历史眼光﹑道德素养﹑良知体系﹑审美能力﹑生活态度﹑人格水平等)作为第一目的。读书就是为了谋取一个饭碗,这已是天经地义。至于孔夫子所说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为人”﹑培养优秀人性等等,似乎离美国很远。据一些老教授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有一段时间也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我没有研究这段教育史,不能确证此事。但我看到的现状却是,美国教育中的实用主义理念越来越普遍。我的教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生对文学艺术乃至对人文精神缺少基本的认识的兴趣。
马里兰大学设立”东欧及亚洲语言文学系”,当然也希望从这里能走出东欧研究和亚洲研究的专家,但更多的是着眼于给现在各系的学生作必修课和选修课之用,以增加他们的异质文化知识。可是,我见到的学生,他们开始时几乎都只是想到这个偏远的文化课拿点学分,即使学了东欧和亚洲的某种语言和某种人文知识,也只是为了以后多一个谋取职业的门道而已。本来有几个学生(包括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学生)还想选择”文学道路”,但后来看到美国的文科毕业生不仅难以找到工作,而且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很低,便赶紧从文学路上”逃亡”了。面对这种境况和心态,我意识到,对于我的学生最重要的首先是不仅”身”要进入课堂,而且”心”也要进入课堂。倘若心不在焉,我讲得再认真也没有用。因此,每次开学,我都要进行一番让学生不知道是说教的说教。这就是要说一些重视人文的真道理。
我警告他们,如果一个年青人,在大学里深造了四年,走出学校大门时,却全然不知人生的根本,或不知一个”完整的人”是什么意思,那么,他的四年学习,基本上是失败的,至少失败了一大半。我常常引用我父亲刘再复在香港的一次题为”教育﹑美育与人的生命质量”的演讲稿来说服他们。我父亲认为,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surviving skill),而是要提高”生命质量” ”(life
quality)。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了解生存的意义与人生的根本,从而确定人的灵魂维度。他引用史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所阐述的观念,说明人的建设的关键是灵魂的建设,即人文维度与灵魂维度的确立。”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那么人还是平面的,只有长度和宽度;人类知识愈来愈多,宽度和长度增长了,但是缺少一个东西,即缺少第三维度,这第三维度就是人文维度;只有具备了第三维度,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体的。生命质量就是要求人要具有内在深度,具有完整的立体的生命。”[1]
我于是告诉学生,人与人的差别最根本的就是生命质量的差别。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一个立体的人,光有长度和宽度是不够的,即光有知识﹑有技术是不够的,只有当他同时也拥有深度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学理工﹑学自然科学的人,只有当他同时也拥有人本关怀﹑人文素质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健康的﹑丰富的﹑完整的生命存在。
我还告诉他们,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学生,光到学校进行头脑的训练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培育。优秀的心灵使头脑获得方向,使头脑的产品获得真价值。任何技术,都有双面性,原子能可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我甚至还得和他们讲讲”幸福观”,因为他们大多抱着”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我跟他们说,一个没有音乐耳朵﹑没有审美眼睛﹑没有文学感觉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很可能一辈子只是一个机器的附件或一台计算机的附件。当然我在进行这种说教时,要讲些故事,要举些生动的例子。经过多年来的教书生涯,我确信这番说教,乃是教学的前提,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人文兴趣,并非白费口舌。美国人讲究实用主义,我一上课偏偏要挑战一下杜威先生的这个覆盖美国的主义,偏偏要讲文学艺术的“无用之用”的大道理。这一挑战,如果用禅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给入门的学生先来一”棒喝”,叫你别太实用,叫你好好听我讲点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
(三)正因为东西方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心理存在着巨大差距,所以西方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学也就不那么容易。有的课文,对于中国学生极容易理解,对美国学生却不那么容易理解。选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大学本科生大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有的学生甚至连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区别都茫茫然,有的美籍华裔学生对中国文化虽然稍有一点认识,但讲来讲去,似乎也只知道打入好莱坞的成龙﹑李连杰和拍《藏龙卧虎》的李安。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有时真是感到头痛,不知从何教起,不知如何引导他们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了解二十世纪中国丰富的文学和文化。面对他们,我常常想起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说实在的,他们实在是太”轻”了,整天沉浸在大众娱乐文化中,吃麦当劳,看球赛,留恋好莱坞电影,被商品社会层层包围,相比之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重”得让他们无法承受,无法理解。我在《亚洲周刊》的专栏中,曾写了一篇论”轻”与”重”的文章,当时就是从教学中引发出的感慨:
”在美国校园里用英文讲授中国文学时,我发现美国学生并不缺少轻的兴趣,他们其实犯的都是‵失重′的毛病。经过了后现代社会文化工业的洗礼,我的学生大多只懂得欣赏‵轻′的﹑幽默的﹑好玩的东西,十分惧怕沉重感。偏偏我所教的中国现代文学又承担了大量的历史和民族的苦难,让学生们大大叫苦,而我也常常苦于找不到与他们对话的途径。偶尔在课上放一两部中国影片,他们也嫌太沉重了。学生们的这种失重感揭示了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向,正如詹姆逊在他的《文化转向》一书所论述的,如果说现代性还拥有崇高的美学的话,那么后现代性则完全抛弃了崇高,抛弃了美的自律状态,转而推崇美所带来的快感和满足。”[2]
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批评学生们沉浸于”轻”的可怕,激发他们走出消费文化,走出快餐文化,走出享乐文化,感受一下”重”的真实感,感受一下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从而对他们自己的文化也获得一种反思与观照的能力。
面对美国学生的文化心理和实际水平,我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场合,即产生文学作品的语境。我以前在大学里选修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时,老师一上来就进行本文批评,似乎从没有一个”文学史”的概念。西方文学批评很重视文本的分析,这是好的,但如果太执着﹑太过分,就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形式结构,不知精神内涵。特别是对于美国学生,他们对中国本来就很陌生,讲起中国文学作品,如果不知道语境,就会陷入结构分析的陷阱之中,如坠烟雾。意识到这一点,我这些年便有意识地挑战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时髦的教学法,有意把语境看得比语言还更重要。无论是讲中国文学还是讲中国电影,都充分地讲清时代,讲清中国的具体历史场合。例如我常从晚清的梁启超讲起,从小说革命讲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中国文学被提高到国家话语的高度,成了拯救国家﹑改造国民的工具?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走不出”感时忧国”的情怀? 为什么现实主义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表现形式?又比如讲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就首先要讲中国历史的漫长,传统包袱的沉重(和美国完全不同),保守力量的根深蒂固。由于中国黑暗的特别浓厚和民族劣根性的特别顽固,启蒙者就不得不采取”矫枉过正”的策略。如鲁迅所言,本意只想让主人开窗户,可是主人太保守又太刁顽,只好威胁说,如果你不开窗就掀掉你的房子,这主人才肯折中地开了窗子。历史场合讲清了,才能说明鲁迅当时为什么那么激烈,才能说明鲁迅说中国文化传统的”吃人”是什么意思,也让美国学生不会因为读了《狂人日记》之后误以为中国文化乃是血淋淋的血腥文化。我记得在课上曾有过几个美国学生问我,是否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野蛮的”吃人”事件。经过我的解释后,他们才明白,鲁迅所说的”吃人”是一种文化隐喻,是五四新文化对封建文化的隐喻式的抗议。
(四)重视语境的讲述,是我的教学特点。为了把这一特点发挥得更好,我又把语境分为几个层次,也可称作语境结构的设定。语境应包括历史语境﹑政治语境﹑文化语境和审美语境即文学艺术自身语境。
一个作家﹑导演的作品的产生除了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大环境有关之外,还与他们在文学艺术发展链条上的具体位置有关。例如中国现代文学,是属于处于京派位置与处于海派位置的作家,就必须讲清楚。二﹑三十年代处于京派位置的周作人﹑沈从文和处于海派位置的施蛰存﹑刘吶欧等对现代化浪潮的感觉就全然不同。如果说海派欢迎”声光化电”并抒写声光化电下人的心理感觉,那么,京派则与此拉开距离,这才有”谈龙说虎”的闲适散文,而鲁迅的《野草》则异于南北两端,在现代化潮流面前徘徊不安,既没有躲进”自己的园地”的隐逸之情,也没有欢呼声光化电的兴奋之情,更多仍然是彷徨与焦虑的现代感,是对存在意义的叩问。讲清鲁迅﹑周作人、沈从文﹑施蛰存的流派语境,再进入他们的作品分析自然就容易明白得多。
一个作家与时代和艺术思潮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他(她)塑造着时代,也同时被时代所塑造。比如当我们读女作家丁玲的文学作品时,就不能把它们看成一成不变的整体,而是应该看到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显示的不同风貌与不同的艺术价值。比如二十年代末,丁玲受到五四新文艺的影响,她在《莎菲女士日记》表现出了女性对自己身体欲望的认识,表现出了女性主体的觉醒。到了1930年,她转而接受早期普罗文学的”革命加恋爱”的文风,把新女性的主体意识写成了小资产阶级的闲情与趣味,成了不值得追求与肯定的东西。四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她虽然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可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共 2 页: 1 2
第二篇:我的教学生涯
我的教学生涯
旧城镇中学
孙合英
在教育这片热土上,一路走来,已过了十六个春夏秋冬,在这十六年的风风雨雨中,我经历了教育战线的各种酸甜苦辣,但在我心中荡漾最深的还是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无穷的精神食粮,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关怀和帮助,使我更加热爱教育这片热土,酷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多次表彰,并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但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担任初三四个毕业班的物理课,由于业务不熟,为了给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我的每一篇教案都要经过精心准备,往往为了一个问题,都需查阅好多资料,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一篇教案撕了改,改了撕,不知反复多少遍,不管夜有多深天有多冷,直到这篇教案达到自己满意为止,才安心的去休息。每上完一个班级,课后我都会对课堂进行深入反思,哪里好那里不好,对教案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这对下一个班级就好多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自己的执着,出入茅庐,到毕业时竟然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这无疑是我在教育事业上的一个开门红,奠定了我干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正当我在教育领域中如鱼得水的时候,一场厄运向我袭来。记得那事1999年的秋季,由于毕业班不放假,正值假期辅导之间,值班老师很少,我在上课期间突然身体不适,腹部剧烈疼痛,很快豆大的汗珠从我额头上涔涔渗出,孩子们惊呆了,也许是吓呆了,刹那间教
室内出奇的宁静,很快孩子们反映过来,纷纷过来扶我坐下,孩子们的举动令我震惊,突然感到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使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疼痛也减轻了许多,我示意孩子们坐好,忍着疼痛上完了最后一节课。后来经县医院确诊,是宫外孕血管破裂,必须马上手术,我当时的第一反映,不是手术问题,而是我的毕业班的学生该怎么办?以后谁来给他们上课?因为我清楚得知道,只要开刀就不是三五天能玩的事,我心急如焚,万般无奈进行了手术。在我住院的七天时间里,同事和领导都来探望,谁能料到在我的病房门口,竟出现了一个个那熟悉的娃娃脸,孩子们来看我了,家离县城二十多里地,谁能想到十多岁的孩子竟是骑自行车来的,我不知道是表扬他们还是批评,泪水噙满了我的双眼,不知道说什么,倒是孩子们安慰起我来:孙老师,您安心养病吧,我们上自习课可安静了。当我得知竟无老师代班时,我怎能还安心的躺在病床上?手术后刚满七天,我就请求医生给我拆线出院,由于刀口太大,失血过多,身体非常虚弱,出院后也不能下床走动。在家休养期间,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来家看望,并用自己的零花钱为我买来了水果,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每当孩子们问起:孙老师,你何时给我们上课呀?到那时我们就不用上自习课了。我心如刀绞,他们可是毕业班啊,黄金季节,一节课也不能再耽误了,随机决定:不能再在家躺着了,我得立马上班去,即使不能为他们上课,我坐在那里指导他们上自习也好啊!第二天,我就央求丈夫用自行车送我去学校。当我一手扶楼梯栏杆,一手按抚着腹部,爬到三楼已经是大汉淋淋,气喘嘘嘘。我坚持着走向教室,当我再次出现在教
室门口时,孩子们的目光一下投向了我,随即教室内响起了雷鸣班的掌声,我看到孩子们那一个个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再也无法控制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本打算指导孩子们上自习课,却断断续续地讲起课来,什么是有气无力,我真的体会到了,它不是百米赛后的有气无力,而是一种说了上半句,下半句就没力了,现在想起,还真有点后怕,那仅仅是手术后的大概二十天吧,身体基本上还没有恢复。可我确凭着年轻和对教育的一腔热情,什么后果也没想。由于过早的活动,我的右腹部落下了后遗症。晚上休息只能平躺而不能侧卧,侧卧右腹部就剧烈疼痛。可到了年终,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取得成了赛区第一的优异成绩。这不是令人很欣慰的事吗?有所失必有所得,一直到毕业那级的孩子们都特别的懂事,从不在课堂上捣乱,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中特别的感情加在其中,现在已十几年过去了,他们都已走向了工作岗位,至今仍和我保持着联系,这一直是我的骄傲,人生的闪光点。
天有不测之云,2003年,我的父亲得了脑溢血,在住院的十几天里,我竟没有陪床一天,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我总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父亲出院后,全身瘫痪在床,直到去世前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为了不耽误我的工作,都是有老母亲一人照料,现在想想,对于父亲我是一个不孝的女儿。为了不给自己再留下什么遗憾,我把母亲和一百多岁的外婆接在身边,即方便工作,又能相互照应。世上很少有两全齐美的事,由于我在乡镇上班,除了上课和照顾老人,平时就很少回家照顾家庭,孩子都有丈夫一人带着,想到这里,对于孩
子,我也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对于教育事业,我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在我教学历程中,校领导给予我很高的评价,01年,02年,05 年06年,08年,10年,11年,年终考核均为优秀等级,03年,06年,0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06年被县教研组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成绩的取得与自己的信仰是分不开的,在我的教育字典里,要把每一位孩子培养成才。农民种庄家,不好好劳动,耽误的是一季,而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不好好工作,耽误的却是孩子们一辈子。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得狠抓实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先锋,做劳模。要有甘为人体的献身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可病魔总是和我开完笑。在2009年暑假刚开学一个月,我的喉部出现了严重不适,发音困难,疼痛难忍,药物也无济于事,为了不耽误上课,我一直坚持到假期才到县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是声带息肉,劝我到市医院做个喉镜检查,进一步确诊。可检查结果对我好像是晴天霹雳,声带息肉,要想彻底治疗必须切除,这和一位有名的刀手突然失去双手又有什么区别?因为医生说切除后必须声休两年,以防复发,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太爱孩子们,离开了课堂,我的生活就失去了色彩。当时旧城中学的教育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全体教职工都在发奋图强,努力拼搏,我怎能在家休养哪?于是决定手术了也不能在家呆着,即使不能上课,还可以帮老师们批改一下作业,整理整理实验器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特别是手术后以周校长为首的全体领导班子来我家看望我后,刚刚手术后的我在家再也待不住了,上午打点滴,下午坚持上班,早把医生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年后开学又主动要求上课,校领导一再问我,桑子感觉怎么样,能行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逞强。在我的一再要求下,领导给我安排了一个班的物理课,并为我配制了扩音器。一年坚持下来,这个班的物理成绩两学期都在赛区名列第一。领导看在眼里,我甜在心里。2011年夏,我又主动请战,担任毕业班两个班的物理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2年中考,我不负重托,说担任的两个班的物理成绩,均分获全县第一。
基于我多年的教学成绩和主要事迹,我很荣幸被学校推荐来参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每当我观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记录片时,我都泪流满面,激动不已。他们甘为人体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使我暗下决心,为了鄄城县的教育事业再创辉煌,为了祖国的花朵开得更娇艳,我们不仅要做人梯,而且还要做绿叶,树根,树冠,为祖国的教育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旧城镇中学
孙合英 2012年8月25日
第三篇:我的十几年教学生涯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里岔海尔希望小学 刁晓丽 在我的教学生涯,我深深意识到,师德规范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013年我接手的是五年级,这个班英语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连26个字母都不会背,别说单词,对话都成问题,孩子们厌学情绪严重。于是,我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几个单词,对学生的作业,精心批改,在课本的每个知识点上,注明未熟练掌握的学生,在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调皮生更是注意教育方法,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是鼓励、安慰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并利用周末时间到他们家里去谈心、辅导功课,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期末考试时,孩子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能影响和感染学生,无非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有效教学,也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充满关爱,尽到自己最大能力去培养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教师“育人”的职责。我们教师要确切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以高尚师德影响学生,以风范学识感染学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第四篇:我教学生涯的第一年
我的教学故事
我教学生涯的第一年
我是1993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已近20年了。想想这些年来,真的是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全啊!
毕业分配的第一年被分配到山区新中镇的山上峡峪小学任教。平时没怎么走山路的我,真的是有点不适应。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镇里规定老师换校监考,我穿了一双高跟鞋,天还是黑乎乎的就出发了,翻山越岭,到了天井坑小学,我两条腿都是酸软酸软的。考试完又翻山越岭回校,结果半路上鞋就坏了,我是一瘸一拐好不容易才回去的。幸好我心态还好,只有苦笑,没有哭鼻子。
在山上的第二学期,我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因为我在家经常帮助爸妈做家务,所以那时我也浑身是劲。别小看我是女孩子,从米河骑到山上,我可是很少下车的。只是有一次我特别倒霉,一辆绿色的好像是军用卡车,在我上山骑到半路时,突然像没头苍蝇一样冲下来,前面保险杠左侧撞到我的自行车,我一下子被撞了出去,正好坐在一棵大树根上,当时我就傻了,迷迷糊糊坐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可是汽车早就没了踪影。我看看自行车,前面的圆篓已变成了三角形,篓里的方便面、馒头等东西都被撞到旁边的深沟里。我看看那深沟,一时吓的竟哭出了声。感谢那棵大树救了我,否则结果不堪设想…..那天刚下过雨,路上行人也少,我一路哭哭啼啼,推着残破的车子走到学校。山上连个修车的都没有,还是附近的几个好心人敲打了一星期,我的车子才恢复载人会跑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在山上呆了一年就下山了。
不过,想想在山上的一年,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山上大多数人都热情、淳朴、善良,他们看我和另外一个小姑娘远离父母在偏远的山上学校吃住,就经常会有人给我们送些当地地道的橡子凉粉、山葡萄,还有新鲜的桃子,杏,菜,等。我们拒绝不了,也很不好意思,为了感谢他们,就努力教好学,加倍对学生好。
到现在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只要提及那座山,提及那个村庄,我心里还是倍感亲切……
第五篇:回顾我的教学生涯
回顾我的教学生涯
叶良锡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
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
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岗、敬业、奉献播撒着希望„„
每当我听着这首诗,我总是无比地激动。因为这就是教师!这就是我所从事的职业。一转眼已经来到场桥二小第5年了,真正算我的教学生涯应该是有6年了,因为2008年的时候曾经在湖岭镇中代课一年。从当初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子。而今变成了一个“有妻子、有孩子、有房子、有车子。”虽然房子、车子不算好,但妻子、孩子很好,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
还清楚的记得当初在进修学校参加新教师培训那富有个性的自我介绍:在教师进修学院培训的第一天,因为是第一节课和我们数学班班主任谢余清见面,他要求我们作自我介绍讲讲“我是谁”的问题。对于谢老师我早已认识了,而且非常崇拜他,可以说是我自己要努力的成为的目标。
我是第二个上场讲的,下面是我的介绍内容:我是谁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下面我来讲讲谁是我吧!叶良锡就是我。2008年我毕业于丽水学院,08年我参加的是初中数学教师招聘考试,结果惨不忍睹,招23个我却考了第24名。那个失忆沮丧的人就是我。我怀着失忆的心情来到自己母校——湖岭镇中。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尊敬;感受到同事们的热情;得到了领导们的关切。今年十一的时候湖岭的学生还特意来“场桥二大”看过我,我觉得那就是当老师的快乐,这就是教师收获的幸福!
我觉得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两个轮子:一个是反思,一个是情感,教育需要不断地反思,更需要注入情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只有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才能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希望大家去多想想“谁是我”,而不是去多想“我是谁”,因为我是谁——只是对目前情况的概括,而谁是我——是对今后发展的预设。别样的自我介绍赢得底下新教师的阵阵掌声,还受到了谢老师的表扬!
从那时起我就坚定用情感去温暖我的学生,用反思促进我的教学,所以在教
学工作上我一直兢兢业业,5年来获得很多的荣誉和成绩:瑞安市新教师培训优秀学员、瑞安市教师专业知识竞赛三等奖、瑞安市论文评比三等奖、瑞安市级课题立项、瑞安市公开课1节、所教班级2次获得瑞安市数学毕业监测A等成绩、学区教育博客评比三等奖、学区优秀家访教师、学区听评课比赛二等奖、学区作业设计论文一等奖、3节学区公开课,3次学区级观点报告及经验交流、多次校级公开课、2012年1月转为正式党员、曾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我负责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在瑞安市级立项,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填补了学校教学课题研究的空白。我觉得教育跟课题研究分不开的,应该让科研深深地扎根于课堂教学。课题是搞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所必需的。最近在教导处打杂,更是感触很深觉得校本教研也应该与课题相结合,这样的教研之路才会走得更远更有意义。
记忆最深刻的是2013年1月凭借自己的努力评上了学区第四届小学数学教坛新秀整个过程。至今仍历历在目,第一轮现场教学设计,第二轮抽签赛课,第三轮结构化面试,三轮血腥拼杀,历时2个月之久,我终于脱颖而出,获得新秀称号。要感谢很多人: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老婆,我三次试教和正式赛课都全部到场,搞得比我还紧张,我赛完课后,她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也会教数学了,我当时听这句话觉得特别感动,妻子很好!第二个要感谢的是池仁松老师从百忙之中抽身不辞辛苦地指导我;第三个要感谢的是文钦表哥虽没有现场指导我,但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想法;第四个要感谢的是我自己为了准备第二轮的上课我在之前收集了很多资料也积极去猜题了,虽然最终猜错了,赛课前一天晚上还拉着老婆当学生还忙到三更半夜一点多,但我觉得整个过程让我很有收获。而后为了准备第三轮的面试我居然看完了三本书: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本《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三本《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我感觉那时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真佩服自己的毅力。新秀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至少鞭策我继续前行。
我之所以取得很多的成绩,我觉得全归功于学区中心组这个平台的锻炼。中心组是一个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我非常感谢当初学校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参加这个“教研之家”。我在这里呼吸到了新鲜的教学空气,受到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的熏陶,也非常感谢中心组把唯一一次瑞安市级公开课的机会让给了我。经历了市级公开课的洗礼,我变得“成熟”了许多。我深深地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简单的告诉,我们的应试教育一味教授给学生知识,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沦为知识的奴隶,学生拥有了“死”的知识,却丢了“活”的智慧。所以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尽量向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所说的智慧课堂靠近。
回首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回想起自己和学生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也许很平凡,可是只要我们追求作为、追求奉献,平凡中也会孕育出伟大。我们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我们是平凡人,都为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在默默耕耘。朋友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希望,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我将一如既往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