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美国[范文模版]
我在美国
——暑期参加SUMMER W/T 项目感想
今年假期我同很多国内与国际学生一起参加了summer w/t at usa 这个项目。回忆一年前在台下听学长介绍项目时的情形,感慨颇多。下面容我慢慢与各位道来,希望能引发大家一些思考与感触。
弗吉尼亚——工作与生活
飞机从上海浦东起飞,经底特律转机,于16小时候降落在有总统故乡之称的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机场。我们暂停对国际航班“空爷”、“空奶”老当益壮的感叹,开始寻觅中介安排的住所。找到后才发现价格高得离谱,他们似乎也很有接待国际学生的经验,马上向我们推荐附近的一个motel(相当于私人旅馆)
由于旅途的疲惫和怕麻烦的心理,我们与其他几个中国学生一起草率地签了租房合约,这也为之后的纠纷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第一个房东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使我们对美国人友善好客的印象大打折扣。安顿之后就是去公司报道了,简历上说我的工作是cashier,结果去了才知道是assistant,就是向顾客销售各种商品和打杂。而收银员都是美国本地人,店长似乎是不放心外国人做这份工作。经过短暂的培训,我就被派上工作岗位,头一天就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如此的不够。英语四、六级的听力和老师放慢语速的口语课实在是浮云。每当遇到说着一口有如RAP的黑人美语的询问顾客,我就只好拿出口头禅,让他们去问店长。刚开始一周的对话非常辛苦,只有和小孩对话时才略感轻松,抛开10年的应试英语,我们都是初学者。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但因为合同纠纷搬出了motel,告别了深受资本主义价值观熏陶的“铁公鸡”房东,搬进了国际学生的公寓。相比于中国学生的独生子女作风,国际学生的独立使我耳目一新。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每个人都能遵守值日表,共同维护公寓的整洁。由于公寓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开始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着的生活。如同有个朋友说的那样,出国就像去新东方,你以为是去学英语,其实是去学做菜。我的厨艺从无到有,飞速进步,甚至有位室友在尝了我的手艺后准备聘我为私人厨师。
就这样平淡地过了一个半月,由于海滩夏季的结束,我们面临裁员的压力。于是我与两位工友临时决定辞职以掌握主动权,去芝加哥找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或许我会在弗吉尼亚海滩度过平静的三个月然后跟团周游一番,顺顺当当的回国。但是世事难料,没有那么多如果可说。
芝加哥——深入美国华人社会
在芝加哥通过朋友的关系,我们找到了一位当地的华人导游,进而通过他联系到了房子,吸取了在弗吉尼亚的教训,我们找到了满意的住所。刚开始游览风景名胜便接到了美国中介的电话,由于辞职没有通知项目的中介,他们大为气恼并威胁要取消我们的签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们多方询问,找了律师、使馆工作人员、本地居民和华侨,并积极与美国中介协商,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且不再害怕困难,而是积极地去面对它。
我们的房东老太太是广东移民,从事摄影工作,虽然在美国住了十几年但是英语还是不行,这也难怪,据说在美国只要会广东话和英语就够了。她经常带我们去逛街,顺便介绍风土人情。芝加哥中国城有近两百年历史,华人是第一批移民,可是发展到现在仍然蜗居在小小的社区里面,做着自己人的生意。福建人开了很多餐馆,里面有很多来自大陆的偷渡客打
黑工,但是美国政府对此似乎比较宽容,只要你不犯事,也就容你继续工作下去。由于找工作的缘故,我们也参观过打工者的住所,一间破旧的别墅里面挤满了床,用布帘分出一个个小隔间,维护这仅有的隐私和尊严。由于许多偷渡客都不会英语且身无分文,最初的十几年所遇到的艰辛可想而知。用一个餐馆老板的话说就是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人关心你的死活。
我还有幸去了当地教会,和当地居民一同参加了几次礼拜和圣经研习活动。可能是由于信仰的关系,那里的人乐善好施,每次都会为大家准备免费的午餐,并且拿出自己的房子作为集会的地点。虽然我不认同基督教,但是他们互相帮助和慷慨无私的精神还是很令人钦佩的,就像基督教主祷文所说“愿天父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爱荷华城——乡村与大学
在芝加哥期间我还抽空去了爱荷华大学看望我的高中同学。爱荷华州是美国的农业大州,路上从megabus的车窗望出去果然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的玉米地,但是其中点缀着的大树却没有被砍掉,在一个中国人看来,这些树浪费了很多的玉米地。而且众所周知美国的农业是机械生产,那么这些树就显得非常碍事,我只能用环保观念来解释了。乡间日落的美景令我记忆犹新,恨不能用最好的相机把它保留下来,但是有些景色的震撼是摄影无法展示的。
爱荷华大学与州的成立时间相当,当时由于大学的扩建与州府的建设产生了冲突,于是政府对市民发起了一次投票,是要继续当州府还是要当大学城,结果大学城高票通过。这等学校战胜州府的事令我羡慕不已,而且这还只是一所普通公立高校,而不是哈弗耶鲁等世界名校。而原来的州府大楼则变成了现在的学生活动中心,以另一种姿态俯视着人间的沧桑。
学校百年来接受的校友捐款令她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高耸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整齐的草坪。美国的大学生仿佛觉悟的很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高中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大学文凭。不过他们有一种说到做到、坚持不懈的品质,一旦有了想法,大多数人都会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为美国成功培养中产阶级的原因之一,毕竟自己想要成功和家长想要你成功所产生的动力大不相同。
返乡的路——中美对比与思考
而且在我返回的路上给我热心帮助的许许多多人让我深刻感受到美国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国家,国民素质普遍较高。这与我在国内旅行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被“杀猪”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对本国人如此,对待老外又会好到哪去呢。
值得欣慰的是将美国大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相比,据我观察,我们起码在城市基础建设上已经超过了美国。上海和北京的街道和地铁比纽约、芝加哥的更现代,更整洁。我们的公共交通更快捷、更现代,虽然民航、高铁一直在出“状况”。美国的建设仿佛停滞在了20年前,那时候的建设和现在的差不多,虽然很好,但毕竟陈旧了,缺乏活力。造成这个原因的可能是改造成本太高和市民对旧体制的满足与陶醉。不仅如此,美国用税收养活了太多靠生孩子度日的不劳而获的非洲裔和拉丁裔美国人,虽然该体制由于美国的强大维持到现在,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但另一方面,同样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残破的农村和美国现代化的乡村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想要在立国之本上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中国能像我接触过的众多华侨所认为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更发达的国家,这样他们离开美国返回梦寐以求的家乡之时才不至于后悔。
2009级营销1班 康成
第二篇:我在美国做志愿者
我在美国做志愿者
我在美国很多不同机构做过志愿者。在这里,不仅是有闲人或有钱人,甚至很多大忙人也长期坚持做志愿者。拿我身边的美国朋友来说,他们多要同时兼顾工作、学习和实习,有的还要照顾孩子,但依然会拼命挤时间去做志愿者。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单亲妈妈的时间表排满了,就在每周日凌晨四到六点天还没亮时,开车赶去Soup Kitchen(汤厨房)为流浪人士做免费汤。志愿服务似乎已成了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在忙时会激励自己:他们都比我忙,他们能排好时间表我也应该能!靠着这种鞭策,我的志愿服务几年来几乎不曾有过长期间断。
现在,我主要在Child Crisis Center(儿童危机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属的shelter(庇护所)做志愿者。所内孩子是被政府儿童保护机构或孩子的家庭安置到所的,在此居住几天到几个月甚至数年不等。避难所最多可供42个孩子居住,按年龄分为三个单元:0-3岁,4-7岁,8-11岁。庇护所经费有限,采取的是付薪员工加志愿者模式,拥有现役志愿者293人。2011,志愿者共提供了多达17000小时的服务,相当于四个全职员工的工作时间。机构提供不同岗位的各种机会,主要分为办公室事务、活动协助和直接照顾。可满足不同志愿者的不同兴趣,最大化发挥志愿者的优势和特长。我主要为儿童提供直接照顾服务,内容包括参与孩子的日常活动(念故事、看电影、玩玩具、唱歌跳舞、户外玩耍、出所活动等)、协助孩子进餐和入睡,及料理杂务(清洁、叠衣等)。进餐时间可跟孩子一起吃,免费。
志愿者参与的生命周期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招募、选拔、管理和留存,即找到志愿者、挑选合适的志愿者、与志愿者一起工作和留住志愿者。下面就从这个几方面谈谈我在美国做志愿者的经历和感受。
志愿者招募
在美国找志愿服务机会很方便。在线志愿者招募平台Volunteer Match(志愿配对)和Idealist(理想主义)发布各地招募信息,只需进行免费的简单注册即可查看信息或在线搜索。此外,很多社工机构都有专门网站,在主页上点Volunteer(志愿者)链接即可。我就是这样找到了中心的志愿者机会。有人问我是如何知道当地有哪些社工机构的,尤其是若身处一个志愿招募信息不够发达或不网络化的地方。我曾试过关注社工招聘信息,自然就知道了一些本地社工机构。另外,我研究生的实习督导曾建议我做本Resources Book(资源手册),以收集社工机构信息。手册内容是在上课和实习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本意是助我更快更好的服务案主,但其实也为我找志愿服务机会提供了线索。听别的社工实习生说,美国教授常将制作资源手册作为课程作业。
志愿者选拔
招募志愿者仅仅是找到那些愿意为此付出时间的人,而选拔志愿者则是要从中找出拥有合适的技能、动机和激情的人,以匹配机构需要。中心选拔直接与孩子接触的志愿者的过程繁琐严格,需一个甚至数个月才能完成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任何一个环节不达标或未完成,都无法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并最终取得服务资格。
第一步,纸质申请。八个部分,长达12页。(1)志愿机会清单:所需志愿者时间段、机构对志愿者的原则性要求(如对志愿者最低年龄限制16岁)。(2)常规申请表: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爱好特长、服务兴趣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填表大多包括紧急联系人栏,以便出事时及时与当事人的家人或朋友取得联系。(3)无犯罪历史自述:回答一系列诸如你是否犯过罪等是非题,徐公证人签字。(4)申请人签字同意机构对自己做背景调查:需提供Social Security Number(社会安全号)或指纹。据美国政府儿童保护部门规定,申请当与儿童直接接触的员工及志愿者均需通过背景调查。5)两名推荐人:要求非家人。(6)18岁以下申请人的父母或监护人的签名同意表。(7)学生志愿者实习合同:中心规定学生在做满至少40小时的志愿服务后才能得到实习证明。(8)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步,Orientation(前期介绍会)。介绍会每月只有两次机会,分别是周一晚上和周三早上。会长一小时,是志愿者部主任(以下简称主任)与新申请人的首次会面。主任有社会工作学士学位,副主任从事协助工作。主任先播放了一段介绍中心的短片,有过去和现在居住在所内的孩子的文字、照片和讲话,表达他们对居住在此的感受、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感激和留恋之情,相当感人。主任随后介绍了机构的历史和现状,重申了申请表里写的机构对志愿者的几条重要要求,会后大家递交纸质申请表并选择面试时间。
第三步,一对一面试。面试在主任办公室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主任问了很多问题,边听边做笔记,最后也给了我发问机会。问题包括自我介绍、为什么想来中心做志愿者、最想做哪方面服务、是否有被虐待经历、计划未来何时间段服务,能否保证机构要求的最低志愿服务时长及如何保证、如何平衡志愿服务和别的事情等。主任和蔼可亲,气氛友好轻松,但相信这些问题都是主任判断是否接纳新志愿者的关键。
第四步,特殊培训。特殊培训每月仅一次机会,为某周六上午9到12点,共三小时。主任随幻灯片做了口头阐述,并发了一本自制培训手册,首页是关于儿童的名人名言和谚语。内页包括儿童发展不同年龄和表现的对应、发展迟缓的表现、机构对儿童提供的服务的详细内容、机构儿童生活时间表、志愿者服务流程、如何保证双方安全和健康、如何处理危机事件、不同单元和房间的具体规定、如何与儿童交流、志愿者对儿童重要性的体现等,以及最后一页对志愿者重要性的总结和肯定。培训涵盖了手册的所有内容,除了主任讲解,还包括问答环节、角色扮演、技巧练习和小组活动。培训不含午餐,但提供矿泉水和饼干。
总之,申请过程复杂漫长,很考验耐心。几次三番的见面占用了申请人不少时间,包括工作日、晚间甚至周末。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然筛选过程。那种生活过于繁忙、不善安排时间的人,往往在前期申请过程中就半途而废,被自然淘汰。所以中心最终录取的志愿者大多做到了所承诺的一周服务两小时+持续一年,最后离开的原因也往往是现实所迫,如搬家等。志愿者管理
电子管理 主任通过中心的网上系统管理志愿者。我获得正式服务资格后,通过电子邮件得到了用户名(我的电子邮箱)和密码。我可在任何电脑上通过中心网站主页登入自己的志愿账户,看到需要志愿者的儿童单元和时间段,并通过这个平台预约和取消自己的服务时段。这个平台还记录着我的服务总时间、服务时间,以及当前志愿者数量和所有志愿者服务总时间等信息。我每次去中心服务时,要在入口处的触屏电脑上登入登出。主任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电子管理使中心能为有需要的志愿者提供具体到秒的志愿服务时长证明,对美国人很有吸引力。
保持沟通 用来登记的电脑摆放在Volunteer Corner(志愿者角),这是主任和我们沟通的一个方式。小小的角落里有着丰富的内容:有免水洗手液,有今日签到志愿者名单,有本月过生日志愿者的姓名、生日和祝福,有志愿者服务年限光荣榜,有中心本月活动日历,有免费培训信息,有最新的儿童保护新闻和知识,还有孩子们做的介绍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另外,主任贴心的放了几张铅笔和一些便签纸,既便于我们抄下志愿角的信息带回家,也便于我们给她留言。有时主任会把需要让我们签字的文件放在志愿角,我们签好了放进大信封就可以了。过几天就是情人节了,今天我在志愿角看到了孩子们送给志愿者的礼物,是放在简易花盆里的“花儿”。其实是一只只大小长短不一的小手造型,十分别致可爱,甚至连平时的普通铅笔都换成了布满粉色桃心的情人节铅笔。主任还在旁边放着一张贺词,写着“Roses are red,Violets are blue,Our Volunteers are the BEST,So take a „flower‟ for you.Happy Valentine‟s Day!– CCC Kids & Staff.(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我们的志愿者是最棒的!所以拿一朵给你的“花”吧!情人节快乐!)。读来让人心里暖暖的,于是我挑了一只很小的花,因为我服务的孩子们年龄最小。
增强归属 中心为每一名志愿者都精心制作了写有志愿者姓名的胸牌,也存放在志愿角,供志愿者服务时佩戴。服务年份短的志愿者是浅蓝色的塑料胸牌,写着Volunteer(志愿者)字样。资深志愿者则是深蓝色的金属胸牌,写着Volunteer Specialist(专家级志愿者),以示区分。一方面是鼓励资深志愿者多年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激励新晋志愿者向“深蓝色”进军。中心还制作了印有机构logo的T恤,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不过需自费购买。中心未强制志愿者以此为工作服,不过很多志愿者来服务时都选择穿中心衫。中心还常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增加志愿者的参与性和中心的趣味性。最近的一次活动是步行筹款,类似于国内的“一个鸡蛋的暴走”。
隐私保护 中心建立了严格的隐私保护制度,不允许志愿者向孩子或员工询问有关孩子的背景或现状等隐私问题,更不允许志愿者接触包含孩子隐私的文件。中心规定志愿者不得单独和孩子在一起,身边随时随地都得有至少一名正式员工。同时,中心不允许员工向志愿者泄露孩子隐私。中心清楚表明如果志愿者发现身边出现隐私泄露情况,有第一时间向其它员工和志愿者部主任举报的责任和义务。违规后果是不得再留在志愿者或工作岗位。中心严格禁止志愿者给孩子拍照或与孩子合影,并还在志愿者入口处安装了柜子。志愿者入所前应把私人物品放于柜内,只把柜子钥匙带入所内。
健康保障 中心要求志愿者身体不适时不提供志愿服务,尤其是有可能患传染病时。志愿者进入中心前需请前台接待员打开电子门。接待员通过观察即对志愿者健康状况进行了简单初审,有明显不适者直接就被接待员请回家。进入单元后,正式员工也随时在一旁督导志愿者工作,发现志愿者有不良健康状况时会及时请志愿者回家休息。中心的健康保证是双向的,除了保护所内孩子之外,也保护志愿者本身。比如,中心要求志愿者穿全包裹不露脚趾的鞋,以免在嬉戏时被孩子误伤。中心配备多处免水洗手液和带洗手液的洗手台,还随处张贴着要求员工和志愿者洗手的图片和标语,并提供一次性手套。中心不允许志愿者参与任何有血液接触的志愿工作,也不允许孕期女性提供直接照顾孩子的志愿服务。
服务连贯 在申请期间中心就明确要求志愿者郑重承诺每周至少服务两到两个半小时(即一班岗的时长),至少持续一年。中心列出了相关学术研究结果作为解释。有些志愿者觉得这些所谓制度只是中心的一种美好希望,嘴上说说而已,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上周我在中心服务时,另一名志愿者说她住院了一段时间所以没来服务,结果收到了主任给她的电话和电邮,问她是否还计划继续做中心的志愿者,并表示如果她再不来服务的话就要将她从现役志愿者名录中除去了。她惊讶的表示,“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查看我们是否每周来了两小时!”
松弛有度 中心的志愿者管理让我感觉既科学化又人性化,可谓松紧结合。涉及儿童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原则性问题绝不让步,但在个人的特殊情况上又十分善解人意,给予志愿者一定的宽松空间。前短时间我有家人从中国来美国探亲,因此我很难如往常般保证每周两小时的志愿服务。我一边担心中心是否会把我除名,一边向主任试探,但她爽快表示“这个没问题”,于是我心安理得的缺席了一段时间。显然,中心的善解人意的前提是志愿者对中心、主任以及自己当初承诺的尊重,得有请假(最好是提前)的意识。
志愿者留存 留存,即留住志愿者。这个阶段是志愿者参与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每次的志愿服务之后,主任并未结束和我们的联系,而是通过平均一周一次的邮件与我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络。邮件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感谢、表扬、建议、关心、培训、提问和送礼。感恩节期间,我收到了中心发来的这样一封电邮:“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我们所感恩的人和事。我们的孩子和员工感恩的就是你!作为一个志愿者,你为中心所做的一切我们是心里有数的。你对中心的贡献相当于四个全职员工。没有你,我们真的做不到这一切。我们祝你有一个美好的感恩节!”除了这封电邮外,我还收到了中心寄来的一封纸质感谢信,感谢我这一年来为机构和孩子的付出,里面还夹着一片美丽的淡蓝色小雪花。在这个高度电子化的时代,收到一封贴邮票的纸质信真是很难得了。
这些真诚有趣的邮件,让我了解了我的付出给孩子和中心带来的影响。中心对我帮助的感谢、对我个人的赞赏,都是我继续服务和回归服务的巨大动力。中心通过普通的电子邮件方式,不停的提醒着我他们对我服务的欣赏和鼓励,以及对我的需要。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联络,确保了我将会一直是中心可靠的伙伴。虽然我会回国,但只要我再来美国,就会回归儿童危机中心。即使我不再来美国,也依然会推荐朋友来服务。
第三篇:我在美国找工作的故事
我在美国找工作的故事(1)我的第一次工作面试,是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的经济分析部做一名科研助手(Research Assistant)。本人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和数学,所以也算学有所用吧。当初是通过学校投的简历,也没觉得有什 么可能。一,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只有大学成绩和为教授做科研的一点经验而已;二,当时我还比较年 轻,所以没寄太大的希望。但两周后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问我是否还对在美联储工作感兴趣,我马上回复说有。就这样,我得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我的父母都是金融界的,当然觉得能在美联储工作对我的前途会有帮助,所以也都鼓励我去碰碰 运气。我想自己挣点零花钱也是好事,就跑去面试了。面试是定在下午 3 点,我提前到了 10 分钟。经过检查后,一位人事部的女士把我带了进去。一 共有 3 个人面试了我,每人大概 20-30 分钟左右。主要是问我一些应该知道的专业应用知识(比如我在简 历中说我会用一个统计软件,他们就问一下使用方面的问题)。记得,当时的一位经济师问:“如果我想写一篇‘美国新移民大概多久可以赶上美国本土人的经济 状况’的文章,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始这项研究?” 我就把我的想法一步一步的说给她听——那是最长的一个面试。结束后回到宿舍,自己也说不出是好是坏,父母来电话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一周后,我 收到一个电话留言,说希望我有时间回个电话,我还暗想: “这帮人还不错啦,即使不要你也跟你打个招呼。” 电话刚接通,那面就说:“谢谢你来面试,当然,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申请了这份工作。” ——我一听,完了,八成是没戏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接着她说,“我们对你的成绩和面试表现都很满意,希望你可以考虑加入美联储。” ——那瞬间,当时差点没笑出声来,但还好,硬是装酷忍住了。回答了一句“谢谢,我有几天时 间考虑?” 在得到两天的答案后,我就把电话挂了。那天是周五。然后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我就原形毕露 啦!妈妈很高兴。就这样,我进入了美联储,那年我 20 岁......
(2)就这样开始在美联储上班。工作日很清闲,早 9 点晚 5 点,也学习、体验、收获了不少东西。但不知为什么,总是觉得应该做点别的。我把这个感觉告诉了我大学的导师。其实,我的老师们都认为我应该留在学术界,至少应该成为一个经济博士。但是,当我表示,有 点厌倦学术研究时,他们都鼓励我去外面看看。还记得后来的谈话。导师:你想做什么呢? 我:不清楚,但我很想知道,我出了学术界能挣多少钱?都说搞学术
不是为了钱,但我不希望有 人说我是挣不到钱才留在学术界的。导师:那你去街上看看吧,比如去投资银行,那时你会知道你的“钱”途。不知道你看到钱后,还 会不会再回到学术界。来,把你的简历给我,我帮你打个电话…… ——我没有想到,就是那次很短的一段对话,让我进入了华尔街。
(3)一周后,我在办公室接道一个电话。
“你好,我是 XX 投资银行的,XXX(我的导师)是高中时的哥们儿。和 我们要找一个分析员(analyst),他对我说,你是他最优秀的学生。你对这个工作感兴趣吗?” “当然,谢谢你打电话联系我。” “那好,我希望你可以和我们当地办公室的一名同事见个面。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让她联系你。” “没问题。” 两天后,我和投行的一名女士吃了午饭,期间没有任何技术面试性的提问,只是随便聊聊。“你的简历我看了。你很优秀,但好象更适合学术界吧?”她说道,“比如,你没有在街上做过实习生,一点经验都没有。为什么要做投行呢?” 我当时是打算实话实说:“我其实一直都以为,我会去读博士的。但是最近突然想看看,自己的 教育值多少钱。听说投行挣钱多,所以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 “你对投行了解多少?” “我不了解投行。” “你可能更适合学术界……” 就这么一顿午饭。之后,我当时觉得是没戏了。
(4)刘德华在《赌侠》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人要是走运,城墙都挡不住。”——我就是比较走 运的。本以为没戏了,但不到一周,就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发信人说想和我通过电话谈谈,想问我一 些技术问题;他说他比较忙,问我能不能早晨六点谈谈。我本来想说,这样不好吧?但后来一想,算了,不就是早起一天么?豁出去了,我奉陪!电话响......我稀里糊涂的从床上爬起来。一上来,他就劈头盖脸的问:“假如我卖债,你是债主。5 年期限,市场给我的定价是年利息 5%,但是我说将来限期到时,你可以选择,让我还钱或拿走我公司的 50 股股票。你认为这样的债的价格(年利)要比 5%高还是低?为什么?……” 就这样来来往往,我们谈了 20 分钟左右,他的问题是理论上的一些概念问题。最后他说:“不错,你的思路很清晰,我会让人事部的和你联系为你买机票,希望你可以尽快赶 到纽约来,我想让更多的同事面试你。” 我又爬回床,一直睡到 12 点(那天我请假没去上班)本以为没希望了,就这么又让我迷迷糊糊的弄出点希望来了!
(5)就这样,我来到了曼哈顿。这次面试从早九点到晚七点。中午时,公司请我出去撮了一顿。在面试中,技术问题和闲聊的
的都有,我就不一一重复了,但有一个有趣的经历问题和大家分享。一般在每个面试快结束的时候,面试官都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没有?” 问我的,是一名很漂亮的女士。她说:“你回答的很好,你有没有什么想问我的?” 我:“听说做投行很挣钱,请问大家都什么时候金盆洗手?” 女士:“……我不大清楚,钱好象永远挣不完……比如,你的同事都有快艇,那你也想要快艇,所 以你又要再接着干;或者,你新在海边买了一个房子、你的子女要去私利学校……” 我:“我们可以炒股么?” 女士:“一般不可以,如果炒的话,会有很多规定。” 我:“我会有时间去看 NBA 球赛么?” 女士:“买联票你肯定没问题,但你不一定有时间去。”(后来我才知道,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样 的问题)还有一位先生问:“你为什么想来投行呢?”
我:“我其实想打 NBA 来着,但可惜我水平有限,也没什么别的好干的,所以才打算来投行的。” 最后,累了一天,终于要回家了。一位老板告诉我:“我们对你很满意。我虽然不能现在就给你 正式的 OFFER,但请放心,我们只需要几天时间整理一些细节。” 几天后,收到电话,告诉我,他们希望我的加入。我就这样进入了华尔街。那年我 21 岁....
在街上干了两年,公司问我有什么打算,也提出送我去香港分部去工作。会中文是我的一大优势,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投资银行没有翻译么?”我也这样问过香港分行的 同行,得到的答案是:“如果翻译可以把投资银行的业务翻译明白的话,他就不做翻译了。” 于是,我选择了回到学校,读博士。临走的时候,老板说:“如果暑假没什么事的话,考虑一下回来赚点外快,要比你的奖学金多。” 我:“谢谢。这两年我学了很多,我想趁着年轻读完博士……” 就这样,23 岁的我离开了纽约,离开了曼哈顿,离开了华尔街,继续学生的生活。
我是 2006 年夏天离开投行的。当时金融界正是形势一片大好,所以很多同僚不太理解。我就再在这 里讲个故事好了。希望能对某些人有些帮助。当故事看也可以。
我在投行工作不到一年的时候,一位很有资历的老银行家请我们几个新生吃早饭,算是关心一下晚辈 吧。在饭桌上他问我们有没有去读 mba 或博士的打算。很多同僚可能是由于刚从学校出来不久,都说没有 太大再读书的兴趣了。而且说读书太贵了(并不是学费太贵,而是在投行一直干可以挣更多的钱)当然是 用当时 2005 年的预算来看。有个同僚大概算了一下,我们这样的人如果去读 mba(两年),保守的算会 损失 50-60 万美金。如果读博(4 年)的话,损失会至
少在 100 万美金以上。这时候这位前辈对我们说“不 要为了钱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很多人可以拿走你的钱,但他们不能拿走你在学校得到的知识和经历。当你 们到了 40 多岁的时候,你还会在乎你的百万年薪是从 28 岁开始还是 30 岁开始吗?你们会在乎你是在 35 岁而不是 34 岁迈入千万身价阶级的吗?”我认为这位前辈说得挺对的。大家认为呢? 自从回到学校,日子过的很清闲(当然是和工作时比较了)一眨眼的工夫半年就过去了。每天上课、学习、打球,好象又回到了本科,只不过经常需要提醒自己:我不再是 19 岁了。圣诞节的时候父母来看我,问我暑假要不要回家。我才开始考虑是不是要利用暑假 3 个多月的 时间做点什么。上一次什么都不做的暑假还是大一那年。前一个多月还不错,后来实在是一点意思都没有。虽 然学校假期也给我奖学金,但还是要找点事充实自己。我长这么大从来没在欧洲生活过,所以就和父母说想去英国看看。要是找不到在英国的假期实习、就再回投资银行混 3 个月,父母说:“既然你认为在投资银行很累,还是算了,找不到就回中国旅游。” 话又说回来,我对英国可说是非常陌生,我又不是什么名人,哪来的工作给我呀?但巧的很,我一起读博的同学里有一哥儿们,是英国人,牛津大学读的本科,毕业后也是工作了几年才又来继续读书 的。听说我对英国感兴趣,就说愿意帮我把简历发给他以前的公司。他以前是做经济咨询的(Economic Consulting)正好对路。但他表示,因为我不是英国人,所以公司雇佣我还要办工作许可证什么的,好象挺麻烦;而且 就一个暑假的时间,公司很有可能觉得不值得,所以叫我别抱太大希望。我想,人家说的确实也对,但是不管成功与否,都要谢谢他的好意和帮助。就这样,冬假时(12 月末)我把简历给了他,然后就没怎么再想这事。
一月 10 号,我收到一个电子邮件。是这家公司来的,说对我的简历比较感兴趣,在近期人事 部会和我联系,定个时间来一个电话面试。我一看很高兴,至少有点希望了,礼貌的回复了一下,就静候人 事部的联系。但遗憾的是,一周过去了,没信。这人也是,一觉得没什么希望的时候,就不再当回事;但一旦有点希望,就总惦记着。所以我只好再发个电子邮件打听一下。又一周就要过去了,我有点放弃希望了。还是妈妈告诉我,不要急、他们会和我联系的,就算 不联系也没事,夏天带我出去玩儿。我的哥们也说,英国的工作节奏比较慢,和投资银行不一样。终于,在一月 22 号,人事部的人和我联系了。说 26 号九点给我电话考试。我马上回
复,问是 伦敦九点还是加周九点,但又没信了…… 然后,同学又和我说,伦敦早九点是我这凌晨一点,我这早九点是伦敦下午 5 点——当然是我 这早九点了。我觉得有道理。电话响,我睁开眼睛,看看闹钟,凌晨一点…没办法拿起电话(还抱着说不定是打错了的希望)那边一个先生用纯正的英国口音说:“你好,我是 XXX Economics Consulting,不知道人事部是 怎么搞的,把面试定在这个时候,真不好意思,我们可以谈谈么?” 电话都接了,还说现在我正忙也不合适…再说了,还是想去英国首都生活一下吗,当然要付出 点代价了。这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最后他说,一周后将会再有一个电话考试。两点多钟了,我又回到床上。早晨还要上课呢。然后就又是等待。说真的,这次是我所有找工作中等待时间最长的。前 2 周还觉得是正常,但三周过去还没消息,我又开始犯愁了,时不常会想为什么还没有信呢? 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信箱。就连我的哥们都说:“就算按英国节奏也该回信了!” 我想,这么长时间不回复肯定没希望了。可是,在二月 20 号,我居然收到了回复——是人事部的。对方首先为迟迟没有回复表示抱歉,然后说他们对我在第一次面试中的表现印象很好。我以为他会说什么时候再来一次,没想到……她说,公司决定雇佣我了,让我自己选择一下开 始日期和打算工作多长时间。然后就谈了一下酬金,而且还会为我办理工作许可。挂了电话后,很高兴,马上告诉家人。妈妈爸爸也都很高兴,那天是大年初三,是个好兆头!
在电话过程中,对方提出的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说说自己的答案。“在经济学里,有替代品和互补品。比如说左鞋和右鞋是互补物品,而面包和馒头就是替代品。面包贵了,消费者对馒头的须求就上升;而左鞋贵了,消费者对右鞋的须求会随着下降。请问,哪两样物品在什么情况下既是替代品又是互补品?” 这个问题我当时觉得有点难。就说我需要一两分钟思考。但电话考试不能让人等太久,答的比 较匆忙,不是最好的答案。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从讨论中得到更好的结论。
山地自行车和越野汽车都是交通工具,说是代替品也不算牵强。因为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 由于汽车太贵自行车才有市场(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汽车和自行车一个价,你买哪个?)但在一种(当然是我能想到的,并不等于是唯一的)情况下,它们就是互补品。比如说出去野营。如果我很喜欢山地骑车这项刺激运动,我就需要一台山地自行车才可以享受 这项运动;但没有好的越野汽车,我怎么从市
区到山地呢?所以如果是等价的汽车,那么它们之间又成为 互补品了。上面是我在电话考试中的答案。
在英国工作了一个暑假后,我离开了那里,又回到了学校。他们说希望我考虑下个暑假再为他们效力。2009 年暑假实习: 今年的情况特别不好。大方向咱就不说了,反正话说竞争非常激烈。我上个暑假选择了不工作。跑到中国旅游和看奥运了。所以这个暑假不打算继续玩物丧志。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我找假期工作的经 历。现在刚得到一个。还有几个在等待。大家都知道找工作人脉很重要。只不过人脉不是一两天就能建立的。我虽然还相对比较年轻,但 多少也建立了一些人脉。前两天刚刚得到的一个 offer,就是小时候曾经工作过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虽然已经离开那里 五年多了,但我和我当时的上司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么多年也没想到以后她还会帮我弄到一份工作。就是 觉得她人很好,我在那里时也都很照顾我,所以过年过节的时候我都会发个电子邮件问候一下她和她的家 人。一晃,加上我在那里工作的一年,我们都认识六年多了。应该算得上是老朋友了。今年开学的时候,我还是按照习惯和她打招呼。告诉她我的近况。就这样她知道了我选择了宏观 经济,再具体一点是货币政策作我的主要科研方向(我在攻读经济博士,现在 3 年级了)。我也提出过如 果有可能,我会考虑暑假回到美联储(当然,待遇都会得到相对的调整)。有她帮我说话,应该是十拿九 稳的。但是这个工作就是会耽误我论文的进展,因为研究题目是人家定。所以一直也没有正式敲定。冬假过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导师的指导下写我的论文,也没太注意。后来发现是要考虑暑假 了,就和导师商量是否可以暑假离开校园。他倒是很好说话,马上就同意了。还说会帮我推荐我喜欢的工 作。我现在最喜欢的工作无非是在美联储或者世界银行这样听起来还比较气派的地方做自己感兴趣 的科研。说白了就是拿着人家的钱,干自己的活。这种机会也有,但是可惜不在我以前工作过的那家美联 储,所以并不是很保底。但是还不能先报自己喜欢的,然后看结果后再去通知我的前上司让她帮我安排,因为那时候人家可能 也都找完了。如果先敲定了,然后等拿到更好的再改变主意,又觉得可能会给我前上司带来不好的印象。这样的经济情况下帮你搞定工作,你最后还不来,而且还是去其它的美联储,提前也不打招呼,这要是放 在我是她,我八成也会有些想法。我不知道大家会如何选择。但我考虑了一下还是打算实话实说。给她发了个邮件。把我的情况说了一下
。还说我最希望的是能用这个保底。但是要是她觉得不合 适我就连报都不报了,因为在是否能有暑假工作和我们的友谊之间,我更重视我们的友谊。既然是朋友就 不应该玩什么花样。过了几天她回信,说她非常喜欢我的诚实,而且还告诉我作为朋友,她希望我做对我 最有利的事情,而且会尽量帮我。如果最后我不能来,她也理解。就这样,我回信表示感谢后,就麻烦她帮我把我的简历传给人事部。还拜托她在必要时帮我说些 好话。既然是朋友就也不用客气了。没想到她回信说今年招人她负责,已经把我的简历传给人事了。我已
经差不多了。过两天人事部会和我联系,然后就是一些书面文件上的事了。看完邮件,我想人还是诚实一 点好。要是耍什么花样,以后可能连这个朋友都损失了。这样我又有了保底的,还可以非常放心的去申请 其他我更喜欢的工作。——我今年的第一个 offer 就这么到手了。当然,今年找工作也不是一点波折都没有。女朋友鼓励我去申请 McKinsey,在两轮后,我就被 拒了。自己不太适合做咨询,这点我知道。但是,如果不是女友鼓励我,我连报都不会去报;等报了被 拒绝了,我还是觉得被拒有点失落。而且,虽然我没有花时间准备,但是在等待的过程中还是影响到了我。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觉得一份工作不适合自己,还是不要报。总是会浪费精力和时间的。不管事前怎么样,告诉自己,就是试一下,但申请后还是不能保持平常的心态。我还在等几个其他的,希望可以得到。也祝大家好运。那个暑假我没有回美联储,而是得到了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的经济师实习机会。2010 年暑假: 我从19岁的时候,就有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想法.一开始有这个想法,还是与大学的一位朋友聊天的 时候,他提到学经济的在世界银行工作应该是一件很牛的事.其实当时我们谁都不懂搞经济到底是个什么 概念,就像我当时会希望到投行工作,但是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投行一样.就是觉得好像很酷,所以很想 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去世行的网页上投了简历,在得到一个系统信息确认申请已经收到之后,就再 无任何后话. 日子过得很快,我今年已经27了.我的简历也从小时候的基本空白慢慢的丰富了起来.可能是由于 大学时代的渴望,虽然一直对自己的工作还算满意,但是我每年都会在规定的时间在世行的网上提交我的 新简历.而每次都是同样的确认信息,然后再无消息.我没有感觉过失落,可能是我一直都有其他的工作 机会.到了后来,我每次提交申请都知道希望渺茫,但是却总是习惯性的提交着我的简历. 去
第四篇:《我在美国上中学》读后感
读完巩昂的《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一书,感觉非常好。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一直很想知道别人是如何学习,其他国家的学生是怎样的学习状态,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的那么辛苦,但是学习成绩却很一般,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一些方面却发展得非常成功。这本书的作者巩昂,就深刻形象的告诉了我他的学习生活。作者2岁就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接受了中学教育,他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一个美国中学生的生活。他以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充满时代气息的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叙述了美国中学生在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
这本书从细节和过程上让我们了解了美国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不仅适合中学生读,对我们教师来讲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在国内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改革,课改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许多教师还是不太理解,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对于如何设计一堂探究性的课,在执行上更是五花八门,巩昂的书中提供了许多实例。
美国的探究式教学表面看来有点凌乱,没有我们国家那种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大于我们传统的那种教与授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兴趣,在自己的兴趣驱使下收集资料、探索比较,他们获得的知识显而易见更加牢固,而且个性也更加张扬。当你看到他们初中一年级的作业时,你一定会感叹,这个在中国大学里的美术作业,竟然让这么小的学生去完成。真是难以理解。
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可以充分感受美国中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书中大量的素质教育过程描述对于开拓学习视野、培育自己交流合作与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应对综合素质考试都大有启发。
我们作为同时代的老师,通过这本书中大量介绍的问题互动合作性教学案例,可启发教改思路,丰富我们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探索新标要求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方向的高分高能学生也有借鉴作用。
第五篇: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
[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
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来美国当幼儿老师快有2年了,有很多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一直想和大家分享,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
我所在的这所幼儿园是一所中英双语学校,学生有华裔有亚裔也有美国人,还有很多混血的。正是因为这样多元的文化氛围,我才能有机会接触到中美的文化差异以及中美小朋友、家长的之间的差异。我想和大家分享感触最深的几点:
强壮的体格要从娃娃抓起
穿的多的永远都是中国小朋友,户外活动叫冷的一般也都是中国小朋友,很少见到美国小孩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有时甚至大冬天的穿个短裤凉鞋就来上学了。有些孩子穿的实在太多,校长就会跟家长说,我们教室有暖气,没有必要给孩子穿这么多,会捂坏的。08年我们这里下了一场暴雪,天气非常冷。有一次我在一家快餐店吃饭就看见一个美国家庭走进来,3,4个孩子清一色的短袖短裤加拖鞋,看得我后背那个发凉~~
有人说老外跟我们体质不同,基因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只要从小锻炼,中国孩子也能和他们一样强壮。举个例子,老美一年四季都喝冰水,去餐馆吃饭服务生一定会先端上来几杯冰水。我们学校也有一个fountain供孩子们喝水,一年四季都是冰的,我也没见哪个孩子喝坏肚子。
在国内家长们可能会带孩子上各种才艺课,我不知道国内的孩子上哪种才艺最多,但是我知道美国孩子几乎每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游泳。我教的几个班最小的孩子3岁,最大的4岁多,几乎每个人每个礼拜都会去上游泳课。(难怪《lost》里面一个二个的都是游泳健将~~)
游泳的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好的体格必须从娃娃抓起!而这对孩子来说,真的会受益终身!(另外,我发现这里的小姑娘,不管是华裔还是老美,pp都很翘,我想除了饮食的关系,可能跟他们从小锻炼运动也有关系~~)
美国式“野生放养”vs中国式“温室圈养”
我一直都觉得老美养孩子不像中国人那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真的是捧在手上怕疼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一次和一个美国老师聊天,她说中国小孩很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怎么都不会做?我跟她解释因为中国长期独生子女政策,父母都太care孩子的缘故。在美国,经常在公园里看见老美的孩子满地乱爬,或者在海滩边看见很小的孩子去玩水家长也不紧张,或者吹很大的风就让孩子穿个裤衩光着身子在那儿玩,家长还看得很开心。当然老外一般都是很open很热情奔放的,中国人要内敛一些。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老美养孩子真的很注重独立性,所以我常常说老美的孩子是放养的,中国的孩子像是在温室里圈养的。有个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我在的这个州,法律规定每个老师最多只能带12个孩子,12个以上需要有2名老师同时监管。国内一般是一个老师20多个,或者2个老师30多个。这样算来,美国老师的负担还轻一些。但是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一个孩子大小便需要老师擦屁股。包括最小的小小班(平均年龄2岁半,3岁不到)。除非有时候孩子不小心尿在裤子上,老师会帮忙擦一下屁股换一下裤子,除此之外,平时上厕所是从来不帮忙的。幼儿园会有工人,但只负责打扫卫生和准备餐点。每个要入园的孩子校长都会问家长有没有对小孩进行potty training,即会不会自己上厕所,这方面不能自理的小朋友是不能入园的。有些孩子家长怕孩子还是会尿在裤子上,就给他们穿纸尿裤,校长就会好好跟小朋友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穿尿裤啊?我们这里都是大孩子哦,大孩子是不穿尿裤的。久而久之,孩子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不想再穿尿裤。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这么小自己怎么擦的干净屁股呀。但是凡事如果没有第一次,没有最初的拙劣,怎么会有后来的第n次和今后的熟能生巧?所以每次看见论坛里有抱怨老师擦屁股擦的不好之类的帖子我就很无语,都上幼儿园了,为什么不能自己擦?别人的孩子可以,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
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have fun!”
美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很轻松,学校教的简单,作业也很少,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都不大。而家长的态度更是和国内不一样,心得体会《我在美国当幼师的心得体会(转载)》。有一个我观察了很久的现象很有意思:一般家长来送孩子上学,中国家长会说:“乖,要好好听老师话”或者“好好听课”之类的。而老美的家长则一般会说:“have fun!或者”enjoy!“ 教室黑板上从来不会写类似”好好学习“之类的标语,而是会写:be respectful, be safe, have fun!
一位曾经将分子冷冻到接近绝对零度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做这些研究是for fun。他说你看这些实验,这些分子运动是多么有趣多么amazing。他的这番话让我有很多思考。中国人常常高喊口号要角逐诺贝尔,奥斯卡等等然后”振兴中华“,却每每落空。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相反,中国人很聪明,但没有老外那种很纯粹的投身科学或者艺术的心境,那种”因为热爱所以奉献“的心态,中国人有太多浮躁的因素,太多不纯粹的因素,所以才没有办法完全静下心来献身科学或者艺术。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学习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出于老师家长的压力,出于升学前途的压力。其实我一直觉得基础教育不在于让孩子背了多少古诗学了多少公式,而在于真正培养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使之伴随其终身。
再差的学生也要鼓励
有时候会看到论坛上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总是拿不到小红花,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替孩子愤愤不平。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他/她可爱的一面,因为一时的调皮捣蛋就将其归类为一个坏孩子是不可取的。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班上那些调皮捣蛋鬼难道现在都很没出息吗?那些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学生现在也都还是精英吗?不一定吧。。
在美国,老师会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发sticker(黏贴纸)。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也抱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应该发给听话的小朋友,但后来我发现,美国老师总是比较”慷慨“,基本上每个小朋友都会发到。除非你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或者老师警告了几次都不听才会把sticker拿走。
到了学期末,校长也会提醒老师年终评语要以鼓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平时老师也不会经常跟家长告状,诉说孩子的不是,基本都以鼓励为主。
学会表达爱表达感恩
由于文化的关系,老美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他们”放养“孩子,但丝毫不会让孩子们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老师和家长都会经常和孩子们说”我爱你“并给一个紧紧的拥抱。小孩子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上着课,某个小朋友就会突然说,ms lu, i love you, 然后跑过来抱我一下,顿时会觉得好贴心。在幼儿园常常会看到很温馨的一幕,小朋友看到老师会狂奔过去然后紧紧拥抱一下,那个时候真的会觉得孩子是世界上最天真无邪的天使。
在国内,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好,老师可能会说,某某小朋友真乖。在美国,老师会说,谢谢,谢谢你今天表现好,谢谢你上课很认真。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久而久之,我开始明白,这一句谢谢看似简单,其实在无形之中教会了孩子如何感恩。学校有一位中国老师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行为处事都已很美式。她有2个儿子,教养都极好。她说她从来不会刻意把好的都留给孩子吃,都是一家4口share,如果她让出了自己的一份,小孩要说谢谢,而不是觉得天经地义地吃掉。
说了这么多,我无意强调美国的幼儿教育有多胜国内一筹,美国老师也有大家说的不耐心不负责任等等,我只是说了几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觉得我们国内家长可以借鉴的东西。我相信来这里的都是爱孩子的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自己可爱的一面,和大家分享这些,是希望和各位年轻的家长一起帮助我们的小天使更健康,更快乐,更独立,更坚强的成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