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这两天看完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同时他也是位父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剖析了中美素质教育的差距。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迷惑?”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十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1)创造性能不能教?
(2)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3)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4)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5)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6)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
(7)教育要不要平等?
(8)要不要惩罚孩子?
(9)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10)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说,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能不能用左手写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要求学生统一用右手写字,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实质上是压抑个性,抑制人格发展,无形中对学生造成内伤,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一个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根本无从下笔。
作者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从“像不像”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我们的训练模式是经由学生的手把老师的样板“复印”下来,没有“心”的参与,怎么可能画出自己的画?连“创”都没有,何谈“创造”?美国孩子学绘画则截然相反,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得到拓展,创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升学压力也不会给学生提供创造力发展的土壤,学生只是被填的“鸭子”,同样是被动的,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有中国老师问“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认为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老师传给学生,所以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中美教育的比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反思,对于我们成为怎样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读了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自己的心似乎一下子被什么触着一样,惊诧地发觉美国的素质教育原来是这样,于是又饶有兴趣地翻看一些有关于中美教育差别的文章,对美国教育总的印象是: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而在美国的学校的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这使作者甚为不满,竟然让儿子退出了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又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上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练混为一谈,结果使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模仿能力,但欠缺创造力。“好不好”,强调的是创造能力的问题;“像不像”,强调的是模仿能力的问题,显而易见,缺少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者认为,教与练是不同的,“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各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师生间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另外,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上多组织一些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是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增加活动时间,并让他们来组织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官半职,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查找资料等;利用电脑网络设计图画、个人介绍、数学小报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空间。
第三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本站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徐新燕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 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能由着他们。
其实“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而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受惩罚也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只靠讲道理、用行动就能感化孩子那就太好了,问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那我们就对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试想这些学生将来会走向何方,会有谁来管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当然孩子的父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当担起一定的责任,假如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它一定的处罚,也许可以挽救一部分学生,为社会减轻一定的负担。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以上两点就是我阅读后最深的体会,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源于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传统与教育观念的不同,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中国行得通,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做的只能依照中国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第四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严塘中学谭谆祺
由于本人是非师范生,所以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所以在入职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网上选了好几本有关教育的书,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成为了我的首选。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在好些年前就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国,其素质教育的局面至今仍旧不容乐观,我想知道素质教育在美国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看完这本书后,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二是要不要惩罚孩子?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说明了这点。他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矿矿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却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在没有一个参照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下笔的习惯。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在这种忽略学生自身创造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下,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复制能力,而其个性和创新性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被压抑。而美国的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也就难怪在咱中国出现山寨产品随处可见,而原创的尖端产品寥寥可数的局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惩罚孩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使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记录得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学生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而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经常会有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责备教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导致教师受批评,学生更加放纵。
由此可见,在美国的教育里,教育本身是离不开惩罚,只有做错事受到惩罚,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纪律观念,走上社会后,也才会自觉遵守社会法纪。另外,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而在我国,大多认为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应当及时加以制止。在走向社会之前学生没有犯错误的经历,或者因犯错而受到“不容犯错”的制度的严惩,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便会缺失或者失去方向,因此一旦步入社会,其犯错误的机会增加,学校教育育人的效果就相应降低。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古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不打不成材”,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先人惩罚了学生几千年,不见得毁灭了多少孩子。相反,中华民族几千年倒是人才辈出,而在我们大张旗鼓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人物呢?
读完此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要不要惩罚学生等问题,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快地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应该掌握一些最新、最真、最准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最近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此书的作者对于当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困境有自己较深的心得体会。看完此书我也有几点自己的见解,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和思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将要步上工作岗位进行建设奋斗的群体,对于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影响会很深远。所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以及大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每一位无论是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努力进行在校的素质教育,是我们祖国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以为,每一个人在校的教育注定会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而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全面的提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全面完善的发展。
而我认为,素质教育最主要的还是人本教育,就是顺应每个人科学的发展轨迹,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走一条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没有符合人的完善的发展,仅仅以成绩定个人的输赢,造成从上至下,从老师到学生一切围绕着成绩而努力,脱离的个人的爱好与特长的重视与发展,造成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缺乏创造力,这才是我们去的无数的奥数荣誉却不能获得任何的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缺乏原创性的创造力。
下面我先说说对于这本书上面所介绍的中美教育的差别。一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别
国外老师鼓励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孩子有独立性,也就是鼓励孩子能够有自我发展的轨迹,能够有区别于别人不同的个性,按照适合自我的发展路径发展。但是中国的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不闹事不毛毛糙糙文静的孩子,中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喜欢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喜欢在孩子面前有一种别样的高大与自尊。中国老师上完课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好了,美国学校上完课以后问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不回答,没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他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让孩子自己产生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就是小学解题,初中解题,高中解题,大学也是算来算去,不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这是中国老师跟美国老师教育目的的一个明显区别。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促进孩子们去独立的西靠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灵性去发现不同。我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在家庭听到的是父母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现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二、三个能写软件,有硬件设计能力的几乎为零;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见过模具,这样的学生有什么用?这样的学生就是看书机器,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没有办法,缺乏创造性和知识运用能力,不能把自我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那学习到的东西岂不是相当于无用之物。欧美日澳等国家培养的学生自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堪称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发明源自美国,这些发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养,我们应向外国学习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
二 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
同样的知识点,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对同一历史事件,中外在教学时就会有不同的表述。如我国高中二年级考试有一道题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继承人渥阔台,公元哪一年牺牲?建立哪四大汉国?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则是这样考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当初如果没有牺牲,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加以分析。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蒙古人如果当初没有牺牲,那个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一直到20世纪才知道,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600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没有牺牲,那么就不会有黑死病;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教授一看就说:“棒,分析得好。”其实教授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都来思考。历史是重要的,铭记过去的历史固然重要,不然没人会记得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苦难史。但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死的东西,历史不会再改变,我们应该学习怎么从历史的教训中成长,成熟,成智,仅仅是记得历史的事件,时间,那也只是白白费了学生的脑力,对于学生独立的思考世界没有任何的帮助。
又如我国高中有一道题: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而日本这道题目是这样考的:日本跟中国近代以来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叫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仗叫日中战争(我们叫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在研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时,人家却在分析日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这条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线,日本的油轮就统统走中国未来台湾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如果中国政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日本的货轮若非要从台湾海峡经过,日本就会派出主力舰和驱逐舰,中国海军马上就会上场。按照这样的判断,公元2015年-2020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日本现在就开始做好了对华做战的准备,把这个事情当作是时事,在小心谨慎的准备,他们的学生统统在思考。我们的学生却在孤独、教条地死背李鸿章、伊腾博文等等。他们的学生每天都在思考未来的问题,而我们却都在沉浸在自己过去的苦难史中无法解脱,那有时间去理解世界未来的走向,这样还能怎么思考创造,还能怎么书写我们民族伟大的未来。未来是靠我们现在的孩子去书写而不是那些已经作古的我们的老祖先能交给我们的智慧。
三 在教育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差别
中国的孩子往往得到过多的溺爱,缺乏独立的精神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比如中国小孩撞到桌子哭起来了,中国的妈妈通常会说:“小宝不要哭,妈妈打这个桌子。”而在日本,这个妈妈就马上把他带过来说:“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这种小孩第二遍又撞上去的吗?所以他就从旁边走过去了,妈妈就会对孩子说:“一个小孩会撞到桌子,通常会有三个理由,第一是跑步太快,来不及刹车;第二是头一直低着看地上,没有注意到桌子;第三是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是哪一个原因呢?”这就是日本的教育。美国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则会说:“汤米站起来!”小孩若仍在地上哭。妈妈就会坚定地说:“汤米!站起来!”孩子若还是耍赖,妈妈会更加坚定地说:“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妈妈把他带到
路边开始训斥:“汤米,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子汉吗?还说长大以后保护妈妈,你那个样子能保护妈妈吗?”只有这样的教育,孩子才能独立的承担,才能有担当,才能有自我意识,不依赖别人,靠自我去发展。
当然,不依赖别人并不是不和任何人合作,只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在合作中有自我的判断,能够做出自我的成功。
再如,一家美国人在上海火车站出现,爸爸背一个大包,妈妈背个中包,还有个小孩背个小包,三个人排成一条线在等火车。爸爸那个大包里边,肯能是一些帐篷、毯子之类的,妈妈那个中包大概是日常用品,小孩那个小包大概是巧克力和玩具。同时在上海火车站还有100多个上海小孩,统统抱着可乐,拿着汉堡,啃着署条,没有一个身上背包的。美国小孩从小就背一个小包,每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自己的玩具、自己的点心装在自己的包里。中国小孩从小总是依赖父母,不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个现象。但中国孩子这种做法并不是他们天生养成的,而主要是我们的中国父母教育所至。美国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分开住了,刚开始感觉很残酷,其实很利于孩子心理断奶,使他从小就自己长大,很容易独立,不像我们很大的孩子还跟父母睡,老是依靠父母。
还有一种现象,一般的我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第一天都会向他交代,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回去,目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但是美国教育不是这样,美国的家长则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善于利用规则,利用法律,利用学校的力量保护自己,将来到社会上,要知道利用警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能自己去打,自己打是违法的。
中外教育之所以有如此诸多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教育目的的差别,源于中外历史对教育的认识。
我们的师道从古至今形成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就是把问题解决了,殊不知起疑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孩子不会产生问题是不好的,新科技新能力的产生就是在起疑中产生的,如果爱因斯坦对于“以太”问题没有起疑,没有自我独立的思考,那么肯定也不会有现代物理的大突破大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科技大繁荣大发展。可见,能够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观点是最好的。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有升学和考试排名,社会上也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也更多看重学习,于是就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书即读已经形成的、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知识,只需掌握、运用即可,无形中便在我们的孩子头脑中没有了创新动力细胞。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没有思考仅仅是为升学率为排名而去死读书只会是学生对于学习越来越迷惑,何谈创新,何谈祖国未来栋梁的培养。而国外历史经过若干次变革,不断更新,人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新事物,并努力去推陈出新,在教育方面便体现出鼓励创新,鼓励个性化发展。
第二,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源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每每回顾起来,都让我们引以自豪。但是历史永远是过去的时光,回顾辉煌的历史确实能够让我们有一丝的自豪感,但是,仅仅抱着“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等等的光荣历史并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任何的领先于人。我们的五千年历史确实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创造新的奇迹需要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学生努力地去创造,没有创新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或许未来他们也还是只记得我们是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我们不行的幻想着远古的辉煌,但是提起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我们却无法接受,但回顾历史是无法回避的。牢记屈辱的历史,不忘家仇国恨,这样我们才能够奋进的展望未来,为了将来的强大而努力。国外很少经历过中国这样的历史,所以他们则立足于现在,更多的是展望未来。
第三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源于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不同。
中国人大多受封建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总是有“父为子纲”的思想,孩子只要在父母身边便永远是孩子,永远受到父母的爱护,孩子也要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加上,现阶段我们国家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把更多的爱,更多的爱赋予孩子,把更多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成长,这往往造成孩子对于父母过多的依赖,缺乏独立的精神。而国外大多崇尚个人奋斗,所以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固然有落后于美国的现状,但是现在我们也在不停的改革提高。其实,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素质教育的传统,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培育“君子”完美人格的人,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等思想都和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关联性。只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太快,教育的改革没有紧跟经济的发展。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党和国家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素质教育。各个高校在素质教育的推进改革中也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在,各个大学有许多社团,例如“播音社”“科协”“跆拳社”等等,这些社团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参加,使学生有更自主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成长锻炼,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学生不会仅仅是为了读书而朝九晚五,学生能自我选择自己需要发展和提高的方面。一方面,学生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更多一点的自我选择,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当让,虽然有这么多的可喜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不足。我认为,当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大学教育缺乏“人文教育”。固然,社会的发展要靠科技的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人文教育却是培养一个人完善人格,崇高的精神追求的必经之路。人文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和能力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只有拥有高尚品德,才能在这个协同合作的社会中更好的于人合作,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和成果。所以,人文教育是我们现在应该大大加强的一方面。
总之,中外教育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光要认识到我们的长处,更要的要认识到我们与国外教育的相比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们的长处,努力完善中国的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