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果管理办法参考
河北医科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科学技术成果是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科技成果的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管理范围
㈠为解决医药卫生工作中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㈡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㈢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医药卫生科学理论成果。
㈣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医学技术,并取得创造性成绩。
㈤推广应用、转让已有科技成果并取得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新成果。
㈥具有重要意义,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并经过部、省有关管理部门正式批准、颁发的卫生标准(含诊断标准和检验方法的标准)。
㈦为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现代化所做出的贡献,并经实践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二、成果鉴定
㈠ 鉴定归口
河北医科大学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学校科技处统一管理。需申请鉴定的成果,经所在二级单位科管部门审查合格后,到学校科技处办理鉴定手续。
㈡ 鉴定范围
成果鉴定的范围主要是计划内项目和少数计划外项目。省科技厅组织鉴定的范围包括国家科技部攻关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省科技厅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少数计划外项目。
地市(厅局)级下达的计划项目,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鉴定。
国务院科技计划项目的鉴定,须持有关部门的同意函,由省科技厅组织鉴定。
下列成果不组织鉴定: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2.软科学研究成果。
3.已获得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
4.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
5.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应用技术成果。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㈢ 鉴定条件
计划内项目
1.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计划任务书要求。
2.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完成人员在名次排列上的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3.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计划外项目
1.技术成熟并具有明显的创造性。
2.性能指标在国内同领域或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
3.经实践证明能应用生产。
4.对本行业或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5.须有两名专家的推荐函。
㈣鉴定形式
1.会议鉴定
凡需进行现场考察或演示、测试和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如新工艺、新技术、新设计、新方法和与此有关的新产品、生物新品种等,需采取会议形式鉴定,聘请7-15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
2.函审鉴定
凡以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不需要组织同行专家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的成果,如应用基础研究、调查报告以及在鉴定之前,已为专家所了解 的科技成果,由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即可对其作出评价的成果,可采取函审形式鉴定。聘请7-9名同行专家组成函审组,提供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 少于所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专家四分之三以上的意见形成。
3.检测鉴定
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如计量器具、仪器仪表、矿山新品种和结构、工艺无明显创新的新产品、新材料、生物新菌种等。采取检测鉴定形式,必须是经国家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㈤鉴定专家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务;
2.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下列人员不得选聘为科技成果鉴定专家:
1.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人员;
2.计划任务书下达单位的人员;
3.任务委托单位的人员;
4.长期脱离教学、科研、医疗的党政机关管理人员。
㈥函审鉴定所需要的材料
成果鉴定须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
1.鉴定大纲(样式附后)
2.工作报告(具体要求附后)
3.技术报告(要求同上)
4.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记录)
5.查新结论报告(在查新后6个月内必须完成成果鉴定,否则需要重新查新)
6.用户使用情况报告,一般应有两个以上不同的用户
7.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㈦鉴定申请程序
计划内项目,由成果完成者提交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查新报告、科研论文、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经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将全套材料及申请表交河北医科大学科技处审查,合格后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和组织鉴定单位审批。
计划外项目,由省科技厅负责组织鉴定,同时必须有两名专家推荐,其他程序同计划内项目。
三、成果登记
经过鉴定的成果,必须持全套鉴定资料到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中心进行登记,成果转化中心发给成果完成证书和完成者证书。不经登记的成果不能报奖。
成果登记必须提交的材料
1.鉴定证书
2.鉴定大纲
3.工作报告
4.技术报告
5.查新报告
6.学术论文
7.科技成果鉴定函审表(会议鉴定没有此项)
8.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财务决算表(省自然基金项目有此表)
9.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任务合同书
四、报奖
㈠与我校相关的奖项:
1.国家科技成果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2.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
3.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5.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6.河北省医学会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奖;
7.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8.石家庄市科技进步奖;
9.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得省医学会、省中医药学会及市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才有资格申请省级科技成果奖,由主管部门推荐上报。
凡申报国家级奖则需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由省科技厅推荐上报。
㈡报奖的全套材料
1.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3.应用证明
4.鉴定大纲
5.工作报告
6.技术报告
7.查新报告
8.科研论文
9.科技成果函审表
10.成果简介表(报省医学会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奖需填此表)
五、成果鉴定、报奖时间及其他要求
成果鉴定:科技资料齐全,具备鉴定条件的成果,随时都可进行鉴定。
报奖要求:每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报省学会奖,每年5月份报省级奖。
报奖材料要求交二级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统一报学校科技处。附:报奖材料书写要求及操作流程
二○○五年五月十八日
报奖材料书写要求
一、鉴定大纲
鉴定大纲是指导技术鉴定工作多纲领性文件,明确鉴定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目的是使鉴定工作有章可循,使鉴定的结论意见客观、准确。一般分三大部分来写。
(一)题目
(二)综述:包括任务来源、研制起止时间、计划完成情况及是否具备鉴定条件,组织和主
持鉴定单位的名称等。
(三)正文:对鉴定的目的、类别、内容、依据、程序等分别阐述。
1.鉴定目的:一是鉴定成果的新颖性和先进性;二是鉴定成果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三是判别其实用性(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
2.鉴定内容:
①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②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③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④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3.鉴定依据
文献资料、计划任务书或合同、标准等。
4.鉴定类别
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
5.鉴定组织:如省科技厅组织委托卫生厅主持,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5名。
6.鉴定程序(函审)
①主持鉴定单位可委托成果完成单位寄送技术资料。技术资料包括《科技成果函审表》、鉴定大纲、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查新报告、科研论文。
②函审专家收到函审材料后,按鉴定内容进行审查,并在《函审表》中填写审查意见,一个月内将填好的《函审意见》和技术资料寄回主持鉴定单位。
③主持鉴定单位收齐函审意见后,将各位专家的《函审意见表》寄给函审组的正、副主任,函审组正、副主任根据各位专家的函审意见写出综合鉴定意见,签字后寄主持单位。
④主持鉴定单位审查同意后;报组织鉴定单位,组织鉴定单位审查后,将鉴定意见填写在《鉴定证书》的意见栏内,并颁发《鉴定证书》。
7.提供的技术资料。
二、工作报告
内容包括:任务来源;研究起止年限;完成单位及参加人员;任务要求及完成任务情况;工作过程;经费支出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意见等。
三、技术报告(研究报告)
内容包括:成果名称;摘要;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论;技术关键与创新点;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四、鉴定证书
1.要求《鉴定证书》完全按照标准格式反正面打印。(其中“鉴定意见”页与“主持鉴定单位”和“组织鉴定单位”盖章页为反正面,不允许分页)
2.“鉴定意见”应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关键的研究结论;创新点;所达到的整体水平(四个水平等级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
3.“鉴定意见”原稿手写、打印均可。但鉴定证书中“鉴定意见”必须按原稿打印。原稿和证书中的打印稿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签字。
4.评审专家只能给出一个整体水平等级。不允许出现类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提法。
5.函审鉴定的必须在《科技成果函审表》第2页的专家信息栏的“单位名称”上加盖函审专家单位行政章。
第二篇: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213号)
《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5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省 长:蒋巨峰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测绘成果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测绘成果共建共享与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汇交、保管、提供、使用、共享、销毁测绘成果,审核和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及其相关技术资料。测绘成果分为基础测绘成果和非基础测绘成果。
下列测绘成果为基础测绘成果:
(一)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及全省统一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空间定位网所进行的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和图件;
(二)城市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的相关数据和图件;
(三)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和影像资料;
(四)遥感卫星和其他航天飞行器对地观测所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资料;
(五)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六)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等。
非基础测绘成果,是指除基础测绘成果以外具有专业内容的测绘成果。
第四条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省测绘资料档案馆负责省级测绘资料档案的保管工作。
市(州)、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成果工作。
第五条汇交、保管、提供、使用、共享、公布、销毁测绘成果应当遵守有关保密法律、法规,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测绘成果的安全。
第二章 成果汇交
第六条测绘成果实行无偿汇交制度。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汇交副本;非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汇交目录。
省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市(州)、县(市、区)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市(州)、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使用其他资金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测绘项目出资人向测绘项目所在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
外国组织和个人依法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所完成的测绘成果,应当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汇交测绘成果副本。
测绘成果汇交的具体办法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自测绘项目验收完成之日起3个月内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底以前向市(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上一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市(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4月底以前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上一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第八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后出具汇交凭证,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移交给测绘成果保管单位。
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全省测绘成果资料目录,每两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三章 成果提供与使用
第九条基础测绘成果和财政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无偿提供。
除前款规定外,测绘成果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测绘成果。
第十条凡需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出明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测绘成果的保密等级和要求、著作权保护、准予使用的范围应当在批准文件中告知。
第十一条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除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以外,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审批下列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
(一)国家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以及C级以上空间定位网的数据、图件;
(二)1∶10000、1∶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多张连续、覆盖范围超过20平方千米的大于1∶5000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四)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影像等资料以及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六)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管理的基础测绘成果。
其他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由市(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凭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使用单位提供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
第十三条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当签订使用许可协议。使用单位主体资格发生变化的,应当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使用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申请表;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效身份证明材料;
(三)经办人员有效身份证件;
(四)组织机构代码证;
(五)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材料;
(六)使用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项目设计书、合同书或者有关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
(七)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五条需要使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到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转函手续。
需要使用本省军事测绘成果的,凭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到成都军区有关部门按照军事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办理使用手续。
第十六条 被许可使用单位所取得的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仅限于本单位使用。
第十七条 向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未公开测绘成果的,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属于国家秘密的,审批前应当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测绘单位应当对其所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测绘成果质量文件应当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测绘成果。
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成果应当经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验收合格后方可提供使用。
第四章 成果共享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制度和测绘成果共享机制,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并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相衔接,避免重复测绘。
各地、各部门建立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四川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基础公共平台。
第二十条 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规程,统一数据格式。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配合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工作,保持地理信息资料的现势性。
第五章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
第二十二条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审核与公布制度。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公布。
第二十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除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以外,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与有关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向社会公布。
单位和个人应当使用经政府批准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四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包括:
(一)经相邻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联合勘定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州)、县(市、区)界线长度、位置及行政区域面积;
(二)四川省版图重要特征点,地势、地貌分区位置等;
(三)拟冠以“四川”、“四川省”、“全川”、“全省”等字样的地理信息数据;
(四)四川省主要河流的源头、长度,湖泊面积、深度;
(五)四川省重要山峰的高程、位置;
(六)其他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地理信息数据。
第六章 成果保密与安全
第二十五条测绘成果使用和保管单位应当明确使用、保管责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防磁化、防泄密等措施,确保测绘成果安全。
第二十六条 依据《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测绘成果属于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按照不同保密等级和范围进行管理。
携带、传递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应当遵守保密规定。
第二十七条因自然灾害造成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损毁以及人为因素造成丢失、泄密事故的,应当及时报告事件发生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保密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未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复制;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复制品,按原保密等级管理。
利用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成果或者产品,未经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和审核批准,其成果或者产品不得低于所利用的测绘成果的保密等级。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不按期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和副本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测绘成果保管和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保管国家秘密测绘成果,造成秘密测绘成果丢失、损毁或者泄密的;
(二)擅自复制、转借、转让、销毁秘密测绘成果的;
(三)造成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损毁、丢失、泄密不及时上报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测绘成果保管和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向境外组织、个人提供未公开测绘成果的;
(二)篡改或者伪造测绘成果的;
(三)未经测绘成果所有者许可,擅自开发、使用、转让或者向第三方提供测绘成果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四川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1992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河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河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省直各有关单位,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测绘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部门): 为加强测绘成果管理,促进测绘成果的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我局制定了《河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或意见,请及时反馈河南省测绘局。二○一○年一月四日
河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测绘成果管理,促进测绘成果的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汇交、保管、提供、利用、销毁和本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应当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测绘成果分为基础测绘成果和非基础测绘成果。下列测绘成果为基础测绘成果:
(一)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的天文测量、三角(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和重力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及图件;
(二)基础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和影像资料;
(三)遥感卫星和其他航天飞行器对地观测所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资料;
(四)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五)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
非基础测绘成果,是指除基础测绘成果以外具有专业内容的测绘成果。
第三条 省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省、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成果工作。
第四条 省、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测绘成果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测绘成果的共享政策和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的激励措施,并及时协调解决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汇交、保管、公布、提供、利用、销毁测绘成果应当遵守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保障测绘成果的安全。
第六条 对在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测绘成果汇交
第七条 测绘成果实行无偿汇交制度。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汇交副本,非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汇交目录。
使用财政资金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按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测绘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
使用其他资金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测绘项目出资人依照下列规定汇交测绘成果目录:
(一)测绘范围跨省或者省辖市行政区域的,向省测绘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
(二)测绘范围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向省辖市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
(三)测绘范围在当地县(市、区)域内的测绘项目向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
第八条 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自测绘项目验收完成之日起3个月内向测绘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测绘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后,出具汇交凭证。
省辖市、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向上一级测绘主管部门汇交上一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目录,应当保证数据准确、资料完整。
第九条 测绘主管部门自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应当将其移交给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并应按编制测绘成果资料目录,于次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测绘成果保管与保密
第十条 汇交的测绘成果资料由测绘主管部门委托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保管。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应当依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测绘成果资料归档保管制度,配备必要的设施,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测绘成果资料的完整和安全。
第十一条 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对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资料,应当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并制定具体的保管、领取和借用措施;收发、传递或者派出人员外出携带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资料,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对经批准复制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资料,应当按原件密级保管;在单位分立、合并或者被撤销、终止时,应当按规定销毁或者移交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资料。
第十二条 未经测绘成果所有权人同意,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复制、转让或者转借测绘成果资料。复制、转让或者转借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资料,依照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测绘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规定,对测绘成果进行密级确定,属于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
第十四条 属于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应当按照相应的密级和范围进行保密管理。
利用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成果或者产品,未经省测绘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其密级不得低于所用测绘成果的密级。
第十五条 销毁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测绘成果保密的有关规定,履行下列批准手续后,实施销毁:
(一)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应当报其主管部门批准;
(二)测绘成果使用单位有主管部门的,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无主管部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销毁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应当履行登记、造册和监销手续。
第十六条 测绘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保管和保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上一级测绘主管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
第四章 测绘成果提供与利用
第十七条 基础测绘成果和财政投资完成的其它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无偿提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利用测绘成果。
除上述规定外,测绘成果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收费标准依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第十八条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需要利用本省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提出明确的利用目的和范围,报测绘成果所在地测绘主管部门审批。
需要利用省外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由省测绘主管部门办理转函手续。第十九条 省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利用:
(一)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测制的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的数据、图件;
(二)1∶5000、1∶10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基础测绘航空摄影获取的数据、影像资料和用于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四)全省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
(五)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由省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其他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
省辖市、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利用:
(一)省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测制的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的数据、图件;
(二)1∶500、1∶1000、1∶2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省辖市和县(市、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
(四)省测绘主管部门规定由省辖市或者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其他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
第二十条 申请利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向测绘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使用证明函;
(二)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申请审批表;
(三)经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
(四)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项目的政府批文、立项文件,或者合同、协议、委托和中标书等;
(五)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材料。
第二十一条 测绘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人提交的利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申请表和其他有关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予批准。能够当场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决定。决定不批准利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向境外提供本省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的,应当报省测绘主管部门审批。申请人在报省测绘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利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申请经测绘主管部门批准后,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应当及时向被许可利用人提供,并在提供的测绘成果资料的包装或者介质的显著位置标注测绘成果的秘密等级。
第二十四条 基础测绘成果的被许可利用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利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与批准其利用测绘成果的测绘主管部门签订保密责任书,并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
(二)按批准的利用目的和范围利用测绘成果;
(三)不得擅自复制测绘成果或者将测绘成果转让、转借给其他单位、个人利用;
(四)因机构改革和企业分立、合并等原因致使利用测绘成果的主体资格发生变更的,及时向批准其利用测绘成果的测绘主管部门备案;
(五)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承担测绘成果的利用或者再开发任务的,在委托任务完成后必须及时回收或者销毁测绘成果及其衍生产品。
第二十五条 省、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向本级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地名、境界、交通、电力、水系、土地覆盖等信息,协助测绘主管部门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维护及更新工作,保持地理信息资料的现势性。
各级测绘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六条 测绘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机制,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交换,并提供公共服务。
省测绘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规程,统一数据格式。
测绘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并充分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及资料,及时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当与上一级测绘主管部门建立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相衔接。
第五章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与公布
第二十七条 本省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审核、公布制度。
除法规、规章规定的国家机关外,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公布本省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八条 本省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包括:
(一)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县(市、区)的行政区域界线长度、位置和行政区域面积;
(二)本省版图的重要特征点、地势和地貌分区位置;
(三)本省的主要河流长度,湖泊(洼淀)的面积、深度;
(四)本省重要山峰的高程和位置;
(五)本省其他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地理信息数据。第二十九条 本省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经省测绘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由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地质部
【发布文号】地质矿产部令第19号 【发布日期】1994-10-17 【生效日期】1994-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令
第19号)
第一条 为维护矿产资源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市场的发育,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探矿权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查,获得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勘查成果(以下简称“成果”),可依据本办法向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以获得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证书,享有优先取得成果登记范围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以下简称“优先探矿权”)、优先取得成果登记范围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以下简称“优先采矿权”)。
第三条 地质矿产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管理机关。
大型矿床及地质矿产部规定矿种的勘查成果由地质矿产部负责登记;其他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登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市(地)、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部分矿种的小型矿床、零星分散资源的勘查成果登记。
成果登记范围跨越行政区的,由有关行政区的共同上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登记。
市(地)、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颁发成果登记证书后的30日内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所有成果登记项目的备案。
第四条 申请办理成果登记的探矿权人,应当在勘查许可证有效期终止前40日之内向成果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和勘查项目的勘查许可证;
二、成果登记申请书;
三、成果说明及相应的图表;
四、以下两组图件资料中的一组:
(一)实际工程控制的矿床(体)平面图及其文字说明;
(二)比例尺大于1∶5万(含1∶5万)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图件,标有有找矿价值的异常,并附相应的推断解释图件及说明;
五、以座标标定的勘查工作区范围内的矿体平面投影范围、物化探异常推断圈定的矿体范围以及申请登记范围及其文字说明;
六、成果鉴定、评审意见书。
第五条 属于下列范围内的成果,不进行登记。
一、依法直接转入下一阶段勘查的;
二、依法直接转入矿产开发的。
第六条 成果登记管理机关在收到成果登记申请书30日之内,应当对申请单位提交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核实,审定成果登记范围,颁发成果登记证书。
成果登记范围,根据勘查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平面投影范围和进一步勘查或开发这些矿床所需的区域划定。
第四条第四款第二项规定的成果登记范围,以推断解释引起异常的矿体范围及进一步探矿所需的范围为准。
申请单位对登记管理机关核定的登记范围持有异议的,可向上级登记管理机关申请裁定。地质矿产部是最终裁定机关。
第七条 申请登记的勘查成果中,有共生或者伴生矿产的,应当遵循矿产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与主矿种勘查成果一并登记。
对于共生的矿产,确有独立勘查、开发条件的,应当作为独立成果单独申请登记。
第八条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资、合作勘查项目,其成果的申请登记由合资、合作方自行商定登记人,登记后的权益归属以原经济合同为依据。
投资者和勘查者不是同一民事主体的,按双方自行商定的协议或签定的合同申请成果登记。
第九条 优先探矿权和优先采矿权的保护,实行有限期制。期限与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一致。
大型矿床的勘查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型矿床的勘查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二年,有找矿价值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异常登记证书有效期一年。
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自勘查许可证终止日开始计算。
在成果登记证有效期内,可以申请延长有效期,但不得超过原登记有效期年限。
第十条 探矿权人申请成果登记时,应当按成果价值和申请登记有效期年限交纳登记费。收费的具体办法由地质矿产部商财政部另行制定。
获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要求登记成果发布招商引资公告信息的,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承担公告信息费用。
申请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延长的,应当按以上原则交纳登记费和公告信息费。
第十一条 在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内,获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需要转入下一价段勘查工作时,勘查登记管理机关在审核颁发勘查许可证的同时,由成果登记机关注销成果登记证。
获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在其有效期内需要转入矿产开采的,在办理采矿登记申请并获得采矿许可证时,应当到成果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成果登记证注销手续。
第十二条 申请登记并取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享有成果登记证书限定范围内的矿种的优先探矿权。
申请在他人获得成果登记证书的矿产地进行勘查时,必须向拥有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购买成果,并向勘查登记管理机关出具获得勘查成果的文字证据,勘查登记管理机关方能受理勘查登记申请。
第十三条 取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享有成果登记证书限定范围内的矿种的优先采矿权。
取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具备办矿条件的,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优先受理其采矿申请。
申请在他人获得成果登记证书的矿产地采矿,在立项建设矿山时,应当按照有偿转让的原则向拥有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获得已有的勘查成果。立项报告中,应当附获得勘查成果使用的合同或协议。
第十四条 获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用已获得的勘查成果作为投资、合资、合作勘查或开发矿产资源。
第十五条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资、合作勘查获得的成果,在取得成果登记证书后,若一方转让其成果,同等条件下,合资、合作方有优先购买权。
第十六条 在成果登记证书有效期内,拥有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变更的,其相应权益由变更后的单位享有;单位解散的,其相应的权益由其合法承继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享有;其成果登记证书的有效期限及登记的范围不变,但单位变更的文件或证明应当报成果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拥有成果登记证书的个人,其权益可以依法继承。
第十七条 取得成果登记证书的单位或个人,其成果转让或与合资、合作方协议作为投资参与开发,当事人应当持成果转让或以成果作为投资合资、合作开发的协议或合同,按《 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和程序,申请办理勘查登记手续,领取勘查许可证;按照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办法和有关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办理采矿登记手续。领取采矿许可证。领取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后,应当到成果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成果登记证注销手续。
第十八条 本办法施行以前,已经结束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符合第九条规定时限的,矿产地勘查权属或开采权属没有明确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到成果登记管理机关申请补办成果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 成果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保守勘查成果的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违反本规定者,按《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证书由地质矿产部统一印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冒用、擅自印制或者伪造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证书。
冒用、擅自印制或伪造成果登记证书的,由成果登记管理机关没收其印制、伪造的证件,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勘查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或取消矿产资源勘查成果登记证书的处罚。
一、虚报文件和资料,骗取成果登记证书的;
二、逾期不办理成果登记证书注销手续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所列行政处罚,由原颁发成果登记证的管理机关决定,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所作的处罚决定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之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合作勘查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可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黔西南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黔西南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贵州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试行)》(黔保林〔2009〕3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等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实施的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接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
第三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实施的项目,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县(市)为基本建设单位,以退耕还林村为单元,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配套措施合理配置,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二章 申报与规划
第四条 项目申报每年由县(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当年所需实施的项目报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后报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第五条 根据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项目的批复和2008至2015年专项规划批复,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报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后报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第三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项目建设涉及的州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联系,密切配合。
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生态移民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达的任务计划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任务计划。
州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监管使用,根据省财政厅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和省下达的任务计划,下达专项资金预算,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或专帐制度拨付资金。
州水利局:负责基本口粮田建设中水利设施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
州农业和扶贫开发委员会: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能源建设、接续产业中农业项目、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坡改梯项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
州林业局:负责接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
州畜牧水产局:负责接续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
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参加项目实施情况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汇总上报州人民政府和省退耕办,定期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和投资完成情况。
各县(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项目法人职能,定期向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和投资完成情况。
第七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行州人民政府负总责与责任落实到县(市)政府相结合。县(市)政府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县(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项目法人职能,统领项目的全盘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承担项目二级法人职能,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所在乡(镇)政府是项目实施的直接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把专项资金各类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第四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各县(市)发改部门会同财政、农(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审核批复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下资金使用计划,经州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审核后报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
资金使用计划应包括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投资计划安排的初步意见。
第九条 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达的任务计划会同州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和扶贫开发委、水利局、畜牧水产局等部门,下达任务计划。
第十条 任务计划一经下达,要严格遵照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项目调整、建设规模变化、投资变更等重大变动,须报原审批单位批准;不涉及投资和建设规模、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标准的一般性变更,须报州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第五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各县(市)要根据省级批复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年)》,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深度达到作业设计(施工图)要求。实施方案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编制,科学合理,图、文、表齐全,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
《实施方案》由州各相关部门初审后交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等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业主)负责制。县(市)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州下达的任务计划下达给项目法人(业主)。项目法人(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施工组织、质量进度、资金安全以及后续管理等负全面责任。
第十三条 项目实施实行公示制。项目实施前,要把项目具体实施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受益农户等,以村为单元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基本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积极组织退耕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退耕农户获得劳务收入。
第十五条 加强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各县(市)要把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工作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计报告、图片、统计数据等资料分类整理归档,要有专人负责,及时收集,严格管理。
第十六条 各县(市)要加强项目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严格按照《贵州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项目信息报送制度》执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信息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退耕办)负责统计汇总上报。项目建设信息实行月报、季报和半年、全年总结报告制度。县级各责任部门于每月28日前、每季度最后3日内报出本月、季度信息,县级农(林)业主管部门(退耕办)于每月3日前、每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送上一月和上一季度信息。
第十七条 加强科技支撑工作,建立试验示范点。建立由项目管理和实施部门、科研院校、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每个建设项目都要建立科技试验示范点,推动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成效。
第十八条 加强实施项目的效益监测。每个县(市)要选择3个以上项目村对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接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等项目进行效益监测,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类项目实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各类项目监测方案由州级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 州根据省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按照各县(市)退耕还林面积核定下达到县(市)。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分8年安排,逐年下达。州财政局根据省财政厅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和州下达的任务计划,下达专项资金预算。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及补助标准:
(一)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建设基本口粮田。在五年内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基本口粮田。
(二)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开展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
(三)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实行生态移民。
(四)接续产业建设。项目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原则。
(五)退耕还林补植补造。
以上项目建设补助标准按照国家批复的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执行。
第二十一条 资金运行管理
(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或专帐管理。国家和省下达的全部财政资金实行有国库集中支付的由国库集中支付,还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县(市)设专帐管理。
(二)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项目实施以批复的《实施方案》为依据预拨40%启动资金。
(三)需要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招投标,严格招投标制度。项目实施中需要采购的物资,按照当地政府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二条 要严格资金用途管理。项目建设资金用于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和机械作业费、劳务费等支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用途。
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设管理费、工作经费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6%由地方财政匹配,列入财政预算。
第七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类项目的检查验收实行“谁编制规划,谁组织实施,谁检查验收”的原则,采取县级全面自查、州级抽查、省级复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州级抽查在县级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州退耕办、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财政、林业、农业、畜牧、水利等部门进行。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各类项目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有无违规问题;项目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各类项目验收办法由州级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五条 项目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六条 各县(市)要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项目建设运行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增加退耕农户收入,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