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二篇:央行:金融机构明起可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范文)
央行:金融机构明起可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宏观经济央行网站2013-07-19 19:00
我要分享
[导读]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三篇:央行:7月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唐述权)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建立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稳步推
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研究推动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该项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负责。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落实《意见》要求的一项具体措施。
·央行就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答问 存款利率管制不变 央行表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此次改革未对现行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作出调整,其利率下限仍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不变,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详细全文]
第四篇:央行 明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下限
央行: 明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下限 转载
2013年07月19日19:10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原标题 [央行:明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
央行答记者问: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风险最大 条件还不成熟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最新解读:
左小蕾:短期内金融机构不会下调贷款利率
左小蕾表示,取消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因此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是一个重大进步但还不够。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这意味着对于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依然未构成挑战。短期内金融机构也不会切实下调贷款利率。
鲁政委: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上升 但贷款可能性增加
首创期货分析师:央行举措利好央企及开发商
首创期货首席分析师董双伟表示,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财大气粗的国字号央企、以及地产商好了,地方政府估计也好了,但小微民营企业会好吗?小银行难过了,高利贷市场也受影响。
叶檀:小微企业依然无法解决融资困境
连平:取消贷款下限对银行业影响不大
陈志武、刘胜军:利率管制补贴富人 利率市场化治理影子银行
央行答记者问: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风险最大 条件还不成熟
分析:利率市场化 对老百姓的钱袋子有多大影响?
名词解释:
1、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利率市场化的利弊有哪些?
利益一:有利于推进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 利益二:有利于提高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利益三:有利于金融市场发育及功能发挥
弊端一:提高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
弊端二:加大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弊端三:增加银行经营成本会无序竞争
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
4、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
首先,在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进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即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同时,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管制。最后,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第五篇: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信贷风险高层参考7月23日----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7月19日,央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决定,这标志着推动近1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进入关键阶段。从短期效应看,该政策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如贷款利率不会实质性下降、中小企业难享低利率优惠、银行受影响不大等。不过从长期来看,实体经济将明显受益,商业银行则会受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表现为存贷利差空间进一步压缩;竞争压力下可能会出现高息揽储、过度放贷、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等非理性行为。
银联信分析: 返回
一、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7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具体规定有四条:(1)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2)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3)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4)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短期效应分析
1、贷款利率短期难降。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被很多业内人士解读为是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经济增长,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判断依据是:目前银行信贷大多数仍在基准利率以下,而按照过去央行所设定的以7折基准利率下限发放的贷款在市场中更是难觅踪影。例如,从2012年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至7折以来,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下浮占比基本稳定在11%左右,鲜有变化。因此,预计此次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贷款平均利率短期内依然不会下降。此外,金融机构的实际存贷利差情况也制约了贷款利率的整体下行空间。目前在存款利率未彻底放开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吸纳资金。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4%。按照现行基准利率的0.7倍计算,贷款利率为4.417%,已无存贷利差可言。
2、大企业受益而中小企业难享低利率。目前,能以基准利率0.7倍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多是优质企业,如大型国企、央企等。因为这些企业能够带给银行更多的存款和合作项目,而这类合作基本在大银行之间,小银行很难获得这种机会。而此次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将使议价能力原本就很高的大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基准利率下浮的优惠,从而进一步降低其融资成本。然而,贷款利率管制取消对于中小企业却影响不大,这是因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都是上浮,幅度在30%以上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便如此,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贷不到款,只能转向民间市场,因此利率下限放开对这些企业短期内影响十分有限。以下数据也能佐证这一观点:某银行2012年年报显示,该行2012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22.18亿元,全年新增437.63亿元,增幅为25.98%;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5.83%,显著高于公司类贷款平均水平。
3、银行短期受影响不大。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对银行的短期影响十分有限,但银行定价水平的波动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提高,对银行转型会产生正向倒逼作用。
三、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长期效应分析
1、实体经济长期利好。从长期来看,金融机构放款贷款利率下限有利于实体经济的金融环境改善。第一,企业信贷资源更加多元化。从长期来看,放开贷款利率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大企业可以发债,成本甚至是低于7%贷款利率,小微企业有可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第二,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信贷资源。由于贷款利率限制取消后,大企业的议价能力更强,这使得中小银行在大企业客户上的盈利难有保障。为保证盈利不变,中小银行可能被迫将钱投入风险更高的中小型企业,从而使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有一定改善。第三,企业融资成本下降。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将使贷款利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2、金融机构长期利空。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最先受到直接冲击的当属银行业,过去由非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所催生的令银行业利润丰厚的存贷利差,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一去不复返。在获得定价权的同时,银行业将发现自己臵身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自身的经营业务水平、风险管理,将被迫要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业在竞争压力下,采取高息揽储、过度放贷、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等非理性行为。此次央行仅放开贷款端利率,而没有放开存款端利率,也恰恰反映了央行对上述风险的担忧。
四、其他三条政策的简要分析
一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实际上,票据贴现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取消贴现利率管制实质影响有限。
二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取消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意味着农信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为贷款利率2.3倍的限制可以突破,逻辑上有利于调动农信社支持三农贷款、提供农村服务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民间资金回流农信社,但实际情况:一是目前涉农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比例较高;二是高于4倍的贷款利率并不受法律保护;三是需防范民间资本、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将农信社作为新的套利通道。
三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个人房贷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忌惮房贷大量增长,但实际上也可放开,这是因为:目前房贷利率普遍上调;由于资金成本的抑制,银行给房贷利率打折的动机不足。
五、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建议银行审慎关注以下风险点:第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可能被推高。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信贷资金流向。但应当警惕的是,银行信贷资金在流入实体经济之时可能出现“马太效应”,即议价能力强的大企业信贷成本越来越低,银行为了弥补利润反向推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将对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第二,大企业套利空间扩大。原来大客户和银行谈判时,会受到下浮不超过30%的红线限制,但现在政策拆解这一底线后,大客户的谈判能力会大大提高。市场利率是由供求决定的,在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大客户获得的融资成本更低,套利的空间也就更大。第三,资金可能将更多地流向其他市场,如进入股市或房地产。针对上述风险,建议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力度,逐步缩小存贷息差在利润中的占比,防范资金过度流向其他金融机构、股市、房地产等风险;尽早争夺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加强银行内控,防范高息揽储、过度放贷、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等非理性行为发生。
风险分析师:张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