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约束论

时间:2019-05-13 22:4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约束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约束论》。

第一篇:金融约束论

金融约束论

[编辑]

金融约束论的产生及其主要观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该国金融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而金融业的发展又受制于政府经济管理政策的选择,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金融业的管理来间接影响经济发展。但是,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并不一定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不恰当的金融管理政策甚至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一国政府的金融管理活动与该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差异很大的结论。如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金融市场价格和数量的控制扭曲了资源配置,阻碍了经济增长。尽管从重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调节作用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观点来看,金融抑制论毫无疑问应该是正确的,但在现实中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所走出的道路并不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更多的佐证,反而从另一个方面对其科学性提出了疑问。二战后到现在,东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东南亚的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这些国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按照金融抑制论的观点,这些国家由于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经济不应该有飞速的发展,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这一背景下,以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O年代末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提出了“金融约束论”。他们认为,政府通过实施限制存贷款利率、控制银行业进入等一整套的约束性金融政策,在银行业创造租金,从而可以带来相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和金融压抑政策下更有效率的信贷配置和金融业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经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推动金融业发展的进程极为重要。金融约束的主要政策有利率控制和资产替代等,其中利率控制是核心。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即取得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的机会,这种租金能够促进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金融约束论”的核心观点是:提供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的前提,由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等组成的一整套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编辑]

对金融约束论的评论

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在学术界站稳脚跟,都必须经受住各方面的检验,金融约束论也不例外。作为对政府管制金融行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分析的一种理论,金融约束论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对其进行批评和赞扬的观点比比皆是,在这里主要对其批评与肯定的观点进行评述。

(一)对金融约束论的批评

批评金融约束论的学者大多从其前提条件人手,对其进行分析。严格来讲,金融约束论要想成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限制市场准入,在此条件下银行业充分竞争;限制直接融资,防止直接融资对银行信贷的替代;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可以预测,从而保证实际利率为正。这三个条件在现实中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如果限制市场准入,许多中小银行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而先前进入市场的银行由于处于垄断地位,进而会失去金融创新的动力。结果将导致金融业缺乏竞争,反而会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融资也不可能被严格限制,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融资渠道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不可能也不情愿对资本市场进行严格的限制,即使有所限制,也一定不会是长期的。另外,居民在进行投资时也不会选择单一银行信贷资产,这不符合理性的投资理念;同样,宏观经济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稳定,通货膨胀率的上下波动也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金融约束论的假设过于严格,现实中根本不能满足。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来看。金融约束论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对金融约束论的肯定

当然,也有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金融约束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论证。他们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依据假设的不现实性来对某一理论进行批评是不合理的。经济学分析中,衡量理论有效性的标准是看该理论的结论是否符合经济现实,而不是去衡量其假设现实性的大小。金融约束论的直接结论是政府对金融市场一定程度的直接干预是有效的,它显然得到了东亚经济快速增长这一事实的有力支持。即使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不影响金融约束论对特定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现象的解释能力。对于有观点认为银行业充分竞争是金融约束论成立的前提条件,而价格管制与银行业充分竞争又不可兼容,因此金融约束论的理论逻辑存在冲突,他们认为,金融约束政策恰恰是通过适当限制银行业的自由竞争来为银行制造租金机会,而限制银行业的自由进入与过度竞争是为了保证发现新储源的银行的租金不会因竞争而缩小甚至消失,这与适度的银行业竞争是并行不悖的。因此,对于金融约束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应该妄加指责。

[编辑]

对“金融约束论”的再认识

评价一种理论,关键是看其观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极其严格的假设为前提。金融约束论对政府的金融管理政策在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做出了分析,从而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但是,由于种种制约因素的存在,这一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及指导作用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约束论”的严格假设限制了该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对理论的科学性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的假设上,因为有许多理论的假设尽管十分严格,却并不影响其科学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对金融约束论理论假设的分析。不同于其他一些只是单纯的逻辑推论而不涉及政策选择的理论,金融约束论的目的更多的是给政府选择金融管理政策时提供帮助,而这些政策是否真正有效,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们究竟是否适应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金融约束论的理论假设进行仔细推敲。正如上文所述,金融约束论成立的条件主要有限制市场准人、限制直接融资和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较低且可以预测。在这些条件中,限制市场准入和限制直接融资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实现,但是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宏观经济的稳定不仅受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也受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制约,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保持一贯的经济稳定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还有,正如有些学者所讲的,对市场准人和直接融资的限制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悖的,竞争和开放才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此外,姑且不论这些限制政策的正面意义究竟有多大,单单这些限制政策后面所隐含的权力就会导致严重的寻租行为,紧接着是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政治法律环境的恶化,而最后必然是经济发展受挫。由此可见。金融约束论的理论假设过于严格,不太容易实现,更加严重的是一旦完全实现了这些假设条件,叉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更大的阻力,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现实意义。

(二)金融约束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存在困难

按照金融约束论的分析,金融约束政策主要有利率控制和资产替代等,其中利率控制是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最为重要的市场信号。一个国家的利率形成机制和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该国经济增长质量。但利率要想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发挥正面作用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引导资源配置的利率必须是市场利率,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原因之一。要想通过金融约束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利率进行控制。而在政府控制之下的利率本质上与市场运行规律相悖。与市场利率相背离的官定利率势必不能很好发挥引导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作用。同样。强制的资产替代实施起来也不是太容易,一旦真正有效的实施起来,则又可能会阻碍一国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可见,金融约束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都存在困难。

(三)租金对金融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赫尔曼等人认为,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这种租金是指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它能减少与信息相关的、妨碍完全竞争市场方面的问题。为银行创造“特许权价值”,还可以促使银行开展一些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利的业务,还能够诱导民间部门当事人增加在纯粹竞争市场中可能供给不足的商品和服务。事实上。金融约束论所说的租金本质上是政府为银行人为地创造一种特权,其关键在于政府通过一系列有利于银行业的金融管理政策来推动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进而通过金融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当然,金融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必须是健康的,不健康的金融业只会阻碍而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里所说的租金在金融业的发展中究竟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至今仍是个疑问。必须看到,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发展与否并不是只与政府行为相关,它需要很多其他的主客观条件。金融业本质上也是竞争性产业,如果金融业可以通过实施金融约束政策来创造所谓的租金从而促进其快速发展,岂不是说任何一个竞争性产业都能通过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快速发展,因为金融业所体现的经济运行规律与别的产业并没有本质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推行金融约束政策,但他们的金融业十分发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推行金融管制政策,却没能推动其金融业快速发展。况且金融约束论是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9O年代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这些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国家多多少少采取了一些所谓的“金融约束”政策,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政策在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金融约束论的理论逻辑未必就正确,租金对金融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确。

[编辑]

金融约束论的结论

经过对金融约束论的分析,可以得出金融约束政策必须要在一系列苛刻的假定条件下才有可能成立,在现实中不具有可操作性。金融约束政策想要达到金融深化的目的,实际上却更加限制了金融深化的进程,因此,金融约束论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它并不能保证实现经济改革的目标。有步骤地实行利率市场化,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功能,健全金融体制才是金融深化的可行路径。

金融约束论的结论就是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促进金融业更快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其隐含的前提是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业,或者说政府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事实上,政府并不比民间部门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更强的经济管理能力。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政府失灵问题同样严重,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政府过多参与经济管理的最终结果往往是阻碍而不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不是任何主观力量都可以替代和改变的。因此,金融约束论所提出政策的现实意义就很有限。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金融约束论,特定条件下金融约束政策对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确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虽然政府不能代替市场,并不是说政府的力量在市场运行中就丝毫不能发挥作用,主要是把握好一个度。可有一点是明确的,金融约束政策仅仅是市场的补充而不能取代市场,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不是长期的,只是一个过渡,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政策,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解决问题。

第二篇:论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论对权力约束的必要性

——预防1504班严慧珍U201512901近来迷上了中国近代史,翻阅书籍时,往往哀叹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晚清的鸦片战争将一个腐朽的偌大帝国打得头破血流,他的国门被推开,他的国土被践踏,他的国民,依旧麻木不仁上交着千百年不变的“黄粮国税”。

苦难贯穿晚清七十年:有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有《南京条约》的屈辱,有黄海大战的悲壮,有平壤溃退的懦弱,有收复新疆的铁血,有胜而求和的无奈......太多太多的史实,读起来如此沉重,太多太多的人事,让人恨,让人怜,让人恨不得食其肉,啖其骨。掩卷沉思,多数人分析中国近代史,都会从什么晚清政治腐败,陈腐,封建来解释他的失败,但我却觉得,他注定会失败,腐败贪污,政治腐朽都是外部原因,真正的内部原因是他权利的高度集中化和自由化,家天下甚至是人天下。

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说“显而易见,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无限的权力。”而清朝就达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皇帝对于每个人都是生杀予夺,这就必然造成了一个结果:皇权要求一个人不是有用而是忠诚,皇帝的最终目的不是保卫一个国家,而是维持他的统止和说一不二,所以国难当头,慈禧想的不是什么维护国家主权,改革要推动国家发展,而是满汉之争,怎样利用汉族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见不得汉族称大时刻提防汉人,为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权力得不到约束就必然导致人民的没有自由,没有公平,没有希望。

甲午战争,基于洋务运动,大清与日本,孰胜孰败?这在当时却不是一个定数,但在现在看,这其实还是一个定数。之所以说在当时这不是一个定数,因为当时的清朝经过两次的鸦片战争,已经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和自己的落后,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起了洋务运动,一个是时兴的“现代型”国家日本,一个是知错就改的东亚旧老大清朝,不到最后,连老谋深算的英国都不知胜负。可结果呢?中国惨败,三十载洋务运动成就的代表——北洋水师毁于战火,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这一败终于让政治制度高度自信的中国睁眼看了世界,接着就是戊戌变法和维新运动。而之所以说在现在看来甲午战阵的战败其实是一个定数,不说兵力方面,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俯拾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一个制度对另一个制度的全面胜利,我们不能说清朝没有重视这场战争,不能说缺乏人才,不能污蔑在战争中英勇战斗的军人,在此我想就对甲午战争的各种污蔑澄清一下,炮管上晒袜子?简直可笑,炮管离传面多高你知道吗?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就为了爬上炮管晒衣服?北洋军队驻扎地有几千家妓院?你为什不亲自翻一下史料,日本官方记载根本就只有几家,而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在国家战争期间,有如此多的不切实际的污蔑白纸黑字地写在奏折上呈报给皇帝?满汉斗争,党系之争,个人恩怨,自明代以来文臣弹劾他人永远不讲什么证据,手握所有权力的皇帝却恰恰被集权蒙蔽,他不相信任何人,他永远处于生命危险中,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他妄想控制所有人,因此不得不依靠宦官和外戚,恶性循环,明代便是宦官横行,而清朝,处于封建制度的顶峰,吸取历史的经验,他逃脱了吗?牝鸡司晨!

事实便是如此,你越想集权,越想稳定,它就越缺少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内部越稳定,他抵抗外部的能力就越弱,到最后,只有一潭死水才达到了最稳定的结构。而这个道理,历史早已为我们证明了一次又一次。

朝鲜一直标榜自己民主独立,经济发展,人民幸福,但实际的情况是,朝鲜是一个极度专制、经济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封闭的国家。2015年12月,继朝鲜公开宣布张成泽因“反党反革命宗派活动”被革去一切职务、开除出党之后,13日又正式传出其已于昨日遭审判并立即处决的消息。尽管依朝鲜给张的所谓定罪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但考虑到张成泽的特殊地位与影响,以及近些年来的朝鲜政治清洗实践,其遭此决然肃清仍令人震惊。

再思张成泽的倒台以及历来的朝鲜政治,不难发现这个独裁政权的如下集权逻辑:

第一点是任何独裁政权的共性,即最高大权只能操于一人之手。无论你功有多高,只要可能威胁到金氏政权的“唯一领导”,便有可能被打成反革命,甚至肉体都消失于无形。别说张成泽,即使与金正恩共享所谓“白头山血统”的金正日长子金正男,也因为有可能威胁到其执政地位,目前也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归。

第二是朝鲜与一些独裁政权的共性,即政治清洗极端残酷。一旦被认为是政治上的对手和敌人,消失的不仅是政治生命,很可能还包括肉体生命。而且,被肃清对象还不只限于自己,还往往包括家人、部下,株连九族。在一场政治运动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的血雨腥风。

不知道朝鲜政权还能在这条集权的道路上走多远。其三世集权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这在很大意义上应该“归功于”其高度封闭的愚民政治以及残酷决绝的政治清洗。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个高度集权的政体还能走多远呢?

斯大林在担任前苏联最高领导任时,一人独大,国家对其权力几乎没有任何监督和制约机制。在其任职期间,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死亡的人数大约在600万-1000万之间;开展大清洗运动,对党、政、军、中央、地方干部实行全面清洗和镇压,受害者的人数至少在70万人以上,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当时的社会可以用“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这十六个字来形容。

利比亚前最高领导人——卡扎菲,在其任职期间,利比亚实行单一元首制,称“全国政府主席”,由革命领导人提名或兼任,而卡扎菲就自称为“九·一革命领导人”,拥有利比亚的最高行政权和军事权。利比亚的这种政治制度导致卡扎菲执政长达42年之久。而他的这种至高无上权力也使得他过着毫无顾忌的生活。据报道称,卡扎菲直接控制着利比亚中央银行的140多吨黄金储备,折合成现金将近80亿美元。

······

与人沉浸在集权的美梦中不愿醒来,就一定会有人看到集权的坏处。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分权思想。

波利比阿,(公元前208-公元前126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古希腊麦加罗城邦人,出身名门,年轻时就献身城邦的政治事务。希腊在与罗马的毕德纳战役战败后,被迫派1000名著名的公民到罗马做人质,波利比阿是其中的一位。(公元前168-151)客居罗马,他以希腊学者特有的理智思考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罗马人怎样和借助于什么特殊的政治制度,在短短不到53年的时间里,几乎征服和统治了全世界?由此,写下了不朽的历史著作《历史》。在这部著作中,他阐述了他的分权制衡思想。他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因素得到“精确的调整并处于恰好平衡的状态”。这种“混合政体集三者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的任何一个过分的膨胀,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他阐述了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的权力及其相互关系。“每个部分钳制其他部分,又与之合作,在所有紧急的状况下,他们的联合又是非常适当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在古希腊的思想家已有体现,如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设计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相混合的整体形式,亚里士多德也把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相混合的政体作为理想政体,但是其混合政体主要是各种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与平衡,而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概念不仅包括这种平衡,还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的混合与平衡,因此,他的学说已经不仅是一种混合政体而是一种分权学说。这种制约与平衡才是罗马共和体制的本质特征。同时,他的分权学说还不是近代的三权分立学说。

近代系统的提出分权学说的是英国的思想家洛克。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个部分,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洛克说:“立法权是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他指出,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国家一旦把权力交付某些人,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权力,“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为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权力,法律就不能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即社会的同意。” 洛克指出,执行权是贝责执行已被立法机关制定的继续生效的那些法律的权力。执行权从属于立法仅,执行机关是“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的,而且立法机关可以随意加以调动和更换。”执行权是一种经常存在的权力。

洛克认为.制定法律的人不能同时拥有执行法律的权力。因为如果拥有立法权的人同时拥有执行权,那么他们便“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相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在英国,立法权应交由议会行使,而执行权则由国王行使,而且,国王应该享有一定得特权,即(自由裁量权、赦免权及处理重大军政事务的权力、临时召集议会的权力)。比如说邻居失火,不得不拆掉一家无辜的人家的房屋防止火势的继续蔓延。但是国王的特权必须以公共的福利为原则。洛克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然有区别但是不可能交给不同的人行使。他说:“如果执行仅和对外权掌握在可以各自行动的人手里,这就会使公共的力量处在不同的支配之下,迟早总会导致纷乱和灾祸。”洛克在论述权力划分时,有一个十分进步的地方,他始终强调人民的地位,强调要把国家的最后决定权归于人民,他有句名言“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

于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法国大革命直至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权力这个魔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锁进牢笼,而这一切是时代的趋势,为了人民的福利!

第三篇:论自由与约束

论自由与约束

摘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其未完成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制度论》)中的一部分,他以华丽的语言、理性的逻辑,以及现世无法实现的社会契约构想自然地引领人们不断地去为自己谋求权利的道路,引领了宏大的革命风暴,无疑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对我们日后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也提供了一个参考。正确理解卢梭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很重要。

关键词:社会契约 人民主权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59-01

一、社会契约论的发展

(一)伊壁鸠鲁

虽然“社会契约说”早在古希腊的智者学派那有所论述,但直至伊壁鸠鲁才第一次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马克思说过:“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起源于社会契约,这一观点就是伊壁鸠鲁最先提出来的”。在原子理论的基础上,伊壁鸠鲁以形而上学的方法揭示了人自由的本质、国家起源的契约性质。

(二)洛克的思想

统治者乃是以被统治者为依据。换言之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仅为警察权。除了立法权,人民还享有监督统治者执行的权利。政府保护人民生命、自由及财产的自然权利。若这些权利被破坏,契约被毁弃,那政治的基本目标就消失了。若统治者成为暴君,人民就不应服从于他,主权应交还人民。若统治者违反契约,人民不但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去发动革命反抗。

(三)卢梭的思想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发展并完善了社会契约思想。他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教育方面,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戕害、轻视儿童,这些正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寻求解放的要求。

二、主要观点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契约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就阐述了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契约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朴素约定。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共同体可称为“国家或政治体”,结合者就被称为人民;为数不多的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而那些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二)人民主权说

《社会契约论》的核心可以用“摧毁”和“建立”这两个词概括,即摧毁君主专制,建立人民主权。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主权归谁所有。因此在著作的第一卷讲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的理解后,卢梭在第二卷着重阐述了主权及其权利。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转让,不可分割。虽然公意总是对的,但是它并非总是能作出明智的判断,因此也并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于是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然而立法者本身并没有权力,他们只是指导者,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才有权设立法律。卢梭在书中指出主权具有两个亘古不变的特性: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君主专制的王权的所谓法理依据。

(三)人民直接立法

接受国家的约束与之前的自由,能够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是让人民自己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的约束。在建立国家后,有可能从整体上剥夺人民自由、把人民变成奴隶的就是政府。严格限定政府的作用为执行法律,授予其执行法律权。人民保有并直接行使立法权。卢梭强烈反对代议立法的方式,积极倡导人民直接立法。这实际上是制定法律规则的正义追求与法律供给的效率的矛盾,人们长期得不到立法供给、长期享受不到这种“正义”的法律的利益,以致人们实际上仍然是在没有法律的不正义中生活,那么这种立法方式所追求的正义法律就没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四)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卢梭将政府的角色定位为“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是一个“介于主权体和国民之间的中介者,在公意的指示下实施法律”。执政者是主权者的官吏,他们的职能不是契约的结果,简言之,他们只是受委托来行使权力的,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被托付的权力罢了。

政府运作形式卢梭将其总结为民主制、国君制、贵族制三种。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实现全民民主可望不可及,毕竟民主制需要太多的预设条件和美德。贵族制可以是自然的、选举的与世袭的。国君制的政府有活力,但也具有很大的危险。若其前进的方向不是公共福祉,那就会造成对国家的伤害。君主们变成追逐绝对权力的野兽,而大臣们沦为彻底的阴谋家。

三、社会契约的现实意义

《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卢梭未完成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制度论》)中的一部分,虽然这本书明确表达了卢梭“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先进政治思想,但受到时代的限制和个人思维的不完整性的影响,从当今的角度看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前两卷里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观点:一方面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在讲到公意时强调:“公意一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不能使少数服从多数”,而这种公意是不可能存在的,人民的意志不可能?_到完全的统一。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卢梭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很重要。卢梭以其华丽的语言、理性的逻辑,以及现世无法实现的社会契约构想引领了人们不断地去为自己谋求权利的道路,引领了革命风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对我们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参考。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建构社会主义契约文化。

参考文献:

[1]罗杰.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解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2]李一骁.卢梭《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J].理论前沿,2014(9).责任编辑:杨国栋

第四篇:论网络安全伦理的约束

论网络安全伦理的约束

电子通信工程25班1211022522张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正在以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在网络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诸多社会伦理问题,本文将从网络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网络伦理构建的必要性,并针对网络伦理问题从技术、管理、道德、法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交往方式出现了变化,而且它还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正以“飞速”或是“指数式”的增长覆盖整个地球,网民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然而,随着网络为人们所熟知和使用,它在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促进与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如隐私权侵犯、网络虚假信息横流、网络色情信息泛滥等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篇

一、网络伦理的必要性

对网络伦理缺失所引发的网络虚拟型社会的失范和秩序问题,人们往往更多地或强调个人良心自律,或诉诸法律强制实行技术监督。然而由于行为主体需求价值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所致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以至于确定行为基准的法律、技术规则总有力不从心、防不胜防之时,而良心自律更是一个自由意志把持的领域。所以,当前网络伦理的构建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一,网络伦理的建构可以为网络主体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促成他们在网络社会中加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到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应严格要求自己,对网络社会环境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应做到自律。

第二,网络伦理的构建正好弥补了传统社会伦理的不足,从而就可以减少由于网络伦理的缺失所带来的网络伦理的失范,如制造谎言、侵入他人信息系统、发送垃圾邮件、侵犯隐私与知识产权、网上洗钱、网络诈骗等。我们应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基础上,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的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伦理观。

第三,网络伦理的构建可以对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执法难度又很大的网络社会通过道德上的弥补,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提高人们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二、网络伦理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面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伦理问题,不能任其自由地扩展,必须对其进行治理和控制,以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1.技术层面治理。网络社会的发生发展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利用技术手段无疑是实现网络伦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为网络社会提供第一道屏障。因而要治理网络伦理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开发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系统,尽量完善技术本身。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等。例如: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登记,使人们的网上行为有踪迹可寻,等等。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国外一些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纷纷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系统安全性、技术安全性进行测试,找出漏洞,从而尽快修补、改进,进一步完善系统技术的安全性。

2.管理层面治理。诚然,在技术层面上解决网络伦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在网络的管理上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同样重要。安全技术是控制网络伦理问题的一种手段,要让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要有适当的管理程序的支持。如果说技术层面的支持是网络安全的构筑材料,那么网络的管理层面就是真正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只有将有效的安全管理至始至终贯彻落实于网络建设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所保证。具体说就是:建设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责任;建立和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网络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只有这样,网络安全的管理才能实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作用。

3.道德层面治理。每个“网民”必须认识到,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受益,就必须遵守网络社会的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同时还应考虑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要认识到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是我们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能够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第二,实行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从我做起”。只有建立了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才会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社会的伦理规范。

4.法律层面治理。法律治理是以法律为武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性地保障网络安全运行的一种手段。我国公安部1997年12月颁布的《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信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尽管我国有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使我国网络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向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网络安全篇网络攻击和入侵的主要途径

网络入侵是指网络攻击者通过非法的手段(如破译口令、电子欺骗等)获得非法的权限,并通过使用这些非法的权限使网络攻击者能对被攻击的主机进行非授权的操作。网络入侵的主要途径有: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

口令是计算机系统抵御入侵者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口令入侵是指使用某些合法用户的帐号和口令登录到目的主机,然后再实施攻击活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先得到该主机上的某个合法用户的帐号,然后再进行合法用户口令的破译。获得普通用户帐号的方法很多,如:利用目标主机的Finger功能:当用 Finger命令查询时,主机系统会将保存的用户资料(如用户名、登录时间等)显示在终端或计算机上;利用目标主机X.500服务:有些主机没有关闭 X.500的目录查询服务,也给攻击者提供了获得信息的一条简易途径;从电子邮件地址中收集:有些用户电子邮件地址常会透露其在目标主机上的帐号;查看主机是否有习惯性的帐号;有经验的用户都知道,很多系统会使用一些习惯性的帐号,造成帐号的泄露。

IP欺骗是指攻击者伪造别人的IP地址,让 一台计算机假冒另一台计算机以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它只能对某些特定的运行TCP/IP的计算机进行入侵。IP欺骗利用了TCP/IP网络协议的脆弱性。在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中。入侵者假冒被入侵主机的信任主机与被入侵主机进行连接,并对被入侵主机所信任的主机发起淹没攻击,使被信任的主机处于瘫痪状态。当主机正在进行远程服务时,网络入侵者最容易获得目标网络的信任关系,从而进行IP欺骗。IP欺骗是建立在对目标网络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的。同一网络 的计算机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地址,它们之间互相信任。由于这种信任关系,这些计算机彼此可以不进行地址的认证而执行远程操作。

域名系统(DNS)是一种用于TCP/IP应用程序的分布式数据库,它提供主机名字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信息。通常,网络用户通过UDP协议和DNS服务器进行通 信,而服务器在特定的53端口监听。并返回用户所需的相关信息。DNS协议不对转换或信息性的更新进行身份认证,这使得该协议被人以一些不同的方式加以利 用。当攻击者危害DNS服务器并明确地更改主机名—IP地址映射表时,DNS欺骗就会发生。这些改变被写入DNS服务器上的转换表。因而,当一个客户机请 求查询时,用户只能得到这个伪造的地址,该地址是一个完全处于攻击者控制下的机器的IP地址。因为网络上的主机都信任DNS服务器,所以一个被破坏的 DNS服务器可以将客户引导到非法的服务器。也可以欺骗服务器相信一个IP地址确实属于一个被信任客户。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1)网络安全天生脆弱。

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脆弱性是伴随计算机网络一同产生的,换句话说,安全系统脆弱是计算机

网络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在网络建设中,网络特性决定了不可能 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高其安全性能。要使网络更方便快捷,又要保证网络安全,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而网络安全只能在“两难选择”所允许的范围中 寻找支撑点。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计算机网络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2)黑客攻击后果严重。

近几年,黑客猖狂肆虐,四面出击,使交通通讯网络中断,军事指挥系统失灵,电力供水系统瘫痪,银行金融系统混乱„„危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在世界各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3)网络杀手集团化

目前,网络杀手除了一般的黑客外,还有一批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专业杀手”,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具有集团性质的“网络恐怖分子”甚至政府出面组织的“网 络战”、“黑客战”,其规模化、专业性和破坏程度都使其他黑客望尘莫及。可以说,由政府组织的“网络战”、“黑客战”是当前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目前,美 国正开展用无线电方式、卫星辐射式注入方式、网络方式把病毒植入敌方计算机主机或各类传感器、网桥中的研究以伺机破坏敌方的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通信 系统等高敏感的网络系统。另外,为达到预定目的,对出售给潜在敌手的计算机芯片进行暗中修改,在CPU中设置“芯片陷阱”,可使美国通过因特网发布指令让 敌方电脑停止工作,以起到“定时炸弹”的作用.(4)破坏手段多元化。

目前,“网络恐怖分子”除了制造、传播病毒软件、设置 “邮箱炸弹”,更多的是采取借助工具软件对网络发动袭击,令其瘫痪或者盗用一些大型研究机构的服务器,使用“拒绝服务”程序,如TFN和与之相近的程序 等,指挥它们向目标网站传输远远超出其带宽容量的垃圾数据,从而使其运行中断。多名黑客甚至可以借助同样的软件在不同的地点“集中火力”对一个或者多个网 络发起攻击。而且,黑客们还可以把这些软件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互联网安装到别人的电脑上,然后,在电脑主人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借刀杀人”。3 安全防范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

近年来,中国的网络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中国的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家 权威部门曾对国内网站的安全系统进行测试,发现不少单位的计算机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有些单位还非常严重,随时可能被黑客入侵。当前,世界各国对信息战十分重视,假如我们的网络安全无法保证,这势必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全。因此,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2)加强管理制度。

任何网站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单位在急忙赶搭“网络快车”时,只管好用,不管安全,这种短视必然带来严重的恶果,与“网络恐怖分 子”的较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是高科技的较量,是“硬碰硬”的较量。根据这一情况,当前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狠抓日常管理制度的落实,要把安全管 理制度落实到第一个环节中;二是要加强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行业归口管理,对这些人员要强化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人员管理档案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培训;三 是要建立一支反黑客的“快速反应部队”,同时加快加紧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系统管理员,并尽快掌握那些关键技术和管理知识。

(3)强化防范措施。

一般来说,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但目前最主要的因素是接受电子邮件和下载软件两种。下面就这两种方式谈谈基本的防范措施:切实保护电子邮件的 安全:做好邮件帐户的选择。现在互联网上提供的E-MAIL帐户主要都是免费帐户,这些免费的服务不提供任何有效的安全保障而且有的免费邮件服务器常常会 导致邮件受损。所以,单位用户应该选择收费邮件帐户。做好邮件帐户的安全防范。一定要保护好邮箱的密码。在WEB方式中,不要使用IB的自动完成功能,不 要使用保存密码功能以图省事,入网帐号与口令应该是需要保护的重中之重,密码要取得有技巧、有难度,密码最好能有8位数,且数字字母相间,中间还代“*” 号之类的允许怪符号。

防止邮件炸弹。下面介绍几种对付电子邮件炸弹(E-MAIL BOMB)的方法:

① 过滤电子邮件。凡可疑的E-MAIL尽量不要开启:如果怀疑信箱有炸弹,可以用邮件程序的远程邮

箱管理功能来过滤信件,如国产的邮件程序Foxmail。在进行邮箱的远程管 理时,仔细检查邮件头信息,如果发现有来历可疑的信件或符合邮件炸弹特征的信件,可以直接把它从邮件服务器上删除。

②使用杀毒软件。一是邮 件有附件的话,不管是谁发过来的,也不管其内容是什么(即使是文档,也往往能成为病毒的潜伏场所,像着名的Melissa),都不要立即执行,而是先存 盘,然后用杀毒软件检查一番,以确保安全。二是注意目前网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网站的名义,让你接受他们通过邮件附件推给你的软件,并以种种借口要求你 立即执行。对此,凡是发过来的任何程序、甚至文档都应用杀毒软件检查一番。

③使用转信功能。用户一般都有几个E-mail地址。最好申请一个容量较大的邮箱作为收信信箱。对于其它各种信箱,最好支持转信功能的,并设置转信 到大信箱。所有其它邮件地址的信件都会自动转寄到大信箱内,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护信箱的作用。

④申请邮件数字签证。现在国内的首都在线提供了邮件数字签证的服务。数字签证不但能够保护邮件的信息安全,而且通过它可以确认信件的发送者。最后要注意对本地的已收发邮件进行相应的删除处理。切实保障下载软件的安全。对于网络软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下载软件和接受的E-MAIL决不可大意。在下载软件时应该注意:下载软件应尽量选择客流大的专业站点。大型的专业站点,资金雄厚,技术成熟,水平较高,信誉较佳,大都有专人维护,安全性能好,提供的软件问 题较少。

⑤此外,从网上下载来的软件要进行杀毒处理。对下载的任何软件,不要立即使用,WORD文档也不宜直接打开,而应先用杀毒软件检测 一番,进行杀毒处理。杀毒软件应当始终保持最新版本,最好每月升级一次,防止染上“木马”。一旦染上木马后,它就会给你的Windows留下后门,秘密监 视网络信息,一旦发现远方控制指令,就会会秘密地予以回应,可以让远方的控制者掌握对机器的完全控制权。此后在你完全不知的情况下,远方的侵入者可以随时 在因特网上无限制地访问你的计算机,因此它的危害是不育而喻的。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启动服务器端(S端)消除木马的具体操作是,首先拜访注册表,获取木马的装入信息,找出S端程序放于何处。然后先将注册表中的木马配置键删掉,重新启动计算机,再将程序也删掉。

如何约束网络安全伦理: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一)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二)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

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三)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 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四)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

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 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五)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五篇:论道德评价与法律约束(范文)

论道德评价与法律约束

在历史发展的数千年之中,道德与法律都作为调整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有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不难发现,道德与法律存在临界点,因此,道德与法律都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各司其职,互补互融。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携手合作。道德是对个体或集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高尚要求,而法律是对行为最基本的约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关系形成之后的必然产物,它以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形成道德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从最初的风俗习惯,到独立的道德体系,是劳动关系的与生产力的发展一手促成的。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主要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与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道德评价是道德社会功能中重要的一环,他通过道德评价来纠正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错误导向,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在中国古代,礼法和刑法分别对应如今的道德与法律。有“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之说,道德与法律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功能上两者互补互融,在古代。有“出礼入刑”之说,说明在封建时代,道德与法律就存在临界点。

由于道德与法律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临界点的存在造成了两重后果,一方面,由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临界点,法律赋予道德一定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兼顾道德的功能。造成了法律道德化,即法律约束在临界点的表现是守法成了一种道德义务。

法律在历史发展中,是道德的规范化,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和执行的一种行为规范,不同于道德的是它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它具有明确的内容,一般只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才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而道德只赋予人们一定的义务,比如一个落水者,就道德而言,你有救人的义务,但没有索要报酬的权利。另一方面,法律是由国家保证实行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比如古代的封建礼法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是社会物质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工具。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与时俱进。先是道德的法律化,在社会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道德被国家的所有者加以利用,以道德为根基,侧重于立法过程,即通过国家意志的形式,使道德规范化,制度化。法律是对人的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精神,它一方面细腻的对人的行为作出准则式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作出理论上的抽象。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历史进程中不断的把道德规范化,使法律趋于完善。

道德是有原先的氏族习惯发展到风俗习惯,进而发展到全面的、独立的社会道德体系,它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思想而做出行为。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人。另外,法律的广度远远高于道德,道德存在的领域基本都有法律的约束,但有些方面只有法律约束,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等,道德的实施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法律却是国家保障实施的。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都是为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同为调整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两种工具,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一方面,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即法律规定的是能维系社会秩序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欺诈谋取他人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这类道德可通过法律广泛有效的在社会上传播,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坚强的后盾,“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在道德解决不了的事情面前,法律可为其保驾护航。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所以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道德是法律处理的标准和推动力量之一。一方面,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另一方面。道德对法律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无法根据法律处理的。即“无法可依”的,道德对法律就起了补充作用。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在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想必直到现在还令人深思。两岁的小悦悦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不闻不问,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这件事情就道德来说,司机碾压一次还不自知,又重复第二次,十余路人见死不救,都应受到良心的谴责和道德批评,就法律来说除司机要受到法律制裁之外,法律却对见死不救的路人无可奈何,事后,社会各界向小悦悦捐款二十余万元,这是社会道德的体现,但小悦悦不治而亡之后,这二十余万元却惹来热议,就道德而言,各界捐款是给悦悦治疗用的,事后小悦悦父母拿出一部分捐款给需要的人,但就法律而言,二十余万元捐款在法律上说应属于悦悦父母,可以自由支配。在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仅仅是法律是不完善的,此时道德的调整功能就尤为重要,此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处理事情的结果才会让大多数人满意。

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我们应秉持它们各自的属性,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处理问题相互协作,才能调整社会关系的契合度,维护社会的有序性,为建立健全的法治、德治社会服务!

下载金融约束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约束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资本约束银行发展模式

    摘 要:资本充足率是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金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同时,在资本约束下,要重构业务发展模式,这是解决......

    论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5篇可选)

    论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张晓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1979-1982年)、“利改税”(1983-1986年)、 “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1年)、试行“股份制”......

    论警察权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定稿)

    江西警察学院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目:论警察权力的道德约束机制 专业:公安管理 学生姓名:郭程辉 准考证号: 010110300101 指导教师: 俞莲英 2011年度下 (上/下) 论警察权力的道......

    论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全

    论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摘要】文章就如何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谈了一些体会。【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经营者是以设计、生产、......

    自由和约束

    1、自由和约束 自由?每天想着自己能象鸟一样在空中飞翔。 但是社会里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在拥有自由的同时也要接受相应的束缚。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

    约束协议书

    股东成员约束协议书为维护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协议: 1、各股东在履行公司职务时要遵守法......

    规矩约束

    加强领导干部的规矩约束,是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的当务之急 规是一种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只要处理图形问题就少不了圆规和直角尺这两件基本工具 。由规矩而引伸出来对人类社......

    论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论金融行业就业形势 众所周知,金融学专业一直是近几年来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其毕业生职业 发展前景好、收入高是吸引众多考生报考的重要原因,该专业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