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金融犯罪现状_原因及其对策_林志农
(一)当前金融犯罪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波动、银根的松紧、宏观调控是否得力、金融犯罪打击的及时与否,总的说金融犯罪具有起伏性,近几年金融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11大案要案大幅度上升。在金融犯罪案件中,20世纪80年代,案值上百万的还不多见,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犯罪金额动辄上千万元、上亿元,特别是近年来,案值超亿元、数十亿元乃至超百亿元的大案屡见不鲜。如1996年以来,山东省发生涉案金额过亿元的金融诈骗案210余起;1997年,上海市公安局立案侦查的金融诈骗案件中,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占2714%;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计,仅1998年第一季度全国就发生大要案415件,其中百万元以上的32件。金融犯罪案件数额巨大或特别巨大的特性由此可见一斑。21作案手段呈智能化、多样化、隐蔽化。近些年,金融单位防范金融犯罪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司法机关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加上金融系统各业务部门广泛使用计算机等高科技,使金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多样和智能化、隐蔽化,尤其是利用计算机作案者越来越多。其作案的手段主要有:(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窃取或破获银行密码,直接进入银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窜改数据或窃取信息。(2)利用工作之便制作新程序或修改原有程序,将他人账单转入自己账户。(3)非法输入数据或程序,破坏银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或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涉及金融业务各领域。前些年,金融犯罪主要集中在银行系统,随着我国金融业务和领域的不断开拓,金融犯罪的领域越来越广。从伪造货币、非法集资到利用计算机犯罪,从骗取巨额保险到骗取备用信用证、存款证明书,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到骗取信贷资金,从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到国债期货市场的操纵,金融系统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市场、每一个机构都存在着被侵犯的事实和风险。金融诈骗占整个金融犯罪案件的比重突出。在所有的金融犯罪案件中,金融诈骗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金融诈骗中以金融票证、贷款、信用卡、信用证4类诈骗案件更为突出,立案数占金融诈骗案件总数的90%。如1997年7月)1998年9月,上海市公安部门共立案查处1075起金融犯罪案件,涉案金额达9亿多元人民币,其中金融票据犯罪占发案总数的近50%,金额达215亿元人民币。51跨区域作案突出,涉外案件增多。金融犯罪往往涉及多个地区、数个单位,跨省作案、境内外勾结作案屡见不鲜,且作案后为躲避打击迅速向境外逃窜也是金融犯罪嫌疑人常用的伎俩。1997年,广西经保部门侦办的45起百万元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中,有21起是跨地区案件, 18起是跨县(市)案件,两项占86%;浙江省共发生涉外金融诈骗犯罪案件30起,是1996年的215倍,涉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及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金融犯罪的跨地区作案给司法机关的侦破和追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加大了金融 犯罪的危害。61具有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并发性。金融犯罪往往与其他犯罪相伴而生,如在保险或金融欺诈罪案中,犯罪分子为了便于达到犯罪目的,往往与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或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合谋诈骗保险金或银行资金,保险公司、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构成贪污或职务侵占罪。再者,保险诈骗犯罪分子为了骗取保险金,而产生故意纵火、杀人、伤害等其他犯罪;非法集资常引发聚众斗殴闹事、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刑事案件发生。
第二篇: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 要:腐败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腐败主要为政治腐败、社会腐败、权力腐败和行业腐败等。不同层次的腐败具有不同的特点,权力腐败是以权谋私、买官、卖宫、权钱交易、以权代法;行业腐败是以职业优势为非法谋私的手段,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贪占公共财物等;社会腐败是消费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等。这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因此,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
关 键 词: 腐败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二)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高、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三)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牵扯出260多名官员,一半以上的绥化县处级干部卷入其中;河北省原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一案,牵扯到县处级以上干部67名,其中有40多人是“一把手”。
(四)“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 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论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
(一)道德观念淡薄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权力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四)国家福利制度未能跟上经济发展
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三、中国腐败问题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年以来的历史,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一部反腐倡廉史,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坚决斗争的历史。在63年的反腐倡廉中,党和政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同各种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斗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机制和体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转型的发展中大国,其转型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也要客观地对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不能因为无法迅速战胜腐败而丧失信心。事实表明,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是健康力量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能够抑制、控制,并最终战胜腐败的根本保证。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因此,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铲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思想根源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做到思想入党,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正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因此,必须不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其次,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制度与机制,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四)完备的法制
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五)充分利用网路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舆论工具,对社会上一切腐败案件进行曝光,以达到对其监控的目的。在信息化的今天,网路的广泛普及和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所具有的即时、互动、直接、廉价等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武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拓宽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渠道,应该把网络列为一种必须认真考虑的监督方法。同时,重视网络媒体在监督违纪和腐败方面的作用,也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表现,所以要建立便捷的民意反应机制、摒弃防范网络的惯性思维、改变过去拦、堵、截的做法、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制度,使其尽快成长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109;
2.王焕章.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 3.吕鹤云.《国家廉政建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4.田锡富.《探讨腐败的历史根源,夺取反腐败的新胜利》(《社会科学动态》1997年第七期); 5.沉 吟.《腐败三绝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1998年第一期,第88页); 6.陈杰人.破除职务消费腐败的关键[n].南方日报,2007.03.14;
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8.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深入开展[z].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 9.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新华社北京2007年12月18日电.
第三篇: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贪污贿赂犯罪是我国党政机关最大毒瘤和顽疾。自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坚定了高压反腐的决心,并突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基本策略,并相继将徐才厚、***等一批腐败高官依法处置。在此反腐倡廉工作逐渐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走向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不仅仅体现为政府官员队伍自身廉洁和综合素质水准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现代化社会转型期的阵痛问题。
一、当前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分析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国有单位实施的贪污、受贿等侵犯国家廉政建设制度,以及与贪污、受贿犯罪密切相关的侵犯职务廉洁性的行为。从当前我国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具体表征以及在反腐倡廉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典型案例来看,贪污贿赂犯罪行为在目前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官商勾结。在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中,权利与金钱之间的练习从未间断。这就导致了官商勾结,各谋所需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我国当前公务员法以及党纪规章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经商,不得在任何性质企业中持有股份。但是,很多腐败官员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利之后,所想的不是怎样去为人民谋福利,而是想着怎样赶紧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正是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种权利的保质期的观念让官商勾结成为精神思想上的缺口。在官商勾结的类型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情况是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利,打通关系和门路,在政府工程项目,比如房地产项目、地皮的开发与使用等大型基建项目中,违反正常程序,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将工程转包给开放商,在此违规操作中,开放商通过金钱、房产、豪车等方式来为官员输送利益。
2、提拔裙带。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说的就是一旦家族中的某一个人获得了人民和组织的认可之后踏上领导岗位,成为党和人民政府的干部,那么其就会有这种提拔亲近,搞裙带关系的想法,比如违规将个人的亲戚安排进国家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利用自己的关系和资源,为自己的亲戚朋友某利益,比如在政府接待、日常用品消耗等方面照顾自己亲友的公司和企业,甚至是将政府工程项目转包给自己的亲属的开发公司,这都是提拔裙带关系的一种表现。由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在家族关系维护和开发中,提拔自己人,用自己人,照顾自己人成为一种思想惯性上的必然。而这种想法和做法无疑对党和政府的正常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种贪污犯罪行为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率损失,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上的损失。
3、中饱私囊。权利总是靠近金钱,党和政府的干部在领导岗位上,手握权力,总是面对着形形色色、方方面面上的诱惑,尤其是金钱诱惑。而贪污腐败干部在个人私欲的驱动下,出卖权力、中饱私囊也就屡见不鲜。比如在工程项目审批部门,这一部门直接负责所辖地区内房地长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该部门公章也就显得十分“值钱”,我国某城市房地长项目审批部门的负责人甚至直接根据所申报的项目规模大小进行明码标价,收受钱财,中饱私囊,赚的一个“盆钵满满”。这种中饱私囊的行为是对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的一种直接侮辱,更是对党和人民对其信任的一种辜负。
二、我国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原因分析
1、道德失范。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在快速发展带来民众生活极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民众价值观的转变。公务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来自权钱交易的巨大诱惑,公务员干部工作自身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务员干部工作过高的权威性,因此相关的监管工作也会比较乏力,进而导致了一些公务员干部道德失范。比如在一些地区的公务员干部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酒罐子”、“麦霸”、“按摩仙”和“赌徒子”。甚至于存在公务员干部在业余时间使用警用车辆从事其不良嗜好。
2、过于主观。从公务员干部自身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公正、法律的内容来看,公务员干部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来进行。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公务员干部往往表现得过于随意和主观,对于很多法律问题的判断过于主观随意。尤其是在一些法律问题的细枝末节上往往经不住法学的细致推敲。比如在一次群众调查中,某地法院存在部分公务员干部随意拖延开庭时间的现象,甚至于有部分公务员干部在工作之外的其他时间同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单独会面并为其出谋划策。应该说这种主观随意性的背后是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在作祟。
3、痼疾仍在。应该说,公务员干部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悠久的传统为公务员干部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痼疾,这些痼疾很大程度上需要公务员干部的自律、自觉和外部的监督来共同祛除。但是目前来看,公务员干部群体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情关系网”、“上级管审理不管资金”的问题。比如在审理具体的“民告官”案件中,不仅是基层公务员干部对“官”存在一定的忌讳,而且在省高院也存在着严重的“事先通气”行为。
4、心理隐疾。从当前党和政府的干部任用上来看,由于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因此在干部任用上以贫苦的农家子弟出身的人为主,而这类群体本身内心有对贫穷生活的一种恐惧情绪,一旦他们踏上领导岗位,有了一夜暴富的机遇,这种内心心理上的隐疾很快就会爆发出来,如果后期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疏导,那么官员就会克制不住,而发生贪污腐败、受贿行为。
三、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对策
鉴于当前我国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内在原因,以及我国在反腐倡廉工作上的巨大决心,未来我国针对该类型犯罪行为的预防与打击工作还是应该注重以下方面来进行。
1、建立完善的司法社会服务。贪污贿赂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官员本质较坏的原因,而主要是因为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候的自我抵抗能力的缺失。为了能够真正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可以借助司法专业力量,以社工的志愿者方式来进行。社会志愿者的形式更加灵活,在处理这种预防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产生方面往往能够收到奇效。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这种司法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发挥出来,可以针对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具体特征来进行社工队伍的组建和建立。尤其注重司法社工组成种类的丰富上,注重对金融、银行、监察、法院等部门人员的吸收,这类人员可以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引导干部加深对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认识,真正做到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不敢贪污,树立不能贪污的牢固理念,做到将这种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产生扼杀在摇篮之中。
2、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权力最终还是要放到制度的笼子里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权力的长效节制。制度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针对管理岗位上的干部而言,这类人群作为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高危人群,其理应受到制度建设工作的高度关注,从领导岗位的实际出发,在制度建设上作出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对不合格领导干部的回炉改造等。当然,从当前我国制度建设的重点来看,目前主要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对监督制度的建设和对政府经济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
这种制度监督的第一步必须是公务员干部队伍的监管机制的建立。由于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有着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特征,所以外部的配套监督机制十分关键,能够从外部对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的强化工作提供助力。建设完善的监督机制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监督工作章程和基本规范,还需要有制定的专业而独立的第三方实践机构为之服务,保证这种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最后,为了保证这种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从当前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的发展现状出发,制定出相应的监督工作目录和对应的指标体系,做到监督工作的清晰明了和进退有据。此外,鉴于当前这种社会监督力量的缺失和薄弱,为了更好地完善目前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构建起领导干部自律清廉网络,通过搭建网上信息平台,设置热线电话,布置廉洁举报箱等方式,让民众力量在公务员干部队伍监管中发挥无所不在的监督作用。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相信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党性原则意识,所以,针对公务员干部队伍贪污贿赂行为的专题教育活动、讨论活动和警戒活动等也不缺少,相关组织领导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定期开展此类活动,通过专家论坛、名人事例等方式,来为我们的公务员干部队伍树立起正面的榜样和典型,营造起积极正面的官场风气,让廉洁成为一种常态,让守法成为一根红线,让我国的公务员干部队伍的监管机制能够在刚与柔的张弛有度之下变得无所不做,变得力量巨大,让公务员干部队伍在工作过程中,时刻警惕着外部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能够随时找到廉洁奉公的榜样引导,也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可以随时被有关部门听见、看见,并引起高度重视,让公务员干部队伍的监督机制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此外对政府工程项目的预算监管工作也很关键。首先,全面提升观念,明确预算工作重要性。人作为预算工作的主体,是预算制定者、信息利用者和执行者,是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人性,从实际出发,全面提升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法人预算管理意识,将预算编制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发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主观能动性,动员企业全体员工和各部门积极配合企业管理者制定的决策目标,真正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其次,规范预算编制方法,采取多种预算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一方面,依靠预算编制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在考虑政治、经济形势、市场变化、经济政策、投保倾向等因素基础上,对公司一定时期经营情况作出合理预测,上级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进行科学分解并编制可操作性的预算;另一方面,运用数学建模科学分析与预算项目有关的各种经济信息,揭示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结合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对策性方案与规划。再次,明确具体经营目标,合理地分解落实责任,确保资任到人,促使公司各部门各员工相互协调环环相扣,责任均衡,利益匹配。同时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机制防止“预算松弛”,科学制定预算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
3、营造道德氛围,加强自身修养。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体现的是腐败官员道德的败坏和沦丧。如果说法律是一种催人向善的硬性力量和刚性力量的话,那么道德就是一种软性的力量。而对于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而言,所有的力量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所有的积极因素都应该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能够真正让贪污贿赂犯罪行为得到及时的遏制,并引导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真正从内心生发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精神力量,就必须要注重对当前我国社会的良好道德环境的营造和改造工作。
新时期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的强化工作离不开整体良好道德环境的营造,这种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于公务员干部从业者来说是一种外部类文化式的力量,能够对公务员干部工作的水准、道德意识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良好的道德环境的营造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同时推进。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的道德激励政策,通过类似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方式来对公务员干部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道德个人进行宣传和表彰,形成一种偶像式的宣传环境,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的促进和强化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这种良好的道德环境的营造还可以广泛借助民间力量,通过组织成立相关的公务员干部行业的道德联盟、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民间检察会等民间组织来为社会良好的道德环境增添民间的力量和元素。
从事物发展的本质来说,强化我国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水准根本上还是需要从公务员干部自身出发,公务员干部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才是强化我国公务员干部职业道德水准的根本对策。公务员干部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是注重对公务员干部工作相关法律的学习,让自己的道德强化之旅增添法律的色彩,用这种社会强制力促进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强化。其次是注重对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塑造。这种塑造工作必须与当下主流的价值观进行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自身的道德修养的强化过程。最后,这种道德修养的强化过程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在实际的工作中,道德的标尺和观念应该常驻心中,深刻影响着自身的公务员干部工作全过程。
4、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干部自律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提前导致了大数据时代的爆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活中信息质量的参差不全,但信息技术的极大便利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资金流动、个人资产转移等的巨大便利,也使得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日渐加大,各种新型的腐败贿赂犯罪行为的产生,使得目前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构建公务员干部自律网络成为当务之急。正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信息技术的巨大成果不能只被用来进行贪污贿赂,还可以作为反贪污贿赂的利器。
从我国公务员干部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借助信息化方式构建公务员干部自律网络成为可选之法。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全国联网,对重要的财务工作建立专项的信息平台作为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这种自律网络的建设能够帮助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同时能够增加企业财务工作之间的监督性,促使企业财务工作的专业化和合法化。
结语
反腐倡廉工作不能是一时兴起,更不能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需要进行长效机制的建立,让反腐倡廉工作成为一种常规工作,让官商勾结、裙带关系的提拔以及以权谋私等各类贪污贿赂犯罪行为没有任何的发生空间,让不敢腐败,无法腐败成为常态,让高压反腐成为所有公务员干部队伍心头上的原则红线,消除腐败空间,打掉权利寻租空间,通过监督机制建设、政府工程项目经济预算制度建设以及网络反腐自律平台搭建等方式,配合上级领导部门在反腐倡廉工作上的具体安排,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助力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策华.社会变迁与中国法律文化变迁(J).江苏大学学报,2004,(5).2、孙辙.司法、司法权及其他(J).法律适用,2003,(3).3、宋利民.试谈司法改革中法官角色定位与司法公正(J).法制与经济,2006,(8).4、黄文.法官的中立问题探讨(J〕.河北法学,2004,(5).5、熊小松.论自由心证模式下我国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J).武陵学刊,2010,(6).6、李世义.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J〕.民主与法制,2005,(2).7、冯秀娟.浅谈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J).青春岁月,2011,(12).8、赵海峰,李滨.国际法宫的独立及其保障(J).人民司法,2005,(10).9、林剑.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J).江汉论坛,2010,(6).10、山东审判编辑部.法院文化建设理论研讨〔J).山东审判,2005,(6).
第四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侯方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我国社会将来的主人。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较突出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青少年失足,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改变这种状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最难以把握的时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不仅是我国,更是全球的问题时,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纠正他们的不正当行为,已经变得尤为迫切。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谈及青少年犯罪成因,我们需要从其特点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以下将仔细分析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较小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18-23周岁,到本世纪的14-16周岁,甚至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进了监狱,更有甚者,部分青少年实施犯罪的年龄比这个还低。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表现在,随着外来人口向城市的不断涌入,文化、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造成亲少年校园生活冲突的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一时冲动,而犯下大错,杀人、强奸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有时发生。例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震惊全国。
(三)犯罪类型多种多样
除了传统的拦路抢劫和敲诈勒索以外,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也在向青少年群体不断延伸,如在实施抢劫的同时进行强奸,杀人等犯罪活动。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家庭环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而从心里上开始报复社会,无故的寻衅滋事和伤害他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四)犯罪形式成团伙化
青少年由于自身发育的不成熟,在违法犯罪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顾忌。相对惯犯或成熟的犯罪分子来说,他们会感觉自己力量的不足,底气和心气和不足,在没有他人教唆和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单独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当这些个体集合到一起时,相互教唆,相互依附,借势壮胆进行团体性的犯罪活动,这种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其社会危害性一般也会更大。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自身的原因
1.青少年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显著发育,会不断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自我观念的树立过程中,不断强调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特立独行的生活习惯作风。在进行决策选择时,不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具体表现在思想上比较独立,行为上比较叛逆。特别是他们决定遭到老师和家长的反对和压抑时,这种叛逆的情感和行为会表现的更加激烈,进而产生消极反抗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出两面性,表面上唯唯诺诺,实则心有不甘,背地里还是按自己想法行动,而且这个阶段极易受到年龄相仿的不良少年的诱惑和影响,从而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
2.青少年的情感结构
总有一些青少年,幻想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生活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走入社会,没有受到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自己在后天的磨练中不断树立的,往往表现出来也比较低级和肤浅。缺乏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生活中表现出精神空虚,好逸恶劳,极易对金钱产生过度的迷恋,乐于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所挣的金钱往往不够自身的花销,逐渐滋生出不劳而获的想法。特别是在生活非常窘迫和困难的情况下,容易铤而走险,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去获得非法的财富,去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行为。
(二)家庭的原因
即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中身心健康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比较消极的地方,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不同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千篇一律,每个家庭由于自身的特殊情
况,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最终的教育成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消极和失当的家庭教育,如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极易给青少年成长不良的生活阴影,而过分溺爱娇纵子女,也也会让孩子形成太过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习惯。
(三)学校的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承担重要责任。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应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但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有倾向地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选择放弃,让他们自生自灭,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使学生心理产生失衡,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不可能去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社会的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腐朽文化的影响
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辨别能力差,欲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文化的腐朽不仅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更重要的在于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心理扭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产生的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腐朽文化正是满足了未成年人个体内在低级需要,使他们感官及肉体得到高度膨胀,然而却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
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家的经济,但改革也造成了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后天失调”的环境中。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幻想过上物质生活,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而不择手段。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
面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和共同努力,积极消除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一)实施家庭教育
为了有效防止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做起,一方面需要预防暴力虐待青少年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需杜绝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相关单位可以和家长制定相关的责任约束,明确规定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坚定不移地巩固好家庭这个堡垒。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1.观察青少年的言行举止
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都是有前兆的,通过细心的观察,家长能有有效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变化,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如突然孩子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开始追求奇装异服和外贸的打扮,喜欢和一些街头的不良少年,小混混聚集在一起称兄道弟,开始偷偷地学习喝酒、抽烟等等。如果家长能细心的加以即使发现,并给孩子积极有效的帮助,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将是非常必要的。
2.多与孩子谈心
而且是朋友的身份进行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这样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有什么想法和顾虑都和父母进行积极的交流。这样父母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如果父母是粗暴式的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极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酿成人生的悲剧。
(二)实施学校教育
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场所,无论在教育的效果上、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和教育时间上,都最有利于他们的转化,因此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校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需要把两者进行结合。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与学生的不断交互过程中以身作则,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善育人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传统教学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经不再被允许,但是教师切不可放弃惩戒学生的手段,但是要做到适度。老师的威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言教不如身体力行,通过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对于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的培养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生活中的逆境、挫折进行教育,让学生的学习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从而树立健康的性格。
2.学校要开设法制课程,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在法律的学习培训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积极的实践,如开法制讲座、模拟法庭等。在自身遭到不法侵害时,应及时的向老师家长需求帮助,不逞一时之能,在法律学习中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实施社会教育
具体来说,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政府行政机关的法规制定,通过公安机关的积极配合,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给学校周围营造一方净土。2)多种教育宣传形式相结合,使青少年遵纪守法,通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引导他们遵纪守法。3)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同时对后进青年、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做好再教育工作,挽救失足青年。
四、结束语
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各项变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多管齐下,通过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为他们的成长铺平道路,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思想得到进化,就业时有一些技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翔.中国大陆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6,(01).[2]杨燮蛟.跨世纪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心态的分析[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02).[3]罗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M].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2.[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作者:赵继芳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根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特别是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制约作用,甚至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说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水资源污染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进行探讨,分别是水资源污染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现状;原因
在众多资源中,水资源是最具活力的资源,也是一种被我们广泛利用的一种资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我国当前已经探明的水资源储量已经达到了二点八亿万立方米,整个国家的年总用水量在五千五百亿立方米,居民的生活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但是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越来越低,我国水资源丰富也无法改变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当前水资源污染情况,特别是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均匀的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更加严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当前我国水污染情况并找到水污染的原因,进而能够探明我国水污染的解决措施,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相关部门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国家也应该重视对水资源污染问题,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地从源头上杜绝水资源污染情况。下面我们就对水资源污染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拥有很多的江河湖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整体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重度污染地区范围在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大约百分之九十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到生态平衡;其次,随着水污染情况的日趋严重,我国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威胁,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城镇饮用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水源已经无法使用,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最后,我国东部海域污染也十分严重,各种工业废物和放射性物质都直接被倒入海中,造成了严重的近海污染,造成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2.1 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使我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已经相当长时期内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不重视节能降耗。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对设备的投入成本,不重视对生产废弃物的过滤和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江河湖海中,给水资源的带来污染,严重威胁到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污水的科学处理,过滤达标之后在进行排放。
2.2 农业面临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面临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出量,就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不能被作物吸收的农药就附着在作物的表面,有一部分会随着被吸收土壤当中,并通过地表径流而进入到自然水体当中,特别是农业生产当中使用的氮肥,一旦进入水体不仅造成水污染还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加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很大。
2.3 国家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性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核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中主要是看城镇居民收入程度,对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并不是很重视,而且政府导向性在这方面存在着偏差,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偏差逐渐增大。一方面,当前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导致高污染的企业在水源上游设厂,不断加重附近水源的水污染情况;另一方面,城市基础建设的薄弱,导致废水得不到相应的过滤和处理,进而加重了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我们必须对此问题重视。
2.4 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一定问题
受到宣传力度不到位与国家政策导向偏差性问题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生活垃圾随意的倾倒使得城市水体在雨水冲刷下更为严重,进而导致城市水资源污染源多样,最终使得水资源污染防治难度加大。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对策分析
3.1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问题
企业,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应当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再利用循环系统的技术改造为途径合理控制废水排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地方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线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项目当中。整个地方污水一定要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
3.2 加大生态产业推进力度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结构应当有所调整,明确节水型、清洁型产业的中心地位。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工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清除存在于工业污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生化需氧量,以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应当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在不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毒性低且残留期短的化肥与农药,制造业产业应当推行生态化的营销方式,控制商品包装过度,并加大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
3.3 重视绿色GD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的工作力度
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所推行的GDP核算方式并没有针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加以考量,七所反映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水平并不全面与真实。要想防治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应当推行绿色的GDP核算方式,将水质污染因素、环境恶化因素以及财富报废损失项目从原GDP核算结果当中予以剔除,以此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视力度。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绩考核中绿色GDP核算的中心地位。政府应当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与问责制度,从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入手,极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力度。
3.4 增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媒体在宣传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大众作为水资源保护的直接践行者与受益人,应当具备水资源保护的行为意识。地方政府可授权媒体以日报、周报、月报以及年报的方式将地区水质变化状态公布在各种信息媒介之上,并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当中,实现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动员。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面临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是十分严峻的,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进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污染程度的不同选择最佳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治理作用,构建节约型社会、资源型社会。文章主要通过对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了造成污染原因,接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总之,我们只要齐心协力才能够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小刚,尹定轩,宋洁人,等.我国突发性水资源污染事故应急机制的若干问题评述
[J].水资源保护,2006,22(2),76-79.[2]张静,温涛.重庆市供水中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14-17.[3]王豪,任元军.水资源污染与水资源的减少[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9-54.[4]王群,林世崇,魏小伟,等.日照市水资源污染现状调查及防治措施[J].山东水利,2006(8):4-5.[5]程思良.论水资源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营[J].学术论坛,2009,32(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