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5篇)

时间:2019-05-15 01:0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第一篇: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级社会工作

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高层腐败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新闻报道,内地今年前五月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870件,而其中有多少是高层腐败犯罪案件呢?我们无从知晓。所谓“高层”,就是相当于单位或者企业的“一把手”或者是重要领导人,他们的腐败犯罪问题,恐怕要比一般的基层干部更为突出。近期原重庆市常委书记、著名全国人大代表***于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确认中央政治局开除其党籍的处分。究竟***犯了何等罪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次事件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的中国,高层腐败犯罪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阐述了高层犯罪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高层腐败犯罪的原因,从社会及个人心理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并针对犯罪原因给出一些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后归纳总结。

关键词:高层 腐败犯罪 原因 预防对策

目录

引言.................................................................................................................................2

一、腐败犯罪的简单介绍.................................................................................................2

(一)概念...............................................................................................................2

(二)现状...............................................................................................................3

二、高层腐败犯罪的原因.................................................................................................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级社会工作

(一)主观原因.............................................................................................................3

1、思想道德防线溃败........................................................................................3

2、高层滥用职权...............................................................................................3(二)客观原因.............................................................................................................3

1、不良的社会风气............................................................................................3

2、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4

3、相关法律建设不够完善.................................................................................4

三、预防高层犯罪的对策.................................................................................................4

(一)加强官员思想道德建设...................................................................................4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5

(四)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5

(五)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5

四、结论..........................................................................................................................5 参考文献..........................................................................................................................5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小到企业,达到国家,都在不断宣传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贪污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当前的腐败现象仍然呈现蔓延的发展趋势,不断被媒体披露出来的贪污腐败犯罪大案要案,每每都会对整个社会形成极大的震动。只有廉政才能兴邦,而腐败就会丧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条普遍性规律。且不谈普通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之严重性,本文只是针对高层领导者的贪污现象做一定的分析。只有领导本身以身作则,下面的官员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私欲,企业与国家才能更好的繁荣昌盛。

一、腐败犯罪的简单介绍

(一)概念

什么叫腐败?一般说来,腐败含有三层意思:腐烂,行为堕落,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级社会工作

混乱、黑暗。我们通常讲的腐败是指组织内部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法律、侵犯他人利益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

(二)现状

近些年来,腐败现象的不断滋生和蔓延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深恶痛绝,渴望党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革除腐败。2012年4月,山东省日照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6亿元,获罪无期;同年5月,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财务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因挪用公款3.96亿元,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到6月,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陆锦昌因挪用公款2亿元、受贿4750万元,被判无期。以审判时间为参照,2000年以前此类案件仅六起,这一数字与2001年至2005年间相同。2006年至2010年井喷出现,平均每年就发生六起,2011年上半年刚过,已有五起案例。

但是,国家也在做出不懈的努力,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中共中央有关部委制定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616件,各省、区、市也制定反腐倡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1538件,形成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2012年1月,十七届中央纪委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级社会工作

事的所谓“同仁”。再如很多有权的人在一起,利用公款大肆吃喝,旅游,用人方面的“裙带风”,执法部门的“捉放曹”等腐败现象,搞关系,利用节日行贿、联络感情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促使有些人心理萌生了贪污的犯罪动机。

2、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洛翰·艾克顿说:“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绝对的腐败。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的我国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尽管我国设置了诸多的权力监督机构,但是监督机制并不畅通,尤其是对高层官员的监督,根本无法从实处执行,由于一些体制的影响,高层官员的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没有人敢向其提出不同的意见,因此监督效能不高,甚至形同虚设。同时舆论监督也乏力,表现在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有效制约,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者的无所顾忌。现实中,对一些贪官的看法,群众意见归意见,提拔的还是照样提拔,助长了贪污受贿犯罪行为。

3、相关法律建设不够完善

贪污腐败犯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各种新型的手段日益增多,并渗透到金融、工商、财税等职能部门以及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等。凡是在权力缺乏有效控制的地方,就易于产生贪污腐败犯罪,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滋长了贪污腐化现象。相关的对于腐败现象的惩治法律也在不断的调节与变化当中,导致不少官员就会搞“擦边球”。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不少法律条文,但是依然缺乏一个更具有权威的和能够起实际作用的相关法律体系。

三、预防高层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官员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对高层官员的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任人唯贤和反对任人唯亲的组织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其从政治的高度审视和约束自已的行为,杜绝腐败犯罪的发生。要让官员明白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树立为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身作则,真正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办实事。同时,加强其法制意识,要学习法律、理解法律、运用法律、信仰法律。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能依法办事,杜绝“以权代法”。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高层官员腐败犯罪发生。

(二)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权力,在封建专制时代,指的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而今天,权力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国家的权力不论大小,都是人民的政权。不管高官们的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不能把国家的公共权力异化为自己的私有权力。权力的滥用,必生腐败。因此,对于掌权人,应该严格履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管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几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公共事业,都应该牢牢记住:公共权力是绝对不能滥用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级社会工作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贪污腐败犯罪没有产生的“土壤”,社会不良风气的消除,需要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我相信,现在的“行贿之风”、“公款吃喝之风”等不正之风,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烟消云散,一拂而去,不复存在。

(四)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这是由权力的本身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首先,监督应从政府内部抓起。因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政权机关的掌权人应当自觉地接受监督,要克服封建时代的家长制作风,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重大事项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个人说了算,坚持正确的,克服错误的,才能掌好权用好权。另一方面,下属人员要敢对高官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坚决抵制其违法违纪的错误做法。

(五)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备,以至许多贪污腐败犯罪人采用各种方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比如利用国际上的“死刑犯不予引渡”的惯例,逃往国外。因此,完善刑事立法十分必要。在立法工作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做到立法的超前性,从现实情况出发,预见到未来的发展,将其在法律之中反映出来。要不断修改补充,完善现行法律,制定实施细则。

四、结论

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不能任由蠹虫繁衍蛀蚀,否则就会趋于枯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不能任由腐败滋生蔓延,否则终会走向衰亡。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力量来推动,伟大力量需要清廉之风来凝聚。其实,当我们审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社会时,不难发现,中国社会的高官腐败现象一直都存在,这与中国传统的“人治”化政治体系是分不开的。但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高官腐败犯罪现象无法禁止,但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郭成伟.《中华法系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朱孝清.《论贪污贿赂罪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3期。[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吴煜.警惕“腐败亚文化”的危害{J}.警察风云,2008 [7]郎咸平.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J}.商务周刊,2007 [8]黄纯芳.李大伦怎么一步一步带坏郴州官场{N}.三湘都市报,2009-12-04,

第二篇: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级社会工作

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高层腐败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新闻报道,内地今年前五月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870件,而其中有多少是高层腐败犯罪案件呢?我们无从知晓。所谓“高层”,就是相当于单位或者企业的“一把手”或者是重要领导人,他们的腐败犯罪问题,恐怕要比一般的基层干部更为突出。近期原重庆市常委书记、著名全国人大代表***于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确认中央政治局开除其党籍的处分。究竟***犯了何等罪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次事件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的中国,高层腐败犯罪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阐述了高层犯罪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高层腐败犯罪的原因,从社会及个人心理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并针对犯罪原因给出一些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后归纳总结。

关键词:高层 腐败犯罪 原因 预防对策

目录

引言...............................2一、腐败犯罪的简单介绍....................2(一)概念....................2

(二)现状....................3二、高层腐败犯罪的原因....................3

(一)主观原因.........................31、思想道德防线溃败..................32、高层滥用职权.........................3(二)客观原因.........................31、不良的社会风气......................32、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43、相关法律建设不够完善..................4三、预防高层犯罪的对策....................4(一)加强官员思想道德建设....................4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5(四)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5

(五)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5

四、结论........................5参考文献........................5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小到企业,达到国家,都在不断宣传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贪污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当前的腐败现象仍然呈现蔓延的发展趋势,不断被媒体披露出来的贪污腐败犯罪大案要案,每每都会对整个社会形成极大的震动。只有廉政才能兴邦,而腐败就会丧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条普遍性规律。且不谈普通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之严重性,本文只是针对高层领导者的贪污现象做一定的分析。只有领导本身以身作则,下面的官员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私欲,企业与国家才能更好的繁荣昌盛。

一、腐败犯罪的简单介绍

(一)概念

什么叫腐败?一般说来,腐败含有三层意思:腐烂,行为堕落,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

混乱、黑暗。我们通常讲的腐败是指组织内部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法律、侵犯他人利益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

(二)现状

近些年来,腐败现象的不断滋生和蔓延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深恶痛绝,渴望党和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革除腐败。2012年4月,山东省日照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6亿元,获罪无期;同年5月,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财务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因挪用公款3.96亿元,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到6月,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陆锦昌因挪用公款2亿元、受贿4750万元,被判无期。以审判时间为参照,2000年以前此类案件仅六起,这一数字与2001年至2005年间相同。2006年至2010年井喷出现,平均每年就发生六起,2011年上半年刚过,已有五起案例。

但是,国家也在做出不懈的努力,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中共中央有关部委制定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616件,各省、区、市也制定反腐倡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1538件,形成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2012年1月,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作出的“三个并存、两个依然”的最新概括。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高层腐败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思想道德防线溃败

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经历,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私欲观念和特权思想作祟,思想变质、道德防线溃败,不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反而处处以权谋私,最终走上腐败堕落的不归之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然后道德上滑坡,最后触犯刑律、落入法网。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2、高层滥用职权

近代法理学理论的创始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事实证明,任何掌权者都有可能滥用权力。如今,“走后门”已经成为社会上习以为常的风气,不少高层的达官贵人受贿成风,不给钱不给利不办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太多现实的已经被抓获的犯罪高层会在法庭上忏悔说:自己不应该贪婪。事实充分证明了权力的滥用,必然导致腐败。

(二)客观原因

1、不良的社会风气

其实,官员滥用职权也是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逼迫。没有哪一个通过自己努力走上了高层的领导干部们天生就愿意去腐败去犯罪,一个高层贪婪腐败,身后必然有一群“逼着”他做错

事的所谓“同仁”。再如很多有权的人在一起,利用公款大肆吃喝,旅游,用人方面的“裙带风”,执法部门的“捉放曹”等腐败现象,搞关系,利用节日行贿、联络感情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促使有些人心理萌生了贪污的犯罪动机。

2、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洛翰·艾克顿说:“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绝对的腐败。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的我国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尽管我国设置了诸多的权力监督机构,但是监督机制并不畅通,尤其是对高层官员的监督,根本无法从实处执行,由于一些体制的影响,高层官员的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没有人敢向其提出不同的意见,因此监督效能不高,甚至形同虚设。同时舆论监督也乏力,表现在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有效制约,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者的无所顾忌。现实中,对一些贪官的看法,群众意见归意见,提拔的还是照样提拔,助长了贪污受贿犯罪行为。

3、相关法律建设不够完善

贪污腐败犯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各种新型的手段日益增多,并渗透到金融、工商、财税等职能部门以及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等。凡是在权力缺乏有效控制的地方,就易于产生贪污腐败犯罪,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滋长了贪污腐化现象。相关的对于腐败现象的惩治法律也在不断的调节与变化当中,导致不少官员就会搞“擦边球”。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不少法律条文,但是依然缺乏一个更具有权威的和能够起实际作用的相关法律体系。

三、预防高层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官员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对高层官员的政治理论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任人唯贤和反对任人唯亲的组织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其从政治的高度审视和约束自已的行为,杜绝腐败犯罪的发生。要让官员明白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树立为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以身作则,真正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办实事。同时,加强其法制意识,要学习法律、理解法律、运用法律、信仰法律。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能依法办事,杜绝“以权代法”。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高层官员腐败犯罪发生。

(二)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权力,在封建专制时代,指的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而今天,权力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国家的权力不论大小,都是人民的政权。不管高官们的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不能把国家的公共权力异化为自己的私有权力。权力的滥用,必生腐败。因此,对于掌权人,应该严格履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管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几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公共事业,都应该牢牢记住:公共权力是绝对不能滥用的。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贪污腐败犯罪没有产生的“土壤”,社会不良风气的消除,需要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我相信,现在的“行贿之风”、“公款吃喝之风”等不正之风,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烟消云散,一拂而去,不复存在。

(四)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这是由权力的本身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首先,监督应从政府内部抓起。因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政权机关的掌权人应当自觉地接受监督,要克服封建时代的家长制作风,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重大事项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个人说了算,坚持正确的,克服错误的,才能掌好权用好权。另一方面,下属人员要敢对高官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坚决抵制其违法违纪的错误做法。

(五)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备,以至许多贪污腐败犯罪人采用各种方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比如利用国际上的“死刑犯不予引渡”的惯例,逃往国外。因此,完善刑事立法十分必要。在立法工作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做到立法的超前性,从现实情况出发,预见到未来的发展,将其在法律之中反映出来。要不断修改补充,完善现行法律,制定实施细则。

四、结论

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不能任由蠹虫繁衍蛀蚀,否则就会趋于枯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不能任由腐败滋生蔓延,否则终会走向衰亡。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力量来推动,伟大力量需要清廉之风来凝聚。其实,当我们审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社会时,不难发现,中国社会的高官腐败现象一直都存在,这与中国传统的“人治”化政治体系是分不开的。但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高官腐败犯罪现象无法禁止,但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郭成伟.《中华法系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朱孝清.《论贪污贿赂罪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3期。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台北: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吴煜.警惕“腐败亚文化”的危害{J}.警察风云,2008

[7]郎咸平.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J}.商务周刊,2007

[8]黄纯芳.李大伦怎么一步一步带坏郴州官场{N}.三湘都市报,2009-12-04,

第三篇:当前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腐败原因及对策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双学位)专业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行政伦理研究》课程结业论文

题目:当前我国国家机关人员腐败原因及对策 学院:机电工程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091

学生:乐建

学号:06

任课教师:陈华平

时间:2011年12月 26日

腐败在历史上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腐败发生较多较频的地域国家,往往是新旧体制并存交错,制度不完善,腐败的滋生、蔓延繁殖空间较大的国家。在我国,此现象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危及和破坏着法制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动摇我国的社会政治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又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污染社会。腐败不仅极大的扰乱了市场次序,而且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违背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腐败问题能否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把发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首先,对于腐败的定义:腐败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就目前而言,要综合考虑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阶段.。所以说,如同在任何存在财产私有制的国家中一样, 在我国, 腐败现象将长期存在, 反腐败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严峻的和复杂的。这使得腐败成为了当今中国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次,我国当前党内腐败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涉案人员众多,并且他们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同时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第二,“一把手”腐败非常突出,党政“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第三,“外向型”腐败日趋明显,都形成了国内犯罪,国外洗钱的链条。第四,资本积累型腐败日益显露,腐败分子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生活上的富有和享乐,违纪违法的目的从追求消费享乐型向资本积累型转化。第五,腐败的规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时期,出现了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第六,腐败分子的“抗药性”在不断提高,腐败的手段更狡猾、更隐蔽。第七,腐败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征,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区别。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

员损公肥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部门的领到行贿卖官、学术造假、挥霍浪费、腐败堕落等等。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在案件审理中收取利益等。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索取贿赂、拿取回扣等。另一种腐败类型是,指非公职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非法谋取利益的腐败现象。非公共权力型腐败包括一下三种类型。一是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二是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三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以下就对腐败产生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腐败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历史根源, 又有多种多样的现实原因。大体说来有这样几以下个方面。

1、我国曾经是一个被封建阶级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家, 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还在影响着很多人,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因而在许多人的思想里存在滋生腐败现象的思想基础,比如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

2、体制上的漏洞和机制的不健全。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都还处于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新建立的制度还不成熟,有些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这在客观上难免会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3、市场经济特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腐败现象产生重要因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竞争性、重利性、等特性,这既有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有消极的—面, 其消极的一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滋生腐败现象具有很大的诱发力。

总的来说,腐败现象是剥削阶级私有制的的产物,也就是说,私有制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腐败的本质就是剥削,腐败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的蜕变或异化。腐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第一,由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造成政策执行偏差,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第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定程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只有消灭私有制及是由观念,才能最终先灭腐败现象。

现在,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但是腐败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社会污染,他它不仅造成各种经济损失,而且还构成了对我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合法性的严重挑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和忧虑,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有的还日趋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从腐败现象当下的特点入手,把防腐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面,尽最大的努力来降低发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提出可行的政策,使有关人员无空子可钻,达到让其不想腐败,不能也不敢腐败的目标。

防治我国的腐败现象,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同时也要将传统文化的影响考虑在内,从其内部特点和规律以及原因入手,提出可行性防治对策。

首先,进一步完善首长负责制。在发挥首长负责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在强调其权力的同时,明确其责任,堵塞漏洞,防止滥用。对凡是因为领导工作失职发生重大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腐败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子女、配偶、身边工作人员管理教育不力,造成严重违法乱纪的;对责任范围内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的;违反干部政策,用人失察,造成恶劣影响的;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等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坚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决不能以“集体负责”、“班子讨论决定”为由推卸应负的领导责任。其中的关键是,形成法律条文,明确权责,形成硬约束。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可推行道德立法。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政府审批行为。要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资金监管,规范收费行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务

员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政府行为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道德立法是指对公共行政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和强化,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强化道德内约。政府机构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机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比其它职业更高的道德水准,通过把职业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保证员工身体力行地执行,保证公共权威机构的纯洁性。我国的反腐败也可以考虑道德立法,把这种职业道德明确化、制度化,以提高官员的道德内约,使政府人员对腐败产生免疫力,构筑反腐败的钢铁长城。

再次,强化监督机制是反腐败的重要途径。法律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不应兼任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的职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政府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力度,形成对行政权、司法权的有效监督制衡。政党监督,中国共产党要对党内干部和党员是否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行纪律监督;民主党派要通过民主协商会议等形式,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群众监督,群众通过舆论、信访等形式,可以起到揭露腐败等不正之风的监督作用。行政监督,政府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系统,对防止各级、各部门的腐败起到监督作用。在强化监督机制时,一定要注意制度创新,追求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另外,国外的“高薪养廉”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这是从生活上给公务员提供依法行政的保障,防止腐败犯罪的有效方法。但是,我国借鉴这一方法,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国情,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最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市民社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府的权力应适当下放,把一部分权力返回社会,提高市民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众多的矛盾在基层就得到解决,这样政府与人民之间就有了一个缓冲地带,政府就不再直接面对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这样一来,不仅政府的权力小了,而且社会的权力大了;政府直接插手的事务少了,自然腐败的机会也就少了,而且社会力量的增大也对政府权力的滥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抵制,增加了腐败的成本,使其“不能为”,“不敢为”,形成硬约束。

近期,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来防止腐败,用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防腐败政策。例如加强官员的功能工资申报;对裸官现象进行严查,官员家属出国都要经过严格审批,对有在国外定居家属的官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其家属为其洗钱;另外,我国的各省市针对本省市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对策。

总的来说,我们要想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深入研究腐败问题的根源,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改进反腐败斗争策略,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文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反腐败斗争才能够胜利,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我们自己才能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干才.腐败现象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原因[J].理论探讨,2002,(4).2.新闻报刊。

第四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一定会歪曲其性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研结果,下面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未成人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

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3、从文化素养和不良习气等方面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是非辨别力,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好逸恶劳,自身散漫,总希望不劳而获,但是自身的经济来源拮据,满足不了要求,易引发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与周围客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客观因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甚至有害其健康成长,将其引向歧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父母的过分溺爱、教唆、遗弃和家庭的分裂,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成为未成年人越轨的诱发因素。同时父母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家庭教育不当,也是诱发部分未成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家庭残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婚姻意识。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而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照顾时,便在社会上寻找“归宿”和“保护”。当他们寻找的“归宿”和“保护者”能够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时,就会有着正常的人生,如果选择不当,如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鬼混,加入犯罪团伙。

(2)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说服教育、正常引导,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采取打骂等体罚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隔膜,而孩子与父母较劲,采取逃学或出走,从而失去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3)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娇宠袒护,使孩子从小就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和不良习气及品德,在其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失控,走向邪路。

(4)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总认为“树大必然直,树大必然高”,对孩子管理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的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国也早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四)社因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容忽视。街头巷尾的低级文化市场侵害腐蚀着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游戏机室、舞厅、录像厅、网吧室鳞次栉比,一些营业主利欲熏心,门口挂着“少儿不准入内”的牌子,但大量接纳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沉湎于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和激情的网络游戏中,心灵深受毒害,思想被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厅一个像头。”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生活方式,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和表率,同时讲究科学的管教方式,不专横也不纵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注意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要象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不要随意训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

(二)加强学校预防

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学校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操。二是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法制教育阵地和多种形式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个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使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三)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为未成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淫秽、暴力、恐怖书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是未成年人犯罪之源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及附近其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坚决取谛那些带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严禁出版和发行、出租不健康内容书报、录像制品等,减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

学校在课余加强学习的思想教育和动脑、动手能力训练,增大学生的课余爱好,使学生既学好文化知识,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丰富其课外活动,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辩别是非善恶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同时,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如建立少年宫、文化宫,举办科技展、绘画展及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健全司法制度,预防和减少犯罪

我国刑法、刑诉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理问题在运用法律上有一些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如“讯问不满18岁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有在辩护制度上也作了一些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保护未成年的讼权利起着很好的作用。各级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搪法,在办案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合法,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建议在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上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适用刑罚

针对未成年人年纪小、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实施各种行为比较轻率、主观恶性小的特点,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偶然犯罪、危害程度较轻、有悔罪表现的,一般从轻、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优先考虑从轻处罚,以体现刑法从宽的精神。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羁押、缓刑、假释、减刑、附加刑方面,我国法律都有别于成年人的规定,在适用法律时司法机关均应适用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尊心和改过自身的信心及社会效果考虑,应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完善之方面的刑事法律:①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的条件;②对未成年被告人应尽量进行法庭教育,同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及学校、社区加强管教和教育,收容教养等;③未成年罪犯应当与成年犯罪分开关押、改造,防止交叉感染,以利于他们刑后的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五)加强帮教,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

未成年人再次犯罪比率较高,对未成年人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司法机关加强回访、考察,在失足未成年人居住地设置帮教机构,落实帮教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失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要积极帮助不起诉、免除刑事处分和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育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真正把教育关怀的情感送给他们,使其自我悔悟改造后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其预防对策,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指 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据统计,在全国 2.2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 15.7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形式看,犯罪呈现多样化

一是盗窃犯罪增多,许多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在受到父母或家庭、学校的约束时就开始小偷小摸,从而走向盗窃犯罪。二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增多。有很多学生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暴力或家庭冷战中成长,造成孩子冷漠、内向、残酷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少许的言差语错就要采取残忍的报复手段。三是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据新华社消息: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 1

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法律对他们无可奈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他们是个误区。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 90%以上。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并且手段残忍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且犯罪后果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 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经对比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作案手段上有所不同。一是预谋较少,偶发性较大;二是胆大妄为,无所顾忌; 三是手段怪诞,令人费解。在校学生犯罪和智能化犯罪结合很紧密,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和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等犯罪案件日益增多。

(四)犯罪后重新犯罪率增加

一般而言,青少年犯罪恶习不深,易于教育和改造。但事实上,一些青少年在劳改、劳教和其他场所不仅未得到充分的改造,反而因为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变得更坏。据有关部门调查,初次违法犯罪的年龄低于 11 岁者,以后约有 65% 的人员重新犯罪,12-15 岁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再犯罪率为 54%,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21 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约为 40%。在成年男犯中,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违法犯罪者比没有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员要多 7 倍。还有一些人刑满释放后,感到自卑、悔恨,心理上处于彷徨、徘徊的矛盾状态,亟须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遭到社会的歧视、指责、辱骂、讽刺挖苦,从而心灰意冷,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专业技能,加上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很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该年龄段某些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一)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征四个方面。青少年处在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对活跃,某些不健康的诱因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1.认识特征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他们向往独立

思考,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有着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是非界限不清。

2.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感趋向稳定成熟。他们办事积极、热情,但情感控制能力较低,容易激动,以至失去理性,常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冲动,做出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来;有的甚至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怄气、打架。此外,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日益大众化,一些不良的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重“哥们情感”,讲“哥们义气”,藐视法律和权威。

3.意志特征

青少年阶段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倾向极为突出,希望自己能做命运的主人,不愿意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愿意遵守传统的规范秩序,喜欢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他们有些时候非常自负,在“团伙”中表现天不怕地不怕,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行为特征

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干预,独立行事,并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价值。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所以行为控制往往像童年人。一方面他们要求像成年人一样地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触动的时候,容易冲动。这种强烈的矛盾一旦失调,很多青少年就会仇恨成年人、仇恨社会,走上与社会为敌的道路。

(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涉及到三个领域:家庭、学校、社会。由于这三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健全的因素,从而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1.家庭教育失误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 社会影响、学校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 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客观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1)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 任其发展;(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3)父母自身有劣迹, 行为不轨;(4)单亲家庭使子女的教育出现缺陷。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部分学校提素质教育之号,却行应试教育之策,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书与育人相脱节,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有逃学、厌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有的学校法制教育课形

同虚设,做做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很多学生对法律认识模糊,以为玩玩女孩(强奸),抢了几个钱算不了什么,认识不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3.社会失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 描写色情、暴力等内容的音像、书刊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文化垃圾对好奇心强、分析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是精神鸦片。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此外, 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关心不够、保护不力, 导致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社会上游荡, 很容易交上坏友和沾染上恶习,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其三者之间有机统一,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法律依据。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深入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效的预防工作必须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法律进课堂”;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升,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真正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即《利雅得准则》)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提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政策的重点应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同龄人、职业培训、工作环境及各种自愿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组织,帮助所有青少年成功走向社会。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防治青少年犯罪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技术,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二)教育预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经验,要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

生的专业知识及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采取平衡的教育方针,避免只重成绩不重德育的片面教育思想,清除校园内的次社会化现象,与家庭预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有效屏蔽不良导向及诱导。

(三)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尺度,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一味高压压制,要采取尺度合适、关系和谐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教育。四是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阶段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走向,要以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良性的导向,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走上邪途。

(四)社区预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区资源,社区介入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介入方面,其中显著的功能是亲情教育指导、家庭咨询和家庭救济等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明社会正常功能的缺失和不足,然而社区工作的介入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和不足。社会工作具有治疗功效,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良性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同时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具有地缘关系及归属关系,易于发动群众的力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矫正需要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使被矫正青少年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靠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的平台,构建一个和谐、健康、良性的社区环境对预防及矫正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五)自我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参考文献:

[1]梅传强:《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高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折》,《跨世纪》2008年第8期。

[3]刘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9期。

[4]吴芳兰、朱国栋:《防范青少年犯罪之盾》,《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

[5]阎嘉陵等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旭著:《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下载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高层官员腐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范文大全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5篇范例]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当面对来自外部或自身的压力时,感到无......

    我国腐败犯罪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腐败犯罪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腐败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腐败犯罪直接造成单位和国家的经济损失和国际竞争力的减退;腐败大大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在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五篇范例)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施陆海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形态。......

    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5篇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侯方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我国社会将来的主人。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引起......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模版]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姓名:张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刘学民;陈昌芝20091201内容摘要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