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生:XX
指导教师:XX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着: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暴力化、残忍化等特点。未年年人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大部分是中小学在校学生,也有少部分是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未成年人犯罪就如一个毒瘤,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极易蔓延。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恶之花”,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原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
《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刑事责任年龄为14—18周岁。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资料显示,1998—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犯占全国刑事犯罪犯的比例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正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事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珠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进一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低龄化
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而现在未成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的方面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使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未成年人的智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提前,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出现了饿需要和满足之间的新矛盾。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并使犯罪年龄向低龄化发展。近几年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二)成人化、智能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案,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利用迷魂药、高级轿车、汽艇、对讲机、手机、电脑、手枪甚至无声手枪进行犯罪活动已越来越普遍,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暴力化、残忍化
未成年人犯罪多实施诈骗、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犯罪。同时,随着其犯罪心理的日益成熟,在个别案件中,未成年人明显表现出“做了就做大做绝”的倾向。另外,由于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判断力较弱,平时容易冲动,暴力倾向比较强烈,案件性质较为严重,且表现为明确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段十分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暴力型犯罪突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四)团伙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伙犯罪。据统计资料显示,约4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团伙作案范畴。未成年人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常纠集多人,或傍倚成年罪犯。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的犯罪集团不同,纠合在一起的多人中,多具有邻居、同学等关系。它的组合过程更简单,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上的临时纠合,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已具有犯罪集团的雏形。
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未成年人往往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任性放纵,缺乏良好养成。
2、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当。
3、家庭影响,生活环境较差。
4、社会影响,心灵受到伤害。
2003年,一部反映校园学生爱情电视剧《流星花园》就造成了很不好社会影响,最后不得不停播,所以,文化市场的混乱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据对一些犯罪未成年人调查,他们就是在接触了一些反映黑社会、恶势力团伙罪过程及细节描述的影片后,产生了犯罪动机并学会了作案及反侦察手段。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还体现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尚未得到控制的腐败现象给未成年人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一些平民家庭的孩子,看到腐败横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在对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实无法正确看待时,容易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1、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家长。因此,提高其父母、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为养成素质,对构建好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父母应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修养及言语举止,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健康行为影响、带动子女,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重要的是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关注其品格和人生追求的教育引导,使之不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2、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否既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可望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较为单一,辨别事非的能力较差,缺乏抵御“疾病”的免疫力。因此,认真实施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监管与执法,大力纯洁文化市场。
3、强化思想、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治本之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学校是读书育人的摇篮,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生活成长的居所,社会是其未来走向自立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学校、家庭既要为其传授书本、生活知识,又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重视对个别“差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向正确的方向走好。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4、注重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学校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节俭朴实、富于创造发明等优良传统,组织学生到工厂做工,去农村抢收抢种,使之得到磨炼,树立起爱劳动光荣、节约光荣、诚实光荣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和未来的观念;组织讲述雷锋等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节约一个铜板、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的光荣传统,培育勤劳致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养成朝气蓬勃、勤于劳动锻炼、不攀比吃穿花钱、真诚待人等好习惯。作为父母、长辈要充分认识到溺爱、矫纵就是害子女、十分不利于其成长这个道理,要让其养成叠被、洗衣都由自己打理和做家务的好习惯,并通过做几件事,检验其是否诚实,使之陶冶情操、培养其良好养成。
5、实施特殊的挽救办法。针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生理特征需要,我国法律对其合法权益采取了人道主义的保护,矫治不良行为。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重点放在对其心理的改造,营造一个适应他们接受改造的环境。家庭、学校、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发现闪光点,亲近而不冷落他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向好的方面转化,不断进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6、借鉴国外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对策
(1)美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目前美国的社区矫正已成为普遍适用的司法和执法形式,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美国的社区矫正形式是缓刑,源于1869年的马萨诸塞州;1899年伊利诺伊州未成年人法院建立,正式确立了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至今,美国社区矫正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缓刑(Reprieve)、释放安置(Aftercare)、居中制裁(Intermediate Sanctions)等。
(2)英国的缓刑监督制度。这一制度适用于所有的犯罪,不仅限于青少年犯罪。19世纪末,少年司法运动在英国兴起,1890、1891、1897年的教育法案使国家承担起了对青少年进行初步教育的责任,对不良少年的缓刑监督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缓刑制度的发展,并扩展适用到成年人领域。英国的缓刑监督机构主要履行两方面的职责:一是控制和规范缓刑犯的行为,避免和减少缓刑犯罪新犯罪及对社区造成威胁和危害;二是为缓刑犯造成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育、培训、就业、戒除恶习、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二篇:关于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论
文
题
目:关于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
题目暂定为《关于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民工犯罪已有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自己的调研总结,笔者试图就我国农民工这个特殊弱势群体的犯罪行为中的一些共性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产生犯罪的原因,并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在德治和法治和自治中找到制衡点,从而对我国的农民工犯罪的预防和治理进行完善。
同时,通过该论题强调我国目前农民工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生存、发展环境的关注,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社会援助,消除农民工犯罪的源头,使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推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三)研究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农民工最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其生存现状及发展问题、及最终导致其犯罪产生等深层次的原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我国提出十一五规划中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作为在城市中数量庞大,但却由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原因而边缘化的群体,理应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而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在解决农民工生活、生产等问题方面有待完善。恶劣的工作环境,微薄的工资,周围新鲜环境的刺激和脆弱的自控能力都是导致其犯罪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社会的不公正待遇正是导致农民工处于劣势的最根本原因,法律则是扭转社会不公的最有利武器。笔者认为唯有从法律的角度尽力填补法律中的空白及完善已有法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规范农民工群体行为并从根本上引起社会各界及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注,对农民工给予特殊照顾,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农民工犯罪。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只高素质的农民工队伍,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创造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正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四)研究依据
为了深入研究农民工犯罪的心理等主观原因及社会客观因素,努力找到农民工犯罪的真正原因,笔者不但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国内已有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而且笔者借助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优势,在学习之余,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我国农民工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形成大量笔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成调研报告,为自己的论文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依据。同时,笔者充分利用自己在党政机关实习的机会,对我国现有关于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及法律依据进行了深入学习并就其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奠定了笔者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研究决心,也为笔者最后把毕业论文定位对我国农民工群体犯罪调查打下了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国内研究者认为农民工犯罪主要范畴是抢劫、抢夺、盗窃、诈欺等侵财性犯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活动以及故意杀人、强奸、绑架等恶劣刑事案件。
研究者一般认为农民工犯罪特点,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犯罪数量大、形式多样,随意性、突发性强,团伙作案比例高,犯罪主体年龄趋于年轻化、未成年化等特点。
研究农民工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受家庭经济条件、农村教育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自己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再加上自己本身生产技术较低,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现实生活中面对城市的多面性、复杂性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使得心里产生扭曲最终导致犯罪。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的同时,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得不到城市的认同,同时由于城市对农民工整体管理的滞后,最终造成农民工心理失衡,产生仇富、憎恨城里人等病态心理,最终导致农民工犯罪居高不下。
研究者提出的对策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和指导,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政府加强预防农民工犯罪的工作力度和完善法律服务工作机制等。
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凸现,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对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研究多局限于社会学领域,缺乏从法律保护的视角深入分析对该问题的解决途径,本文综合运用了研究分析、案例分析及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民工犯罪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结合社会学法学视角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分析,指出农民工群体是指以农民身份到城市务工的人群,由于社会和自身原因,而在社会资源的占有、支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权利未被法律有效保障的人群。二、通过对农民工犯罪的具体案件分析,得出我国农民工犯罪的一般特征。三、在对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犯罪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农民工群体的劣势地位与其犯罪原因相联系,指出他们需要国家给予特别的保护,农民工犯罪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四、从法治、德治、自治三方面提出防控我国农民工群体犯罪的对策。以法律保护为主,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和谐文化以及通过农民工自身努力为辅,对防控我国农民工犯罪进行了制度设计。文章指出,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充分发挥司法的救济作用,强化司法救助制度,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形成成熟的权利观念,只有他们真正享有自己的权利,懂得正确行使自己权利,才可能不去侵犯别人的权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平。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希望对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四、论文大纲
我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绪言
第一章:农民工犯罪概述
1.1农民工概念
1.2农民工特点
第二章:关于xxx案件的分析
2.1XXX案情概述
2.2xxx案例表现出的农民工犯罪特征
第三章:我国农民工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分析
3.1.2
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3.1.2
自控能力脆弱
3.1.3
畸形心理(仇富、封闭等)
3.2客观原因分析
3.2.1
经济上的不平等---贫困
3.2.2
政治上的不平等---无发言权
3.2.3
社会上的不平等---歧视
第四章:对我国农民工犯罪的对策分析
4.1
法治
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扭转社会不公现象。
4.2
德治
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倡和谐文化等。
4.3
自治
通过提高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培训其就业技能等措施,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主要查阅文献
1、李克.农民维权丛书【M】.人民法院出版社
2、杨宝宏.农民工犯罪问题——社会心理失衡与犯罪【J1.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3、李强著:《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智民等著:《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牟君发、宋浩波著:《中国城市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郝在今著:《八千万流民部落》,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7、谢俊贵著:《信息的贫乏与富有: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8、苏惠渔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兴杰、王骝:《论“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11、李培湘:
《农民工社会问题思考》,载《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3期
12、曾少聪:《全球化与中国海外移民》,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3、宋学成:《论法国移民社会问题》,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14、王琳、吴清军、夏国锋:《我国青年农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5、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保障》,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16、张旭辉:《外来人口的犯罪心理及其防治措施》,载《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
17、张亚辉:《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解读农民工犯罪问题》,载《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第l期
18、江立华:《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9、张雪筠:《社会隔离与青年农民工犯罪》,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1期
20、赵晔琴:《对农民工偏见形成的社会学分析——以在沪农民工为例》,载《社会学》2004年第3期
21、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22、唐欢庆:《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
23、乐伟中:‘新形势下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思路》,载《综治研究》2004年第10期
24、金其高:《大治安之猫鼠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l期
25、左东媚:《新生代农民工与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6月。
第三篇: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分析(共)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分析
未成年,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它代表着童真,代表着祖国的明天。可是近年来,伴随着犯罪“低龄化”趋势,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他们犯罪的对象大多也是处在同一环境当中的另一群未成年,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不知道该如果维护自己的权利。鉴于生活中的种种未成年犯罪情况,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日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以侵犯财产罪为主,近半未成年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七成以上的未成年犯法律意识淡薄,且大多在价值观和人格上出现偏差。
抢劫占未成年人犯罪一半以上
在此次调查的1225名未成年犯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5.5%,其中“初中没毕业”占52.3%,“小学没毕业”占14.3%,“初中毕业者”占13.8%,“高中或中专没有毕业”占8.49%,“高中或中专毕业”占1.79%,“文盲”占0.98%。
抽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犯罪时16岁的有35.44%,15岁的占27.65%,14岁的占14.36%,17岁以上占22.55%。
有近60%的未成年犯居住在乡村,家庭经济条件为中下等的居多。家庭条件为“中等水平”占58.7%,“比较困难”占16.8%。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0%以上。在罪名统计中,“抢劫”近60%,“盗窃”近20%。具体罪名主要集中于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7项罪名。
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现象较为突出。84.2%的未成年犯属于“共同犯罪”,其中65.4%的未成年犯表示,在犯罪活动中有成年人参与。在对团伙作案的调查中发现,团伙形成的方式是“蓄谋已久”和“临时拼凑”的比重分别占50%左右,人数为2至6人的团伙占75%以上,7至12人的团伙占15%以上。20%的未成年犯选择“参与或者加入过黑社会或者犯罪组织”,近18%的未成年犯选择有过“加入犯罪组织或者黑社会组织的念头”。
近半未成年犯不知道当时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在对未成年犯“从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有近76.56%的未成年犯选择“法律意识弱”,其他因素依次为“文化程度低”(30.68%)、“社区环境不良”(23.77%)、“不良文化影响”(22.93%)、“家庭关系差”(21.58%)。
通过对“犯罪时主要想法”的统计,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多达65.38%,选择“不知道是犯罪”占46.68%,“知道是犯罪,但难以控制当时情绪”占27%,“虽然是犯罪,但觉得不太可能被发现”占16.94%。
在“导致犯罪的直接原因”调查中,近60%的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45%左右选择“朋友义气”,还有“好奇心”、“坏人教唆”、“网络信息”等。而对犯罪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为了钱财”和“朋友”是主要的犯罪目的,分别占42.8%和39.3%。
小红是个漂亮的女孩,多才多艺,却在13岁时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入狱20年。一天放学后,小红到同学家去玩,同学说要出门买个东西,一会儿就回来,请她帮着照看一下她8岁的弟弟。等同学买东西回来,发现弟弟竟被小红掐死了,起因仅仅是弟弟与小红因一件小事吵架了。“小红本质上并不坏,只是在处理眼前发生的现实矛盾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因情绪激烈失控后采用极端手段导致犯罪。”管教民警说。
在对法律认识方面,未成年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根本不了解”的比重达40%以上。调查组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表明,大多数未成年犯在法律意识方面基本处于“事后型”,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未成年犯大多在价值观和人格上出现偏差
通过调查发现,未成年犯对自己的个人性格特点的定义依次为:乐观(45.78%)、暴躁(45.04%)、敢作敢为(37.9%)、孤独(29.37%)、偏执(23.79%)。未成年犯明显具有暴躁、偏执、焦虑、抑郁的个性特点。而普通未成年人“乐观”和“温和”的选择率最高,分别达到80%以上和50%以上。
在“最崇拜的人物”的调查中,未成年犯选择率最高的为“影视演员或者明星”,约为50%,其次为“挣大钱的人”和“有权势的人”,选择率在40%左右。体育明星的选择率也相对较高,约为25%。而受调查的普通未成年人,在科学家、文学家、教师、政治家、影视演员和歌星中都有较大比重的选择,选择率都在40%以上。
在对未成年犯个人成功因素调查中,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选项占有较高的比例。而普通未成年人的个人成功因素调查中,选择率在50%以上的有个人努力、抓住机会和人际关系。
网络沉迷与逃学旷课等不良行为相互叠加,网络监管不利也是诱发未成年犯罪的另一大因素,网吧中的“色情”、“暴力”刊物、信息严重影响这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四点。
一、未成年人身心成熟状况不平衡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年龄较十多年前已大大提前,当身高、体重、性机能等胜利成熟大大快过智力、性格、道德观和自我意识等心理的成熟度时,不平衡就产生了。在不平衡中,新的一代人甚至两代人都陷入了一种“青春危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有很多客观理由,但是直接决定他们违法犯罪的还是他们个人的思想意识、心理因素及性格特征等方面,主观原因才是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易流于幻想,冲动多于理智,在面对人生、社会。往往心理失衡,产生困惑,容易走极端。
二、社会杂乱的因素影响这孩子成长的环境
社会不利因素是诱导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良文化对未成年的心灵具有巨大的腐蚀性:书籍、影视、网吧中存在的淫秽色情信息,暴力视频严重影响这未成年思想的健康发展。由于未成年人判断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那些不健康书籍、影视、网吧中的色情描写、暴力渲染、犯罪方法的传播,使未成年人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诱使他们模仿、尝试,最后导致犯罪。
三、生活内部环境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大多可以归结于三种:
1.家庭结构不健全,这类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爱的家庭成为导致孩子违法犯罪的诱因。
2.家庭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狼爸虎妈的存在,让孩子需要一个宣泄口,侵犯别人的利益成为了最好的宣泄口。
3.家庭内部的不良影响,家长存在赌博、酗酒、盗窃、嫖娼、贪财等不良嗜好、生活习气和不健康思想时,容易对孩子产生诱导的心理进而效仿家长,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学校教育的不到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办学理念、教育方法、治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有些未成年人过早流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根据上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律认识错误,因此,进行法律宣传、普及法律只是应该成为预防未成年犯罪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法学院本身具有教授、普及法律知识的职能,并且处在普及青少年法律知识的第一线,可以充分了解洞察未成年人的心理及未成年人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原因,身为法学院的学生更有义务让自己身边的未成年人合理的去运用法律,深入的了解法律,我们将走进中学校园或社区以案例的形式对在校学生或失学少年进行法律宣传活动,必要时可以与学院主讲教授合作,请教授与未成年人面对面交谈,并以所了解的案件给其他未成年人以警醒,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身为法学院的一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利用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去开导周围的兄弟姐妹,我们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要求,有必要开展以社会、学校、家庭各层面协作配合的宣传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
1.开展共建文明校园活动。我们近年来正努力的去跟各中小学建立法律宣传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课,结合社会治安情况,教育学生增强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灵活多样的谈心、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积极开展社区法制教育活动,我们与胜浦镇镇政府、沧浪区司法局每年都进行法律宣传事宜的合作,针对有的学生校内与校外表现不一样,平日与假日表现不一样,校内见蓝天、校外受污染的情况,我们还期望配合各个中学开展法律走进校园的合作,与校园创建法制宣传园地、橱窗,与学生共同创办自己的模拟法庭,促进学校法制环境的改善。
律法走进你我人生,你我携手共同维权(策划案)
活动背景:上文已述
活动前期准备:我们模拟法庭会在近期做好一切宣传事宜,并申请苏州市教育局批准,确定活动举办流程。
活动流程:
一、准备阶段:我们会提前一个星期与学校联系,并对于学校做一份调查报告
二、进入校园:1.首先利用PPT跟大家讲解时下的各种法律纠纷。
2.观看结束后,由我院模拟法庭组织成员进行案件审理过程的再现,以模拟法庭审理的真实情景。
3.案件模拟审理过后,由我院研究生同学为大家解释案件审理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部分。
4.讲解结束后,由学生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进行提问,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互相交流
三、活动后期工作: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写一些对于此次普法活动的观后感,我院模拟法庭会全程记录这次活动,以书面(附照片)形式呈交苏州市教育局进行工作总结。我院也会利用好这次普法活动的良好影响,为以后进行这种有意义的公益性活动做好铺垫。
策划方: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模拟法庭
第四篇:对我国市场调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对我国市场调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级统计3班 赖 勇201122110130
32市场调查行业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行业,它的存在对于政府、广大企业、广告商和媒体以致整个社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对信息资源和商业情报的掌握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主体得以顺利健康发展并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调查行业是否兴旺也是社会经济是否繁荣发达的标志。
市场信息调查业的界定为:凡是在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登记注册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市场信息调查的研究公司或单位,包括市场调查和社会经济咨询两大行业公司或单位。市场调查行业主要是向企业、政府、媒体等具有市场信息需求的组织为实现其经营、管理、决策目标而承担信息收集、整理及分析工作。市场调查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各个行业的信息资源获取、经营管理、战略决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成熟、发达的标志之一。
世纪之交的中国市场调研业,在度过了她十岁芳龄的今天,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为她创造的良好发展机遇,更有现实带给她的不尽困惑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国内调研业的现状可概括如下:起步晚,规模偏小,地域发展不平衡,业务面较窄,经验欠缺,现实需求不足,收费及服务标准不一致,缺乏成熟完善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另外,专业人才匮乏、调查分析技术水平较低这些因素使本应成为知识密集型的国内调研业目前还基本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尤其绝大多数内资调研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的也仅仅是原始或粗加工的数据。所谓粗加工是指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一些浅层的加工分析,与发达的国外调研服务相比还远没有达到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程度。以上这些都是我国调研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然而它同时也存在着有利因素,即市场潜力巨大且正在快速发展,这又意味着其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一、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市场调研业是现代信息咨询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特定目的,采用科学的调查手段,运用现代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而进行的咨询活动,是第三产业中有效利用智力资源服务于客户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市场调研业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30年来,全世界的咨询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年营业额达数千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的庞大行业。各类咨询机构数10万家,从业人员已有数百万人,业务范围也从专业咨询发展到综合咨询,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法律、环境及全球性问题等诸多领域,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综合调研机构。例如美国的兰德公司、日本的野村研究所、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罗马俱乐部等等。
中国的市场调研业产生于80年代初期,她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而逐步成长起来的。1984年,民办的北京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在内部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这是较早的有案可查的民办调研机构的开始。1986年产生了北京社会调查所(后改称中国社会调查所、中国市场调查所)和北京社会调查事务所(后改称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最早将民意调查结果推向媒体。1987年7月,广州市场研究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有偿服务的以“公司”命名的专业市场调研机构。1991年下半年,在北京、广州又诞生了数家调研机构,但真正有较多调研机构成立的时间是在1992——1993年。
按照执业主体的不同,中国的市场调研机构可分为民营机构、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合资机构、学术研究及新闻单位创办机构等四种类型。民营机构又称民办机构,它是由个人独资或数个个人合资创办的私营或股份制市场调查机构,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如“零点”、“大正”等;政府机关主办机构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局及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创办的市场调研公司,如全国各级统计部门创办的各类信息咨询中心、调研中心等;合资机构主要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联合创办的市场调研机构;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则指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单位创办的调研机构,如一些大学创办的统计调查所、市场调研中心、北京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等。
在上述四类调研机构中,民营机构数量约700家,占全国执业机构总数的80%,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占14%,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占5%,合资机构占1%。但从各类调研机构营业额构成看,数量最少的合资机构(含中方为国有、民办的合资部分)占50%,位居第一;政府机关主办机构占28%,名列第二;民营机构占20%,列第三位;学术、新闻单位创办机构仅占2%。中国市场调研业的快速发育、成长,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市场条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剧烈转轨,长期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信息系统,已经很难适应发生了很大变革的市场现状。它所提供的统计信息,除一部分用于满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客观需要外,已很难或很少为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所急需。与此同时,由传统的计划统计转变为市场统计,却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尚需从统计体制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复杂的和卓有成效的改革。于是,实际工作中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的中国市场调研业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市场调研业的兴起,既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各类综合信息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对各类专业信息尤其是市场信息的广泛需求,也有效填补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项空白,发挥了其应有的巨大功效。然而,当前中国市场调研业发展中存在和暴露的诸多问题,却令许多业内人士困惑不已,亟待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深入剖析,以便尽快形成共识,保障中国的市场调研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市场调研业存在问题透析
中国市场调研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各界人士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其存在问题的诸多思考。因为从当前整体情况看,市场调研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十分景气,一些地区的调研机构甚至门可罗雀,惨淡经营。
从理论上论证市场调研业于目前中国企业参予市场竞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许并不十分困难。一方面企业要想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战胜竞争对手,就必须知己知彼,及时研究和开拓市场,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提高经营效益。而要做到这一点,离开了精密的市场调研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很难想象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和具体的竞争压力赋予企业管理以新的内容、方式和手段,这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技术以至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的调整。而要真正实现这些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离开了精密的市场调研和管理咨询同样是难以想象的。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美国有人统计:资产规模1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没有请咨询公司进行过咨询的,3—5年内便会倒闭。而1997年松下电器公司出资10万美元专门调查其在中国上市的9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之举,也印证了市场调研对现代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这一事实。但是,目前国内的许多市场调研机构却到处找“米”下“锅”,充满了困惑与无耐。形成目前这种状况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许多原因的。
首先是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虽然经历了不少市场磨炼,也学习借鉴了西方不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但是,新旧体制的剧烈转换,仍使得相当多的企业面对市场
经济依然象断奶不久的孩子,未能尝遍“市场经济”的酸甜苦辣,也根本不知道市场调研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大一部分企业认为市场调查是骗钱的行业,是玩弄数字游戏,因而对它不屑一顾。一项对华东地区252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过调查作业的只有60家,占24%,设立了市场调研部门的只有23家,占9%;坚持日常调研作业的才3家,仅占1.19%。
其次是经费问题。在现行企业财会制度中,既没有专门开设“咨询费用”这一帐户,也没有设立用于市场研究的经常性支出项目,致使一些想做市场调研的企业没有专项资金来源,有些企业只能挤占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此外,在我国每年花钱最多的基本建设领域,随处可见的“点头工程”和“条子工程”以及多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变成了“可批性研究报告”的事实,也使得企业对市场调研失去信心,即使有钱也不愿做这件事。这是大环境对企业开展市场调研所产生的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是机构设置问题。据调查了解,虽然目前企业一般都设置了统计科室,有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从事日常统计工作,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繁重的统计报表,加之时间、经费、人员素质和统计力量等方面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不可能由统计人员直接去做专项调研,更没有设立正规的市场调研机构。有的即使设立了,也往往由于经费、人才等方面限制而很少开展工作。一些企业家错误的认为市场销售的关键是“公关”,因而对市场调研不感兴趣。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进行企业管理,所缺少的正是依据市场调研取得可靠的定量决策依据。其直接后果便是盲目生产,产品积压,效益低下或亏损严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四是市场调研业内部的某些操作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匮乏。市场调研业在中国是一个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调研机构里具有一定高深专业知识的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抽样调查没有随机性,只有便利性;数据处理不规范,大多数分析报告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二是急功近利,求广求全,不自量力。少数调研机构调研的目的不是帮助客户战胜竞争对手,同时也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声誉,而是宣称什么业务都可以做,似乎其调研公司是“通才公司”,根本不认真考虑自身的实力。另外,个别公司有“捞一把就走”的想法,存在短期行为,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三是采取不正当手段压价与同行竞争,不遵循行业行为准则和操作规范,甚至在媒体上随意发布“排行榜”,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凡此种种,不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对普遍“僧多粥少”的调研行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上述种种,也是很多企业对市场调研望而怯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世纪之交的中国市场调研机构究竟该如何面对现实,走出当前困境,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进而决定营销策略呢?
三、市场调研机构的营销策略
作为现代咨询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市场调研业已经成为宏观调控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泉。经过20多年的大发展,中国的市场调研业已经到了认真反思、寻求发展,探求对策,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机。
(一)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针对目前大部分调研机构内部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调研公司应投入一定的财力,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贤纳士,一方面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分期分批地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洞察力,富于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有深厚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能胜任调研工作所需要的市场策划专家、调查专家、电脑专家和分析专家等,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练好内功。这是市场调研机构立足于市场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调研业投入的主要是各类调研专家,其发展关键不在于资本而在于人才,获取调研市场的优势也只能是人才优势。
(二)树立“精品”意识,全身心地为客户服务。这对于新创办的调研机构尤为重要。目前中国众多的调研机构良莠不齐,为客户提供的调研成果的质量参差不齐,“精品”很少,从而影
响了调研企业的整体声誉。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与自己的客户共同成长是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在开拓市场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对调研业而言,客户与公司的关系并非简单、短暂的交易活动关系,而应该是连续、长期、互利、互促的伙伴关系。为老客户提供有独特创意的产品和常年服务是每个调研企业在市场中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报载:罗兰·贝格公司现有的业务收入有77%来自于老客户。可见,有“回头客”应该成为每家调研公司努力追求的目标。调研企业只有全心全意地为新老客户服务,树立“精品”意识,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开拓市场。在目前大多数企业“咨询”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调研机构应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市场调研对企业发展无可替代的功效,宣传自己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范围,自己的调研能力和工作流程等方面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分析和把握市场,主动上门去了解企业的需要,有重点的做一些动员宣传工作,阐明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如何做以及将取得怎样的预期效果,引导和帮助企业对市场调研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以尽可能多地为企业从事有关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工作。当然,调研机构的宣传并不是要告诉人家多么高深的知识,关键在于对客户潜在的咨询需求要有独特的创意,而且这个创意应该非常可行,目的也非常明确,即帮助客户知己知彼,战胜竞争对手。这是市场调研机构与市场的重要结合点。
(四)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与同行合作互利的长期联系。市场调研机构一定要树立远大目标,与客户建立经常的业务往来,切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同时,随着企业对市场不断拓展的需要与日俱增,一家调研机构往往对跨地区的调研项目力不从心,这就要以现代企业家的眼光和魄力,主动与同行机构精诚合作,建立互助互利的伙伴关系,以便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客户委托的跨省业务。而要实现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就必须依靠同行业协会组织穿针引线和规范运作。据报道,1998年9月,全国200多家市场调研机构的代表聚集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市场调查业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就行业发展状况、专业调查研究技术及客户需求特征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并对在会员高度自主基础上筹建调查行业协会事宜达成一致。目前,上海、西安等地已成立了地区性的咨询业协会组织。咨询业协会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促进调研市场和咨询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纽带,她将根据市场调研业的现状,制定和发布行业管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市场调研机构应积极加入行业协会组织,在协会的统一组织、管理和引导帮助下,尽可能地开展调研业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至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市场新业务,让中国的市场调研业逐步从国内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世纪之交的中国市场调研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收益与风险同在。笔者坚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潜在调研客户的日益觉醒,中国的市场调研业必将在下个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黄金产业”。
第五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
一、背景介绍及研究目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6名南京少年和3名外地少年,年龄均在18岁左右,搞钱这一共同目的,让他们组合在一起。2005年2月至4月间,他们持木棍抢劫出租车司机、抢劫在校生并进行暴力殴打、翻窗入室盗窃现金等共计作案5起,涉案金额6000多元。
此外,南京高淳县曾有5名中学生将一女同学以喝酒为名灌醉后实施轮奸;南京秦淮区16岁的王某将邻居家的4岁女孩骗至家中,谎称为其检查身体进行猥亵继而实施强奸等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法官痛心疾首地说,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为主,而如今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也屡屡发生,这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以血来换回人生的教训。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公布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南京市共有839名未成年人因犯罪而受刑,较之前年的389名,增长了115%。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专审未成年人犯罪的王俊法官说,去年南京的未成年犯罪形势完全可以称得上“异常严峻”。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6月28日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努力。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三大社会公害,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呈现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智能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等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行为举止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最初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翻开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卷,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1)家庭结构残缺: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2)家庭成员不和睦:一些家长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拿孩子出气,恶语相加使孩子没有愉快的童年生活,精神长期处于消沉苦闷之中。(3)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对子女娇纵溺爱,要么对子女粗暴生硬,要么对子女自由放任。(4)家长素质不高:也有少数家长本身就品行不端,身教甚于言传,不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从而使孩子步入歧途。(5)忽视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吃管穿,家长教育不教育无所谓。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造就人类灵魂的重要场所。然而有的孩子走出校门,刚踏上社会就走向犯罪,有的甚至直接以课堂走进牢房。撇开家庭、社会等因素,以学校教育上去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考试成绩,而轻视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教育。只注重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而把双差生则当成“包袱”冷眼相看,放任自流,他们往往受到嘲讽和歧视,对学习没兴趣,最后流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因素。
(2)课业负担过重:升学的指挥棒还直接炮制出可悲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是“白天老师管,回家家长管”整天围着功课转。不少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身心受压抑,心理扭曲而不健全。有的为了释放压力而走上犯罪之路。
(3)以罚代教,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罚代教,推出校门了事。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的事为数不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忽视法制和德育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滑坡:现在的法制课和思品课虽成为学校的常设课但有的学校仅仅教育流于形式。从近几年检察机关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知识极其贫乏,基本是空白。
3、社会方面的原因。
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因素十分复杂,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
(2)社会上的黄、赌、毒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
(3)当前,尤其突出的是网络等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孩子迷上网吧,对学习不感兴趣,旷课、弃学,久而久之,很容易误入歧途,步入泥潭。
4、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原因:(1)未成年认知能力低,抵御不良影响能力差,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地、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2)自身生理的限制,未成年人易于冲动,情绪化、情感化浓厚,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3)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年龄的落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通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
2、从处分惩办转到早期预防上来,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正确指导思想和领导体制。
3、从做表面文章转到真抓实干上来,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责任制。
4、从短期行为转到标本兼治上来,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国家规划。
5、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制。
6、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及生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是以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质,预防违法犯罪为的理念为指导的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的研究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理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目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相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五、研究目标及对策:
通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保护入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培养未成年人的品行,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研究目标及对策如下: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但未成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1、家庭方面: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
2、学校方面:改革教育体制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全面教育,适时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以及专业技能培训课,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3、社会方面:
(1)执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对非法网吧坚决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予以重处。以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责任制。
(3)围绕检查办案,为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以学校为阵地,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实行司法保护。同时司法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建立“污点”清除制度,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使其早日溶入社会。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6月):
1、确立个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
2、准备好各种调查材料对在校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思想品行等各方面进行调查。
3、制定《家校联系簿》
4、制定《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此表主要记录问题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情况变化、是否辍学迁移、是否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等情况。开始每月考察一次,以后每季度考察一次,期限为一年。
(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
1、分析调查材料,确定问题学生和帮教责任人,落实帮教政策,实施三级帮教,努力转化问题学生。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帮教对子”。
2、与镇派出所联手,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的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每两月举行一次法制讲座。
3、通过《家校联系簿》定期与家长联系。
4、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学生每周完成一篇“成长周记”。
5、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4月):
1、每星期整理一次《家校联系簿》,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
2、每月整理一次问题学生的“成长周记”。结合帮教责任人评选出“转化进步奖”。
3、根据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结题工作。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的书籍、专著。并从中汲取经验,运用在客体研究中。
2、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方式调查问题学生的转化状况,这样研究就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分析,可以了解个别问题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寻求更合适、更有效的方法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1、整理优秀“成长周记”“帮教小结”并做好每阶段的转化总结。
2、教育叙事,个案分析,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等。
九、课题创新:
1、与问题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簿”。
2、帮教责任人通过“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对问题学生实施考察。
3、建立各种奖励机制。
十、参考文献:
1、《为了明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3、《法制教育》
4、《现代快报》(2006年3月20日)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一)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鲁礼堂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OIBZHO11 学科分类:职业成人教育
课题负责人:鲁礼堂
副教授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成员:贺红梅
王勇鹏
陈祥松
陈世杰
杨道喜
冯蓓 韩岭
谢春华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探索21世纪初预防和矫治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规律、措施、办法,增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未成年人中开展预防犯罪教育的意识,使家长、学校、社会和各界人士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对未成年人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能够预防和及时矫治的。并且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能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综合治理之路。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使预防和矫治工作系统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能持久、长效、有序地运行,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课题组从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就
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家庭对策、学校对策、社会对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后就如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提出了办法和对策,最后就贯彻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建议。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区域性比较强,涉及到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又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研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采取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归纳法、研究法等,并借鉴行动研究的方法,课题组既有理论工作者参加,又有中小学教师,基层公安人员的参与,在研究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研究相结合。二是各方面的研究人员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既有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专家、教授,有有主管青少年问题的学者、组织者,还有经常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打教导的政法公安人员参加。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够更多地从全局性的高度分析问题,使研究的成果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专职与兼职研究相结合。专职研究人员主要承担总报告的起草、专题调研,与各子课题工作单位的联络,兼职人员主要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四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要在时间上有前瞻性,在空间上能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和未来要求。为此,课题从酝酿立项开始,就注意发挥各协作单位的作用,并通过信函、通讯等多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还多次参与青少年犯罪研讨会,以期共同探索,求得共识。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当代未成年人发展中有很多优势,但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课题组概括阐述了当代未成年人遇到的十个问题,使得未成年人中的不良行为大量产生和发展,成为了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这就给党的政府、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敲响了警钟。要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必须从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做起。这是以往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没有全面论述过的论点。
2、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化、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突出、智能犯罪增多等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在21世纪性质会日趋严重,类型会越发多样,手段会更加残忍,危害会不断加大,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形势会更加严峻,责任会更加重大。
3、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因素和网络的监管乏力造成。
4、只要采取正确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对策,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的。
5、工读学校是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特殊教育部门,要鼓励、支持社会以及个人投资参与工读学校的创办和建设,这是本课题组在调研中提出的论点,正在被立法部门所采纳。
6、公安、司法机关在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工作与形势、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加速改进。
7、提出了当前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立法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
8、对如何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在我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是没有的,如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组织系统、对策系统、信息系统、资金投入体制等,都是为了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系统社会工程,使我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能持续、长效、有序的进行,为实现我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作出努力。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1、在教育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把握其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开展对策研究。
2、在我国开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和预防系统工程建设,按照“大教育”的思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3、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迫切性严峻形式,为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一定要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就必须开办工读教育,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应立即着手在长、株、潭地区开办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4、加强立法。抓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办法》草案在省人大的通过。
五、取得的社会效益
1、课题组提出的“工读学校也可以采取民办形式,发动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工读教育”的建设已被省人大立法机关采用,已写入草案并使各级领导对工读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
2、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对“差生”的教育矫正,正准备来取措施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
3、长沙市已开办了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4、教育部门已经取消了重点初中和尖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