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晓灵副行长,苏宁副行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本届论坛以“金融生态—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考验”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去年周小川行长第一次提出有关金融的理论后,我一直十分关注并深表认同。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对上海来说,建设适应金融机构集聚和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基础。借此机会,我很愿意结合上海金融生态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考虑,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探讨。
一、上海金融生态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不断得到优化,总体处于良好、平衡的发展状态
1998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沪闽金融安全区的目标,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金融生态建设,积极主动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从六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上海金融上海金融生态。
二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3+2”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事件即时协调、处置机制,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金融稳定工作总体框架》,着力提高联合监管、协调、处置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截止2006年8月,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56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余家,上海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四是成立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中国银联落户上海,推进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金融辅助产业带建设,银行卡受理环境大大改善;
五是在央行批准下,率先建立了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努力改善上海的信用环境;
六是不断完善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在沪各金融机构和法院系统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金融诈骗、企业逃废债行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和银行资产的安全。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中,上海在十大类调查栏目和综合平分名列第一。当然,我们也认识到,上海的金融生态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金融市场辐射能力偏弱,金融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制度安排、诚信环境、金融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等。因此,推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推向深入,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管齐下,深入推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就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一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我们已经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十一五”金融专项规划,并体现在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总的要求,就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积极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合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金融优质资源集聚发展。
重点是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金融合规经营机制建设,切身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关键是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对问题金融机构的防范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和市场监测分析。三是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市金融办、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快速、高效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第二,全力配合国家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推动建立金融企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建立完善信用产品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防范和发展征信服务,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信用环境。
第三,加强集聚,推动金融集聚区建设。重点是打造两个集聚区:一是以小陆家嘴地区和外滩金融一条街为核心,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服务集聚区。二是加快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和金融服务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仲裁委员会、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打造适合国内外各类优秀金融机构发展、前后台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金融辅助产业集聚区。
第四,完善金
融法制建设,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积极推动以“全国立法、地方适用”的方式,完善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金融特别法庭和金融仲裁机构,强化金融执法,为有效监督提供法律支持环境。
第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方面的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等,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
第六,大力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优化金融人才结构。重点是做到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金融人才结构,注重集聚既精通国际惯例、又熟悉我国国情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注重操作层次金融专才的培养与使用,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的有关想法和建议
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基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微观上,需要健全的市场主体。中观上,需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宏观上,需要相关的制度、体系来配套,三个方面共同构成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涵盖影响金融业生存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合。因此,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借此机会,我想在上海金融生态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与大家商榷:
第一,完善以健全法规、源头防范为重点的金融监管机制,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变化,需要解决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金融监管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一些金融法规与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权益的保护;
二是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一些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很低;
三是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及时处置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
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重点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抓紧修订和完善《破产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赋予监管者应有的权力,以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另一个是要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尤其是要突出从源头抓起,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发现、判断和监控,及时化解风险。比如,针对担保行业存在的资本金不充足、社会公信力不强、风险代偿能力较弱等问题,应从严格审查担保公司的素质抓起,从源头上防范和规避担保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针对上海各类金融机构比较集中的特点,我们建议,能否适当扩大中央驻沪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对主要在上海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驻沪金融监管部门一定的自主处置权。
第二,建设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市场需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征信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以信用为前提,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因此,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征信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将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守信者时时方便,失信者处处制约”的环境。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信用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承接制度建设,在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实施信用分类管理;三是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立健全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等,构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海证券市场2001年至2004年累计筹资2590亿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在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金融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资金运作、风险防范需要,少数金融机构的不理性行为又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市场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机制,促进资金和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一个相互依存、竞争发展的金融生态,构成金融生态坚实的市场基础。
第四,努力形成鼓励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金融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应该是一个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生态。既要鼓励金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丰富交易品种,拓展金融渠道,提高金融效率;又要鼓励金融制度创新,突破长期影响和制约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当前,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创新,积极探索:一是要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契机,抓住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这一时机,积极开发以人民币标价的金融创新产改进交易机制、方式和结算体系,既要大力发展标准化的场内金融产品,又要积极发展个性化的场外金融产品;二是要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稳步开发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和或者市场基金等,逐步推出金属、能源等商品期货,积极支持货币经纪公司、商业银行设立的货币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创新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不断丰富资本市场交易品种,推动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的新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创新方式。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我们深知,建设一个良好、平衡而和谐的金融生态,将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付出不断地努力。我们相信,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务实开拓,做到在金融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在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上有新进展,就能不断开创上海金融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为全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在金融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金融生态无非是讲金融发展的环境。改善金融生态就是改善金融发展的环境,其中有企业诚信、会计准则、法律制度、征信体系、地方政府按市场规律办事等内容。作为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一对矛盾中,金融监管同样是构成金融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缺乏制度健全、宽严合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因素,同样不利于金融事业的发
展。因此讲金融生态,如果不讲金融监管,不研究金融监管的改善,那也是不全面的。
一、《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修改已达三年之久,迟迟不能出台,严重影响与制约了中国金融发展中融资结构的改善。在当前我国银行业资本不足的约束下,融资结构改善的长期滞后,不仅仅是影响银行风险的分散,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有关部门长期难以协调,对事实上已经存在的金融控股机构处于监管真空。面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背后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冲击,国内金融机构处于竞争劣势;面对“监管的真空”,几十亿上百亿政府“买单”的教训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不利。
三、委托理财仍然政出多门,金融机构间竞争演变为监管部门间竞争。委托理财、资产管理,是当今中国的银行、债券、保险、信托、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抢占市场份额的制高点。各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在投资人投资金额起点、是否保本、可否有固定收益、期限设置、可否转让流通、以及是否跨地区分支机构经营六大基本问题上各吹各的号。不仅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且是“一段铁路二个警察”,即同是银监会管辖下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相同的委托理财业务却监管政策不一样。
四、债券市场难以联接统一,影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效率。人民银行管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深沪交易所的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各自经营各自的市场。市场联接打通,技术上可行,市场上需要,但就是难以做到。
五、税负的不平等导致了不公平竞争。金融机构是经营资金全国流动的企业。现地区间不同的金融税负水平,中资机构和海外机构税负水平不一样,同样是金融生态中的失态现象。
六、并购融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既不利于市场机制建设,又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壮大。企业间并购包括金融企业间并购,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重要任务。但并购中所需融资制度仍处于空白、瓶颈状态,中国不存在此项制度。但海外企业并购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金融机构,却能充分运用海外的并购融资制度,这又是自捆手脚的不公平竞争。
七、在海外资金大举进入境内投资的同时,中国的资金却苦苦寻求投资渠道。海外几十亿、几百亿房地产信托资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正在购买中国经济增长的明天,买银行、买企业、买房地产。同时,中国烦恼的巨额外汇储备,正在简单地处理汇率升值的压力。等于是堵住了前门,打开了后门。另一方面,国内资金充裕,嗷嗷待哺。但在国内房地产信托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上,政府有关部门不闻不问,不鼓励,不支持。
八、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呼吁多年,局面的改善仍然有限。在这方面,政府各部门与监管部门都很重视,文件发了不少,会议召开无数次,但仍是当前融资结构的一大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未提及的问题,尽快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金融监管环境和制度环境,归根到底,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一是一定要急中国金融发展之所急,顾大局,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二是要强化公务员意识和责任心,强化权利意识,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在转轨的大变化时期,多做市场调研,向市场学习,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培育金融创新,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水平。
第三篇:在金融论坛上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很高兴与各位共同探讨中国金融生态问题。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金融发展,确保金融安全和稳定,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金融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我们只有通过建设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市场制度和信用,才能实现金融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孵化催生出稳健高效先进的金融体系。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维护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体系随着不断深化改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但是我国的金融发展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服务结构单一,水平有限,大量社会领域得不到金融支持,风险控制薄弱,银行体系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困难,金融开放带来了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难题,以及整个社会信用水平较低等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稳定提出了挑战。
我国金融发展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长期的矛盾,既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有转轨时期的特殊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也有全面开放带来的新情况,但是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市场的落后与缺损,这也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中经济、发展中体制、发展中市场,存在市场、制度、信用的落后与缺损,造成经济实体的发展程度、治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金融发展相脱节,形成众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
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和一系列问题的治本之策是要加快推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不同,西方国家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盲目漫长的演进历程,付出了极高的成本和代价。中国不能再走自发引进的老路,要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自觉主动的建设市场制度和信用,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场建设是一个从思想现行、组织保证,制度规范到业绩见效的逐层深入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集中政府、金融、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市场建设。
1998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把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以办好银行、支持经济为目标。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在这种国情和运行环境中,我们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把国际先进的金融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既不是财政融资的观念和办法,也不是照搬市场化金融机构简单的筹资和放款的模式。而是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主动将开行的融资优势与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立足于市场化融资推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打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
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情下以开发性金融建设市场的办行路子,有三个关键方面。一是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市场建设。政府发挥自身的财力、协调能力、立法能力、思想教育能力等优势。开行发挥集中大额长期融资优势,形成银政共同推动市场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市场化运作。通过银政合作的组织征信,共同构建市场化的信用平台和融资平台。联接政府、银行与企业,推进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共同孵化企业信用和市场信用,培育不同的市场主体,从根本上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三是共同防范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运行机制,以及规范透明严格监管,协调有效的决策机制,加强审计和风险控制,使市场健康运行,建设健康的企业财政和金融,实现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市场建设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一致的。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建设,是从社会建设入手,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要素、优势、力量结合起来。收到经济建设的成果。一方面打通瓶颈制约,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建设市场运行基础,服务于中国的“九五”后期,“十五”期间经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开发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迅速改善。在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严格防范风险,增强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市场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建设。开发银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推进市场建设,建设健康的金融生态,把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和支持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越快越好的发展。
第四篇:在首届新东方教育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教授,学者,先生们,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的发言没有PPT,因为我觉得有PPT就太正经了。另外一个原因很简单,其实这个主题我是没有资格发言的。对于高等教育我有过11年的经历,五年在北大当学生,六年半在北大当老师,后来就开始做新东方学校。大家都知道新东方学校并没有做高等教育,我们做的是夹缝中间的培训,这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的业余培训。后来不知不觉把新东方做成上市公司,教育上市公司在中国算是第一家。
之所以谈这个话题,是从我本人心目当中觉得:第一,只有高等教育才能救中国,下一步发展没有高等教育肯定不行。第二,尽管我已经不在高等教育界工作了,但是我跟高等教育接触还是相当多,原因非常简单,我每年都要进入50到80所大学去讲课,给学生演讲,演讲的时候我要接触校长、主管教育副校长、学生团队的领袖以及大量学生。所以从旁观角度也可以感觉到,中国高等教育有些地方还是挺需要改革的。
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际上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广度是什么呢?大学多。深度是什么呢?大学底蕴好。这一点在美国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都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说美国之所以厉害,不仅仅厉害在政府体制,也不仅仅厉害在美国有多少人才,而是厉害在他人才的由来。怎么来的?高等教育来的。这次金融风暴,大家看到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个是国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识,就是如果我们没有人才什么都别谈了。在美国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而且美国为世界提供了总学生人数的80%,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成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包括刚才的程星教授。当然他是身在美国心在中国,也有像徐小平这样的,干脆就抛弃美国了,这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还有我们新东方的助理副总裁柯宇涵,他是纯粹的美国人,来中国为中国教育做贡献,我们更加欢迎。
对中国来说,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大学多,创新性人才多,大学好,一定会决定中国整体竞争力。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中国高校扩招和建设校园。这是对的,但是有一点大学没有达到,就是中国大学生在人数增加同时,素质反而下降了。我对此深有体会,从北大我都感觉到,当然北大扩招不是很多,光公办大学好没有民办大学也不行,那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教育了,如果中国只有北大清华,只有少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那也不行。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公立教学体系和民办教学体系,这个不是说民办教育重不重要的问题,而是形成以后会跟公立教育形成一个竞争的问题。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保证,当教育形成垄断之后,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多好,我都无所谓,国家给我名额我就可以招生,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最后结果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有一支,但不是独秀,因为没有“秀”起来。大家看到,像加拿大就有这个问题,全部都是公立教育体系,我们只知道一个多伦多大学,别的都没有了,这样就导致好的教授全部到美国去了,教育就没有发展。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竞争力,我去任何一个大学去,几乎没有一个大学校长是为教育着急的,着急的都是我招生能不能多,欠的钱能不能还。
中国的孔子,可以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不发学历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家知道,孔子3000多个学生,大家在曲阜那个四通不发达的地方听讲。讲课的地方我去看过,就是一个土堆,3000人听他讲,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听的,没有扩音,那么多人去听老头子上课,而且不是一门课,是很多门,最后大家都不愿意走了。这是典型的私立教育之一,名师带高徒,就像我们今天这个论坛,如果没有大师,大家听得就没有意思。我们新东方老师也是,别看我们是小机构,只要你上课好,就是到厕所去讲课学生也会跟着去;如果讲课不好,到五星级宾馆开课也没有学生来,因为学生不是为了环境来的,而是为了学习来的。
所以孔子的教育是典型的“私立学院”,而学院、书院一直在中国存在,比如白鹿书院。其实中国这么些年来,私立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健全的,解放之前中国也是两种办学制度并存,私立和公立。北京大学在解放前就是私立的,我们所知道的一些著名教授都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比如鲁迅、朱光潜他们。后来南京大学、燕京大学为了跟北京大学竞争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质量,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一下子就把私立学校消除了,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呢?用30年时间切断了中国教育5000年来的命脉,切断的后果就是:虽然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支持民办教育,但是与过去对接的难度太大。我们八几年开始支持民办教育,到现在二十多年,大家可以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包括民办中小学教育现状是什么?仍然是七零八落。当然有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是千年命脉,切断以后想用30年续上,难度太大太大,而且还有一个典型状态:公办教育国家给钱,民办教育一分钱不给,不但不给,还给你出点难题,所以我们就有一点像过街老鼠的感觉。同时,公立大学一枝独秀的局面使中国高等教育陷入困境。首先教育需要资金,中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学,大家一分就没有钱了,大学质量提高一定要成为重要问题,要请著名学者或者教授去大学教书,一定要给钱的,知识分子不喜欢谈钱,但是他们最喜欢钱,比如程星这样的教授他来中国教书,你不给他在美国差不多的钱怎么行啊,其实就是没有好钱就没有好人才。这一点在新东方培训学校也能体现出来,原来我给新东方老师的工资比较高,教师质量也很高。当然现在教师的质量也不错,给的工资也都比其他学校的高。
第二个,大学严重缺乏竞争意识。让中国大学依靠竞争来提高质量是缺乏动力的,比如说大学评估,我亲眼看过,学校忙的是怎么安排饭桌,让来评估的人吃得好住得好,让他们对我们学校评价好,然后吃得喝得糊涂的时候拿文件签字,你不签字行吗?所以大学评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属于国家体系的,大家知道任何国家体系的东西在评估上面都可以摇摆,中国政策是人临时制订出来的,可以临时取消的,所以只要在国家层面上有自己的实力,就不需要面对学生和教授。
第三,大学的教授是缺乏归属感的。教授不用管归属感这些东西,哪个大学给我钱我就到哪里去,没有人把学校当成生命来对待。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通过私立学校介入可以得到部分程度上的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30年走了非常漫长的道路,走了很多改革的道路,这些改革的良苦用心我们都非常认可,但是是以大学为代价,增加大学数量的同时降低了大学的质量。我参加过大学的贷款调查,少则欠银行几万,多则欠上亿,这些钱就背在身上,校长天天就想着怎么样还钱。还有大学校长干脆说,没事,我借得越多,教育部对我越重视,我这里有四万学生,如果倒闭了肯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不用担心。然后就形成了大学欠钱,好老师无法进行学术研究、好项目上不了的状况。这种状况短时间内如果想改观基本上很难,因为校长不是管学校的教育,而是管除了教育以外所有的事情,这样就没有办法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30年中间,我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比较失败的一笔是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不够。比如民办教育刚起来的时候,就出了一个政策,叫做公办办民校,这样就把民校压下来了。然后又出了一个政策,叫做公办学校办独立学院,这样的方式其实还是民间力量在操作,但他们上来就能发本科文凭,而像胡建波(西安欧亚学院院长)他们学校这样,奋斗了这么多年才弄了几千名额,而公办学校办的独立学院当天就可以拿到资格,对民办教育明显支持不够,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彻底陷入困境。而像新东方这样,既不是基础教育,又不是高等教育,所以我们有一条夹缝,我们就试试做做看了。
大家知道民办教育的困境,一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二是是资金严重缺乏。事实上,大学学费只能够支撑大学25%的费用,民办大学的学费,除了花还得有利润,这些利润要用来还贷款,还得发工资,这样一种状态,你想,民办大学哪有钱搞研究,搞教育。所以中国教育坦率地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原因很简单,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必须金钱储备,资金储备比公立学校还充分。
最后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很多人投资民办大学,包括投资独立学院,都有强大的盈利目的,认为这个是可以赚钱的,有的是圈地,以教育为目标做商业,有的认为我同大学合作以后可以分利润。最后大家发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还没有出现,但是再往后一定能出现。现在有很多企业家,说年纪大了花不了这么多钱,还是想投入到民办大学当中去的,但是他们发现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民办大学,怎么投啊?美国真正民办大学的起因也是一两百年前很多人有钱人没有地方花钱,最后把钱拿过来把一个大学办起来了。
所以中国教育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我认为今后中国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学中间,要有四十所左右的民办大学出现,那才是中国教育的健康状态。这个过程我认为至少100年到150年才能完成,但是只要国家支持往这个方向走,一定能完成,只有这一天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状态。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我在扬州办了中小学,这个小学在考试的时候成绩总是全市第一第二名,就把公立小学惹毛了,他们就到教育局说我们坏话,但是教育局没有理会,后来没有办法,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最后导致今年扬州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大大增加。因为我们像一根针一样在背后刺着他们,他们就不敢大意,为了防止老师跑到新东方,还整体给老师工资上升20%。所以我说,民办教育不管做的好不好,但是可以使你公立大学坐不安宁。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出路,必须要把私有力量引进去,一方面还要为大家节省大量资金。
所以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再过二十年,一定有这样的企业家,像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这样的,口袋里有大笔钱不知道怎么花,怎么办呢?找俞敏洪,说把这个钱给你,与其我花掉,不如给你,我们一起办个大学,看能不能叫江南春大学,未来就有这样一批人,为私立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捐款,而且国家政策,我个人认为会往私立教育上面倾斜,为国家节约资金。
我自己所做的事情就不多说了,很简单,新东方上市了,我个人比原来富有一点,我算了一下,我的钱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下了决心,而且成立了基金会,必须把我的钱拿出来做一所大学,办一所人文大学。现在这所大学的征地工作已经开始了,建筑设计也开始了,但是我不知道国家什么时候能给我办本科的资格,我希望真的有一天做成这个事情以后,国家能给我这个资格。如果不给我资格,我就继续在那块地上开培训学校。谢谢大家。
第五篇:李克强在2012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见面。我们开会的地方——博鳌,十多年前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现在已成为可以共商亚洲发展之计的大平台。博鳌是在中国和亚洲开放发展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它的开放与变化表明了中国与亚洲、亚洲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可以说,身在博鳌能够“博览天下”、“博采众长”,博鳌论坛是一个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大平台。论坛本次年会以变革的世界为背景,谋求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世界在关注亚洲,亚洲也在关注世界。当今时代,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调整和变化。我们看到,虽然全球经济显露恢复的迹象,一些国家出现好的增长兆头,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同时,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正在孕育,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在曲折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调整,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博鳌论坛诞生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十多年来,亚洲国家在应对风险中提高了自身免疫力,在调整变革中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亚洲经济率先复苏,呈现出比较好的基本面。目前,亚洲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30%以上,亚洲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30%。亚洲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最为集中的地区,后发优势和发展潜能进一步展现。
当然,亚洲许多国家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区域内各国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地区安全稳定存在挑战,发展的道路并非平坦,成长中的烦恼也不少。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面临经济增长下行、物价上涨、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亚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但机遇多于挑战,困难可以克服。回顾历史,亚洲孕育了多个文明,创造过辉煌。近代以来,亚洲历经磨难和考验,在奋斗中不断发展。现在,亚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亚洲人民正在携手创造新的崛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迈向现代化。在世界调整与变革的大势下,我们愿与亚洲各国一道,凝聚共识,携手努力,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共同推动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立足内生增长。这是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亚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亚洲人口约占全球的45%,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各国国内和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亚洲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人口,有最大的工程师与科研人员队伍,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同时,着力开拓内需市场;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增加要素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消费的作用,发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潜能,亚洲经济是能够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
二是秉承开放包容。这是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开放中实现的,今后亚洲进一步发展仍需坚持开放,包括向世界开放和各国相互开放。实行开放的地区政策,在开放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对亚洲持久发展意义重大。各国应增进相互信任,加强学习借鉴,倡导包容性增长,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结构和国际金融体系调整改革。同时,我们欢迎地区外国家参与亚洲发展进程并发挥建设性作用。这有利于促进亚洲繁荣,有利于促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深化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参加本次年会的嘉宾有1/3来自欧美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洲更加开放。
三是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亚洲国家之间各种务实合作不断加深,东南亚、中亚、东北亚、南亚等区域合作成果丰硕。目前,亚洲区域内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已超过50%,彼此在合作中获得了发展的红利。新的形势下,需要各国继续加强磋商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提升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网络化水平,深化区域及次区域合作,促进亚洲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开放合作于人有利,于己有利,是互利共赢之路。
四是促进团结和谐。这是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亚洲各国体制和模式多样,民族和文化多元,团结互助格外重要。建设一个和平、团结、和谐的亚洲,需要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风险挑战,共同克服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共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难题;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促进各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五是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亚洲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保持了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国际体系中,各国和亚洲的繁荣发展,应当也只能通过和平与合作来实现。从战略高度考虑彼此关系,求同存异,寻求利益最大交汇点,是各方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无论是以往的遗留问题,还是现实的分歧和争端,只要有关各方从维护相互友好关系和发展大局出发,尊重历史,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能够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解决的。这是亚洲之福、世界之幸。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是亚洲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密不可分。中国坚持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也将为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民生不断改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也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需要逐步解决。当前,我们将按照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立足当前,稳增长、控物价、促和谐;又着眼长远,在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是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中国人口多,地域辽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阶段。去年城镇人口比率刚刚超过50%,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并提升其比重,可以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总之,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并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可以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是根本。我们加快转型、调整结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增加收入、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正在进行的就业扶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民医保等医改重点工作的推进、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等都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实施这些工程,致力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同时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都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大措施。我们将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就业创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国内需求,使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全体人民共享成果、切实受益。
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3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靠的是改革开放。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破除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要靠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时期。我们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注重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中国扩大内需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实行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有重点地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致力于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可预期的市场和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各类企业在创新转型中共同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把扩大对亚洲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目前,中国是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是许多亚洲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亚洲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与亚洲国家各领域交往十分频繁。我们愿与各有关国家一道,继续推进中国—东盟、上合组织、中日韩、东盟和中日韩、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进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拓展在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扩大人文合作尤其是青年交流和民间往来,推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营造一个和平和谐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绝不谋求霸权。中国的和平发展基于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基于世界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中国坚持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永做亚洲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亚洲和世界的繁荣发展与和谐进步。
我们相信,广袤的亚洲大地一定能为各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面对变革的世界,亚洲人民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携手前行,实现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共建人类美好未来!
最后,祝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谢谢大家!
(本报海南博鳌4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