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金融机构要进行风险管理
为什么金融机构要进行风险管理
因为金融机构风险大啊。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都特别高,因为资产负债表上大量的都是负债。所以一旦负债管理不好,很容易就资不抵债,或者说很容易就因为现金流问题而导致破产。
比如巴林银行百年老店也一下子被搞垮了。还有最近金融危机美国破产了那么多的银行。
第二篇:第十章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第十章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案例讨论:
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管理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在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提示了许多风险因素,以下列出的是其中的一部分:
(1)本行历史财务及资产质量数据反映了与本行不良贷款相关的特定重大非经常项目。
(2)本行的贷款分类和准备制度在某些方面有别于若干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银行。
(3)本行的信贷风险高度集中于若干客户和行业。
(4)本行可能无法变现获得本行的贷款组合抵押品或保证的全部价值。
(5)本行部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实施时间不长,这些政策和流程的遵守及其有效性尚待充分验证。
(6)本行不一定总能发现和防止本行员工或第三方的欺诈或其他不正当行为。
(7)本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
(8)若干承诺和担保可能会使本行面临信用风险。
(9)本行可能面临本行无法控制的利率及其他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化。
(10)本行受到中国政府对货币兑换管制和汇率日后变动的影响。
请问:以上这些风险因素都属于哪种风险?据你所知,建设银行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规避风险? 案例分析:
建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事先达成的条款履行义务的风险。建行信用风险主要涉及建行的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与承诺和其他资产负债表内外信贷风险敞口。
为管理信用风险,建行采用了规范的信贷业务政策和流程。该信贷业务政策和流程由风险管理部连同其他有关部门定期审查和修订。
(1)贷前调查
建行客户经理通过与来建行的贷款申请人面谈或者通过主动寻求具信誉的目标客户启动公司信贷业务程序。建行主动营销我们认为信用风险较低的客户,这种判断基于对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及其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前景分析。如果申请人通过了客户经理的最初筛选,将被要求提交—份正式的信贷申请和所需的相关证明文件,包括组织机构文件,经审计的近三年财务报表和重要合同。所有的公司类贷款均由客户经理受理信贷申请,并在呈报信贷审批前由受理分行组成一个团队对贷款申请进行评估。评估内容通常包括:①评定信贷申请人的信用等级;②评估贷款的抵押品(如有);③对于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评估贷款项目的风险、回报和现金流量。评估结论成为贷款申请报批材料的组成部分。
(2)信用风险评级
1999年建行开始采用人工打分卡系统评定公司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2003年,建行试行了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该系统可自动生成公司类客户的初始信用风险等级。从2004年开始,建行对所有新贷款的客户均要求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包括展期贷款和到期贷款的续贷,但不包括①低风险贷款,包括有足额存款和国库券担保的贷款;及②给予刚刚成立尚无足够信用记录的公司的贷款。对借款人是刚刚成立尚无足够信用记录的公司,建行通常对具控股股东或发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能否向其发放贷款。
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评级时,建行主要考虑—系列的定量与定性因素,包括申请人的信用历史、财务状况、资产流动性、管理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客户经理也会通过现场访问,与申请人的管理层面谈收集其他信息。贷款申请人经评定被归入的信用风险评级的有效期为一年。于2005年6月1日之前,建行以七个等级评级:AAA、AA、A、BBB、BB、B及F。就2005年6月l日以后的贷款而言,建行以十个等
级评级:AAA、AA、A、BBB、BB、B、CCC、CC、C及D。建行为了进一步集中管理信用风险,限制了分行的信用等级认定审批权力。例如,唯有总行才有权认定审批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客户,总行和一级分行才有权认定审批信用等级为AA级的客户。
建行通常只对AAA级客户:和经总行特别批准的部分AA级客户发放信用贷款。对于其他申请人,建行一般仅提供财产和货币性资产担保或第三方保证贷款。建行规定只接受优先担保物权,偶然也会接受次级担保物权。此外,除非是足额的定期存款或国债作担保,否则建行一般不向信用等级为B级或以下(2005年6月1日之前为BBB级或以下)的申请人提供新的贷款。
(3)抵押品评估
通常新贷款的抵押品价值需由独立的资产评估公司评估,并于内部按季度对抵押品价值潜在的任何重大变化进行审查。有抵押的贷款因抵押品种类不同而执行不同的贷款对价值比率上限,如下所示:
对于第三方保证人保证的贷款,需要根据适用于主要义务人的有关流程和标准,对保证人的财务状况、信用历史和履行相应保证责任的能力进行评估。
(4)信用风险管理信息技术
建行借助1998年实施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即CMIS,作为就建行的信贷组合进行信贷资产分析及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建行也作为试点启用了CRREW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初步评定公司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和就特定贷款区域、行业、产品或客户,进行风险的集中度及共累积的预警。结合使用CMIS和CRREW两个系统,建行希望能够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更好地对公司类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且更有效地监控建行信贷组合的质量。
①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建行于1998年启用的CMIS收集和维护了建行贷款、公司类客户、以及相关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信息。CMIS是就建行的信贷组合进行信贷资产分析和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管理和监控建行公司和个人贷款、进行贷款分类,以及向外部监管机构和内部研究部门提供信息的重要工具。
②信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
建行于2003年9月开始试点使用CRREW系统,该系统既可用于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也可用于信贷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分析来自CMIS的信息,来自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外部信息源的信息,以及来自对外公布的资料中包含的建行现有或潜在借款人的财务或经营信息。
CRREW系统使信用风险评级程序自动化,目前作为辅助、最终将取代建行尚在使用的人工打分卡信用评级系统。该系统通过使用一系列定量和定性指标决定公司类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建行根据历史信贷经验以及借款人所处的地理区域、行业类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其他因素发展并定期更新该指标体系。CRREW系统还按区域、行业、产品、客户进行建行的贷款组合集中度的监控和管理。基于建行信贷组合违约的经验数据和所掌握的其他信息,CRREW系统生成提示特定贷款区域,行业、产品或客户潜在风险水平的预警信号。客户经理应用这些风险预警信号对现存客户和营销准客户进行管理。
建行相信CRREW系统在中国的商业银行所用的此类系统中居领先地位。建行计划在2005年底前就建行公司类银行业务全面运用CRREW系统。此外,建行计划在2006年年底前全面运用一套量身定造的客户信用评估系统,以改善建行个人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
2.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因不能及时以合理价格将资产变现以为建行的负债提供资金的风险。建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贷款、交易、投资等提供资金的活动以及对流动性资金头寸的管理。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遵守规定的流动性指引,并在出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满足股行建行偿付义务的需要,并在出现投资及贷款机会时及时提供资金。建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日常的流动资金头寸管理。
建行的正常运作主要通过客户存款获得资金。因此,各分行严密监控其存款水平和相关的流动性需求。一旦流动性需求增加,各分行可从上级行和总行获得额外的流动资金。如任何分行的存款多于其流动性需求,该分行可通过内部资金转移系统将资金集中上存总行。建行还大量持有央行票据和中国国债等流动资产,可通过在市场上兑现该等资产满足建行潜在的流动性需求。为满足部分流动性需求,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在人民银行保持足够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如果流动性需求进一步增加,建行还可以通过银行间货币市场灵活地拆入资金,尽管建行历来是该市场的净资金拆出方。
根据现行的银行监管要求,建行需要满足与流动性有关的若干运营指标,包括:(1)流动性比率;(2)银行间市场拆入、拆出比率;(3)存贷比率。建行按季度监控这些比率。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指市价变化而引发的资产负债表内外损失的风险。上述变化的成因,可能是利率、汇率、股价及商品价格等可观察市场变量的变化,及会影响对市场风险敏感的工具的其他市场变动。建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建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外承担及担保,包括自营性投资账户及银行账户。建行的自营性投资账户主要包括建行以自营方式持有做买卖及投资用途的证券和货币市场拆放。银行账户则包括余下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建行用于监测市场风险的主要风险计量和控制工具是建行银行账户及交易组合的缺口分析及压力测试。此外,建行采纳严格的授权权限,有关权限按照产品类别、员工经验及市场环境等因素而定。建行的目标是力求充裕的财务回报,同时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历史上,利率和汇率均由中国政府管制和厘定,建行因此面对的市场风险不大。随著政府对利率、汇率监管的逐步放松:中国金融服务机构竞争力的增强,建行将日益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建行风险管理部负责制订建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及监管其实施。建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制订程序,藉以识别、评估、计算及控制市场风险,从而实施建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建行资金部每日为其本身账户及代表建行客户管理建行投资组合、对市场风险进行日常管理。
(1)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是利率水平的不利变动使银行财务状况受影响的风险。建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建行业务组合期限或重定价期间的错配,期限错配可能使净利息收入受到当时利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2004年以前,建行主要通过基于利率变动趋势的判断调整资产及负债期限结构来管理利率风险敞口。2004年起,建行也开始通过缺口分析来测算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利率风险敞口,它提供了资产及负债重定价特征的静态分析。建行还针对自营性投资账户和银行账户及其选定组合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此外,对投资组合中的债务工具进行久期分析,以通过衡量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来评估债券的潜在价格波动。截至2005年6月30日止,人民币债券(但不包含绝大部分在投资组合中的应收款项)和外币债券的久期分别为1.79年和2.54年。建行还通过利率敏感分析、风险价值分析、压力测试来测算建行投资组合因潜在的利率变化引起的风险敞口。
建行通过利率掉期和利率期权等衍生工具合同来对冲外币交易和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由于国内市场的对冲工具不够发达,建行一般不使用利率对冲工具对冲人民币证券的利率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建行本身账户和代客业务的资产负债币种错配和外币交易导致的货币头寸错配。建行面临的汇率风险是由于持有非人民币计价的贷款、存款、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管理建行汇率风险,建行尽量使每个币种的借贷间互相匹配。此外,建行利用即期和远期合同对冲因外币投资和同业拆借交易产生的外汇敞口头寸,在外汇管理局允许的范围内,建行会在同一营业日对大多数代客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风险敞口平盘。
4.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源于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不足和过失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各职能部门负责评估本身的操作风险,并执行建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部定期组织检查以评价各部门有否遵守建行的政策和程序。建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则负责评价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1)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建行管理的核心是强化内部控制并培训员工执行各项政策和程序,尤其是新近颁布的政策和程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行制订和实施了涵盖各分行层面许多主要业务活动的政策和程序。建行所采取的措施有:
划分部门的职责,包括业务部门、信贷审批部、风险管理部和审计部,分离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岗位,建立建行业务操作的制约平衡;
实施关键岗位人员集中委派和轮换制度,特别是各分行的主要会计和财务控制岗位;
集中在关键的操作环节实行审批权限,如在信贷审批和贷款分类环节;
建行制订了工作人员不正当行为处理办法,对违反建行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建行制订了政策和程序,管理人员需要对下属的犯规行为负责;
强化实施对员工违规行为的报告和更加严格处罚的规则;
通过设立反洗钱处,及根据人民银行的指引实行相关政策和程序,强化对反洗钱的监控工作。
此外,为降低因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引起的操作风险,建行对重要的数据处理系统都进行数据备份,同时正在开发计算机灾害恢复中心,为操作数据进行自动备份。
2003年启动的[风险管理平台]工程旨在整合建行所有业务活动与各分行的各类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该工程旨在针对及改善:①建行内部控制环境;②建行内部控制计划;③建行内部控制的实施、操作与监督;④评估与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程序;及⑤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与沟通。建行相信该工程完成后,将通过实现监督与制约、高效与透明来增强建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预计该工程将于2005年年底前在建行全面推行。
2005年,建行设立独立的合规部,监管建行遵守适用法规及建行本身的政策和程序的情况。此外;合规部亦集中加强雇员对信贷审批程序的问责,并监察员工是否遵守有关政策及程序。另外:合规部亦负责通过其反洗钱处执行建行的反洗钱政策。
(2)内部审计
建行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性。建行审计部独立于业务部门,并通过运用独立报告制度对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和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独立评价。
1999年,建行在分行总审计室外,设立了八个区域审计分部,负责对其各自所辖区域内各一级分行的审计;在一级分行设立了总审计室,主要负责对相应地理区域内一切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2005年5月份开始,建行实行多项措施以巩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包括,但不限于,设立总审计师职位:全面负责建行内部审计职能。于有关措施完成时,一级分行的总审计室和建行八个区域审计分部将直接向总行的审计部汇报,并向有关一级分行的行长通报审计结果。总行审计部向总审计师报告工作,而总审计师则首先向行长并通过审计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其次向监事会报告;建行全部内部审计人员的薪酬、业绩考核由总行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体制统一集中管理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建行内部审计计划、政策及程序,同时检查、监督,考核和评价建行内部审计职能,此外,审计委员会负责就有关审计的事项向董事会通报,并协助建行内外部审计师的沟通。
第三篇: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
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集锦1
根据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内控风险提示及开展内控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合行总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社实际,我社积极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成立了以主任同志为组长,副主任、委派会计、分社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对我社的内控制度、信贷管理、三防一保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重点检查了印鉴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现金管理,信贷业务,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整改。
1、全面动员,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岗位职工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先从自身岗位自查,对照有关制度的要求,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反映,不得隐瞒,知情不报,对其他岗位其他员工的业务行为和管理行为提出意见。由委派会计同志负责实施对分社、社部各岗位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基本操作规定执行情况较好,“一分四双”和交叉复核制度、“十六项”基本规定、业务操作流程符合制度要求,重要空白凭证帐实相符,销号登记簿与领用、使用情况相一致,分社在领入重要空白凭证时未按要求入库,而是直接留在柜面使用,已责令立即纠正。检查了会计凭证、帐簿、各类登记簿,会计凭证要素齐全,帐簿设置合理,错帐冲正规范,计息正确。有少数收贷凭证及借款凭证未签经办人名章,帐簿有硬性涂改现象。
2、对微机储蓄业务进行了检查,能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特殊会计业务无缺漏登记的情况,操作员临时离岗能退出操作系统。由于分社掌握微机操作技能的仅操作员和出纳员,存在操作员离岗时由出纳员代岗,而由信贷员代出纳岗的串岗现象。
3、对内部往来资金帐户进行了核对,查实了未达帐项。支票帐户存款能按月发出对帐单,但收回率较低,一是我社对睡眠户存款无法及时联系处理,二是许多农村公司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不重视对帐工作,造成一部分对帐单滞留信用社,一部分对帐单发出后迟迟不能收回。我社已加强了对帐工作的管理,进两个月发出和收回率明显提高。通过业务过程随机核对了储蓄存款余额,分社和社部分别核对了20户,除未登折款项外,帐折均相符。对帐据、帐实、帐卡、帐帐、帐表进行了通打核对,检查日均做到了相符。
4、对印、押、证的管理进行了重点检查。岗位设置合理,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各类印章的启用、使用和保管符合规定要求,检查中发现有个人名章长时间闲置桌面的情况,已当场要求改正,要求所有员工重视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杜绝印章、凭证管理上的漏洞。信贷业务方面。我社已建立了贷款授权,贷款责任追究和贷款的审批制度。在联社对信用社授权的基础上,由信用社对信贷员进行了授权,对大额贷款由审批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审批,落实第一责任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与农户档案的限额一致,大额贷款建立了信贷档案。信贷管理工作一直是困扰信用社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去年以来,尽管我社在信贷管理上加强了风险控制,规范了贷款操作程序,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尤其对存量贷款的清收化解措施乏力、手段单一,对茶厂和茶厂各万元的贷款只能在提供抵押物的基础上办理续贷手续。农业的弱质性,信用社贷款的期限管理与农业生产周期的不一致,致使农户个人贷款违约率较高,信贷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对刚刚产生的逾期贷款进行催收,而对刚性更强的不良贷款的化解显得力不从心。
5、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种类多,客户数量大,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人员处于茫然无着的状态。“三查”制度的流于形式,从事信贷人员的观望等待心理,往往使一笔有问题贷款得到关注时,通常已经比较严重了。农村信用社的考核机制和工资制度,迫使信用社从高管到一般员工,为了求短期的发展,为了取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往往把预期收益想象的较高,往往千方百计甚至不考虑实际可能去扩大业务,其结果必然使风险产生且加剧。
6、“三防一保”方面。信用社已与员工签定了安全责任书,落实了安全责任。安全防卫设施,消防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信用社制订了防暴预案,要求职工熟悉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保持头脑冷静,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自查,我社进一步提高了案件的防范意识,对一些过时的规章制度进行废止和重订。力图通过对重点部位和岗位的有效监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社健康稳定发展。通过自查,我们也剖析了内控制度长期流于形式的原因。
7、内控制度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形成一项系统的制约控制机制,凝聚了信合人强化制度的决心和心血。但这几年的发展似乎误入歧途,大量的类同的规章、制度、办法、责任制,挂在墙上、夹在文件夹里、存在电脑中,登记簿、工作日志一字排开,越设越多,一笔挂失业务要登记挂失登记簿、登记会计特殊事项登记簿、登记计算机工作日记志,一笔借款要登记受理登记簿、借款合同登记簿、内勤工作日志。上级检查乐于看登记簿看工作日志,却往往忽视实地的实质性的检查和盘点。很多信用社也热衷于以规章制度的装订精巧,以登记簿的名目繁多展示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查库制度、“三防一保”检查纸上谈兵,事后监督制度勾勾画画,大事小事都要报告,鸡零狗碎也要形成书面材料,相同格式、相同内容的报告一年送上四次。执行上的流于形式根源于内控制度本身的`形式主义泛滥,源于形式山上的河水只能归于形式的窠臼。委派会计实行以来,在抓内控、抓防范、抓监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多数委派会计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置身于必须的不容滞后的繁琐的具体的会计业务中。委派会计本身也还是一个风险源,却赋予其监督与管理的重任,只能是以剩下的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精力在形式的河流上随波逐流,而内心却流淌着真实的无奈。其实,内控制度建设只需紧紧围绕着“一分四双”,“六相符”,“十六项基本规定”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在各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以基本制度为经,以各项业务和重点部位为纬,织就一张缜密的内控之网,无重复、无遗漏,不断地加以完善,随时能发现触网之鱼。而委派会计不能是联社放养的一尾鱼,鲨鱼也不行,他应该是一位吃苦耐劳技艺高超的渔夫,鱼鹰也可以。内控制度建设山重路遥,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常抓不怠,而什么时候内控制度真正落实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也就不需要了。
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集锦2
根据总行农发银计22号《关于开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xx年统计检查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xx年金融统计检查的通知》(银发87号)的要求,为严格执行金融统计制度,提升金融统计水平,我行立即成立统计工作检查领导小组对照统计检查内容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周密安排部署
为认真开展好此项自查工作,我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全国金融统计执法检查的通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办法内容。通过学习,统一了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对开展统计检查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检查的目的、内容、重点,确定了检查人员,落实检查人员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自查效果。
二、统计工作检查情况
(一)落实整改
xx年金融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情况我行对照去年人民银行、银监会、总行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查。围绕整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检查,未发现重复问题,杜绝一切统计工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更好地保障了金融统计工作的质量。
(二)落实人民银行统计制度的情况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并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检查。
3、我行依法执行涉农贷款统计和银行承兑汇票及其他统计制度,所报境内大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情况统计表等各类报表均能及时、保质、保量地报送。
4、各类统计报表、统计数据能做到及时整理并归档保存,不存在虚报、瞒报、伪造、拒报、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的现象。
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人民银行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工作。
(三)落实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制度的情况
1、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管理暂行办法》,依法向上级行及辖区人民银行报送非现场监管报表。
2、认真开展非现场监管统计工作,设置统计管理员和操作员,互相监督、检查,确保非现场监管统计工作保质保量,及时完成数据统计、上报工作。
3、通过对历年非现场统计数据的自我检查,认为上报数据真实完整,未利用常规的业务操作虚增、虚减原始统计记录,未虚报、瞒报、伪造、篡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能够做到报送报表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四)统计工作管理情况我行统计集中管理系统配有省分行下发的专用计算机,专机专用,内外网隔离,使用合理,系统运行正常,做到专人负责使用。统计人员业务规范,操作熟练,各司其职,能按时、准确上报各类统计报表、撰写统计分析。统计岗位责任制度健全并严格遵照执行。通过检查,我行加强了对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报表质量和统计人员执行统计法规的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检查发现,统计资料整理归档工作不够规范;统计分析水平尚需提高,目前只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不能对全行业务的全面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没有较好的发挥统计分析的实效性。根据存在的问题,我行提出了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对统计制度、规定的学习,特别是对统计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质量。
二是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上级行的要求,对统计数据进行双备份,做到异地存放,保证备份数据完好无损。
三是加强统计资料的整理归档,确保统计资料的完整。
四是努力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为行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集锦3
根据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内控风险提示及开展内控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合行总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社实际,我社积极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成立了以主任同志为组长,副主任、委派会计、分社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对我社的内控制度、信贷管理、三防一保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重点检查了印鉴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现金管理,信贷业务,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整改。
1、全面动员,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岗位职工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先从自身岗位自查,对照有关制度的要求,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反映,不得隐瞒,知情不报,对其他岗位其他员工的业务行为和管理行为提出意见。由委派会计同志负责实施对分社、社部各岗位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基本操作规定执行情况较好,“一分四双”和交叉复核制度、“十六项”基本规定、业务操作流程符合制度要求,重要空白凭证帐实相符,销号登记簿与领用、使用情况相一致,分社在领入重要空白凭证时未按要求入库,而是直接留在柜面使用,已责令立即纠正。检查了会计凭证、帐簿、各类登记簿,会计凭证要素齐全,帐簿设置合理,错帐冲正规范,计息正确。有少数收贷凭证及借款凭证未签经办人名章,帐簿有硬性涂改现象。
2、对微机储蓄业务进行了检查,能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特殊会计业务无缺漏登记的情况,操作员临时离岗能退出操作系统。由于分社掌握微机操作技能的仅操作员和出纳员,存在操作员离岗时由出纳员代岗,而由信贷员代出纳岗的串岗现象。
3、对内部往来资金帐户进行了核对,查实了未达帐项。支票帐户存款能按月发出对帐单,但收回率较低,一是我社对睡眠户存款无法及时联系处理,二是许多农村公司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不重视对帐工作,造成一部分对帐单滞留信用社,一部分对帐单发出后迟迟不能收回。我社已加强了对帐工作的管理,进两个月发出和收回率明显提高。通过业务过程随机核对了储蓄存款余额,分社和社部分别核对了20户,除未登折款项外,帐折均相符。对帐据、帐实、帐卡、帐帐、帐表进行了通打核对,检查日均做到了相符。
4、对印、押、证的管理进行了重点检查。岗位设置合理,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各类印章的启用、使用和保管符合规定要求,检查中发现有个人名章长时间闲置桌面的情况,已当场要求改正,要求所有员工重视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杜绝印章、凭证管理上的漏洞。信贷业务方面。我社已建立了贷款授权,贷款责任追究和贷款的审批制度。在联社对信用社授权的基础上,由信用社对信贷员进行了授权,对大额贷款由审批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审批,落实第一责任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与农户档案的限额一致,大额贷款建立了信贷档案。信贷管理工作一直是困扰信用社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去年以来,尽管我社在信贷管理上加强了风险控制,规范了贷款操作程序,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尤其对存量贷款的清收化解措施乏力、手段单一,对茶厂和茶厂各万元的贷款只能在提供抵押物的基础上办理续贷手续。农业的弱质性,信用社贷款的期限管理与农业生产周期的不一致,致使农户个人贷款违约率较高,信贷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对刚刚产生的逾期贷款进行催收,而对刚性更强的不良贷款的化解显得力不从心。
5、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种类多,客户数量大,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人员处于茫然无着的状态。“三查”制度的流于形式,从事信贷人员的观望等待心理,往往使一笔有问题贷款得到关注时,通常已经比较严重了。农村信用社的考核机制和工资制度,迫使信用社从高管到一般员工,为了求短期的发展,为了取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往往把预期收益想象的较高,往往千方百计甚至不考虑实际可能去扩大业务,其结果必然使风险产生且加剧。
6、“三防一保”方面。信用社已与员工签定了安全责任书,落实了安全责任。安全防卫设施,消防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信用社制订了防暴预案,要求职工熟悉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保持头脑冷静,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自查,我社进一步提高了案件的防范意识,对一些过时的规章制度进行废止和重订。力图通过对重点部位和岗位的有效监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社健康稳定发展。通过自查,我们也剖析了内控制度长期流于形式的原因。
7、内控制度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形成一项系统的制约控制机制,凝聚了信合人强化制度的决心和心血。但这几年的发展似乎误入歧途,大量的类同的规章、制度、办法、责任制,挂在墙上、夹在文件夹里、存在电脑中,登记簿、工作日志一字排开,越设越多,一笔挂失业务要登记挂失登记簿、登记会计特殊事项登记簿、登记计算机工作日记志,一笔借款要登记受理登记簿、借款合同登记簿、内勤工作日志。上级检查乐于看登记簿看工作日志,却往往忽视实地的实质性的检查和盘点。很多信用社也热衷于以规章制度的装订精巧,以登记簿的名目繁多展示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查库制度、“三防一保”检查纸上谈兵,事后监督制度勾勾画画,大事小事都要报告,鸡零狗碎也要形成书面材料,相同格式、相同内容的报告一年送上四次。执行上的流于形式根源于内控制度本身的形式主义泛滥,源于形式山上的河水只能归于形式的窠臼。委派会计实行以来,在抓内控、抓防范、抓监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多数委派会计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置身于必须的不容滞后的繁琐的具体的会计业务中。委派会计本身也还是一个风险源,却赋予其监督与管理的重任,只能是以剩下的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精力在形式的河流上随波逐流,而内心却流淌着真实的无奈。其实,内控制度建设只需紧紧围绕着“一分四双”,“六相符”,“十六项基本规定”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在各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以基本制度为经,以各项业务和重点部位为纬,织就一张缜密的内控之网,无重复、无遗漏,不断地加以完善,随时能发现触网之鱼。而委派会计不能是联社放养的一尾鱼,鲨鱼也不行,他应该是一位吃苦耐劳技艺高超的渔夫,鱼鹰也可以。内控制度建设山重路遥,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常抓不怠,而什么时候内控制度真正落实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也就不需要了。
第四篇: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
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
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1
根据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内控风险提示及开展内控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合行总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社实际,我社积极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成立了以主任同志为组长,副主任、委派会计、分社负责人为成员的案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对我社的内控制度、信贷管理、三防一保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重点检查了印鉴密押,重要空白凭证,现金管理,信贷业务,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整改。
1、全面动员,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岗位职工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先从自身岗位自查,对照有关制度的要求,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反映,不得隐瞒,知情不报,对其他岗位其他员工的业务行为和管理行为提出意见。由委派会计同志负责实施对分社、社部各岗位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基本操作规定执行情况较好,“一分四双”和交叉复核制度、“十六项”基本规定、业务操作流程符合制度要求,重要空白凭证帐实相符,销号登记簿与领用、使用情况相一致,分社在领入重要空白凭证时未按要求入库,而是直接留在柜面使用,已责令立即纠正。检查了会计凭证、帐簿、各类登记簿,会计凭证要素齐全,帐簿设置合理,错帐冲正规范,计息正确。有少数收贷凭证及借款凭证未签经办人名章,帐簿有硬性涂改现象。
2、对微机储蓄业务进行了检查,能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特殊会计业务无缺漏登记的情况,操作员临时离岗能退出操作系统。由于分社掌握微机操作技能的仅操作员和出纳员,存在操作员离岗时由出纳员代岗,而由信贷员代出纳岗的串岗现象。
3、对内部往来资金帐户进行了核对,查实了未达帐项。支票帐户存款能按月发出对帐单,但收回率较低,一是我社对睡眠户存款无法及时联系处理,二是许多农村公司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不重视对帐工作,造成一部分对帐单滞留信用社,一部分对帐单发出后迟迟不能收回。我社已加强了对帐工作的管理,进两个月发出和收回率明显提高。通过业务过程随机核对了储蓄存款余额,分社和社部分别核对了20户,除未登折款项外,帐折均相符。对帐据、帐实、帐卡、帐帐、帐表进行了通打核对,检查日均做到了相符。
4、对印、押、证的管理进行了重点检查。岗位设置合理,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各类印章的启用、使用和保管符合规定要求,检查中发现有个人名章长时间闲置桌面的情况,已当场要求改正,要求所有员工重视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杜绝印章、凭证管理上的漏洞。信贷业务方面。我社已建立了贷款授权,贷款责任追究和贷款的审批制度。在联社对信用社授权的基础上,由信用社对信贷员进行了授权,对大额贷款由审批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审批,落实第一责任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管理与农户档案的限额一致,大额贷款建立了信贷档案。信贷管理工作一直是困扰信用社经营的重点和难点。去年以来,尽管我社在信贷管理上加强了风险控制,规范了贷款操作程序,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尤其对存量贷款的清收化解措施乏力、手段单一,对茶厂和茶厂各万元的贷款只能在提供抵押物的基础上办理续贷手续。农业的弱质性,信用社贷款的期限管理与农业生产周期的不一致,致使农户个人贷款违约率较高,信贷人员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对刚刚产生的逾期贷款进行催收,而对刚性更强的不良贷款的化解显得力不从心。
5、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种类多,客户数量大,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人员处于茫然无着的状态。“三查”制度的流于形式,从事信贷人员的观望等待心理,往往使一笔有问题贷款得到关注时,通常已经比较严重了。农村信用社的考核机制和工资制度,迫使信用社从高管到一般员工,为了求短期的发展,为了取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往往把预期收益想象的较高,往往千方百计甚至不考虑实际可能去扩大业务,其结果必然使风险产生且加剧。
6、“三防一保”方面。信用社已与员工签定了安全责任书,落实了安全责任。安全防卫设施,消防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信用社制订了防暴预案,要求职工熟悉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保持头脑冷静,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自查,我社进一步提高了案件的防范意识,对一些过时的规章制度进行废止和重订。力图通过对重点部位和岗位的有效监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社健康稳定发展。通过自查,我们也剖析了内控制度长期流于形式的原因。
7、内控制度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形成一项系统的制约控制机制,凝聚了信合人强化制度的决心和心血。但这几年的发展似乎误入歧途,大量的类同的规章、制度、办法、责任制,挂在墙上、夹在文件夹里、存在电脑中,登记簿、工作日志一字排开,越设越多,一笔挂失业务要登记挂失登记簿、登记会计特殊事项登记簿、登记计算机工作日记志,一笔借款要登记受理登记簿、借款合同登记簿、内勤工作日志。上级检查乐于看登记簿看工作日志,却往往忽视实地的'实质性的检查和盘点。很多信用社也热衷于以规章制度的装订精巧,以登记簿的名目繁多展示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查库制度、“三防一保”检查纸上谈兵,事后监督制度勾勾画画,大事小事都要报告,鸡零狗碎也要形成书面材料,相同格式、相同内容的报告一年送上四次。执行上的流于形式根源于内控制度本身的形式主义泛滥,源于形式山上的河水只能归于形式的窠臼。委派会计实行以来,在抓内控、抓防范、抓监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多数委派会计的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置身于必须的不容滞后的繁琐的具体的会计业务中。委派会计本身也还是一个风险源,却赋予其监督与管理的重任,只能是以剩下的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精力在形式的河流上随波逐流,而内心却流淌着真实的无奈。其实,内控制度建设只需紧紧围绕着“一分四双”,“六相符”,“十六项基本规定”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在各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以基本制度为经,以各项业务和重点部位为纬,织就一张缜密的内控之网,无重复、无遗漏,不断地加以完善,随时能发现触网之鱼。而委派会计不能是联社放养的一尾鱼,鲨鱼也不行,他应该是一位吃苦耐劳技艺高超的渔夫,鱼鹰也可以。内控制度建设山重路遥,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常抓不怠,而什么时候内控制度真正落实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也就不需要了。
金融机构风险自查报告2
根据总行农发银计22号《关于开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xx年统计检查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xx年金融统计检查的通知》(银发87号)的要求,为严格执行金融统计制度,提升金融统计水平,我行立即成立统计工作检查领导小组对照统计检查内容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周密安排部署
为认真开展好此项自查工作,我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全国金融统计执法检查的通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办法内容。通过学习,统一了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对开展统计检查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检查的目的、内容、重点,确定了检查人员,落实检查人员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自查效果。
二、统计工作检查情况
(一)落实整改
xx年金融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情况我行对照去年人民银行、银监会、总行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查。围绕整改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检查,未发现重复问题,杜绝一切统计工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更好地保障了金融统计工作的质量。
(二)落实人民银行统计制度的情况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统计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并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检查。
3、我行依法执行涉农贷款统计和银行承兑汇票及其他统计制度,所报境内大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情况统计表等各类报表均能及时、保质、保量地报送。
4、各类统计报表、统计数据能做到及时整理并归档保存,不存在虚报、瞒报、伪造、拒报、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的现象。
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人民银行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工作。
(三)落实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制度的情况
1、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管理暂行办法》,依法向上级行及辖区人民银行报送非现场监管报表。
2、认真开展非现场监管统计工作,设置统计管理员和操作员,互相监督、检查,确保非现场监管统计工作保质保量,及时完成数据统计、上报工作。
3、通过对历年非现场统计数据的自我检查,认为上报数据真实完整,未利用常规的业务操作虚增、虚减原始统计记录,未虚报、瞒报、伪造、篡改非现场监管报表数据,能够做到报送报表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四)统计工作管理情况我行统计集中管理系统配有省分行下发的专用计算机,专机专用,内外网隔离,使用合理,系统运行正常,做到专人负责使用。统计人员业务规范,操作熟练,各司其职,能按时、准确上报各类统计报表、撰写统计分析。统计岗位责任制度健全并严格遵照执行。通过检查,我行加强了对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报表质量和统计人员执行统计法规的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检查发现,统计资料整理归档工作不够规范;统计分析水平尚需提高,目前只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不能对全行业务的全面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没有较好的发挥统计分析的实效性。根据存在的问题,我行提出了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加强对统计制度、规定的学习,特别是对统计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质量。
二是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上级行的要求,对统计数据进行双备份,做到异地存放,保证备份数据完好无损。
三是加强统计资料的整理归档,确保统计资料的完整。
四是努力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为行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第五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监会起草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反馈意见:
一、通过电子邮件。
二、通过传真。
三、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甲15号中国银监会审慎规制局(邮编:10014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全面风险管理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6日。[1]
中国银监会
2016年7月6日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1](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依据)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
第三条(总体要求-管理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
第四条(总体要求-管理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匹配性原则。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等相适应,并根据环境变化予以调整。
(二)全覆盖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应当覆盖各项业务条线,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覆盖所有分支机构、附属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覆盖所有风险种类和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部管理环节。
(三)独立性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赋予风险管理条线足够的授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告渠道,与业务条线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四)有效性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结果应用于经营管理,根据风险状况、市场和宏观经济情况评估资本和流动性的充足性,有效抵御所承担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第五条(全面风险管理要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
(一)风险治理架构;
(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
(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四)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五)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
第六条(风险文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全行层面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本行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推动全行人员理解和执行。
第七条(责任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制度执行,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自我评估,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第八条(监督管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监管。
第九条(披露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向公众披露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第二章 风险治理架构
第十条(总体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第十一条(董事会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风险文化;
(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三)设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
(四)审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五)监督高级管理层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六)审议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七)审批全面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的信息披露;
(八)聘任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牵头负责全面风险管理;
(九)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其全面风险管理的部分职责。第十二条(委员会间的沟通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与董事会下设的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充分共享并能够支持风险管理相关决策。
第十三条(监事会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相关监督检查情况应当纳入监事会工作报告。第十四条(高级管理层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之间有效制衡、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制定清晰的执行和问责机制,确保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限额得到充分传达和有效实施;
(三)对董事会设定的风险限额进行细化并执行,包括但不限于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维度;
(四)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定期评估,必要时调整;
(五)评估全面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并向董事会报告;
(六)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七)对突破风险偏好、风险限额以及违反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
(八)风险管理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风险总监或独立高管)规模较大或业务复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设立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董事会应当将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纳入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或其他牵头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保持充分的独立性,不得分管业务经营条线,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调整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的,应当事先得到董事会批准,并公开披露。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的调整原因。
第十六条(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确定业务条线承担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风险管理条线承担制定政策和流程,日常监测和管理风险的责任;内审部门承担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履责情况的审计责任。
第十七条(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部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牵头履行全面风险的日常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牵头协调各类具体风险管理部门;
(二)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或缓释全面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及时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三)持续监控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策略、风险限额及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对突破风险偏好、风险限额以及违反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情况及时预警、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四)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持续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十八条(分支机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在基层分支机构得到理解与执行,建立与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状况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架构。
在境外设有机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适当的境外风险管理框架、政策和流程。第十九条(资源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赋予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类风险管理部门充足的资源、独立性、授权,保证其能够及时获得风险管理所需的数据和信息,满足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需要。
第三章 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
第二十条(风险管理策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清晰的风险管理策略,至少每年评估其有效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反映风险偏好、风险状况以及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化,并在银行内部得到充分传导。
第二十一条(风险偏好总体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风险偏好的设定应当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衔接,在全行传达并执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每年对风险偏好至少进行一次评估。
第二十二条(风险偏好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的风险偏好,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制定依据,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关联性;
(二)为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愿意承担的风险总量;
(三)愿意承担的各类风险的最大水平;
(四)风险偏好的定量指标,包括利润、风险、资本、流动性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上述定量指标通过风险限额、经营计划、绩效考评等方式传导至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安排;
(五)对不能定量的风险偏好的定性描述,包括承担此类风险的原因、采取的管理措施;
(六)资本、流动性抵御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的水平;
(七)可能导致风险偏好目标的情形和处置方法。
风险偏好应当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首席风险官、业务条线、风险部门和审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风险偏好过程中的职责。
第二十三条(风险偏好执行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监测分析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执行风险偏好的机制。
当风险偏好目标被突破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
第二十四条(风险偏好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风险偏好的调整制度。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对风险偏好进行调整。
第二十五条(风险限额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限额设定、限额调整、超限额报告和处理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风险偏好,按照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设定风险限额。风险限额应当综合考虑资本、风险集中度、流动性、交易目的等。
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当对风险限额进行监控,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送风险限额使用情况。
第四章 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第二十六条(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风险加总的方法和程序;
(二)风险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的方法;
(三)风险管理报告;
(四)压力测试安排;
(五)新产品、重大业务和机构变更的风险评估;
(六)资本和流动性充足情况评估;
(七)应急计划和恢复计划。
第二十七条(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和控制或缓释)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集团和法人层面对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业务条线,对表内和表外、境内和境外、本币和外币业务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每项业务对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未制定的,不得开展该项业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评估和管理各类风险。对能够量化的风险,应当通过风险计量技术,加强对相关风险的计量、控制、缓释;对难以量化的风险,应当建立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报告机制,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二十八条(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风险统一集中管理的制度,确保全面风险管理对各类风险管理的统领性,各类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
第二十九条(风险加总的方法和程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风险加总的政策、程序,选取合理可行的加总方法,充分考虑集中度风险及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染,确保在不同层次上和总体上及时识别风险。
第三十条(内部模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内部模型计量风险的,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要求,确保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理解模型结果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和模型使用的固有风险。
第三十一条(风险管理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频率、路线。
报告内容至少包括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的整体状况;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风险在行业、地区、客户、产品等维度的分布;资本和流动性抵御风险的水平。
第三十二条(压力测试安排)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压力测试体系,明确压力测试的治理结构、政策文档、方法流程、情景设计、保障支持、验证评估以及压力测试结果运用。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开展应当覆盖各类风险和表内外主要业务领域,并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
压力测试结果应当运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第三十三条(新产品、重大业务和机构变更的风险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专门的政策和流程,评估开发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进行重大改动、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设立新机构、从事重大收购和投资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建立内部审批流程和退出安排。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上述活动时,应当经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并经董事会或董事会指定的专门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四条(资本和流动性充足情况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状况及时评估资本和流动性的充足情况,确保资本、流动性能够抵御风险。
第三十五条(应急计划)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应急计划,确保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紧急或危机情况。应急计划应当说明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在压力情况(包括会严重威胁银行生存能力的压力情景)下应当采取的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应急计划应当涵盖对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应急安排。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更新、演练或测试上述计划,确保其充分性和可行性。
第三十六条(恢复计划)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相关监管规定的要求,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制定并定期更新完善本机构的恢复计划,明确本机构在压力情况下能够继续提供持续稳定运营的各项关键性金融服务并恢复正常运营的行动方案。
第三十七条(附属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覆盖其附属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保持机构风险管理的一致性、有效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并确保各附属机构在整体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政策框架下,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流程,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规范内部交易,防止风险传染。第三十八条(外包风险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外包风险管理制度,确定与其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外包活动范围。
第三十九条(风险管理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策略、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等要素与资本管理、业务管理相结合,在战略和经营计划制定、新产品审批、内部定价、绩效考评和薪酬政策等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应用并得到有效实施。
第四十条(文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对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策略、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规范的文档记录。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
第四十一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集团和法人层面计量、评估、展示、报告、加总所有风险类别、产品和交易对手风险暴露的规模和构成。
第四十二条(系统功能)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功能,支持风险报告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一)支持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报告所有类别的重要风险;
(二)支持风险限额管理,对超出风险限额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控制;
(三)能够计量、评估和报告所有风险类别、产品和交易对手的风险状况,满足全面风险管理需要。
(四)支持按照业务条线、机构、资产类型、行业、地区、集中度等多个维度展示和报告风险暴露情况;
(五)支持不同频率的定期报告和压力情况下的数据加工和风险加总需求;
(六)支持压力测试工作,评估各种不利情景对全行及主要业务条线的影响; 第四十三条(信息科技基础设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与业务规模、风险状况等相匹配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
第四十四条(数据质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积累真实、准确、连续、完整的内部和外部数据,用于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资本和流动性充足情况的评估。
第六章 内部控制和审计
第四十五条(内控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合理确定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风险控制点,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执行标准统一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确保规范运作。
第四十六条(内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全面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活动应独立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原则,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应当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高级管理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报备及报告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等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并至少按报送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第四十八条(监管内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纳入法人监管体系中,并根据本指引全面评估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监管意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以完善。
第四十九条(监管方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持续监管,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监管评级、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监管通报、监管会谈、与内外部审计师会谈等。
第五十条(监管沟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就全面风险管理情况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进行充分沟通,并视情况在银行董事会、监事会会议上通报。
第五十一条(监管措施)对不能满足本指引及其他关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其制定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与具体风险监管要求的关系)各类具体风险的监管要求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制执行。第五十三条(参照执行)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五十四条(施行时间)本指引自2016年 月 日起施行。本指引实施前发布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如与本指引不一致的,按照本指引执行。[1]
解读一
为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银监会近日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指引》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指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指引》制定的背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缺乏统领性规制。近年来,银监会陆续制定了各类审慎监管规则,覆盖了资本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并表管理等各个领域,比较系统,但仍然缺乏一个针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统领性、综合性规则。因此,有必要制定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审慎规制,为银行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实践有待完善。我国银行业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完善:第一,全面风险管理的统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第二,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成果的应用较多基于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深度和广度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三是国际监管改革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都在积极完善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制度。2012年,巴塞尔委员会修订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完善和细化了原则15“风险管理体系”的各项标准。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针对公司治理、风险偏好、风险文化和风险报告等全面风险管理要素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指引》的制定既是积极适应国际监管改革新要求的结果,又有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
二、《指引》制定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指引》的起草主要基于以下思路:一是形成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制。二是提出风险管理的统领性框架,强化全面性和关联性视角。三是提高可操作性,提供全面风险管理和监管指南。四是引入《核心原则》最低标准,反映国际监管改革最新成果。五是充分考虑各类机构的差异化情况。六是注重与已有规制的衔接。
三、《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有哪些原则性规定?
答:《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四点管理原则:一是匹配性原则。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等相适应,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二是全覆盖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应当覆盖各个业务条线,包括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覆盖所有分支机构、附属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覆盖所有风险种类和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部管理环节。三是独立性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赋予风险管理条线足够的授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告渠道,与业务条线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四是有效性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结果应用于经营管理,根据风险状况、市场和宏观经济情况评估资本和流动性的充足性,有效抵御所承担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
四、《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提出哪些主要要求?
答:《指引》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五个主要要素,包括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等。《指引》对以上要素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规定。
其中,关于风险偏好,《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并提出了风险偏好应包括的七项具体内容。关于风险限额,《指引》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限额设定、限额调整、超限额报告和处理制度。同时,在风险限额临近监管指标限额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启动相应的纠正措施和报告程序,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并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五、《指引》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提出哪些要求?
答:《指引》采用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理念,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设立或指定部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牵头履行全面风险的日常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各业务经营条线承担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
六、《指引》是否充分考虑各类机构的差异性?
答:《指引》定位于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系统性指导框架。在此基础上,《指引》充分考虑了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情况。一是区分适用和参照执行。适用范围明确为我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二是明确匹配性原则。考虑到各类机构特点的差异性,《指引》明确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等相匹配,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三是部分条款增加了适用的前提条件。如对规模较大或业务复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设立风险总监(首席风险官)的要求。[2]
解读二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1]
中国银监会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为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监会起草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指引》,适时发布。
近年来,为加强和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紧密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陆续制定了各类审慎监管规则,覆盖了资本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并表管理等各个领域,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规制体系。在此基础上,银监会从现有规则中梳理提炼出共性要素,同时参照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基本要求,借鉴国际经验,起草了《指引》,形成了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统领性、综合性规则,引导银行业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稳健的风险文化,健全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和要素,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指引》共8章54条,包括总则,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管理及附则,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外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