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列宁在剖析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特征时曾指出,银行已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变成“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整个资本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由此可以推导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何等巨大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大提升了主力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的水准及其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支持着现在的总体信心,提供了中国今后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历程,金融机构体系的现状又是如何,下文将从这两个方向展开论述。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的坎坷历程
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它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这种金融体系直到1953年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和骨干,但仍保存了几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体系格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格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有经济的发展。
2、“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金融机构也按照苏联的银行模式,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开始改革之际。
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指挥协调如意,便于政策贯彻,利于全局控制。但问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应有的发挥,管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3、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
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2)第二阶段的改革从1994年开始展开,围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改革目标。
二、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其具体结构如下: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其具体职责如下:(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7)经理国库;(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0)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1)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2、政策性银行
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它们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均贯彻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自主经营与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到1995年末,三家政策性银行合计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占该年全国金融业贷款总量的12.7%。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处于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大银行排序中也处于较前列的位置。
4、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前后,在四家国有独资大商业银行之外,陆续建立了一批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
7、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
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目前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有外传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两类。
三、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1、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2)利率市场化;
(3)分业与混业经营。
2、未来走向
(1)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
(2)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
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最终的现实选择是实现股份制。
(3)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改革方针下,必须从体制外新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注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4)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金融市场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加快步伐,突出重点。当前应该把短期融资市场作为重点。目前商业信用不规范,商业票据流通性不强,极大的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深化。近期内,需要加快开发票据市场,为企业短期融资提供市场条件。同时,扩大同业拆借市场,使金融业的短期资金融通以市场融资为主,相应缩小中央银行贷款,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扩展创造条件。
(5)实行利率市场化。目前,中国的利率结构呈现出两头固定、中间变动的格局,即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是放开的,已经市场化了,再贷款利率是央行控制的,这是必要的;而存贷款利率也是由央行决定的。由于央行控制着两头(再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加之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小,交易主体有限,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已经放开的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形成一个孤岛,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既然再贷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场化,那么,利率市场化的选择就只能从另一头进行。由于目前放开存款利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放开贷款利率。
第二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国际审计学院 2011级审计二班 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协调各国间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过,这些机构的领导权大都被西方国家所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反映,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硬伤,中国也不例外,哪怕被人认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乃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投票权以及其他地位权利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历史发展
上个世纪中,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雨飘摇中发展,坎坷不断,以至发展缓慢。
19世纪中叶,外国银行开始在华设点;中华民族资本的现代银行则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创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存在着两个平行对立的金融系统,国民党控制地区的金融体系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金融体系。这两大体系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力量雄厚但腐败垄断现象严重,共产党领导地区一心为人民服务,但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要发行货币,成立银行,走了不少弯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由于内部原因,到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本本质是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诞生。
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银行体系模式。对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一家银行,众多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这种模式在根本上缺乏活力与效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无法适应其节奏,改革势在必行。
三.机构现状
我国目前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从其职能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的本质。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于特定的领域。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付,二是由原来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划出的资本金,三是发行金融债券。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家银行都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任务。适应形势需要,政策性银行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经营管理体制。,政策性银行把“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经营原则,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决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了贷款管理、本息回收和风险防范力度,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影响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是计划体制“大一统”遗留下来的产物,垄断经营,机构臃肿,人员过多,阻碍着效率的提高。自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
1999年3月至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目的有三: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的不良资产;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充当着雪中送炭和善后的工作。
我国拥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银行,吸纳地方存款,如工资发放,水电费代缴等业务,支持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上市。
1995年8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立。我国证券公司分两类: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济类证券公司。我国证券公司主要承办一些传统业务,对于一些大型业务,如公司并购,公司理财,项目融资,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开展极为有限或尚未涉足。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组建起来。自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下半年,我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基调是使其恢复合作制的性质,但实际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对于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实际上经营的是一般商业银行的业务,典型的信托业务却没有发展起来。
金融租赁公司在国外相当发展,我国虽积极引进,但总的看来经营活动却没有得到发展。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邮政储金汇业局,但正是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则在2007年。
随着时代进步保险公司的发展也越显兴盛,但是我国民众对保险的看法较为落后,美誉起码的保险意识,在国外基本做得到“人人都保险,事事都保险”,但是在我国保险发展越显畸形,理赔困难,界定不清,使得保险业发展越来越怪。基金在我国起步也较晚,2000年才是我国开放型基金发展的起点。基金作为新鲜事物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我国存在一些名称形形色色,带有私募基金性质的投资基金,他们所控制的资金估计达数千亿元,这类基金的出现发展实质反映了集合投资制度的客观需要,但合法性尚在讨论之中。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起步晚,但顺应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发展也算得到一定契机;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基本在20世纪引进完毕,但是典型业务基本都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实质意义,但是起点低,证明发展空间较大,希望在今后的改革改制中,各项机构能各司其事,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
11级政治经济学 杨丽丽
S110038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一)金融机构含义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金融机构体系,又称之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包括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整体系统。金融机构体系是一种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中介机构并存的格局。
中央银行处于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特殊功能。多数国家只设有一家中央银行,也有个别国家设有多家中央银行或金融当局。
2、作用
第一:改善资金转移质量的服务
(1)改善金融资产的期限限制。
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向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不同到期期限的金融产品,因此,在金融机构的参与下,短期的资金供给有可能间接地支持长期的资金需求。
(2)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分割性。
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出售金额不等的金融商品,可以达到吸引零散的资金供给来满足巨额资金需求的目的。
(3)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金融中介机构可以直接对资金需求方的市场行为、财务状况、经营运作等方面加以监督。并且,金融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对不同风险资产的组合来降低资金风险。
(4)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具有高度的市场流动性,因而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第二:提供经纪人服务
交易服务,金融咨询服务,资信评估、资金筹集的组织、投资项目的推销、保险和信托服务等等。
(三)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概况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1、中央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4、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我国金融的决策及执行、业务经营及监管机构体系。
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演变
(一)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
(二)演变 1、1948——1978年,“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在此阶段,学习前苏联的经验,经济、财政管理体系和金融体系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那时的唯一一家银行;它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普设于全国各地,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金融网,此称其为“大”;“统”则是指银行实行了“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不断丰富,但我国在当时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形成了“四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3、1984——1993年,“新型金融体系”。
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一般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信贷业务,其业务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原有业务将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来办理,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金融体系。4、1994年至今,“现代金融体系”。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专业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一:组建政策性银行。
第二: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
第三:综合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原31家分支机构,成立了9家跨省区分行,在不设分行的省会城市设立金融监管办事处,撤销在同一城市重复设置的分支机构,并明确了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第五:建立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建行)、华融(工行)、长城(农行)、东方(中行),负责收购、经营、管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部分不良债权。
(三)改革具体过程
1、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1979年2月,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和金融,再次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承办的农村金融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经营。
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社出来完全独立经营。1979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
1983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是经济实体,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除继续负担拨款任务外,可大量开展一般银行业务。
1984年1月,成了中国工商银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所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
2、建立中央银行体制
随着“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向多类型、多层次金融体制格局的演变,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是的金融领域中协调、疏导、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要承担占全国银行业务比重最大的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还要担负对整个金融业的调控和管理工作,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集剧透业务和管理于一身,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3、在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组建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交通银行重新组建,随后又陆续成立了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对于加强金融业的合理竞争,促进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支持经济均衡发展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4、组建政策性银行
1994年以后,一方面,为了解决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5、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建立包括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等在内的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引进大批外国金融机构。
6、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1990年和1991年组建的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得正式营业,标志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4年顺利实现了汇率并轨,从这时开始,我国人民币官价汇率与调剂价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此,我国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市场靠拢,人民币的汇率将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6年12月1日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都标志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实现了市场化,也标志着我国的货币市场及利率及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国金融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题,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格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国家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1.混业经营的概况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化业务分工,开始走上综合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道路,即混业经营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放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或资产组合的限制,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实现相互之间的业务融合,特别是允许商业银行在经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同时,经营证券、信托甚至保险业务,以减少对传统业务领域的依赖。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使其能够为一般公众提供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其次,专业化分工的突破还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侵入对方“领地”。
2、混业经营的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不是偶然的,有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1)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使资金的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国债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金分流。
(3)金融创新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传统界限。面对激烈的竞 争,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又要避开限制,不得不设计出新的金融工具。
(4)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应变能力,直接导致了新型金融工具出现,为金融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对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银行机构的并购浪潮 1.银行并购的含义及特征(1)银行并购的含义
指商业银行(金融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并购方的所有权,而后者则失去法人资格(即被吞并)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即使其成为并购企业的分支机构),或合并成为一个新的银行。并购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合并、兼并和收购。
银行合并一般指一家银行与另外一家或几家银行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会计实体,其中一家因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受其他银行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
银行收购是指一家银行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有偿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商业银行的经营控制权的方式,而使该银行的经营决策权改变的经济交易行为。(2)银行并购的特征
①从并购的目标来看,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并购
为了拓展业务领域、增加收人来源、扩大生存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商业银行除了合并、收购和兼并其他的商业银行之外,还向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机构展开并购。②从并购的形式来看,是由收购向合并发展。
③从并购的目的来看,是以获取控制权及新技术从而增加收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④从并购的规模来看,是强强合并组成超级银行。⑤从并购的区域看,是以美国银行为中心的辐射。⑥从并购的联系来看,银行业并购与工业并购相互促进。⑦从并购的结果看,是银行大型化、综合化和产融结合。2.银行业并购原因(1)规模经济
①可以增强公众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②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越的技术优势 ③可以产生业务范围广泛的规模经济 ④其他方面的规模经济(2)规避风险
(3)银行业务全球化的客观需要(4)银行业务范围全能化的客观要求 3.银行并购的利弊
银行并购这种市场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1)银行并购对自身发展的利益 ①突破进入壁垒,拓展经营边界 ②获得高新技术,发挥技术垄断优势
③实现高效率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经济 ④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成本,分散风险(2)银行并购对社会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资产存量合理流通,提高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 ②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社会 ③产融结合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④拯救低效银行,保持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3)银行并购的负面效应
①银行并购可能导致过度垄断,从而降低效率 ②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益 ③银行并购增加了风险及失业人数 4.并购的发展趋势
在利益的驱动下,那些有条件并购但没有完成并购的银行会继续执行其并购计划。但是,由于并购后又存在着诸多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这种并购的进程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不经济
(2)规模过大会带来经营风险
(3)金融监管困难,需要更多的国际协调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诸多对银行的不利影响,银行的并购浪潮将受到挑战,其并购进程将大大放缓。
第四篇: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2007年以后中国金融市场要全面对外资开放,尽管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受到中国法律的限制,也必须分业经营,但多数外资银行的母行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与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这对于只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某一领域的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它们不得不另辟新径已获得生存和发展。同时,一个重要的现实是: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在进行混业经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的各种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应的金融监管模式也要进行改进。关键词:金融监管分业监管混业监管
Discus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statusAccording to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ommitments,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fter 2007 to be fully open to foreign investment, although foreign banks into China by Chinese law limits must also be separate operation, but most foreign banks to implement the parent bank Mix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parate operations of Chinese banks, compared with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which can only be engaged in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in a particular area of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o the challenges is huge, they had to open up new trails have bee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an important reality: in fact many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already under universal banking, the most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of this is bank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This requires financial regulators to promot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should be improved.Keywords:financial regulatorySeparate supervisionMixed supervision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
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要就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过渡期内监管合作机制;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监管体系;加强同全球金融业交流与合作;稳妥推行“原则导向”监管方式。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
2.1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沿革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期间,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那时中国几乎是没有金融市场的,一切的信用都归于银行,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它包揽了商业银行业务和金融监管职能,是一个大一统的银行。
80年代以后的中国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就是分出或者成立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在1983年成为独立行使职能的中央银行。这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不久,并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是集中对中
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9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首先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得更快、更完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大量出现,尤其是保险公司,随后证券业也迅猛发展,并且陆续成立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模式。
2.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金融监管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形成了证监会对证券业进行监管、银监会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保监会对保险业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其他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格局。2004年,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明确各自的监管职能和合作监管办法,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对于重大的与金融业监管相关的重要政策或者事项发生变化,三方要互相通知,对于涉及他方监管职责的政策,应在政策调整或者出台前通过“会签”征询他方意见;对于监管意见发生分歧时也应相互讨论、协调解决。中、美金融监管体系的比较
3.1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包括:20世纪30年代以前基本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时期;
第五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范文模版)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状综述
摘要
经过“洋为中用”和独自发展的阶段,现今我国职业教育正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一时期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理清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在收集、阅读报刊、论文及书籍等的基础上,简述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并简要概括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更是发展迅速。在职业教育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努力构建适合本国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学者、专家也多次研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力求为本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明航在《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1]一文中对德国、加拿大等五个国家的职业 1
教育体系进行了相关比较。他提及,德国是“双元制”的典型代表,职业教育层次性、梯次性极强。“双元制”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属于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徐志鹏在《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2]中对美国、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简单阐述。他指出,日本的职业教育基本上由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构成。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构成,三者联系紧密。白汉刚在《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3]一文中指出,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呈开放性,具有大众性的特征;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高中学校、社区学院等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重视普适性、宽泛的能力,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美国的职业教育跨越了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阶段,是以课程和项目形式散落在单轨的教育系统中,并通过学分认可和转移来实现。
此外,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高等教育不仅是指大学,而且还包括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可追溯到古代,但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却始于近代。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癸卯学制”。在一百余年的发展中,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致经历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 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四个阶段。
借鉴与初创阶段是指实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鸦片战争后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2年,清政府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中将实业教育纳入到学制,但只在各级普通学堂章程中略微提及,以一种附属的形式存在于学制中,并未作独立表述。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癸卯学制”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主干的
国民教育体系,实业教育也第一次以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形态出现,在层次、阶段、形式上已基本齐全。在层次上,分为初、中、高三等,其中除高等实业学堂单设外,初中等实业学堂均附设于中等各实业学堂及普通中小学堂内。在阶段上,分为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在类型上,分为农、工、商、商船四种,其中又以初、中等工、农为主。形式上,分为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学徒制。在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及沿铁路线的发达地区或内陆发达地区。与此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律。
承袭与探索时期,我国实施了振兴民族实业的政策,并相继建立了一些新兴行业。同时,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受到了外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思潮异常活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构建中。在层次上,以初、中等为主;在类别上,分农、工、商、商船、家事、师范等,但仍以农、工、商和商船为主;在阶段上,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齐全;在形式上,有学校教育制和学徒制;在分布上,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有了很大改观;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结合方式有职业学校制、学徒制和综合中学制。
改造与受挫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除旧呈新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性质上,逐步改造为民主的、大众的教育;层次上,分为初等和中等,以中等技术教育为主;类别上,分为工科、农林、医科、财经、政法、体育、文教、艺术、旅游服务等;阶段上,职业启蒙阶段仍在小学进行,职业准备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初高中进行,职业继续教育阶段在各类中高等院校、业余学校进行;形式上,分为学校教育和学徒制,企业、工厂、农场和军队等也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分布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但较解放前已有很大改进。
完善与创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系。徐志鹏的《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4],欧阳河、蒋莉、张燕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
形成和演进》[5]等文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
从层次上看,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发展为三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均分为初、中、高三级。
从形式上看,职业教育形式有办学形式与教育形式两种。
(1)办学形式上,有公办与民办两种。但从整体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以公办为主,民办等其他形式并存。
(2)教育形式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民间学徒制三种。前者是学历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范畴,后两者是非学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范畴。职业学校教育就目前而言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承担。初等职业学校仅有职业初中、初中毕业后3+1等;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以及技师学院。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其它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主要由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社会和各方面(包括个人)举办的培训机构承担。民间学徒制是以经验技术为主的生产劳动技术的传授方式。
从类型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已基本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多样化。
从分布看,我国初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布相对均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反映是工业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诸多问题。欧阳育良、戴春桃的《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6]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比例失调,政出多门;功能定位不清,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职业培训薄弱,非学历教育未受到应有重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灵活性与开放性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等问题。吴基盛在《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研究》[7]一文中,从职业教育结构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类型结构方面看,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发展正规的学历教育为主,而非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仍处于薄弱环节。从地域结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存在区域的不平衡。从程度结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是中职和高职层次,本科层次很少。从专业结构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文科类、管理类比重偏高,工科类比例偏低,而农科
[8]类比例更是偏低。马建富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忽视人作为主体的发展功能,忽视职业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功能的提高;过分强调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忽视职业培训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制度上存在缺陷,政策上不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影响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等。马树超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缺乏开放性;资源投入少,缺乏协调性;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等问题。
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科研及经费筹措等体系出发,归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杂乱,职业学校分类不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足,影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二是人才培养缺乏战略高度,与社会需求体系存在差异,专业设置量多,学生能力过于细化,综合素质不高。三是职业学校教师出现倦怠现象,教师专业化速度较慢,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四是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教学缺乏系统性,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五是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割,机制不灵活,既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也影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六是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不完善,水平不高,成果缺乏民族性、独创性和实践性。此外,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力量较弱,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参考文献:
[1]明航.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N].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64-66.[2]徐志鹏.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7-8.[3]白汉刚.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12-17.[4]徐志鹏.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7-8.[5]欧阳河,蒋莉,张燕.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演进[J].职教论坛,2008(10):59-64.[6]欧阳育良,戴春桃.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56-59.[7]吴基盛.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研究[N].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29-230.[8]马建富.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6):7-8.[9]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9-82.[1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