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葛恒君简历
个人简历
姓名:葛恒君性别:男
籍贯:江苏出生日期:1960年08月03日 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
教育经历:
1974年---1976年:江苏省沭阳县中学
1982年---1987年:南京中医学院
工作经历:
1976年---1982年:江苏省沭阳县沭城镇医院医师
1983年---1992年: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 副院长 1993年---1999年: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2000年---2002年:北京城建医院 针刀治疗中心主任 2003年---2007年:北京针刀总医院 院长
2008年---2011年:北京世华针刀中医医院 院长
主要社会职务:
1、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07
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定为针刀医学第一传承人。
2、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3、同时还兼任深港针刀医学会、北京针刀医学会资深顾问。
4、2003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5、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
技术专长:参与针刀医学早期研制工作,从事针刀、中西医骨伤临床医疗工作3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第一类,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四肢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等200多种疾病)。行医30年来先后治疗“颈、肩、腰、腿病”,“四肢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及“脊柱区域与相关疑难疾病”患者达近10万人次。第二类,关于人类健康长寿课题。以中草药“抗衰老延年益寿冲剂”配合针刀疗法,治疗人体脊柱与相关区域疾病(主要是指内科疾病)。
从1986年起发表论文20篇,其中国际论文4篇,获一、二、三等奖共5篇,在报刊发表文章10多篇,并撰写《颈椎病预防与自我保健手册》5万多字和《临床按摩医师》的编写工作。21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刀医学》创新教材编委,大学本科针刀医学系列教材(5本)编委。针刀医学973课题主要技术骨干,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科研成果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参与教育部对针刀医学原创性鉴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著《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30万字)即将由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吴玲君简历
女 | 未婚 | 1990-08-13 | 户口:安徽池州 | 现居住于上海
2年工作经验 |***(手机)
E-mail:987132219@qq.com
吴玲君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 全职
从事职业: 销售助理、行政助理、文员
从事行业: 广告、教育/培训、媒体/出版
工作地区: 无锡
目前状况: 我目前处于离职状态,可立即上岗
自我评价
我虽然不是一名大学生,但我拥有的知识、文字功底、能力、勤恳和年轻,使我善于思考,迎难而上;同时,我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成功非偶然,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我认为成功的方程式应是:99%的勤奋+1%的天赋=成功。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最重要的是把握未来。我有信心有能力会做得更好!
工作经验
2010/3--2011/1:上海百货大楼化妆品专柜化妆品销售
2011/3--2011/至今:上海秀域美容美容导师
教育背景
2006/09--2009/07:合肥第一中学 | 文科 | 高中
培训经历
2010/7--至今:上海浦东自考中心
自考专业:新闻学
课程描述:公共关系学、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等
语言能力
英语:读写能力一般 | 听说能力一般
第三篇:-葛永坤-网络工程师简历
个人简历
基本情况:
姓名:葛永坤联系电话:***
性别:男邮箱:
学历:大专毕业院校:西安财经学院
求职意向:
职位:网络工程师
性质:全职(可以经常出差)自我评价:本人性格温和,待人诚恳,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很好的克服和解决,吃苦耐劳,踏实稳重,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很好的表达能力。
教育背景:
2004年9月——2007年7月西安财经学院计算机应用
2008年9月——2009年9月北大青鸟网络工程师培训中心
工作经历:
2007年8月——2008年8月吉林中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任网络工程师
项目实践:
1:项目名称:吉林中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网络改建
项目时间:2007年9月—2007年11月
项目需求:使中科网络公司的网络环境具有冗余性,可扩展性,安全性。
项目架构:中科网络技术公司有四个部门,两个经理室,一个财务室,服务器放在设备间。本次项目主要是:四个部门交换到三层交换间多线提供冗余和自由切换(VTP),以及网关冗余(STP);整个网络用OSPF多链路路由;外出员工可以用VPN拨
号连接到公司;整个网络应用(ACL)访问控制列表来控制网络访问。在介入
INTERNER路由器上利用(NAT)提供私网地址到公网地址的转换。
项目所用设备:Cisco Catalyst 2950-24交换机、Cisco Catalyst 3550-24交换机和Cisco 2621
路由器。
项目所用技术:虚拟局域网管理协议(VTP)
生成树协议(STP)
路由协议(OSPF)
热备份路由协议(HSRP)
访问控制列表(ACL)
地址转换协议(NAT)
以太网通道(EthernetChannel)
虚拟专用网(VPN)
配置上行速链路
配置端口速链路
项目角色:此次项目总负责人6个,本人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本次项目的部分策划和路由
交换的配置。
项目结果:经过网络扩建后,网络连接上有了冗余和负载均衡,网络访问上有了安全访问控
制,网络访问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出差员工可以利用VPN通道安全加密的和公司通信,传输文件。
2:项目名称:新世纪公司网络系统搭建
网络设备硬件环境:cisco 2950
服务器环境:Windows Server 2003 域、文件、打印、代理服务器
客户端环境:Windows xp Professional
开发日期:2008年3月 完成日期:2008年4月
项目描述:此项目为新世纪公司改造网络环境。该网络利用结构化布线,使
用行业规范设计,利用文件、代理、打印服务器搭建办公网络系统。
责任描述:参与网络搭建,负责域服务模块、路由交换配置。专业技能:
熟练掌握Cisco路由技术(如:静态路由、RIP、OSPF、PPP、HSRP、NAT、ACL、VPN等)。 熟练掌握Cisco交换技术(如:VLAN、VTP、STP、三层交换)。
熟练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各种网络服务的搭建与维护(服务器群集、NLB
负载平衡群集)。
熟练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下各种服务的搭建与维护。
熟悉ISA2004防火墙的安装和配置
熟悉Exchange2003企业邮件系统 熟悉SQL Server 2005
了解IPv6及VoIP
了解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 所获证书:
西安财经学院大专毕业证书
OS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网络工程师
OS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网络管理员 APTECH信息系统工程师
APTECH信息网络工程师
第四篇:恒佳PMP学员——刘君备考心得
恒佳PMP学员——刘君学习总结
2012年7月毕业后,我开始进入一家制药公司上班。职场初期,我先后承担了新产品开发及海外产品引进两个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特别是当事情多起来的时候,常常感觉手忙脚乱。后来领导建议我去学习PMP。
机缘巧合,我选择了北京恒佳管理培训中心。其实我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便选了一家培训机构,也是为了应付领导。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运气比较好,恒佳的老师们都很认真负责,特别是左晓庆老师和孔维娜老师,在此说一声谢谢了!
言归正传,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过程。前面说过了我是抱着无所谓和应付领导的态度来参加培训的,再加上培训期间,我经常出差,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北京,对于备考我真不怎么上心。基本上是左老师问我一次,我就看一点书。后来问得多了,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我考不过,都对不起这么负责的老师。
从3月初我开始按计划仔细看书。个人觉得看书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不要着急去做题。我开始的时候是先大概看一下书,然后就去做题,结果狂错,很打击自信心。只有当把书上的知识点都理解了,做起题来才会得心应手。
此外,制定学习计划很重要。学习计划制定好之后,要严格的按计划去执行。不要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琐事而影响计划的执行。这需要很强的自制力。
我一共参加过两次课堂培训。其实课堂培训很重要。很多问题自己看书想很久都不明白。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清楚了。所以能去参加课堂培训就要尽量去参加。在课堂培训之前先自己把要讲的内容看一遍,学习效果会更好。
PMP证书到底有没有用呢?我想这是很多新学员想了解的问题。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那一张证书,而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目前来说,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风险管理和进度控制,为我目前的工作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做起事情来也能有条不紊。我想这一整套项目管理的方法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带来持久的影响。
最后,再一次感谢恒佳的老师们,特别是感谢左晓庆老师和孔维娜老师,谢谢你们的工作!感谢2013年03期参加考试的第六组的同学们:张永升、宋瑞华、高邹萍、侯毅……跟你们的相处很愉快!祝大家都越来越好!
2013年03期恒佳PMP学员:刘君2013年4月13日
第五篇:浙江省副省长葛慧君在全省农业科技大会的讲话
在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21日)
葛 慧 君
同志们:
刚才,夏宝龙代省长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需要把握的基本要求,并对抓好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夏代省长的讲话高屋建瓴,为我们做好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工作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创新工作机制,全省共组织实施各类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项目3758项,投入科研经费20.4亿元,争取国家农业和农村科技项目1292项、13.1亿元。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心系“三农”,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一)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取得较大进展。2006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等五个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选育并经省级以上审定水稻新品种100多个、蔬菜瓜果新品种36个、林木新品种115个、花卉新品种41个,中浙优、甬优和秀水系列等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设施与装备、农业信息等技术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不少领域达到全国或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提升和涉农高科技产业发展。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较大进展。省政府制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励办法,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为确保农业科技到户落地,设立了省级农技推广项目,由责任农技员联合农户共同申报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支持35个欠发达县和海岛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同时,引导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地方合作,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120个团队特派员、19个法人特派员,累计选派个人特派员8381人次,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率先开展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2009年以来,我们积极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省市县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分中心,按主导产业设立专家组,统筹组织农技推广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茶叶、瓜菜、林木种苗与花卉3个产业联盟,加强了科技创新合力。
(四)农业科技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深化公益类院所“一院(所)两制”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目前,全省共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43所,农业科技人员4763人;农业科学研究专业实验室405个,其中国家部属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培育了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4个,组建农业创新服务平台13个,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能力。
农业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我省水稻亩产从2006年的418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468公斤,今年早稻平均亩产达407公斤,为全国最高;农业劳均生产率由2006年的人均20696元提高到2010年的34641元;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05年的56%提高到2010年的58%。这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农业科技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抓好农业科技工作,关系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必须认清当前我省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使命,认知当前我省农业科技的差距,认识工作中的不足,切实从战略的高度,增强抓好农业科技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第一,必须认清当前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使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重要基础。我省人多地少,粮油产品大部分从省外调入,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很重。从现在情况来看,要扩大粮油播种面积很难,只能向科技要产量。同时,我省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较高,如果不提高科技含量,农产品就缺乏竞争力;另外,我省农业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较小,水资源分布不均,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生产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发展路子。
第二,必须认知当前我省农业科技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领农业技术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农业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不少农业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不断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甚至控制某个产业,影响国家安全。生物组学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正成为新基因争夺和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分子育种技术进入全新阶段,将使动植物育种效率提高60%到150%;数字农业和精准作业技术已拓展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正引领农业生产迈向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达国家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已全面高度机械化,农机装备实现了大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
从我省情况看,虽然有些方面在国内还是领先的,但在前沿技术上离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种业发展滞后,“低、小、散、弱”的格局仍未改变,我省选育的品种中推广面积超过1万亩的品种不足80个,不到育成总数的20%;蔬菜瓜果、优质特色家禽和草食家畜品种主要从省外引进,其中蔬菜品种80%从外引进;种业主体偏弱,我省进入全国种业50强的只有勿忘农种业公司一家。设施装备水平低下,水稻机插、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较低,90%以上的设施大棚仍以简易型为主,缺乏成套技术和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等等,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主导产业栽培技术发展不快,缺乏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技术集成度不高,特别是低产低效果树面积仍较大,优质果率仅为30—50%。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一二三产业、种养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较低。
第三,必须认识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不足。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农业科技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投入不足。对农业科技投入,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财政科技经费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等,一些地方表面上落实了,但实际上没有真正足额到位。二是农业科技资源配臵不均。近几年省科技厅在组织厅市会商项目时,不少市地上报的项目中没有农业类项目;各地支持建设的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中,农业的占比也非常小。三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用到位率不高,许多科技项目并非来自生产一线,立项针对性不强;有些科研部门申报项目很多为了评奖评职称,导致有些项目经评审后就束之高阁。由于体制不完善,有的科技人员缺乏沉下心来搞科研的恒心,创新精神不强。四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我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以下的占71%,大专以上文化仅占0.1%,51岁以上的占53%,导致技术应用到位率不高。
总之,我省农业科技离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抓好农业科技工作。
三、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
我们要认真按照夏代省长的讲话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坚持重在应用,坚持资源共享,坚持机制创新,以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产业技术支撑工程、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以“两区一中心”为载体,加强农业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争取到201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50000元以上,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地位初步确立。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水平。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产业技术支撑工程、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的决策,这是“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的主抓手,各地要切实抓好。这里突出强调三个问题:
一是种业问题。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顶端,是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不少地方都把种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发展农作物种业的意见,并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推动,接下来还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要出台。浙江种质资源丰富,育种单位和科技人员众多,适宜育种,理应在种业上有一定地位;同时,浙江在全国农业产业分工上,应该占据高端,否则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要加大种业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着力推进三个“创新”:
第一个“创新”是育种技术创新。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开发和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研究,切实加强传统优势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到2015年争取选育180个左右新品种(系),其中100个以上进入生产主导品种,并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水产、花卉苗木等种业的优势要进一步扩大,粮油、种畜禽、食用菌等种业要确立优势地位,蔬菜瓜果等种业要争取一席之地。第二个“创新”是育种机制创新。继续推进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的育种科技资源,组建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协作组,实行协作组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骨干龙头种业企业牵头组织目标品种选育,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协作攻关机制。
第三个“创新”是种业主体创新。在继续支持科研院所加强公益性、基础性育种基础上,引导育种人员、资源向种业企业集聚,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努力把企业培育成为育种主体。要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种业企业加以重点扶持,鼓励其与科研院所联合、牵头组建育种协作攻关组,培养引进育种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良种推广人才,增强育种和种业经营能力,争取到2015年培育10家左右区域性、专业性骨干龙头种业企业和3—5家大型现代种业集团,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农业机械化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2004年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随后出台了购机补贴等强有力的政策,去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去年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化扶持资金达3.2亿元。下个星期,省人大常委会将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审议。农业机械化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我省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核心是要构建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机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既要引导农机企业生产农民迫切需要、与现行农作制度和农艺规范相衔接的农机产品;又要推进栽培、养殖方式和品种改良,以适应农机作业要求。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省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农机化促进工程实施力度,完善农机购臵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自选补贴产品的品种范围。各地要落实和增加购机补贴资金,不能因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而影响农民购机。
三是农业产业技术支撑问题。农业科技最终体现在产业发展水平上。当前,要逐个产业、逐个区域分析和梳理农业产业的技术薄弱环节,分清哪些是区域间技术推广差距问题,哪些是全省性技术创新滞后问题。技术推广滞后的地方要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引进和推广现有先进技术,补上薄弱环节。对共性的薄弱环节,要整合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存、冷链物流等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加快发展。
(二)以“两区一中心”为载体,着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三成左右,大部分还躺在实验室里。必须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关键是要抓好两大载体: 一是要抓好“两区”这个载体。农业科技工作成果怎么样,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两区”。换个角度讲,示范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两区”就是一个有效载体。“两区”建设启动后,科研单位要及时跟进,落实科技专家联系“两区”建设,率先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农民应用高产优质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把条件较好的“两区”打造成为科技要素集聚区、技术创新试验区、成果转化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区,努力建成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二是要抓好乡镇(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这个载体。随着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迫切需要一个机构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为此,我们在总结仙居、婺城等地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综合设臵、分类建设”和“多功能、一体化”的思路,打算在全省建设一批乡镇(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推行“3+X”的“一站式”职能配臵和服务模式,“3”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项基本职能,“X”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农产品营销、土地流转、农业保险、农资供应、农机维修等服务。最近,省政府正在研究具体政策措施,各地要积极探索,先行建设,把这件事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
(三)以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主体为核心,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科技的核心是人才。要把培养、留住、用好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来抓,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主体。重点是三类主体:
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省农科院等涉农高校和省部属农业科研院所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臵,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研究机构,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创新主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和“百千万创新人才计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引进一批创新领军人物;围绕粮油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组建多学科跨单位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尤其是要加强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支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承担科技项目。
二是要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这支队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他们,成果很难到农民手上。要组织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试点,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就业。要真正落实鼓励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和自主创业,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企业。鼓励农业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吸纳科研院所的应用性科技资源,创办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院,增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生物肥药、海洋生物、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农业高科技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关心农业科技人员。省里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每年继续表彰奖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成绩显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每五年表彰奖励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科技是生产力,体制机制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要建立和强化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机制。省级层面的科技工作应该面向生产、面向应用。当然,基础研究也要搞、论文也可以发,但重点要转到应用上来。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要强化为农服务意识,自觉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及时了解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需求并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供需对接。今后,农业推广类职称的评聘,必须严格落实技术推广的相关要求,优先考虑一线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农业科技方面的评奖,要重点考虑科技的实际应用效果。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技术职务聘任要向应用型科研人员倾斜。县级农技人员招用、农技推广项目申报要优先考虑从事一线农业公共服务的人员,切实调动科技人员搞推广应用的积极性。
二是要完善农业科技资源配臵机制。强化公益性研究,分离经营性服务,建立健全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农业科研体制。建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省市会商和部门会商的重大科技项目设计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向应用研究、转化推广、产学研结合倾斜的配臵机制。科技部门在安排科研项目时,要多听取农口部门、生产经营主体的意见,使科研项目更接近实际需求。
三是要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创办、合办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共同体;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转让、股权投入、合作实施、自行投资等方式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对在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要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要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鼓励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组建由农技推广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个人科技特派员以多种形式在基层创业,与地方建立更加紧密的技术服务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转化一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提升一门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良好局面。下一步,要按照服务大产业、组织大项目的思路,采取部门会商、省市县联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产业提升,大力推进产业重大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农业“两区”和农业主产区大面积转化应用一批农业科技成果。
五是要完善财政支持保障机制。科技投入具有乘数效应,一分投入可能有几分产出。相对于其他科技,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强、产出的经济效益较低。财政要舍得投入,认真落实财政科技经费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农业科技的规定,建立财政投入科技的稳定增长机制。省财政将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用于育种攻关、粮油和农业主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各地也要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由于不少农业科技研究周期较长,不可能象其他项目一两年就可以评价,必须建立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不能急功近利。同时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科技、财政部门要优化科技经费配臵和经费划拨程序,优先保障生产上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避免重复投入、无效研究;作为科研人员,要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加强监管,确保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活动。
同志们,科技无止境。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攀科技高峰,潜心研究,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在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