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

时间:2019-05-13 22: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

第一篇: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

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

新闻采访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记者在采访实践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和问话质量,那么即便是同题作文,即便是面对相同的采访对象,也可以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角、题材和生动的事实、事例、细节,照样也能挖掘独到之处,写出独家报道。笔者认为,新闻记者提问艺术的高低主要源于两个重要环节: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和采访中的创造性提问。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去往往认为,是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找到采访人、展开笔记本时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体会到,采访是从做好与采访对象访谈前的准备就开始了。军事上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说法,新闻采访也一样。充分的访谈前准备,是保证采访成功的第一步。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如果采访的题材、对象属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范围,那访谈前的“预习”就尤为重要。预习内容至少包括搜集与采访题材、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采访所涉领域、所涉专业的基本知识;拜访与采访题材、采访对象相关的其他人物;初步设定采访提纲、重点问题等。值得提醒的是,当采访对象是社会公众认知度极高的人物时,你最好还要查询在此之前已经发表的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你才能避免提问时“老调重弹”、写作时“如出一辙”。

如果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又毫无准备,最终只会吃败仗。世界新闻采访史上就有一个经典笑话: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因成功扮演好莱坞影片《飘》中的女主角郝思嘉而一举成名,并获得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这部电影风光无限地首次去欧洲巡演,当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时,众多记者在下面围着,其中一个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对刚刚走出舷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一句话说得费雯丽转身走进机舱不肯下来。①如此唐突的采访,不仅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且还被新闻界传为笑谈!

与此相反,访前准备越充分,越有助于记者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在采访中,也越容易与采访对象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双向沟通,也更有助于形成与众不同的采访思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1980年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对邓小平的访谈。访谈第二部分被世界舆论誉为“这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答记者问”,“中国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据资料介绍,法拉奇萌发采访的想法后,开始大量搜集有关中国的历史资料,研究中国国情。她对中国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稔熟于心,对邓小平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了如指掌。甚至连邓小平自己“从来不知道”的生日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并以此作为采访的开场白,顺利进入轻松的交谈氛围中。②无怪乎新闻界有句行话:采访一分钟,案头十分钟。

采访中的创造性提问

新闻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如何提问,这里头大有学问。可以说,问题提得好不好,反映了记者能力水平和采访技巧的高低,并直接决定着采访质量和稿件质量。

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肯.梅茨勒教授在其著作《创造性的采访》一书中,对采访是这样定义的: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由此可见,记者在采访中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机器,而是代表其背后的社会公众与读者向采访对象进行发问。因此,记者提问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条理;也不可泛泛发问,使采访对象无所适从;更切忌违背常识常理,令采访对象反感。2007年5月,在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曾发生这么一段插曲。31位电影大师出席为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祝寿短片《每人一部电影》新闻发布会,不料,不少记者偏离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反复纠缠于数字时代的影院如何发展。一开始,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

基还有耐心与记者辩论几句,坚持认为影院不会被新媒体淹没。可是,一些记者还是翻来覆去,做肤浅空洞、无关痛痒的提问,最后导致波兰斯基当众发飙:“这么多重要的导演聚在一起,这是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你们的提问却如此贫乏差劲、毫无意义,真让人丢脸。我认为,正是现代电脑让你们记者的素质降低,只剩下这么点水平。你们的兴趣根本不在电影本身。”随后摔下话筒,拂袖而去。③

再比如,2007年全国两会上,一群记者围着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进行采访,居然有记者要求李书福预测一下今年的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李书福无奈,只得大笑着说:“我不是神仙,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说完拔腿便走。张自立委员是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农业问题专家,有记者却让他谈谈节能降耗的问题,这令张自立十分尴尬,他只得实话实说:“我不太懂这方面的问题。”接着,又有记者问张自立:“你对房价下降有没有信心?”不搞这方面研究、又没有买过商品房的张自立只好告诉记者:“等中央宏观调控。”④根据肯.梅茨勒教授的说法,诸如此类为回答布置了障碍的问题,都可以归为垃圾问题。可想而知,在采访中记者如果老是抛出垃圾问题,或患常识性错误,必然导致信息交流受阻。因此,一位成功的新闻记者,首先是一名出色的提问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学会把握提问的艺术和交流的技巧,还要善于提出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采访伊始的气氛。采访就和写文章一样,都有一个所谓的“三句半”定律。无论多长的文章,赢得人们好感的关键就在篇首的几句。而人和人之间的认识或者说相互之间所产生的印象,据说都是取决于初次见面的3分钟。采访初始不要提敏感问题或让采访对象难堪的事,要尽快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与信任,尽快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

其次,要准确提问。记者采访的问题涉及采访对象的专业、行业时,记者的问话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这样才能赢得采访对象的信赖与尊重,才能引发采访对象的兴趣与共鸣。

第三,问题问到点子上。记者的提问力求准确具体。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困难?你今后打算怎么办?像这样宽泛含糊的问题,令采访对象很难作答,因而记者最后所能得到的答复多半也是泛泛而谈、枯燥乏味的。其实,每个采访对象心中都埋藏着自己的故事,记者要设置出个性化的问题,循循善诱,挖掘出那些故事。

第四,善于把握提问重点。当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时,记者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用脑识别,敏锐地筛选谈话中生动有趣、新鲜独到的东西,并通过进一步的详细追问,捕捉那些读者最为关心、鲜为人知的信息、事实和故事。

注释:

①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②吴菲:《法拉奇的传奇人生》,《文汇报》,2007年3月3日

③严瑶:《“大师”何以拂袖而去》,《新闻记者》,2007年第7期

④张显峰李艳:《政协委员雨中遭围堵记者“慌”不择“题”》,《科技日报》,2007年3月6日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社)

第二篇: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为了收到好的访问效果,不可不研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技巧主要表现在:

一、看对象

提问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采访外宾提问,当然不同于采访自己人提问。应由老年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向省委书记提出的问题,用在—一个村长身上也不恰当。用采访知识分子那一套提问的办法去采访工人、农民,也往往效果不好。下面是一位记者讲的首次访问经 历: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我去一家机床厂访问一个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我想请他谈谈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便文绉绉地问:“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一时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我立即感到提问太不艺术,便换了一种方式问:“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样?”这一下,对 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埃及人民反英的情绪可高啦!……”这样,我终于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何等鲜明!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在日本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访问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道:“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团长安岗立刻把话头接过去,问:

“你们知道中国有一条长江吗?” 五位学生一齐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有——位孔子吗?” 全部举手。“你们知道鲁迅吗?” “听过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毛泽东吗?” “知道。” “胡耀邦呢?” “听说过。”

这样话匣子打开了,采访得以顺利进行。仍然是一个意思,两种方式提问,效果反差,仍然何等鲜明!这两个例子都生动地告诉我们,怎样提问,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看对象的

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善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使访问步步深入。提问好比写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逻辑的必然发展,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位日本记者说:“采访时考虑的是如何提问更便于对方回答,写报道时,主要考虑怎样写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这话是有道理的。为便于对方回答,先从最近发生的事问起,然后由近及远;先从容易答复的问题问起,然后由易到难;先从表面看得见的现象问起,然后由表及里,深人事物的本质;先从对方熟悉的事感兴趣的事问起,然后旁及其他,弄清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这样提问,可以使对方不至于一开 始为难题卡住,同时也有利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找到了,访问一结束,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

三、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1979年,新华社一位记者去新疆采访,得知石油部一位副部长(兼新疆石油局局长)在和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方面比较突出,决定写篇报道。记者 深知这位领导同志谦虚,要他谈自己的事迹很困难。记者只好借用军事上的战术,先来个“迂回包围”,背 靠背采访。在采访了司机、炊事员、工人、基层干部之后,又找了他的秘书,还找了南疆矿区的领导干部。记者在掌握大量材料基础上,最后打“攻坚战”,抓住要害,提出几个使这位领导同志非回答不可酌问题。这位领导同志不吃猪肉,在食堂就餐时,炊事员给他做豆腐,他也不吃,记者问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卡得那么严?他回避不了,只好回答。记者又提出:不走后门,应该,但有些规定的补助你怎么也不要呢?这样的问题他也不捐不回答。有些人觉得这位副部长太苛刻,太不近人情,记者又问他怎么看?他也只好答复。这样就了解到这位领导同志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以及他所抱的疮度。事实证明,这样问的效果是好的。

四、提问具体

要了解具体的东西,就要把问题提得具体。、对记者来说,只有一般的东西月远不够的,是难于写成报道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地认识一个事物的捉征,才能在写作时进行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才能感染人。特别是写人物有时候要具体到他的穿着、表情、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天气、环甥 等等,如果又是事后采访,不细细地问,就得不到具体材料,得不到细节。光吵日报记者陈禹山写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 其中谈到蒋筑英到成都出差的那天早晨的情景,是这样写的:

第二天凌晨四点多种,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里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早餐。妻子给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4个,自己要1个,留下2个给孩子。

这短短一段话,是由好几个细节组成的:(1)蒋筑英临行那天,起床很』

(2)蒋筑英生活简朴,把头天的剩饭加上点水,做成稀饭当早餐;

(3)蒋筑英爱人很关心他,拿了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

(4)蒋筑英心疼孩子,宁肯己少吃,也要给孩子留两个。这些细节是感人的,怎么得来的呢?在采访时,筑英的爱人并没有把这些一下通通告诉记者,而是记者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出来的。

记者问了这样一些问题:蒋筑英去成都那天几点起床?起床以后干什么?什么早餐?拿了几个鸡蛋煮?煮的鸡蛋都带走了吗?……

记者说,细节就是这样挖出来的,不然她一句话就带过去了。

有一种论调,认为细节不是靠深挖出来的,而是 “合理想像”的结果。这论调显然是有害的,因为它违反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生动的细节。只要我们不满足于一般的采访,而是深入下去,仔细观察,细纽问,穷追不舍,就不难获得生动的、有意义的、富有特征的细节。陈禹山和许记者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五、两面问

问正面,也问反面;问主要,也问次要;问优点,也问缺点;问长处,也短处,这是全面了解一个事物和一个人所需要的。有的记者在访问时,碍于面,不好意思当面问人家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短处。其实没有必要。当然,点、短处,可以从他的上级或下级以及周围熟悉他的人那里去了解,但也可全面了解。缺点、短处由本人说出来,这不但无损于他,而且说明他对自己能一为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人民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王观澜这样的领导干部,在谈几次之后,把握时机,大胆地问王观澜:“你的缺点是什么,能不能谈一苡(问得很有礼貌)王观澜同志丝毫没有见怪,笑笑说:“毛病很多。最近一次党生活会上,我作了自我批评,对人严,对己宽。这样吧,我把记录查一查,窃你。”过了几天,记者果然收到了王老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还附有农业部党绢。据笔者1983年1月访问《光 明日报》记者陈禹山的材料。三次生活会的简报,上面写着:“王观澜同志检查自己过去总是批评人家多,批评自己少,对人严,对己宽,自尊心自信心偏强……”看着这些讲自己缺点的来信,记者对王老的印象更好了。

六、提问要讲究方式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例如,采访一位县委书记,问:“今年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的情况怎么样?”、“从你谈的情况看,粮食增产了,增产的幅度有多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多少?”、“粮食增产,县委和县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增产这么多粮食,国家收购有哪些举措?储存保管面临哪些新问题?”、“请展望一下明年的生产形势”。这些都属于正面提问。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当然对有交情的朋友,更不需要转弯抹角了。

2.侧问。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人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在这方面,笔者有多次经 历。笔者喜欢和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聊天,你要直来直去地问他一年挣多少钱,他不会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在他看来这是秘密。怎么办?你可以先和 他拉家常,从侧面问起,比如他一家有几口人,是不是都在北京,吃饭一月要花多少钱,房租一月要花多少钱,孩子一学期上学要花多少钱,看病要花多少钱,一年要给老家寄多少钱,如果是做小买卖要交多少租摊费、工商税,如此等等加起来是他一年的总支出,你就能作到心中有谱了,然后再转到正题,问他一年的收入……他就有可能把底交给你了。即使他还不愿给你交底,你也可以作出大体不差的判断了。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你还真难于了解到真情。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 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 把追问变成追逼。有些记者为了挖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总喜欢这样追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你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想过其他的问题没有?” “你难道就不再想了吗?”。这样提问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并不策略,也不高明,而且容易把追问变成追逼,变成变相的“审问”,使人家心情不愉快。

6.故问。即明知故问。明知故问,岂不多余?并非多余,这是为了从多方面印证某个问题采取的一种策略。电视采访的故问,往往是借采访对象之口向观 众作出某种交待,这比记者直接说出来似乎更好一些。例如,为报道某条铁路大动脉在特大洪灾中畅通,记者访问某地官员,故意问身后那列火车正通过的铁路 的情形。其实记者是知道那条铁路的情形的,只不过通过这一问一答,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7.借问。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不策略,但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对方还非表明态度不可。1四7年5月趁新上任不久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来我国访问之机,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去访问他,提的几个问题中,有三个问题都是借问,请看:(1)我们已注意到,秘书长先生,有些观察家在评价你的工作时说,这几个月你的工作都是形式方面或公关方面。你这么做为什么?(2)秘书长先生,你在联合国工作了30多年,有些人认为你工作这么长,你将更加保守,更加谨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3)秘书长先生,一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这个位臵,我采访了你的前任加利先生,加利先生说他是“超级乞丐”,不知你认为怎么样?安南一一作了答复,表明了他的看法。

8.激问。就是通常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激问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第三篇:浅谈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

浅谈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而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则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摄像机、摄影技巧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的能力。同时,能以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场气氛反映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表现人的精神风貌。

由于电视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因此,电视新闻记者的思维,不仅要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还要有“直觉思维”,这是一种快速地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并用的思维,也就是“一触即拍”的电视记者的思维。

在电视摄影中,屏幕虽然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现象的再现但是,这绝不是机械地“有闻必录”和自然主义的拍摄,也不是无视形象造形和视觉效果,恰恰相反,记者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选取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形象去影响观众。同时,这种形象性既不是生活现象的机械记录和事实图解,也不是脱离客观纪实的主观设想和臆造,而是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的一角,是概括了事物本质的典型形象。因此,对于一个电视记者来说,必须具备对新闻事实有多方面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有敏捷的新闻嗅觉—一新闻敏感。概括起来,新闻敏感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一、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的能力。

电视是一种运用视听语言和现代综合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并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利益和愿望。所以,记者的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广大群众所关注而又涉及无迫切的问题,我们新闻记者都要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去发现、去捕捉。1976年“天安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们国家和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不少电视新闻记者怀着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冲向天安门广场,不顾身家性命,大智大勇地拍下了那纪念碑下花似海、天安门前人如潮的悲壮场面,形象地记录了首都人民怀念周总理的真情实景这些珍贵镜头,记者不仅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千方百计地突出了思想性和政治意义,深刻地反映了这场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的政治敏感和对客观事物的敏捷洞察力。

二、新闻敏感是记者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些事实,虽属平常小事,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的敏感,不但要善于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而且要善于抓住某些寻常事物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某些事实的报道,影响全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对全局情况了如指掌,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认识。

去年四、五月间,不少群众反映兴国市场短斤少两、强买强卖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灰鹅贩子,常在收购上坑害养鹅户。对此,兴国广播电视台随同县工商、物价和技术质量监督局等部门进行了一次市场检查。就文明经商、明码标价和市场建设等方面开展宣传报道,对一些不法经营者还进行了曝光。这一系列新闻播出后,群众普遍反映这一问题抓得好。在国庆前夕,记者再度来到市场采访,群众纷纷反映市场秩序比以往好多了。一杆秤虽然是件小事,但它连着千家万户,连着市场和农村。灰鹅是兴国的主要出口农副产品,市场不畅,影响着农民养鹅积极性,也影响到兴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因此,一个新闻记者切莫忽视了带全局性的一些事情,小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三、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引起观众反响程度的洞察能力

新闻敏感是衡量电视记者新闻嗅觉的综合标志。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在观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既表现为记者对正在变动的客观事物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也表现为记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预见能力。今年4月间,兴国广播电视合收到一封观众来信,反映社富中心小学五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陈联荣,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危险。收到这封来信后,记者立即赶往社富中心小学采访。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陈联荣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10年前。母亲因房屋倒塌被压死,父亲受不了这意外的打击而精神失常。使陈联荣陷入了衣食无着落的困境。但陈联荣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孩子,几年来。小联荣在极其艰苦的困境中刻苦学习,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五次在省市级还放比赛中获奖。由于生活没有保障,年仅13岁的陈联荣,曾有几次或弃学外出打工的念头。面对这位聪明可怜的孩子,我们参加采访的同志的心都颤抖了,我们似乎感到应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呼吁人们救助这位贫困孩子。在局领导的支持下,第一篇<<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大阳>>的专题新闻产生了,专题以现场采访为主,以事实传情。专题播出当天晚上,兴国糖厂厂长黄青就打电话给编辑部,表示愿意救助陈联荣。第二天上午,黄青厂长带着慰问品驱车赶往社富中心小学看望陈联荣,并代表全厂干部职工捐款1000元,个人捐资200元。县广播电视台又及时进行了报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纷纷向陈联荣捐物。赣州电视台、市广播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还多次采用兴国广播电视台的追踪报道。整个报道,从《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大阳》<<他究竟需要什么>><<陈联荣顺利步入中学>>,采用多侧面,多角度的方法,进行了深度报道,观众反响很大效果很好.不少好心人向陈联荣同学伸出了友爱之手,参与捐款物捐的有一般干部职工,也有领导于部和个体工商户;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主持和希望工程的关注。我们也从中得到启示:是否能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完全取决于记者的职业敏感。记者应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特别是在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或者司空见惯的事件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紧紧把握这一新闻事实道时进行深度报道。

四、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见微知著、在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有新问价值的“大新闻”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虽然都是社会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一些不显眼的形式和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记者的功力就是要知徽见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不寻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小事往住不为人注意,但只要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1987年“六一”前夕,参加一次县里独生苗家长座谈会听到一些独生子女家长说,如今常为独生苗苗爱吃零食、乱花钱而伤脑筋。无独有偶,不久,笔者在县师范附小采访,又听说这所学校进行美德教育时,开展“节约一分钱支援四化建设”的竞赛活动,有422名儿童参加了存款,存款数额达到6855。68元。而且县工商银行还特意为小朋友开办“一分钱起存儿童存款专柜”,学校也将星期六下午的少先队队日活动定为存款日。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笔者经过县城凤凰大道储蓄所门前,一群刚从储蓄所出来的小朋友正争着看谁的存款多.笔者立即取出照相机,拍下了这感人的瞬间,这张图片先后被<<人民日报>>、<<信息日报>>、<<妇女之声报>>和<<江西教育>>、<<金融时报>>等多家报刊杂志采用日本朋友—一日中友好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看到<<人民日报>>1987年8月4日第三版上的这则图片报道后,还特意给县师范附小的校长写信说,他深为中国孩子们的行为所感动。从这里看到了中国儿童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美德。并告诉校长先生,他已将孩子们把节省每一分钱视作一种美德的新闻图片收入了他的珍藏。从这件事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新闻处处有,新闻记者只要做有心人,经常注意和留心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就可以见微知著,一触即摄,在不显眼的小事中发现“大”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能够解决的问题,它要新闻记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我们新闻界的老同志把它归纳为“五多”: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1979年在河南省新华分社的一次记者会上,关于新闻敏感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记者的新闻敏感,归根结底在于思想解放,多学习,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人民,才能发掘很多新闻题材。当然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要不断地努力”,这都是培养新闻敏感的经验之谈。外国有些记者也认为:“敏感来自勤奋”、“懒人当不了记者”,这些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第四篇: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海豚救人》一文提问:”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第五篇:新闻记者学习计划

科协记者部宣

经过磋商,现将记者部2014届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招新工作

招新工作是一年工作的开始,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科协内部是十分重视的,记者部计划招6名部员,三名男生、三名女生。主要在摄影、文采、交际这三个

方面进行选择和考察。

二、培训工作

1.word培训(9月14日完成培训,培训人:高栋)2.通讯稿、会议记录培训(9月18日完成培训,培训人:乔欢欢)3.摄影培训(9月18日完成培训,培训人:高栋)4.ppt与excel培训1(10月10日培训,培训人:何文龙、丁伟)5.策划书培训(10月12日培训,培训人:高栋、张彩云)6.办活动方式培训(10月17日培训,培训人:高栋、管苑)7.访谈方法与技巧培训(11月2日培训,培训人:武明明、韩园园、樊容君,马琛、高栋)

8.会声会影的培训(2015年5月1日培训,培训人:丁伟)9.微电影培训待定

三、百科知识竞赛

10月份,记者部中心工作就是配合办好百科知识竞赛,这也是部员第一次参加活

动的举办,希望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为11月份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励志访谈录

11月份,记者部将开始发挥作用,开始访谈录的承办,这场活动持续时间将会是

一个月,此期间还会有期中考试的打扰,我们将请校外的学长学姐做培训,所有

人参与活动期中,包括主席团,部长,部员。整理阶段大家也会享受一群人高强

度工作的过程,锻炼自己。

五、电影月活动

本次电影月活动安排在2015年4月份,播放电影为《摩托日记》,将邀请全校的人观看。

六、科协vcr 此次活动属于科协内部活动,记者部将收集一年来所有的照片,做成视频和宣传

片,做以纪念的同时也为来年招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交出好的宣传片。

这是个简单的计划,所有的培训都和活动计划有关,请主席团批评指正,我们将尽力改正,为科协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协记者部宣篇二:新闻专业实习计划

实习计划:

明日就要去《xx晚报》开始专业实习了,此刻心情很激动。尤记得三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为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向往,第一志愿首选了新闻学专业,如今,经过三年的学习,对新闻媒体这一领域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也基本掌握。然而,却还从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身份去亲身体验媒体这个行业。希望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中,能有很好的收获。

新闻记者是一个很锻炼人的职业。就个人而言,我是一个不善于跟陌生人打交道的人,往往过于沉默,尤其是不喜欢走出去,可以说是典型的“宅女”一枚。此次专业实习,能够让我以记者的身份深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采访,有了与社会各色群体交流的机会,希望能借此提高自己与人交流相处积极性与能力。

新闻学讲究“学以致用”,学到了专业知识,最终还是要学会运用到实践中。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学会发现并报道新闻事件,将所学到的新闻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此次实习中,务必完成实习单位、实习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新闻媒体有着自己的行为规范及准则。希望在此次专业实习中,更加明确新闻行业的实际操作,培养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型,养成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同时全面了解新闻学基本原理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明确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新闻线索来源于生活。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发现、挖掘问题。在实习过程中,我将随着实习老师深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当然,好的工作成绩需要建立在好的工作态度上。此次专业实习,务必完成实习单位、实习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实习老师,同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被动到主动,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并提供新闻线索。篇三:记者部工作计划

记者部工作计划 1.关于稿件。记者部每个月根据校报需要的主题进行写作,每人一篇,在每个月15日之前以附件形式发到部长邮箱。要求:主题鲜明,有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字符字号按照标准进行调整,文章配有图片,文字无语言语法错误。部长将明确记录每次交稿人员名单和每个人的稿件质量,用以作为日后评优的根据。对于无故不交稿或是稿件质量敷衍怠慢的将依次采取警告,谈话,全社通报批评以至强令退社等处分。2.关于例会。东校区大通社定于每月25日召开例会。没有特殊原因,记者部所有成员必须到位。部长将明确记录每次例会部员签到情况。对于不请假,不开会,迟到早退等行为将采取严肃处理。在例会过程中,要求记者部成员积极发言,热情参与,认真记录相关信息。部长要关注每一位成员的表现,为日后人才的去留提供依据。3.关于学习。在培训活动中,东校区记者部,编辑部,西校区网络技术协会采编部为一大组。作为记者部部长我将同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商定一个合适的时间组织各位部员进行培训。对记者部成员的要求:每次培训过后上交心得体会。培训过程中应有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多学习,多发问,多思考,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让每一次培训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关于活动。记者部将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部员游览张家口地区有特色的风景名胜。旨在激发部员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部员的创作积极性,开阔思路。在社团需要合力举办大型活动的前提

下,记者部每位成员都要有想法,出策划。要求每份策划都要有细节,能够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出亮点,可以让众人耳目一新尽可能地吸引参与者加入其中。篇四:记者部工作计划与总结 经济管理学院科协记者部

工 作

目 录

一、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经济管理学院记者部工作计划??3

二、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经济管理学院记者部工作总结??12

三、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经济管理学院记者部工作计划??22

四、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经济管理学院记者部工作总结??27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经济管理学院

记者部工作计划 2010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记者部跟随着团学科的步伐重新上路的一年。在上个学期,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个学期我们更会注入百分之百的热情来把我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上个学期的成绩或许值得骄傲,可也不难发现诸多问题。我们仍需改进,仍有进步的空间,仍希望成为经济管理学院优秀而称职的对外宣传窗口。特此,我们这学期将会做如下工作计划:

一、部门组织建设

(1)部门人员构成:

部长:罗懿 副部长:马沙沙 08级干事:侯杨 刘小青 任镭 吕方强 刘草茵 李海星 09级干事:李弘毅 任笑甜 李蕊 甘湘玉 杨盼盼 华正乾 刘海洋 裴建超

张晓萍 别秀 王宁 耿立志

(2)部门人员安排:

为了提高效率,使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互帮互助的形式,我部按个人擅长、优势互补原则重新将18个委员分成a,b,c,d四个组。a组:任镭 杨盼盼 别秀 耿立志 b组:侯杨 刘小青 刘海洋 任笑甜 华正乾 c组:吕方强 裴建超 张晓萍 甘湘玉 d组:刘草茵 李海星 李蕊 李弘毅

班级风采的采集仍是记者部工作中的内容之一,为与更班级保持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我部将主办记者安排如下: 06级:别秀

07级1班——5班:刘海洋 6班——9班:耿立志 10班——14班:张晓萍

08级1班——5班:王宁 6班——10班:李蕊 10班——16班:李弘毅

09级1班——5班:杨盼盼 6班——10班:甘湘玉 11班——15班:任笑甜

二、部门制度建设

(1)部门规章制度

1.做事积极认真负责,主动性强,遵守部门规章制度; 2.掌握部门内技术,了解部门活动情况,主动提高业务素质; 3.要有时间观念,有事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或不能参加例会者,需提前请假; 4.每周召开例会一次,对工作及时进行小结及安排,同时加强部门内部的交流沟通; 5.加强责任心,将工作内容及责任落实到人,干事对每次的工作质量承担直接责任,提高干事工作效率;

6.互相了解每位干事,要有坚定理念,相信部门领导,要有团结

意识、团结观念;

7.主动提出自己想法,想法大胆,有创新意识,要有信心和决心完成任务。

(2)部门例会制度

为加强部门内部的沟通,及时部署工作以及总结阶段工作情况,我部延续上学期传统,开展例会制度,定于双周周一下午5点40分定期召开例会。例会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内容:①对上两周工作进行小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②对下两周工作进行分配部署,明确责任分工;③干事自由交流时间,如对部门工作的建议等。

实行例会制度,不仅有利于妥善的安排工作及时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培养我部的凝聚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三、具体工作安排 篇五:新闻中心记者部相关工作事宜

新闻中心记者部相关工作事宜

一、章程

新闻中心是我院刚成立起来的一个组织,大家都是怀着热情和责任感来到这个地方。尤其是记者部,更是任务艰巨,改组以后将负责全院各类新闻的撰写。我院新闻中心隶属于青年传媒新闻中心,可以传承其部分精神:责任力,思考力,建设力。一个组织首先要有其灵魂,就如同一只军队要有军魂、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一样。而我部门虽然是三个女生领导,但是各有优点,都认真踏实,有魄力,相信会把我们的新闻部建设成一个实力雄厚的部门。

写新闻首先要有较强的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记者被形容为“专业的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一个合格的校园小记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寻找与我院的人和事相关的新闻素材。回顾以前的工作历程,再结合我院现实情况,我们概括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来源: ? 学院学生会各部门举办的外部活动,例如上学期的“清风活动”和“职上谈兵活动”。? 学院青协办的外部活动,如“衣加衣”活动,去成都特校的各种支教志愿活动。? 院内组织参加各种校级活动,如校级运动会,小球运动会,传媒先锋记者月、辩赛等。? 学院举办的国内外各种讲座,活与学院专业相关的讲座,如犀浦讲座、心理讲座等。? 三大组织集体召开的,或者有老师出席的重要会议,如换届大

会、寝室问题征集意见大会等。? 各班级团支部特色活动,如绿色低碳环保活动。? 先进人物的采访,对竢实扬华奖章、各种“学霸”采访之外,也要深入普通同学中,发掘草根任务。包括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或者担任部长或者协会负责人很出色的人。? 大三大四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招聘信息之类的。

其次,我们要挖掘可供我部门利用的平台。由于我们新闻中心是团委下的宣传媒体,所以很多事情跟校团委相关。但是,我们在对外宣传的同时还要尽量做到扩大内部宣传,整合学院内部的各种信息以及资源。综合起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平台可以开发利用: ? 扬华素质网上的学院新闻部分。? 团委在线上定期供稿。? 学院自己网站主页。这个没有硬性要求,有较大发展空间。? 人人网上的公管新闻中心主页。可以用来提前通知学院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再者,还要把所有的新闻进行板块归类。在这一部分,我们初步的想到沿用风华公管”然后再拓展一些,如“毕业之声”,“风云人物”“团学魅力”“公管魅影”探索与争鸣等,具体的还有待商议。这相当于对所有新闻进行一个整合归纳。

由于记者部和编辑部存在相同的分工,记者部负责青协新闻的全局还有一些学术讲座、或者就业之类的团委新闻。主要是初期的招新、培训,还有团委在线新闻稿的发放。副部轮流值班,不以时间为依据,而以具体的工作量来分配新闻稿的任务。部门招人6-9人,每个部长负责2-3个干事。其中陈佳威还负责与青协相关人员联系,与部门内人员联系。其干事有向小刚、屈锡勇;崔焕影则在新闻考核这一块多分配点任务干事有杨新红、魏佳星,我则带张琦,应佳敏,和秦松昆。

二、稿件规定:

(1)新闻稿内容要求:

第一条 新闻稿的编辑要求用字准确,无错别字;语句通顺,无语病;合乎常规,不违反逻辑,无常识性错误。

第二条 新闻稿内容要坚持真实性、客观性,能反映真实的条件、过程。

第三条 新闻稿要与新闻事件的叙述或介绍要通俗明了、简洁凝练,注意用字、用词、用句,严禁使用粗俗、不雅的字、词、句,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字、词、句。

第四条 新闻稿必须注重实效性。活动结束后,活动新闻稿须在次日12:00之前完成,并依照本规范于24小时内发送至带领的部长(编辑)手中。

第四条 杜绝错别字,嘉宾、领导的顺序是否颠倒,姓名是否正确,尤其是在院长、书记这一块要特别注意。

第五条 要十分清楚稿件中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即要抓住活动内容的核心。

第六条 稿件中的各种称呼是否一致,是否正确;统一新闻稿中的称呼,以免出现混乱。(在文中第一次称呼我们学院时写“公共管理

学院”,之后便以“该院”或者“我院”相称)第七条 在所了解的信息不是十分确定的情况下,向组织活动的相关人员询问,确定信息的正确性,注意事物的前后关系;在拿到相关的资料时,不一味的复制粘贴,以免出错。就是说:借鉴别人东西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照搬。平时多关注扬华网上其他学院的新闻。

第八条 在新闻风格上,可以稍微活泼一点,尤其是在新闻标题和新闻格式上更是要注意。

(2)新闻稿格式要求:

第九条 标题:标题统一使用三号加粗黑体字且居中对齐;有副标题的,副标题使用“—”后加四号宋体字且加粗,居中对齐。

第九条 正文使用四号宋体字且两端对齐,所有行距均设定为单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第十条 落款:落款与正文间隔3行,落款分别为记者、摄影、编辑,统一右对齐。

第十一条 采稿及撰写人中的文字记者职务统一落款为“记者”,摄影记者职务统一落款为“摄影”;审稿人职务统一落款为“编辑”。

(3)部门合作和分工的要求:

第十三条 记者部内部成员之间,应默契工作,合理分工,不计较工作的多与少。还要与编辑部那边协调工作。

第十四条 每两周左右前后汇报工作,以便相互间了解新闻工作的进度。

第十五条 会议或活动之前,安排好谁负责拍照,谁负责写稿。拍照的人就要借相机、拍照、还相机。而写稿的人则负责会议或活动内容的记录、写稿,而且工作必须到位。出现特殊情况双方可以协助。

(3)记者要求: 第十六条 参加有关会议,了解新闻部的工作、活动计划,接受新闻部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新闻稿的采写、拍照)。准备采访本、培训本。

第十七条 在记者部的各种会议上,参加讨论,对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十八条 记者团成员均发给“记者工作证”。不得外借他用。如发现将予以按制度处理。第十九条 每次例会所有成员必须提前5分钟到场,不能中途无故退场。而且必须带纸和笔,做好会议记录。第二十条 无论干部干事都要积极参加决策讨论,和一般问题的发言。例会要注意言谈举止,无有损会场气氛,穿着要得体。第二十一条 部员看到部长短信或电话时,应立即回复,以便工作安排。

下载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学习——新闻记者的提问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读《山东教育》心得体会 恒源小学近日,我认真阅读了《山东教育》教学版中的一篇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三个技巧》文章感受破深。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大全)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罗妹迪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一次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

    上课提问的艺术

    上课提问的艺术 阅读了学习材料后觉得上课是门艺术,同时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除了运用技巧做到安静的课堂秩序外,课堂提问也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如果运用不当会失去其......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好范文原创投稿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几乎每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用到提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此而引发的问......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课堂提问技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要着......

    新闻记者的基本提问技巧也谈提问方法(★)

    也谈提问方法 强北林 2014年10月19日 媒体记者常见的业务基本功之一,是人物访谈。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防止受访者偏题或跑题,熟练掌握提问方法,是访谈的关键。它关系到记......

    新闻采访提问(新闻学专业)

    1)开放式提问:大而化之的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抽象、范围较大的提问,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被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的余地。 A、长处 a、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