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记者的基本提问技巧也谈提问方法
也谈提问方法 强北林
2014年10月19日
媒体记者常见的业务基本功之一,是人物访谈。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防止受访者偏题或跑题,熟练掌握提问方法,是访谈的关键。它关系到记者能否在短时间内,深入挖掘受访者内心世界鲜为人知的想法、见解、亮点,引领访谈顺利进行,直至圆满成功。
当今媒体记者的案头准备工作中,往往缺乏预先创作、设计紧扣访谈主旨,严谨有效的围题方法,这一重要环节。表明记者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受访者回答问题不得要领,或泛泛而谈,发言冗长,甚至只谈自己兴趣内容的尴尬局面,估计不足。长期以来,媒体记者进行人物访谈通常采用十种传统方法,学术界将它们习惯的称为正问法、侧问法、诱问法、设问法、激将法、反问法、追问法、让步法、潜问法、隐问法。这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闻采访学传授的提问法,在新形势下,其内涵更加丰富。笔者依据30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试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对记者访前设问,加以具体诠释。
一、“开门见山”的提问。
这是一种在肯定已知内容基础上,希望受访者继续依据访谈主旨,介绍未知内容的提问方式。它尤其适用于积极配合访谈的开明人士。
例如,党的“十八大”后,记者希望了解某机关工作起色,向相关领导直接提问到:为极大调动全社会精神与物质的创造力,许多机关的行政职能,都开始从过去的只要求社会各界该怎样做,转为服务性职能,只对社会各界积极阐明哪些不合法、不能做,其它均不加以限制。你们的内部制度是不是也有了这方面的转化? “兜圈子”的提问。
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提问方式。它主要用于缓解访谈的紧张气氛。
例如,某机关由于种种原因,在党的“十八大”后,工作没有起色。为了解实情,促使该单位尽快摆脱被动局面,某媒体记者前来采访。这家单位领导知道记者来意后,自然紧张、拘束。对此,记者可以这样提问:今天上班,我曾到一家单位,看见许多办公室里的桌椅都空着,知道许多干部都下基层调研去了,您觉得对比以往,这是不是一种新面貌?接着又问:XXXXX单位,整顿了一半,搁置不前,原因复杂,如果您在那里任主要领导,会从什么方面选择突破口扭转局面?
又如,受访者操持浓重的江浙口音,为缓解访谈紧张气氛,记者可以先行提问:您是江浙人吗?来福建工作,习惯吗?接着又问:我有个老领导也是外地人,就是因为不愿意实实在在的与当地职工打成一片,使单位的改革停顿不前。您认为领导一个企业改革,与团结本地群众,有关系吗?如果您在这家企业任领导职务,会从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呢?您对所在单位的现状满意吗?是不是已经有了新的整顿计划呢?
三、“先人后己”的提问。
这是一种先请受访者认真回答与己关联人事,再不得不自我介绍的提问方式。在受访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又因种种原因闭口无言时,记者可以先将其当成新闻事件的知情者、证人,加以“先人后己”式的提问。
例如,某村支书工作有了成绩,却不求闻达,记者可以先这样提问:据说村民XXX养鸭子致了富,还帮邻居解了困,有这事吗?接着又问:村民们都说,他脱贫源于您代表村党支部起草的《脱贫规划》,是吗?
四、“想当然”的提问。
这是一种依靠记者丰富阅历,聊天中,主观先述普遍规律内容的提问方式。例如,记者很想通过采访成功发明者,了解他们背后的支持者,就可以先这样发问: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成功的喜悦中,其他获奖者都提出将奖金回馈给暗中默默支持自己的人,假如你也这样,那么要回馈的这个人又是谁呢?
又如,某部队军事演习成绩斐然,这其中,军事主官的战前部署和战斗指挥,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这是否意味着部队政治主官的地位与作用被缩小了呢?当记者要采访部队政委时,围绕问题,可以这样提问:演习结束了,在成绩面前,您有了可以重新选择工作岗位的机会,是选择司令员的位置,还是继续在政委的位置上留任?
五、“明知故问”的提问。
这是一种用道理逼着受访者讲道理的提问方式。
例如,某媒体记者执行追踪报道任务,在接触问题关联领导时这样问到:XX电视台XXXX栏目转播了观众来信,又通知你们观看《新闻调查》“船该沉人不该亡”的客观报道,是吗?您认为海上遇险,已报废了的船只漏水沉没,是正常的吗?那么,就是说,这艘船上作业的职工,后来伤亡了,是本不应该有的恶果,是吗?
又如,媒体记者针对节假日职工加班,却领不到加班工资的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就可以这样提问路人:在单位加班,却拿不到法定的加班工资,如果是您遇到这种情况,愿意吗?
六、“逆向思维”的提问。
这是一种无论新闻事实积极还是消极,都从相反结果给予关切的提问方式。例如,记者针对刚刚试行的“绩效工资民主协商评定制度”,进行调查采访,而赞成这项制度的职工,却不直言好得很,在话筒前吞吞吐吐,顾虑重重,记者就可以这样问到:试行“绩效工资民主协商评定制度”,你们可以畅所欲言提合理化建议,但在这之前,你们的建设性意见,跟谁说呢?记者又问:现在提合理化建议,不算犯上作乱了,可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后,会不会产生废除这个制度的想法?为什么?
七、“循序渐进”的提问。
这是一种沿着事物理所当然,又原则无误方向给予关切的提问方式。
例如,记者到刚刚通了电,正在奋力脱贫的乡村采访,想报道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可以这样提问:来了电,想做许多事,是吗?先想做什么?一位受访的村民回答:集资买马达、碾米机器,办厂子,结束左邻右舍以往跋涉几十里路到有电村碾米磨面的历史。记者又问:假如厂子办起来了,你核算一下,成本回收以及将来的利润,每月至少挣多少?钱积累多了,想过帮街坊邻里、亲朋好友,整点什么事吗?回答:碾米厂的稻麦糠多了,相帮乡亲们养猪挣钱„„。
又如,记者想详细了解一位见义勇为者的火海救人经过,问到:听到警报声,你从办公楼赶往爆炸起火的码头,还有一段路程,除了急切的心情,还想到什么了吗?回答:没有。记者又问:爆炸起火,火势一定很猛,是吗?回答:是的,但厂里义务消防队的水龙枪已经喷水施救。记者又问:救人,分秒必争,您没犹豫,就往正在燃烧的船上冲去,是吗?回答:是的,要通过一条长达五米的跳板,才能上船救人。记者又问:消防水龙将你的身体打湿,这样便减轻了烈火对你的伤害,是吗?回答:是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才有可能背起昏厥的船员,脱离火场„„。
八、“拓展外延”的提问
这是一种针对非常人物及其事件,改变非常的提问角度,以针对常人进行访谈交流的提问方式。比如,伟人的后代,其内涵就是一个人,然而,他的外延对象之间的相互差别,相距甚大。他是领袖的儿女,可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城里人中的一员。他要求记者以采访常人的方式与自己交谈。
记者面对有着极不寻常家庭背景的受访者,虽被对方的事迹所感动,希望畅所欲言的进行采访交流,但被拒绝,记者只好这样提问:绝大多数城里人在农村呆不住,您也是城里人(领袖后代),却扎根农村四十年,这几乎让所有陌生人都不由自主的关注,甚至猜测这种抉择背后,是怎样的阅历?假如您是旁观者,也会这样猜测吗?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你的这种性格是来到农村后形成的,还是从前?自强不息的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与别人对你的影响有关系吗?困难的时候,想没想过求助他人?„„。
九、“言简意赅”的提问。
这是一种记者以对受访者事迹表态进行交流的提问方式,言下之意,引领受访者对自己的事迹过程,吐露真实感受。
例如,在某省地震后,记者关注到一位企业家的赈灾表态,并及时进行了采访。记者问到:前天,某省地震受灾,昨天您就表态要通过红十字会,将一亿赈灾款汇往当地政府,是吗?您知道您是我省第一个提出以一笔不菲资金赈灾的企业家吗?我们注意到,正好昨天是您的生日。此时,作出赈灾决定,更显得您对灾区群众的同情与关爱,是吗?„„。记者在一连串事实陈述中,已经把问题提交给了受访者,即赈灾义举的感受是什么?
十、“指桑试槐”的提问。
这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提问方式。
例如,记者想探究某位名人的家庭关系,可以这样试探性提问:您的领带有种素雅的美,配上这身服饰,给人一种大方得体、文雅庄重的感觉,是夫人为您选购的吗? 其实,名人领带怎么来的,不重要。记者在名人面前,提及他的夫人,并体会他瞬间的表情、言语,即便话题被岔开,所有这些反应,都能表露出一些他们夫妻关系的真实近况。
第二篇: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调味剂,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味良药”,同时也是进行师生互动、教学交流的有效途径。做好课堂提问,对于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掌握好提问技巧,做到艺术化的进行提问设疑,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下面就自身的教学心得以及学习体会入手,谈一下我对于语文提问的一点思考。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的学习是紧张而繁重的,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无疑会加重心理负担,使学生将学习当作一件艰苦的事来完成,这样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容易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怠慢情绪,而不利于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相反,如果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之感,会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会使学生将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完成,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切忌平铺直叙地抛出问题,而是要以多样的形式来呈现问题,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与提问的艺术性。
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将问题寓于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游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诗歌、寓言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提出,使抽象的问题形式更加多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心理认同感,这样学生便会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不会显得漫无目的,有目的当然会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同样要做到有针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发问,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得一些必要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定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要设计成不同难度的,怎样就可以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只有优秀的学生在唱独角戏。在使用针对性原则时,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提问要有互动性
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教师向学生发问,其实课堂提问也包括学生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发问。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容忽略的一种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体验互不相同,自然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也有差距,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会快速抓住诗歌主旨,而还有一些学生会存有疑虑。而学生间的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弥补缩小的。
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遇到了难题,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三年学习形成的定式,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过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提问时发现,最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都存在疑惑。于是,我采取了同伴互动的方式,在教学环节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将第一诗句解读、示范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解读下面的诗句。每人一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先提问那些主动举手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家作个榜样,慢慢地,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再提问那些不太敢举手、想参与进来的学生,让他们模仿着说,活跃起课堂气氛,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不解的、感兴趣的问题随意发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面试提问技巧
开放式培训
让应聘者自由地发表意见或想法,以获取信息,避免被动一般在面试开始的时候运用,用以缓解面试紧张的气氛。目的是让应聘者说话,有利于应聘者与面试官之间的沟通,如“谈谈你的工作经验等问题”。
封闭式提问
让应聘者对某一问题作出明确的答复,如“你曾经干过秘书吗”,一般用“是”和“否”来回答一是表达考官对应聘者答复的关注,二是面试考官不想让应聘者就某一问题继续深入谈论下去。
清单式提问 鼓励应聘者在众多选项中进行优先选择,以检验应聘者的判断、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如“您认为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假设式提问
鼓励应聘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应聘者的想象力,以探求应聘者的态度和观点,“如果你处于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去处理“
重复式提问 面试官收到了应聘者信息检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如,“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的意思是说,,”
确认式提问 鼓励应聘者与面试官交流,表达出对信息的关心和理解。如“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种想法很好”
举例式提问
询问面试者过去做过的工作,据此来判断他将来能否担任此岗,在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工作经验时,可针对其过去工作行为中特定的例子加以询问。
第四篇:辩论赛提问技巧
辩论赛提问技巧,辩论本来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那么什么才是辩论赛的战术呢?它是能够在许多不同的辩论赛中应用的具有同样效果的技巧方法,当然,首先是不能违反规则,规范发言的战术 规范发言是一场辩论赛的基础,没有规范发言,自由辩论无从展开,辩手的演讲水平、形象风度也能在规范发言中得以充分体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本方的逻辑说清楚,使本方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语言类别技巧篇
一:以人压人
解释:就是用伟人,成功人士的身份来拷倒对手
例:当今社会合作与竞争哪个更重要
正:请对方辩友为我解释下《礼运•大同篇》所言:天下为公,是为大同。
反:对方所言的内容是共产主义才会有所体现的,但从宏观的趋势上来看真正的共产主义是无法实现的!合作是竞争的产物,正因为有了竞争的产生才出现了合作,就如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能有今天我们坐在这畅所欲言的辩论!我想,如果毛泽东同志看见对方辩友竟然拿他老人家的心血在开玩笑,还在这妄想搬倒真理,那么肯定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吧!
二:以情动人
解释:简单的说就是用感情引发评委及观众的共鸣,达到感情升华
例:在网络会拉近(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反: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婴儿是先会说话,还是先会拼写字
正:当然是先会说话
反:那么如对方辩友所言,网络既然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大可让所有的母亲交给孩子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妈怎么说,而是交给他如何用键盘拼写妈妈2字,更不用让他用那脂嫩的双手去抚摩那妈妈温柔的脸瑕,也不用躺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更应该给妈妈发100封邮件写着100句妈妈我爱你,而不是对着妈妈说请您在爱我一次吗?[后半句一定要自我悲伤,引起共鸣]
解释:本身是毫无联系的东西,却硬被辩手巧妙的串联起来,因为人人都有恋母情节,必然会引起评委与观众的共鸣
三:偷天换日
解释: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
例1:在《知难行易》中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解释: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例2:在《合作与竞争》中
正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只强调个人竞争,而不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何来的文明发展呢?
反方:文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就是竞争。竞争并不是就意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只是对方将竞争的概念狭义化了!更不会是不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反而是竞争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与自强啊!再者如对方所言那么看来对方所理解的合作就是事不关己非管到底呀!
四:顺流而异
解释: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但在自己的观点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1: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解释: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例2:在网络利与弊中
反方:请问对方辩友对方一再的说网络给人带来的阴暗面,又说到网络的色情,暴力不真实,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那么你去网吧或进行网络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呢?
正方: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从来不会无聊到去上网吧,就算我会去估计也会被网络熏陶干不出啥好事来!
五:攻其不合解释: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
例:在建院第三届子风杯辩论赛上
正方:一辩曾为了驳反方的例子,说了伟人也不是完人,他说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正方:三辩在后来又举例出了伟人的话语做为自己的论据去证明观点,阐述己方论点。
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很显然对方一三辩是首尾不相呼应的!
六:引蛇出洞
解释: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例1:在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例2:在合作与竞争中
正方:《资本论》的诞生,不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思合作的结晶吗?
反方: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告诉我《资本论》的中心说的是什么吗?那么我来告诉对方辩友吧!《资本论》的中心思想是社会财富的增值,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始终充满着竞争,竞争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竞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社会财富的增值。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正置身于为中华崛起而奋力拼搏的历史大竞争的洪流之中,要自觉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焕发人生的光彩,促进社会的进步。民富则国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抓住机会来个强有力的攻击
七:无理三分闹
解释:简单的说就是痞子辩风,让人既好笑又找不出毛病,达到诙谐制胜的效果
例1:合作与竞争
正方:合作是竞争的基础,没有合作竞争不可能成立!这就是地基,对方辩友要明确没有地基的空中阁楼是不存在的啊!
反方:请对方辩友明确,今天的辨题不是谁是谁的基础的问题,合作是应竞争的出现才产生的,而合作只是人们面对竞争而顺势产生的,这就如蛋生母鸡,母鸡下蛋是一个道理的,难到对方辩友也认为蛋是母鸡的基础吗?那么我方还认为母鸡是蛋的基础基础呢~这不成扯蛋了嘛!
解释:巧妙的躲避对方辩友的立足点,既没正面反驳又没支持,反而弄到一个环绕的问题上,最后的幽默话语同样也引起观众的气氛。
例2:合作与竞争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在去上医院不与医生合作,学习时眼不与耳合作等等
反方:请对方辩友明确,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偏正命题,是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而对方辩友只识合作不认竞争的话,那们我方也大可以说吃饭是与身体做斗争,睡觉是与休息做斗争,看病是与健康做斗争,结婚生子那还与计划生育做斗争呢!
八:怪招不断
例2:economic poverty is only a temporary solution经济扶贫只是治标不治本
九:新颖创新
解释:就是不走寻常的道路,改变辩论风格
例1:在辩论前查询对方将可能说的事例,名言,数据,最好能用报纸、书刊方式打印其中,然后想到反驳的方法,在辩论中一边反驳对方说是错误的,一边撕书(报纸)
例2:对方一辩小桥流水,对方二辩滔滔不绝,对方三辩铿锵有力,对方四辩灵牙俐齿但无论是&..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那就是&..用这种诙谐的辩风在幽默中讽刺对手,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在正面攻击得到的效果不甚明显的时候,可以考虑用下此方法
十:反客为主
解释:在对方的强有力的问题中,找到突破问题的方法,直捣对方要害,让对手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例:在 当今社会合作与竞争哪个更重要中
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来指导人才的培养问题。所谓四大支拄指的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没有学会竞争呢? 看私一个很有力的问题,用事实来说明其方观点,但其实突破口就在眼前
反:看来对方辩友太天真了,把我们当成孩子来欺骗呢?四大支柱明明提到了学会生存,这就是竞争啊!不会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不会竞争我们何谈生存啊!
以上这篇关于辩论赛提问技巧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第五篇:辩论技巧,提问.
第四节问答与反驳
问答是日常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辩论的常见形式:往往在一问一答之中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也在一问一答之中民开辩护与反驳。有时一个巧妙的问题或一个机智的回答,直接影响到辩论的态势变化。针锋相对的问答是构成辩论交锋的必要条件;问答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辩论的深度。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或不提问,辩论双方沿两条平行线前进,自顾自,“井水不犯河水”,就不成其为“辩论”。所以必须强调“问答”在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问的技巧
辩手通过提问,期望控制辩信纸赛的进程,确立本方的主动进攻地位。因此,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谁来问?都是很有讲究的。
(一关于问题的逻辑
根据“问句理论”的理论,每一个问题都限定了可能回答的范围,依据该范围的特征,可以把问题划分为:(1是/否型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回答“是”或“否”;(2列举型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列举必要的实例或性质;(3寻求指令型问题,这类问题要求给出完成任务的办法或有关指示。在问句逻辑中问题本身都有真假值,问题的“真假”由回答确定,如果对问题作肯定的回答,就说该问题的值是“真”。反之,如果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该问题的值为“假”。问题的值共有三个:“真、假、不当”,所谓“不当”是指提问不当。
(二问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明确提问目的,有的放矢;然后根据不同的提问目的采取相应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大致说,提问目的可以分为:因未理解对方的思想而提问;因未听清对方的发
言而提问;因存在歧义,为促使对方作进一步论证而提问;有时为强调本方重要观点或对方的某一失误而提问,这种提问是进一步论证的铺垫。
提问时要做到:言简意赅,问题明确,击中要害。一般情况下,提问结束,发言也应终目,否则,继续发言会掩盖问题本身;更不能犯“预期理由”的错误:提问后,对自己假设的对方回答进行反驳。
(三两难提问
两难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对方无论作什么回答都出错,陷入二难推理、自己否定自己的尴尬境地。两难提问时,所提问题应符合要求:前提条件真实,需要对方选择的回答列举完全,问题的构成符合“条件推理”和“析取推理”的原则。所谓“条件推理”的规则,就是前面讲过的“MP规则”,“析取推理原则”则可以这样说明:如果A、B两个原因都能导致C的结果,在C事件已经发生的前提下,确知A事件并未发生,那么可以肯定B事件一定发生了;反之,B事件没有发生,可以肯定A事件一定发生了。用符号表示为: {A∨B→C,C,~B}∣—A {A∨B→C,C,~A}∣—B(四陷阱提问法
也可称为“引诱提问法”,目的是将对手引入圈套。采用暗含前蝗的复杂问句提问,使对方在回答问题时落入陷阱。
一般来说,使用这种提问法很讲究时机,通常是在对方放松警惕时出其不意地突然提问。(五反诘提问法
反诘提问往往是明知故问。实际是用问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提问者并不期望对方的回答。目的只是强化本方的论点或强调对方的矛盾。这种对方较多地用于辩护或反驳的场合,也可以用于陈词论述。
二、答的技巧
辩论中提出问题。意味着进攻,是主动的表现;而回答问题,是防卫,实际是为本方的论点作辩护。当然处理得当时,表面上是回答,是防卫,而事实上却是进攻。
(一答问注意
问答是辩论中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彩的问答会深化辩论的主题。正因为“问”是主动的,是“进攻”;“答”是被动的,是“防卫”,有许多辩手喜欢“以问代答”、从而达到“以攻代守”的战略、战术目的。其结果,常常降低了辩论赛的激烈程度,使之失去几分魅力。
不回避问题,也不等于个个问题都回答,或者个个问题都直截了当地回答。实际上回答问题有很多技巧。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回答问题,都必须明确:回答问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本方的立场,揭露对方的矛盾。
(二设定条件回答法
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对这样的问题就不能作无条件回答。根据情况,弄清对方提问的目的,特别注意是否有“陷阱”,然后设定对本方有利的条件作为前提,再回答相应的问题。
有时需要对付某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也以设定条件回答为好。(三以问代答法
辩论赛中常用不回答问题,另外提出完全不相干的新问题的方法,摆脱困境。这里说的“以问代答”指的不是这种情况。这里所说的“以问代答”并不是回避问题,只是指针对问题本身的迂回的回答方式,结果常常把问题又还给对方。有时“以问代答”的方法还用来对付某些棘手的、无法下面论述的问题。
(四模糊回答法
对方提问不清楚,或直接回答对本方不利,但又不得不回答时,可以采用模糊回答法。模糊回答可用含义不清的语言或模糊不清的概念,使得对方不得要领,无法准确
地把握含义。这种回答法有点象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使用比较多。一般辩论赛中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宜使用“模糊回答法”。
(五否定问题本身的回答法
当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者虚假的、或者对本方不利时,可以直接否定问题本身,并指出对方的荒谬之处。
(六破两难提问
破两难提问也有几种方法,常用的有:(1回避回答。
(2直接指出对方前提的错误。
(3当对方在两难提问中列举前提不完全时,应该提出有利于本方的前提,得出相同结论。从而维护本方论证。
(4构造反两难推理的另一个两难推理。但要注意:前提必须保持不变,而结论变得对本方有利。
(七回答的巧妙结合:自问自答
顾名思义,“自问自答”实际上就是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作出回答,与反诘提问不同之处在于自问自答,只是为了突出观点或加强论述的震撼力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常用来用陈词、论述的开场白。例如,在“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立场下,剑桥大学一辩的陈词就是以一连串的问题与相应的回答组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演讲,被评委称赞为“气贯长虹”。
(八对付不回答问题的技巧
每支辩论队都准备了进攻的“武器”——一串问题,偏偏对方不予理睬,武器用不上的确是非常恼火的事。在提问得不到回答的时候,首先应审视自己的问题是否有
价值,是否很重要,如果是的,就应反复提出,作用之一:让评委和观众明显感到对方在回避问题;作用之二:抓住有利战场不入。必要时自己回答,然后自己反驳,强化本方的优势,让评委和观众承认本方掌握进攻的主动权。
有一些辩论赛常常是你问你的,我问我的,“老死不相往来”。许多准备好的炸弹成了“哑弹”,似乎对方不理睬,就没辙了;对付对方的办法也很单调:或同一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不回答你的问题。结果辩论发展成为两条“平行线”。我们提倡辩论要有问、有答,有论、有辩;真遇上一直回避问题的对手,不必发毛,自问自答代替对方“辩论”。对方不反驳,等于承认本方正确;对方如果反驳,等于回答本方问题,两种结果于己皆有利。所以我们可以用“代辩”的技巧对付一再回避回答的技巧。
三、反驳的技巧
所谓“反驳”即是确定某一论题虚假或其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与论证不同,反驳在于确定(对方的立场不能成立,而不是证明(己方的立场成立;反驳的作用是:揭露错误,驳斥谬误,而不是阐明真理。然而反驳与论证又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反驳常常是论证的一种形式,遵守的是与论证一样的规则。
(一直接反驳
1、事实反驳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事实的反驳是最有力的反驳。由于辩题对辩论双方是平等的、相对合理的。必然存在大量对本方有利的事实材料,当然也存在大量有利于本方的事实材料;对方亦然。因此,如何使用和解释有关的事实材料,充分利用有利的材料,回避不利的材料,是辩论的主要技巧之一。
对辩论中引用的材料必须反复核实,确信准确无误。切忌道听途说,更不能胡乱编造事实。对方引用正确的事实,不得给予速写,但是,可以合理地解释,引伸出对本方有利的结果。所以占有事实材料的多少、材料质量的高低、引用解释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辩论的结果。
2、揭露矛盾
如果对方论证中存在矛盾,应该直接予以揭露。当命题本身包含着逻辑矛盾时称之谓“悖论”。例如,有人对爱迪生说,他发明了一种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任何东西。爱迪生问他:“那么,用什么容器盛这种溶液呢?”这个人发明的溶液如果真像他所声称的能溶解一切东西,那么,没有容器能置放这种溶液。爱迪生的发问可谓“一针见血”。
3、引伸反驳
顺着对方的思路,把它向本方需要的方向引伸,使之产生较明显的矛盾。然后进行反驳。使用引伸反驳技巧时要注意,必须顺着对方的思路,引伸要适当,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无限上纲。
(二间接反驳
“间接反驳”的特点是不直接反驳对方,而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从侧面进行反驳。
常用的间接反驳法有:
1、归谬法:从命题出发,推出荒谬的结果,从而否定命题本身。
2、幽默反驳:用风趣、恢谐的语言,浅显、形象的比喻,含蓄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或反驳论证本身,如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反驳对方,而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