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钢铁新材料 行业转型必然选择大全
发展钢铁新材料 行业转型必然选择
9月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作为本届新博会主题活动之一的“中国钢铁新材料发展研讨会”于9月7日在冰城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举办,主要围绕钢铁新材料的研发现状及重点钢铁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研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钢铁处处长苗治民、副处长徐文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首席分析师迟京东、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及鄙,黑龙江省工信委副主任郭禄,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王怀世等出席会议。来自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太钢、马钢、河北钢铁等20余家钢铁企业,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共计11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苗治民就《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介绍,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九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产品升级:①促进钢铁产品升级换代。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钢材标准升级。②加强高强度钢筋的应用。支持钢铁企业围绕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和品种开发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供应能力。修订热轧螺纹钢筋产品标准,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广使用400MPa、500MPa高强度螺纹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减量应用。③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船舶行业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电力行业用高压锅炉管、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油气输送管线钢、海洋工程用钢、核电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满足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需求。④支持特钢企业的发展。增强太钢、中信泰富、东北特钢、宝钢特钢等特钢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特钢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特钢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开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钢材以及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航空航天业所需的高性能特钢材料。提高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高温合金等特钢产品质量和性能,特别是使用寿命。支持发展特钢废钢回收体系等特钢配套产业。二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三是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①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②完善技术创新体系。③加强技术改造,促进钢铁工业优化升级。四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是优化产业布局。六是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七是加快兼并重组。八是加强钢铁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发展。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发展钢材深加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变。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业结合,推进钢材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鼓励钢铁企业建立钢材服务中心,联合下游行业开发钢铁新材料和下游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行业互利共赢。九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
徐文力作了题为《建立钢铁工业与下游用钢产业合作机制 积极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的报告,指出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本思路:以加强钢铁工业与下游用钢产业合作为中心,以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引导,建立高性能钢材生产应用联盟,提高钢铁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下游企业联合钢铁企业和最终用户建立高性能钢材应用示范平台,协同创新,促进量大面广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关键钢材品种产业化,推动钢铁工业与下游用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目标是:“十二五”期间,通过建立健全高性能钢材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钢铁工业和重点用钢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链整体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工作思路是:建立建筑、汽车、船舶、家电、石油、铁路等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合作机制主要由下游行业龙头企业、部分钢铁企业、最终用户、科研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下游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组成。依托合作机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①促进钢铁企业开发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提出重点开发的高性能钢铁材料,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政策,支持钢铁企业联合下游行业开发高性能钢铁材料,并对钢铁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②建设高性能钢铁材料应用示范平台。在下游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应用示范平台,开展行业使用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应用研究和设计规范研究,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③加强钢铁产品标准和下游用钢设计规范的升级。加强钢铁产品标准升级,促进下游用钢设计规范的同步升级,加快高性能钢铁材料认证。④探索建设钢铁材料加工配送中心。探索建立钢铁企业、用户企业、金融机构参与的加工配送体系,提高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由材料供应商向
服务商转变。最后他表示,近期将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住房建筑行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会同工信部装备司在船舶行业建立高性能钢铁材料生产应用合作机制,并就具体思路和有关内容做了简单介绍。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钢铁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高品质特殊钢,核电用钢,第三代汽车用钢,高牌号取向硅钢,火电机组用新材料,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船板,高速车轮用钢,低成本、高强度新型不锈钢,非晶合金带材等议题及钢铁新材料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新材料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钢铁新材料产业,对于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钢铁新材料—高性能钢铁,有利于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下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减少钢铁材料消耗,有利于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是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钢铁新材料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先导,将得到重点支持与快速发展。
第二篇:钢铁--把握行业大势 实现转型发展 2011.6.10
钢铁--把握行业大势 实现转型发展
地域:信息类别:行业类别:
作者:发布人:发布时间:2011-06-10 15:54:01.0
5月26日~27日,以“绿色钢铁制造,应用低碳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为主题的2011年曹妃甸绿色钢铁高峰论坛,传递出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的代表对如何把握钢铁行业的大势,以及产品开发、工艺创新、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分析师、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李世俊出席会议并发言。
李新创在发言中指出实现“四个转变”是建设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要综合考虑调控总量、品种质量、联合重组、调整布局、技术创新、节能减排、资源保障等因素。对中国铁矿产业的地位和影响,李新创认为,中国铁矿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居全球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铁矿资源储量相当可观,且得到充分利用;中国国内铁矿山建设力度加大。对于未来5~10年中国铁矿产能分析及供求平衡,李新创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对钢铁原材料的消费强度总体趋向下降;随着国内钢铁积蓄量逐年增多,废钢铁资源逐渐增多,铁钢比最终将逐步下降,这将有利于降低钢铁生产对铁矿原料的依赖程度。
在“十二五”期间,钢铁产品如何开发?李世俊表示:“善奕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钢铁行业的竞争将在未来几年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必然有一批企业过不了这道“槛”。规模将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唯一方向,选择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集中化战略的企业都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得到发展。“十二五”钢铁产品开发要跟上“十二五”钢铁行业变化、跟上用户技术发展、跟上从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变、跟上管理理念变化,关注体制、机制改革,关注钢铁金融属性的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介绍了冶金与机械锻压交叉的科研成果———“零件轧制成型技术”。零件轧制,是用轧制的方法生产零件,是近终成型的一种新工艺技术。在绿色制造当中,零件轧制节能和节材特点明显,有重要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零件轧制已接近每年200万吨产量。在轴类零件轧制上,已经在24个省市推广180多条生产线,还有9条生产线出口到美国等国家。
此次论坛由河北省冶金学会和山东省、北京市、辽宁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金属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各省钢铁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校,冶金设备和技术服务企业的与会者达200多人。其中,冶金设备企业和技术服务企业的单位远远超出了区域范围,人数上也占到与会者的一半以上。会议同期举办了河北省冶金学会2011年冶金设备技术交流会,收录论文71篇。(2011年6月9日中国冶金报)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的生命长度究竟能延续多久?这道难题考验着世界,更考验着快速发展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使一些“煤都”“油城”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做“春蚕”还是“蝌蚪”?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抉择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专家们形象地将人类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
“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搬迁。例如美国西部有许多曾经红火一时的“鬼城”,就是资源被开采完之后被遗弃的矿区。“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共生活着约1.54亿人,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立足国情,如此庞大的城市人群绝不可能因为资源枯竭而整体搬迁。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代表、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认为,这一论述,对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黄石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而在近代史上,100多年前,张之洞在黄石兴办民族工业,一批钢铁、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共和国成长的流金岁月里,这个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工业创造了无数辉煌。
王建鸣说,黄石这座城市因矿而立、因矿而兴,资源不可再生,城市的发展仅仅依靠资源不能长久。转型当中最大的困难是理念上的转型。资源可以枯竭,但是精神资源不能枯竭,应该通过我们的智慧来汇集市场的资源,来发展一个城市,来实现转型。
铜川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典型的“先矿后市”发展模式,使资源濒临枯竭、产业发展受限、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铜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铜川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铜川市目前已跃入近10年来全国294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之列。
“早转型,早主动”。这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共同经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稳定期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在这一时期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一柱擎天”到“多业并举”,资源型城市力克“荷兰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丰富的天然气催生了荷兰的繁荣,但“一柱擎天”的天然气却打击了该国其他产业正常发展,当天然气开采殆尽时,荷兰陷入经济衰退困局。从此,国际经济界就将过度依赖资源导致短期繁荣的后遗症,通称为“荷兰病”。我国118个资源型城市都不同程度面临着“荷兰病”的威胁。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依赖,首要矛盾是解决结构性问题。
“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从2008年起,老工业基地徐州用三年时间打造出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千亿元主导产业,物联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这是江苏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现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50亿元,增幅居江苏首位。
资源型城市,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有的人才、技术、产品、市场为发展接续产业和“吃精资源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近年大庆产业结构打破“一油独大”的格局,大力推动石化工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发展,2011年,采油经济比例首次被超越。令人瞩目的是,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工程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市场遍及中亚、美洲等20多个国家。
“经济转型靠什么?靠思想解放。”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一语中的。“跳出大庆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大庆在更高的发展层级上设计未来。
资源型城市的结构优化,重在因地制宜,统筹比较优势和优势资源,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黄石在产业发展路径上,以高科技引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目前,全市有4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3位。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面转型资源型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需要生态、文化、社会、机制的全方位转型。
陕西铜川因煤炭、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而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也曾因严重的大气污染而被人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近年来,铜川用环保“倒逼”结构调整升级,消化历史包袱,让城市转型“轻装上阵”。截至目前,铜川已先后关闭拆除一大批高耗能污染企业,同时森林覆盖率达到44.8%,2011年有328天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
生态转型回答了经济发展“为了什么”,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则是解决发展“依靠什么”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鼓足后劲。
黄石是全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区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矿业文化历史,通过城市文化体系建设,黄石正在打造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王建鸣说,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巨大。近年政府通过打造文化公益性设施平台,提升人的素质,让群众百姓广泛参与城市建设。黄石的文化转型,对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美、文化兴,更要社会稳,实现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安定与有序紧密结合、公平与正义充分彰显。
鼎盛时期的铜川矿务局,职工和家属曾达到30万人之多。然而随着市场变化,企业破产、职工下岗„„谁来为这些长年居住在老旧棚户区的早期城市建设者埋单?从2003年开始,铜川启动沉陷区、滑塌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房261万平方米,12万人喜迁新居,占到当地总人口的1/7。2011年,铜川在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评比中位列第一。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勘查开发、资源税费改革等多个领域。破解难题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主任赵亚军认为,从长远看,关键是真正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形成系统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体系。目前看,较为迫切的是调整考核标准,提高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发展指标的考核权重;深化资源税制改革;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
城市转型,决策者们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十八大倡导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将引领我们抚平一个个“地球伤疤”,前行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必将为人类工业文明续写华章。
第四篇: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下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
“有没有”强调的是从无到有,“好不好”强调的是在有的基础上,质量的高低。质量体现着人类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在历史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不管是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在民生保障方面,“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必然的选择。
高质量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方式是粗放型经济方式,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质量则要求破除过去粗放型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新模式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树立绿色发展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抓好经济优发展和科技强国。“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放在科技领域,也不显突兀,中兴的美国制裁案件和华为的5G就是科技方面赤裸裸的例子。在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改革之前,高质量科技就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实力,积极提高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鼓励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型企业。
高质量是城乡共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种种弊端是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部分原由。二元体制结构导致物资与劳动力的偏向,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空心化、城市病的加剧,乡村发展畸弱。高质量发展则力求破除二元体制结构,坚持城乡的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观念上不把乡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对立起来,以城带乡,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个一个山头攻破,一个高度一个高度攀登,力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终归是为了人民,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行之所至”,越过吃饱穿暖的低要求,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关切人民冷暖、回应人民诉求、注重民生保障,真正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高质量发展在生态方面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专家预测,五十年后中国将无资源可用,那该是何其可怕的局面。以前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有所忽视,高质量发展拒绝继续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提倡绿色发展,提倡资源可再生,提倡持续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惟其长期,我们更需坚韧,惟其艰难,我们更需奋斗。
第五篇:浅谈企业转型发展
企业转型发展系列谈
(一)加快向能力转型的工作坐标
董事长、党委书记XXX在院党委十届五次全委会上提出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特征”,包含九项指标:一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高精尖人才团队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创新型中青年领军人才的阵容。二是或规
划期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科技、专业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或规划期内获得有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软件著作权的数量。四是或规划期内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级“四优”奖的数量和质量。五是或规划期内承揽有影响的国内外重点工程或高科技含量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六是或规划期内企业管理成果获国家级奖励、荣誉的数量和质量。七是企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八是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优劣,特别是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指标的贡献度。九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度与诚实度。
(二)做到四个坚持不动摇:
1、坚持三大市场开拓不动摇,提高抵御政策和行业波动风险的能力。要以勘察设计为中心,逐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实现结构优化调整。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国铁、城轨市政、海外”三大市场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和“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五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的价值实现格局。要超前思考,在认真分析市场、分析项目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尝试推进业务延伸,战略上要大胆突破,战术上要审慎推进。
2、坚持思想引领,构建学习型企业不动摇。如何将我院打造成国际型工程咨询公司乃至国际型工程公司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持之以恒地实践。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一院建设,以学习力推动核心竞争力提高,以观念更新支撑能力转型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不等不靠,不满足、不懈怠,要始终牢记:今天的不进取就是明天的不领先,明天的不领先就是今后的发展受挫。
3、坚持“三技”治企理念不动摇,突破转型中“人才、技术、管理、文化”四大瓶颈。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要多维化。要围绕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公开平等、知人善任的院内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把能力建设作为班子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能力全面、员工满意,能够推动我院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二是技术管理要标准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勘察、设计、咨询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围绕市场转型,集中力量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三是综合管理要精益化。坚持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一起抓,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体系,通过管控提高效益,走低成本发展之路。
4、坚持安全至上、质量为本不动摇。必须要加强对勘察设计工作各环节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勘察设计质量安全保证长效机制,将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常态中,真正达到提高勘察设计水平与完善管理体系的目的。抓好安全质量,关键在落实,重点在项目,根本在管理。要把管理的重点进一步转移到抓现场、抓项目、抓管理、抓落实上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筑牢基石。
(三)把握好三种关系:
如何破解我们发展中的难题,保持企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思路只有一个,事实上这个答案早已给出,这就是“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能力转型,向建设国际型工程咨询公司的目标努力攀登”。
一、把握好三种关系
1、把握好机遇与风险的关系。要认清全院目前面临的形势,主动适应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不为传统模式和地域思维所限,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把握好责任与质量的关系。一是要重视源头管理。加强科学设计,一丝不苟,每个环节、每道技术都不应该出问题,也不允许出问题;二是重视过程管理。在整个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摆在第一位;三是要重视人的管理。安全和质量离不开人。产品如人品,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而人品中最关键的是高度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四是要重视服务管理。服务要跟上,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建设标准,保证勘察设计的深度和质量达到要求,要将责任心贯穿于勘察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将勘察设计质量安全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常态中,确保我们勘察设计的每个项目都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牢固树立质效双优的铁一院品牌。
3、把握好传统优势区域和新开发区域的关系。要打破传统区域与优势区域观念。我们的管理者、各级行政领导包括技术领导都要更好地去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提高服务意识,将观念的转变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样才能稳固传统优势区域市场,抢占新的市场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