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钢铁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咨询报告》
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信息化在推动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科学决策,提高钢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实践所证实。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产业升级改造的契机,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在先进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钢铁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基本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管理人员、组织设置、信息化规划等方面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企业CIO地位也逐渐确立。部分企业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单项业务管理,还重点建设了具有钢铁行业特点的产销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ERP 系统,“订单上线”、“账单上线”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业务和财务无缝的企业综合业务协同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上下游供应链的协同、冶铸轧一体化、产品质量控制数学模型、计划以及优化排产模型、物流信息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钢铁工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钢铁企业信息化成效卓著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1)从企业的比重上看,以ERP 系统为核心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上线企业40 家,约占全国钢产总量的55%。
近三年来,南京钢铁、宣化钢铁、安阳钢铁、日照钢铁、新余钢铁、三明钢铁、沙钢、八一钢铁等企业的ERP 系统陆续上线,鞍山钢铁、邯郸钢铁、马鞍山钢铁、宝钢股份、武汉钢铁、太原钢铁等20 多家企业持续进行着较大的信息化工程。
(2)从应用的成熟度上看,上述40家企业都从单项业务应用进入集成应用。
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太钢、邯钢、济钢、攀钢、马钢、南钢、湘钢等23 家企业实现了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应用(其余17家企业实现了双上线之一),进入深度应用的有宝钢、武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等;所有项目都融入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其中近半数的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两化融合的水平上看,信息化促成了财务、采购、销售、库存与生产的集中化。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成为管理创新的孵化器、精细化的助推器、安全经营的保险闸、全球化的直通车、科学决策的信息库。
(4)从技术开发的水平上看,国产软件占有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钢铁行业解决本行业信息化特有问题的民族企业的数量和能力亦居我国工业领域前列。宝钢、武钢、鞍钢、攀钢、湘钢、兴澄特钢、重钢、广钢、韶钢、济钢、涟钢、南钢、唐钢、承钢等企业广泛应用国产软件,占据半壁江山。
上海宝信软件、湖南视拓、北京红河谷等一批软件公司开发了以钢铁企业的M E S 为核心,向上延伸到E R P 的销售、质量、财务等功能,横向扩展了计量检化验功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北科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开发的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及其优化软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武钢、鞍钢、首钢、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四川托日、重钢三峰、北京信源诚、北京新思维、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冶金自动化院、中冶京诚公司等能够承担钢铁企业信息化技术工程。
而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可以说,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钢铁企业信息化水平领先同行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消息,通过对同期遴选的钢铁、轿车、重型机械、棉纺织、化肥、造纸、肉加工等7 个行业进行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较为成熟的企业比例较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1)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从钢产量来看,信息化比较成熟的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55%,这是任何一个行业还没能达到的目标。另外,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占16.7%,局部应用阶段的占23.3%,成熟度较高的综合和深化应用阶段的占60%。
(2)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的成熟度居于我国工业领域前列。
实现信息化的40家企业,均消除了信息孤岛,建立起了企业统一共享的信息网络。
从整体上看,信息系统纵向覆盖了从铁、钢、轧的主要生产线;横向囊括了销售、计划、质量、生产、采购、供应、发运、财务、人事、劳资、设备、计量、检验、化验、安全、环保等管理业务,并延伸到了新产品研发和办公自动化领域。这些系统具备了管理和控制衔接、产供销一体、各项业务与财务无缝连接的特点,部分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系统衔接、采用商业智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的深入应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我国钢铁企业吸收消化了引进的信息化先进技术并将其国产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工业领域做到了这一点。
钢铁信息化六大发展局面
目前,宝钢、济钢、南钢、武钢、湘钢、鞍钢、昆钢、马钢已经被列入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试点示范企业,沙钢、太钢、邯钢、建龙钢铁、莱钢、酒钢被列入重点关注企业。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在财务预算、设备维修、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欠缺,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还远未到位,数据挖掘和知识获取的普及性还需要着力提升。
第二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政策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发展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规划》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总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将教育信息化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省也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2014年11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国家层面上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各部委在新一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分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提出“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通知》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构建有效机制入手,要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知》提出,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为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通知》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通”;到2020年,实现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总体情况
近五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按照“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围绕“三通两平台”这个中心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各级电教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各级政府落实经费投入,创新企业参与机制,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入,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80%以上的教学点已用上了设备和资源。
二是“网络带宽校校通”进展明显。实行了“政府政策支持,大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新机制。在电信运营商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比例已达到75%,其中10M以上带宽接入的学校已达到55%。到2017年,全国基本要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已建成多媒体教室24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61%,未来五年将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的目标。
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取得明显成效。各地积极探索名师课题、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址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作用。
四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一定突破。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达到1100多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
五是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稳步推进。2012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具备为1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校提供服务的能力。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二的省份初步建成了省级资源平台,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开始规划建设,学籍系统已实现全国学生一生一号、终身使用。
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重要突破。设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到2017年实现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并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聘任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
七是各地积极行动,出台有力举措。各地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行政领导;各省份均已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规划或行动计划,各省每年专门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逐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达30亿元,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超过50亿元。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潜在市场
1、未来五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规模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近五年,各级政府在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带宽、服务器、计算机等),教育电教装备(如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媒体教室、视频录播室、实验仪器等)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乡镇以上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已初步具备,但生均配置比例低。
但是,我国教育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重硬件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媒体课堂已进入校园,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上课取代了过去的黑
板粉笔,作为老师最需要的就是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关键,优质教育资源库(教师备课教学、应试备考等)、中小学教育管理与应用软件、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市场空间大,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及教育服务平台未来五年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2、从线下走向线上,互联网掀起教育产业革命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凤凰教育发布的《2013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143亿元,2013年已达到981亿元,实现21.2%的年均增长率,2014年达到1338亿,2015年将达到1745亿。
2014年6月申银万国发布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深度报告》显示,五年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在线教育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其规模接近4000亿元;在细分的K12领域,线下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在线教育领域则达到1500亿元,这显示出了在线教育的发展潜力,甚至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的占比有望赶超传统教育。
第三篇: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硕研09-19 李娟 200901190
2摘要:该文介绍了煤矿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了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给采矿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科技进步、矿产资源消费的急剧增长和开采加工难度的日益增大, 促使采矿逐渐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煤矿信息化主要指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井下的机电设备实现自动控制,将煤矿的环境安全信息和设备工况信息统一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调度室实时掌握系统。体系结构应以网络为核心,组成全网络化、全数字化、模块化的新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
2我国煤矿信息化现状
2001年以来, 国内有关学术组织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以煤矿信息化为主题的学术会议。2001年, 中国矿业联合会组织召开了首届国际矿业博览会, 其中包括一个以/数字矿山0为主题的分组会。2002年,以/ 数字矿山战略及未来发展0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86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召开, 2006年, 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和煤矿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数字化矿山技术研讨会0, 提出了建设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矿井的目标。
20世纪末以来, 国家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和相关行业部门相继立项支持了一批数字矿山课题。包括2000年开始的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006年开始的一项863 课题和一项/ 十一五0支撑课题等。2000年以来, 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相继设立了与数字矿山有关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主要有: 2000年设立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 3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0、2005年设立于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数字矿山实验室0、2007年设立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 3S与数字矿山研究所0和2007年设立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等。
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已广泛应用各种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 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信息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如: 神华集团神东公司的综合自动化采煤系统、开滦集团的企业信息化与电子矿图系统、枣庄柴里矿的生产与安全集中监测监控系统、伊敏露天矿的卡车调度系统等。潞安集团漳村煤矿综合自动化与信息管理数字化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 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相继开展了采矿机器人、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地学模拟、矿山虚拟现实、矿山定位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究设计单位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矿业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煤矿信息化建设方向
煤矿信息化主要指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其最终表现为高度信息化、自动化、高效率,以至实现无人采矿和智能采矿。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好以下几点工
作。
3.1建立企业信息高速公路
3.1.1 计算机网络
在采矿工业中,计算机局域网(LAN)主要是作为MIS 系统的平台,用于矿山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随着采矿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艺设备的革新,借助计算机网络可实现生产的调度与监控。
3.1.2 高速企业网网
矿山企业数字化是以高速企业网为基础,在矿山现有通讯网的基础上改造提升,并与因特网对接,逐渐建立宽带、高速和双向的通讯网络,实现矿山的数字化和海量矿山数据的快速传递。
3.2 开发不同功能的矿山应用软件
采矿CAD 技术在采矿行业的应用起步较早,几乎高速企业网是矿山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交通与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同步发展,目前,CAD 技术正向着开放、集成、智能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进入21 世纪90 年代,国外以三维矿床模型为代表的矿用软件发展较快,涉及到地质资料处理、矿床建模、开采辅助设计等各个方面。其中部分软件如DATAMINE、VULCAN等已实现了真三维集成图形环境。此外,为满足不断变化、扩大矿山信息化需求,虚拟矿山、人工智能技术、采矿仿真、工程计算、统计调度、生产测控、地测数据传输等领域也须进行深入研究。
采用软件模块化模式和各种技术手段,开发各种矿山应用软件。据此根据需要,可以像积木一样实现多种联结,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3.3 建立高效、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3.3.1 数据采集系统
矿山数据具有复杂性、海量性、异质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诸多特点。数据获取,特别是三维数据的获取是建立数据矿山系统最基础的工作。其准确与否关系到数据模型和空间分析的准确性。矿山数据获取主要集中在地质勘探数据、矿山测量数据、采矿工程数据等方面,且数据的获取具有多源性特点,因此,应根据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实施有效的组合和叠加,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最优。除了传统方法之外,三维物探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已成为矿山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的主要方法。
3.3.2 数据仓库
煤矿信息化要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矿山的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数据存储和数据仓库技术,包括矿山数据分类组织、分类编码、元数据标准、高效检索、快速更新与分布式管理等。其中,研究一种适合于多源异质矿山数据集成与共享、且独立于应用软件与数据模型的数据组织结构为当务之急。为了从矿山数据仓库中快速提取专题信息、发掘隐含规律、认识未知现象和进行时空发展预测等,还必须研究一种基于专家知识的高效、智能、透明、符合矿山思维的数据挖掘技术。
3.4 实现无人采矿、遥控采矿
逐步建立煤矿智能化体系。网络、相关软件、矿山数据和模型以及调度优化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构成了矿山生产智能化采矿系统。对露天矿而言,有效、动态地监测、调度和管理设备,协调好人员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生产的关系,是实现智能化采矿目标的重要内容。加拿大已制订出一项拟在2050年实现的远景规划,即在加拿大北部边远地区建设一个无人化矿山,通过卫星操控矿山的所有设备实现机械破碎和自动采矿[4]。煤矿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根据数煤矿信息化发展和集约高效生产模式要求,煤矿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就是要积极建立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安全管理信息化的高技术、高可靠、高效能安全管理模式。
所谓管理手段自动化,就是要管好用好并不断完善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监测监控系统的覆盖率和可靠性,形成涵盖瓦斯监测、矿压监测、设备工况监测、作业环境监测、人员及动目标跟踪等各环节、各系统的自动化保障体系,保证信息传输畅通,增强对安全生产的掌控力。所谓信息处理智能化,就是要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功能,使各种信息通过微机处理,自动生成各种分析报告,以便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推行安全问题分级预警管理系统,对安全隐患治理和干部走动式管理实行智能化闭合控制。所谓安全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处理结果,不断研究总结安全生产规律,开展安全评估,实现资源共享,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健康持续发展。结语
当前, 煤矿资源开采任务越来越重, 对采矿安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所以煤矿信息化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煤矿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矿井生产调度的统一管理,同时为自然灾害的有效预防、抢险救灾的统一调度指挥、远程管理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矿井提高生产产量、减少生产事故、职工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煤矿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煤矿真正安
全、高效、经济开采, 既能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也能适应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管十多年来, 煤矿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但是煤矿信息化的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煤矿信息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回顾与展望[J].工矿自动化,2010,6(6):26-30.[2]王强.煤矿信息化建设探讨[J].山西焦煤科技,2005
(6):29-31.[3]王鹏.浅议煤矿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27-129.[4]熊德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352-353.[5]井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40-42.[6]丁娟,徐跃通,杨燕杰,等.数字煤矿—中国煤矿信息化的必然选择[J].矿山机械,2007,35(11):10-13.
第四篇: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税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增加了近百万倍,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1500亿元,现在它占了全部税收的7%.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这个比例还很小,比如美国近年来联邦总收入,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以及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中,个人所得税约占50%,其中企业所得税仅为个人所得税的大约五分之一。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的一倍还多。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人所得税还更高。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或者说,政府在其他方面多征了许多税,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
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
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二)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三)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四)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
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五)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篇: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金不仅要适合我国国情还要促进我国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制定完整的措施去合理的利用它完善它。然而,很多政府承担的职能并不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预算外资金和不是预算外的财政性资金来完成的。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不足以及管理措施和方法的使用不当.是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流失严重的原因。
关 键 词:预算外资金;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性资金;预算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适应;
正文:通过对财政学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以及目前它的状况。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问题,是财政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校预算外资金是高校直属单位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提供管理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取得的货币补偿,主要形式是事业性收费,这构成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方式多样化,随之取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大增加,有些单位预算外收入部分甚至高出预算内收入的几倍。
现状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97.7%,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
(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童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
(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
(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
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金
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县乡两级均未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市级的预决算制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还有,综合预算制度难以落实也很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 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 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导致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对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缺乏有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违规行为的产生,这对政府的信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满足其正常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 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管 理。如将预算内转出的各类资金、所属单位和下级单位上缴的收入、资产变价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反映在往来科目中的收入、账目以外的收入以及收回的支出等,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分公司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预算内财力不足,财政平衡的基础很不牢同。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平衡实际上建立在“应支未支、应保未保、应拨未拨” 的基础上的,预算内欠账多,财政资金只能围着“ 保吃饭” 低层次运行,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很弱,搞建设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有专项用途的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统筹使用,就会出现预算内大量占有预算外的现象,致使预算内、外两方面的资金需要都得不到保证,更达不到提高地方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预期目的。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人、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
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南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缴纳给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呈现出管理活动层次多,管理幅度大,经济活动专业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控制难度加大。某些环节上存在监督盲区。一些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的收费项目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段,或收入采用部分入账,一些创收单位不认真执行“ 收支两条线” 的规定,截留、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资金管理、监督部门缺信息沟通,造成预算外资金管理与监督领域出现死角。
(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都要有相应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支出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创收成本、弥补经费不足、发放补贴和奖金、购置固定资产等。由于预算外资金与创收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预算外资金具有“ 自留地” 的含义,所以管理部门在预算外资金批拨时,把关不是很严,造成创收单位乱发奖金、补贴、实物等,不能使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
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深化“ 收支两条线” 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
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费支出,实行“ 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 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二)加强财政监督。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任何财政改革政策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外资金监督要是监督乱收费、乱开支预算外资金的行为。监督的绩效表现在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预算外资金的滥收、乱收、乱用现象; 二是对这种现出现后怎样处罚,使犯规者以后不敢轻易再犯。为了实现第一个方面的绩效,我认为必须在政府监督基础上引进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因为例如会计
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行为动机在于发现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的行为和金额,主要收益来源于对违纪违法者的罚款,其个人利益和罚款收益紧密联结,有较 高的积极性。而且,社会监督者分布在各条战线、各地区,有众多获取信息渠
道,也具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那些违法乱 纪者斗争,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督上信息少、检查少、经费少、人 力少的缺陷。因此,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我国每年进行财务大检查,查出的违纪资金一年比一年 多,但违纪违规财政行为仍不断,根本原因在于处罚不严。因此,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从严执法,对搞好监督管理至关重要。
(三)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的信息功能,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部门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部门的调控能力,使财政“ 准国库”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四)实行票据统一管理,加强源头控制,完善专用户储存。首先,收费渠道合理。预算外资金有它的合理l生和合法性,不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此应由省政府组织物价、财政部门对所有收费单位收费部门进行拉网式检查,重新明确各单位收费范同、收费项目。其次,严格票据管理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源头。凡是收费单位,必须按规定到物价部门申请“ 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收费必须是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收据。而没有收费许可证或收费资金为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单位,一律停止发放票据。解决预算外资金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给以地方在税收收入上的更大自主权和享受受益的权力,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减少预算外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比重直到其逐步消失。(五)完善措施及法规建设,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丁作,它不仅是权力、利益的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 以及内部减员等问题。因此,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 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因此,要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作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澄清对预算外管理资金的模糊认识,扭转“ 三权不变” 和“ 谁收谁用” 的运行惯例,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认识和分析。由于我国预算外资金改革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既涉及现有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重新划分和界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政策并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预算外资金,就必须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向社会各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之得到各方面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确保预算外资金改革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司路,《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2008年第五期。
【2】张裕民,《谈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010
年第十一期。
【3】陶源,《我国预算外资金问题》,2008年第九期。
【4】田疏,《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探微》,200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