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23:1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第一篇: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1.国外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石油行业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的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石油行业的信息化一直伴随着石油行业发展,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井场信息化技术(井场数据远传、数据实时发布)是实现石油勘探开发行业远程实时监控、传输井场数据、掌握井场动态的主要支持技术之一;对于节约勘探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勘探风险方面作用明显。

1.1国外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非常重视钻井现场信息的利用工作,于8O年代就逐步建立了实时钻井数据中心(Real Time Drilling Data Center),即通过远程传输系统,把井场采集的数据实时传送到基地,实现了钻井现场与基地间的双向监控和实时数据共享。基地专家通过对钻井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为井场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MWD和LWD随钻测量系统应用之后,实时数据传输和钻井分析中心在快速安全钻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Superior公司于8O年代初首次实现了综合录井数据的实时传输,并在总部建立了实时钻井数据中心DDC(Drilling Data Center)。数据传输媒介采用的是专用微波电话线路,基地端由DG S-250中心计算机和终端机组成,最初的系统结构如图l-1所示。

图1-1 早期油田远程传输系统结构

在Superior公司系统的基础上,Mobil石油公司于1985年也建立了自己的实时数据中心,并对原来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用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取代了原来的中心计算机和终端机,建立了以实时数据中心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使处于不同地区的计算机可以共享数据中心的钻井数据。为了提高通信能力,Mobil公司建立了卫星通信网络,井场端利用卫星地面小站把各种数据实时发送到数据中心,并且井场的计算机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数据。

此后,Tenneco、Amoco、AGIP、Chevron、M/D TOTCO等石油公司为了保证边远地区和海上的钻井成功率,也都相应建立了以实时数据远程传输为基础的实时数据中心,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通信网络。其中,M/D TOTCA开发的SWIFT数据传输系统最具代表性,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价格便宜的微型计算机及人们较为熟悉的Windows NT和Windows 95操作系统,并且数据中心与基地广域网及Internet相连。利用数据的远程传输系统,有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实现井场数据的实时监控,并对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有关的技术服务和数据资料。

图1-2 M/D TOTCA开发的SWIFT数据传输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此期间,国际上开始了信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WITS(we1lsite Information Transformer Specification,井场信息传输标准)就是针对井场的信息化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对通过无线通讯及硬件媒体,对从井场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定义统一的格式和信息内容。在国外,WITS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形式,多年来一直用于共享信息和远程控制,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井场数据标准化的探索中,又逐渐形成了WITSML(Well 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Standard Markup Language,井场信息传输标准标记语言),目的是尽量做到数据共享,而不需要数据交换和更改程序。WITSML目前已经显现为国际上数据交换的标准,它是继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全球化之后,共同分享现场模式的关键一步。进入21世纪,以“数据共享、提供实时油藏解决方案”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测井技术正在形成中,世界上几个著名的油田服务公司正在努力实现新技术的转型,Schlumberger、Baker-Atlas、Halliburton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即已开始概念设计,Halliburton公司投入使用的以Sperry-Sun的Insite为核心的系统,其设计理念正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井场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解释的远程控制和共享,实现油藏解决方案的实时化和动态化,从而及时为石油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大大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显著降低作业成本,增加投资回报。

目前,信息技术在国外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解释、多学科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和交流、知识挖掘和发现、决策支持等方面。国外著名石油公司都已实现了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如Shell公司将标准化的工作流集成于每个员工的计算机桌面上,形成了SHELL专享的、独特的windows平台,在New Orleans, Houston等地建立了实时作业中心(RTOC),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施工井场、研究机构及管理部门连接起来,实现对施工项目的实时监控和远程协同会诊,快速拿出最优解决方案,从而大大降低了事故损失和风险。Schlumberger公司为钻井工程师、地质师、油藏工程师以及管理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和环境,使不同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更直观,有效地推进了决策进度和效率,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最大程度地利用企业在各地的专家资源,充分地共享信息,以及更加直观、迅速地做出决策、实时指导现场作业。这些一体化的信息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力地支持了管理层决策,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统计资料显示,实施井场信息化可降低钻探成本10-20%。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石油公司所建立井场信息系统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经相对成熟;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采用了卫星通信系统或无线通信网络,提高了数据通信能力和现场适应性;

(2)建立了基地端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基地的技术专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直接为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3)实时传输的数据内容增加,包括了综合录井数据、测试数据、MWD、FE MWD、LWD以及测井数据等;

(4)数据中心建立了各种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为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联合制定了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 WITS;

(5)在实时钻井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开发了数据实时分析和评价等软件系统。1.2国内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不同厂家生产的综合录井仪设备。其中,DRILLBYTE、SDL-9000和GEO-6000等综合录井仪虽然具有数据传输功能,能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与文件传输,但大多数录井设备在引进时没有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或软件系统,少数仪器虽保留了文件传输功能,但不能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因此实际使用效率不高。而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综合录井仪和软件系统目前还不具备数据的实时传输功能。国内虽有部分专家早就提出了井场信息化建设的构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井场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没有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被重视。

直至2001年末,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石油市场逐步开放,国际石油巨头也在加快步伐,抢滩中国,投资势头猛劲,发展潜力惊人,真正激烈的竞争和实力的比拼全面展开。这些国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管理水平明显较高,它们有着成熟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从而在一个信息化的高层次平台上进行生产运作,展开市场竞争力。面对国外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内的石油企业也在积极部署信息化建设,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西南油气田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现场实验,针对目前国内常用型号的综合录井仪器及网络环境,开发了井场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和监控系统,成功地进行了现场实验、实施。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井场资料共享平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在现场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在线监控指挥评价实时化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通过开展ERP、电子商务应用,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但国内的信息化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知识共享。数据信息、数据应用的相互独立性依然存在,只是满足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信息发布、报表图件的自动生成等数据需求和基本数据流程,忽略了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基本对象,应用对象需求的多元化难以实现数据(库)管理的标准化,同时也难以实现平台技术标准化。目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均注意到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理想的问题,已经准备或开始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

中海油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构建了数据集成服务中心DTS和作业支持中心,为地球物理、地质、油藏、钻井、工程、经济评价等专业以及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和决策平台,实现陆地办公室对海上作业现场的远程技术支持和管理决策,提高了钻完井作业管理的效率和作业质量,带来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

中石油采用引进与合作研发并举的方式,推广A1A2系统,在快速勘探、优化开发方案、钻井实时操纵等领域成效显著。目前已建立了至少6个协作与决策中心,将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开发生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整合和可视化,为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协同分析平台,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中石化集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主要成果集中在勘探开发方面,尤其是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油藏描述与模拟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在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勘探开发等核心业务,主要体现为:基层队网络状况普遍较差;尚无完全符合石油工程自身需求的完整的信息采集体系;缺乏总部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综合集成,实现了部分业务数据的统计汇总,但需要扩充和完善;各企业根据业务急需,自主研发了一些专业软件,但这些软件所覆盖的业务范围很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

通过国内各油田录井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该领域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伴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井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传输方式由早期的CDMA、GPRS等窄带传输逐步转变为卫星、3G等无线宽带传输。用兼容性更好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代替了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进行数据发布平台的搭建;但同国外先进的石油企业相比,国内石油企业信息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表现为:

(1)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上的差距。据国外统计资料,跨学科系统集成使钻井前的评价周期缩短至过去的50%,业务人员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数据的解释,而不是数据的整理和转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解释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实时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规范管理上的差距。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井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借助数据仓库对数据实现了规范管理,并形成井场信息传输标准WITS。

(3)现场生产运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国外公司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跨地域生产现场管理,实现了“虚拟、远程、协作”办公。

(4)业务流程规范上的差距。迄今为止,全球近90%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实施了具有行业针对性的ERP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协同电子商务。

(5)企业知识管理上的差距。国外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对勘探开发中产生的中间成果、报告和经验知识实现有效的管理,运用远程协作的工作模式促进公司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

目前,井场信息化技术在国内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成为众多石油企业,特别是上游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井场信息化也成为各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于下游企业,与井场信息化对应的“数字油气田”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已经成为各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井场信息化技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引领着新时代石油行业的信息化。

1.3油田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国内外石油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部分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和整个社会信息化实现了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数据量大,内容丰富。如Amoco公司每天的数据流量在9GB左右。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数据库包含了20多个国家的油田信息数据,油藏信息、钻井信息等,门类齐全。

(2)网络健全,应用系统丰富。卫星数据传输网络在诸多油公司中已普遍使用,指挥中心网络化、在线式数据处理、专家系统、技术交流网络化、电子邮件系统的充分利用等应用系统丰富多彩,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重视应用,特别是数据挖掘和知识共享,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生产实际有机的结合,技术基础研究与生产需求有机的结合,同时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4)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统一标准,与业务流程有机融合,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或工作环境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5)投入大、并呈上升趋势,建设有充足持续的经费保障。

2.地质录井公司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2.1井场生产信息系统技术特点

2006年为满足西南油气田及时准确了解井场生产信息的需求,地质录井公司按照石油行业规范,根据西南油气田生产信息实际应用情况,在对国内外多种综合录井仪成功地进行实时数据截取的基础上,以井场为数据源头,为实现信息智能化采集,数据图形化管理平台,实现远程实时可视化跟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实时在线分析、管理、决策与应急指挥为基础,研发了井场生产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在建立标准的井场和基地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远程传输技术,通过GPRS、CDMA、3G及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将各类综合录井仪的联机采集数据、地质录井数据、分析化验数据及其他工程数据、信息传回基地;在基地,通过数据接收服务器将井场传回的数据与平台的标准数据库(Oracle)同步,同时将生产指令及相关资料传给井场;WEB服务器(Web logic)通过数据管理服务器将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及信息在网上进行及时发布与共享。用户端通过WEB服务以网页浏览的形式(B/S模式)对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及信息能够进行上传、发布、编辑、查询、浏览、处理解释及数据报表生成等共享和应用。如图2-1所示

图2-1 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结构

该系统技术特点如下:

1)数据接口技术:实现国内主流综合录井仪器通用接口开发、规范化的异构数据转换与同步、源头数据库的完善与推广、现场数据采集等;

2)图形化数据管理与应用: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完善与推广通用录入技术,研究大容量数据的加载与查询技术,实现智能图形化的管理,包含生产信息汇总、统计、分析与发布等;

3)井场综合信息可视化技术:开发岩屑实物扫描图文发布、薄片图文发布、三维多井对比系统,优化图形控件,完善并应用三维地质导向、三维井筒技术等;

4)实时远程可视化跟踪决策技术:井场视频实时传输技术的优化与集成,实现语音、文字、图像三位一体的应用,以及数据服务应用等。

5)使用Oracle,它作为世界顶尖的数据库,拥有高速稳定的数据服务、强大的安全机制。

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井场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发布。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断完善,为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决策、生产管理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井场数据信息。填补了西南油气田信息化建设的空白,方便了西南油气田生产管理、勘探开发决策及综合研究工作。2.2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西南油气田的作业队伍多、分散广、流动性大,管理层次多,管理难度大。信息化建设较滞后,没有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整体落后,特别是井场作业的信息管理、应用、支持体系不完善。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人力投入远远不足;信息化相关的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信息化投资数额远远不足,投资渠道不畅。服务器等应用设备性能低、老化、数量严重不足,基层队网络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基层队信息基础薄弱,影响了信息质量;而且目前采集的信息不能满足井场作业的技术发展和精细管理的应用需求。应用系统方面目前主要限于小范围内的生产动态把握和简单报表查询,缺乏信息的集成、可视化及分析,无法为管理与技术决策提供支持。因此,西南油气田井场作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能力较差,加快建设迫在眉睫。

2006年为满足西南油气田对准确及时了解井场信息的迫切需求,西南石油局地质录井公司按照国家、行业规范和西南油气田实际情况,开发出井场生产信息系统,实现井场录井相关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网络发布。截止目前已开展了西南油气分公司120余口探评井和重点开发井的远程数据传输工作,成为生产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在中石化集团总部、西南油气田19个相关处室得到应用,平台用户170余个,为油田勘探开发决策、生产管理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及时、准确的井场录井数据信息。

几年来,地质录井公司的井场生产信息系统根据油田应用的具体需求,不断完善其性能及应用功能,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中国石化系统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胜利、中原、西南的井场生产信息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在建设“数字油气田”中发挥着信息源头的作用,对于“数字油气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系统在井筒数据标准化、满足勘探开发不断增长的数据与功能需求、支持西南数字油气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且存在推广应用难及定额不确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中石化“十二五”信息规划要求2012年前完成石油工程源头数据的采集、数据模型和业务模型标准扩展,实现源头数据的全面采集,2015年建成涵盖国内及海外石油工程数据资源的一体化勘探开发数据中心。

由于井场综合数据平台系统研发时间较早,数据采集的内容和要求不符合中石化2009年颁布的《井筒工程源点信息采集规范》,因此,按照石化统一部署,需要按规范完善现有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发布与迁移等业务。

(2)随着业务与用户不断拓展,现有系统在性能上要进一步优化,提升系统的反应速度,增强不同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3)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价值没有充分挖掘与应用,专业的应用系统功能不完善,如钻井复杂情况智能监控与诊断,井筒三维可视化系统,远程协作,远程视频监控等,不能实现整个作业现场的生产管理与指挥协调。

(4)系统在西南油气田的应用不断深入,数据的安全防护、容灾备份等愈来愈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

(5)需要增强硬件、网络覆盖等基础环境配套的建设,网络覆盖整个基层作业队伍,主干网络带宽扩容,硬件配置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满足研究、生产管理和应急指挥的业务需求。

(6)该系统目前应用于所有探评井,仅少量重点开发井得到了应用,由于定额、甲方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该系统未能应用于大部分的开发井中。

(7)运维制度不健全,且基层队伍井场信息化意识薄弱,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信息数据传输质量。

(8)井场综合数据平台系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额,收入不稳定,更无法准确评估其经济价值。

第二篇:井场报告最终

井场平面图

1、采油机

2、采油井口

3、水井

4、管线区

5、水套保温装置

6、采气井口装置

7、井架

8、原油预处理区

9、天然气分离器(卧)

10、天然气分离器(立)

11、三甘醇脱水区

12、污水处理区

13、天然气脱硫区

14、配气区

15、原油储集区

(图2-1)

采气井口装置示意图

1、套管法兰

2、下四通

3、平板闸阀

4、油管挂

5、上法兰

6、上四通

7、针形阀

8、压力表截止阀

9、缓冲器

10、压力表

(图2-2)石油教学基地参观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校内石油与天然气教学基地的参观实习,初步了解井场内部装置分布情况。

2、3、认识教学基地内的各种装置及其作用。

了解工作区域内的各种注意事项,对HSE风险管理加强认识。

二、实习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教学基地以人才培养(本专科教学训练)、应用技术研发、工程技术培训和石油企业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集资源勘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安全工程、油气开采、油气处理、机械控制等学科于一体的共享式教学实践平台。本基地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展示区、石油与天然气采集区、石油与天然气预处理区。本次实习主要参观石油与天然气采集区和石油与天然气预处理区。

石油与天然气预处理区包含:原油预处理区、天然气分离器(卧)、天然气分离器(立)、三甘醇脱水区、污水处理区、天然气脱硫区、配气区、污水处理区等。(如图2-1)

石油与天然气采集区包含:采油机、采油井口、水井、管线区、水套保温装置、采气井口装置、井架等。(如图2-2)

采气井口装置说明:

本井口装置由套管法兰、下四通、平板闸阀、油管挂、上法兰、上四通、针形阀、压力表截止阀、缓冲器、压力表等零部件组成。

(一)、主要零部件说明

套管法兰:是套管连接井口设施的一种转换装置,下端是丝扣可以拧入套管头内,上端为12个孔,用于连接采油四通或者注气四通使用的。

四通:用来连接四根公称通径相同,并成垂直相交的管子,四通为管件、管道连接件。又叫管件四通或者四通管件,四通接头,用在主管道要分支管处。四通有等径和异径之分,等径四通的接管端部均为相同的尺寸;异径的四通的主管接管尺寸相同,而支管的接管尺寸小于主管的接管尺寸。

四通四通是用于管道分支处的一种管件。对于采用无缝管制造四通来讲,目前通常所采用的工艺有液压胀形和热压成形两种。平板闸阀:是一种关闭件为平行闸板的滑动阀。其关闭件可以是单闸板或是其间带有撑开机构的双闸板。闸板向阀座的压紧力是由作用与浮动闸板或浮动阀座的介质压力来控制。如果是双闸板平板闸阀,则两闸板见的撑开机构可以补充这一压紧力。

针形阀:安装在压力管道出口,具有形似针头的活动阀芯的阀门。其功用是作开启或切断管道通路用。

压力截止阀:又叫针型阀)是仪表测量管路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截止阀和球阀,其功用是作开启或切断管道通路用。压力表式仪表阀门具有安装拆卸方便、连接紧固、有利于防火、防爆和耐压能力高、密封性能良好等优点,是电站、炼油、化工装置和仪表测量管路中的一种先进连接方式的阀门。缓冲器:保持加、卸试验力平稳,或减缓试样断裂时冲击的装置。

压力表:以弹性元件为敏感元件,测量并指示高于环境压力的仪表。压力表通过表内的敏感元件(波登管、膜盒、波纹管)的弹性形变,再由表内机芯的转换机构将压力形变传导至指针,引起指针转动来显示压力。

(二)、使用保养要求

1、开箱后应按装箱单对产品零部件数量、外观等进行检查。

2、清洗并检查活动部分和高压密封部分。

3、试压合格后,清除内腔积水,关闭阀门,并给阀腔注满密封脂轴承座内注满黄油。

4、贮存时应妥善封闭各进出口,保证不得锈蚀和污染。

5、平板闸阀使用时严禁处于半开半关状态。

6、在起下油管挂时,应严格检查顶丝退出位置,防止损坏顶丝和对油管挂密封面产生碰撞。

7、定期一月对轴承进行润滑。

三、实习结论

1、由于本次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钻井采油装置,经过实习带队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们初步认识了井场内的区域分布。

2、通过仔细观擦采气井口装置,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了采气井口装置的各部分结构组成、作用以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习带队老师的讲解,了解了实践基地内的各装置保护及自我保护的措施。

4、遗憾的是,实习的时候教学实践基地并没有处与工作状态,无法近距离观察教学实践基地内的各区域是如何工作的。

第三篇: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钢铁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咨询报告》

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信息化在推动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科学决策,提高钢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实践所证实。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产业升级改造的契机,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在先进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钢铁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基本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管理人员、组织设置、信息化规划等方面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企业CIO地位也逐渐确立。部分企业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单项业务管理,还重点建设了具有钢铁行业特点的产销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ERP 系统,“订单上线”、“账单上线”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业务和财务无缝的企业综合业务协同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上下游供应链的协同、冶铸轧一体化、产品质量控制数学模型、计划以及优化排产模型、物流信息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钢铁工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钢铁企业信息化成效卓著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1)从企业的比重上看,以ERP 系统为核心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上线企业40 家,约占全国钢产总量的55%。

近三年来,南京钢铁、宣化钢铁、安阳钢铁、日照钢铁、新余钢铁、三明钢铁、沙钢、八一钢铁等企业的ERP 系统陆续上线,鞍山钢铁、邯郸钢铁、马鞍山钢铁、宝钢股份、武汉钢铁、太原钢铁等20 多家企业持续进行着较大的信息化工程。

(2)从应用的成熟度上看,上述40家企业都从单项业务应用进入集成应用。

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太钢、邯钢、济钢、攀钢、马钢、南钢、湘钢等23 家企业实现了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应用(其余17家企业实现了双上线之一),进入深度应用的有宝钢、武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等;所有项目都融入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其中近半数的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两化融合的水平上看,信息化促成了财务、采购、销售、库存与生产的集中化。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成为管理创新的孵化器、精细化的助推器、安全经营的保险闸、全球化的直通车、科学决策的信息库。

(4)从技术开发的水平上看,国产软件占有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钢铁行业解决本行业信息化特有问题的民族企业的数量和能力亦居我国工业领域前列。宝钢、武钢、鞍钢、攀钢、湘钢、兴澄特钢、重钢、广钢、韶钢、济钢、涟钢、南钢、唐钢、承钢等企业广泛应用国产软件,占据半壁江山。

上海宝信软件、湖南视拓、北京红河谷等一批软件公司开发了以钢铁企业的M E S 为核心,向上延伸到E R P 的销售、质量、财务等功能,横向扩展了计量检化验功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北科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开发的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及其优化软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武钢、鞍钢、首钢、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四川托日、重钢三峰、北京信源诚、北京新思维、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冶金自动化院、中冶京诚公司等能够承担钢铁企业信息化技术工程。

而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可以说,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钢铁企业信息化水平领先同行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消息,通过对同期遴选的钢铁、轿车、重型机械、棉纺织、化肥、造纸、肉加工等7 个行业进行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较为成熟的企业比例较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1)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从钢产量来看,信息化比较成熟的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55%,这是任何一个行业还没能达到的目标。另外,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占16.7%,局部应用阶段的占23.3%,成熟度较高的综合和深化应用阶段的占60%。

(2)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的成熟度居于我国工业领域前列。

实现信息化的40家企业,均消除了信息孤岛,建立起了企业统一共享的信息网络。

从整体上看,信息系统纵向覆盖了从铁、钢、轧的主要生产线;横向囊括了销售、计划、质量、生产、采购、供应、发运、财务、人事、劳资、设备、计量、检验、化验、安全、环保等管理业务,并延伸到了新产品研发和办公自动化领域。这些系统具备了管理和控制衔接、产供销一体、各项业务与财务无缝连接的特点,部分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系统衔接、采用商业智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的深入应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我国钢铁企业吸收消化了引进的信息化先进技术并将其国产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工业领域做到了这一点。

钢铁信息化六大发展局面

目前,宝钢、济钢、南钢、武钢、湘钢、鞍钢、昆钢、马钢已经被列入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试点示范企业,沙钢、太钢、邯钢、建龙钢铁、莱钢、酒钢被列入重点关注企业。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在财务预算、设备维修、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欠缺,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还远未到位,数据挖掘和知识获取的普及性还需要着力提升。

第四篇:井场标准化建设

钻井现场布置基本要求

1、井场口布置

四个宣传牌:井队简介

入场告知

应急人员/电话

应急程序 森林防火宣传或安全生产宣传语

2、泥浆坑布置

用网状物隔离且结实,并有安全警示语 泥浆坑内铺防渗布

3、材料区布置

工具、施工材料应集中存放保持现场整齐清洁

4、钻杆摆放

要求钻杆离地存放。

5、生活垃圾区

要求:要挖足够大的坑来存放生活垃圾,并在离场时进行掩埋处理。

6、生活区

要求:生活帐篷整齐有序,远离危险地带

7、管材区

8、油料区

要求:

1、油罐应远离发电机,并应封口

2、附近应放置足够灭火器材及设施

3、应有警示标志

9、配电柜

配电柜要符合国家标准,且应上锁.10、安全防护罩

防护罩的基本要求: 为防止手指误通过而造成伤害时,其开口宽度:直径及边长或椭圆形孔的短轴尺寸应小于12.5MM,安全距离应不小于92MM,防护罩表面应光滑无毛刺和尖锐棱角,不应成为新的危险源。

11、安全警示标志 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

包括:钻台处置“戴安全帽、防吊、防滑、防坠落”

绞车、柴油机等机械设备应有防止机械伤人标志

大门坡道处应设置“禁止吊管下过人”

另外,请勿抽烟、必须系安全带、注意安全等

12、文字材料

井队的备案资料放现场(包括:井队介绍、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组织机构及应急人员、应急预案、特种作业操作证、岗位操作证、安全管理制度、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记录、安全检查及整改相关记录)

安全自查报告格式:

XXXXX项目部XX 月份安全自查汇报

一、本月份开展的安全生产活动总结

二、本月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三、隐患/问题整改情况说明

XXXXX

项目部

日期

对施工队伍的几点要求:

1.按照井场布置要求进行规划井场

2.现场及项目部应有相关安全管理文件及资料(包括备案材料、安全生产许可证及人员证书、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安全组织机构、安全检查及整改记录、安全会议记录、安全培训记录)

3.项目部应对其所辖井队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留有记录,项目部每月5日之前应向安监部汇报上月安全生产情况、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

4.所有施工单位应在入场前一周向安监部提交安全备案材料 5.各项目部及施工单位的应急预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6.安全自查报告内容分三个内容:本月安全活动情况(包括安全会议、培训、检查等)、发现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及下个月的安全工作方向

第五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政策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发展与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规划》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总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将教育信息化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省也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2014年11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国家层面上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各部委在新一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分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提出“政府统筹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通知》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构建有效机制入手,要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知》提出,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为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通知》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通”;到2020年,实现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总体情况

近五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按照“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方针,围绕“三通两平台”这个中心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

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各级电教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各级政府落实经费投入,创新企业参与机制,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入,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80%以上的教学点已用上了设备和资源。

二是“网络带宽校校通”进展明显。实行了“政府政策支持,大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新机制。在电信运营商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比例已达到75%,其中10M以上带宽接入的学校已达到55%。到2017年,全国基本要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已建成多媒体教室24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61%,未来五年将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的目标。

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取得明显成效。各地积极探索名师课题、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址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了作用。

四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一定突破。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达到1100多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

五是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稳步推进。2012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具备为1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校提供服务的能力。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二的省份初步建成了省级资源平台,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开始规划建设,学籍系统已实现全国学生一生一号、终身使用。

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重要突破。设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到2017年实现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并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聘任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

七是各地积极行动,出台有力举措。各地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行政领导;各省份均已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规划或行动计划,各省每年专门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逐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已达30亿元,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超过50亿元。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潜在市场

1、未来五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规模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近五年,各级政府在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带宽、服务器、计算机等),教育电教装备(如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媒体教室、视频录播室、实验仪器等)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乡镇以上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设备已初步具备,但生均配置比例低。

但是,我国教育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重硬件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媒体课堂已进入校园,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上课取代了过去的黑

板粉笔,作为老师最需要的就是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关键,优质教育资源库(教师备课教学、应试备考等)、中小学教育管理与应用软件、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智慧校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市场空间大,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及教育服务平台未来五年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2、从线下走向线上,互联网掀起教育产业革命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凤凰教育发布的《2013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143亿元,2013年已达到981亿元,实现21.2%的年均增长率,2014年达到1338亿,2015年将达到1745亿。

2014年6月申银万国发布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深度报告》显示,五年后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7000亿元,在线教育将呈现井喷式增长,其规模接近4000亿元;在细分的K12领域,线下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在线教育领域则达到1500亿元,这显示出了在线教育的发展潜力,甚至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的占比有望赶超传统教育。

下载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摘要:本文从政府对兵团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不断加大投入,以及新疆兵团近年来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并也从4方面探讨......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201105

    标准缺失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绑架”中前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建设......

    井场参观实习报告

    井场参观实习报告 一、前言 井场参观实习的实习地点是在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去工程学院实践基地,该基地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先进的综合石油教学基地,此次参观实习的主要目......

    信息化发展纲要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目录 住建部通知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重点四、保障措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20......

    幼儿园信息化发展

    一、 幼儿园信息化的现状 最新调查显示,广州地区的信息化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电脑的家庭占到了89%,远远超过我国大城市家用电脑的平均拥有率两倍还多;而广州互联网用户......

    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三的我来说,其实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和一些专业的书籍让我了解了很......

    湖北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五篇范例)

    湖北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正朝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商品经济到知识经济,从现代科技到信息科技,从现代农业到信......

    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2011

    2011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 一、发展情况综述 2011年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全年共投入了38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约340万,信息资源建设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