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201105
标准缺失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绑架”中前行
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根据赛迪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博士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小企业IT投资的规模为2022亿元,同比增长8.2%,从数据来看,中小企业对IT市场的拉动作用很大。预测未来几年,中小企业IT投资规模会保持15%的增长速度。
但是,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42.6%的中小企业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及配套产品过于昂贵,制约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因为中小企业本身的资金规模和人力资源储备相对比较弱。将近一半的中小企业按照IT服务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部署,推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33.2%的企业认为目前用到的IT产品和服务不适合企业需求,20.1%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效果不明显,这个问题排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问题的第一位。这是最大的阻碍因素,将近1/5的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投资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
围绕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中小企业的地位作用,第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第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第四,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
为什么大家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大家从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来,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722万户,经注册的是1100万户,个体达到3700多万户。直观地从这些数据上看不出有什么重要的地方,但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9.8%,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之60%,提供了全国80%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税收50%,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出很大的贡献,完成65%的发展专利,75%企业技术创新。从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
2005年的中小企业数量为3000万,2010年的时候,达到4722万,到2012的时候,接近6000万。中小企业增长很快,间接地带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包括:第一,中小企业互联网的应用水平有了进展。调研结果显示,80%的中小企业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20.5%的中小企业有内部网应用,32.8%的中小企业有电子邮件系统,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中有39.3%使用电子邮箱,另外,中小企业网站应用水平比较好,与联通、电信、网通、阿里巴巴等等这些企业的贡献分不开。去年12月底,中国中小企业建站43%,27.8%的中小企业建立了独立的企业网站,这个数经过工商部门注册。
围绕业务系统来看,我们的观点是,整体应用水平比较低,报税是强制性的。发改委和工信部2009年年底完成的调研结果显示,46.8%的中小企业有报税应用,24.5%的中小企业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办公的比例16.4%,生产型企业8.9%的中小企业具有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14%的中小企业具有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应用,11.4%的中小企业有人力资源系统,19.6%的中小企业有管理系统,8.2%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有客户管理和呼叫中心,9.6%的中小企业有移动商务运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目前的进展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毕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不同,中小企业自己的实力比较弱,人才不足,多数情况下依赖社会的服务体系,包括第三方的平台应用等等,主要依靠这样一些社会上的服务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自己承建自己部门的软硬件系统。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给出几个方面结论:
第一,以电信运营商为代表,他们大规模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网通和移动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方面着手比较早,投入的成本比较高,电信和网通有两个品牌一个是商务领航,一个是宽带商务,电信商务领航是2005年就推出的,中国网通的宽带商务,和电信类似,包括移动,都有这样的平台,包括一些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提供一些网站和内容管理应用,还有业务应用,他们现在也是提供类似于中企动力这样的模式,就是第三方,叫做信息化的应用外包这样一种信息化的服务模式。
第二,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当中,大型骨干企业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带动左右比较明显。我们曾经做过一些研究,感受很深,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有些时候是迫不得已上的,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时候,逼着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只有上了信息化的应用,才具有配套的资格,才能在这个信息化平台上完成业务对接,大型企业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第三,电子商务以信息化服务为平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阿里巴巴模式,中企动力模式等等,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电子商务或信息化服务平台,比如阿里巴巴,他现在直接为一些企业提供一些建站服务或者建产品库、网上商店等等,提供全方位的网上营销。中企动力不仅仅是企业邮箱,包括一些业务系统的应用,他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实现。第三方模式也是推动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快速提供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信息服务平台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力量。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不一样,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是建立一个公共网站,为行业、为客户提供一些专门的发布信息、收集信息的平台,定位清楚,有几个比较知名的网站,国家发改委的中小企业信息网,是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的平台,以总站为龙头,以大量的地方分站为支撑,以行业网站补充,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和咨询、交流、洽谈等网上服务。还有地方型网站,比如,杭州市中国女装网,浙江搜配网,福建化工网,河南花木网等等。
应用服务提供商的ASP模式得到更多中小企业的欢迎。这个为企业不管建站,还
是邮箱,还是其他的应用系统,在这个平台都可以实现,这个是一个深层次、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平台,电信、网通、移动,他们目前都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一些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今年1月初的时候,工信部支持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云平台,这个平台刚刚上线不久,今年一月份,工信部软件促进中心和神州数码下属公司联合推出一个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平台已经超过300种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超过万家ISV厂家和渠道资源,基于SaaS服务模式。
江苏开通省中小企业计划应用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上海在2006年的时候,ASB平台试用的时候,当年累计用户超过4000家,目前实现企业与政府的联网和信息交换。
阿里巴巴面对巨大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他们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比如阿里巴巴,成立一家从事云计算业务的新公司阿里云,将筹建多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
中企动力打造了成长型企业云平台,已经有30多万企业用户,目前与世界顶级IT巨头IBM、HP共居中国市场IT服务连续多年年名列前三名。
中国移动正在研发核试验云计算平台大云。浪潮融资10亿推进云计算的解决方案,5月初左右,IBM与长城电脑公司签署协议,达到云长城解决方案。推进的力度非常大。
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和资金不足
目前,我们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哪些主要问题,大家基本上想不到,一个是信息化的人才普遍缺乏,在中小企业当中,只有38.1%的员工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50%的员工只能用计算机进行一般的操作,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因此,中小企业更加乐意购买第三方平台的信息化应用。26.5%的企业认为企业缺少懂信息化的人,制约了企业推进信息化的人才。
实力弱、资金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多数企业认为,目前市场上提供的解决方案相对来说比较高,对他们的承受能力来说有点高。我们当时调研有这样的观点:第一,中小企业自身很少有企业主动建立一个新信息化应用,投资信息化都是在行业带动情况下,这个确实与我们的调查相符,企业不愿为自建而投资,即使有政府配套仍不愿意。
19.3%的企业反应资金不足,49.2%的中小企业希望政府支持。信息化的建设思路不够清晰,无法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结合,与具体经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目前第三方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时候,对中小企业应该说千差万别,全国将近5000万家企业,每个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一家大的软件公司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精力,了解中小企业的业务需求,现在存在严重的断层,第三方企业提供信息化的时候,对中小企业的需求,业务上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定出的方案不是量身订作,而是市场上泛泛销售的,即便是应用,可能效果也不是太好。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缺乏标准支撑
从服务市场看,应该说,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或者说效益上不去最主要的原因,或者企业应用信息化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企业第三方提供服务体系建设有关系。中小企业在服务市场有以下问题:
第一,中小企业服务化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目前,我国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软件公司,但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型服务商非常少,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的人员规模都在50人以下,有的只有几个人,后续的升级和维护找人都找不着,不管投钱多少,根本应用不起来。
第二,目前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通用性的产品多,量身订作的产品少。同质化是一个恶性循环,各个厂商拼命压价格,售后服务跟不上。有一半以上的信息化应用的中小企业,对第三方的服务不满意。
第三,营销和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第四,不管行业怎么乱,最主要的原因,缺乏统一的标准,门槛不高,使整个信息化市场鱼目混珠,产品和服务,他们的水平相差很大,价格战越来越突出,价格战的后果,无形当中大家降低了自己的服务质量。
现在一个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时候,承诺没有达到,承诺很难,刚开始的承诺到最后实施的时候是两回事,大家只能把售后的服务降低,这是迫于无奈的事情。
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第三方的中介服务的市场的问题:
第一,建立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二,规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工序双方的对接。我们做过调研,34.4%的企业希望政府规范第三方平台的服务平准,21.9%的企业希望规范软硬件服务商的服务标准,17%企业希望制定典型的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编码标准等等。
第三,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和宣传工作。现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很高,需要政府推动。
第四,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这个需要政府和行业大企业带头推动承建。根据我们的调查,34.7%的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的时候,主要是挂靠本行业龙头企业的方式,29.6%的企业依靠社会服务平台。
第二篇: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摘要:本文从政府对兵团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不断加大投入,以及新疆兵团近年来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并也从4方面探讨了兵团农业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地州,67个县市境内,是作为一个体制独特、计划单列的大型农工商企业集团,农业的支柱产业功能更加突出。兵团的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兵团农业对加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将快速提高兵团农牧团场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对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产值、降低成本、促进科技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给兵团乃至新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1 新疆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1国家和兵团各级单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给予重视。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已经把信息化建设列为重点工程,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为快速发展兵团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兵团“十五”期间加大了作物种子、肥料、播种、灌溉、收获和田间数据采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作物种植、管理、收获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尤其在农业节水方面,截止2004年全兵团已有1/3的耕地实现了节水灌溉。2000年春季,兵团开始实施国家“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疆兵团示范区”项目建设,在兵团推广应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兵团农业开始逐步由传统生产技术向以农业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精准农业过渡。《兵团农牧团场信息化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农业部列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重点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七团为加强信息化管理,确保信息化顺利进行。该团决定利用三年时间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对团场的农业、畜牧业、工业等生产管理、经营进行全程信息化改造,搭建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团场管理模式。
1.2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初步形成规模。信息体系逐步完善
兵团农业信息体系基本建成,并积极开展了工作。各信息服务部门设有专门从事农情信息工作的采编人员和负责信息网站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的农业部门都配备了专、兼职的农情信息工作人员,农业信息网络逐步成形完善。兵团信息中心开发的兵团农情信息专网,通过兵团信息中心网络平台,上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相联,下与14个师和二、五师的28个团场相联,实现了农业信息网络化管理。网上链接了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中国棉花信息网、中国标准信息网等专业网站,既实现了兵团、师、团三级农情信息网上上报、各类数据自动汇总、文字资料分类入库管理,又可实现农情信息的上传下达,兵团、师、团三级相互传递政务信息、科技资讯和市场动态,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empirenews.page--]
1.3农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渗透到农业生产各方面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2)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3)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兵团有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推广的优质棉基地,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单位。为了进一步推广兵团六大精准农业技术,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兵团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系统的试验示范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服务系统GIS、棉花栽培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平衡施肥计算机推荐系统、自动化灌溉系统等12个子系统已经或正在开发应用,并初见成效。
兵团研制的滴灌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方式,对土壤水份进行自动监测和数据储存。具有移动性强、控制范围大的特点,可以利用手机移动通讯网络进行远程遥控及双向通讯,只要在移动网络服务区,无论任何一部电话或一部手机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远程遥控。
部分师、团根据农田面积大、管理人员较少的状况,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开发研制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农田管理由人工现场管理转向了远程控制管理,节省人力,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综合水平。
在农业实践中,不少团场结合实际,建立了棉花生长模拟系统和棉花智能决策系统,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棉花生育过程及产量的模拟与预测,为棉花生产超前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最新信息和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定时提供作物栽培操作规程;根据生产管理、生产实际需要提供实时在线技术咨询、服务;提供多项区域性农业种植计划优化方案,供辅助决策。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兵团是屯垦戍边的农业企业群,多数农场都建在交通和通讯比较落后的边境,点多面广,遍布全疆。农场企业的网络建设困难较大。通过近8年多的组织实施,兵团农业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的精准农业技术已渗透到兵团农业发展的诸多方面,为兵团农业新技术革命注入了活力,成为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疆兵团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和实施。但在一些技术方面。仍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各地农业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师,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农业师等地,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兵团是屯垦戍边的农业企业群,多数农场都建在交通和通讯比较落后的边境,点多面广,遍布全疆,农场企业的网络建设困难较大。条件较好的农场和垦区已着手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生产面向市场、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还很脆弱。就全兵团而言,要形成协调统一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运用现代先进的农业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与兵团大农业配套的各种数据管理系统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empirenews.page--](2)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存在着重复投资开发的现象。目前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师、团,大都是根据自身实际和农业发展需要来开发各类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或是从国内外引进,或是自主开发,或是联合开发。同时,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不够,在制订规划和政策、加强立法、增加投资、统一领导、科学规划等方面,缺乏规划、缺乏管理、缺乏协调、缺乏统一。
(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步伐。农业信息化特别是农业自动化需要的物质资本积累稀缺,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更表现为信息载体以传统的纸质为主,信息数据库少、信息容量小,在信息传输上。数据传输网络出现断层,信息到达最终用户难。目前,部分团场、连队在具体应用中,很多是通过自设的微波通信系统,或是利用GMS网络来达到传输信息的目的,网络设施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4)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研究团队不完整,后备力量较弱。一是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二是信息分析、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三是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又由于农业自身的效益比较低,人才待遇差,不但优秀的IT人才不能流入。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也大量流入二三产业。近年来,疆内各高校毕业的信息或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也非常少。
综上所述,兵团应着力研究农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兵团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三篇: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三的我来说,其实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和一些专业的书籍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信息化这方面的知识,下面就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这方面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要谈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我们也都知道,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并且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利用其得到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等,同时也可以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作出积极的市场反应,达到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目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到位等诸多制约因素,所以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完善。
其实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现在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一些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为五个方面,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进步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进步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由于政府在构建信息化社会方面的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构建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方面的规划。这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熟悉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责备,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治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三: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进大、失败多,企业在创建信息化系统时,没有清醒地熟悉到企业实施信息化,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进步企业经营和治理能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治理方法,企业信息化即是计算机化、网络化。由于熟悉上的不足,盲目投进,导致投进大、收效小。
四: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
五:软件公司的问题,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公司规模偏小,经验积累不够,目前国内—些软件厂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够完备,系统间集成能力较差,产品开发工程化的能力较弱,对企业的适应性尚待提高。在管理软件的实施过程中,有的软件公司为抢市场过于迁就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固化了企业原有的落后流程。有的软件公司一味强调标准软件的通用性,不顾企业的实际,推销软件只求一卖了之,疏于系统咨询,服务不能到位。国外管理软件则存在本地化不够的问题,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实施难度
大,刚性强,变通性差,费用高,同时服务人手少且流动性大,使售后服务不够及时,一般企业很难接受。
六: 环境问题,1是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落后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引导。2是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不多,目标前尚无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认证缺乏统—的标准和实施监理制度,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纠纷较多。3是政策支持不够。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大,收益大,风险也大,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在技术、资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大。
所以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这些现状我们当然要寻求一些解决的方法了。一: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企业要顺利推行信息化,重要的是在企业管理方式上实现创新,其次,推行企业信息化,需要实现对组织进行创新。传统的层级化组织结构不仅迟滞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隐患;再次,企业业务流程需要重构,以此适应数据处理信息化、网络化的业务新环境。
二:重视人的问题,企业推行信息化,最终还要落实到一个“人”字。在决定企业命运的诸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企业实施信息化还需要很好地处理人员富余问题,这对国企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而且又十分敏感的问题。最后,培养—支CIO(首席信息主管)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三:强化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改善目前的外部环境。应当了解,企业外部环境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就现状而言,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目前尚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包括在通讯基础设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设备制造等方面)。因此,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
四:加大经济发展以及公共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减轻其在资金不足方面的一些负担。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所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这些现状与问题我们应该抓紧时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去改变完善这一方面,这样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
第四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8月中旬启动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历时4个多月,先后接触各类企业2400余家,并从中筛选出有效答卷852份。
基于上述调查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独立出来加以考察,尽可能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和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基础建设趋于平缓
本次调查的受访中小型企业中,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128.6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20.0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5.6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9.2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选购硬件与大企业一样,有尽可能使品牌一致的倾向,从而形成特定品牌在特定企业所占份额相对集中的现象。
全部受访企业中有98.8%已接入互联网。从接入终端看,平均有66%的企业计算机联上了互联网。在这两方面,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无明显差异。各类企业接入互联网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ADSL和数据专线,两种方式所占比例之和高达84.3%,其他方式比例均较小。
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建立企业网的比例越高。大型企业中已有96.4%建立了企业网,中小型企业的建成比例稍低,其中已经建立90.5%,正在建立1.0%,计划建立1.9%,未建立的占6.1%。大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1%,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7.1%,19.8%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中小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0%,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4.3%,22.7%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
网站建成率也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其中大型企业中有96%已经建立网站,中小型企业中有93%已经建立网站。但企业网站应用目前还多停留在发布产品、服 1
务信息和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方面,而网上购销等涉及交易的应用尚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企业的网络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见表1。
在企业数据库建设上,中小企业的建设率均低于大型企业;在数据库共享方面,大型企业中,84.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3.0%,尚有8.2%的企业还没有计划;中小型企业中,72.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4.1%,尚有17.3%的企业还没有计划。
而在信息安全方面,受访企业中只有两家表示未采取安全措施,其他所有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在采取了安全措施的中小型企业中,83.9%采取了防病毒措施,90.3%安装了防火墙,25.1%使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实行身份认证的企业有14.4%,14.1%的企业进行入侵侵犯检测,定期检测的企业有23.6%,12.7%的企业能够做到数据的自动恢复。
通过与中心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变动幅度平缓。这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应用满意度较高
调查显示,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相关,但相对于其他应用系统,差距明显缩小。这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市场竞争新的手段,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受访企业对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回答很满意和满意程度两项加总的比例在71%~75%之间,可见,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见表2。
至于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分别是企业内部网、外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互联网和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他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其中,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外部网、内部网的需求较大型企业要大,大型企业对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中小型企业要大。
除电子商务系统之外,其他大多数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比例,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一般要相差14个百分点左右。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方面,上中小企业的指标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小,说明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对各类业务系统的满意度,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IT服务需求不旺
调查显示,各类企业IT有偿培训的需求总体不强,而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当中有39.7%表示接受培训方式,有37.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2.9%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中小型企业当中有27.0%表示接受培训
方式,有48.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4.6%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显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最需要的为软件知识和网络知识。大部分培训内容的指标,都是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但在电子商务和人事管理知识上,中小型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见表3。
培训方式按被选择的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单位派人上门提供培训服务(40.6%)、到外单位提供的场所去培训(36.9%)、光盘(13%)、Web方式(10.1%)。这说明企业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这可能是由于面对面培训方式比较有利于互相交流。对此,不同规模的企业未有明显差异。
受访企业中,大型企业上平均在IT培训上的投入为14.9万元,中小型企业为4.1万元—就绝对数而言,大型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的3.6倍;而就人均IT培训投入而言,全部受访企业平均为96元/人年,其中大型企业为53.7元/人年,而中小型企业为162.7元/人年—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3倍。
在IT咨询服务方面,数据显示,各类企业对IT有偿咨询的需求较低,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中有16.2%的受访企业回答需要,21.6%的受访企业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62.2%的受访企业选择不需要;有11.2%的受访中小型企业回答需要,18.1%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70.7%选择不需要。上一发生IT咨询费用支出的中小型企业仅9.2%,平均支出为4.69万元/年。而大型企业此项支出是中小型企业的4倍左右。
专业的IT系统维护的指标,落在IT培训与咨询之间。其中,大型企业中有20.0%、中小型企业中仅有16.8%选择需要。上一有IT系统维护支出的大型企业中有36.9%、中小型企业为31.0%。中小型企业平均支出额为6.30万元/年,仅为大型企业平均支出额的40%。
总体上看,各类企业对有偿的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的需求都不够旺盛,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更弱。这说明国内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各类服务提供商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费用支出上看,大型企业的支出额虽是中小型企业的2.5~4倍,但相对于其资产或人数对比来说,这个比例差距不大。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小型企业在上述三方面都高于大型企业。这说明,比起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IT能力更不足以实现自我服务,IT服务企业应该针对中小型用户企业的特点,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刺激需求,逐步做大市场。
深入发展基础良好
调查显示,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差2.6倍;硬件投资额相差2.5倍;网站投资额相差2.3倍。见图1。
中小型企业对今年信息化投资的预期略高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预计信息化投资额会增长的为22.6%,基本持平的为52.2%,投资额下滑的为9.2%,不一定的比例为16%;而中小型企业中这四项比例分别为23.3%、56.1%、7.5%和13%。
对比分析显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降低库存、缩短周期、提高履约率和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帮助实现效率提高;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方面,大型企业的评价较高。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大型企业中,16.1%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4%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9.5%。认为收效不大的占10.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3.5%。
中小型企业中,11.9%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9.7%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91.6%。认为收效不大的占8.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1.7%。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中小型企业的指标稍好于大型企业。
通过交叉分析显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机构设立、信息化规划、培训计划三大指标上与大型企业有明显差距。设立信息化机构的中小企业为72.9%,而大型企业为83.9%;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中小企业为66.1%,而大型企业为81.1%;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的中小企业为50.8%,而大型企业为67.1%。中小企业可能受企业规模所限,在信息化专门机构的设置上持保留的态度。但信息化整体规划和信息化相关培训的中长期安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在信息化主管设立与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上差距不大,分别为98.3%:97.9%、91.5%:91.6%。总起来看,两种信息化组织的几项指标均比较理想,成为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1.国外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石油行业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的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石油行业的信息化一直伴随着石油行业发展,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井场信息化技术(井场数据远传、数据实时发布)是实现石油勘探开发行业远程实时监控、传输井场数据、掌握井场动态的主要支持技术之一;对于节约勘探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勘探风险方面作用明显。
1.1国外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非常重视钻井现场信息的利用工作,于8O年代就逐步建立了实时钻井数据中心(Real Time Drilling Data Center),即通过远程传输系统,把井场采集的数据实时传送到基地,实现了钻井现场与基地间的双向监控和实时数据共享。基地专家通过对钻井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为井场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MWD和LWD随钻测量系统应用之后,实时数据传输和钻井分析中心在快速安全钻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Superior公司于8O年代初首次实现了综合录井数据的实时传输,并在总部建立了实时钻井数据中心DDC(Drilling Data Center)。数据传输媒介采用的是专用微波电话线路,基地端由DG S-250中心计算机和终端机组成,最初的系统结构如图l-1所示。
图1-1 早期油田远程传输系统结构
在Superior公司系统的基础上,Mobil石油公司于1985年也建立了自己的实时数据中心,并对原来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用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取代了原来的中心计算机和终端机,建立了以实时数据中心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使处于不同地区的计算机可以共享数据中心的钻井数据。为了提高通信能力,Mobil公司建立了卫星通信网络,井场端利用卫星地面小站把各种数据实时发送到数据中心,并且井场的计算机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数据。
此后,Tenneco、Amoco、AGIP、Chevron、M/D TOTCO等石油公司为了保证边远地区和海上的钻井成功率,也都相应建立了以实时数据远程传输为基础的实时数据中心,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通信网络。其中,M/D TOTCA开发的SWIFT数据传输系统最具代表性,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价格便宜的微型计算机及人们较为熟悉的Windows NT和Windows 95操作系统,并且数据中心与基地广域网及Internet相连。利用数据的远程传输系统,有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实现井场数据的实时监控,并对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有关的技术服务和数据资料。
图1-2 M/D TOTCA开发的SWIFT数据传输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此期间,国际上开始了信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WITS(we1lsite Information Transformer Specification,井场信息传输标准)就是针对井场的信息化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对通过无线通讯及硬件媒体,对从井场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定义统一的格式和信息内容。在国外,WITS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形式,多年来一直用于共享信息和远程控制,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井场数据标准化的探索中,又逐渐形成了WITSML(Well 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Standard Markup Language,井场信息传输标准标记语言),目的是尽量做到数据共享,而不需要数据交换和更改程序。WITSML目前已经显现为国际上数据交换的标准,它是继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全球化之后,共同分享现场模式的关键一步。进入21世纪,以“数据共享、提供实时油藏解决方案”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测井技术正在形成中,世界上几个著名的油田服务公司正在努力实现新技术的转型,Schlumberger、Baker-Atlas、Halliburton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即已开始概念设计,Halliburton公司投入使用的以Sperry-Sun的Insite为核心的系统,其设计理念正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井场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解释的远程控制和共享,实现油藏解决方案的实时化和动态化,从而及时为石油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大大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显著降低作业成本,增加投资回报。
目前,信息技术在国外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解释、多学科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和交流、知识挖掘和发现、决策支持等方面。国外著名石油公司都已实现了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如Shell公司将标准化的工作流集成于每个员工的计算机桌面上,形成了SHELL专享的、独特的windows平台,在New Orleans, Houston等地建立了实时作业中心(RTOC),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施工井场、研究机构及管理部门连接起来,实现对施工项目的实时监控和远程协同会诊,快速拿出最优解决方案,从而大大降低了事故损失和风险。Schlumberger公司为钻井工程师、地质师、油藏工程师以及管理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和环境,使不同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更直观,有效地推进了决策进度和效率,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最大程度地利用企业在各地的专家资源,充分地共享信息,以及更加直观、迅速地做出决策、实时指导现场作业。这些一体化的信息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力地支持了管理层决策,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统计资料显示,实施井场信息化可降低钻探成本10-20%。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石油公司所建立井场信息系统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经相对成熟;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采用了卫星通信系统或无线通信网络,提高了数据通信能力和现场适应性;
(2)建立了基地端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基地的技术专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直接为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3)实时传输的数据内容增加,包括了综合录井数据、测试数据、MWD、FE MWD、LWD以及测井数据等;
(4)数据中心建立了各种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为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联合制定了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 WITS;
(5)在实时钻井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开发了数据实时分析和评价等软件系统。1.2国内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不同厂家生产的综合录井仪设备。其中,DRILLBYTE、SDL-9000和GEO-6000等综合录井仪虽然具有数据传输功能,能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与文件传输,但大多数录井设备在引进时没有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或软件系统,少数仪器虽保留了文件传输功能,但不能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因此实际使用效率不高。而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综合录井仪和软件系统目前还不具备数据的实时传输功能。国内虽有部分专家早就提出了井场信息化建设的构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井场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没有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被重视。
直至2001年末,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石油市场逐步开放,国际石油巨头也在加快步伐,抢滩中国,投资势头猛劲,发展潜力惊人,真正激烈的竞争和实力的比拼全面展开。这些国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管理水平明显较高,它们有着成熟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从而在一个信息化的高层次平台上进行生产运作,展开市场竞争力。面对国外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内的石油企业也在积极部署信息化建设,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西南油气田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现场实验,针对目前国内常用型号的综合录井仪器及网络环境,开发了井场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和监控系统,成功地进行了现场实验、实施。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井场资料共享平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在现场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在线监控指挥评价实时化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通过开展ERP、电子商务应用,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但国内的信息化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知识共享。数据信息、数据应用的相互独立性依然存在,只是满足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信息发布、报表图件的自动生成等数据需求和基本数据流程,忽略了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基本对象,应用对象需求的多元化难以实现数据(库)管理的标准化,同时也难以实现平台技术标准化。目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均注意到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理想的问题,已经准备或开始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
中海油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构建了数据集成服务中心DTS和作业支持中心,为地球物理、地质、油藏、钻井、工程、经济评价等专业以及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和决策平台,实现陆地办公室对海上作业现场的远程技术支持和管理决策,提高了钻完井作业管理的效率和作业质量,带来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
中石油采用引进与合作研发并举的方式,推广A1A2系统,在快速勘探、优化开发方案、钻井实时操纵等领域成效显著。目前已建立了至少6个协作与决策中心,将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开发生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整合和可视化,为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协同分析平台,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中石化集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主要成果集中在勘探开发方面,尤其是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油藏描述与模拟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在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勘探开发等核心业务,主要体现为:基层队网络状况普遍较差;尚无完全符合石油工程自身需求的完整的信息采集体系;缺乏总部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综合集成,实现了部分业务数据的统计汇总,但需要扩充和完善;各企业根据业务急需,自主研发了一些专业软件,但这些软件所覆盖的业务范围很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
通过国内各油田录井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该领域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伴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井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传输方式由早期的CDMA、GPRS等窄带传输逐步转变为卫星、3G等无线宽带传输。用兼容性更好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代替了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进行数据发布平台的搭建;但同国外先进的石油企业相比,国内石油企业信息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表现为:
(1)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上的差距。据国外统计资料,跨学科系统集成使钻井前的评价周期缩短至过去的50%,业务人员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数据的解释,而不是数据的整理和转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解释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实时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规范管理上的差距。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井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借助数据仓库对数据实现了规范管理,并形成井场信息传输标准WITS。
(3)现场生产运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国外公司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跨地域生产现场管理,实现了“虚拟、远程、协作”办公。
(4)业务流程规范上的差距。迄今为止,全球近90%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实施了具有行业针对性的ERP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协同电子商务。
(5)企业知识管理上的差距。国外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对勘探开发中产生的中间成果、报告和经验知识实现有效的管理,运用远程协作的工作模式促进公司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
目前,井场信息化技术在国内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成为众多石油企业,特别是上游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井场信息化也成为各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于下游企业,与井场信息化对应的“数字油气田”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已经成为各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井场信息化技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引领着新时代石油行业的信息化。
1.3油田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国内外石油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部分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和整个社会信息化实现了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数据量大,内容丰富。如Amoco公司每天的数据流量在9GB左右。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数据库包含了20多个国家的油田信息数据,油藏信息、钻井信息等,门类齐全。
(2)网络健全,应用系统丰富。卫星数据传输网络在诸多油公司中已普遍使用,指挥中心网络化、在线式数据处理、专家系统、技术交流网络化、电子邮件系统的充分利用等应用系统丰富多彩,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重视应用,特别是数据挖掘和知识共享,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生产实际有机的结合,技术基础研究与生产需求有机的结合,同时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4)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统一标准,与业务流程有机融合,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或工作环境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5)投入大、并呈上升趋势,建设有充足持续的经费保障。
2.地质录井公司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2.1井场生产信息系统技术特点
2006年为满足西南油气田及时准确了解井场生产信息的需求,地质录井公司按照石油行业规范,根据西南油气田生产信息实际应用情况,在对国内外多种综合录井仪成功地进行实时数据截取的基础上,以井场为数据源头,为实现信息智能化采集,数据图形化管理平台,实现远程实时可视化跟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实时在线分析、管理、决策与应急指挥为基础,研发了井场生产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在建立标准的井场和基地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远程传输技术,通过GPRS、CDMA、3G及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将各类综合录井仪的联机采集数据、地质录井数据、分析化验数据及其他工程数据、信息传回基地;在基地,通过数据接收服务器将井场传回的数据与平台的标准数据库(Oracle)同步,同时将生产指令及相关资料传给井场;WEB服务器(Web logic)通过数据管理服务器将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及信息在网上进行及时发布与共享。用户端通过WEB服务以网页浏览的形式(B/S模式)对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及信息能够进行上传、发布、编辑、查询、浏览、处理解释及数据报表生成等共享和应用。如图2-1所示
图2-1 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结构
该系统技术特点如下:
1)数据接口技术:实现国内主流综合录井仪器通用接口开发、规范化的异构数据转换与同步、源头数据库的完善与推广、现场数据采集等;
2)图形化数据管理与应用: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完善与推广通用录入技术,研究大容量数据的加载与查询技术,实现智能图形化的管理,包含生产信息汇总、统计、分析与发布等;
3)井场综合信息可视化技术:开发岩屑实物扫描图文发布、薄片图文发布、三维多井对比系统,优化图形控件,完善并应用三维地质导向、三维井筒技术等;
4)实时远程可视化跟踪决策技术:井场视频实时传输技术的优化与集成,实现语音、文字、图像三位一体的应用,以及数据服务应用等。
5)使用Oracle,它作为世界顶尖的数据库,拥有高速稳定的数据服务、强大的安全机制。
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井场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发布。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断完善,为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决策、生产管理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井场数据信息。填补了西南油气田信息化建设的空白,方便了西南油气田生产管理、勘探开发决策及综合研究工作。2.2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西南油气田的作业队伍多、分散广、流动性大,管理层次多,管理难度大。信息化建设较滞后,没有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整体落后,特别是井场作业的信息管理、应用、支持体系不完善。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人力投入远远不足;信息化相关的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信息化投资数额远远不足,投资渠道不畅。服务器等应用设备性能低、老化、数量严重不足,基层队网络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基层队信息基础薄弱,影响了信息质量;而且目前采集的信息不能满足井场作业的技术发展和精细管理的应用需求。应用系统方面目前主要限于小范围内的生产动态把握和简单报表查询,缺乏信息的集成、可视化及分析,无法为管理与技术决策提供支持。因此,西南油气田井场作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能力较差,加快建设迫在眉睫。
2006年为满足西南油气田对准确及时了解井场信息的迫切需求,西南石油局地质录井公司按照国家、行业规范和西南油气田实际情况,开发出井场生产信息系统,实现井场录井相关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网络发布。截止目前已开展了西南油气分公司120余口探评井和重点开发井的远程数据传输工作,成为生产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在中石化集团总部、西南油气田19个相关处室得到应用,平台用户170余个,为油田勘探开发决策、生产管理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及时、准确的井场录井数据信息。
几年来,地质录井公司的井场生产信息系统根据油田应用的具体需求,不断完善其性能及应用功能,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中国石化系统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胜利、中原、西南的井场生产信息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在建设“数字油气田”中发挥着信息源头的作用,对于“数字油气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系统在井筒数据标准化、满足勘探开发不断增长的数据与功能需求、支持西南数字油气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且存在推广应用难及定额不确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中石化“十二五”信息规划要求2012年前完成石油工程源头数据的采集、数据模型和业务模型标准扩展,实现源头数据的全面采集,2015年建成涵盖国内及海外石油工程数据资源的一体化勘探开发数据中心。
由于井场综合数据平台系统研发时间较早,数据采集的内容和要求不符合中石化2009年颁布的《井筒工程源点信息采集规范》,因此,按照石化统一部署,需要按规范完善现有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发布与迁移等业务。
(2)随着业务与用户不断拓展,现有系统在性能上要进一步优化,提升系统的反应速度,增强不同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3)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价值没有充分挖掘与应用,专业的应用系统功能不完善,如钻井复杂情况智能监控与诊断,井筒三维可视化系统,远程协作,远程视频监控等,不能实现整个作业现场的生产管理与指挥协调。
(4)系统在西南油气田的应用不断深入,数据的安全防护、容灾备份等愈来愈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
(5)需要增强硬件、网络覆盖等基础环境配套的建设,网络覆盖整个基层作业队伍,主干网络带宽扩容,硬件配置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满足研究、生产管理和应急指挥的业务需求。
(6)该系统目前应用于所有探评井,仅少量重点开发井得到了应用,由于定额、甲方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该系统未能应用于大部分的开发井中。
(7)运维制度不健全,且基层队伍井场信息化意识薄弱,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信息数据传输质量。
(8)井场综合数据平台系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额,收入不稳定,更无法准确评估其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