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物流业已经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而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只有信息化的完善才能保证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企业的形象。目前国内的物流信息化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企业相比相对较为落后和原始,国内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任何的电脑业务系统,而物流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却如此强烈而迫切,提派员、司机、库管、货检……,很多角色经常处于没有PC和网线的环境,没有无线解决方案就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物流企业急需真正实用的信息化方案,一套能够及时进行信息查询、资源调度,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且可以提高物流行业工作效率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仍然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已经实施或部分事实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10%。在整个行业的供应链中,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多面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这是因为很多物流企业信息建设层次较低,造成信息不畅所致。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信息不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
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极为罕见。由于信息化建设层次比较低,造成信息不畅、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现代物流管理意识薄弱、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设备落后、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缺乏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3)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走循序渐进、逐步完全的信息化之路。具有代表性的是宝供物流,从1997年开始的信息化进程,它花了五年时间使信息化建设上了六个台阶。
4)企业间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物流信息化的认识不清
物流企业不知道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用计算机来武装传统的物流企业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即使配备了计算机,也最多只是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有的则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同题。希望通过信息化迅速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
2.2物流信息化标准混乱、一体化水平低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在自己原有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同时。由于受现行经营体制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完成。这就严重限制了物流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从整体水平上看,存在规模较不、范围窄、管理差、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且分散单一的功能也不能满足一体化的物流需要。
2.3物流信息化进程缓慢
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的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缺乏统筹规划,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和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企业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投资应产生的效益,从而严重阻碍了物流信息化的进程。
2.4物流信息人才紧缺
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既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物流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近几年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都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了不少物流专业人才,但由于物流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物流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没有进入物流行业。特别是缺乏在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我国物流人才的供需脱钩。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1)从规模上看,我国大部分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中储、中外运等企业已大量的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而绝大多数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不高,还以电话、传真等传统信息手段为主。
2)从应用目的上看,我国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只有极少数企业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为目的来应用信息技术。
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但状况在逐步改善。《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2)》的一项对物流企业的统计显示,被调查的物流企业中,运用EDI技术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企业占34.1%;运用条码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人和有效管理的企业占34.1%;采用POS系统进行商品数据快速、准确传递的企业占9.8%;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和通信网络实现电子订货系统(EOS)的企业占7.3%;运用GPS技术的企业占2.4%.其实,在条码技术、POS系统,电子商务技术等最终实现的过程中都包含了数据交换技术。即数据交换技术将实现信息化
对于物流信息化较低而带来的物流服务效率低下,企业难以得到发展的情况,2009年国务院下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要求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上午、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2011年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的基础上,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
我国物流信息化需求仍然以底层的基础信息化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占比的比例较大,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由于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需求,将信息化重点转移到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上,而这些优化通常集中在最能生产效益的几个环节,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整体看来,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三个层次上的需求正由浅入深的稳步发展,其中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因而十分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后发优势,将三个阶段的信息化同事推进,用较短的时间走过国际领先企业几十年的发展之路。物流企业这一跨越式的信息化发展需求,十分需要通信业为其提供一个满足企业各种通信需要、适应企业多种业务类型和运作方式的整体化解决方案,以同事实现对物流信息的高效管理,以及对业务流程重组和运输过程中人、车、货的有效协调和管理。
四、物流信息标准化对于物流行业的意义:
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完善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虽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国家的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会推动整个物流行业逐渐趋于标准化,同时物流服务更加完善,从而达到客户与企业双赢的局面。随着人们需求日益增多和对电子商务的青睐,使电子商务BTC的运营模式逐渐发展,但是我国电商等对物流行业有着严重依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现有物流体系压力,有迹向表明,智慧物流将是新一代物流建设发展重点。
五、电子商务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及变革:
在网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配送物流时间长,送货不及时的问题,令消费者投诉抱怨增多。如何解决快递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困境”,让消费者满意?如何降低物流行业成本?
有关人士认为,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智能设备接口的标准;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思考打造智能化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通过专项资金和政策导向扶持智能物流网的建设,以行业内龙头企业为代表,建立智能物流网示范平台,最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困境:“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竞争力,就要关注用户体验,反过来倒逼物流体系的建设,所以要从国家层面思考大物流,或者说第三方物流的建设,这就要从政策范围内,标准接口方面要有一个整体规划。”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仓储建设力度,加大仓储的信息管理集成程度,提高转动效率,加强体系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至关重要。《指导意见》就明确,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仓储行业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行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将促进仓储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物流工作的重要抓手,确保取得成效。要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自身的变革来加强市场竞争力和把握消费者对信息化的诉求,目前许多物流企业还存在跟踪服务不准确和物流服务意识差的现象给消费者造成困扰。种种迹象表明,仅仅只靠企业自身来完善信息化还远远不够,必须整个物流行业趋于标准化,才能建立整个物流信息化系统,给企业提供机遇,给消费者带来给优质的服务。物流信息化的标准问题一直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要加快研究和制定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编码、安全和管理标准,促进数据层、应用层和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推动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系统内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难以形成完整通畅的供应链,这最终将导致无效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成本和事故上升。
《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末,要致力于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形成,关键的基础性标准、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和宣贯成效显著。
在具体措施上,要急用先行,推进关键的基础性标准和重点专业、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宣贯。根据《意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食品、药品、纺织品、农资和农产品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数据层、应用层和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
六、意见和建议
4.1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对整个物流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但国内物流信息化环境基础依然较薄弱,今后政府部门应做出更有利于推动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决策。努力激发物流信息化的社会需求,从而推动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为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快速稳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4.2重视物流信息化的标准问题
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这样的标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为此,一要尽快在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二要在电子商务的应用方面,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有效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同时也使现代物流配送为电子商务做支撑。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做到持续、简便、准确地移动数据,及时自动地更新数据。提高物流全过程的透明性。三是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井选择优良的数据交换工具,使中国物流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运作,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3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化处理通用平台
就我国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应通过构建统一的基于Internet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彻底转变企业的传统管理和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物流的电子商务化。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原有资源,深人开发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在流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
4.4注重培养专业物流信息化人才
现代物流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增值服务体系,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应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在现有物流行业上岗人员或从其他相关信息业从业人员中选拔人才,进行培训并采取推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制度。此外还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统一的物流专业的评估标准。规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用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在校学生,以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满足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实际应用。刚刚被列为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要想搭上现代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加速实现信息化是必由之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物流专家MartinC hristopher认为现代物流是指经信息技术整合的,实现物质实体从最初供应者向最终需求者运动的最优化的物理过程。也就是说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大特征就在于现代物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整个物流过程中。电子商务、EDI、条码技术、RFID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物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条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加快了货品的流
通速度,减少了流通差错,准确率大大提高。据2l世纪中国电子商务网校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今后3—5年内,条码系统成员数量将达到15万家企业以上,这将为物流信息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使得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得以及时沟通,简化了订单处理过程,使得物流过程各环节得以精确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互联网的出现则促使物流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满足了物流系统高度集约化管理的信息需求,保证了物流网络各点和总部之间以及各网点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现代物流的发展与信息及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支持企业业务模式和流程变革,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给物流业及物流信息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中远物流大集中货运主干信息系统(FOCUS)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其各地分支机构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系统功能、标准、流程规范均不统一;不能支持跨机构的有效协作;无法开展一体化业务等问题,并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的重组。青岛福兴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采用的立体仓库系统和语音拣选系统均是全国首例。上海唯智提供的智能运输管理系统,使得中外运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实现了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较为成功,但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却收效甚微,依然存在信息化人才缺乏,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低层次竞争的问题。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企业良莠不齐,信息化进程难以统一。1979年,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在我国由于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照搬业界现成的管理软件是不可行的,必须量身定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的信息系统。
第三篇:2013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分析
2013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过去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全国数据大集中工程,建设并完成了新一代业务处理系统,银行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成绩斐然,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当前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业信息化还要不断根据改革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 了全国数据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加 快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知识密集 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 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 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银行的管理模 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 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 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 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 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 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 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中咨网(http:///)研究部总结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 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银行远景。建立统 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 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 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 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 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 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 力。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 “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升金融 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
技术法规和标准进 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和规范,研究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 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或国际的标准。
第四篇: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物流市场整合步伐加快,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结构性变化。2011年,我国物流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2012年1-7月,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98.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总体来看,社会物流需求仍然保持适度增长,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将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也将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投资前景乐观。
2013-2017年中国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二十章。首先介绍了物流的定义、分类及物流系统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物流行业的总体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航空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公路物流及其他物流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物流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行业物流发展分析、第三方物流分析、第四方物流分析和投资潜力分析。最后,报告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及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您若想对物流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物流相关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五篇:我国ERP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企业资源规划ERP》
第一次课程作业
姓 名:
班 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1班
日 期:2014/3/10
我国ERP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特点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科学的结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形成。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与企业协同等方面。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基础上,通过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全面、合理、系统地管理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什么是ERP ERP全称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由美国企业界首先提出并应用,其核心内容是计划(Planning)。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对ERP定义如下: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随着ERP由概念层次逐渐地被国内的软件厂商通过软件来实践,特别是融入了“管理实施”概念之后,Garter Group给ERP所下的定义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被完全更新了:
1)ERP不只是―个软件系统,而是―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2)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渐段其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至了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
3)从软件系统的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的应
用,可以支持跨平台的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的接口。
二、我国ERP应用现状
从1981年中国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开始,ERP在我国已经应用了30多年。进入21世纪,科技部提出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行动,带动和掀起了我国企业应用ERP的高潮。有些早前应用MRPII的企业也正在升级使用ERP,以使其功能更加完整、强大,提高集成化程度。在这一阶段,只想能力需求计划扩展,把生产车间计划、销售、财务导入ERP系统,基本形成闭环MRP,或者已经形成MRPII或ERP。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软件发开的迅速发展和ERP市场的深入开发,我国已经能过自主研发ERP系统,其中以用友和金蝶为代表的软件厂商已达到十多家
(一)ERP市场状况。目前,国内外的ERP系统数量繁多,国外著名的ERP软件公司有:SAP、ORACLE、ROSS、People—Soft、SSA、ASW和QAD等,国内的有用友、金蝶、金思维、浪潮通软、深圳天思、神州数码、台湾鼎新电脑等。在中国市场中,国内管理软件销售收入已经超过国外软件,而且国内软件总收入,尤其是以用友为代表的重点国内品牌市场份额都大幅超越国外软件总体收入和SAP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市场份额。
(二)ERP在我国出现的问题。就目前我国所出现的ERP实施成功率低、ERP市场混乱、缺乏信息技术应用人员、ERP应用不成熟、管理咨询不足、用户企业满意度不高、安全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不仅需要ERP软件商进行更适合我国国情的ERP软件的研发与上线工作,还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应用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ERP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体现ERP的价值。因此实施ERP项目,企业应当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实施ERP。首先企业高层要充分认识到ERP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整个系统相关知识,这样才能调动下属至整个公司的员工积极性,对ERP系统的应用其推进作用。其次将ERP的实施与业务流程重组结合起来,使ERP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ERP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近30年来,ERP在国内发展经历了MRP II的初步应用、ERP推广应
用、ERP产业创始、ERP深入研究、ERP产业茁壮发展等几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管理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进—步融合,ERP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的ERP将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更强的功能。随着国家863计划对ERP的支持,国内ERP发展逐渐迅速起来,但与国外相比较,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中国国情、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国内ERP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本土品牌ERP公司的崛起。从近几年看,用友、金蝶、浪潮等几家国内较大的ERP公司对国外的SAP、Oracle等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凭借在设计上更适合国内企业以及在实施和服务方面的优势,用友、浪潮等大的ERP公司迅速占领国内一部市场。
2、与SOA的结合。早在两年前,用友、浪潮、金蝶等ERP公司都发布了基于SOA构架的ERP产品。在新的构架下,业务功能、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进。另外一个方面。SOA构架能让用户的ERP系统更加的灵活,实施的成本更低。
3、与先进的管理思想进一步交融,增强其适应性。未来的ERP将会在继承当前ERP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如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精良生产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协同管理模式、跨企业的协伺项目管理模式等,并将其管理思想与ERP业务处理模式结合。此外,应与不同国情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例如针对中国这样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改进型ERP管理模式,如基于主动动态成本控制的ERP管理模式、基于时间成本双主线的ERP管理模式、基于资金流模型的ERP管理模式等。
4、运用各种前沿技术,迅速向网络化,互联网办公模式靠拢。基于Internet的ERP将融合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及Internet技术,在全新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上,基于WEB的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代理商和分销商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使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可能。此外,JAVA技术和面向Internet的数据库技术将使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扩展性,使企业的应用从原有的办公室桌面,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终端,甚至移
动电话、PDA、信息家电等新型的终端产品,实现前端办公室,商务智能、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应用。
四、总结
ERP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管理方面的主流软件,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并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得力工具,同时越来越多的ERP软件开发公司和实施顾问公司的成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级顾问,这些都为ERP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ERP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历程,有喜有忧,但前景乐观,未来将成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必要工具。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深化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培训,增强企业领导层管理水平和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力度等都是提高ERP在我国企业推广成功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