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
文章标题: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
醉酒人员的处置,既是路面执勤民警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路面执勤民警较为头疼、处置难度较大的警情。2006年8月24日公安部发布并施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违法嫌疑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可以对
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也可以通知其所属单位或者家属将其领回看管。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进行约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如何对醉酒人员尤其是其中的违法嫌疑人进行依法处置,在出警过程中既妥善处置现场,同时又避免袭警事件的发生,这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所谓醉酒状态,是指由于饮酒过量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或者处于麻痹状态,不能正确表达,不能辨别是非,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不能准确认识和辩认,同时也不能控制或者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有可能对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产生实际危险或者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形。醉酒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一般在处警过程中,遇到的醉酒人都处在兴奋期或共济失调期,因此醉酒人往往有过激行为,民警在处置中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起群众围观或受到醉酒人攻击。
一是醉酒者往往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失去控制,实施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行为。由于醉酒者处于兴奋期时,一般都有语言增多、逞强好胜,夸夸其谈,举止轻浮、粗鲁无礼、打人毁物等表现,因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往往无理取闹,实施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这也是民警在处置过程中遇到的较多情形。
二是醉酒者具有较强攻击性,导致袭警案件屡屡发生。处于兴奋期的醉酒者难以控制自己言行,并往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更无视法律法规,即使公安民警在处置时,也无惧怕心理,并极有可能直接袭击民警,阻碍民警执行公务。
三是民警在处置过程中方法单
一、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处警过程中,民警对于醉酒者的处置中采取的措施、制服的力度往往比较弱化。民警对于醉酒者的控制方法比较单一,而在如何在取得对醉酒人员的先期控制上,往往存在不足。部分民警不能及时对醉酒嫌疑人的行为做出准确判断,不能在第一时间将嫌疑人制服、约束,从而导致群众围观、事态扩大,有的民警在处置过程中自我防范、保护意识较差,对醉酒人员的攻击性认识不够,不能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袭警事件的屡屡发生。
二、处置醉酒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这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也为了保护醉酒的人本人安全,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一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民警还是怕处理,处理过程中也往往具有随意性。
一是民警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掌握,运用不熟练。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法律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于对醉酒者如何保护、违法嫌疑人如何处理的相关法规往往一知半解,从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不仅没有充分运用法律增加执法手段,反而会产生畏难心理,不能依照法律严格执法,束缚自己的手脚。
二是民警实战技能水平不过硬,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在处置醉酒人员闹事或者违法犯罪的过程中,民警往往要面对醉酒人员实施一对一的抓捕,此时仅有良好的体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擒敌技能和抓捕技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警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技术,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将醉酒人员控制住,从而不能对醉酒人员进行约束保护或及时制止其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三是对醉酒违法嫌疑人的取证工作不到位。在对醉酒人员的处置过程中,一些民警的取证意识不强,有的不能及时通知醉酒者家属到现场,有的不能及时利用照相、摄像等手段将醉酒者的相关情况进行证据固定,从而导致后期工作较为被动。
三、做好处置醉酒人员工作的对策
民警在工作中发现醉酒人时,应及时处警,制止危险,防止其对本人造成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处置水平。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熟练掌握相关业务规定。除《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对醉酒者的约束、处罚措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以上几点法条充分说
明了,在遇有醉酒者袭警等情形的,公安机关大可不必产生畏难情绪,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犯罪的纵容。
二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赋予公安机关的权力。约束虽说是对处于醉酒状态的违法嫌疑人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但它既非行政处罚种类,也不是行政强制措施,它只是公安机关为了预防和避免醉酒的违法嫌疑人对本人造成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
产或者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而对其采取的临时性保护手段。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进行约束,只有对于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才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对其进行约束,控制其身体或者行为。如果醉酒人虽然处于醉酒状态,但只是沉睡不醒或者骂两句,没有自伤或者伤人、损害公私财物的动作,一般就不要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约束,否则就违背了约束的宗旨。在对醉酒人进行约束时,无论其行为举止如何,均不能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三是在处置过程中应加强取证工作。由于醉酒人往往在民警处置前有的就因行为失控造成了自己身体的伤害,而其在酒醒后对自己的行为往往又记忆不清,有的醉酒者醒后就会将自身伤害责怪于民警,造成公安机关工作被动。因此,公安机关应提高取证意识,在现场处置时最好能使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固定证据,在约束时应利用值班室等部位监控设施将约束过程进行全部监控记录。对于暴力抗法甚至袭警的醉酒人员,应进行酒精鉴定,形成书面证据,增加执法依据。
四是在对醉酒者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公安机关在对举止失控的醉酒者采取约束措施后,应当加强对其的监护工作。首先应尽最大可能在第一时间查清醉酒者身份,并通知其家属至现场,对于因条件限制等原因不宜较长时间对醉酒者约束的,在不影响对案件调处的情况下,可通知其家属将其领回看管,待酒醒后再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处理。对于一时无法查清身份或通知不到家属的,民警必须对被约束者进行全程监护,发现其昏迷等异常、紧急情况,应及时送至医院救治,一旦确认其酒醒后,应当立即解除约束。
五是大力开展技能练兵。大练兵的开展,民警们的身体素质和处置复杂现场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但对于醉酒者的现场处理,不但要有体能,更要有专业的技能,因此平时应增强民警对于擒敌技能和抓捕技战术的培训,进行模拟对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良好的身体素质配合简单实用的抓捕技能将大大提高抓捕率,同时减少己方受伤。
《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小议接处警过程中处置醉酒人员遇到的困难方针。
第二篇:浅谈110接处警工作中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
浅谈110接处警工作中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中坚力量被推向精神病患者处置的前沿阵地,而目前公安机关处置精神病患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精神病人处置方法稍有不妥当、程序稍有不规范,公安机关就被推向矛盾的风口浪尖。为更好的促进我们110接处警工作,下面我就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认识和了解。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常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往往有自杀、自残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针对110接处警工作,我们可以将精神病患者分为以下两类: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和无明显滋事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
其次,针对不同的精神病患者要有不同的处置策略。对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民警在接到警情的第一刻起就务必保持高度警惕。第一,做好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民警要从指挥中心发布的警情中认真仔细的提取有用信息,例如该精神病患者的体貌特征、是否携带凶器、是否有人受伤等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呼叫增援以及通知急救人员;第二,及时检查警用装备。包括催泪喷射器、警绳、取证仪等,做好装备保障。第三,依法依规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精神病患者在有自杀、自残或攻击、伤害他人等危险行为时,民警应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随后民警应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及时将患者就近送往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实施紧急医疗处置前,应由监护人签署《精神病紧急医疗处置非自愿医疗意见书》。监护人不在场时,由现场履行公务人员签字证明。对无明显滋事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需要住院的,由监护人送医院治疗。
最后,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时应加强自我保护。由于精神病患者意识混乱,行为异于常人,尤其是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往往做出一些无法预见的危险行为。我们的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负伤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一些民警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过往的经验教训不断的警示我们,在处置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我们民警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制止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既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也要避免无谓的伤亡。
第三篇:现场处置醉酒者的一些方法
文章标题:现场处置醉酒者的一些方法
在处置各种纠纷中,醉酒者闹事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如何对醉酒者进行依法处置,在出警过程中既能妥善处置现场,同时又能避免袭警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熟识法律,突破法律的约束,切实运用法律的武器。
在基层民警执法过程中,由于法律基本
功不够扎实,对法律往往一知半解。这在执法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充分运用法律,增加执法手段,反而会产生对法律的畏难心理,不能依照法律严格执法,将自己的手脚牢牢束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遇有袭击警察等八种情形,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措施约束到酒醒。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以上几点法条充分说明了,在遇有醉酒者袭警等情形的,公安机关大可不必产生畏难情绪,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犯罪的纵容。
二是加强先期处置,必要时采取果断措施
1、处警过程中,民警对于醉酒者的处置是比较让步的,采取的措施、制服的力度比较弱化。区别于一般的违法犯罪嫌疑人,醉酒者所造成的后果大多是一些民事纠纷或是治安案件。
2、民警对于醉酒者的控制方法比较单一:警绳和约束带。而在如何在取得对醉酒人员的先期控制上,往往存在不足。
3、在醉酒者行为定性方面存在漏洞,民警的判断导致措施的滞后性,延误最佳时机。对待正在实施违法犯罪的醉酒人员,应当场予以制止,在警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应及时呼叫支援;对于已经实施违法犯罪的醉酒人员应当首先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控制现场后,应防止其逃窜;对于还未实施违法犯罪的醉酒人员,应注意处置方法,避免矛盾升级和对方情绪失控,采取说服教育为主。
三是加强擒敌技能和技战术的培训,走出“只练体能不练技能”的怪圈
大练兵的开展,民警们的身体素质和处置复杂现场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然而在一些处置醉酒人员闹事或是违法犯罪过程中,民警往往要面对醉酒人员实施一对一的抓捕。此时仅有良好的体能还远远不够。因此平时应增强民警对于擒敌技能和抓捕技战术的培训,进行模拟对抗.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良好的身体素质配合简单实用的抓捕技能将大大提高抓捕率同时减少己方受伤。
四是加强对醉酒人员的现场取证,对醉酒者作酒精鉴定
醉酒人员在暴力抗法甚至袭警以后,有的不仅会百般抵赖甚至会对民警的正当抓捕进行诬陷。因此应加强对醉酒人员的取证意识,对醉酒人员进行酒精鉴定,形成书面证据,增加执法依据。
综上所述,在处置醉酒人员的问题上,应运用法律武器结合现有装备,采取灵活、冷静的处置方法,提高处置成功率,减少自身伤害。
《现场处置醉酒者的一些方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现场处置醉酒者的一些方法。
第四篇:醉酒滋事警情处置规范(一)
醉酒滋事警情处置规范
近年来,醉酒人寻衅滋事、殴打他人、妨害公务等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醉酒警情的现场处置,既是一线民警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处置难度较大的警情,为了依法妥善处置此类警情,特制定本规范:
一、出警警力及携带装备
在处置时应保证警力优势,出警人数与违法人员数量比例应达到二比一或三比一。如属个体醉酒滋事,出警人员应使用相关的处警装备,依法快速处置,防止可能出现的事态变化;如属群体酒后滋事,出现打、砸、抢等现象,按群体性事件进行处置。出警人员所携带的装备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通讯工具;
2、约束性警械,主要为警绳、约束带等;
3、制服性警械,主要包括警用喷剂、警棍;
4、必要的取证工具,有条件的可以携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
二、处置程序
1、区别对待,依法果断处置。对只醉不闹者,需要给予救助,如帮助送医院、送回家或行为过激时实施适当控制;对于酒后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应视情况依法、合理使用警械及强制手段,果断快速处置,防止事态演化升级。一般首选语言控制,如当事人不听指令,需要使用警械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先行口头警告,警告无效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可以使用喷剂、警棍等警械将其制服,并用警绳或约束带将其约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2、了解情况,迅速通知当事人亲友或单位领导到场。通过对报案人、知情人和周围群众的询问,了解当事人醉酒滋事经过,当事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并尽快通知其亲友或单位领导到场协助处置。
3、强化证据意识,做好现场取证。对在场人员做好调查笔录,对醉酒人滋事过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全程录音录像,保管好录音录像资料,对约束后的醉酒人还可以进行酒精含量测定。
4、及时紧急救助。对于醉酒人要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对醉卧在街头、路旁、交通通道等危险境地的,应立即将其移开,搬运到安全地带;对于无法坐靠的,尽量让其侧躺,严禁仰卧,以防窒息;对于酒精中毒者,要就近送往医院救治,或快速通知120到现场急救。
5、现场见证登记,保管好醉酒者物品。应尽量保管好醉酒者随身钱包、车辆、手机等物品,当场进行登记,并请现场见证人签字。
6、约束醒酒,依法进行处理。对于带到派出所约束的醉酒人应注意做好保护工作,看管场所不要有突出物或锐器,防止醉酒人撞伤碰伤或出现意外。如果醉酒人已经酒醒,应当立即解除约束,并及时了解情况,依法进行处理。
附:处置醉酒滋事行为的法律依据
处置醉酒滋事行为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违法嫌疑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也可以通知其所属单位或者家属将其领回看管。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进行约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确认醉酒人酒醒后,应当立即解除约束,并进行询问。约束时间不计算在询问查证时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七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或以暴力方法抗拒、或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袭击人民警察等情形的,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第五篇: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处置方案
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处置方案人员密集场所发生停电、火灾等事故,可能对生产经营区域外部
人群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极易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减少和财产损失,及时疏导事故区域的人员,特制定此疏散方案。
在疏散通道必要位置,疏散楼梯、消防电梯、配电室、消防控制 室、水泵房、人员密集场所等处都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灯,并保持使 用有效。
(1)疏散指示标志:应用箭头或文字表示,并在黑暗中发出醒 目光亮,便于公众识别。
(2)各单(包)间、大厅应张贴应急疏散图,标明所在位置及 疏散的方向。
(1)严禁在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上堆放杂物,保证
其畅通无阻,在应急情况下,应随时启用应急疏散出口,及时疏导人 员。
(2)结合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出口。
(3)安全出口门应向外开启。(1)值班人员或其他人员确认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报警,通
知相关领导或部门有关人员。接到警报后,应按负责部位进入指定位 置,立即组织疏散。
(2)疏导人员用最快的速度通知现场无关人员按疏散的方向和通 道进行疏散。
(3)当有关部门(如公安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事故单位领
导和工作人员主动汇报事故现场情况,指挥权上移后,积极协助做好 疏散抢救工作。
(4)事故现场有受到威胁被困人员时,疏散人员应劝导受到威胁 被困人员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单位领导或疏散组在接报后,应首先通知事故区域及附近的人
员,将他们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部位(区域)人员进行有序疏散。
疏导人员到指定地点后,要用镇定的语气呼喊,劝说人们消除恐 惧心理、稳定情绪,使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按指定路线有条不紊地进 行疏散。
在接到安全事故报警后,指挥人员要立即开启应急事故广播系 3 统,将指挥员的命令、事故情况、疏散情况进行广播。广播内容应包
括:发生事故的部位及情况,需疏散人员的区域,指明比较安全的区 域、方向和标志,指示疏散的路线和方向,对已被困人员要告知他们 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如果事故现场,直接威胁人员安全,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手段强 制疏导,防止出现伤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弯叉道等容易走错方向 的地方,应设疏导人员,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误入死胡同或进入危险 区域。
对疏散出的人员,要加强脱险后的管理,防止脱险人员对财产和 未撤离危险区的亲人生命担心而重新返回事故现场,必要时,在进入 危险区域的关键部位配备警戒人员。
有关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疏导人员若知晓内部有人员未疏 散出来,要迅速报告。介绍被困人员的方位、数量以及救人的路线。(1)制定人员疏散方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和每条疏散路线负 责人。
(2)服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疏散方案,能沉着引导人员撤离事 故现场。
(3)地下建筑内的走道两侧设的广告、装饰物等,均不能突出 于走道内以免影响人员疏散。(4)发生断电事故,应立即启用应急照明灯或使用手电筒、电 池灯等照明器具以引导人员疏散。(1)疏散应先事故点(层),后以上各层、再下层的顺序进行,以 安全疏散到地面为主要目标。
(2)先安排事故威胁严重及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
疏散中应按先老、弱、病、残、妇、先客人、观众、后员工、最 后为救助人员疏散的顺序。
(3)发扬团结友爱,尽力救助更多的人员撤离事故现场。
(4)疏散、控制事故现场,控制火势和火场排烟,为安全疏散创 造有利条件。
(5)疏散中,禁止使用普通电梯运载人员,以防中途停电,窜入 烟火和成为火势蔓延通道而引起事故发生。
(6)逃生中注意自我保护,学会逃生基本方法,疏导人员应指导 逃生疏散人员,正确运用逃生方法,尽快撤离事故现场。
(7)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标志,按其指引方向,尽快引导人员撤离 事故现场。
(8)疏导人员应佩戴所需的劳动防护用品(防毒面具、手套等)。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处置方案人员密集场所发生停电、火灾等事故,可能对生产经营区域外部
人群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极易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减少和财产损失,及时疏导事故区域的人员,特制定此疏散方案。
在疏散通道必要位置,疏散楼梯、消防电梯、配电室、消防控制 室、水泵房、人员密集场所等处都应设置事故应急照明灯,并保持使 用有效。
(1)疏散指示标志:应用箭头或文字表示,并在黑暗中发出醒 目光亮,便于公众识别。
(2)各单(包)间、大厅应张贴应急疏散图,标明所在位置及 疏散的方向。
(1)严禁在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上堆放杂物,保证
其畅通无阻,在应急情况下,应随时启用应急疏散出口,及时疏导人 员。
(2)结合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出口。
(3)安全出口门应向外开启。(1)值班人员或其他人员确认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报警,通
知相关领导或部门有关人员。接到警报后,应按负责部位进入指定位 置,立即组织疏散。
(2)疏导人员用最快的速度通知现场无关人员按疏散的方向和通 道进行疏散。
(3)当有关部门(如公安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事故单位领
导和工作人员主动汇报事故现场情况,指挥权上移后,积极协助做好 疏散抢救工作。
(4)事故现场有受到威胁被困人员时,疏散人员应劝导受到威胁 被困人员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单位领导或疏散组在接报后,应首先通知事故区域及附近的人
员,将他们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部位(区域)人员进行有序疏散。
疏导人员到指定地点后,要用镇定的语气呼喊,劝说人们消除恐 惧心理、稳定情绪,使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按指定路线有条不紊地进 行疏散。
在接到安全事故报警后,指挥人员要立即开启应急事故广播系 3 统,将指挥员的命令、事故情况、疏散情况进行广播。广播内容应包
括:发生事故的部位及情况,需疏散人员的区域,指明比较安全的区 域、方向和标志,指示疏散的路线和方向,对已被困人员要告知他们 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如果事故现场,直接威胁人员安全,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手段强 制疏导,防止出现伤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弯叉道等容易走错方向 的地方,应设疏导人员,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误入死胡同或进入危险 区域。
对疏散出的人员,要加强脱险后的管理,防止脱险人员对财产和 未撤离危险区的亲人生命担心而重新返回事故现场,必要时,在进入 危险区域的关键部位配备警戒人员。
有关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后,疏导人员若知晓内部有人员未疏 散出来,要迅速报告。介绍被困人员的方位、数量以及救人的路线。(1)制定人员疏散方案,明确人员疏散路线和每条疏散路线负 责人。
(2)服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疏散方案,能沉着引导人员撤离事 故现场。
(3)地下建筑内的走道两侧设的广告、装饰物等,均不能突出
于走道内以免影响人员疏散。(4)发生断电事故,应立即启用应急照明灯或使用手电筒、电
池灯等照明器具以引导人员疏散。(1)疏散应先事故点(层),后以上各层、再下层的顺序进行,以 安全疏散到地面为主要目标。
(2)先安排事故威胁严重及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
疏散中应按先老、弱、病、残、妇、先客人、观众、后员工、最 后为救助人员疏散的顺序。
(3)发扬团结友爱,尽力救助更多的人员撤离事故现场。
(4)疏散、控制事故现场,控制火势和火场排烟,为安全疏散创 造有利条件。
(5)疏散中,禁止使用普通电梯运载人员,以防中途停电,窜入 烟火和成为火势蔓延通道而引起事故发生。
(6)逃生中注意自我保护,学会逃生基本方法,疏导人员应指导 逃生疏散人员,正确运用逃生方法,尽快撤离事故现场。
(7)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标志,按其指引方向,尽快引导人员撤离 事故现场。
(8)疏导人员应佩戴所需的劳动防护用品(防毒面具、手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