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

时间:2019-05-13 22:3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

第一篇: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

安虎森,高正伍[韩]: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发表日期: 2010-6-12 12:08:22出处: 中国选举与治理作者: 安虎森,高正伍[韩]

[摘 要]尽管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实施新农村战略的目标取向不同、两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但是韩国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金库建设,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借鉴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理念——勤奋、自强、协作,加强中国农民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根据当地农村情况,学习韩国经验,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制定不同的工作路线和工作重点;而中国也应借鉴韩国经验制定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从立法角度确定农村金融的主要职能以及业务范围,加强新农村金库建设,以保证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新农村金库;农村金融

尽管中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增长,但“三农”问题的解决仍步履维艰,其一直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的主题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村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决定性作用。但目前,中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业、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1—1981年间,韩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和韩国“新农村金库”模式进行研究,并总结其经验为我所用显得尤为必要。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韩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了分类指导;二是作为新农村运动的主要标志,加强了新农村金库的建设。关于后者将在文中进行专门讨论。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理念与经验

1.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以勤奋、自强、协作为基础,主要依靠当地居民自发、积极的努力,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勤奋是发展生产的关键,自强是确立人们主体意识的前提,协作是把分散的力量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手段。该运动的主体为当地居民,政府起指导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内容概括起来为三大内容:改善居住环境、扩大农民收入、树立农村的新风尚。改善居住环境主要指农村道路、住宅、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电、煤气、电话、医疗卫生等福利设施的建设;扩大当地居民收入是韩国新农村运动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把新农村运动引向深入的前提,包括建设水利设施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专业化经营、普及农业机械化、建立村办企业等;树立新风尚包括培养协作精神、打破繁琐的仪式和礼节、培养健康的社会意识、改善衣食住条件等。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多数韩国农村村庄基本实现了改善居住环境的预期目标,同时从80年代开始逐渐实行粮食进口自由化政策,进入90年代后新农村运动基本停止。

2.韩国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的分类指导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运动,韩国根据不同地区新农村运动开展的程度以及村庄原有的基础条件,把全国的农村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并选定不同的工作重点。1973年,韩国把全国农村村庄分为基础村庄、自助村庄和自立村庄三类,1981年又增加了自营村庄和福利村庄。基础村庄为新农村运动开展不得力的村庄,1

没有进村道路也没有治理村内的小河流,户均储蓄不到1.5万韩元(按1979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下相同),村庄基金不到50万韩元。这些村庄的工作重点为改善生活环境,政府在进村道路建设、屋顶改造、河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援。自助村庄为基本完成基础阶段工作重点但要建设农用道路、治理小河流、建立合作化生产体系的村庄,自助村庄基金超50万韩元、户均储蓄达到1.5万韩元,村庄的工作重点为农用道路建设、屋顶改造和扩大非农收入,政府采取农闲季节以工代赈,为电话、煤气、自来水安装等方面基础建设提供支援。对那些绩效明显的自助村庄,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扶持。自立村庄为基本完成自助阶段工作重点的村庄,但要治理中小河流、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及合作化生产,自立村庄基金达到100万韩元、户均储蓄达到2万韩元以上,村庄的工作重点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福利设施建设,组织合作化生产并发展非农产业,是政府首先支援的对象。自营村庄为已经完成70%以上开发项目、村落基金占村落总收入的2%以上的村庄。自营村庄的工作重点为发展各种非农产业、建设各种福利设施、实现合作化生产。福利村庄为新农村运动的最终目标,这些村庄已经完成了开发项目的90%,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非农产业部门,村落基金占村落总收入的3%。

但上述划分是根据新农村运动发展阶段而划分的,它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如山区的村庄和平原地区的村庄尽管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但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其发展水平也不同,因而工作重点也不一定相同。为此,韩国政府又把全国的农村划分为山村、中间山村、平原村庄、渔村以及城市近郊村庄,并选择不同的工作重点。山村指整个村庄被山环绕且50%以上的耕地为坡耕地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1753个山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林业。工作重点是营造经济林和用材林,发展草地和草场,大力栽培药材,大力发展高寒地蔬菜业。中间山村指主要分布在山麓斜坡地上、旱田多于水田且20%的耕地为坡耕地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18895个中间山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专业化农业,工作重点是发展工厂化的畜牧业(韩牛、猪等),栽培烟叶、辣椒、草药等经济作物,营造薪炭林。平原村庄,指分布在平坦地形上且耕地的80%以上为平整地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8104个平原村庄,这些村庄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为平整土地,建立农机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渔村指分布在海岸地带以及岛屿上且30%以上的居民从事渔业的村庄。1973年韩国共有1583个渔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渔业设施现代化,工作重点为大力发展浅海养殖业,改善和完善渔船、捕捞用具等各种设施,大力建设防潮堤和渔业码头。近郊村庄指分布在城市周围,30%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为城市服务。1973年韩国共有4330个近劾村,这些村庄的发展方向为近郊农业,工作重点又大力发展集约化的园艺业和果树和蔬菜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

3.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10年间的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农村居住环境离变化。到1982年底,除了远离大陆的一些岛屿外,所有农村都用上了电,累计283万农户;3714个里(相当于中国的乡一级行政单位)安装了申话,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通讯网络;全国范围内的屋顶改造工程(原为茅草屋顶)全部结束,又改造了26万户农村住宅,改建了3047个村庄,建了3136~处给水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治理了水工流失。

其次是农业基础条件的变化。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在此10年间,韩国共修建了农村道路64686公里,架设了82596座大小桥梁,泊理了21562公里的河流,新建了5502公里的引水渠,修建了33364座中小型水库: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期间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户均纯收入由

1971年的29.2万韩元扩大到1979年的153.1万韩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作物、畜牧业、养蚕业在总收人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三是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量引进了农业机械。如动力耕耘机、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等,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普及,户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由1971年的159韩元、29338韩元提高到1979年的926韩元、150865韩元。不过,其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四是韩国农村社会的意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社会意识逐渐向现代的社会意识转变;封闭型意识向开放型意识转变;传统的家族或共同体社会意识逐渐让位于协作意识。随着农村社会意识的变化,农民个人的社会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摆脱传统、封闭、僵硬的思维方式,逐渐树立了自强意识,赌博、迷信现象逐渐消失,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开始占上风。

尽管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韩国农业和农村的严重萧条。韩国农户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之比。1970年为78.2:100,1980年为53.6:100,尽管1985年该比率有所上升,但仅仅升至64.3:100。总之,在1965—1985年期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在教育、文化、福利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这导致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萧条。与此同时,韩国从70年代末开始实行粮食自由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要维持国内粮价的稳定,必须自由进口农产品,没有任何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不应强加于农民身上,粮食的自由进口又可以缓解贸易摩擦。因此,从80年代开始,韩国实行了粮食自由进口的政策,到1988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38.4%,从而导致整个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社会的萧条。

二、韩国新农村金库建设及其运行特征

新农村金库建设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标志性内容。新农村金库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居民,以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基础,共同出资并向急需资金的成员提供低息融资,追求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自发的金融组织。这种合作金融组织,最初于1963年出现在韩国的庆尚南道,属于一种纯粹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到1975年韩国新农村运动蓬勃发展时,作为促进新农村运动的组织机构,韩国政府大力推广了新农村金库建设。此时的新农村金库已不再是单纯的合作金融组织,它还在当地文化、福利等公益事业方面以及农民教育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为韩国新农村金库是在韩国新农村运动过程中为促进新农村运动而出现的,所以80年代末期韩国新农村运动基本停止以后,韩国新农村金库就取代了韩国新农村运动。目前,韩国新农村金库主要以韩国的邑、面(相当于中国的镇、乡所在地)为基本单位展开工作,类似于中国乡一级的农村信用社,但功能比中国的农村信用社全,话语权比信用社更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农村金库的金融功能、组织协作功能、居民教育功能,韩国于1979年制定了《新农村金库法》。

1.新农村金库的文化背景

韩国新农村金库是从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演化而来的,为了了解这种自发的互助性金融机构,笔者不得不从韩国传统习俗以及60年代韩国的社会特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韩国传统的自发的合作性组织中,最接近新农村金库理念或组织原理的就是“契”。“契”作为韩国特有的合作组织,大概于高丽后期出现并在朝鲜后期获得发展。“契”可以定义为“为了共同目的,成员自发参与并持续原有组织意图的团体”。这种定义与韩国新农村金库的运营目的相吻合,它又体现了个性化、平等、合理的原则及与现代的合作精神。韩国社会传统的“乡约”的理念也与新农村金库的组织原理相类似。“乡约”是传统的相助制

度,它起源于中国,朝鲜初期引入到韩国。韩国新农村金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乡约”理念的继承。“互助”可以视为农耕区的劳动共同体。“互助”曾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农耕地带广泛流行过,农耕时代的“互助”,一般认为是某个村子参加农业劳动的所有成人男子都要加入的组织。“互助”组织的共同劳动不仅需要严明的纪律,同时需要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样,“互助”的精神理念与关注本地公共事业发展的新农村金库的精神理念相吻合。历史上,农村是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场所,底层民众都以一定地域内的土地为基本的生产手段,在耕种时必然发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前述的“互助”制度或村庄内的多种“契”以及“乡约”就是这种合作生产方式的一种非正规的制度化安排。

2.新农村金库的建立和发展

继1963年庆尚南道的农村金库成立之后,江原道、庆尚北道等地的农村金库也陆续建立起来。根据各地自发建立农村金库的现实,1965年,韩国“再造国民运动中央委员会”首次进行丁关于农村金库人员的培训,从此建立和运营农村金库成了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内容,直到1975年该委员会才被解散。

(1)制定《信用合作法》和农村金库联合会的建立

在韩国农村金库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1972年8月韩国政府制定的《信用合作法》。尽管《信用合作法》缺乏关于农村金库建设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条款,但农村金库却依据该法取得了法人待遇,原有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得到了正式“户口”。韩国于1973年3月创建了新农村金库,并设立了道、市、郡的组织机构,同时它接纳了韩国《再造国民运动中央委员会》的所有组织机构和资产。成为韩国农村地区唯一的农民的机构。

(2)农村金库建设为新农村运动的标志性内容

尽管新农村金库的制度化建设并不充分,但实施《信用合作法》以后新农村金库获得了迅速发展。1972年1月,韩国决定把新农村金库建设作为新农村运动的标志性内容之一,这就加快了韩国新农村金库的建设。1977年2月,韩国“新农村建设国务会议”决定实行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政策,而在这五大施行政策中包括了农村金库建设,从此韩国农村金库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援。但政府的这种支援政策减弱了农村金库本身的自立性,把金库建设绩效作为提供财政支援的政策也会导致大量不良金库的出现。1979年,极力推进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朴正熙总统逝世,导致了韩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致使农村金库大量挤兑现象的发生,韩国农村金库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

(3)《新农村金库法》和修订的《新农村金库法》

《信用合作法》实施以后,韩国新农村金库建设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新农村金库具有不同于信用合作法的许多特征,这就要求制订新的《新农村金库法》。由此,《新农村金库法》于1982年12月通过。韩国《新农村金库法》强调“以国民的自主协作组织为基础,立足于韩国固有的相扶相助精神”。该法案突出了新农村金库的特征,强化了新农村金库联合会的指导监督职能并规定了保护储客棚时安全基金,由于这种安全基金,居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新农村金库进行存取款。《新农村金库法》的实施,加快了新农村金库的建设,1984年7月韩国新农村金库总资产首次突破了1万亿韩元,并且加快了治理不良金库和合并零碎金库的速度,金库数目由1980年的26853个缩减到1982年的11719个,1984年又缩减到4299个。

而新农村金库会员数量和资产总额急剧增长。韩国又从1985年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了金库业务联网化改造,到1989年金库的总资产已经突破了5万亿韩元。原来的《新农村金库法》逐渐不能适应新农村金库迅速发展形势后,1989年12月又修订了《新农村金库法》,该修订法案增加了新农村金库的分支机构、新农村金库业务范围、会员制等条款。根据修订的《新农村金库法》,新农村金库可以开展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从而方便当地居民,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韩国新农村金库是以韩国相辅相助的文化传统为基础,以当地居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为基本动力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本地化的合作共同体。尽管韩国的正规金融市场相当发达,然而与中国情况相类似,小型企业和农村居民的信誉级别很低,无法从正规的金融部门得到贷款,从面形成了农村这一很大的金融市场空白区,而韩国新农村金库正好补上了该空白区,新农村金库也就成了农村居民主要的融资市场。2008年底,韩国新农村金库的总资产为64兆5386亿韩元,金库数达到1518个,会员数超过了1500万,受益人数达全国人口总量的32%。

3.新农村金库的主要功能及特征

(1)新农村金库的主要功能

韩国新农村金库的主要功能为金融功能、组织功能和培训功能,还有文化福利事业功能和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功能。第一,金融功能是韩国新农村金库最主要的功能,接受农村金库会员的保证金、处理会员的存款以及对会员的贷款等,通过这种金融功能,把韩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组合成统一的社区。第二,组织合作功能为韩国新农村金库的第二大功能,韩国新农村金库曾经作为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标志性内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援,农村金库能够有效地组织当地居民包括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第三,教育和培训功能为韩国新农村金库的又一大功能。通过中央教育院的多层次培训以及农村金库例行会等方式,不仅传授了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社会意识和改革意识。第四,提高文化福利事业的功能。韩国新农村金库建设了会员所需的各种文化福利设施,如养老院、幼儿园、图书馆、美容院、免费婚礼场、饭店、澡堂、洗衣店等。通过这种文化福利事业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福利水平,还促进当地居民之间的和睦和友爱。第五,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以及培养共同体意识,韩国新农村金库组织当地居民改造村庄、发展村办工厂、组织村庄各种卫生事业、建设各种公共设施、发展仓储业和家畜饲养业、实施集体耕种、改善农村环境等。由此,新农村金库不仅培养了当地居民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2)新农村金库的主要特征

第一,享受利息所得税减免优惠。韩国新农村金库为具有合作社性质的金融机构。当农村金库会员在该金融机构存款时,可以享受利息所得税的减免优惠。因为享受这种优惠,在新农村金库存款时的实际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高,这种优惠政策促进了韩国新农村金库的发展。第二,新农村金库的正式员工少而志愿者很多,因此新农村金库的经营成本很低,这种低成本经营可以提高新农村金库的竞争力。第三,尽管新农村金库是金融机构,但它与以股份制为基础的金融机构不同。在农村金库不存在由出资额度决定的话语权的差异,无论出资额度为多少,每个会员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但这种一人一票制也加大了做出重大决策时的难度。第四,新农村金库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农村金库更是如

此。如果金库规模小,则金库收益少,有时难以经营下去。但要扩大金库规模,则需要与此相匹配的金库存款额度,然而这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的山间村落来讲是很困难的。

三,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中国开始实行新农村建设战略后,中国组织大量人员到韩国进行了考察。然而,因中韩两国在农村面积以及农村人口方面、两国国情以及实施新农村战略的目标取向和政策激励上的差异等原因,中国新农村建设应完全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与以培养“勤奋、自强、合作”精神为主的韩国新农村运动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地广人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无法制定统一的政策来指导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这与领土狭小、民族单

一、地区差异并不很明显的韩国农村不同,因此,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以韩国20世纪70年代的新农村运动作为基本样板。然而,韩国新农村运动以及新农村金库建设中的一些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韩国新农村运动主要依靠当地居民的自发努力,该运动的主体为当地居民,该运动强调的是居民的勤奋、自强、合作精神。显然,韩国新农村运动,初期主要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人手,当农民在新农村运动中得到实惠时,将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为进一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政府也提供了适度的财政支援,但这种支援不是平均主义的而应是赏罚分明的。可以说,中国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培养农民的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二,提供分类指导并不提供统一的政策。为了推进新农村运动,韩国根据不同地区新农村运动开展程度以及村落原有的基础条件,把全国的农村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并选定不同的工作重点。这不同于中国常常实行统一的“一刀切”的政策,“一刀切”的经济政策使一些地区受益的同时也使另一些地区受损,或者说这种政策适合于一些地区而不适合于另一些地区。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不同的工作路线和工作重点。

第三,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农村金库建设就是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因为韩国新农村金库建设就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标志性内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完整,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家承担了农村金融供给,国有商业银行只在县城设立一些营业点在农村地区根本没有商业网点。且无论是农村信用社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因其商业性动机的一致性致使大部分贷款流向城市而不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国家限定的经营对象为主要对象,为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资金通融的金融。对农业和农村而言,农业银行就应履行这种政策性金融功能,它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中国的农业银行严格限制贷款条件,对三农的信贷额度非常少,同时也未设立专门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正因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促使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的盛行。虽然,中国的农村金融不同于韩国的新农村金库,然而韩国农村金库建设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首先,韩国为发展韩国新农村金库,1982年制定了《韩国新农村金库法》并于1989年12月通过了修订的《韩国新农村金库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农村金库的主要的职能以及业务范围,这就保证了韩国新农村金库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金库会员在农村金库存款时,可以享受利息税减免优惠。因此,新农村金库存款时的实际利率比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高,这就刺激了存款规模的扩大。这些措施,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韩国新农村运动

14年前,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水山开始跟踪研究韩国“新村运动”。2006年,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这场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社会运动,迅速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

2006年5月29日,第十届中韩农业合作委员会在首尔召开。众多省区纷纷派出考察团,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韩国开始为中国公务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在如何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发问中,韩国成为一个镜鉴。

如今,“新农村建设”行至第二个年头,农民参与的问题沉甸甸地摆上了决策者的桌面。本报特别针对韩国新村运动中的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等问题专访李水山。

从“官主导”到“民主导”

南方周末:在您的观察中,韩国农村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开始的?李水山:1970年代初开始的15年内,韩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1980年以后,韩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城市居民。现在韩国的农民减少到全国人口的6%左右,新村运动也升华为新国家运动,建立了和谐、诚信、文明的新国家,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

这首先得益于韩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如免除购置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金的贷款利息,后来连本带息都免除了。

南方周末:其资金和制度资源的供给是怎样实现的?芽

李水山:新村运动一开始,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300袋水泥和钢筋,后来政府以惠农贷款、支农资金等方式提供,民间企业也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前15年总体上政府、民间、农民投入比例为57∶32∶11,进入1990年代以后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支持。融资,主要得益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农协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成立农协银行,为农民提供比商业银行低息的贷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南方周末:怎样评价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整个运动的关键转折点是转向民间自发的运动,这一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叫“官主导”,后来韩国学者们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通过改进,逐步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叫“官民一体”,再后来就变成“民主导”,完全由非政府组织、机构负责组

织、协调、宣传和评价,这就是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他们还有金融、图书、培训、宣传职能和资源。

尽管在韩国也曾有人想否定这种体系,但有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已经确立了社会运行体制和机制。在这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通过学者深入参与新村运动,开展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各级政府也通过学者们的建议得到信息。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也需要专家和媒体的深入参与,才能建立科学的组织实施、反馈、矫正和完善的运行机制。

南方周末:社会各方力量怎样在新村运动的过程中相互协调、整合?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在初期也存在着中央各部委不参与、不协调、不合作的问题。1970年代初,有些发展中国家知道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很有实效,就问韩国外交部,结果外交部的官员竟然答不上来。还有财政部、交通部、卫生部、电力企业都不知道如何支援农村建设,有的部门因支农项目没有多少经济效益而不感兴趣。

韩国政府最终建立了中央各部委统一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监督和评价。此外,还设立了由学者广泛参与的咨询组织和咨询报告制度,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新村研究所。各媒体积极配合,每天重点报道农民和农村变化的真实情况。高级公务员也通过与农民一同培训,亲身耳闻目睹了农民的困难,扭转了官僚主义、衙门作风。

“干!就能成功!”

南方周末:韩国新村运动前的社会矛盾基本状况与当前中国有无相似之处?从我国新农村建设实施至今的现状来看,哪些是值得借鉴的?

李水山:1970年代的韩国和中国当下情况非常相似。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村问题十分突出,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相互冲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蔓延。

两国都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鄙视、逃离和离弃农业、农村风气蔓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文化素质有待于提高。

虽然中韩两国的国家制度不同,但中韩两国都是国家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中韩也有不同之处:中国曾经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比韩国严重得多。韩国国民没有经历过类似我国的“文革”运动,另外宗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民社会的信仰和诚信基础好一些。

还有一点,必须牢记:在韩国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文思想毕竟占主导地位,尽管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在制度革新上还是民主、自由、和谐、竞争的理念更受尊重。韩国新村运动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新村运动是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体的创造与建设运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实践运动,激发了全体国民参与。

教育是核心

南方周末:您认为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呢?

李水山:韩国的新村运动专家一直强调: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的确当年的农村修路、建房、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早已完成,如今仍不减当年的就是农民培训和新村教育。现在,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研修院始终车水马龙,从不间断。

其最大特色就是农民参与讨论的培训,当然也有专家、学者授课,还有牧师、和尚讲课,很有特色,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己上台讲述农民成功事例和亲身感受、体会,并通过真挚、双向讨论共同取得进步。

有一位叫河四容的韩国农民曾当过兵,但因肺结核中途退伍,结婚后他都养不起全家。后来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学会种蔬菜,开始有收入,后来买了几十亩地,还盖了楼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勤勉、自助、协同”和“干,就能成功”的新村理念。他在总统、诸位部长面前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总统非常高兴,在青瓦台总统府接见了他,并当即决定奖励他1000万韩元,这笔钱相当于他二十多年的收入,但他婉言谢绝了。至今他还居住在那栋居所,每年还为村政府和村民糊上千个信封,收集扔掉的纸杯作栽育庄稼苗用,堪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民楷模。

1994年4月我在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参加新村培训时,每天早晨6点,曾经担任道知事(相当于中国省长)的院长第一个到现场敲响大钟,学员们在教职员工的带领下参加升旗仪式和晨跑,当看到七十多岁高龄的韩国农民在晨跑时那样精神抖擞,觉得韩国的新村教育深入人心。

1970年代时,韩国的农民、公务员、学者、军人、企业家都参加过新村教育,几十个人住一个宿舍,一起生活和讨论,每天晚上的讨论,没有等级之别,通过这种共同生活,企业、政府、军队高级干部都能仔细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难题,使他们找出了解决社会难题的钥匙。

南方周末:经过新村运动,韩国的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水山:韩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是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是韩国农业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农业体系,但是农业生产率低,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受到冲击,对韩国来说是一次次艰难的考验和选择。

第三篇: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5月12日至5月26日,我有幸随鸿举市长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特别是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的做法,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现将日韩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两国农协发展总体概况

访问期间,我随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广岛农协、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农协),考察了日本广岛安佐南区塑料大棚栽培、韩国现代农业,拜会了两国农协高管人士并与之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韩国新村运动及日本、韩国农协发展的认识。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韩国新村运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启发、创新经营、改善环境和帮扶贫困;80年代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共助;90年代主要是发展国家级服务组织,对农民福利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主要是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近来又发起了第二轮新农村运动--泛国民的“城市关爱农村”运动,核心是推进“一社一村”结对子,组织一个企业或学校对口一个村,帮助农村进行宣传、采购其农副产品,组织城市义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实施了三类工程项目,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新村运动实施初期,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整修村内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等,精神启蒙主要是指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40的村不通汽车,80的农户不通电,80的农民住茅草房。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这一运动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关注,“新村运动”已列入《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之为“汉江奇迹”。据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长了2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韩两国都建有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协。日本ja农协是由集结人出资、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组织,在全国拥有872个分支机构。农协向入会农民收取会费,年终按投资分配利润并接受会员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统一为入会农民购进农药、农用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二是进行经济指导性工作;三是开展以金融为主的信用、储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医疗服务等。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确保安全放心的国产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发挥区域农业“指挥塔”作用;三是开展支持区域合作的有关活动;四是提供城乡交流所带来的农业价值;五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24000名成员及1327个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它不仅组织农产品销售,而且在器材购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流通化以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领域有广泛的业务,在韩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农协进行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韩国农业流通的40,由农协为主组建的农业银行目前在韩国整个金融界排名第一。韩国农协发展贯穿于新村运动全过程,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化、农业机械化升级改良、农业产业化机构改革以及农民福利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通过农协的作用推进了农村合作社事业,根除了农民承受不了高利贷的现象发生。

二、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和农协,亲眼目睹韩国的农村发展面貌,其主要经验是:

(一)精神改造立意,把农民发动起来。上世纪60年代,韩国城乡差距巨大,农民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农村无序现象普遍存在。自70年代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启动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农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之外农村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对国人的精神启发。新村运动初期,他们通过机制创新,在农村大力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整个运动营造了强大的思想氛围,纯正了民风;尔

第四篇: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

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

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

(一)背景

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频繁。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对各类村庄采取奖勤罚懒措施, 对表现积极的村庄支持物资水泥每村由400 袋增加到500 袋,并另增1 吨钢筋。鼓励措施鞭策了后进, 1973 年时全国村庄中基础村还占1 /3, 到1978 年时基础村已全部晋升为自助村, 而自足村上升到2 /3。

(二)“新农村运动”发展阶段

韩国政府在推进“新农村运动”中, 还制订了阶段性目标, 每个阶段都超出了预期, 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 年):这一阶段由中央政府内务部直接领导并组织实施, 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部分公共事业。政府支持水泥钢筋等物资, 农民以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自主开展家乡建设。为指导这项建设, 成立了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并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同时, 成立了新农村运动中央研修院, 培养了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增加收入阶段(1974-1976 年):政府派出农村运动指导员、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对农民进行指导, 并动员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向农民讲授新技术。政府对成绩突出的村庄提供贷款和优惠政策, 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 并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收入。同时兴建村民会馆、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 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 年):因受到国内批评, 政府调整政策,改过去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为乡村民间自发式活动, 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产农业, 积极推进农村保险业和农村文化事业。政府提供建筑材料, 支持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工农业开发区建设。这个阶段,注重遵循经济规律,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效。国民参与阶段(1981-1988 年):政府继续调整“新农村运动”措施, 建立并完善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的民间组织, 把培训、信息交流、宣传工作交给民间组织承办。政府通过规划、协调并提供财政、物资、技术支持。这个阶段着重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此时, 农民普遍认为, 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水平。自我发展阶段(1988 年以后):随着新农村运动向城市延伸, 形成整体国民教育和城乡经济交流, 城乡工农差距缩小, 新农村运动演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有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研究、培训、推广组织, 农村教育机构, 农协组织以及流通、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应运而生, 在城乡交流、调整产业结构, 国民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巨大作用, 推动了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 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三)韩国“新农村运动”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

新农村运动初期, 针对农民的迫切要求, 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 为此, 采取一系列开发项目和建设工程。诸如:修建农村公路。韩国丘陵山区比重大, 许多村庄分布在山沟里, 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1971-1975 年, 全国农村公路架设桥梁65000 座, 每村都修建了宽3.5 米, 长2~4 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 年代, 除个别偏僻村庄外,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改善住房条件。1970 年前, 全国250 万农户中80%都住的是传统的茅草屋。新农村建设开始后, 首先是改造屋顶, 把茅草换成瓦片或铁皮。农村修通公路后, 建材运输方便, 运输费用大幅下降, 许多农民把改房变成建新房,这一行动仍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村通电。60 年代末, 韩国农村只有20%农户安上电灯, 其余农户仍然使用煤油灯。由于新农村建设把通电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90 年代全国就实现了电气化。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 一旦通了电, 农民就把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请回了家。村村通电, 也为工业品打开农村市场, 扩大内需创造了条件。

改善饮水条件。过去农民一直饮用井水, 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像城里人一样, 喝上自来水一直是农民的梦想。农村建设开始后, 农民把山泉引入贮水池净化, 再用水管接到厨房。也有的打深井, 用水泵提水引入房屋。现在, 普遍使用井管挖掘机, 提取干净的深层井水, 更加方便了农户。

推广高产良种。新农村运动初期,政府就下功夫推广称为“统一系”的水稻高产优良品种, 使水稻每公顷单产3.5 吨提高到4.9 吨, 农民在实践中还学会了“集团栽培”整体高产整套技术,每10~30 户农民, 由一名技术熟练的班组长带领, 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 一直到收割。良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 使韩国水稻生产水平提高到新阶段。

增加农民收入。以前,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低产农作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户收入除农业收入外还增加了商业、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非农收入。非农收入从1994 年的35%提高到2004 年的50%。就农户人均年收入, 1970 年137 美元, 到1978 年就上升为649 美元, 到目前, 城市居民每收入1 美元农民就收入0.98 美元, 基本持平。

发展农协合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农民以农协形式发展合作经济,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韩国耕地是私有制, 农户属于小农经济。虽然农业生产由各户分散进行, 但在农协内部创办了农村金融机构, 方便了储蓄同时贷放农业生产资金。农协还兴办了商业, 为农户提供良种、农药、化肥、农资、家电, 农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兴建村民会馆。从1972 年开始,各村纷纷建立村民会馆。在会馆中, 召开各种村民会议, 还举办培训班、交流会, 农忙时节, 会馆还举办公共食堂,以减轻妇女家务负担。在农民在会馆集会时, 有关人员同时统计农户收入和农业生产进度。在会馆中, 还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发展蓝图, 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其中。会馆的集体活动, 使农民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新农村运动的社会实践中, 韩国参照国外经验, 依据自己的条件, 还兴建了地区特产农业、农村观光农业、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农业、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 还积极兴办农村福利事业。经过30 多年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 这一运动已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动力。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韩国政府多次研究, 把新农村运动作为实现新型国家福利文明的具体措施。把新时期新农村运动的目标定为: 促进区域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国民精神、提高国家和民族尊严与国际地位、培育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体内容包括, 建设美丽舒适的家乡、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创建健康社会、建设自豪国家。并把乡村的新村运动, 深入到家庭, 推进到城市和各工作单位。

(四)政府在新农村运动中的作用

自新农村运动一开始, 韩国政府在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日常运转、教育培训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组织协调。为适应对新农村运动的领导, 韩国政府在中央、道(相当于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郡(相当于我国的地市)三个行政级别上设立了新农村运动协议会, 中央协议会会长由内务部部长兼任。面邑(相当于我国的乡镇)基层行政机关设立新农村运动促进委员会。另外, 在中央有关部内设定分管这一工作的处室和负责人。为防止推委、相互扯皮, 还精简了重复的中间环节, 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公务人员, 给予晋级和升薪。财政支持。为支持新农村建设, 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1978年比1971 年支农经费增长了7.8 倍,1994 年政府和民间投资额为110000亿韩元, 90 年代后期投入42 万亿韩元, 进入21 世纪又将投入119 万亿韩元。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不釆取平均主义, 而是鼓励竞争, 奖励先进, 择优投入。建立监察制度。为推动新农村运动正常进行, 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监督检查制度, 对监督对象、范围、方法、信息分析、反馈体系都作了明确规定。总统个人随时深入农村, 实地检查, 做出指示。建立培训制度。韩国政府十分清楚, 新农村运动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 有必要加强新农村指导和公务员的联系, 分工协作。同时, 对国会议员、各部部长、大学教授以及新闻、企业职工、将军、公务员、指导员集中培训, 共同讨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精神实质

韩国新农村运动抓硬件建设, 更注重精神道德、思想理念的软件建设。克服“下乡式”“注入式”工作方法, 自主地建设家乡。韩国前总理李寿成认为, 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勤勉: 勤劳, 互相鼓励, 充分调动国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助: 发扬自立自强精神, 激发大家相信自己的力量,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干, 就能行”“我们能做好”“让我们共同过上好日子!”。协同: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从节约一勺米, 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不空谈, 不图名, 不搞形式主义, 身体力行, 实实在在地建设家园。进入90 年代, 新农村运动扩展到社区、全社会。新农村运动的精神也引申为, 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 激发国民不断进取, 奋发向上精神, 相信自己的力量, 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创建一个和平安定, 生活富裕, 美丽舒适,文明和谐的新公民社会。

第五篇: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历史背景

从政治角度看,近代以来韩国韩国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社会秩序混乱, 腐败盛行。1961 年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的成功为韩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为了建立稳定政治秩序, 必须发展经济, 改变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状况。

从经济角度看, 韩国长期贫穷落后,人多地少。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但相比之下, 农业则落后了许多, 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加剧, 广大农民面临绝境。韩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已经成为韩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 当时韩国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韩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发展进程

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 年中, 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 年)。这一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建设一些新村建设协会, 推动新村运动, 政府还派新村指导员以进行协调领导工作。

(2)扩散阶段(1974~1976 年)。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 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同时, 政府派人到新农村进行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帮助农民增收。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 年)。这一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方面, 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和社会实效。

(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 年)。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宣传工作由这些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宏观规划和引导。

(5)自我发展阶段(1988 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派繁荣景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使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发良性发展阶段。

三、特点

(1)这是一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政府主导可以说是韩国新村运动最重要 特点。韩国政府不仅是新村运动的发起者, 而且是运动的组织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政府主要负责行政、财政和技术支援,并且调动全国公民积极参与,起到了发动、引导、支持和推动的重要作用。韩国新村运动,是农民自愿、自发、自主的运动。从计划到落实均由农民自作主张,从意愿到推动均由农民自主选择,始终维护和发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从第四年开始,全国所有的村民都已经积极地参与新村运动了。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村运动改善了全体国民的素质。

(2)重视精神和道德建设的作用。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又一重要特点。改变人们落后的精神面貌是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塑人们的精神和道德观念也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目标。新村运动成为提高国民道德水准的良好载体。在新村运动中, 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二者相互促进。

四、成效

这场实施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新村运动,旨在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果如下:

(1)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全国的农民很快摆脱了贫穷, 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

原本很大的收入差距。农民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 获得了实惠。

(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饮用水系统得到了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交通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 从而奠定了韩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3)重视教育和培训,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教育和培训,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教育与培训使农民培养起了“自立、自助、勤勉、合作”的思想观念。许多村民学会了科学种地、操作机器、土木施工、木工、建筑等技能, 甚至还包括指挥协调的能力, 这大大提高了韩国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中国目前的经济与政治背景与韩国当年有许多相似之处。就经济背景看,中国现在的情况比韩国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政治层面看,中国现在与韩国当年也有其相似之处,二者均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型体制。但我们国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条件, 相比于韩国, 我们国家的幅员要辽阔的多, 因而农村的地区差距也大得多, 情况相对复杂。通过考察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分析其特点,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有益启示:

(1)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韩国政府主导是新村运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但是完全的政府主导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使民众增加了对政府的依赖性, 限制了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因而,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政策措施等重要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2)必须做好长期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由于韩国新村运动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 因而运动在整体上缺乏制度保证, 并且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借鉴这一经验教训,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以保持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稳定性。

(3)注重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 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 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 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4)要重视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韩国新村运动又一显著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技能。

(5)重在落实。新村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实效,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韩国政府切切实实把新村运动的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现在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已经确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和任务都落到实处, 注重实效, 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防止搞花架子。

李水山、许泳峰著,《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

张伟,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年

曲延春,韩国新村运动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农业经济,2006/10

下载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文章标题: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多年,韩国为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实现了一个发......

    韩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wqb.yiwu.gov.cn2009年09月23日来源:W--外侨办〖 背景色: 〗 〖收藏〗〖打印〗〖关闭〗2009年5月18日至23日,根据年度出访工作计划,市农办主任傅建民率领......

    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7月10--15 日,我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通过拜访韩国......

    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江胜东〔内容摘要〕 笔者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实地考察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启示。 〔关 键 词〕 新村运动 考察报告 〔作......

    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论文摘要: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

    新农村建设国际经验-韩国经验

    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国际经验 国外在农村立法、管理、政府扶持、培养开放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国情......

    日本、韩国新农村建设之印象

    日本、韩国新农村建设之印象 高邮市三垛镇杨向东 今年6、7月份,本人有幸与来自苏南、苏中、苏北30个镇的领导参加省委组织部和省建设厅组织的全省第一期重点中心镇书记、镇长......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与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借鉴一、中韩新农村建设异同比较1、相似之处(1)农村内部问题基本相似。中国当前农村中面临的许多宏观方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