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模式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用三个月时间高效地完成抢险救援和安置群众的紧急任务,并审时度势地提出“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重建战略,仅用两年多的时间谱写了从恢复到发展的壮丽篇章,首次打破“先恢复、后发展”梯次重建的常规模式,创新形成“恢复与发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模式。
省社科院《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研究》课题组
中国式道路:
四川模式的本质属性
我们所说的四川模式不仅是四川的独特创新,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举全国之力支持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四川灾区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灾区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灾后科学重建的伟大部署和英明决策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四川模式在本质上既是灾后重建的中国式道路,也是灾后重建的四川实践、四川创新和四川方法,更是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四川模式依托于中央集权的抗灾救灾体制。以中央政府为核心,进行统一指挥,采取非常规手段,集聚全国之力抗震救灾,这是我们抗灾救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发挥了这一优良传统,果断决策,在灾后重建中采取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以对口援建为核心,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迅速向灾区聚集,加上国际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四川创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川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灾区的践行和展现。科学发展、民生优先、统筹城乡、规划引领等中央倡导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同时应用于灾后重建,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时代、超水平的发展态势。而正是在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的直接引领下,四川灾后重建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灾区“三基地一窗口”的展示效应凸显,灾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家园建设全方位起飞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正确性。
发展型重建:
四川模式的根本特征
纵观国内外的地震灾后重建模式,大都采取了先恢复后发展的方式。即优先恢复基本的、紧急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再进行产业重建,而在产业重建中大多也是以先“复原”为主,再考虑“升级”发展。其灾后重建的速度比较缓慢,重建时间较为漫长,有的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四川模式的根本特征在于变“先恢复、后发展”的常规性梯次重建为“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在重建中实现超常发展;其突出的特色在于依托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
特优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实现化巨灾为跨越,在废墟残垣上创造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家园建设全方位超常跨越发展的奇迹。
功能恢复与赶超跨越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首要特征。四川灾区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克隆”和原状恢复,而是从工程质量、建设风格、功能配套、运行管理等方面实现赶超跨越的目标。四川模式不仅注重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建,而且注重产业重建;不仅注重重大产业恢复发展,而且注重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不仅注重硬件建设,而且注重管理维护、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软件配套。
民生工程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显著特征。四川模式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突出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建“四个优先”,使涉及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地方经济命脉的重大领域在第一时间得到恢复和提升。同时,又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在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家园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一批省级工业园区得到批准建设,一些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核心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得到发展。
重建质量与重建速度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关键特征。重建速度必须服从于重建质量,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重建速度,通过扩大中央重建基金和对口支援等方式,将全国资源和力量汇聚于灾区。通过开辟灾后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 “5+2”(即无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白+黑”(即无昼夜之分)、“晴天苦干、雨天巧干”的顽强拼搏,大幅度缩短建设工期,从而实现提高重建质量与加快重建速度的双重目标。
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根本保障。四川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搭建了对口援建双方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建合作格局。四川灾后重建中的援建不是代建,更不是包建,受援方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援建方推进项目建设;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灾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虚心学习发达地区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经验,把灾后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现实选择。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环境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不能缺位。而市场运作则体现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力量,整合资源,破解投融资难题。同时,加强各类资金统筹,对中央财政建设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受灾地区自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灾后重建资金、项目严格管理,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廉洁重建,取信于民。
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重要创新。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明确了两大任务,即 “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重建任务。四川在灾后重建中将精神家园重建摆在与物质家园重建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因为精神家园重建是治愈心灵创伤、重树精神支撑、重聚精神动力、完善精神生活的紧迫任务。
科学重建:
四川模式的核心构架
灾后发展型重建四川模式的核心是科学重建。这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凝聚力、动员力和组织力,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灾后重建,结合四川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灾后重建政策,整合各方力量,强化动力支撑,完善体制保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根本基础:制度优势、坚强领导。
四川模式的根本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为根本保障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四川模式在灾后重建中取得伟大奇迹的关键在于有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支撑,在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巨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可以说,能够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资源和物资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汇聚到地震灾区,并且有条不紊地开展规模极为浩大的重建工程,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指导思想:民生优先、科学发展。
民生优先是指四川灾后重建过程中切实把保障民生重建项目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摆在首要位置,优先突出抓好城乡住房、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建。四川模式从始至终都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灾后重建最急迫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是民生项目,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作为四川模式的指导思想,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科学重建。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基本目标:跨越发展、重建和谐。
通过灾后重建,四川模式最终要改变灾区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灾区和谐社会建设。四川模式不仅要求灾区短期内实现原貌恢复,而且要求灾区经济社会在原来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见这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重建,而通过这一过程又要消除灾区在地震前就已存在以及地震后新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依托力量:自力更生、八方支援。
毫无疑问,自力更生、八方支援是四川模式最为重要的依托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省之力,借各方支援,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奋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并取得巨大成效。
动力支撑:资源整合、要素保障。
四川模式的良好运行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支撑,需要高效整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提供的资源,切实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要素保障。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强有力的组织、动员、指导、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破解难题、推进重建,强化了灾后重建的要素保障。
体制保障:民主监督、全程考核。
民主监督、全程考核机制是四川模式实现发展型重建目标的根本制度保障。灾后重建项目多、投资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规模最集中的史诗工程。为了防范任何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四川灾区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监督和全程考核机制,有效地起到强化工程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的作用,确保全部资源要素高效用于灾后重建,保证灾后重建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的最终检验。
总之,灾后重建四川模式形成的过程,是实现、维护和发展灾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更是全川、全国人民群众投身重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期待灾后重建四川模式蕴涵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财富,能为四川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增添浓重的一笔,成为四川按照“高位求进、加快发展”要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篇:四川传统文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大家知道我们四川的经典文化主要有哪些吗?今天就由我们为大家普及普及关于我们四川的传统文化。
首先,说说我们四川的川剧,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分文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他早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接下来,我们在为大家介绍介绍我们的川菜。
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着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四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群山环抱,江河纵横,盛产粮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断,家畜家禽品种齐全,山岳深丘特产熊、鹿、獐、狍、银耳、虫草、竹笋等山珍野味,江河湖泊又有江团、雅鱼、岩鲤。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川菜即四川地区的菜肴,是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
起源于四川地区,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川菜原料多选家常食材,宴客偶用山珍、江鲜。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法。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着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等等。
十大经典川菜有:川味火锅、水煮鱼、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辣子鸡、酸菜鱼、宫保鸡丁、甜皮鸭。
川菜擅长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尤为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有其独道之处。从高级筵席“三蒸九扣”到大众便餐、民间小吃、家常风味等,菜品繁多,花式新颖,做工精细。川菜烹调讲究品种丰富、味多味美的川菜,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与其讲究烹饪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有四个特点:一是选料认真、二是刀工精细、三是合理搭配、四是精心烹调。在“炒”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的很多菜式都采用“小炒”的方法,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菜肴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川菜和川剧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多多像其他人宣传它们,弘扬我们四川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浅谈四川饮食文化
论四川饮食文化
摘要: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熣灿的明珠。
关键字: 川菜 饮食文化 麻辣 火锅 盆地
正文: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另外,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众所周知,四川人喜欢吃火锅,其喜欢麻辣在全国有名。滚烫的火锅,丰富的美食,构就了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四川是一个盆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锅。火锅是一个小盆子,四川乃一大盆也。
但凡到过四川的人都知道,蜀中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阴冷潮湿。在寒冷的冬天吃着滚烫的火锅,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的侵袭。火锅中的辣椒,麻椒,三莱,八角等物不仅可以大开口胃,而且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川菜中缘何多辣椒等物的原因。与湖南的酸辣、陕西的咸辣、贵州的香辣却是大大的不同。其他地方也不乏吃辣者,但推究其本意,与这种潮湿阴冷的气候没有太大关联。
火锅是一个大杂烩,其包罗万象,在中华食文化中开创了伟大的先例。肉禽蛋,各种蔬菜,凡是可以用来“烫”的都可以作为火锅的材料。所以四川人称吃火锅叫“汤火锅”。其真可谓大而全,色香味俱全。蜀文化灵秀深邃,表现在火锅和饮食文化上,则颇有些“小桥流水”的意蕴。成都火锅店的装修和包装古朴雅致,而火锅的汤料和食品的炮制更为细致小巧。在成都,火锅被称之为“热盆景”,也与这种文化差异有关。而在店名选择上,也充分显示出蜀文化的特性,“皇城老妈”、“芙蓉国”、“狮子楼”等让人可感知一斑。
成都的火锅文化来自于重庆,但比重庆火锅要香且鲜,而辣味也很适中,四川人对于辣较有心德,讲究外刚内柔,辣则刚而不压柔,柔则香而不抑刚,所谓刚柔并重,有刚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带辣,辣中有香,同时还有一股麻味,三种味道混合起来回味无穷,再加上铜锅慢煮,这就是成都早先的“麻辣烫”。俗话说:食在四川,味在成都。成都是四川的都会,同时也是四川饮食文化的中心,饮食是我们国人之天下,而川菜则代表了中国西南部人们的口味,所以,这正是川菜能并列我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原因。说起成都的川菜,早已久赋盛名,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曾经提到过成都川菜那种使人“口水直下三千尺”的美味佳色,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竞相赞扬成都的川菜,所以到如今在川菜菜品里还有以文人命名的菜品.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川菜的不断发展也使四川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2009级市场营销1班
周雅韵
***
第四篇:四川风俗人情
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在四川茶馆里,你只要一坐下,就会有茶博士跟踪而来,拎着晶亮的铜开水壶,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然后,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那不滴不溅的功夫,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
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
四川菜系
起源于川渝地区,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川菜原料多选家常食材,宴客偶用山珍、江鲜。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法。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著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等等。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乐山、内江,自贡,重庆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即复合味的运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廖排骨、怪味鸡、宫保鸡丁、五香卤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夫妻肺片、东坡肘子等。
四川戏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四川小吃
在四川小吃中较为著名的有:藤椒抄手、客家凉粉、钵钵鸡、夫妻肺片、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钵钵鸡、串串香、麻辣烫、肥肠粉、担担面、宜宾燃面、绵阳米粉、广元蒸凉面,罗江豆鸡、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三大炮、灯影牛肉,川北凉粉,奶汤面,炖鸡面,梓潼酥饼,火边子牛肉,鱼皮花生,白橙糖,鳝鱼鸡蛋卷,桃米炒蛋,樱桃蜜饯,窝丝糖,酥心脆糖,寿星桔蜜饯,平都牛肉松,蜜橙皮,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榨榨面。
摆龙门阵
嘴巴功夫
在成都,嘴巴功夫最好的,不外乎两种人,一是小商贩,二是女娃娃。成都小商有句行话,叫“赚钱不赚钱,摊子要扯圆”。摊子怎样才能“扯圆”?当然是靠嘴巴吆喝:“耗儿药,耗儿药,耗儿一吃就跑不脱”;“买得着,划得着,不买你要吃后悔药”。你说是买还是不买 女娃子也好生了得。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脚,她会说:“咦,怪事,你是三只脚吗咋个?牛都过得倒你过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脚,也有说法:“挤啥子挤啥子,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门出不倒门?”你说是和她吵还是不和她吵。展言子 的确,成都人好像天生就会说话,天生就会“涮坛子”(开玩笑)、“冲壳子”(吹牛皮)、“展言子”。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所谓“展言子”,就是说话时讲几句谚语歇后语,而且藏头藏尾,让你去猜去想,在心领神会中获得乐趣。比如事情有点玄,就说是“癞蛤蟆吃豇豆”,意谓“悬吊吊的”;而你如果说话离谱,他则会评论说:“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谓“尽开黄腔”。诸如此类的说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瓜 于是,简简单单一件事,到了成都人的嘴里,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即便骂人的话,也是一套套的。比如某人智商较低,或做事欠考虑,成都人不说他傻,而说他“瓜”。其实,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芦瓜,而是“傻瓜”。因为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称“瓜”。由此及彼,则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说一个人“瓜眉瓜眼”,显然就比说他“呆头呆脑”或“笨手笨脚”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水 又比方说,弄虚作假,在成都人那里,就叫做“水”。其起源,我想大约与酒有关。因为卖酒要做手脚,无非就是掺水。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货”这个词来指伪劣产品。推而广之,则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或做事不到位,成都人便说他“水得很”。由此及彼,则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儿”等说法。再比方说,一件事情没有办成,就叫“黄”或“黄了”,其他地方的说法也是这样。但成都人则进而发展为“黄腔”、“黄棒”、“黄浑子”、“黄苏苏”,甚至还有“黄师傅”和“黄手黄脚”等等。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汉族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汉族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汉族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圣谕调及端公调;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民戏”、“喜乐神”。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四川麻将
四川麻将又称血战麻将,采用四川地区流行的麻将打法,尤其是成都及周边比较盛行。核心是打缺门,刮风下雨,计番,流局查叫。一局牌中,一家胡牌并不结束牌局,而是未胡的玩家继续打,直到3家胡牌或剩余的玩家流局。牌局结束一并结算。这样先胡的玩家并不一定获利最多,点炮的玩家也能翻身,提高了趣味性,促进了牌局的稳定发展。
四川方言
要了解四川的习惯风俗和风土民情,就要先来了解下四川特色方言 一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是对子女的爱称。二骂人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 讨口----乞丐,叫花子;
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三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扯筋----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 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四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
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五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丁丁猫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安逸
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坝坝
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洗澡泡菜
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又称“跳水泡菜”。藏猫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打摔手
“摔手”本指“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中:“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
后繁衍出“打摔手”一词,意为“空着手”。装舅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 穿戴讲究、整洁。撇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吃九斗碗
九碗”本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一词在成都等地方言中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
“吃九碗”或“吃九斗碗”。“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惜九斗碗,结下终身怨”。成都地区流
行的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成都人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斗碗
”,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数。打金章
每年在花会期间,多在青羊宫举行武术擂台赛,参与者多为武林好手,按奖章质量分三个级别,即蓝章、银章、金章。后比喻显示出惊慌的样子。鲊起
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吃赏午
今四川人仍将“吃午饭”称为“吃赏午”,这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
秧子边唱山歌,知府不让大家唱,农民戏曰:“吼山歌会把田头的杂草吼掉。”知府说,如果真能吼掉杂草,则赏大家
一顿午饭。后来果然田里的杂草就没有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秧子要长高,想借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
把田里的水排了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子果然长高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饭,从
此人们便把吃中午饭叫做“吃赏午”。鞋子音孩子 水稻叫谷子
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 当然也可能是幺女子 肘部即倒拐子 流氓是二杆子 蚊帐叫罩子
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 开玩笑叫算谈子 撒谎就是扯把子 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 青蛙喊成奇麻子 浇头叫臊子 屁股是沟子 跛脚即掰子 小偷叫做贼娃子 得痢疾是打摆子 大仙叫做私娘子 傻瓜是莽子 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 骂你一声龟儿子 川内男女老少 人人自称是老子 王保长叫王麻子 潘龙是个驼背子 三娃子娶了个三嫂子 李老栓逼疯了幺妹子 今天就学这么多“子” 还是多挣点票子 准备好房子和车子 娶个娘子
一胎生他三个胖小子
假老练: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安逸,巴实: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冲壳壳: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雄起:四川全兴队的招牌口号!其实质指男人的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从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原来巴山地城旷野,气候温和,造宜于各类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发展养鸡业。你看,那家那户不养上十来只乃里几十只鸡呢。公鸡性倔强,从不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那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血淌,遍体鳞伤,仍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很聪明,从公鸡斗架受到启示,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雄起”这个言子,以激励人们去充服困难争取胜利。由于特珠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等原因而形成“雄起”这个言子,它可真称得上是巴山的土特产了。浪个:意思就是怎么,怎么回事。
摆龙门阵:指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某个话题,或一对一。
撇脱: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黑黢黢:指很黑的地方。
坝子:意为“平地、平原”。“坝,蜀人谓平川为坝。”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嘿霸道:嘿是一个程度副词,在四川话里常见。嘿霸道,指对某事物程度的肯定,比安逸,巴实程度还深。
瓜娃子: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与后面的“宝气” 拱:读gong4,指到处乱窜。原意指猪用鼻子拱土,现在有扑克游戏叫“拱猪”。幺儿: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斗:读dou3,指打。
诶:读ei,语气词,无实意。惹毛:指发脾气。
鲊起:读za3qi3,即撑腰、作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指帮助别人时绝不犹豫,讲义气,用于朋友兄弟间。娘娘:对跟自己母亲同辈的妇女的称呼,较老土。杀虢:读guo2,指有起点的事情,事物的结束。称头:指帅气的男孩,或指穿着干净整齐的人。黑搓:指太差。
扯把子:指谈话不涉及要害,或是撒谎。
匀兑:“匀兑”,本是行业用语,属于酿酒工艺。经过匀兑师一番匀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便随之大增。现在,勾兑一词却成了巴山人的头禅。说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有用“匀兑”之今行开后门、谋私利、弄虚作假和贪污贿赂之实。笔者由于阅历浅,不太了解杜会全貌,恐怕“勾兑''之词,”勾兑“之风,不会是象通江银耳那样仅属于巴山的土特产罢。虽然”匀兑“不算是巴山的特产,但巴山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爷,下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街头巷尾只要你细心倾听,便会听到某工程、某项目......是经过勾兑才弄到手的等等。这些议论当然也有想象加估计的成份,不可宣传轻信,但匀兑的事实在杜会上确实存在,匀兑的负面形响而造成的负面效应确实不小,勾兑的毒害确实贻患无穷,、勾兑的风气到了理当制止的地步了。这里指男女之间的感情谋和,而且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
整饭:读zen3fan4,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吃饭的含义。
扭骚:指忸怩,但是比忸怩的含义更广泛,可以指一个人的性格拖泥带水,也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魄力。
整,整,整,免得蚊子巴的很:蚊子,指苍蝇;巴就指依附的含义,故整句话就是指赶快吃,不要给苍蝇机会。较幽默。
打牙祭: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祭肉“;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鬼扯火: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踏血:读ta2xue1,指戏谑。尤指用语言。
洗白:从有到无,最后是无,一点也没有,再打麻将时常用,相当于英语中的few和little
第五篇:四川经典口语
四川经典口语
黑不说黑,要说曲黑;白不说白,要说讯白;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
重不说重,要说邦重;轻不说轻,要说捞轻;酸不说酸,要说溜酸;湿不说湿,要说交湿;
烂不说烂,要说稀烂;淡不说淡,要说寡淡;辣不说辣,要说飞辣;哭不说哭,要说惊叫唤。
热闹要说成闹热:哪里要说成啷里、哪个凼(dan);里面要说成吼头;地方要说成踏踏;轻松要说成松和;什么要说成啥子;走路要说成甩火腿;莫关系要说成莫来头;老朋友要说成老背时的;聊天要说成摆调、冲壳子、摆龙门阵;好不说好,要说安逸、巴适;小孩要说成碎(Shui)屁儿。
最有水平的是:明明是自己的儿子,非要骂他是龟儿子、狗日的、短命的、杂种、匪头子……
骂人出口就是(非常好的朋友见面时也可以这样称呼):瓜娃子、傻儿、傻撮撮的、砍脑壳的、闷墩、瘟丧、你个烂贼(音咀)。
水稻叫谷子、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所以才有幺老汉)、当然也有幺女子、肘部即倒拐子、流氓是二杆子、土匪叫捧老
二、蚊帐叫罩子、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开玩笑叫涮坛子、撒谎就是扯把子、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青蛙喊成切蚂子;
屁股是沟子、跛脚即掰子、小偷叫做贼(音咀)娃子或叫撬钩儿; 得痢疾是打摆子、大仙叫做私娘子、傻瓜是莽子、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逢人尊称龟儿子,川内男女老少人人自称是老子!
黑不说黑,要说曲黑。白不说白,要说汛白。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啷苦。重不说重,要说锭重。轻不说轻,要说捞轻。酸不说酸,要说溜酸。湿不说湿,要说交湿。烂不说烂,要说稀烂。硬不说硬,要说梆硬,软不说软,要说稀耙。淡不说淡,要说鳖淡。辣不说辣,要说飞辣。哭不说哭,要说轻叫唤。香不说香,要说碰香,臭不说臭,要说胖臭。好不说好,要说安逸、巴适。
扁担说成扁条,斧头说成茅铁,撮箕说成渊箕,晒席说成垫席。背心说成架架,内裤说成窑裤,水靴说成桶鞋,手套说成手笼子。热闹要说成闹热,里面要说成后头,地方要说成踏踏,厕所要说成茅坑,轻松要说成松和,什么要说成啥子,莫关系要说成莫来头,结束了要说成杀各了,老朋友要说成老背时的,聊天要说成吹壳子、摆龙门阵。小孩要说成税娃儿。
最有水平的是:明明是自己的儿子,非要说他是龟儿子、狗日的、短命的、杂种……
骂人出口就是(非常好的朋友见面时也可以这样称呼):瓜娃子、傻撮撮的、砍脑壳的、瘟丧、你个烂贼(音咀)。
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所以才有幺老汉)、当然也有幺女子。跛脚即掰子、肘部即倒拐子、大腿即大胯,小腿叫连儿杆、腋下是夹夹窝,屁股是沟凳子。
流氓是二杆子、土匪叫捧老
二、蚊帐叫罩子、被子是铺盖; 开玩笑叫涮坛子、撒谎就是扯把子、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青蛙喊成克娃子;
吃饭叫做下块子,小偷叫做贼(音咀)娃子、柳彪子。得痢疾是打摆子、大仙叫做私娘子、傻瓜是莽子、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门多做啥子,逢人尊称龟儿子,男女老少人人自称是老子。